古代對老師的別稱
1. 古代怎樣稱呼教師
古人——師這是歷代對教師的尊稱。從先秦至今,一直沿用,沒有例外。古人還把「天地君親師」寫在大紅紙上,磕頭頂禮,以示對教師的尊敬。師長是對教師與長者的尊稱。據《周禮·地官師氏》載:「三日順行,以事師長。」後來,通稱教師為師長。博士自先秦以來對國家教師的稱呼,相當於國立大學的教授,經學教師稱博士。到唐宋時期,各專業學校更有「律學」、「算學」、「書學」博士之分。祭酒漢代有博士祭酒,為博士之首,相當於現代國立大學的教授。司業古代主管音樂兼教國學的人。故後世稱教師為司業,相當於國立大學副校長。學官漢代太學教師的稱謂,也稱「校官」。《史記·儒林傳》載:「公孫弘為學官。」到東漢時,太學教師被稱為「講郎」。教習我國封建社會主管課試事項的官員。明代入選翰林院的進士(即庶吉士)之師稱教習。清末興近代學堂,也沿稱教師為教習。教諭宋代在京城所設的小學和武學中的教師。元、明、清時,縣學皆設教諭,為正學官,掌管文廟祭祀,教育所屬生員。西席又稱西賓、講席。古時人們對家庭教師的尊稱。因古人席地而坐,以西邊為尊,給教師安排的座位西向東,故教師尊稱為西席、西賓、講席。-----------老師——最廣泛流行的敬稱有人問:「師」前面為什麼要加個「老」呢?據說有兩種釋義:一是說明老師是歷史最悠久的職業,無以倫比;二是對老師的尊敬和愛戴,因為「老」的詞義解釋其中之一是「敬辭」。如今,「老師」的稱謂已走出教育界范疇,在社會上,如果被人稱作「老師」,那將是對你最大的尊敬,也使你感到莫大的榮耀。先生——最歷史悠長的尊稱「先生」一詞在各類詞典中的第一解釋就是「教師」,是對教師最古老、最悠久的稱謂,已經流傳了幾千年。現在「先生」成為社會上最流行的尊稱口語,已經遠遠超出教師的范疇被廣泛運用於各種人群。然而,在教育界「先生」的傳統稱謂仍在沿用,只是它的規格被提高了,人們往往把資深的、德高望眾的老師稱為先生。人類靈魂工程師——最富哲理的稱謂「人類靈魂工程師」一詞原是前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對作家的稱謂,後來被教育家加里寧引用到教育界,他說:「很多教師常常忘記他們應該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類靈魂工程師。」從此,「人類靈魂工程師」成為老師特定的稱謂,這也是社會給予教師的崇高贊譽。園丁——最質朴無華的褒稱「園丁」原本是指從事園藝的工人,後被比喻成教師。人們通常把童真的孩子比喻成幼苗、花朵、小樹等,而老師就像辛勤的園丁一樣,用智慧、愛心和汗水澆灌、培育、呵護著園子里的每一株幼苗,使他們枝繁葉茂,奼紫嫣紅,茁壯成長。因此,把老師稱作園丁是最質朴、最形象、最富有田園詩意的比喻。慈母——最真情感人的愛稱中國古人雲:「師如父母」,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尊師愛師」的傳統美德,也體現了老師「愛生如子」的高尚師德。人們把老師比作「慈母」,主要是對那些有著「童心母愛」的女教師給予的最親切、最真摯、最感人的尊稱。春蠶——最純摯的稱謂對「春蠶」最早的記錄見於《詩經》,而把「春蠶」進行擬人化的比喻最聞名的則是唐代大詩人李商隱的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他把春蠶的執著、堅貞、奉獻精神表現到了極至,成為千古傳唱的佳句。人們生動地把教師比作「春蠶」,是對老師的無私奉獻精神和高尚品質給予的高度評價。蠟燭——最溫馨動人的稱謂對蠟燭的贊美也是源於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名句。人們歌頌蠟燭,是因為蠟燭默默地燃燒著自己,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別人,直至將自己燃盡。說起蠟燭這種品質,人們就聯想到敬愛的老師,老師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用智慧和品格之光給學生照亮前進的航程,這種為「他人照亮道路,讓他人看見光明,燃盡自己耀人間」的無私奉獻精神不正是對人民教師的最生動的比喻嗎?孺子牛——最具中國特色的喻稱「孺子」是古時對小孩子的稱謂。「孺子牛」是《左傳》中記載的一個典故:春秋時,齊景公與兒子嬉戲,景公叨著繩子當牛,讓兒子牽著走。這個千古傳頌的「愛子」故事後來成為人們贊譽的美德。現代偉大文學家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儒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華和拓展,而後人們用「孺子牛」來比喻心甘情願為人民大眾服務,無私奉獻的人。人們之所以把老師稱作孺子牛,認為這是當之無愧最貼切的比喻。春雨——最生動形象的默稱人們對「春雨」的贊美由來已久,把春雨比作「甘霖」,比作「及時雨」,視「春雨貴如油」。人們把老師比作「春雨」,把學生比作「春苗」,春苗需要春雨去澆灌。我們的老師就如那綿綿的春雨,用播灑的愛去滋潤學生的心田,用豐富知識去開啟學生的智慧,用優秀的人格去潛移默化培育學生的品德,用無私的奉獻精神去熏陶學生的心靈。人梯——最高評價的專稱一個人接一個人踩著肩膀向高處攀登叫作搭人梯,人梯是古代向上攀高、攻城拔寨、翻山越嶺所創造的集體配合行動,一直流傳至今。現在人們把「人梯」比作是:「那些為別人的成功,而做出自我犧牲,無私奉獻的人」,人們把教師稱作「人梯」,正是因為光榮的人民教師具備了這樣優秀的品質和精神。回答者:高樓居士-大學士十六級10-2215:40「教師」尊稱溯源在我們這個有著數千年文明和尊師傳統的國度,從古代以來,「老師」的稱謂便很多,其中尊稱約有「西席」、「山長」、「師長」、「老師」、「先生」等。「西席」之稱源於《稱謂錄》卷八:「漢明帝尊桓榮以師禮。上幸太常府,令榮坐東面?面向東坐,設幾。故師曰西席。」後稱塾師為「西席」。西席又別稱西賓、講席。柳宗元詩:「若道柳家無子弟,往年何事乞西席。」「西席」成為我國歷史上較早的對教師的尊稱。「山長」之稱源於《荊相近事》。五代十國時,蔣維東隱居衡岳,以講學為生,受業者眾多,尊稱蔣維東為「山長」。後代山中書院的主講老師亦稱為「山長」。「師長」是古時對教師的尊稱。《韓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師長教之弗為變。」《楊國先生全集》卷三十九有「子弟教不率從,必是教之不盡其道,為父兄師長者,但當反已自求,未可全責子弟也。」如今常常稱「為人師長」,也指的是教師。「老師」原是金元時代地方小學教師的稱謂。金代文學家元好問《示侄孫伯安》詩:「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貌。屬句有夙性,說字驚才師。」「先生」原為古時對老年教師的尊稱。《禮·曲禮》:「從於先生,不越路而人言。」鄭玄註:「先生,考人教學者。」《管子·弟子職》:「先生既息,各就其友。」不過到了今天,「先生」一詞已發展到泛指對「男士」的尊稱了。
2. 「老師」在中國古代有哪些別稱
師:歷朝對教師的約稱。
老師:為宋元時期小學教師的別稱。
師父、師傅:歷代對教師的尊稱。
師長:外傅:古代對教師的尊稱。
師資:先秦以後歷代對教師的別稱。
西席、西賓、講席:漢代對教師的稱謂經師、漢代以後歷代在「校」或「學」中傳授經學的教師稱之「經師」。
博士:經學教師稱「博士」。至唐宋時期,各專業學校更有「律學」、「算學」、「書學」博士之分。
先生:古代對「門館」、「私塾」老師中年長者的尊稱。
教授:原為學官稱謂,自宋代始,宗學、律學、醫學、武學等科均設「教授」,以傳授學業。講師:古代對講授武事或講解經籍的教師稱「講師」。
助教:為「國子學」(後稱之為「國子監」)教師的稱謂,其任務是協助博士教授生徒。教諭:宋代以後歷代對京師所謂小學和武學中的教師的稱謂。
教習:明清入選翰林院的進士(庶士生)之師的稱謂。訓導:明清時期,府設教授,州設學正,縣設教諭,掌教育生員,其副職皆稱「訓導」。
山長或院長:弟子對書院中授徒講學教師的敬稱。山長或院長並總領院務。師保、師友:古時貴族子弟有師有保,弘統師保。晉代有師和友在諸王左右陪侍輔導,故稱「師友」。教師、先生、人類靈魂工程師、園丁、慈母、春蠶、蠟燭、人梯。
(2)古代對老師的別稱擴展閱讀;
教師的稱謂很多,其中尊稱有以下兩種:
老師:原是宋元時代對地方小學教師的稱謂。後專指學生對教師的尊稱,一直沿用至今。
先生:
1.老師。
2.對知識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稱。
3.稱別人的丈夫或對人稱自己的丈夫(特定用途:前面都帶人稱代詞或定語;比如你先生、我先生)。
4.舊時稱管帳的人。如:他在當鋪當先生。
5.舊時稱說書、相面、算卦、看風水等為業的人。如:風水先生。
6. 後來意義有所外延,但凡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稱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如宋慶齡、楊絳、冰心、丁玲等均可稱為先生。
7.對所有男性都可以稱為先生如:王先生、李先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文庫——古代對教師的別稱
網路——老師
3. 古代教師的稱呼有哪些
古代教師的稱呼:老師,先生,教員,慈母,教練,教書匠。
教師,這個職業是人類社會最古老的職業之一。
按照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在規定的時間節點內,根據學校設施條件和個人職稱專業,安排座位、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引導輔導幫助學生學習、組織聽課練習,組織考試。
傳授科學文化基本知識,開展主持學術交流、提高學生的觀察學習、記憶認知、動手溝通、操作等綜合實踐能力,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掌握經驗技術。
他受社會的委託對受教育者進行專門的具有建設性的教育,執行各項教育政策,維護社會穩定,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各類高素質或實用人才。
(3)古代對老師的別稱擴展閱讀:
教師權利
《教師法》第七條對教師的基本權利作了明確的規定,共有六個方面:
(一) 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實驗;
(二) 從事學術交流,參加專業的學術團體,在學術活動中充分發表意見;
(三) 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評定學生的學業成績;
(四) 按時獲取工資報酬,享受國家規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帶薪休假;
(五) 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通過教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
(六) 參加進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訓。
教師義務
《教師法》第八條對教師義務作了規定,共有六個方面:
(一) 遵守憲法、法律和職業道德,為人師表;
(二) 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守規章制度,執行學校的教學計劃,履行教師聘約,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任務;
(三) 對學生進行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民族團結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學技術教育,組織、帶領學生開展有益的社會活動;
(四) 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五)制止有害於學生的行為或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於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
(六) 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教育教學業務水平。
4. 古代對老師的不同稱呼是什麼
師父、師傅 對老師的尊稱。"師傅"原為春秋時國君的老師。
夫子 古代對老師的一種尊稱,尤其流行於舊時私塾。
師長 教師的尊稱。
外傅 古代對教師的特稱。
博士 經學教師稱"博士"。至唐朝時期,各專業學校更有"律學"、"算學"、"書學"博士之分。
教授 原為學官稱謂,自宋始於宋學、律學、醫學、武學等科均設"教授",以傳授學業,後世相沿。
講師 講授武事或講解經籍的教師謂"講師"。
助教 古代學官名。教師,西晉武帝咸寧四年設置,協助國子、博士教授生徒。南北朝、隋代相沿設置。唐代國子學、太學、廣文館、四門學等都設有助教。明、清兩代,僅僅有國子監助教。為國子學(即後來的"國子監")教師。
教渝 宋代京師所設小學和武學中的教師稱謂,到元、明、清的縣學照樣設置。
教 習 明朝入選林院的進士之師稱教習,到清末,學堂興起後,教師仍用其名。
經師 漢代以後歷代在"校"或"學'中傳授經學的教師稱"經師"。
訓導 明清時府設教授,州設學正,縣設教渝,掌教育生員,其副職皆稱"訓導"。
先生 古時對"門館"、"私塾"老師中年長者的尊稱。
老師 原為宋元時期"小學"教師的稱謂。
5. 古代對教師的稱謂有哪些
師教師的通稱,自先秦至清末,未能例外。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師保古代擔任教導貴族子弟的學官,有師有保,統稱師保。《書·太甲中》:「既往背師保之訓,弗克於厥初。」
師父又稱「師當」和「師家」,宋元時代對教師的尊稱。《瀟湘雨》二折:「好秀才!看了他這等文章,還做我的師父哩。」
博士先秦以來的國學教師,源於戰國。《史記·循使列傳》:「公議休者,魯博士也。」
祭酒祭酒本指古代饗宴時酹酒祭神的長者,漢代始作官學中教師之稱謂。《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而荀卿三為祭酒焉。」漢代有博士祭酒,為博士之首,屬太學中教官,相當於現今國立重點大學正校長。
司業司業原來是古代主管音樂的官,因兼教國子,故有教師之稱。在太學中所設國子監司業,相當於現在的大學副校長,協助祭酒掌儒學訓導之政。
助教國子監教師。西晉咸寧二年(公元276年)立國子學,開始設置助教,協助國子博士傳授儒家經學。
先生先秦時代的國學教師。《管子·弟子職》:「先生既息,各就其友。」後世塾師也稱先生。
門館先生宋元時代對家塾教師的稱謂。《看錢奴》二折:「家道艱難,因此將儒業廢棄,與人家做個門館先生。」
門客宋元時代對家塾教師的另一稱謂。《趙氏孤兒》三折:「不如只在我家做個門客,抬舉你那孩兒長大成人,在你跟前習文。」
教授原為宋代學官,後用以對教書先生的尊稱。《水滸傳》十五回:「(阮小二)出來見了是吳用,慌忙應諾道:『教授何來?甚風吹得到此』。」
老師古時稱年輩最尊的學者為老師。《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宋元時代,對地方小學教師的稱謂;明清兩代,生員和舉子對主試的座主和學官也稱老師。
教師宋元時代稱教授歌曲、戲劇、武術的技藝人為教師。沈義父《樂府指迷》:「古曲譜多有異同,至一腔有兩三字多少者,或句法長短不等者,蓋被教師改換。」
教諭教諭是宋代京師設立的小學教師。元明清縣學都設教諭。
教習明代掌課試之事的教師,明代選進士入翰林院學習,稱庶吉士,由學士一人(後改為禮、吏兩部侍郎二人)任教,稱為教習。
教職原是周禮小宰六職之一,掌教導事宜,清代時沿用為教師之稱。《國朝漢學師承記》卷三《錢大昕》:「自以不習吏事,就教職,選授江南府學教授。」
學官漢代太學教師,也稱校官。《史記·儒林傳序》:「公孫弦為學官。」
講郎東漢時太學教師。《後代書·儒林傳》:「又詔高才生受《古文尚書》、《毛詩》、《左氏春秋》,雖不立學官,然則擢高第為講郎。」
學政宋代太學的教師。《宋史·汪?傳》:「等寧大學成,分錄掌政。」
學正宋元明清時國子監教師,協助博士教學,並負訓導之責。
監學清中等學堂以上設監學,掌稽察學生出入,考察學生功課勤惰之事。
監丞明清時期,對太學中國子監教師的稱謂。
6. 古代對老師和學生有哪些稱呼
古代對老師的稱呼:夫子、先生、山長、外傅、教習等等。
古代對學生的稱呼:門生、弟子、受業、桃李、高足等等。
一、古代對老師的稱呼:
1、「夫子」[fū zǐ],舊時稱呼學者或老師。
例:《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戰國)
「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
釋義:希望老師您幫助我,實現我的願望,明確的指教我。
2、「先生」[xiān shēng],古代稱別人先生有向別人學習的意思,達者為先,師者之意。後延伸為對人的一種尊稱。
例:《書信集·致蕭軍蕭紅》——魯迅(近代)
「我的確當過多年先生和教授,但我並沒有忘記我是學生出身。」
3、「山長」[shān cháng],山長是歷代對書院講學者的稱謂.五代蔣維東隱居衡山講學時,授業者稱之為山長.廢除科舉之後,書院改稱學校,山長的稱呼廢止。
例:《文明小史》——李伯元(清)
「本是郎中放的知府,因為辦軍裝的事罣誤了,制台為他學問好,請他做個書院的山長,後來改了學堂,便充總辦之職。」
釋義:他本來是郎中大人派放的知府,因為置辦軍服的事情耽誤了,制台大人覺得他的學問很好,就請他做了出院的老師,後來書院改成了學堂,便安排了總辦的職位。
4、「外傅」[wài fù],是指古代貴族子弟到一定年齡出外就學,所從之師稱外傅。
例:《節寰袁公行狀》——董其昌(明)
「(袁可立)七歲就外傅,受《毛詩》,又授《禮記》。」
釋義:袁可立七歲離家就學於老師,精通《毛詩》和《禮記》。
5、「教習」[jiào xí],古代對於從事以教授他人學習為生的人,都稱為「教習」。
例:《桃花扇·傳歌》——孔尚任 (清)
「在下 固始 蘇昆生 是也,自出阮衙,便投妓院,做這美人的教習。」
釋義:我是固始縣來的蘇昆生,從阮衙出來,就投入了妓院,做了這個美人的老師。
二、古代對學生的稱呼:
1、「門生」[mén shēng],指求取知識學問的學子與學生,或者是受到有知識與德望的人家與學術界長者授業之人的稱呼。泛指學生與弟子。
例:《跋尾·後漢孔廟碑陰題名》——歐陽修(宋)
「其親授業者為弟子,轉相傳授者為門生。」
釋義:親自傳授的人是弟子,間接傳授的人是門生。
2、「弟子」[dì zǐ],古代對求學之人的稱謂,以弟子的身份拜師學藝。
例:《論語·雍也》——孔子(春秋)
「哀公問曰:弟子孰為好學?」
釋義: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最好學?」
3、「受業」[shòu yè],古代學生對老師的自稱,弟子對老師亦自稱受業。
例:《庸盦筆記·徐庶成真》——薛福成(清)
「餘六七歲時,從之受業。」
釋義:我六、七歲的時候,就跟著當了學生。
4、「桃李」[táo lǐ],古代比喻栽培的後輩和所教的門生。
例:《宣上人遠寄和禮部王侍郎放榜後詩因而繼和》——劉禹錫(唐)
「一日聲名遍天下,滿城桃李屬春官。」
釋義:放榜這一天,名聲就傳遍了天下,所有的門生都屬於天子門下。
5、「高足」[gāo zú],古代指對別人的學生的敬稱。
例:《世說新語.文學》——劉義慶(南朝)
「鄭玄在馬融門下,三年不得相見,高足弟子傳授而已。」
釋義:鄭玄投奔馬融的門下,三年沒有見過面,只能聽其得意門生們的講授。
7. 中國古代對教師的稱謂有哪些
1、老師——最廣泛流行的敬稱
有人問:「師」前面為什麼要加個「老」呢?據說有兩種釋義:一是說明老師是歷史最悠久的職業,無以倫比;二是對老師的尊敬和愛戴,因為「老」的詞義解釋其中之一是「敬辭」。
如今,「老師」的稱謂已走出教育界范疇,在社會上,如果被人稱作「老師」,那將是對你最大的尊敬,也使你感到莫大的榮耀。
2、先生——最歷史悠長的尊稱
「先生」一詞在各類詞典中的第一解釋就是「教師」,是對教師最古老、最悠久的稱謂,已經流傳了幾千年。
現在「先生」成為社會上最流行的尊稱口語,已經遠遠超出教師的范疇被廣泛運用於各種人群。然而,在教育界「先生」的傳統稱謂仍在沿用,只是它的規格被提高了,人們往往把資深的、德高望眾的老師稱為先生。
3、人類靈魂工程師——最富哲理的稱謂
「人類靈魂工程師」一詞原是前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對作家的稱謂,後來被教育家加里寧引用到教育界,他說:「很多教師常常忘記他們應該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類靈魂工程師。」從此,「人類靈魂工程師」成為老師特定的稱謂,這也是社會給予教師的崇高贊譽。
4、慈母——最真情感人的愛稱
中國古人雲:「師如父母」, 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尊師愛師」的傳統美德,也體現了老師「愛生如子」的高尚師德。人們把老師比作「慈母」,主要是對那些有著「童心母愛」的女教師給予的最親切、最真摯、最感人的尊稱。
5、春蠶——最純摯的稱謂
對「春蠶」最早的記錄見於《詩經》,而把「春蠶」進行擬人化的比喻最聞名的則是唐代大詩人李商隱的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意思是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盡成灰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干。
他把春蠶的執著、堅貞、奉獻精神表現到了極至,成為千古傳唱的佳句。人們生動地把教師比作「春蠶」,是對老師的無私奉獻精神和高尚品質給予的高度評價。
8. 從古至今對老師的稱呼有多少種
師,老師的通稱,自先秦至清未. 師傅:先秦時代. 師資:先秦時代對老師的敬詞. 師保:古代擔任教導貴族的學官. 師父:宋朝時代對教師的尊稱. 博士:先秦來的國學老師. 祭酒:漢代始作官學中老師之稱謂. 助教:國子監老師. 先生:先秦時代的國學老師. 門館先生:宋元時代對家塾老師的稱謂. 門客:宋元時代對家塾老師的另一個稱謂. 教授:原為宋代學官,後用以對教書先生的尊稱. 教諭:宋代 教習:明代 教職:原是周禮小宰六職之一,清代時沿用為教師之稱. 學官:漢代 講郎:東漢 學政:宋代太學 學正:宋元明清國子監教師. 監學:清中學堂以上設監學,管學生功課及考勤之事. 監丞:明清時期,對太學中國子監教師的稱謂.
9. 古代對老師的稱呼有哪些
「教師」尊稱溯源
在我們這個有著數千年文明和尊師傳統的國度,從古代以來,「老師」的稱謂便很多,其中尊稱約有「西席」、「山長」、「師長」、「老師」、「先生」等。
「西席」之稱源於《稱謂錄》卷八:「漢明帝尊桓榮以師禮。上幸太常府,令榮坐東面?面向東坐 ,設幾。故師曰西席。」 後稱塾師為「西席」。西席又別稱西賓、講席。柳宗元詩:「若道柳家無子弟,往年何事乞西席。」「西席」成為我國歷史上較早的對教師的尊稱。「山長」之稱源於《荊相近事》。五代十國時,蔣維東隱居衡岳,以講學為生,受業者眾多,尊稱蔣維東為「山長」。後代山中書院的主講老師亦稱為「山長」。
「師長」是古時對教師的尊稱。《韓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師長教之弗為變。」《楊國先生全集》卷三十九有「子弟教不率從,必是教之不盡其道,為父兄師長者,但當反已自求,未可全責子弟也。」如今常常稱「為人師長」,也指的是教師。
「老師」原是金元時代地方小學教師的稱謂。金代文學家元好問《示侄孫伯安》詩:「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貌。屬句有夙性,說字驚才師。」
「先生」原為古時對老年教師的尊稱。《禮·曲禮》:「從於先生,不越路而人言。」鄭玄註:「先生,考人教學者。」《管子·弟子職》:「先生既息,各就其友。」不過到了今天,「先生」一詞已發展到泛指對「男士」的尊稱了。
10. 古代對老師的稱謂有哪些
夫子 古代對老師的一種尊稱,尤其流行於舊時私塾。
師長 教師的尊稱。
外傅 古代對教師的特稱。
博士 經學教師稱"博士"。至唐朝時期,各專業學校更有"律學"、"算學"、"書學"博士之分。
教授 原為學官稱謂,自宋始於宋學、律學、醫學、武學等科均設"教授",以傳授學業,後世相沿。
講師 講授武事或講解經籍的教師謂"講師"。
助教 古代學官名。教師,西晉武帝咸寧四年設置,協助國子、博士教授生徒。南北朝、隋代相沿設置。唐代國子學、太學、廣文館、四門學等都設有助教。明、清兩代,僅僅有國子監助教。為國子學(即後來的"國子監")教師。
教渝 宋代京師所設小學和武學中的教師稱謂,到元、明、清的縣學照樣設置。
教 習 明朝入選林院的進士之師稱教習,到清末,學堂興起後,教師仍用其名。
經師 漢代以後歷代在"校"或"學'中傳授經學的教師稱"經師"。
訓導 明清時府設教授,州設學正,縣設教渝,掌教育生員,其副職皆稱"訓導"。
先生 古時對"門館"、"私塾"老師中年長者的尊稱。
老師 原為宋元時期"小學"教師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