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成長與發展
『壹』 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有哪三方面含義
1、准確的表達能力和敏捷的反映能力是一個好教師所必備的自身素質;
2、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培養現代化教育意識與教育教學能力;
3、積極應對新課程,努力嘗試,讓自己的課堂成為孩子們的樂園;
4、樹立自我反思、在「做中學」的實踐觀念:用自己的空餘時間進行專業創作,加強自己的專業技能。爭取在各類新青年教師的專業知識技能比賽中獲得好成績。還要加強對學生作品的輔導,珍惜每一次比賽的機會,認真、塌實的對待,在作品的創新上下功夫,爭取獲得好成績。當前的教育技術飛速發展,只有掌握了現代教育技術,才能更好地上好課。所以,我會抓住每一次的培訓機會,謙虛好學,認真學習,多實踐,也爭取多多鑽研相關軟體,掌握一定製作課件的方法,提高能力,每學期都出優秀課件。 學校積極貫徹新課程標准將新課程理念轉化成教師的教學行為,爭取在新課程與校本的培訓和實施中提高新課程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實現教師教學方式、學習方式、教研方式的轉變,讓學生在寬松自主的氛圍中快樂學習。自我反思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行為表現,從而不斷提高專業化水平的過程。成功的教師傾向於進行主動的創造性反思,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一個公式:教師成長=經驗+反思。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思考,他可能永遠只能停留在一個新手型教師的水準上。在反思中,我們學會了理性思考,提高了學習效率,而工作更像探索的科學家,不再只是辛勤的耕耘者。教師的成長僅有「經驗+反思」是不夠的,還要加上「實踐」,因為改革最終將發生在課堂上。我也將把握好每次普通上課與重大研究展示課的機會,認真對待,在實踐中成長。
5、新課程與教師專業成長的關系:機遇+挑戰
『貳』 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的基本途徑有哪些
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的基本途徑有:
①觀摩和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
②開展微格教學;
③進行專門練;
④反思教學經驗。
『叄』 教師成長和發展的途徑
年輕教師自主成長途徑之一---讀書年輕教師自主成長途徑之二——教學年輕教師內自容主成長途徑之三——教研年輕教師自主成長途徑之四——反思輕教師的成長是在不斷的學習、實踐、研討、反思中體驗、感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獲取教育的真諦。年輕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探究、實踐、反思、總結,踏上自覺學習、勇於探究、不斷反思的科研之路,才能迅速成長。
『肆』 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基本途徑有哪些
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基本途徑
一方面是通過師范教育培養新教師作為教師隊伍的補充,另一方面是通過實踐訓練提高在職教師,具體包括:
(一)觀摩和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
課堂教學觀摩可分為組織化觀摩和非組織化觀摩。
(二)開展微格教學
微格教學指以少數的學生為對象,在較短的時間內,嘗試做小型的課堂教學,可以把這種教學過程攝製成錄像,課後再進行分析。
(三)進行專門訓練
(四)反思教學經驗
對教學經驗的反思,又稱反思性實踐或反思性教學,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
科頓等人提出了一個教師反思框架,描述了反思的過程:①教師選擇特定問題加以關注。②教師開始分析收集來的資料,形成對問題的表徵,以理解這一問題。建立假設以解釋情境和指導行動,對行動的短期和長期效果加以考慮。實施行動計劃。
『伍』 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基本方法(心理學)
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基本途徑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通過師范教育培養新教師作 為教師隊伍的補充,另一方面是通過實踐訓練提高在職教師。
(一)觀摩和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
課堂教學觀摩可分為組織化觀摩和非組織化觀摩。通過觀摩分析,師范生和在職教 師可以學習到優秀教師的教育機制和教學能力,從而能更好地駕馭專業知識、進行教學管 理、調動學生積極性等。
組織化觀摩是有計劃、有目的的觀摩,一般在觀摩之前制訂詳細的觀察計劃,確定觀 察的對象、角度以及觀察的大致程序,也可以進行有組織的討論分析。一般來說,為培養 提高新教師和教學經驗欠缺的年輕教師,宜進行組織化觀摩,這種觀摩可以是現場觀摩 (如組織聽課),也可以觀看優秀教師的教學錄像。
非組織化觀摩則沒有組織化觀摩的這些特徵。非組織化觀摩要求觀摩者有相當完備 的理論知識和洞察力,否則難以達到觀摩學習的目的。
(二)開展微格教學
微格教學指以少數的學生為對象,在較短的時間內(5?20分鍾),嘗試做小型的課堂 教學,可以把這種教學過程攝製成錄像,課後再進行分析。微格教學是訓練新教師、提高 教學水平的一條重要途徑,其對師范生和在職教師都是很有效的。微格教學的基本程序 如下:
(1)選定特定的教學行為作為著重分析的問題(如何向學生提問、如何導人新課等)。
(2)觀看有關的教學錄像,通過錄像師范生或在職教師要能理解著重要分析的問題 的要點。
(3)師范生或在職教師制訂微格教學計劃,以一定數量學生為對象,進行微格教學, 並進行錄像。
(4)和指導教師一起觀看自己微格教學的錄像,自我反思微格教學行為,指導教師分 析優缺點,自己再進行二度反思並提出改進計劃。
(5)師范生或在職教師用重建後的教學方案對另外一批學生再次進行微格教學。
(6)和指導教師一起分析第二次的微格教學。
微格教學可以使教師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為更加直接和深入,增強了改進教學的針對 性,因而往往比正規課堂教學的經驗更有效。有研究表明,微格教學的效果在四個月後仍 很明顯。
(三)進行專門訓練
要想促進新教師的成長,也可以對他們進行專門化訓練。
有人曾將某些「有效的教學策略」教給教師。「有效的教學策略」中的關鍵程序有五 個:①每天進行回顧;②有意義地呈現新材料;③有效地指導課堂作業;④布置家庭作 業;⑤每周、每月都進行回顧。上述程序中有的屬於自動化的教學技能,有的屬於教學策 略。研究者安排了訓練組與控制組教師。為確定受訓組教師的教學是否有成效,實驗者 在訓練前後還對兩組教師的學生進行了標准化數學成績測驗。研究結果發現:①在使用 訓練程序的頻率上,受訓組教師要比控制組教師高,特別是在回顧、檢査作業、練習心算、 布置作業上。但也有一些行為,如總結前一天所學、至少留出五分鍾時間來消化吸收、通 過演示來呈現內容等,受訓組並不比控制組高。值得注意的是,訓練後使用頻率未增加的 行為屬於策略性的,而那些使用頻率增加的則更像教學常規。②受訓教師的學生在後測 上的成績比前測增加31%,而控制組教師的學生成績只增加了 19%。
上述研究表明,專家教師所具有的教學常規和教學策略是可以教給新教師的,新教師 掌握這些知i只後,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其教學。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受訓教師的教學能 力僅僅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離專家教師還有一定的距離,而且沒有一個研究宣稱能將其 被試訓練成為專家教師。
(四)反思教學經驗
僅靠短期訓練來縮小專家與新手的差別是不夠的,很多研究者指出了對教學經驗的 反思的重要性。通過反思來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是教師心理研究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0
對教學經驗的反思,又稱反思性實踐或反思性教學,這是教師著眼於自己的教學活動 過程來分析自己做出某種行為、決策以及所產生結果,是一種通過提高教師的自我意識水 平來促進其能力發展的手段。
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有助於教師自身教學能力的提高。波斯納提出了一個 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他還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 形成膚淺的知識。如果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人思考,那麼他的發 展將大受限制。
科頓等1993年提出了一個教師反思框架,描述了反思的過程:①教師選擇特定問題 加以關注,並從可能的領域,包括課程方面、學生方面等,收集關於這一問題的資 料。②教師開始分析收集來的資料,形成對問題的表徵,以理解這一問題。他們可以利 用自我提問來幫助理解。提出問題後,教師會在已有的知識中搜尋與當前問題相似或相 關的信息。如果搜尋不到,教師就會去請教其他教師和閱讀專業書籍來獲取這些信息。 這種調查研究的結果,有助於教師形成新的、有創造性的解決辦法。③一旦對問題情境 形成了明確的表徵,教師就開始建立假設以解釋情境和指導行動,並且還在內心對行動的 短期和長期效果加以考慮。④考慮過每種行動的效果後,教師就開始實施行動計劃。當 這種行動再被觀察和分析時,就開始了新一輪循環。以上教師反思框架可以概括為:選擇 反思問題一理解反思問題一建立問題解決假設一積極實施行動計劃。
布魯巴奇等1994年提出了四種教學反思的方法,供教師參考。①反思日記。在一 天的教學工作結束後,教師寫下自己的教學經驗,並與其指導教師共同分析。②詳細描 述。教師相互觀摩彼此的教學,詳細描述他們所看到的情景,教師們對此進行討論分析。
③交流討論。來自不同學校的教師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課堂上發生的問題,然後共同 討論解決的辦法,最後得到的方案為所有教師及其他學校所共享。④行動研究。為弄清 課堂上遇到的問題的實質,探索用以改進教學的行動方案,教師以及研究者用以進行調查 和實驗研究,它不同於研究者由外部進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則的研究,而是直接著眼於教 學實踐的改進。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謝謝
『陸』 哪些舉措最有利於教師隊伍的成長與發展
1,加強與強勢學校之間的交流;2,加強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之間的互相聽課和評講;3,積極參加各級的教學競賽活動;4,不定期的邀請教學名師來學校講學;5,對表現優異的教師,作為獎勵,送他們去大學進行培訓。這五點應該是提高教師水平、促進教師隊伍成長的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