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老師教學
以下幾條是當前通行的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
1、教學任務:教學目的的明確性專和具體性,以及與教屬學大綱要求的相應性等。
2、教學內容:內容闡述的思想性與科學性,知識結構的邏輯性與系統性;雙基的落實,重點突出與難點突破;教材處理與分析、挖掘的深度;內容的實用性與適用性,反映本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等。
3、教學組織;教學機智;面向全體學生,因村施教;雙邊活動的氣氛;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等。
4、教學基本功;語言規范,清晰;板書簡明工整,條理清楚;教態親切和藹;儀表端莊大方等。
5、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師生配合的協調性;講練的有機結合;利用反饋信息調節教學;直觀與形象化的措施(如利用視聽輔助設備,採用直觀圖表、模型等);講授深入淺出等。
6、教學效率:知識容量與訓練的飽和度;教學時間利用的有效率;學生負擔的合理性;課程難度與進度適中性等。
7、教學效果:教學總體設計的妥當性;概念的正確形成與鞏固;學生對學習過程的理解性;學生答問的正確率;學生完成變式變形的正確率;學生智力的開發(如獨立思考能力的形成、學習方法的掌握、自學能力的養成)。
『貳』 如何評價一個老師的教學水平
教學水平其實是一個比較主觀的概念,對其評價只能做到盡量客觀,沒有絕對准確版,個人認為應包含以下權幾個方面:1、授課能力,包含能否准確把握教學大綱規定的知識點,授課形式是否深入淺出,易於接受,語言是否生動規范,大部分學生是否能聽懂,樂於接受等。2、能否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對症下葯及時解決問題。3、所授班級學生考試水平。4、學生反應口碑。5、參與相關的教師比賽成績如何等等。分別設置權重加以量化打分,綜合考評。
『叄』 如何評價教師課堂教學的好與差
評價教師課堂教學的好與差:教學思想、教學態度、學法指導、能力培養、教師教學
1、教學思想:教學思想是教學行為的靈魂,支配教學活動,它是教學價值觀的體現。教學思想,不僅決定著教學行為的方向,還影響教學效果的好壞。我們反對填鴨式、灌輸式教學,反對重知識、輕能力、忽視德育的教學。老師在評課時應當聯系現代教育的價值取向和相關的教學理論,結合教學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實際問題,有理有據地進行評析。
2、教學態度:教學態度是否嚴謹認真,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看: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對教材、課標及學情是否研究透徹、把握准確。如果教學目標不夠明確、具體,過高或過低,重、難點把握不準,教學內容的內在邏輯結構不清楚,出現知識性錯誤等,那麼首先就是一個教學態度間題,是教師課外的工夫下得不夠造成的。
3、學法指導:要看能否努力創設寬松、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要看能否充分確立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要看學法指導的目的要求是否明確。幫助學生認識學習規律,端正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逐步提高學習能力,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還看學法指導的內容是否熟悉並付諸實施。
4、能力培養:評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能力培養情況,可以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強化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是否注意挖掘學生內在的因素,並加以引導、鼓勵;是否培養學生敢於獨立思考、敢於探索、敢於質疑的習慣;是否培養學生善於觀察的習慣和心理品質。
5、教師教學:基本功我們評課還要看教師的教學基本功。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板書:好的板書,設計科學合理,言簡意賅,條理性強,字跡工整美觀,板畫嫻熟。語言:教師的語言,有時關繫到一節課的成敗。教師的課堂語言,要准確清楚,說普通話,精當簡練,生動形象,有啟發性。教學語言的語調要高低適宜,快慢適度,抑揚頓挫,富於變化。
『肆』 如何評價教師課堂教學質量
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要看教學基本功、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材處理、教學效率等幾項因素.
一、對新課程要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每一堂課都要提出明確、多樣、恰當又符合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的教學目標。
二、課堂教學過程要重視教學設計在實施中的合理性,要看教師是否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有價值的探究活動。
三、課堂教學效果要從學生的外在表現和隱含在教學過程中的三對重要關系來進行評價。
第一,要注意學生在課堂上反映的兩個「量」的變化。一是參與度,即主動參與探究活動的學生數佔全班學生數的比例;二是創新度。
第二,還要在總體上觀察這堂課的學生主體與教師指導、活動的趣味性與探究性、活動的量和質這三對關系是否和諧。
四、在教師素質上,主要看教師是否能從科學教學的特點出發,對課堂教學的起到有效的調控作用。
五、考查方案的設計要從記憶性知識考查為主轉向理解性應用性知識考查為主,重視對學生獨立的或合作的探究性能力的考查。
『伍』 怎樣評價老師的講課
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要看教學基本功、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材處理、教學效率等幾項因素.
一、對新課程要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每一堂課都要提出明確、多樣、恰當又符合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的教學目標。
二、課堂教學過程要重視教學設計在實施中的合理性,要看教師是否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有價值的探究活動。
三、課堂教學效果要從學生的外在表現和隱含在教學過程中的三對重要關系來進行評價。
第一,要注意學生在課堂上反映的兩個「量」的變化。一是參與度,即主動參與探究活動的學生數佔全班學生數的比例;二是創新度。
第二,還要在總體上觀察這堂課的學生主體與教師指導、活動的趣味性與探究性、活動的量和質這三對關系是否和諧。
四、在教師素質上,主要看教師是否能從科學教學的特點出發,對課堂教學的起到有效的調控作用。
五、考查方案的設計要從記憶性知識考查為主轉向理解性應用性知識考查為主,重視對學生獨立的或合作的探究性能力的考查。
『陸』 如何評價教師的教學情況
關於教學評價(包括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的評價)的研究,既是教學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之一,也是教育評價的重點。教學活動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所以教學評價應該分成「評教」與「評學」兩大塊。從教育的理念出發,教學評價的一級指標應該是二維的,一個維度是教師的教;一個維度是學生的學。但事實上,對於學生「學」的評價,長期以來通過各種方式,諸如考試、測驗等已經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並總結出一些有效的評價理論和方法。但對於教師「教」的評價,一直以來由於受到一些傳統評價觀念的束縛,而缺乏相應的研究。因此,如何科學有效地評價教師的教學,如何使教師的「教」既成為促進「學」的必要條件,又成為促進教師個人專業成長和發展的途徑,是教學科學領域目前一個迫切需要研究的課題。本文試從教師教學評價進展,並結合現代教學評價的理念,努力揭示當前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並展望教學評價的發展趨勢。
評價是人們對某一事物的價值判斷,它存在於人類一切有目的的活動之中。教學作為一種有目的的培養人的教育過程,自然離不開對其實施的各環節及其結果和目標實現程度的價值判斷,這種判斷過程就是教育評價。
1.教師教學評價的理念
1.1發展性評價
發展性評價是以教師的主體性發展為目的的評價,是評價者和評價對象間彼此建立互相信任的關系,教師積極參與、雙向互動的教學評價。這種教學評價,教師能及時糾正自己工作中的缺點,發揚自身的優點,促進自身的不斷發展。它可使教師通過內心的體驗,積極調整自己的工作方向和目標,促進教學活動。
1.2多元評價方式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多元教學評價,強調評價方式的多元化、評價參與者的多元化和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實質是全面真實地評價對象的潛能、學業成就,以提供教學改進的信息,促進教學雙方的發展。Campbell(1996)曾概括這種評價方式的5項基本原則:①評價是多角度的;②評價關注不同階段的成長;③評價要反映教學信息;④正式與非正式評價同等重要;⑤評價是主動的自我評價。
1.3多極評價標准
教學評價的標準是一定時期人們對教學價值認識的反映。當傳統的教學評價把評價功能確定在「選拔」功能上,與之相應的評價標准就是以知識掌握程度作為選拔的標准。同時,為了能夠有效地預測和控制教育教學活動,往往把評價的對象之一—教師的教學置於一個共同的標准或常模之下,用評價者認為的統一的價值觀要求教師教學,從而使得教師教學的個性差異必然被抹煞。
古巴和林肯(Egong Guba & Yvonna Session Lincoln),作為新的評價理論的倡導者,明確指出:價值是多元的,標准也是多元的,評價標准也應該是多元的,而評價的關鍵是對評價中存在的不同價值體系之間的差異進行協調。教學評價在這之後出現的價值多元化趨勢表明,評價標準的確立不再依賴於某一團體或階層的價值觀,而是要在教學評價有關各方的交往互動中,在多種價值觀的碰撞中融通尋求教學各方都能接受的多元性標准。當教學評價關注的是如何促進每一個教師個體全面發展的時候,教師個體的多樣化教學必然需要標準的多元化。
2.傳統教師教學評價所存在的問題
2.1評價功能扭曲
教師教學評價的根本目的在於促進教師教學工作的改進和教學質量的提高。評價是與教學過程並行的過程,貫穿於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是用來輔助教學的;評價的基本目標是為了提高教學並促進教師工作,而不僅僅是為了檢查教師的表現;評價要關注教師個體的處境和需要,尊重和體現教師的個體差異,激發教師個體的主體精神,以促進每個教師個體最大可能地實現自身價值。
但是,早期的教學評價理淪多偏重於對教學結果的檢測,如泰勒模式就是衡量教學活動結果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因此在很多時候,教學評價只能起著各種意義的對教學效績分類劃分的作用,由此形成了「為評價而教學」的局面,不但評價的初始意義消失殆盡,還造成了評價者與評價對象關系的緊張對立。
2.2評價效度不高
傳統的教學評價過分強調在評價中採用「科學方法」,從而造成對背景因素重視不夠、評價過程缺乏靈活性以及定性評價方法的不足。早期教學評價的發展以科學所崇尚的客觀、量化為標志,在方法論上傾向於「實證一量化」。例如桑代克、泰勒等測量運動的專家強調使用量化資料和數學技術,強調科學實證的方法在教學評價領域的運用。然而,對教學而言,「實證一量化」的方法論把復雜的教學現象簡化了,會使效度減低。大力支持量化而忽略了質的分析,不僅無法從本質上保證評價的客觀性,而且往往丟失了教育中最有意義的、最根本、最真實的內容。例如:評價者只管教師「在教學中出了什麼問題」,卻不管教師「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等等。
2.3評價效益低下
可持續發展的教學評價關注評價對象的整體評價,即不僅要關注學習者自身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各個方面,也要關注影響學習者發展的各種因素,並用未來的眼光進行全方位、多維度的評價,以引導教育教學按照可持續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健康運行。在對教師的評價上,往往只局限於一些顯性行為的評價,而對教師工作的其它方面及其隱性行為(如教師的人格力量、教師的示範和表率作用等等)幾乎不予涉及,難以將課堂生活中師生間的交往關系、精神和情感方面變化的真實情形揭示出來,也難以揭示教學中影響個體思維和行動方式的復雜因素。而且傳統的教學評價抹殺了個體對於事物的不同認識,否定了文化的多元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評價活動導向功能的發揮。評價指標在規范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同時,也把教師的課堂行動事先限定在特定的框架之中,結果是教師會過多地關注評價的要素特別是教學目標的實現,阻礙了教師因現實情境而無法採取的教學處理方式,使得本來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課堂教學走向呆板。這樣的評價難以在較大程度上得到評價對象的認同,也難以對評價對象改進教學行為有所觸動。
3.現代教師教學評價展望
教學評價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而不斷發展。隨著人本主義思潮和「第四代評價理論」的興起,現代教師教學評價呈現了一些明顯的變化特點:教學評價價值取向、主體、方法多元化。評價活動中人們的價值標準是多元的,除對真理的追求外,還應注意價值方面—特別是道德義務方面的追求。評價主體多元化,就是在選配參評人員上注意相關性,注意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選配參評人員。評價方法多樣化,就是採用現代化評價手段,在收集評價信息方面,利用錄音、攝像、照相、網路等手段,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廣泛收集、分析信息;評價模式由評議判斷到互動建構。第四代評價理論的基本思想是「共同構建」。這一思想把評價者看作是所有參與評價活動的人們,特別是評價者與其對象雙方交互作用、共同建構統一觀點的過程。實際上,「共同構建」評價理論,是提倡一種民主合作的評價,這種評價的外在形式是協商、對話,內在機制是情感交流和思想的溝通,目的是達到共同認定某些對策,並積極付諸實施。這是對評價認識的一個新突破,不僅評價對象從傳統的客體變成了評價活動的主體,還使評價雙方從對立走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