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教學實錄
❶ 在清華教學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有哪些呢,他們分別在哪些方面作出了貢獻呢
我告訴你,世界上有很多中國人獲得了諾貝爾獎,但是他們沒有一個是中國國籍,也就是說他們不是法律意義上的中國人。
道理很簡單,他們在外國會有人給他們投資搞科研,在中國,你對著書記說,我要發明什麼什麼,他說好啊,你一提到需要政府投資,他立刻就說:今天天氣真好啊,之類的。
❷ <<炸葯工業之父——諾貝爾>>的教案誰有,先謝謝了
哦?這個更像教案吧?呵呵: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認識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讀懂課文,了解諾貝爾的輝煌業績,感受諾貝爾熱愛科學,無私奉獻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體會諾貝爾在發明炸葯的過程中雖歷經失敗,痛苦,但他毫不氣餒,決不放棄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鍥而不舍的精神。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同學們聽說過諾貝爾這個名字嗎?他是什麼人?誰來介紹一下?
諾貝爾獎又是怎麼來的? 學生交流。 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就是介紹諾貝爾的。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自由輕聲讀課文,思考《諾貝爾》一文向我們介紹了他的那些事跡呢?
2、檢查生字詞。
⑴讀准字音:諾、頒、鑿、瑞、摩、盛、逝、械、錘、砸、殘、毫、滾等字。
⑵注意字型。指導寫「機械」的「械」,「殘廢」的「殘」。
⑶指名讀課文。
⑷概括課文重要內容。
想一想,這一課主要寫了什麼?
課文主要記敘了諾貝爾在發明炸葯的過程中歷經失敗,痛苦,但他毫不氣餒,決不放棄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事。
三、根據提示理清文章脈絡。
1、 初讀了課文,你能說說諾貝爾的主要業績是什麼嗎?(一是發明了炸葯,二是把自己的遺產毫無保留地捐給了科學事業,設立了諾貝爾獎。)
2、那麼課文哪些自然段分別寫了這兩件事情。(課文第三至九自然段寫了諾貝爾為發明炸葯所付出的代價和取得的成就;第十自然段寫了諾貝爾立下遺囑,設立諾貝爾獎。)
3、給課文分段,並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簡要介紹了諾貝爾獎的授獎儀式。
第二段(3——9)寫了諾貝爾為發明炸葯所付出的代價和取得的成就。
第三段(10) 簡要介紹諾貝爾立下遺囑,設立諾貝爾獎。
四、學習課文第1-2小節。
1、指名讀,思考:第1-2小節主要寫什麼?(簡要地介紹了諾貝爾獎的授獎儀式。)
2、默讀,思考:諾貝爾獎授獎儀式的地點和時間的確定依據是什麼? 為什麼這樣設定? (這樣做的目的是以此來紀念偉大的發明家諾貝爾,以表達人民對他的懷念和敬佩。)
3、朗讀第1-2小節。
五、作業布置:
1、讀抄詞語。
2、練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第一段。想一想:這段主要講了什麼?
2、 過渡:諾貝爾為何能受到人們如此的敬重呢?
二、學習課文第二段。
1、齊讀第3小節。
師:諾貝爾一生有許多的發明,最突出的發明是炸葯。諾貝爾為什麼會想到要發明炸葯呢?他在發明過程中經歷了哪些失敗和痛苦?諾貝爾發明的炸葯為人類的生產活動解決了哪些實際問題?(出示思考題)
2、自由讀課文第4-9小節,要求學生邊讀邊劃出相關語句,讀一讀,並在旁邊作批註。
3、 學生討論交流。
(1)諾貝爾為什麼會想到要發明炸葯呢?(諾貝爾最初發明炸葯的動因是什麼?) (他看到工人們徒手劈山開路十分艱苦,就想發明一種東西能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說明諾貝爾發明動機來自於對人民的關心和同情。)
(2)他在發明過程中經歷了哪些失敗和痛苦?(讀有關句子,學生談體會。)
(3)諾貝爾發明的炸葯為人類的生產活動解決了哪些實際問題?(提高了勞動生產力,降低了勞動強度。)
(4)朗讀第第4——7小節。
師:盡管諾貝爾發明炸葯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對一個真正的科學家來說創造發明是無止境的。
4、指名讀課文第8——9小節。
①這一段具體詳盡地描述了一次試驗性的大爆炸,當時人們是怎麼說的?而諾貝爾又是如何表現的?從這里你想到了什麼?
(一個科學家為造福人類全身心投入創造發明,連個人的生死都不顧,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是多麼可貴啊!)
②生自由練讀第8——9小節。
③全班有聲有色地朗讀。
三、學習課文第三段
1、默讀,思考:(1)這一段告訴我們什麼? (2)諾貝爾死後,大量的炸葯也用於戰爭,毀滅人類創造的文明,如果諾貝爾泉下有知,他會有何感想?
2、學生交流。
(諾貝爾也許遇見到炸葯會給人類帶來災難,所以設立了和平獎,以激勵人們為世界的和平而努力。)
3、齊讀第三段。
四、總結全文。
1、朗讀全文。 (1) 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2)、說說諾貝爾獎是怎麼來的?
五、拓展練習。
利用本課提供的材料,為諾貝爾寫一篇一百多字的小傳。
板書設計:
發明炸葯 熱愛科學
諾貝爾 熱愛人類
設立諾貝爾獎 無私奉獻
這里還有一個,請看看:
《諾貝爾》教案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在世界科學史上,有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不僅把自己的畢生精力全部貢獻給了科學事業,而且還在身後留下遺囑,把自己的遺產全部捐獻給科學事業,用以獎掖後人,向科學的高峰努力攀登。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就是——
2、出示投影,誰能讀讀這個句子。
每年的 月 日下午 時 分,在瑞典王國首都 ,都要舉行一次世界性的盛會——諾貝爾獎的授獎儀式。
3、提問:為什麼每年諾貝爾獎頒發的時間和地點是固定的?
二、自讀課文,了解發明原因及過程
1、過渡:諾貝爾一生的在機械和化學方面有過許多發明,而他最突出的發明就是炸葯。他為什麼要發明炸葯,他又是怎樣發明炸葯的呢?出示投影2:
自由朗讀課文4—9小節,思考:
1、諾貝爾為什麼要發明炸葯?
2、諾貝爾研究發明炸葯經歷了哪幾個過程?
3、交流:
(1)、諾貝爾為什麼要發明炸葯呢?
(2)、學生回答後出示第四小節。
引導學生想像:在發明炸葯之前人們是怎樣在荒山野嶺開通公路的?
(3)、指導朗讀,讀出諾貝爾的美好願望,讀好兩個「啊」
(4)、諾貝爾發明炸葯經歷了哪幾個過程?
(5)出示並板書:液體炸葯……
三、精讀課文,感受「熱愛科學」
1、諾貝爾發明炸葯是一帆風順的嗎?再讀課文,把有關句子劃出來,在感受深的地方可寫上批註。
2、交流:
(1)、你認為諾貝爾發明炸葯順利嗎?用一個詞或一句話來形容。
(2)、找出全文反映諾貝爾發明炸葯不容易的最集中的一個句子。
出示:為了發明炸葯,諾貝爾投入了他的整個生命。指導朗讀
(3)、從哪些具體語句中能感受到他發明炸葯的艱辛?
(4)、學生交流所劃的句子
● 、1864年6月3日,諾貝爾實驗室在一聲巨響中……
面對辛苦創建的實驗室被毀於一旦,面對弟弟的炸死,父親炸成殘廢,難道諾貝爾不傷心嗎?那他是怎樣想的呢?
出示補充資料:液體炸葯在運輸中容易爆炸,發生事故。瑞典和一些國家政府發出禁令,並表示要追究諾貝爾的法律責任。實驗室的爆炸使斯德哥爾摩的百姓們簡直要造反了,市政府當即發布命令,禁止在城內搞實驗,否則將驅逐諾貝爾一家。
學生讀讀、議議,談談感受
● 、經過四個年頭幾百次的失敗,到1867年……
一千多個日日夜夜,幾百次的失敗,諾貝爾始終堅持不懈
(5)、諾貝爾研究發明炸葯,他付出的僅僅是時間和精力嗎?
(6)、出示第八、九小節:
●、突然,一個滿身鮮血的中年人沖出……
指名朗讀,從哪些詞可以感受到他對炸葯研究的投入?
(7)、你想對諾貝爾說些什麼?
3、小結:為了研究炸葯,為了造福人類,將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諾貝爾?你又會對他說些什麼?
出示:諾貝爾,你 !
(8)、指導朗讀8、9小節
四、再讀課文,感受「無私奉獻」
1諾貝爾把他的畢生心血都獻給了科學事業,他發明的炸葯廣泛地應用到工業、礦業、交通業之中。他這種百折不撓,鍥而不舍的精神真令我們感動,更令人敬佩的是他臨終時立下的遺囑。出示最後一節,指名朗讀。
2、200萬英鎊就相當於2800萬人民幣,這筆資金就算在現代也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更何況那是在1896年。讀到這里,你又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諾貝爾?你又會有什麼話想對他說呢?
出示:諾貝爾,你 !
五、總結延伸
1、諾貝爾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科學事業,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學獎,已經成為舉世矚目的最高科學大獎。他的名字和人類在科學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遠地留在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文明史冊上。
2、同學們,在古今中外,有很多人,他們雖歷經失敗、痛苦,但毫不氣餒,決不放棄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他們都有些誰呢,誰能介紹?
六、作業
搜集有關諾貝爾以及諾貝爾獎的資料,准備開展交流會。
另外,我個人認為這類東西還是自己動腦會更好,祝福你了!
❸ 諾貝爾得主大部分來自德國,與他們的教育有何關系
諾貝爾得主大部分來自德國,這一定與他們的教育有關系,因為德國人很浪漫。
❹ 《我為什麼而活著》課堂實錄及教學反思
一、教學實錄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英國思想家、哲學家、曾獲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羅素作品《我為什麼而活著》。課文標題「我為什麼而活著」是個設問句,運用設問句作為文章的題目,有什麼好處呢?請同學們用簡明的語言說一說。
(學生思考,小組討論)
生:運用設問句為題,可以引起讀者的思考,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生:設問往往是對全文內容的高度概括。
師:是的,設問類文題,確實有像你們說的這些好處。你們還見過類似的文題嗎?
生:賈祖璋的《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
師:一看到這樣的題目,首先就要我們先作一思考,激發我們閱讀文章的興趣。像我們的《語文讀本》中就有這樣的一些題目。如摩羅《巨人何以成為巨人》宗春山《男女分班有必要嗎?》賀仲明《阿Q為什麼是農民》。在高考作文中,好多考生也用設問式的命題來提高閱卷老師的注意力。如《既生亮,何生關張?》《誰偷了玉墜?》等。
師:下面請同學們快速地通讀文本,明確「我為什麼而活著」這一問題。
(學生通讀課文,教師巡視)
生:尋求愛情。
生:尋求知識。
生:同情心。
師:剛才三位同學說出了「我為什麼而活著」的原因?但我發現,前面兩點的表述在結構上是一致的,同學們能否把第三點也改為結構一致的短語呢?
生:富有同情心。
生:同情人類苦難。
師:同學們回答非常好,這樣就使這三個原因,在語言結構上保持一致,都是動賓結構。同學們,你們從這三個原因在文中所處的位置,說說它們有什麼特點?
(學生討論後回答)
生:三個分論點都處在每段文字的開頭。
生:雖然都處於開頭,但在表述上有所變化。第二個分論點加上了「以同樣的熱情」,第三個分論點加上了「愛情和知識,盡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
師:分論點處於開頭,觀點鮮明醒目。但作者為什麼這樣表述呢?不如用結構一致的短語表達更為簡潔嗎?
(學生思考,相互討論)
生:這樣表達是為了使各個分論點之間,在結構上銜接緊密,邏輯性強。同時也說明這三個分論之間不是並列關系,有一定的層進關系。
師:是的,這三個分論點是一種層進式的關系。「對愛情的渴望」是就個體自我而言,是人類最原始的感情;「對知識的追求」是就自然與社會而言,是提高自己素養必須的精神活動;「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就整個人類或宇宙而言,是最高的情感。剛才我們說了,主體內容不是並列式結構,是層進式結構。那麼你們還知道,議論文的結構方式還有哪些呢?
生:對照式和總分式。如本文在文章的整體結構上看,就是總分總結構。第一段總起,提出人生的追求三個方面;接著的三段分述尋求愛情、尋求知識、同情人類苦難的理由;最後總結,再次表明自己的人生態度。
師:剛才這位同學說了議論文另外兩種結構方式。且舉了本文的例子,說明是總分式結構。那麼哪位同學能舉出對照式結構的例子?
生:我們高一學過的韓愈的《師說》中就用了對照式的結構方式。文章在引論中明確提出「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中心之後,一正一反地展開文章。第二段段首提出「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的分論後點,後面列舉了當時社會恥學於師的種種現象做說明。第三段段首提出「聖人無常師」的分論點後,以孔子的言行來證明。這里,二三段就構成了正反對照。
師:對的,這位同學對課文的理解非常深刻,高一的內容現在還記憶猶新,真是了不起。下面請同學們打開下發的愛爾蘭巴克萊的《幸福》一文。認真閱讀,請從行文結構和論證方法上與《我為什麼而活著》一文進行比較。
(學生先自學《幸福》,然後小組討論,最後班裡交流)
生:這兩篇文章在結構上都呈現出思路清晰的特點。《幸福》一文在整體結構上採用了總分結構。先總說幸福的生活有希望、有事做和能愛人的三個因素,提出總的觀點;接著從三個方面分別進行論述。而《我為什麼而活著》則是總分總的結構。
生:我覺得兩文不光在整體結構上有所不同,在文章主體結構上也有所不同。《幸福》的主體是並列式結構,這三個分論點有希望、有事做和能愛人是可以變換次序的。而《我為什麼而活著》的主體分論點是不能變換的,它是層進式結構。
生:兩文主體部分的分論點所處的位置都在開頭,《幸福》一文比較清楚,結構也一致;但與《我為什麼而活著》相比,顯得邏輯性不夠嚴密,過渡性不好,缺少富有變化的特點。
師:同學們談得很好,比較的很到位。作為議論性的文章在表述上各有特點,各顯異彩。下面請同學們再從論證的方法上看看兩篇文章有什麼不同?
生:我還覺得這兩篇文章在論證方法的不同,主要表現在論據的使用上。《幸福》一文採用例證法和引證法,先用了亞歷山大和英國老婦人作事實論證,論證前兩個分論點,最後用詩人白朗寧的話論證最後一個分論點。論證方法呈現出多樣性。而《我為什麼而活著》一文主要採用講道理的論證方法。論證方法顯得單一。
生:《幸福》一文在分論點論述中還有一個比較顯著的特點,就是在每個論據的後面,還加上一些精要的分析。
師:同學們比較分析非常精當。尤其是最後一個同學比較得更為細切。好的議論文寫作,我們不光要找出論據,更要有自己的分析,打通觀點和材料的關系,使文章充分體現出論證嚴密性。剛才同學們說了《幸福》一文,議論文的論據體現了多樣性,既擺事實又講道理,既有例證又有引證。而《我為什麼而活著》一文論據的使用極為單一。同學們是否可以把其中某一個分論點的論據豐富一下。
(學生思考,組內討論交流)
生:對愛情的渴望這個分論點,可以增加一些事實論據,進行擺事實論證。《邊城》中的翠翠對儺送的愛的執著、《梁山伯和祝英台》中的祝英台對梁山伯的愛的堅守;《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羅密歐對朱麗葉的愛的堅貞;《長亭送別》中鶯鶯對張生的愛的痴情。都可以用來論證對愛情的渴望的分論點。
生:對愛情的渴望這個分論點,我們還可以用莎士比亞等一些名人名言加以論證:
①莎士比亞說:愛情是嘆息吹起的一陣煙;戀人眼中有它凈化了的火星。忠誠的愛情充溢在我的心裡,我無法估計自己享有的財富。
②張愛玲說:愛一個人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為他的幸福而高興,為使他能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並從中得到快樂。
③摩路瓦說:愛一個人原來就是在冰箱里為她留一個蘋果,並且等她歸來;愛一個人就是撥通電話時忽然不知道要說什麼,才知道原來只是想聽聽她那熟悉的聲音,原來真正想撥通的,只是自己心底的一根弦。
④席慕容說:我要你知道,這世界上有一個人是永遠等著你的,不管是在什麼時候,不管你是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樣一個人。
生:對知識的渴求這個分論點,可以用這樣的一些名言加以論證:
斯特恩:對知識的渴望如同對財富的追求,越追求,慾望就越強烈。
培根: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是一種快樂,而好奇則是知識的萌芽。
蘇霍姆林斯基:獲取知識——這就意味著發現真理、解答疑問。
生:對人類富有同情心的這個分論點,可以用這樣的一些名言加以論證:
①德國尼采說:同情是一切道德的基準。
②美國馬爾登說:同情是你所能給別人的最佳禮物。
③義大利薄加丘說:對不幸的人寄予同情,是一種德行。
……
師:同學們,由於時間關系,我們對《我為什麼而活著》這篇文章的學習就告一段落了。可以說人為什麼而活著,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我希望各位同學既要明白「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但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的道理,還要學會議論文寫作的常見結構以及論證的方法。
二、教學反思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這兩個命題,隨著新課改的到來引發了一些爭論。我認為這兩個教學命題,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對立中的統一。「教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基礎,「用教材教」是對「教教材」的拓展、延伸、擴充和深化。其實說白了,「教教材」就是走進教材;「用教材教」就是走出教材。而在教學實踐中,必須認識到「走出教材」與「走進教材」是有機聯系著的,是達到兩相宜的,不是隨意衍生的,是相互融合於教學過程之中的。「走出教材」絕不走出課時教學目標,是從教材文本自然地「走出」,而不是虛假、生硬地強行安插。為了做好這兩個命題的有機結合,我以羅素的《我為什麼而活著》作一教學嘗試,通過實踐我有下面一些啟示:
1.教學目標確立要准確。《我為什麼而活著》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文章主旨比較清晰,學生從文章標志性語詞,就可以看出,此文表明了「我」為了尋求愛情、尋求知識和富有同情心而活著的這一主旨。同時文章結構也非常明朗,總分總式的結構,層次清楚。但由於是哲理性散文,且是外國作家的作品,所以語句比較艱深,學生比較難懂,即使教師加以點撥,恐怕也是理解不透徹。鑒於此,我作了這樣的設想,乾脆把教學的重心轉移到對文章結構的學習和論據的使用上,以讀促寫,幫助學生學習議論文的架構以及論據的積累和組織,把讀和寫緊密地結合起來。這也符合教學要求。高二學生作文訓練是議論文為主,同時單元「寫作指導」是《讓你的認識更加深刻》,也是就議論文的論述深刻性的指導。再者,我們的學生對議論文的寫作比較薄弱,主要體現在結構凌亂,論據不會使用上。
2.教學內容選擇要妥當。為了體現「走進教材」和「走出教材」,也就是「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有機結合的特點,我首先立足課本,讓學生走進教材,選取了文題、結構以及論據等問題來引導學生學習教材,大膽地放棄了文句內容的分析,這體現了「教教材」的要求,為學生走出教材打了基礎、作了鋪墊。同時這樣選取也符合「用教材教」的思想,一篇文章可學習的內容很多,關鍵要選取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內容,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有效的課堂教學不光讓學生走進教材,最好還應該讓學生走出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寬、延伸、擴充、豐富。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引導學生研討設問性的題目妙處,學生通過回溯以前學過的篇什以及了解高考作文擬題,提高學生對設問性題目的認識。「走出教材」這一點,我在在學習文章結構時,適時的選取了愛爾蘭巴克萊《幸福》一文,引導學生作了比較性的閱讀。由於此文在文章結構和論據的使用上與《我為什麼而活著》一文,有一定的異同點,具有很好的可比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大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幫助了學生很好地把握了議論文的結構以及論據的種類。
3.教學方法選取要科學。給我一個支點,可以把地球撬起來。課堂教學更是如此,給學生一個科學的學習方法,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本課我主要採用引導教學法。通過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投入文本學習,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活動中,明晰文題的精妙和結構的清晰。為了更好地理解議論文的結構和論據相關知識,選取了《幸福》一文,適時地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性閱讀,學生更好地指出兩篇文章在結構和論據上的異同,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豐富課文的論據,也比較好的讓學生積累了寫作素材,使學生體會到要想使文章的說服力增強,要學會多角度地運用論據和論證方法。
❺ 《我為什麼而活著》課堂實錄教案教學設計,還有人活著
一、教學實錄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英國思想家、哲學家、曾獲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羅素作品《我為什麼而活著》。課文標題「我為什麼而活著」是個設問句,運用設問句作為文章的題目,有什麼好處呢?請同學們用簡明的語言說一說。
(學生思考,小組討論)
生:運用設問句為題,可以引起讀者的思考,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生:設問往往是對全文內容的高度概括。
師:是的,設問類文題,確實有像你們說的這些好處。你們還見過類似的文題嗎?
生:賈祖璋的《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
❻ 首屆諾貝爾獎頒發教案諾貝爾獎什麼時候頒發首屆諾貝爾
選擇公道的抄教學內容是備襲好課的條件,教學內容的選擇要依據知識的特點、教材的編寫意圖、完成教學任務所需的時間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等因素來決定。如何公道地選擇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呢?首先是根據教材的編排來選擇。通常我們把一個練習的知識劃分成幾個小段落,每個小段落為一課時的教學內容,現行數學教材就是這樣編排的,教師在備課時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內容以及對應的習題編寫,就可以確定一課時的教學內容了。其次是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來選擇。一般來說,比較簡單的、學生易於接受理解的知識,內容可多選一些;對於學生難以理解、難以把握的知識,由於在教學中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所以內容要適當少選一些。選擇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時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以一節課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所授知識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把握為准。
❼ 諾貝爾獎論文可以在哪裡找到
07年11期的《發現》上有一篇題為「3篇地球人都知道的論文」的文章,原載《大學生》。文中提到的3篇論文,有一篇地球人是都知道的,就是愛因斯坦有關狹義相對論論文,但地球人不一定都知道這篇文章的題目是什麼。愛因斯坦在1905年發表的這篇論文是當年發表的五篇論文之一,題目叫「論動體的電動力學」。而另外二篇就相對就要生疏多了。但作為物理教學工作者,一般可能都會聽說過這「一頁多的諾貝爾獎論文」。源於《發現》的這一篇「3篇地球人都知道的論文」,我想在此特意介紹一下這「一頁多的諾貝爾獎論文」。
一 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初的法國巴黎。
一樣的延續著千百年的燈紅酒綠,香榭麗舍大道上散發著繁華和曖昧,紅磨坊里彌漫著躁動與彷徨。
而在此時的巴黎,有一個年輕人,名字叫做德布羅意(De Broglie),從他的名字當中可以看出這是一個貴族,De 是法國貴族的標志,像德國貴族的「馮(von)」一樣。事實上德布羅意的父親正是法國的一個伯爵,並且是正是一位當權的內閣部長。這樣一個不愁吃不愁穿只是成天愁著如何打發時光的花花公子自然要找一個能消耗精 力的東西來磨蹭掉那些無聊的日子(其實象他這樣的花花公子大約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
德布羅意則找到了一個很酷的「事業」——研究中世紀史。據說是因為中世紀史中有著很多神秘的東西吸引著這位年輕人。
時間一轉就到了1919,這是一個科學界急劇動盪動著的年代。就在這一年,德布羅意突然移情別戀對物理產生了興趣,尤其是感興趣於當時正流行的量子論。具體來說就是感興趣於一個在當時很酷的觀點:光具有粒子性。
這一觀點早在十幾年前由普朗克提出,而後被愛因斯坦用來解釋了光電效應,但即便如此,也非常不見容於物理學界各大門派。
德布羅意倒並不見得對這一觀點的物理思想有多了解,也許他的理解也僅僅就是理解到這個觀點是在說「波就是粒子」。或許是一時沖動,或許是因為年輕而擺酷,德布羅意來到了一派宗師朗之萬門下讀研究生。
從此,德布羅意走出了一道足以讓讓任何傳奇都黯然失色的人生軌跡。
二
歷史上德布羅意到底花了多少精力去讀他的研究生也許已經很難說清,事實上德布羅意在他的5年研究生生涯中幾乎是一事無成。事實上也 可以想像,一個此前對物理一竅不通的中世紀史愛好者很難真正的在物理上去做些什麼。
白駒過隙般的五年轉眼就過去了,德布羅意開始要為他的博士論文發愁了。
其實德布羅意大約只是明白普朗克愛因斯坦那幫傢伙一直在說什麼波就是粒子,(事實上對於普朗克大約不能用「一直」二字,此時的普朗克已經完全拋棄自己當初的量子假設,又回到了經典的就框架。)而真正其中包含的物理,他能理解多少大約只有上帝清楚。
五年的盡頭,也就是在1924,德布羅意終於提交了自己的博士論文
他的博士論文只有一頁紙多一點,不過可以猜想這一頁多一點的一份論文大約已經讓德布羅意很頭疼了,只可惜當時沒有槍手可以雇來幫忙寫博士論文。
他的博士論文只是說了一個猜想,既然波可以是粒子,那麼反過來粒子也可以是波。而進一步德布羅意提出波的波矢和角頻率與粒子動量和能量的關系是:
動量=普朗克常數/波矢
能量=普朗克常數*角頻率
這就是他的論文里提出的兩個公式
而這兩個公式的提出也完全是因為在愛因斯坦解釋光電效應的時候提出光子的動量和能量與光的參數滿足這一關系。
可以想像這樣一個博士論文會得到怎樣的回應。 在對論文是否通過的投票之前,德布羅意的老闆朗之萬就事先得知論文評審委員會
的六位教授中有三位已明確表態會投反對票。本來在歐洲,一個學生苦讀數年都拿不到學位是件很正常的事情,時至今日的歐洲也依然如此。何況德布羅意本來就是這么一個來混日子的的花花公子。
然而這次偏偏又有些不一樣——德布羅意的父親又是一位權高望眾的內閣部長,而德布羅意在此廝混五年最後連一個Ph.D都沒拿到,雙方面子上自然也有些掛不住。
情急之中,朗之萬往他的一個好朋友那裡寄了一封信。
當初的朗之萬是不是礙於情面想幫德布羅意混得一個PhD已不得而知,然而事實上,這一封信卻改變了科學發展的軌跡。
三
這封信的收信人是愛因斯坦。
信的內容大致如下:
尊敬的愛因斯坦閣下:
在我這里有一位研究生,已經攻讀了五年的博士學位,如今即將畢業,在他提交的畢業論文中有一些新的想法………………
請對他的論文作出您的評價。
另外順便向您提及,該研究生的父親是弊國的一位伯爵,內閣的**部長,若您能……,將來您來法國定會受到隆重的接待
朗之萬
在信中,大約朗之萬的潛台詞似乎就是如果您不肯給個面子,呵呵,以後就甭來法國了。
不知是出於知趣呢,還是出於當年自己的離經叛道而產生的惺惺相惜,愛因斯坦很客氣回了一封信,大意是該論文里有一些很新很有趣的思想雲雲。
此時的愛因斯坦雖不屬於任何名門望派,卻已獨步於江湖,頗有威望。有了愛因斯坦的這一封信,評審委員會的幾位教授也不好再多說些什麼了。
於是,皆大歡喜。
浪盪子弟德布羅意就這樣「攻讀」下了他的PhD(博士)。
而按照當時歐洲的學術傳統,朗之萬則將德布羅意的博士論文印成若干份分寄到了歐洲各大學的物理系。
大約所有人都以為事情會就此了結,多少年以後德布羅意那篇「很新很有趣」博士論文也就被埋藏到了檔案堆里了。德布羅意大約也就從此以一個PhD的身份繼續自己的浪盪生活。
但歷史總是喜歡用偶然來開一些玩笑,而這種玩笑中往往也就順帶著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
在朗之萬寄出的博士論文中,有一份來到了維也納大學。
四
1926年初。
維也納。
當時在維也納大學主持物理學術活動的教授是德拜,他收到這份博士論文後,將它交給了他的組裡面一位已經年屆中年的講師。
這位講師接到的任務是在兩周後的seminar(學術例會)上將該博士論講一下。
這位「老」講師大約早已適應了他現在這種不知算是平庸還是算是平靜的生活,可以想像,一個已到不惑之年而仍然只在講師的位置上晃盪的人,其學術前途自然是朦朧而晦暗。 而大約也正因為這位講師的這種地位才使得它可以獲得這個任務,因為德拜將任務交給這位講師時的理 由正是「你現在研究的問題不很重要,不如給我們講講德布羅意的論文吧」。
這位講師的名字叫做——薛定諤(Schrodinger)
在接下來的兩周里,薛定諤仔細的讀了一下德布羅意的「博士論文」,其實從內容上來講也許根本就用不上「仔細」二字,德布羅意的這篇論文只不過一頁紙多一點,通篇提出的式子也不過就兩個而已,並且其原型是已經在愛因斯坦發表的論文中出現過的。
然而論文里說的話卻讓薛定諤一頭霧水,薛定諤只知道德布羅意大講了一通「波即粒子,粒子即波」,除此之外則是「兩個黃鸝鳴翠柳「——不知所雲。
兩周之後,薛定諤硬著頭皮把這篇論文的內容在seminar上講了一下,講者不懂,聽者自然也是雲里霧里,而老闆德拜則做了一個客氣的評價:
「這個年輕人的觀點還是有些新穎的東西的,雖然顯得很孩子氣,當然也許他需要更深入一步,比如既然提到波的概念,那麼總該有一個波動方程吧」
多年以後有人問德拜是否後悔自己當初作出的這一個評論,德拜自我解嘲的說「你不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評論嗎?」
並且,德拜建議薛定諤做一做這個工作,在兩周以後的seminar上再講一下。
兩周以後。
薛定諤再次在seminar上講解德布羅意的論文,並且為德布羅意的「波」找了一個波動方程。
這個方程就是「薛定諤方程」!
當然,一開始德布羅意的那篇論文就已經認為是垃圾,而從垃圾產生出來的自然也不會離垃圾太遠,於是沒人真正把這個硬生生給德布羅 意的「波」套上的方程當一回事,甚至還有人順口編了一首打油詩諷刺薛定諤的方程:
歐文用他的psi,計算起來真靈通;
但psi真正代表什麼,沒人能夠說得清。
(歐文就是薛定諤,psi是薛定諤波動方程中的一個變數)
故事的情節好像又一次的要歸於平庸了,然而平庸偏偏有時候就成了奇跡的理由。
大約正是薛定諤的「平庸」使得它對自己的這個波動方程的平庸有些心有不甘,他決定再在這個方程中撞一撞運氣。
五
上面講到的情節放到當時的大環境中來看就好像是湖水下的一場大地震——從湖面上看來卻是風平浪靜。
下面請允許我暫時停止對「老」講師薛定諤的追蹤,而回過頭來看一看這兩年發生物理學界這個大湖表面的風浪。
此前,玻爾由普朗克和愛因斯坦的理論的啟發提出了著名的「三部曲」,解釋了氫光譜,在這十幾年的發展當中,由玻爾掌門的哥本哈根學派已然是量子理論界的「少林武當」。
1925,玻爾的得意弟子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矩陣力學,進一步拋棄經典概念,揭示量子圖像,精確的解釋了許多現象,已經成為哥本哈根學派的鎮門之寶——量子界的「屠龍寶刀」。不過在當時懂矩陣的物理學家沒有幾個,所以矩陣力學的影響力仍然有限。事實上就是海森堡本人也並不懂「矩陣」,而只是在他的理論出爐之後哥本哈根學派的另一位弟子玻恩告訴海森堡他用的東西在數學中就是矩陣。
再回過頭來再關注一下我們那個生活風平浪靜的老講師薛定諤在幹些什麼——我指的是在薛定諤講解他的波動方程之後的兩個星期里。
事實上此時的他正浸在溫柔鄉中——帶著他的情婦在維也納的某個滑雪場滑雪。
不知道是宜人的風景還是身邊的溫香軟玉,總之是冥冥之中有某種東西,給了薛定諤一個靈感,而就是這一個靈感,改變了物理學發展的軌跡。
薛定諤從他的方程中得出了玻爾的氫原子理論!
六
倚天一出,天下大驚。
從此誰也不敢再把薛定諤的波動方程當成nonsense(扯淡)了。
哥本哈根學派的掌門人玻爾更是大為驚詫,於是將薛定諤請到哥本哈根,詳細切磋量子之精妙。
然而讓玻爾遺憾的是,在十天的漫長「切磋」中,兩個人根本都不懂對方在說些什麼。在一場讓兩個人都疲憊不堪卻又毫無結果的「哥本哈 根論劍」之後,薛定諤回到了維也納。
薛定諤回到了維也納之後仍然繼續做了一工作,他證明了海森堡的矩陣力學和他的波動方程表述的量子論其實只是不同的描述方式。
從此「倚天」「屠龍」合而為一。
此後,薛定諤雖也試圖從更基本的假設出發導出更基本的方程,但終究沒有成功,而不久,他也對這個失去了興趣,轉而去研究「生命是什麼」。
歷史則繼續著演義他的歷史喜劇。
德布羅意,薛定諤都在這場喜劇中成為諾獎得主而名垂青史。
尾聲
其實在這一段讓人啼笑皆非的歷史當中,上帝還是保留了某種公正的。薛定諤得出它的波動方程僅在海森堡的矩陣力學的的誕生一年之後,倘若上帝把這個玩笑開得更大一點,讓薛定諤在1925年之前就導出薛定諤方程,那恐怕矩陣力學就根本不可能誕生了(波動方程也就是偏微分方程的理論是為大多數物理學家所熟悉的,而矩陣在當時則沒有多少人懂)。如此則此前在量子領域已辛苦奮鬥了十幾年的哥本哈根學派就真要吐血了!
薛定諤方程雖然搞出了這么一個波動方程,卻並不能真正理解這個方程精髓之處,而對它的方程給出了一個錯誤的解釋——也許命中註定不該屬於他的東西終究就不會讓他得到。對薛定諤方程的正確解釋是有哥本哈根學派的玻恩作出的。(當然玻恩的解釋也讓物理界另一位大師—— 愛因斯坦極為震怒,至死也念念不忘「上帝不會用擲色子來決定這個世界的」,此為後話)。
更基本的量子力學方程,也就是薛定諤試圖獲得但終究無力企及的的基本理論,則是由根本哈根學派的另一位少壯派弟子——狄拉克導出的,而狄拉克則最終領袖群倫,建起了了量子力學的神殿。
僅供參考
❽ 中國最偉大的老師,與諾貝爾擦肩,若留美會聞名世界最後晚年如何
中國人才爆炸性涌現的時期,應該就是在1880年-1980年這一百年間,正是因為這一百年裡大批涌現出的各個行業的無數天才,才將中國飛快地帶入了高速發展的時代。若要論功行賞,這裡面有一個人,絕對應該排在前十,可至今仍沒什麼人熟悉他,他就是中國最偉大的老師葉企孫。
這就是那個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熱愛祖國的老人。好在在1972年時,葉企孫最終被平反,重新恢復了教授職稱,有了退休工資,還被分得一套住房。哪怕只得到了5年的安寧,他就因病去世。但慶幸的是最後是讓他清白著離開人世的,這才對得起他這一生無私的付出。
❾ 誕生過10位諾貝爾獎得主的比利時,教育資源有何優勢
比利時的教育有很多優勢:政府財政支持教育所佔比例很大;沒有學區制度之分;沒有高考。由此可見,比利時的教育很資源豐富,教育條件很好,教育體系很完善。
另外,比利時是沒有高考這一說的,所有的孩子都有資格進入高校學習,不需要通過高考才能夠有機會讀大學,而且比利時的高校學費很低,但是他們的教學條件並不差,因此,比利時的連續條件可以說是全世界都很有名,很多其他國家的人都爭先恐後地移民到比利時。因為比起國內,比利時的教育資源豐富,教育條件優於國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