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四正推手教學

四正推手教學

發布時間: 2022-03-02 19:41:06

㈠ 太極推手

初學者。
這倒不是因為它自己很難,而是因為它的外形很簡單。但是越簡單的東西越難。
比如,四正推手,它只有掤、捋、擠、按四個動作,有個人點撥您一下,用不了半天時間就能比劃得有模有樣了。稍微復雜一點的活步、大捋也不會讓您覺得有什麼問題。但這只是外形,遠不是真正的推手。
太極拳推手練的是觸覺的靈敏性,入門恐怕需要有個老師(哪怕是稍微懂點、會點的人)口授一下,這樣才好去練。練的時候需要兩個人一起練,沒有對方的千變萬化刺激,您觸覺的靈敏性無法提高。

㈡ 推手裡的幾個動作名稱,技法特點,動作特點

推手八法

趙堡太極拳在架式和推手中要取得我順人背的效果,十分講究運用十三法和各種勁。

趙堡太極拳十三法的名稱與各家太極拳的名稱一致,就是:綳、 擠 、按、采、 列、肘、靠、進、退、顧、盼、定。這十三法的動作貫串趙堡太極拳的行功走架推手的過程中,能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這十三法,才能不斷地提高練拳和推手技擊水平。現對這十三法中的前八法分述如下:

(一) 綳法(勁):是以我的雙臂承載對方的雙手。趙堡太極拳的綳法多用於接手。雙臂粘著別人雙臂,以靜待動,起到探測對方虛實了,即順勢應著。趙堡太極拳傳的秘訣中對綳的說法是:「吾一雙胳膊綳起他人雙手也。如人雙手按我右胳膊(或左或右),我必須用如封似閉之勢,將人的剛勁引空,乘彼之勢,宜按則按之,宜履則之,宜卸(我將身退下為之卸)則卸,使彼自己落空,方為上策。」這說明了綳法接手後的應付辦法,當然這只是跟著的應付辦法,拖綳法下要氣沉丹田,上要頂勁,配合腰腿。趙堡太極拳在推手過程中意識上要有綳的意識,周身不失綳勁。

(二) 履法(勁):我用雙手粘住對方腕與肘以上臂順其來勢向一側引,使對方來勁落空。履要不頂不抗,以四兩撥千斤。趙堡流傳的秘訣對履得這樣說的:「敵人用兩手按我右臂之時,彼用勁太大,手足齊進,我用如封似閉勢將彼勁引空後,我乘勢將右身下卸,即用我右手搭在彼上臂上,吾兩手齊往右引之,使勁落空,彼勢不便前進。必須身下卸。」這是在推手實踐的著法。履必須做到松腰,轉胯,不丟不頂,保持自己的重心不偏。

(三) 擠法(勁):趙堡流傳的秘訣中說:「接上式、敵半身下卸之時,我以前臂擊之是也。」這話的意思是,我履對方不宜前進以半身下卸化解我的履勁,我乘對方下卸身之時以前臂擠去,這是趙堡太極拳的擠法,這種擠法與其他流派的太極拳不一樣,擠勁要求松肩、垂肘、氣沉丹田。

(四) 按法(勁):以我的雙手粘住對方一臂的腕和肘順勢向前用力。趙堡太極拳的按法有自己的特點。趙堡流傳的秘訣是這樣說的:「我以前臂擊敵之時,彼將我臂引空,不能前進,勢須半身下卸,值此之際,彼亦能乘勢按我,吾亦能於機按彼。」趙堡太極拳的按法是處於一種特別的狀態下出現的,發按勁要保持身體中正,頂勁,撥背,腰要弓,但要不貪不欠,不前俯。

(五) 采法(勁):有兩種意義,一是用手指抓住對方肘或腕突然向下發勁,發勁要速、脆。同時配合腰腿,不能單靠手指的力量。二是以雙手固定別人的關節為采,不能用手抓緊。只能用掌壓迫對方的關節,讓對方喪失抵抗力。

(六) 列法(勁)旋轉對方關節為列。列有單手和雙手兩種,雙手發列勁又有兩種,雙手採住對方兩個關節部位轉同一個方向的為一種;雙手各自轉一個方向的為一種。發列勁要求身體中正,力由脊發,周身要配合雙手。

(七) 肘法(勁):在推手中屈肘擊人為肘法。肘法在近身時使用,是擊人的胸、肋、面等部位。肘還可以纏繞、擴肋等。發肘勁要用丹田的爆發力,腰胯要密切配合。

(八) 靠法(勁):以肩擊人為靠。靠法是雙方身體貼近時使用。靠勁凶,易傷人、慎用。發靠勁要含胸撥背,肩找自己的腳尖。

趙堡太極拳在推手中除了用上述八種手法和勁別伺機順勢發放以外,還有諸多勁別,其中包括:粘勁、截勁、寸勁、驚彈勁、崩炸勁、分勁、合勁、沉勁、借勁、走勁、化勁、鑽勁、滾勁、橫勁等等。適當地掌握和運用這些勁於推手中能提高技擊的效果。
推手的用勁和聽勁:
手時切忌拙力,務於掤、捋、擠、按四字探求奧秘,此四字即包含無窮之變化,學者務必深刻體會。
如: 掤有直掤、橫掤上下之別。掤時要粘住對方的手,隨即變換方向,劃一圓形,使對方之勁不能發出,或發出亦被化去。
捋有向上、向下及平捋之分。捋時須一手按住對方的腕,另一手按對方的肘,使對方沒有活動餘地而順勢捋出,同時也可防止對方趁我捋時,進步橫肘,將計就計以取我中。又捋中亦有捋勁,易傷人,不可輕用。
擠有正擠、偏擠、加肘擠諸法。如用臂以曲線擠,則隨時隨勢變換力點,處處均可發勁。
按包括輕靈或重實,左實右虛或右實左虛,兩手或開或合,總之依勢而變。
四正推手以及四隅等諸用法之用勁皆是勁自足起,由腰帶動自脊而發。手法雖有變化,然而其勁皆自腰胯變化而來。此點尤須注意。
二人對練推手時,除注意體會用勁之方法外,務必要做到隨屈就伸,不丟不頂,不要用拙力,靜心聽勁。久之,則能引進落空,牽動四兩撥千斤。
關於「聽勁」,萬不可誤為雙方用力對頂。常見推手時,二人互相用力抵住,一方問有勁了沒有,一方答有或無,此大錯也「聽勁」是感知對方用力之大小、方向、變化趨勢等隨機變化,萬不可頂住。初練時,先練兩臂,久練全身皆可感知。能聽勁,則當對方發力,方能化去,使之落空。不能聽勁則不必與人相較,學者務必注意。 孫式太極拳推手的特點是:
一曰「中」。這個「中」有三層意思:其一是守中,即不論自己如何騰挪變化,重心要不偏不倚,虛實轉換於自身的穩定范圍之內,不失於中。其二是取中,即雙方一搭手,就要即刻掌握住對方的重心,在不即不離中要隨化隨進,進於何?粘定彼之重心也。其三是適中,即無論是進是退是化是發,均要適度,機之把握,量之大小,處處與彼洽合。故需足胯靈活。
二曰敷。敷也有三層意思:一是聚神於彼之重心,使我始終能掌握彼之重心變化。二是,攝神於彼之精神,此時即使彼重心未動,然而只要其心念一動,我亦能有所察知。三是敷神氣於彼之周身,使彼頓感呆滯不靈。然而此等用法,非需我之神氣合一,內勁精純不可。
三曰整。整有兩方面的意思:其一是要周身協調一致,混融一體。推手中要一動無不動,一靜無不靜,氣勢鼓盪。其二是周身始終不離六合。雖為柔化之中,周身內外亦不能失六合之要,而是要曲中寓直。故孫氏太極拳在推手中是通過松肩、松胯來主宰自身虛實陰陽之變化。
四曰活。孫氏太極拳推手練至高級階段有大撅一法。此大捋不同於由來例肘靠組合而成的四隅練法。此為兩人對練,搭手即擂即走,兩人走中亦可互換。此需有很好的八卦拳走圈基礎。走時需兩胯放鬆,重心上下無起伏。走時之要為動中求靜,雖為移動之中,兩足兩胯虛實變化要自然,搭手要不離不即,不丟不頂,身體內外六合不散。靈活多變無定法。五曰空。太極拳之特點「空中」也,所謂引進落空。若要引進落空,需使彼覺著能取我中,然而一經粘身發勁,始覺走空。故太極拳之變化需隱蔽,走暗圈轉換虛實不見其形。起手練習,即從根節練起,一身之虛實轉換俱從根節開始。何為根節,兩胯之根與尾椎之根構成一身之根節,一身之松轉開合,由此而發也。此「空中」之第一層意思。至若習者能練至神氣合一,內勁精純,則可身體不動而重心已動,所謂周身無處不是重心。至此方可稱得著「空中」之精義也。
以上五點:「中」、「敷」、「整」、「活」、「空」,其核心就是中和二字。其根基不過是「神氣合一」。其道理乃是直承「無為而無不為」。
太極拳推手之一般步驟是,先練定步推手,練四正推法,繼而四隅推法。然後活步推手(順步推手、合步推手)。最後是大捋隨至技擊。

㈢ 漫談民間拳師生活、太極拳架為什麼慢、推手教學介紹

看到組里有朋友提到外國的專業學習者對拳術的練習與實踐情況,還提到民間拳師,感覺很多人對真正的民間拳師缺乏了解。或者認為是像前一段很火的那個閆芳一樣,都是騙子;或者認為像金庸寫的武俠人物一樣,遠離現實社會。我想單起一帖來,從我知道的傳統民間拳師情況講起,順便談一點關於太極拳傳統教學方法的問題——當然,拳師的情況基本是以上海太極拳界為主,其他很多城市或許各有特色,我也有待學習。
這里額外感嘆一句:就我的了解,民間拳師的生活其實是真正適於中國武術存續與發展的,可惜現代中國社會越來越限制民間拳師的傳統活動了。----------
我所知道的民間拳師,要麼是家裡有錢不用上班,要麼是正業極其清閑,再者就是以教拳為業,總之可以投入大量的時間在練拳上。他們每天最重要的活動是「站場子」,也就是在一個公園或學校等場所,長期堅持前往一塊固定場地練拳。
這塊場地一旦確定,就很少更換。它有這么幾個作用:一是立招牌,能讓同行或愛好者知道「某公園某人」。二是攬徒授業,能讓學生們每天聚集在同一個地方,通過對他們的教學指導,達到傳授武藝,同時也擴大自身實力和影響力。三是應對挑戰,真正練習武術的老師,沒有不遇到「盤道」的,一個拳師能在一塊場子「站住」,靠的是不被挑戰者擊倒。我以前的老師曾說過,來的人有本事大的,你可以被打敗,但不能被打倒。如果感覺對方比自己強得多,要能做到「站著認輸」。因為一旦躺下,按不成文的規矩,就要離開這個場地,另尋場所教拳。或者說,「站不住」了。
在應對挑戰時,如果老師教授的門徒數量足夠多,學生們拳術的質量足夠高,那麼就會有更大的轉圜餘地,可以讓適當水平的學生先來迎戰。老師則在一旁觀察來人的水平與特點。
如果來挑戰的人是太極拳師,那麼挑戰的形式必然是推手。如果是練習其他拳術的人,或者是什麼也沒練過,只是身高馬大,甚至是街面上磚頭撒手、揚灰眯眼的流氓混混,那麼挑戰也可能採取試推或散手的形式。所謂「試推」是我起的名字,就是老師站在那裡讓你推他。根據老師的技術特點和水平高低,可能的結果有這樣幾種:對方怎麼都推不動、對方站立不穩、對方被抓住或輕擊頭面、肋部等要害部位提醒、對方摔倒或退出很遠、對方雙腳離地飛出。當然,也有可能是拳師被推動或摔倒。散手的結果,有可能是摔倒、擒拿制服、擊打提示或控制要害(如鎖喉)。
教學的方法,依據老師的傳承與性格也有極大差別。就連基本功是哪幾項,拳師之間恐怕也沒有特別一致的認識,有些老師強調站樁,有些強調走樁,即配合呼吸反復練習一組固定動作,多數都會強調筋骨訓練,即拉筋壓腿。
在基本功之上,有些老師強調拳架,認為盤若干年拳架,才能說推手。有些老師則強調推手,從第一課就開始讓學生與師兄試推,在推手中了解拳架的應用。有些老師先說拳理,認為拳理不說明,打拳必然出偏,即使糾正也不明所以。有些老師不說拳理,先一個姿勢一個姿勢地教你站樁打拳,等到一定程度再給你講為什麼。當然,有些老師也會依照學生的資質特點來區別對待。以下著重介紹一下民間武師的教學方法,首先是拳架。
拳架是古人在沒有好的記錄工具的時代,一種記錄實戰中有效技術動作的記錄方式。拳架中每一組技術動作都應該可以應用,而每個老師一般都只能精通其中幾組技術動作的實戰變化,但教整套拳的時候,都還是能夠從理論上把每一招的各種用法演示出來。練習拳架,就好比是現代的葯學系或化學系學生去做一些「規定動作」的實驗,不必經歷前輩的一次次的中毒或爆炸事件,也能獲得相當程度的學習經驗。太極拳的學生們也如是,不必經歷一次次手斷腿折的實際格鬥,只要通過反復的練習拳架,同時觀想技術動作的臨敵應用,也能夠達到一定程度的熟練招式的效果。
太極拳的拳架有一個很明顯的外在特點,就是慢。這也是太極拳常常被誤認為「不能打」、「老頭拳」,甚至被誤認為是一種輕量級的古代健身體操的原因。然而太極拳本質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實用格鬥術,很多人在了解這一點後會反過頭來產生一個新疑問:為什麼這么厲害的拳,打起來卻是慢悠悠的呢?這里給出一個個人認為還算全面的解釋:
首先要認識到:拳架是鍛煉方式,不是實戰。拳架打得慢,並不意味著用的時候也慢。實際上,太極拳並不是「追求」慢,慢下來為的是更容易讓學習者達成勻速的運動。勻速超越了快和慢,所謂慢而不僵,快而不浮。更是所謂「無凹凸處、無斷續處」,讓學習者的身體運行,從一開始就習慣這種「進擊退守無縫轉換」的節奏,有利於日後的實踐。還有,把拳架放慢後,學者可以更自如有效地在完成一個技術動作的過程中感受自身的重心、手法、步法、身體姿態,呼吸、傳導力量路徑等等方面是否准確無誤,習慣正確而精微地控制自身的動作。此外,拳架既是一種鍛煉方式,慢下來就能更好地讓學者把呼吸調整到勻細深長,讓肢體靈活放鬆,血脈流轉通暢,通過這種鍛煉,不單是熟練招式,更能讓身體本身變得更加強健、協調、平衡,也讓人體的感覺變得更加靈敏。
當然,拳架訓練與實際格鬥有著相當大的距離。從拳架過度到實戰,把拳架中的招式應用到實戰中去,同時進一步鍛煉太極拳特有的靈活、協調與靈敏,需要依靠一種特有的鍛煉方式:推手。推手是兩個人在一定的規則下進行的攻防游戲,目的是增強參與者感覺的靈敏性,以及使參與者養成下意識動作都不違背太極拳格鬥規律的習慣。
推手的規則有很多種,有些可以示意擊打,有些不能擊打,有些可以進退步,有些要求定步。順便說個個人的意見:目前市面上有一種陳家溝傳的陳式太極拳推手,是大開步的,這在歷代成名拳師,包括陳式太極拳拳師的拳照和視頻中都不太常見,我認為是有問題的。我個人也練過數年這種推手,感覺有點偏向摔跤,頂牛雙重,完全違背了太極拳論的精神。後來與有見識的朋友聊起來,才知道這一路的拳法是練大槍的架子,大槍是指傳統的紅纓槍、丈八長槍。練槍,必然是大開步,步法變化不要求靈活,而要求穩重了。用來推手,顯然不太合適。
太極拳過去又叫十三式,指的是它有十三種技術動作,包括棚、捋、擠、按、采、挒、肘、靠八種手法,和進退顧盼定五種步法。其中棚捋擠按被稱為四正手,一般的推手就是以這四正手為基礎循環,在其中加上種種隨機變化。其總要求是不頂不丟,沾粘連隨,舍己從人,在順從對方的過程中靈敏地感受對方用力方向,尋找破綻。
推手的內容很多,寫到這里覺得這一篇文章內容已經有點冗長了,那麼就此打住,希望大家能在組里熱烈討論哈,也說說看自己的推手經驗,或者見過的老師風采~

㈣ 太極拳中的四正四語是什麼意思

四隅四正是太極八法,只要是太極拳就會用到
沒有拳種分別得
四正 是 掤、捋、擠、按、
四隅 是 采、挒、肘、靠

太極拳學派把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種最基本的手法,稱之為「太極八法」。它是太極拳所有拳式的基礎,這八法的勁別是各不相同的。太極拳以八法為基礎是有其實際意義的,因為前人的技擊實踐證明,拳不在多,而在於習練純熟。在實際競技中,能常用的基本手法並不太多,若能純熟,則八法也已用之不窮了。

太極八法以掤、捋、擠、按四法為正法,合稱為「四正法」或「四正手」,簡稱為「四正」;以采、挒、肘、靠四法為奇法,習慣上合稱為「四隅法」或「四隅手」,簡稱為「四隅」。八法以掤為首,以四正為主,以四隅為輔。楊式太極拳把「攬雀尾」列為起勢後的第一式,目的就在於把四正當做全套太極拳的基礎功夫來進行練習,先打下四正基礎後,再學其他各種法式。太極拳推手的主要內容就足由四正、四隅這八法組成的,而練習推手的目的就在於熟練這八種勁別及其力『法的具體運用。早年拙作拳訣中,有一首《八法決》概述八法之精要,現摘錄於後,僅供參考:

「八法須認真,四正為根本。

一臂莫單行,上下緊相跟。

掤撐圓而沉,捋抱順且韌。

擠排化在先,按推勁要整。

采拿宜拔根,挒驚務相稱。

肘屈勿輕使,靠崩必貼身。

稱羨雖經年,功夫終難深。

不若朝暮練,日久知屈伸。」

上述歌訣中「一臂莫單行,上下緊相跟」句,實即「兩膊相系,上卜相隨」的另一種說法,兩者義無不同。戚繼光《拳經·捷要篇》說:「上下周全,無有不勝。」這也足以證明,古今拳術對這一基本要求歷來是分外重視的。四隅推手是否只包括采、挒、肘、靠四法四隅推手又名「大捋」,其演練內容足以采、挒、肘、靠四法為主,同時也包括了掤、捋、擠、按、閃和切截、沉化等法。從外形觀察,由於傳統大捋是以重復做四遍為一圈,而其中以捋、靠兩法各四個動作最為分明,因而又有「四捋四靠」之別名。大捋中捌、肘兩法,如採取實捌、實頂,就極易誤傷,故只能把實用動作留在意念之中,而並不出手。閃法實即摑面法,俗稱「打巴掌」,是為反向轉圈而編列的;切截況化源於反關節擒拿,凡對方用靠,我一手采執彼腕,用我另一手的前臂像用刀切物一樣截住對方上臂的近肘部位,並向下沉化,以破解對方的用靠,這就是切
截、沉化;在此基礎上,只須把采腕的一手擰轉一下,便可變為撅臂法,它是為御靠和轉按而設的。

由於閃、撅兩法也難在練習中實閃、實撅,所以也只能是象徵性地做到適可而止。擠法則與靠法相連,應敵變化時近身可擠、貼身可靠。但作為推手套路,卻又沒法子既擠又靠。倘若把上述意念性與象徵性的各法計算在外,則表現較明晰的為擁、捋、按、采、靠五法。因而在外觀上四隅推手的動作是極為朴實簡捷的,似並不比動步四正推手復雜;但若從內含的技擊意義上分析,它所包容的著法竟有十法之多,這就遠比四正推手要難學得多了。而且一旦習練純熟,還可在大捋套路的基礎上隨意變著,那就接近散手了。

由此觀之,說明大捋實際上是一種「八法推手」,即已統括收編了太極八法,而不止是采、挒、肘、靠四法。

基於這一事實,要學習大捋是必須先打好四正推手基礎的。一些求學大捋之人,往往急於求成,並反之,如丟了掤勁,那就成了沒有骨力的「軟手」,雖能不犯「頂、抗」之病,但「癟、丟」之病不斷,依然難成好手。初學推手者以「硬手」最為多見,所以教學上分外強調「以鬆柔人手」;但如一旦練不出柔中之剛而丟了掤勁,盡管外形柔順有餘,而缺乏內在力量,形成柔中乏剛,那又怎能談得上「剛柔相濟」呢?拳諺說:「人無剛骨,安身不牢;拳無剛柔,出於無效。」有的人認為太極拳只要柔,不要剛,這是一種誤解。儀儀是太極拳在處理剛柔問題的方法上,與其他拳術有所不同而已。太極拳諺說: 「運化要柔,落點要剛。」這是相對地指化勁和發勁來說的。然而不論化勁和發勁,都不可丟掉最基本的掤勁,這是指普遍意義的柔中寓剛和棉里藏針。總之,無論攻守化發,都不可丟掉這枚「鋼針」。

因此在太極拳術語中才有「掤勁不丟」的說法。從這里也不難看出,把「掤」列為八法之首不是偶然的,而有其一定道理。

㈤ 你所知道的推手規則有哪些

首先應該說的是,推手並不是比賽。雖然有推手比賽,但是推手本質是太極拳的訓練方法的其中一項種類。因此對於推手而言,有的是形式而不是所謂規則。
各種派別的太極拳都有其相應的推手形式。總得來說,有基礎的挽花類型,就是單純的手臂相互纏繞。有單手和雙手。再進一步是四正推手,也就是雙方站定沒有步法移動,雙手手臂交纏用固定的掤捋擠按四正勁進行變化拆解推手。再進一步是活步推手,所謂活步其實就是固定的一進一退的重復。雙手在四正勁上面加上了采挒肘靠的四隅手法。因此也叫四隅推手。步伐架子也有區別,從高到低。最低的架子俗稱大捋。最後是完全活步的亂採花形式推手。也就是不論步法和架子高低,任何形式的手法都可以採用,隨機應變。
等到了亂採花階段的推手,熟練之後才會到推手對抗比賽的階段。到了競技比賽,一般就會有規則的制定。不過由於推手比賽並非官方統一制訂,因此規則上並沒有統一標准。但是基本上的選擇就是不能拳打腳踢,只能用太極拳的推手技術動作作為原則。
所以單純說推手規則,實際上是沒有具項的規定的。只有推手原則。而各種太極拳派別的推手是實際上根據自身的太極拳特色來制訂的練功方式,因此只能說那派的太極推手,是合適於他們自己門派的太極拳技法訓練的,因此也沒法有所謂優劣區分。

㈥ 有四正太極推手器械嗎

四正太極推手就是盤圈是個「交流手法」,目前沒看到專用訓練的器械。傳統是可以轉大水缸,可以練習腰胯的力量

㈦ 太極推手基本技術有哪8個

好哥們。你跟哪個師傅學的?掤、擠、按、采、挒、肘、靠
順便說一句,這東西不是實戰的東西,而是用來檢驗太極拳架是否准確的一種訓練方法,是進階太極散手的一個過程。
你問這個問題是准備干什麼?
那些說太極推手是推手散手是散手的我為你找到的師傅感到羞愧。最基本的都東西都不了解,純粹誤人子弟!

㈧ 太極推手基本功口訣是什麼

至於姿勢的規矩、動作的准則,基本-卜是一致的。至於推手的程式,大體上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不動步的,稱為定步或站步推手。一種是動步的,包括活步、大捋等等。進入自由的對角,稱為散手,這就不受程式的限制了。

推手流派與風格:開展較為廣泛的太極拳推手大致為四大流派,其風格特點各異。

1、是陳式太極拳推手,主要有管腳、拿關節;

2、是楊式太極拳推手,主要是棚勁大,以發勁為主。

太極推手各派形式諸多

推平圓、推立圓、單推手、雙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四正四隅推手、一進一退推手、三進兩退推手、兩進三退推手、大推手、爛踩花推手、散推手等等。如此之多的推手,乃為各派拳師在教拳過程中的創造,其目的有二,一是便於學者進門入道,二是顯示傳統內容之多。

有一利必有一弊,無形中為推手而推手,在推手中練推手,從而導致了現代推手競技運動中,大部分運動員不練拳架專練推手,舍本求末。一般人在推手中練平圓、練立圓、練腰胯勁等等,而與拳架脫節。因而難以產生太極高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太極推手

㈨ 太極推手問題

學習推手要循序漸進

《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說明不論學習什麼學問或技藝,都應從點滴做起,循序漸進,先打好基礎,再求進一步的發展。學習太極拳推手當然也不例外。可是有的人愛走「捷徑」,不從單手推挽學起,而直接從四正推手開始。結果往往練習多年,依然分不清掤、捋、擠、按四手;不是「四手不全」,便是「四手不正」。本來學習推手,在姿勢正確以後,首先從「聽勁」和「換勁」入手,關鍵在於引活勁路,懂得沾、粘、連、隨,不犯頂、抗、癟(原作「匾」,一作「扁」)、丟,熟習柔化斜閃,然後再試勁發放。
而今有些年輕人,往往一學推手便熱衷於發勁,與人推手時,拙力僵勁充滿經絡,全憑蠻力硬推硬拉,這樣最易發生誤傷,更談不上提高太極拳推手的技藝水平了。因為太極拳推手純是一門技巧之學,如能單憑力量勝人,那義何來「耄耋能御眾之形」和「四兩撥千斤」之巧呢?
所以前輩太極拳名家對推手教學,歷來強調循序漸進,反對囫圇吞棗。他們常常把學習推手比作兒童學習書法,認為應該從描紅、印格開始,由簡到繁,從易入難,漸至臨摹碑帖和白手作書;並在學好楷書以後,再學行書、草書。這樣基礎打得牢固,日後造滑也就漸趨精深,由熟習推手招法而逐漸進入「懂勁」階段,由懂勁而進一步達到得心應手、運用自如的「神明」階段,所謂「三年小成,十年大成」,是完全能夠實現的。
反之,即使推手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仍是一雙「硬手」,始終化不掉僵勁,或者依然分小清四手和屢犯「雙重」毛病。所以,循序漸進地學習推手,這足初學推手的人所必須注意的關鍵問題。
推手運動中會不會發生誤傷
有些人很想參加推手運動,但又覺得這么推來推去一定很容易發生誤傷,以致產生了顧慮而不敢參加。
其實,推手運動中發生誤傷的可能性,遠比摔跤、足球等體育競技性運動要小得多了,而且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然而任何體育競技,要避免誤傷事故,首先要從思想上端正對待體育鍛煉和競技的態度,太極拳推手也不例外。如果沒有良好的拳德、拳風,不問情況一味逞能,甚至蓄意傷人,那實際上就不是什麼「誤傷」了。
所以,首先要有團結友愛之心,把練習或競技的對手當作相互幫助,共同提高的好友,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避免誤傷事故。
尤其對於舊時代有關比武的故事傳說,應該歷史地分析批判對待,而不應生搬硬套到今天的體育競技中來。其次,要遵守推手運動規則,我國各地民間歷來都有一些約定俗成的口頭性規則,如不準使用踢法、打擊、撞膝、頂肘、抓閉以及反關節等有傷害性的技擊方法,也不準使用摔跤運動中的一些摔法等等。凡屬縣、市以上體委或武協正式舉辦的推手競賽,一般都應遵照國家體委審定的《太極拳推手暫行競賽規則》辦。
近代太極拳不斷向養生保健和醫療體育的方向發展,因此,推手練習或競技一般也是十分講究「安全第一」的。再次,推手技術要注意不犯「雙重」的毛病,先要由柔人手,即學會掌握防守的柔化技術,然後再去學習進攻的發放技術。而且應該把對練與競技明顯地區別開來,對練發放通常應是熟識的同學或拳友,而且事先應有口頭協議。否則輕易發放,即使小傷人,也會傷害感情,甚至引起糾紛。同時,也要學會一些自我保護措施,以及不斷提高自己的應變能力。凡能確實做到以上幾點,那麼太極拳推手一般是不易發生誤傷的。
太極推手要點(趙憲平)一、上身放鬆,下身穩固,步法靈活

首先條件是身正式順,推手時才會自然松靜下沉。通過氣的松沉使身體重心下移,重心變得較低,使下肢更加穩因,上身更加松靈。第二,步法靈活是通過兩腿的虛實變化和重心的內在變代而實現的。第三,推手的圓弧線路和勁別,要求與呼吸密切配合。這種密切的配合是通過長期練習自然形成的,不能強求。一般地講,推手時,按為呼,擠為呼,捋為吸,朋為吸,化為吸,被捋為自然小呼吸,這種小呼吸就是為求得心靜體松下肢穩。如被擠、被按到不能再吸時就改為呼。要求自然是為求式沉。大捋中的呼吸,閃為呼,靠為呼,按為呼,捋為吸,被靠為吸,被捋為小呼吸,轉身將按末按時為小呼吸,其它動步末發勁時也是小呼吸。通過呼吸的平靜心靜,使周身松靜,從而做到上身放鬆、下身穩固、步法靈活,這就是整勁,即:上身松靜下肢穩,虛實分清步法靈,呼吸不強心平靜,心平全身

熱點內容
校長師德師風情況總結 發布:2025-05-15 07:26:18 瀏覽:72
科高教育 發布:2025-05-15 04:51:38 瀏覽:764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5 03:39:22 瀏覽:833
葉開語文 發布:2025-05-15 03:38:08 瀏覽:879
北京假體隆鼻多少錢 發布:2025-05-15 02:49:41 瀏覽:117
年度師德師風自查報告 發布:2025-05-15 02:16:35 瀏覽:334
是在下輸了是什麼梗 發布:2025-05-15 01:59:54 瀏覽:289
教育課 發布:2025-05-15 00:39:16 瀏覽:887
筆畫視頻教學 發布:2025-05-15 00:06:14 瀏覽:99
小班幼兒英語 發布:2025-05-15 00:00:31 瀏覽: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