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幼兒集體教學

幼兒集體教學

發布時間: 2022-03-04 12:12:26

如何有效開展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

評價環節非常有價值,它能幫助幼兒對正在進行的主題有更全面的了解,也能讓幼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困惑。當然,這需要教師敏銳地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宜的引導,或鼓勵其他幼兒參與討論。分享環節不僅能讓幼兒分享經驗,而且能激勵幼兒進一步探索。遺憾的是很多教師把評價環節看成一個簡單的總結環節。我從事幼兒教育工作二十七年了,自己組織了不少活動,也聽,歸納起來有這樣幾個情形: ①以教師發言為主。教師像是在獨白,並不期望幼兒回應。 ② 交流的內容較膚淺,缺乏意義。教師常說的話是「今天小朋友們玩得高興不高興啊…今天小朋友們在活動中的表現都不錯」,等等,缺少深層挖掘和探討。 ③ 師幼之間、幼幼之間缺少互動,大多是教師獨自。或教師只和個別幼兒交流,其他幼兒無所事事,導致評價環節有名無實。 杜威曾批評道,「學校中的大多數活動,時間過於短暫,不容許把活動徹底展開,也不容許把一項活動引導到另一項活動,而這一點如果不改變,良好的反思思維習慣就不能得到發展。」 那麼在集體教學活動中何時需要評價如何組織評價呢我們知道評價應基於教師對幼兒活動進程的把握。當多數幼兒的學習進程出現問題時,教師可以讓幼兒停下來共同商討、解決問題;當部分幼兒的學習行為具有創新性、示範性,而其他幼兒已經歷充分的自主探究時,教師可以組織集體討論和交流,發揮優秀經驗的教育價值;當幼兒的學習過程需要概括和提升,且概括和提升是學習過程的自然結果而非教師的灌輸時,教師可以適時幫助幼兒形成初級概念和經驗體系。 我認為組織集體教學活動中為了讓評價環節發揮應有的作用,教師需要傾聽,以便及時發現幼兒有價值的觀點和困惑,啟發、引導幼兒對未完成或較膚淺地完成的活動作更深入的探索。 第一,激發幼兒參與評價的主動性。 教師引導幼兒大膽介紹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不僅可以幫助幼兒思考自己的行為,還便於其他幼兒了解同伴在操作過程中的思路以及對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便作出適當的評價,促進幼兒發展。 第三,開展小組互評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對各個小組活動情況的整體評價,以培養幼兒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 第四,評價時機要合適。如果對於需要進一步探究的幼兒來說,不適時的評價活動是干擾,而且容易使幼兒養成不善於傾聽的習慣,破壞幼兒繼續探究的慾望。 第五,評價形式要豐富多樣. 評價的目的是在了解幼兒發展現狀的同時幫助他們整合、提煉相關經驗,更好地促進他們的發展。我們可以採用豐富多樣的評價形式,如,以教師為主講評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請幼兒說說自己在探索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鼓勵幼兒以小組為單位介紹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採取哪種形式,我們都要充分了解幼兒現有的興趣、能力水平及活動特點等,盡量引導幼兒圍繞具有共性或比較感興趣的問題來思考、討論。 第六,評價場所要機動。第七.評價要以幼兒發展為切入點,

㈡ 幼兒集體教學活動有哪幾部分組成

幼兒集體教學活動有哪幾部分組成:
1. 教師,2. 幼兒 ,3.內容,4. 方法,5.環境和材料
幼兒園教育活動是一個復雜的多因素的過程。了解教育活動過程中主要參與因素及其相互關系,對於教育活動的設計、實施和評價都十分重要。教育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核心因素。除此之外,教育活動的主要構成因素有:

(一)教師

教師是教育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和評價者。在教育活動中教師的語言、儀表、神態、行為直接影響教育活動的成效。例如,教師自身是否具有榜樣作用,指導教育活動是否適時、適度,對幼兒的管理是否經常出現恐嚇、體罰等否定性行為等等,直接影響著幼兒的發展。

(二)幼兒

幼兒是教育活動的主體,是教育目標的體現者。幼兒的發展程度從多方面影響教育活動的效果。如幼兒的注意力是否集中、語言表達能力是否能保證與教師和同伴的有效交流、是否已經形成良好的集體生活的基本習慣等等,影響著教育活動的效果。

(三)內容

教育活動內容是為教育活動目標服務的,其直接依據是教育活動目的。教育活動內容是直接與幼兒發生聯系的部分。活動內容是否科學、難度是否適當、信息量是否適宜等,都影響教育活動效果。

(四)方法

教育活動中教師所使用的方法是協調活動中眾因素之間關系的直接工具,活動方法的選擇直接影響教育活動效果。

(五)環境和材料

環境和材料是幼兒操作和互動的對象,活動環境和材料與教育目的、內容的一致性,環境材料的安全性、其數量、特徵與幼兒年齡特徵的適應性,都影響著教育活動的效果。

㈢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有哪些

通過集體活動,可以幫助幼兒園的小朋友學會團結,關心他人。關於幼兒課堂集體活動有哪些呢?下面收集了一些關於幼兒課堂的集體活動,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拉小豬走

目的:練習蹲著走,培養幼兒的競爭意識。

准備:藤圈4個,小豬頭飾若干,「豬圈」若干。場地布置如圖:

玩法:全班幼兒分成兩隊,各隊兩名幼兒為一組,1、2報數,第二名幼兒扮演小豬並戴上頭飾,第一名幼兒扮「拉豬人」拉著藤圈向前走,」小豬「蹲著走。全體幼兒邊拍手邊說兒歌:」耳朵大,眼睛小,豬的全身都是寶。快拉小豬進豬圈,小豬小豬要走好。」把「小豬」送到端線的椅子上坐下(進豬圈),扮拉豬人的幼兒跑回把藤圈交給第二組,依次進行。

規則:「小豬」必須蹲著走,不能站起來。



二、趕豬入欄

目的:讓幼兒學會側向擊球的方法,培養幼兒擊球的准確性和判斷能力。

准備:小凳6~8根,木棍2根,皮球2個。

玩法:全班幼兒分成人數相等的四個小隊,成四路縱隊站在兩端(如圖),一隊和三隊面對站立,二隊和四隊面對站立。聽到口令後,由一、二隊兩名幼兒雙手握緊木棍上端,身體側向,用木棍的另一端將球(豬)向前擊波滾動,使球(豬)依次從凳子旁滾過,直至球滾到第三、四對幼兒面前,互相接替,滾球幼兒到排尾站好。游戲繼續進行,直到一隊、二隊幼兒根三隊、四隊幼兒互換場地。最後,速度快者獲勝。



三、小小守門員

目的:鍛煉幼兒踢球和控制球的能力。

准備:甲隊每人一個球。

玩法:將幼兒分成甲、乙兩隊,各成一列橫隊,距6米相對站立,各隊隊員左右間距1米。甲隊每人腳下各放一個球,乙隊隊員雙腿開立,與左右同伴腳抵腳。游戲開始,甲隊幼兒同時踢球射門,乙隊幼兒進行堵截(用手接球或用腳擋球,踢回)。射門成功(球過乙隊防線),一個球得一分,教師記下總分。然後甲、乙兩隊互換位置,交換射球,守門。射進球多的隊獲勝。

㈣ 幼兒園集體教學的利與弊是什麼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利與弊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是作為和一日生活活動和活動區活動相配合、共同構成幼兒園生活的一類活動。具體指的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的、班級所有幼兒都參加的教育活動。包括教師預成的和生成的教育活動,單獨的一節課和圍繞一個主題展開的系列活動,全班一起進行的和分小組同時進行的教育活動。

集體教學的優點在於:第一、由一位老師同時組織三十左右位幼兒進行教學,可以節省教育成本,提高效率。第二、對幼兒學習和發展的引領性強,學習的知識有一定的系統性。第三、有助於形成學習共同體,培養集體感。

然而我國幼兒園集體教學也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 集體教學的功能定位不準確,與日常生活和游戲的關系和聯系不清楚。

第二、 各領域的教育目標定位不清,核心價值難以體現。

第三、 幼兒在各領域發展的年齡特徵、學習特點與實際發展水平把握不準,教學目標設計不準確。

第四、 教學內容的含金量不大,難易程度不適當;含金量較大的內容其教育價值也往往得不到充分的挖掘。

第五、 教學過程缺乏有效的師生互動,啟發引導不足,灌輸控制有餘。

第六、 教學方法單一,與幼兒學習特點不符,或者雖花樣翻新,但華而不實。

這些問題涉及的方面很多,有些屬於方法策略方面的問題,也有些是觀念與認識方面的問題。但其中准確定位幼兒園集體教學的功能,處理好它與日常生活和游戲的關系顯然是一個根本性問題。

㈤ 幼兒集體教學活動存在的問題

1、游戲拼盤,活動目標模糊不明

所謂集體教學活動是指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組織、指導下,指向多元目標的、孩子自己的、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學習過程。可是當今的幼兒園,由於許多老師對課程游戲化的實質理解不透,對幼兒發展水平、幼兒的原有經驗、幼兒的認知特點、幼兒的個性特點等都了解不夠,相當一部分的教師把集體教學活動比作是游戲拼盤,導致活動的目標模糊,使得教學活動變得籠統、不可操作、無法評價。以中班活動「媽媽我愛你」為例,整個教學過程「塞進」很多「游戲」:開始部分放幻燈片,讓幼兒看看「自己」在媽媽肚子里是怎麼變化的;中間部分用裝了麥子和雞蛋的布袋系在幼兒腰上來扮演懷孕媽媽,「體驗」懷孕媽媽的辛苦;接著又讓孩子們分別扮演媽媽和孩子的角色,「感受」彼此的關愛……這是一個參加幼兒園精品教學活動展示的活動,我負責點評,但面對這歷經了一個多小時才結束的集體教學活動,我卻無從說起,因為活動領域我不清楚,活動目標我不明白。

2、組織鬆散,活動過程放任自流

有不少教師在實施課程游戲化的過程中,由於自身的專業素養沒有及時「跟上」項目推進的進度或是受自身專業水平的限制,往往會片面地認為要體現「自由、自主、愉悅、創造」的游戲精神,集體教學活動中就要充分給予孩子自由和自主。於是,班級集體教學活動就完全沒有了老師的指導,尤其是一些年輕教師,更是不會介入,只能無所事事,一味地放任孩子,使集體教學活動變成了幼兒的自由活動,老師的作用僅僅是在一旁觀察,不敢要求,不敢指導,致使集體教學活動走向了鬆散、放任的極端,活動的目的性、計劃性無從體現。孩子們、老師們的心態也在其中變得浮躁起來。這樣的狀況,如果存在在大班孩子身上,怎麼做幼小銜接呢?不免讓人擔憂。

3、游戲扎堆,活動環節層次不清

有些貌似心中有明確活動目標的教師,在教學活動的環節中,採用了多種游戲來「串起」整個主題教學活動,但那也僅僅是為了游戲而游戲,沒有體現集體教學活動本應體現的活動環節的層次性和遞進性。孩子們貌似玩得開心,「課堂」也很熱鬧,但是對每個孩子的發展無挑戰性可言,更不要說以孩子的「最近發展區」為依據,以最具影響力的要素去挑戰孩子的認知,促進教學活動核心價值的實現了。如前文談到的「媽媽我愛你」的教學環節,內容缺乏組織,沒有邏輯關系和遞進層次,只有活動形式的轉換。貌似教師注意到了教學形式的豐富、方法手段的多樣,卻實際忽略了基礎內容,不知幼兒獲得了什麼經驗,造成孩子時間上的隱性浪費。

4、表面熱鬧,活動結果成效低下

在老師們對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精神領會不清時,帶來的連鎖效應必然就是集體教學活動目標模糊不清,活動組織鬆散、放任,活動環節沒有層次,最後導致的結果也必然是成效低下,進而使得集體教學活動本身應有的價值,譬如提升幼兒的學習經驗、幼兒的能力及幼兒積極的情感態度的養成等都無法達成。更深入地說,在班額較大情況下集體教學的諸多優勢無法實現。

㈥ 幼兒園為什麼要集體教學

集體教學是指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下,全班幼兒同時學習相同內容的活動。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有教師發出了質疑:現在還需要集體教學活動嗎?起因有三:一是,在當前課程游戲化的背景下,「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已成為教師的共識。游戲對兒童發展的價值越來越凸顯,以至於有的教師發出了游戲可以取代集體教學的呼聲;二是,全班幼兒在同一時間學習相同內容,以相同的速度和方式進行,這與當下我們普遍認同的「兒童是不同發展速度、學習方式的個體」的認知和理解是不是背道而馳的;三是,有教師舉證,國外的幼兒園就沒有集體教學活動。

《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縱觀國內外豐富的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成果不難發現,不同的教育方式實現不同的教育功能,而集體教學活動正是達成教育目標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促進幼兒有效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

集體教學並沒有抹殺個體學習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成長經歷和個性品質,這些反映到學習中就體現出各種各樣的個體學習差異,表現為認知發展、認知風格以及智力上的不同等,也帶來了學習方式、學習速度、學習特點的不同。

差異即資源。教育社會學的互動原理指出,在一個教學群體中保持一定的差異,有利於學生之間的互動。而集體教學活動的實質就是一個師生、生生多維互動、自主建構和意義生成的開放性過程。以交往互動為取向的集體教學活動,正切合於將個體差異視為資源的教育教學觀,圍繞教與學這個主體關系,不僅沒有抹殺個體學習,而且更充分地利用孩子不同的智能特點和學習風格,促進全體幼兒的智力開發。在交往互動中,幼兒因相異的非智力因素互相影響、實現榜樣激勵,實現「個體與集體」的共生共長,促成「他育」與「自育」的結合,達成兒童成長與教育和諧共振的理想境界。

《兒童的100種語言》中明確地提到了「集體學習」,並把它界定為若干個體在認知、情感和審美方面共同解決問題、創造作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自主地學習,同時還通過向他人學習的方式學習。高瞻課程中每天都有小組活動時間和大組活動時間。小組活動時間指由教師引發、根據幼兒的興趣或幼兒主要發展指標、未開發的材料、當地傳統等設計的活動;大組活動又叫團體活動,是指所有成人和幼兒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戲。小組活動和大組活動的區別在於,實施的對象人數不同,小組活動6—10人,大組活動面向全班。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概念的界定還是內涵的解讀,瑞吉歐課程和高瞻課程中的「集體學習」「大組活動」就是我們的「集體教學活動」,只不過名稱不同而已。

那麼,開展集體教學的價值在哪裡?正如瑞吉歐教育工作者所說,集體式的情感和認知的學習為個體兒童創造了全新的機會。兒童不僅學會怎樣適應社會,而且通過這個社會化的過程,學到了怎樣成為更好的個體。換言之,集體學習會超越個體學習,創造一個獲得知識經驗的集合體。

集體學習並不否認學習是個體的行為,但同時又提出集體學習具有個體學習不一樣的品質。游戲是促進兒童發展、達成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但不是唯一的途徑;同理,集體教學活動也是促進兒童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但也不是唯一,我們應該充分發揮各種教育手段和途徑的作用。課程游戲化落實的關鍵是將游戲精神滲透到課程以及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中,而不是僅僅關注游戲的形式,更不是將所有活動都變成游戲。

我們既要看到集體教學的價值,但同時也不能因為傳統的教學活動中存在統一、說教、無視兒童主體性的現象,就否認集體教學的作用,而是應該在科學的教育觀、兒童觀和教學觀的指導下研究教學、把握教學規律,追求有效的教學。

兒童為本提高集體教學有效性

提高集體教學的有效性應關注活動內容的適宜性,創設幼兒發展的鷹架,關注幼兒的主動性與互動性。

首先,關注活動內容的適宜性,符合本班多數幼兒的發展需要是有效教學的前提。活動內容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載體,是保證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前提。相比較於中小學課程,幼兒園教學內容的隨意性比較大,也會造成內容選擇的隨意性。《指南》就明確指出:集體活動內容的選擇要符合本班多數幼兒的原有經驗、學習和發展水平。

大班孩子聽了《騎白馬的蒼耳》的故事後,對種子的傳播方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班級里常能聽到孩子們討論的聲音,不管是晨間談話、玩游戲,還是排隊、喝水的空當。自然角一躍成了班上最熱鬧的角落,各種各樣的種子紛紛「登場」。在幼兒園里散步時,孩子們也到處尋找植物的種子,並猜測它的傳播方式。當班級孩子的興趣集中並且強烈得要溢出來時,新的教學活動《種子的傳播》自然就產生了。由此可以看出,吻合班級絕大多數孩子發展意願的活動,有利於幼兒分享經驗、引導探究、解決共性問題的活動就是適宜的活動,集體教學活動內容的選擇需要捕捉課程時機,才能為課程的進程把脈。

其次,把握臨界點,創設幼兒發展的鷹架是有效教學的重要保證。教學過程中的臨界點是指教學活動的某個時間段中,幼兒的學習因受當時各種因素的促進或制約而出現停滯之前的瞬間時刻是幼兒的發展獲得質的飛躍的節點,是幼兒發展中遇到的挑戰也是幼兒發展的機遇。幼兒能否突破臨界點獲得新的發展,需要得到教師及時敏感的引導和幫助。

鷹架觀念源自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即幼兒的發展存在兩種水平,一種是現有發展水平,另一種是最近發展區。教學應走在幼兒現有發展水平的前面,為其創設最近發展區,幫助其從現有的發展水平提升到更高的發展水平,鷹架就是建立在幼兒現有發展水平基礎上,為幼兒提供向更高水平發展的支撐。

比如,可以通過有效的提問和追問創設鷹架促進幼兒的發展,教師在提問過程中注意提問類型的多樣化,提問要清晰,句式結構簡單、句子簡短、有針對性;關注提問的序列性,引導幼兒的思考由淺入深、由表及裡,逐漸實現經驗及其意義的建構。

再其次,關注幼兒的主動參與,引發互動是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幼兒參與是有效學習的關鍵,是集體教學轉化為幼兒發展的中介,也是評價幼兒園集體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准。參與的指標不僅應關注兒童是否有積極的行動參與,更要關注兒童積極的心理參與,積極的心理參與才能說明教學活動是孩子喜愛的、滿足幼兒發展需求的。

學齡前幼兒是「在行動中學習」的,這里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說明了行動對於幼兒發展的重要性,二是強調行動是為達成教學目標服務的,這對於集體教學的實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即讓幼兒在以互動交往為主要方式的集體課堂中學習。

(文章轉自《中國教育報》

㈦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對幼兒有哪些好處

如今孩子們大多數的時間都在學校裡面度過 ,所以孩子們接受的教育也大多數都在學校裡面。因為孩子們的發育還不完全 ,他們對世界的認知都還不清晰 ,所以他們對外界的一切看法都來源於他人的行為 ,而且也有可能會學習他人的行為 。所以孩子在學校裡面接觸到的一些事情就變得尤為重要 ,因為這可能是孩子學習的方向。所以一些學校為了開發孩子們的動手能力 ,總是會變著花樣的舉行一些活動 。那麼你知道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對幼兒有哪些好處嗎 ?下面就讓我來為你解答一下 。

其實幼兒園舉辦的這種集體教學活動 ,對孩子們的好處還是很多的 。因為學校的任務就是教書育人 ,他們的很多活動和比賽,都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的 ,也都是為了孩子好 。所以我們家長也應該積極支持這種集體教學活動 ,並且支持孩子積極地融入中去 ,這不管對孩子的性格還是未來都是有很大幫助的 。

㈧ 幼兒園集體教學有哪些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有以下幾科:一,學唱歌;二,學舞蹈;三,做游戲。

熱點內容
校長師德師風情況總結 發布:2025-05-15 07:26:18 瀏覽:72
科高教育 發布:2025-05-15 04:51:38 瀏覽:764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5 03:39:22 瀏覽:833
葉開語文 發布:2025-05-15 03:38:08 瀏覽:879
北京假體隆鼻多少錢 發布:2025-05-15 02:49:41 瀏覽:117
年度師德師風自查報告 發布:2025-05-15 02:16:35 瀏覽:334
是在下輸了是什麼梗 發布:2025-05-15 01:59:54 瀏覽:289
教育課 發布:2025-05-15 00:39:16 瀏覽:887
筆畫視頻教學 發布:2025-05-15 00:06:14 瀏覽:99
小班幼兒英語 發布:2025-05-15 00:00:31 瀏覽: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