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教育目標
Ⅰ 國學教育
少年兒童時期對一個人而言,並不是學習知識的黃金時間,這一人生階段所學習的知識與生活實踐脫節,嚴重影響知識的學習吸收,事倍功半。青年時期或許記憶力略有減退,但是心智更為成熟,才是學習知識的黃金年齡。與之相反,思想道德、人格建立的學習卻只在少年兒童時期這個黃金時間,當孩子到了中學時期,他們的人生價值觀就已經基本形成,我們都知道,改變一個人是很難的!
現代教育體系中,孩子成績平平、學習缺乏動力很大程度上在於目標的迷失,為考試而學習太痛苦,為功利而學習那不是孩子的天性,只好為學習而學習,和我們絕大多數人為生活而生活一樣,其中滋味想必大家都能感同身受,何不換位思考替孩子們想一想!
國學啟蒙教育可比是砍柴前先磨刀,古人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曰童蒙養正,在少年兒童時期養成認真嚴謹的學習態度,樹立高尚的人生價值觀,從小建立為實現人生價值而學習的學習目標,才是有效學習的根本保障。
Ⅱ 幼兒國學教育必須遵循的幾個原則
一、簡單輕松的原則
從易到難,循序漸進,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基本通則,對幼兒更不能例外。幼兒的好奇心強烈,記憶力奇佳,但是理解能力有限,接受能力較差,因而我們選擇的國學教材必須是最易學易記的,使用的教學方式必須是最簡單輕松的。只有這樣,國學教育才能為幼兒所接受,國學經典才能一點一點地滲入幼兒的大腦中,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
國學一般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主要指先秦諸子和儒、道、釋三家。蒙童讀物是幼兒國學教育的入門知識,常見內容有《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誡子書》《增廣賢文》《聲律啟蒙》《幼學瓊林》等。這些蒙童讀物內容淺顯、文字簡單,孩子經過誦讀易於識記和初步理解。
對於年齡在三歲左右的小班幼兒,應該以誦讀《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包括《新〈千字文〉》)為主。這幾本蒙童讀物語句整齊短小,每句僅有三四字,讀起來朗朗上口,易於熟讀成誦。
對於年齡在四歲左右的中班幼兒,可以以誦讀《朱子治家格言》《誡子書》《聲律啟蒙》為主。這幾種蒙童讀物散句居多駢句很少,聲韻性差,有點拗口,需要反復誦讀才能讀得流暢,由於中班幼兒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基礎,因而教師只要指導幼兒准確斷句慢慢誦讀就可。
對於年齡在五歲左右的大班幼兒,可以以誦讀《增廣賢文》《幼學瓊林》為主。《增廣賢文》對仗的句子居多,容易熟讀成誦,是訓練對聯的好教材(但是文中哲理性的內容幼兒不易理解,不宜深講);《幼學瓊林》是一部小史書,教師可以先給幼兒講講其中的故事,讓幼兒藉助故事來讀讀背背,能簡單地了解一些歷史知識,這樣就達到教學目標了。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幼兒教育小學化是當下普遍存在的問題。其滿足了教師的教學成就感和家長望子早日成才的願望,實則為拔苗助長,是完全違背教育規律的。為了防止出現這樣的現象,幼兒教師應當遵循簡單輕松的原則,以誦讀為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幼兒慢慢接觸和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絕對不能用「講深講透」的思維來指導幼兒國學教育。
以誦讀為主的教學方式,就是對幼兒「不求理解,只求熟讀」。只要幼兒反復誦讀,讀得流暢甚至背得下來,教學目標就算完成。誦讀的難度應該只略高於吟唱。我們要相信,幼兒在反復誦讀過程中,總會有一些知識儲存在記憶里,等到他們長大成人之後這些記憶就會發酵,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就能影響其世界觀和人生觀,這樣,幼兒國學教育的目的就實現了。
二、生動形象的原則
幼兒的思維特點是形象思維強,對鮮艷的色彩、美妙的聲樂、奇異的物品和精彩的游戲等興趣盎然。因此,在幼兒園開展國學教育要充分照顧幼兒的年齡特點,必須遵循生動形象的原則,讓幼兒在活潑的氛圍中學到知識。幼兒教師要用豐富多彩的圖案、生動形象的教具、悅耳動聽的聲樂和活潑有趣的活動來調動幼兒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國學經典教育似乎離「生動形象」很遠,離「嚴肅呆板」很近,但是經過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認真鑽研和反復實踐,還是創造出了游戲教學法、兒歌教學法、表演教學法等幼兒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來開展國學教育,效果非常好。例如,有一幼兒教師設計了一個「好習慣,我做主」的國學教育游戲:把全班幼兒分成兩組,讓兩組小朋友站在起始線處。教師宣布游戲開始後,每組的第一個小朋友跑到箱子里挑選出自己覺得最好的習慣,然後跑過對面把它貼到黑板上固定,最後快速跑回起始線處跟第二個小朋友擊掌。第二個小朋友再重復前一個小朋友的行為。就這樣直到最後一個小朋友跑回起始線處算游戲結束。然後,讓小朋友們比比誰找的習慣最棒。小朋友們找出的好習慣有勤動腦、愛學習、勤洗手、不吐痰、講禮貌、不插隊、紅燈停綠燈行、給老人讓座、幫父母做家務等,教師再引導幼兒說出養成這些好習慣的意義,對於說不到位的則適當點撥,這樣就使幼兒懂得了培養好習慣的重要性,還知道其中的好多好習慣古書中就有,多讀古代經典益處多多。
旋律優美的音樂能給幼兒帶來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我們還可以將音樂教育與國學教育融為一體,將經典兒童歌曲的歌詞改換成國學名句,讓幼兒在美妙音樂的伴奏下自然愉快地唱誦國學。
另外,很多國學內容可以用表演的形式呈現,教師可以選擇經典的內容,讓幼兒以短小的情景劇形式進行表演,引導幼兒在模仿表演過程中,加深對國學的理解。如表演《弟子規》中的「父母呼,應勿緩」,教師扮演父母呼喚幼兒的名字,幼兒准確理解「應勿緩」的意思之後表演出迅速回應的動作情態;表演「親有疾,葯先嘗」一節,教師扮演生病的父母,幼兒端著一碗葯水遞給「父母」之前先做出試試冷熱的動作。這類表演,只要幼兒姿態落落大方,動作神態與內容相符,並能表現人物性格,就算是成功的。只要表演到位,就說明幼兒准確理解了國學的內容,教師的教學任務也就完成了。
通過巧設環境來達成幼兒國學教育的教學目標,也符合生動形象的原則。幼兒園的各個角落都能巧妙滲透國學典籍內容,如在「寶寶餐廳」里寫上「對飲食,勿挑揀」,在「寶寶衛生間」里寫上「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在「寶寶鞋帽櫃」上寫上「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在鏡子前寫上「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等。這樣做既能幫助幼兒識記國學經典,又能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知行合一的原則
聖賢常說「學貴力行」,告訴我們學習最重要的是學以致用。國學教育更要強調知行合一,否則國學只會滋長幼兒的虛榮心。正所謂「心高氣傲,博學無益;行止不端,讀書無益」,教師只有引導幼兒將學與做結合起來(必要時可與家庭形成合力),才能讓幼兒具有良好的行為舉止,進而養成行為習慣。
好的習慣包括舉止文明、尊重他人、禮貌謙讓、誠實守信、勤奮學習、知恩圖報、勤儉節約、惜時守時等,這些在國學經典中都可以找到。當幼兒不懂得謙讓時,正是教師給幼兒講「孔融讓梨」故事的好時機;當孩子磨磨蹭蹭時,正是父母講授「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好時機;當父母忙著做事而被孩子打斷時,就教孩子誦讀《弟子規》中的「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學了國學經典中的孝義,馬上教育孩子回家後給長輩們捶背、端水,自己疊被子、盛飯洗碗、穿衣戴帽、打掃房間……這樣,就能達到了知行合一的教學效果。
Ⅲ 國學教育的國學等級
中華國學教育工程面向社會各界、企事業團隊等廣大國學愛好者,開展國學教育等級資格認證培訓,按照核心課程項目,主要分為六個等級資格、
一級
通過輔導教師的講解,家長參與互動,趣味學習,快樂體驗,關注少兒身心健康,注重人格塑造,達到幫助學員「立言」。
二級
通過輔導教師的講解,家長參與互動,趣味學習,快樂體驗,注重少兒心理健康,注重人格和品德教育,達到幫助學員「立品」。
三級
通過輔導教師的講解,家長參與互動,趣味學習,快樂體驗,關注青少年人格與人文素質教育,達到幫助學員「立文」。
四級
通過輔導教師的講解,互動教學,趣味學習,快樂體驗,關注青少年人格、世界觀與價值觀塑造,達到幫助學員「立志」。
五級
通過國學與創業導師的講解交流,樹立市場競爭意識、風險意識,積極開展勵志教育、創業輔導、互動游學、聯誼交友、快樂學習、團隊合作、虛擬創業實踐、創業互訪,達到幫助學員「立業」。
六級
通過國學專家與創業導師的講解交流,樹立社會責任意識,團隊協作意識,積極開展國學與創業管理教育、創業輔導、互動游學、聯誼交友、快樂學習、心靈體驗、角色實踐、企業互訪,達到幫助學員「立德」。
Ⅳ 如何開展國學特色教育
(一)要樹立正確的方向
所謂方向問題,也就是在學生中要抓好哪幾方面的教育問題。
1.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古國。在五千年的進程中,我們的先輩為我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文化典籍浩如煙海。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勇敢、富於革命性和創造性的民族,在歷史上雖然有分有合,那隻是民族間的內部斗爭,是改朝換代的問題。在近代史上,針對列強的侵略,救亡圖存的斗爭風起雲涌,保住了五千年的歷史和文化發展從未中斷過。這在世界文明古國中尚屬罕見。中華民族今天又以英勇的姿態屹立在東方,中華兒女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進行著創造性的工作,力爭為世界的和平發展和文明進步多做重大貢獻。所有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樹立民族自豪感的主要教育內容。
2.樹立學生修己安人的社會責任感
《大學》把教育概括為「三綱領」「八條目」,以修身為本,擴而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禮運》篇中提出的「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思想,尊老、扶幼、關心殘疾和孤獨群眾的種種措施和行動,都成為歷代仁人志士所遵循和追求實現的人生目標和政治思想。要與民同樂;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要「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上》);把孔子提出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作為人生的理想目標;等等。所有這些思想,都可以用來樹立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3.推行道德教育,提高學生公民素質,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
全部中華經典,特別是儒家的經典,幾乎都可以用來進行道德教育,以提高學生的公民素質和道德修養。中國有著人文教育的傳統,文與道是結合在一起的。孔子對自己的要求就是:「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應是我們進行道德修養的示範。《弟子規》是根據孔子的訓示編寫成的一部青少年的道德經。今天所以對它特別重視,就是為了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修養,提高公民素質。
4.加強「和為貴」的教育,提高學生對和平外交政策的認知
用中國儒家傳統的「和為貴」思想和「王道」精神,以及《墨子·公輸》篇中止楚攻宋的故事等,來對學生進行和平外交政策、加強國際關系的教育,也應視為青少年的重要教育內容之一。在近代,中國曾經受過帝國主義列強無數的侵略和壓迫;在八年的抗日戰爭時期,更備受日寇的殘酷壓榨和蹂躪。中國今天站起來了,並屹立於東方。我們多次強調我們再強大也絕不稱霸,絕不會以鄰為壑,也絕不會以自己的國體強加給別人我們尊重每個國家根據人民的意願結合本國的實際來選擇自己的國體和政體。我們實行以鄰為伴,與鄰為善,堅決執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來處理國際關系。用以上所述,來培養學生的國際主義思想,也應視為國學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和內容。
(二)要回歸原著和原意,不要任意發揮和臆測
「我注六經,六經注我」,是講授國學的禁忌。教授國學常常會遇到對古文釋義和解讀的難題,出現見仁見智的問題,從古至今,不乏實例。為此,就需要力求回歸原意,從多方面去尋求根據,從作者的整體思想去求得解答。如孔子關於仁者「愛人」(《論語·顏淵》)的釋義:當樊遲向孔子問「仁」時,孔子簡要地回答是「愛人」;但孔子在他處還講到「泛愛眾,而親人」(《論語·里仁》),說明愛是有差等的。另外,還講到「唯仁者,能愛人,能惡人」(《論語·里仁》),說明愛是有原則的。並在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並強調指出:「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論語·子路》)因為孔子對「老好人」「鄉願」,是批評為「德之賊也」(《論語·陽貨》)。由此可見,儒家講「愛」是有原則、有差等的,這同墨家所講的「兼愛」是不盡相同的。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儒家所講的「愛」是可行的,墨家所講的「兼愛」是一種理想,無法全部實現。但都可以供我們今天在大講「愛」時作參考。從以上例子中,說明要讀懂原著,有的是煞費功夫的,不能任意臆斷,需要對原文做深究和全面的研討。「我注六經,六經注我」的做法,是應當引以為戒的。
(三)不應打亂中小學的教學計劃
對中小學生進行國學教育,應是在現有的教學計劃中做些補充,除課內進行外,應更多地利用課余時間,或早讀等見縫插針地來進行,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設「校本課程」。總之,是「錦上添花」,而不是「越俎代庖」。學習國學也不能代替學習西學,學文更不能壓縮學理,否則將得不償失。必須明確在中小學中,特別是在初中和高中時所學的數、理、化、生,是今後進行專業學習的重要基礎,如果錯過了這個時間,而後再行補學是很難的。這是培養一個全面發展的現代化的人的重要基礎,所以要把古與今、文與理、中與外做好全面安排。在中小學進行國學教育,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防止加重學生的負擔。
(四)要去粗取精
國學經典是歷史的產物,其中的精華具有普適性;它既然是歷史的產物,有的就難免具有歷史的局限性,甚至還有明顯的階級性,因而教授國學必須有選擇、有分析,而且要理論結合實際。比如,在孔子所講的「孝」中有「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論語·里仁》)一章。「不遠游」今天已經做不到,但「遊必有方」還是可行的。子女遠去,應當有個固定的正當的地方,在外面要同父母多一些聯系和慰問也是應該做到的。至聖先師孔夫子留給了我們極為豐富的寶貴歷史遺產,但也不能要求他的每一句話都是普遍真理,如他所講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論語·陽貨》)。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或在特殊的背景下,這樣講是無可厚非的,但不能適用於今日,置之可也,又何必為這個問題去爭論呢?
(五)妥善處理詩文學習中背與講的問題
在國學的教授中,長期存在著背與講的不同使用的關系問題。列寧在批判舊時學校的缺點時,用了八個字「呆讀死記,強迫紀律」。這確是舊時學校教育中存在的缺點。兒童正在「長知識,長身體」的時候,利用他們記憶力強的特點,有的背過的東西,可以終身不忘。因此,讓兒童背一些詩文,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經驗的豐富,逐步加深理解是可以的。但也應當做到盡其可能做些結合學生實際的講解,以防止「呆讀死記」或出現「張冠李戴」之弊~
Ⅳ 中國古代教育的目標是什麼
第八章 中國古代教育
這一章較抽象,主要是記住第一節的內容,可以出一些小題目;第二節將備考重點擇其要而記住就行了。
第一節 中國古代文化是靠教育傳遞下來的
1、中國古代教育是中國古代文化賴以延續和發展的基礎,是中國古代文化不斷創新的的動力,因為中國古代文化是靠中國古代教育一代一代傳遞下來的。
2、中國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西周以前。
3、學官:是虞時設置的管理教育事務的官員,負責對人民進行倫理道德和音樂詩歌的教育等。
4、國學,西周時出現,同時還有鄉學。
5、商周時代,我國不僅有宮廷教育,還注意幼兒教育,逐漸形成了一個以禮、樂、射、御、書、數為主體的「六藝」教育體制。
6、私學,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民間教育形式,以私人自由講學為主。如孔子、墨子、孟子等。
7、《禮記》中的《學記》和《大學》是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總結教育經驗和教育理論的教育學專著,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自成體系的教育學專著。此外還有《荀子。勸學》《管子。弟子職》。
8、太學,西漢時期出現的專門傳授知識、研究學問的機構,漢武帝時設在長安,是中國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的課程是通經致用為主,學生分經受業,經考試及格,任用為官吏。
9、博士:是指漢代太學里選聘的學優德劭者擔任的教授,其學生為博士弟子。
10、漢代地方政府辦的官學在郡國稱「學」,縣稱「校」,鄉稱「庠」,聚稱「序」。私學中小學程度的稱為「書館」。(學校庠序)
11、兩漢教育以儒學經典為教材,主張教育要明經修行。其教育設施、教育思想和漢代的選舉制度是互相配合的。
12、晉代中央學制分國子學和太學兩種。國子學限五品以上貴族子弟入學;太學為平民子弟而設。
13、隋唐時期建立健全了科舉考試制度,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官員任用、均服從或從屬於科舉考試。選拔人才和培育人才的標准和要求一致起來以後,促進了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發展,也促進了當時的政治革新。
14、唐代取士之法:一是生徒法,即從各地學生中選成績優良者到尚書禮部受試;二是貢舉法,即從非在校學生通過州縣試後送到京師復試。三是制舉法,是指特種考試,產生非常之才,試於殿廷。
此外還有武舉。
15、國子監,是唐代中央兼大學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雙重性質的組織。下設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律學等,此外還有弘文館、崇文館。
16、書院,出現於唐宋之後,原為藏書、校書之地,宋時將書院與教育、教學和學術研究結合起來,成為著名學者授徒講學、培養人才之地方。主持人稱洞主或山長。建制有民辦、官辦、民辦官助等多種形式。其講學以義理修養為核心,可以彌補科舉制度之不足。
17、明清學校,中央有國子監及宗學(貴族學校),地方有府學、州學、縣學。邊疆及特殊地方還有衛學(軍事學校)。地方各學校互不隸屬,皆有送學生到國子監的資格。
18、明清科舉制度分鄉試、會議和殿試三種。
19、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對傳播中國文化,形成中華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20、中國古代教育是人文主義的教育,它以做人為教育的唯一目的,注重教人以德行與智慧,而不只是單純的知識。
21、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鮮明特徵:一是綜合觀,即大教育觀。把教育看成整個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把個人的道德修養和提高社會道德水平看成是治國安邦的基礎,主張教育一要培養國家所需的各種人才,二要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二是辯證觀,即對立統一觀,強調德育與知識教育要有機結合起來。三是內在觀,即強調啟發主體的內在道德功能和自覺性。
二 中國古代的教學思想
1、中國古代重要的教育思想有:因材施教啟發誘導;溫故知新學思並重;循序漸進;教學相長;言傳身教尊師愛生。
2、因材施教是公認的優秀傳統教學思想之一,是孔子提出來的;在此基礎上,孟子提出了要強調教學方式的變化。
3、孟子的「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的基本意思:教師如同射手,張滿了弓卻不發箭,作出躍躍欲試的樣子,以啟發和誘導學生,激發學生有進無退的學習積極性。
4、學記的「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則和,強而弗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矣」的含義:教師要善於啟發誘導學生,讓學生自己思考求得理解。
5、孔子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含義:學習本身是不斷實踐的過程,只有反復地學習實踐,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只有對所學知識熟練了,融會貫通了,才可舉一反三。
6、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意思:學思並重,以學習為基礎,在學習的基礎上通過思考把所學的東西融會貫通。
7、孔子循循善誘人的含意:教學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既不能鬆懈或間斷,也不能流於急躁。
8、學記的「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的含意:
9、荀子提出教育必須具備四個條件:一是教師要有尊嚴,能使人敬服;二是教育要有崇高的威信和豐富的教育學經驗;三是教師需具備有條理有系統地傳授知識的能力而且不違反師說;四是了解精微的理論而且能夠解說清楚。此外還要具備廣博的知識。
Ⅵ 請問為什麼要學國學,目的是什麼急!!
....冒昧的問下,你是中小學生還是大學生?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它已經深深植根於每個中國人的血液與骨髓,其綿延不絕的文化張力直到21世紀的今天依舊滋潤著人類的心靈。從80年代「文化熱」到90年代開始的「國學熱」,中國文化復甦的波瀾不斷湧起。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以及與國際社會的交往日益頻繁,中國人復興傳統文化的願望日益強烈,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國學越發顯出它獨特的價值。國家把傳統文化作為「軟實力」的一部分予以支持和推動。國學本身也存在著揚棄和繼承再創新,賦予時代新內容的問題。對孩子們學習國學的要求應以「朗朗上口,不求甚解」。通過和古代聖賢對話,在經典里遨遊,學生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觸摸著文言的精華。
一個人野性未馴、恣意妄為、舉止言動不合禮儀,就不會被視為優雅;一個人為生計所促迫,把工作當作獲得報酬和維持生計的手段,而不是把它當成自己與社會聯系的紐帶和生命價值的實現,他的生活也不可能優雅。同樣,一個人不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不能自覺地把生命和知識的根須扎在傳統文化的沃土上,對自己的母語運用不到位,他也與博雅相去甚遠。
知識和道德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國學經典所代表的傳統學問,更是具有極為厚重的倫理色彩,所謂「學優者德厚,學淺者德薄」。學習國學經典的過程,不僅是增進知識的過程,不僅是「把知識消化於生命,轉化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的過程,而且具有熏陶氣質、變化性情、提高涵養的意義。國學經典教育不僅培養文義通曉、才華擅長、經書熟習、學問通徹的博學之士,更是要培養行誼謹厚、立品端正、品行端方、敦品勵行的謙謙君子。歸結到一點,就是要既博又雅。
學習國學經典,也就是在與我們的「先聖先賢」對話和交流,在一步步地楔進我們的歷史和傳統。通過國學經典教育,可以親近我們的祖先,領會他們的旨趣,把握它們的神髓,形成恢弘的歷史意識,從而能對各種事務應付裕如。由於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未來具有不確定性,作為家長,不能簡單快捷地給予孩子多少「黃金」,而是要花費必要的時間和耐心,讓孩子通過學習國學經典,接受通識教育從而令人信服地勝任任何職位,駕輕就熟地精通任何學科。有學習國學經典,才能砥礪我們的品行、健全我們的人格,使我們成長為德行高尚、知識廣博、行為優雅的人。
國學確實很好,不要為了考試而應付考試。有時間看下「國學教育網」這個是國學界的門戶網站。希望對你有幫助,預祝你有一個好成績。
Ⅶ 學習國學文化的目的是什麼
1.有句話叫做「大道為簡」,國學其實是人類對大自然最簡單質朴的認知和總結。學習國學可以慢慢從這些最質朴的認知中找到生活工作中難以解決的各種思想問題。從而獲得對世界觀和價值觀獲得開明和啟示。舉例很多電視劇里人物都是在失敗後回歸最初的生活狀態而獲得最大啟迪,從而再次踏上征途戰勝敵人獲得勝利。
2.國學經典裡面諸如唐詩宋詞有好多很有意境和工整的詩詞,細細品讀,不僅提高文化涵養,還有讓自己放鬆在古人的世界裡,在這樣一個松靜自然的氣場下,你的身心得到休整,思考得到釋放,從而達到更高層次的人生狀態。
3.鑒古而知今,毛主席熟讀歷史,和他在事業上取得的成就有巨大的作用。對我們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都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對我們做人,做事,立業,持家都有積極的作用。
4.讀了古典國學等於有了左手,那麼右手是什麼呢,右手就是要對當今的格局、文化、科技和理念做一些必要的涉獵。古今都有了,人世間所有的東西都釋然了,都明了了。你就是很有才華的人了。這些絕不是吹牛,水到渠成的道理啊。
最簡單學習國學文化的方法就是聽,神爾天才國學機做為背景音樂24小時放在家裡播放!潛意識聽,自然吸收!
Ⅷ 學習國學經典的目的是什麼
一、國學經典裡面諸如唐詩宋詞有好多很有意境和工整的詩詞,細細品讀,不僅提高文化涵養,還有讓自己放鬆在古人的世界裡,在這樣一個松靜自然的氣場下,你的身心得到休整,思考得到釋放,從而達到更高層次的人生狀態。
二、鑒古而知今,毛主席熟讀歷史,和他在事業上取得的成就有巨大的作用。對我們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都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對我們做人,做事,立業,持家都有積極的作用。
三、英語紳士有句名言:雖然希臘文、拉丁文對於管理印度殖民地毫無用處,但只有精通希臘文、拉丁文的人,才能統治印度。在古代中國,雖然《四書》、《五經》和八股文沒有提供治國經邦的具體策略,但它們卻是訓練治國之術的有效手段。只有精通《四書》、《五經》和擅長寫作八股文的人,才可能以此打開科舉之門,參與國家管理。
四、知識和道德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國學經典所代表的傳統學問,更是具有極為厚重的倫理色彩,所謂"學優者德厚,學淺者德薄"。
五、專家認為:學習國學經典的過程,不僅是增進知識的過程,不僅是"把知識消化於生命,轉化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的過程,而且具有熏陶氣質、變化性情、提高涵養的意義。 國學經典教育不僅培養文義通曉、才華擅長、經書熟習、學問通徹的博學之士,更是要培養行誼謹厚、立品端正、品行端方、敦品勵行的謙謙君子,歸結到一點,就是要既博又雅。
Ⅸ 學習國學經典的目的是什麼
學習國學經典的目的是培養具有高度古典文化修養的傳統精英。
在西方教育中,一直存在著和中國古典教育在具體內容上不同,但精神實質相一致的博雅教育。其目的是培養具有高度古典文化修養的傳統精英,其核心內容是經典文本研讀、古典語言訓練和古典文化熏染。
英語紳士有句名言:雖然希臘文、拉丁文對於管理印度殖民地毫無用處,但只有精通希臘文、拉丁文的人,才能統治印度。在古代中國,雖然《四書》、《五經》和八股文沒有提供治國經邦的具體策略,但它們卻是訓練治國之術的有效手段。只有精通《四書》、《五經》和擅長寫作八股文的人,才可能以此打開科舉之門,參與國家管理。
知識和道德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國學經典所代表的傳統學問,更是具有極為厚重的倫理色彩,所謂"學優者德厚,學淺者德薄"。
專家認為:學習國學經典的過程,不僅是增進知識的過程,不僅是"把知識消化於生命,轉化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的過程,而且具有熏陶氣質、變化性情、提高涵養的意義。
國學經典教育不僅培養文義通曉、才華擅長、經書熟習、學問通徹的博學之士,更是要培養行誼謹厚、立品端正、品行端方、敦品勵行的謙謙君子,歸結到一點,就是要既博又雅。
Ⅹ 小班國學經典的總目標
小班國學經典的總目標,我個人的理解如果是針對孩子的話應當達到以下幾點:
一、生活習慣總目標
1、培養幼兒良好的作息時間,睡眠習慣,排泄習慣,飲食習慣,進餐習慣,整理物品習慣等,形成健康,科學,文明的生活常規。
2、有獨立做事的意識和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夠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具體目標:
1、養成午睡習慣,能夠獨立安靜入睡。
2、知道進餐時不挑食、不偏食、不大聲講話、不東張希望。
3、有良好的入廁習慣,知道及時入廁,不尿褲子。
4、能根據自己需求隨渴隨喝。
5、知道穿脫衣服的順序,不穿反鞋。
二、衛生習慣總目標
1、幫助幼兒了解和掌握初步的衛生常識和技能,逐步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2、幫助幼兒獲得預防常見病的簡單知識,初步培養幼兒不怕傷痛、樂於接受幼兒園體檢、預防接種和疾病治療的態度及行為。
具體目標:
1、培養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
2、讓幼兒知道並掌握洗手、洗臉、漱口、擦嘴的基本方法。
3、讓幼兒懂得要保持自身的清潔(勤剪指甲常理發,按時洗澡、洗頭、換洗衣褲等)。
4、初步懂得保持室內外環境衛生(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大小便)。
6、教育幼兒不隨意撿東西或將臟東西放入口中,懂得講衛生。
三、學習習慣總目標
1、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好問樂學。
2、培養幼兒的注意力,愛動腦筋勤於思考。
3、培養幼兒遵守學習紀律、具有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堅持性。
4、培養幼兒學習時能與同伴互助、合作和分享。
具體目標:
1、初步了解筆、紙等學慣用品的用途。
2、學習上課坐姿端正,懂得舉手發言。
3、認真傾聽老師講話,並學說完整話。
4、正確、安全使用美術用具。
5、了解書的結構,學會一頁一頁翻書。
6、培養幼兒看書興趣、懂得珍惜書、愛護書。
四、禮儀習慣總目標
1、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與人交往習慣,與人交談合乎情理,講話禮貌。
2、注意傾聽對方講話,能主動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
3、理解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會行為規劃。
幼兒園禮儀:
1、知道入園、離園時的禮儀要求(主動和老師、幼兒、家長問好、說再見)。能做到,並養成習慣。
2、培養幼兒要愛護公共設施。了解取放物品的禮儀,輕拿輕放,培養物歸原處的良好習慣。
家庭禮儀:
1、掌握敲門、開關門時的要求。
2、了解接電話的正確方法,明白電話鈴聲響起後要接電話。
3、學會有禮貌的接待客人,能主動與客人打招呼。不打擾大人的交談。做客結束時,知道與主人道別。
公共場所禮儀:
1、知道在公共場所如何講話,學會傾聽。知道別人講話時,不打斷別人的話,不插話。
2、學會在圖書館的注意事項(輕聲細語、不污損圖書,書歸原位)。
基本禮儀:
1、學會使用禮貌用語,知道在何種情況下運用「你好、再見」。
2、知道遞接物品時,眼睛要看著對方,雙手遞接。
五、安全行為總目標:
1、培養幼兒安全和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了解生活中安全標識。
2、了解身體主要器官的功能及重要性,懂得自我保護常識。
3、養成集體活動中規則意識,了解戶外活動中自我保護方法。
具體目標:
安全意識:①認識紅燈和綠燈;②行走時知道右行禮讓;③知道火警119和匪警110;④遠離火、電。⑤知道走失後不要動,原地等待父母。
自我保護能力:①不做危險性動作;②不完危險型游戲;
六、品德行為總目標
1、培養幼兒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
2、培養幼兒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3、能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
5、培養幼兒尊重、真誠、友善的優秀品質。
具體為:
1、讓幼兒學習禮貌用語,學會謙讓,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
2、培養幼兒的獨立性,能適應集體生活,能感受到周圍成人的關心愛護。
3、讓幼兒知道「教師節」、「三八節」、「中秋節」、「國慶節」、「重陽節」、「元旦」、「春節」等節日的意義,培養幼兒熱愛父母、愛老師、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感受新年的樂趣。
4、培養幼兒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熱愛集體、艱苦樸素的品質,即初步的勞動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