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漁家傲秋思教學設計

漁家傲秋思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 2022-03-09 20:45:26

『壹』 漁家傲.秋思

漁家傲秋思開放分類: 文學、古詩《漁家傲 秋思》漁家傲 秋思范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譯文】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峰里,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喝一杯陳酒懷念家鄉遠隔萬里,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回歸無法預計。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徵人不能入寐,將軍頭發花白,戰士灑下眼淚。【賞析】提到范仲淹,人們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陽樓記》,而很少記起他的詞作;同樣,因為文章,人們大多認他作文官,而很少當他為武將。——這首詞,可以彌補這種認識的不足。宋康定元年(1040)至慶歷三年(1043)間,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史載,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並招徠諸羌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題為「秋思」的《漁家傲》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個「異」字,統領全部景物的特點:秋來早往南飛的大雁,風吼馬嘯夾雜著號角的邊聲,崇山峻嶺里升起的長煙,西沉落日中閉門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特別是詞中的「長煙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維《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邊塞,雖則經過了歷史長河的淘洗,但在古詩人的筆下,卻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跡開頭一句「塞下秋來風景異」,首先點明地域是邊塞,季節是秋天。詞人特地用了一個「異」字,以統領全部景物的特點,突出塞下秋景與中原的不同。下面分別描寫塞下秋景之「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在秋天,邊塞的大雁過早地向衡陽飛去,而且毫無稍事逗留之意。這實際上是寫塞下天氣極寒冷,與他的家鄉吳地(今江蘇吳縣)大不相同。「四面邊聲連角起」,風吼、馬嘶,同不斷起伏的號角聲混雜在一起,構成了塞下特異的聲音,這種「邊聲」當然也是中原所沒有的。「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坐落在崇山峻嶺間的孤城,當暮靄生成、夕陽西下時,便緊緊地關閉了城門,這里當然和內地城市華燈初上時的景象迥然不同。這也點明了戰事吃緊、戒備森嚴的特殊背景。詞人是在與中原地帶自己家鄉風景的對比中觀察身邊景物的特點的,所以很自然地發現了塞下風景的「異」處,並能有重點地把它們描繪出來。詞人在下片集中抒發了身處邊塞的徵人之情。「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這是全詞的核心部分。詞人在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徵人們的一種心理矛盾:他們思念相距萬里的家鄉,但卻沒有辦法回去,因為還沒有達到建立軍功、勒石燕然的目的。(勒石燕然,用的是《後漢書·竇融列傳》中的典故,東漢時竇憲率兵打敗匈奴,一直追擊到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范仲淹立志要打退進犯的外敵,確保西北邊境的安定,這種愛國、衛國的精神正是他雖然想家卻又不甘無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濁酒來排解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來寄託他對成就功業的嚮往。「羌管悠悠霜滿地」,這時已夜寒霜濃,又傳來了悠悠羌笛之聲,更加重了徵人的愁思。結句「人不,將軍白發征夫淚」,將軍和征夫都難以入睡,因守邊辛苦,思念家鄉,將軍白了頭發,征夫流下了眼淚。「將軍白發征夫淚」是互文,白發不單指將軍,士兵也久戍不歸,所謂「三軍盡衰老」;流淚的也不只是徵人,將軍也因有家難歸、功業難成而哀傷流淚。這里的悲愴情調還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於朝廷腐朽、軟弱,不修武備、不重邊功的憤懣不平。范仲淹在這首詞中反映的是自己身臨目見的景物,表達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們的感情,所以全詞讀來真切感人。詞的意境悲涼、壯闊,形象鮮明、生動,語言質朴、凝練。從題材、情調和藝術方面來說它都為宋詞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對宋詞的發展產生了很好的影響。

『貳』 漁家傲 秋思的寫作特點

這首詞變低沉婉轉之調而為慷慨雄放之聲,把有關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到詞里,可謂大手筆。作者愛國主義的英雄氣概充滿了字里行間,從詞史上說,這首詞沉雄開闊的意境和蒼涼悲壯的氣概,氣象開闊,開蘇、辛豪放詞之先河。

原詞:

《漁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釋義:

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飛回了衡陽,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分,號角吹起,邊塞特有的風聲、馬嘯聲、羌笛聲和著號角聲從四面八方回響起來。連綿起伏的群山裡,夕陽西下,青煙升騰,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親人,眼下戰事未平,功名未立,還不能早作歸計。遠方傳來羌笛的悠悠之聲,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在外征戰的人難以入睡,無論將軍還是士兵都白了鬢發,淚滿衣襟。


(2)漁家傲秋思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歷三年(1043年)間,詞人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詞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在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人不寐」,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於庭。「將軍白發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全詞。總之下片抒情,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結合,抒發的是作者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憂國的情懷。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思鄉卻渴望建功立業的復雜而又矛盾的情緒。

這種 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綜觀全詞,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叄』 范仲淹的《漁家傲 秋思》

顯然2正確。
秋思,看這名字就不會是豪放的。注意全詞最後,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這怎麼會是豪放的呢?明顯是寫出征離怨,思鄉之情的。

『肆』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是幾年級課本里學的

  • 《漁家傲·秋思》出現在初三(九年級)上冊知識擴展。

  • 原文

漁家傲· 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 ,將軍白發征夫淚。

  • 譯文

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飛回衡陽了,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軍中號角一吹,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層巒疊嶂里,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家鄉,未能像竇憲那樣戰勝敵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歸計。悠揚的羌笛響起來了,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將士們都不能安睡:將軍為操持軍事,須發都變白了;戰士們久戍邊塞,也流下了傷時的眼淚。

  •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授廣德軍司理參軍。仁宗時,累遷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康定元年(1040)以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並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加強對西夏的防禦。慶歷三年(1043)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上《答手詔條陳十事》、《再進前所陳十事》,要求原有法度的范圍內,作一些改革,因遭到反對,主持"慶歷新政",次年出為河東陝西宣撫使,歷知鄧州、杭州。皇佑四年,徙知穎州,卒於途中,年六十四。謚文正。



熱點內容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5 03:39:22 瀏覽:833
葉開語文 發布:2025-05-15 03:38:08 瀏覽:879
北京假體隆鼻多少錢 發布:2025-05-15 02:49:41 瀏覽:117
年度師德師風自查報告 發布:2025-05-15 02:16:35 瀏覽:334
是在下輸了是什麼梗 發布:2025-05-15 01:59:54 瀏覽:289
教育課 發布:2025-05-15 00:39:16 瀏覽:887
筆畫視頻教學 發布:2025-05-15 00:06:14 瀏覽:99
小班幼兒英語 發布:2025-05-15 00:00:31 瀏覽:854
思教育網 發布:2025-05-14 22:14:17 瀏覽:988
師德師紀自查小結 發布:2025-05-14 21:09:36 瀏覽: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