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中小學教學研究

中小學教學研究

發布時間: 2020-11-18 18:51:34

① 請問《中小學教學研究》怎麼樣啊認可度高不

刊名: 中小學教學研究
Teaching Research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主辦: 遼寧省基礎教育教研培訓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遼寧省沈陽市
語種: 中文;
開本: 大16開
CN: 21-1396/G4
郵發代號: 8-234

歷史沿革:
現用刊名:中小學教學研究
創刊時間:2000
在中國知網上查到的 不算很權威,但肯定是正規刊物

② 中小學成語教學研究現狀

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四到八個不等。有的和相應單元的課文有關,有的單獨成一系列,或描寫景物,或描寫人物,或帶有相同字,或描寫一處景物、一個人物……種類繁多,包羅萬象。教學要求能背出成語、理解成語含義並能在恰當的語境中正確使用。可以說,成語教學也成了語文教學中重點之一了!

③ 學習中小學教師如何從事教育教學研究心得

學習、鑽研教學大綱和教材——教師成長的起步階段 首先,教師要認真研讀教學大綱。每一個教師,特別是剛剛參加工作的新教師必須經常對教學大綱認真研讀,反復思考,熟練掌握教學大綱的教學目的及對各知識點的要求。總的來說,教師鑽研教學大綱要做到以下四個明確: 1.明確本科目的教學目的和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最重要的理論和技能是什麼,教學體系的結構,主要的思路和邏輯主線是什麼。 2.明確教材的各部分在整個學科體系中處於什麼地位,它們之間是怎樣聯系的。 3.明確哪些是教材中的基本現象、基本理論、基本技能。 4.明確每個部分的具體的教學目的、要求是什麼,並據此確定內容的教學檔次。一般分為「了解、理解、掌握」三個檔次。

④ 中小學教師為什麼要開展教育教學研究

其實,大家可能對教研有太多的誤解.比如,有人認為教研太深奧,咱搞不了;有人認為教研沒有用,提高成績是正路等等.
實際上,教研並不深奧,也不神秘.你看,作公開課是教研,集體備課是教研,課題研究是教研,論文發布是教研.這些都是我們一般教師能夠做得了的.
教研和提高成績並不矛盾.你看,哪位名師不是教有成效,研有所成的呢?近處看,有人悠閑自得,成績顯著.何故?注重反思和研究,教學效率高.遠處望,魏書生,李鎮西,蘇霍姆林斯基哪個不是教書教的好而又著作等身的呢?所以,我認為,一般教師和名師的最大差別便是對教研的態度和投入的程度.
一個聰明的教師應重視教研.因為你與高效教師或名師只有一步之遙。

⑤ 中小學教師怎樣進行課題研究

中小學教師如何進行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的作用
第一,教師進行課題研究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時代發展很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很快。在信息化的社會里,要立足就必須有不斷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要有勇於實踐、創新的能力。為了適應素質教育對我們老師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學工作的模式由「經驗型」轉向「科研型」。實踐表明:一線教師在教育教學上能積極參與教科研的實踐,自覺學習理論,更新教育觀念,以科研帶教研,以教研促教改,對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大有裨益。
第二、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做課題研究主要是為了解決教育、教學中發現的問題,遇到的困惑。這些問題包括自己教學實踐的問題、有學生行為習慣、道德表現的問題、有學校教育的問題,還有學校管理模式的問題。
第三、有助於養成嚴謹的工作作風。課題研究的嚴密性,也促使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系統化。
第四、有助於形成科研教學意識。做課題時少不了要查閱大量的資料,當你閱讀了大量的有關教育、教學的書籍後,就有利於形成自己的教學理念。教科研實踐活動不但轉變了教師的教育觀念,重要的是使我們養成一種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審視自己的日常工作的行為習慣;自覺地去改進自己的教育手段和教學方法,進行反思教學。
綜上所述,課題研究是當代教師工作的基本方式之一,是當代教師進行學習的方式之一。課題驅動,行動研究是教師自我發展、自我提高的基本方法,教師職業化要求我們必須研究教育。必須由「教書匠」向科研型教師轉變。中小學教師進行課題研究要做到:
http://wenku..com/link?url=Qg2dYZyXV9W1-vFpLIBhoGlxXuTx45IW-_-m

⑥ 中小學教師怎樣開展教育科研

引子:一線教師對教育科研的認識和感受神秘:可望而不可及的,只有專家才能做繁忙:整天忙於教學、批改,根本沒時間搞科研無奈:有很高的科研熱情,但苦於找不到課題頭痛:不知從何下手,缺乏一套實用的科研方法 思考一:教育科研對我們究竟有何用?教育科研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以教師的身份進入研究:不是專家的研究,不要把自己當成專業研究者。教師的身份決定研究的方式是行動研究、敘事研究,研究的內容是日常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所做的是對自己工作的研究:研究的問題不是他人的,而是自己工作中真實具體的問題,不是完成規定性任務,而是教師自己發自內心實實在在的需要,不是假研究,不是在研究報告評比之後就成了封存的歷史,更不是在轟轟烈烈科研結束之後又可悲地回到「習俗化」的教育教學水平上來。研究教師自己的問題:不是去研究宏大的教育問題,對教師而言,不斷的思考、琢磨就是研究,對那些司空見慣、熟視無睹的事物用心去發現,對那些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常規和說辭反復琢磨,試圖去改變貌似合理的歷來如此的大多數的想法與做法,哪怕是一點點。(傳統的教學常規適合新課程嗎?)思考二:對中小學教育科研如何詮釋?中小學教育科研是中小學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用研究的意識、研究的態度,來面對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朱永新:「中小學教師搞教育科研,就是應該從記錄教育現象、記錄自己的思考、記錄自己的感受開始」,把一串串『珍珠』串起來,那就是一根非常美麗的項鏈。」朱永新:《成功保險公司開業啟事》「每日三省自身,寫教育日記千字。一天所見、所聞、所感、所思,皆可入文。十年後持3650篇千字文(計360萬字)來本公司。」理賠辦法:「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後未能躋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願以一賠百,即現投萬元者可成百萬富翁或富婆。」這幽默的文字道出了教育科研的最有效的方法,教師成長的秘密——寫教育隨筆。思考三:關於校本教研1、校本教研的概念:是指以學校為基地,以學校內教學實踐中的實際問題為研究內容,以學校管理和教師為研究主體,以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為研究目的,所開展的教學行動研究活動。涉及三個重要概念,即:「為了學校」、「在學校中」和「基於學校」。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和行為:教師個人----自我反思 、教師群體----同伴互助 、專業研究人員---專業引領。2、自修反思式教研——自主發展 找到自己。別人的指導是必要的,但真正的名師不是靠別人培養出來的。教師在專業化發展過程中,雖接受必要的外界要求和指導,但主要以自修和經常反思為主的一種學習研究方式。校本教研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一個載體,一個平台,一艘航船。那麼這個載體該怎樣打造,這個平台怎樣搭建,這艘航船又該駛向何方呢? 3、建議教師讀的書——邊學習邊反思l 讀教育報刊——了解同行在思考什麼。l ·讀教育經典——以史為鑒。l ·讀中學生的書——走進學生心靈。l ·讀人文書籍——開闊視野。l ·讀無「字」書——采擷課程資源。一、課題研究概述1、什麼是課題研究?課題研究是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去探索教育的客觀規律的過程,也是通過認識教育規律來提升教師素質、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過程。中小學課題研究必須堅持以校為本的原則,密切結合學校、教師和學生實際。2、課題研究的特點:系統性,有計劃,多因素。規范性,區別於純粹的經驗行為。整體性,研究的不是一個獨立的問題。規律性,盡可能合乎教育規律。創新性,有理論和實踐的新意。3、課題研究與常規教研的關系:中小學教師應該以常規教研活動為主要的研究形式。常規教研活動應該做到人人參與,課題研究不必追求人人參與。課題研究必須與常規教研活動緊密結合,不要出現「兩張皮」的脫節現象。4、課題研究的積極作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由經驗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轉化)。促進學校教育質量的提升和辦學特色的形成。5、中小學課題研究存在的問題:缺乏研究意識;教師普遍有畏難情緒;不知道如何下手;形式主義嚴重;研究的內容與實際工作脫離。功利主義嚴重。6、課題的類型教育科研課題可以從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從研究的性質看,科研課題可分為理論性課題和應用性課題。教育規律的探索、方法論的研究、有關現象的特點的揭示、某些教育觀念、教育思想的分析等都屬於理論性課題,這類課題一般不針對某一具體教育現象,其研究成果具有較廣泛的指導意義。象「構建具有農村特色的校園文化」研究,「中小學教師專業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的研究等課題;針對教育的具體實踐,為解決教育實踐中某一個領域或某一方面的具體問題展開的研究,屬於應用性研究。象「構建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驗」、「語文教學中審美能力培養與評價研究」等。應用性研究的成果一般可以直接用於教育實際。二、課題的來源教育科學研究的課題主要來源於教育實踐和理論文獻兩大方面,具體地說,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來選擇研究課題。源於工作實際 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務與職責

⑦ 中小學開展教育教學研究的目的是什麼

還不是為了素質教育、新課改,不改革的話現在的孩子實在是太累了。聽朋友說北京劍橋中學完全是現代化素質化教學的,你可以實地參觀下看看。

⑧ 作為中小學教師為什麼要學習教學研究方法

因為當老師本來就是一門學問,學習教學研究方法可以更好地讓學生輕松的學習,高效的學習。 同樣是一門課專業的老師就能在最短的時間讓學生接受,而普通的老師講很多也只是自己清楚,學生卻 一頭霧水。

⑨ 農村中小學教育研究

我國村級小學面臨的困境與對策分析

摘 要:分析了現階段我國村級小學面臨的困境:在校學生逐年減少,辦學規模日趨萎縮;教師素質不高;辦學條件差
等。提出了:調整農村小學布局;加強村級小學師資隊伍建設;以政府投入為主,改善村級小學辦學條件。以此提高辦學效
益和教學質量,使村級小學走出目前的困境。
關鍵詞:村級小學;辦學規模;教師素質;辦學條件*
中國教育的重點在農村,而農村教育的重點應該在村級小學[1]。村級小學教師、學生、學校所數佔全國相應比例非常高,
都超過半數以上。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增長,村級小學的整體面貌發生巨大改變,村級小學教師的學歷合格率大幅度提
高,農村兒童的入學率基本上達到了100%。但是這些都不能掩蓋由於長期對村級小學建設的不重視,使村級小學在硬體和
軟體方面嚴重落後,成為基礎教育最薄弱的一環的事實。特別是在當前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農村勞動
力轉移的背景下,村級小學的發展更是困難重重,陷入困境。本文試從該問題著手,分析其現狀及原因,並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村級小學面臨的困境及原因
(一)村級小學在校學生逐年減少,辦學規模日趨萎縮
村級小學布局不合理,點多面廣,以及農村人口出生率的持續降低,一定程度上使各村小學生人數逐年減少,辦學規模
日趨萎縮。但這種現象主要還是由於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了讓孩子從小就脫離落後的村級小學教育所致。「不能讓孩子輸在
起跑線上」的觀念正日益影響著農村家長。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從小就獲得良好的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以後
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以適應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然而這些都是落後的村小教育所不能提供的。於是,為了孩子的前途,
家長們紛紛把孩子送進教學質量較好的城鎮學校、鄉中心小學就讀,甚至進城鎮陪讀。每年秋季新生入學時,一些鄉村的小
路上就會涌來背著行囊進城陪孩子念書的農民。他們放棄了土地,在靠近城區的地方以很低的價錢租上一兩間平房住下,開
始跟孩子一起在求學的路上苦拼。」[2]另一方面,越來越多外出務工的父母們選擇了讓子女在其流入地借讀。因為很多流入
地政府對打工子女入學政策開始放寬,開始接納這些孩子進入當地公辦校就讀,還不額外交納贊助費、借讀費等,同當地學
生一樣可以平等的享用優質的教育資源。並且家長還能隨時照顧孩子的學習、生活,消除了後顧之憂。在這種大環境的影響
下,村級小學學生數自然逐年減少、規模日漸萎縮了。
在筆者所在縣,一方面由於政府規定小學五、六年級學生進入鄉中心小學就讀;另方面由於上述原因學生生源逐年減少,
生源不足。近70%村級小學不得不採取復式教學,不但增加了老師的教學難度,而且教學質量更差。學生學習差、學習效
果不理想導致更多的學生、家長對學校教學更加失望:招生報名人數更少,轉學人數增多。無疑造成村級小學生源的減少、
辦學規模的萎縮,客觀上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
(二)村級小學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
當前村小師資隊伍的構成一般是「年老的+代課的」,他們多是「拿起書本是教師,放下課本是農民」的鄉村老教師和
代課教師。在四川的一些村小,教師幾乎都上了五十歲,多是「撤鄉並校」時由於年齡、資歷等原因被鄉、鎮學校「拋棄」
了,只有到村小發揮余熱。優秀的、年青的村小教師紛紛調往經濟條件、地理位置較好的城鎮學校,或外出打工、另尋出路。
1.教師的業務水平不高,教育、教學觀念落後。一方面,在村小教師隊伍中,有相當大的部分是「文革」中的中師、高
中畢業生,實際文化專業知識沒有真正達到相應程度,也沒有受過系統的專業訓練,知識水平有限,吸取知識的速度慢、渠道窄,跟不上小學教材的變化和時代的要求,而不能很好的勝任教學任務。另方面,由於農村信息相對閉塞,與外界的交往
不多,造成村小教師的教育觀念滯後,教育教學能力不強。教師「知識技能的更新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又
太快,而教師培訓還遠跟不上時代的步伐,電腦、上網等新知識無法向學生提供一個深入淺出的解釋(也難怪鄉村孩子見識
比城裡人差多了)。教學技能呢?城裡使用電腦、實物投影教學,我這個縣級一等獎獲得者的教師還沒見過這些東西。」[3]
因此大多數村小教師依然是用「一支粉筆+一張嘴+一本書」的傳統方法來完成教學,而學生的「學法」仍是「聽、寫、讀、
背、考」的五階段式。這種原始落後的教學方式,不但不能適應當代教學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師生負擔,消耗了他們大量時
間和精力,取得的卻是事倍功半的教學效果。
2.教師工作負擔重,但責任心不強。村級小學辦學規模一般較小,辦學條件差,一個學校的教師人數少。但為了使學生
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很多教師不得不擔任多學科教學,甚至復式班教學。同時以「民工潮」為背景,農村家長為
生活所迫紛紛外出務工,使農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現象嚴重。孩子多由祖輩代管,或溺愛有加,或放任過度。把本應由家庭、
家長承擔的教育責任全推給教師和學校,要求教師在學習上、生活上給予這些學生更多關心和照顧,這無疑加重了教師的負
擔。
村級小學的現狀要求教師有較強的教學能力、責任心。但村小教師社會地位、經濟地位普遍偏低,更有部分教師職業素
質本身就低,教學積極性不高,對學生不負責任。借口農村孩子基礎差、無可塑性;缺乏父母管教;村小辦學條件差等原因,
認為農村孩子成績不好,落後於城鎮同齡孩子是理所當然。許多教師都尋找門路到更好的地方,留下的多是些自怨自艾、牢
騷滿腹,不安心工作的教師。部分老教師也不思進取、覺得大勢已去,得不到名利,抱有混幾年退休的思想。
(三)村級小學辦學條件差
盡管近20 年來中國鄉村教育的辦學條件有了很大的改觀,但與需求相比,還差得比較遠,鄉村教育經費不足的壓力越
來越大了;信息社會把原本就落後的鄉村辦學條件再一次向後拋得比歷史上任何時候的距離都遠[4]。但由於對農村教育經費
投入的不足,村級小學的辦學條件依然不容樂觀。許多村小不要說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就連基本的教學手段都難以滿足。甚
至維持正常教學運轉所需資金都奇缺,買必需的辦公費用的錢沒有,買基本的教學儀器、圖書資料的錢更沒有。不少的村級
小學學校用地狹窄,沒有學生活動場地;桌凳破爛;沒有基本的體育、音樂、美術及其他活動課教學設施。最為嚴重的是危
房特別集中。如在四川僅一個宜賓市現有危房學校481 所,其中村級小學就有351 所,佔有危房學校總數的72.97%,D
級危房面積占村級小學危房面積的68.08%,這已嚴重威脅著師生安全[5]。村級小學辦學條件差,已嚴重影響和阻礙著我國
農村基礎教育事業發展和提高。
二、村級小學走出困境的相應對策
村級小學佔了義務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須高度重視它當前所面臨的困境。其問題的解決也是實現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經
途徑。否則,就相當於丟掉了小學階段的大多數,丟掉了整個基礎教育的基礎,也就談不上什麼全民素質教育了。因此,只
有採取措施徹底改變農村孩子接受條件最差的學校教育的現狀,加強和牢固基礎教育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村級小學教
育,才能使村級小學走出目前的困境,為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推動農村教育的發展。
(一) 調整農村小學布局,提高辦學效益
專家們通過對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在不同規模學校中使用率的分析,認為農村小學合適規模是每校24 個教學班,不能
低於每校12 個教學班。10 名以下的「微型」的小學校,生均費用遠遠超過一名高中生一年的費用[6]。而目前我國過於分散
的村級小學布局使學校人數相差過分懸殊,客觀上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和教育教學質量無法得到保證。
針對這種狀況,應合理調整農村小學布局,解決村級小學生源逐年減少,辦學規模萎縮的問題。各鄉鎮應根據上級的有
關規定,結合本地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搞好農村小學布局調整:撤掉一些生源不足、規模過小、條件較差的學校,擴大部
分生源較好、地理位置較好的學校辦學規模;並積極創辦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從小學低年級起就到中心學校就讀、在校住
宿。這樣可以把有限的教育資金集中起來使用,集中投資,既可保證重點,適當提高標准,加強軟硬體建設,充分發揮現有
器材設備作用,又可節省開支,從而加快了農村小學的發展步伐。在調整中,相關部門要認真做好人口測算,統籌規劃,合
理布局,搞好農村小學校舍布局調整工作。不要因為學齡兒童少,大范圍撤校並點,而違背了小學生就近入學的原則。處理
好教學質量與學校數量的關系,從而提高辦學效益。
(二)加強村級小學師資隊伍建設
建設一支數量足夠、素質過硬的村級小學教師隊伍,一定程度上能彌補村小辦學條件差、布局不合理等方面的不足。那
么如何切實提高村小教師隊伍的數量的質量?以筆者看來,應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提高鄉村教師的地位和待遇,保證村小師資隊伍穩定和擴充。特別是隨著大批老教師退休、離崗和「普九」需要,當前和未來基礎教育師資的需要及相應的培訓量都是十分巨大的。各級政府要認真貫徹知識分子的政策,想方設法改善村級小
學教師的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因為「教師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個人素質、職業前景和工作動力的情況下,才能
滿足人們對他們的期望。」[7]通過改善教師的招聘、社會地位和工作條件,從多方面調動村級教師的積極性,激勵他們獻身
農村基礎教育。對多年兢兢業業工作在貧困地區的村級小學教師進行優待,並以優惠的政策鼓勵部分剛畢業的師范生和其他
地區青年教師去任教等。
2.提高村小教師的整體素質。一方面,為了解決村小教師交通不便、信息相對閉塞、知識面相對狹窄的問題,政府和教
育主管部門應注重教師培訓的經常性,創造條件和機會使村小教師能夠參加繼續教育。通過學習和培訓,掌握現代化教學手
段,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不斷有所完善,從而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另方面,村小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和教育
責任感。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採用啟發式教學,發展村小孩子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創
造能力,以適應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要。要意識到小學階段是人才成長的基礎階段,直接影響著孩子一生的成長,而提高對
農村孩子教育的責任感:由於所處生活環境和學習條件的限制,村小孩子更需要教師的關心、激勵和幫助。盡可能對每個學
生,尤其是打工子女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解,多關注其學習完成和變化情況,多與他們談話和交流,及時了解他們在學習中存
在的問題與困難。對他們的教育應以鼓勵為主,使老師的鼓勵變為孩子學習的監督和動力。
(三)以政府投入為主,改善村級小學辦學條件
村級小學辦學條件所存在的嚴重問題,使改善村級小學的辦學條件已成為當務之急。改善村級小學的教育條件、物質條
件,必需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並且政策盡可能向農村地區傾斜,向薄弱、偏遠的農村中小學地區傾斜。
因為村級小學教育質量的提高離不開大力度的投入,沒有相應的教育條件,教學儀器、圖書資料乃至校舍,提高質量只能是
一名空話。為了保證將有限的教育資金用於村級小學辦學條件的改善,中央及省級財政可依據各鄉村學校的學生數採用「噴
灌式」鄉村教育財政體制,直接將鄉村教育的經費定額、定時、定量地通過銀行劃撥給鄉的九年一貫制鄉村學校,這樣可避
免教育經費在多個中間環節的截留現象,又可保證鄉村教育經費的穩定性、均等性、可靠性[4]。通過對村級小學的危房改造、
校舍建設、必需的教學儀器設備和圖書資料的購置等,使村辦小學辦學條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學質量有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1]趙家驥.農村教育的困境與出路[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118
[2]李峨.跨越城鄉教育差距 鄉村父母進城陪讀[N].中國青年報,2002-10-22(5)
[3]李倫娥.一個鄉村教師的困惑[N].中國教育報.2002-9-1(3)
[4] 儲朝暉.全球化視野中的中國鄉村教育邊緣化問題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5.46.50
[5] 李世庄.改善村級小學辦學條件是當務之急[N].教育導報2003-1-17
[6] 劉惠林.中國區域教育投資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0.434
[7]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農村中小學教育人才隊伍建設的問題和對策

一、農村中小學教育人才隊伍存在的問題
1.編制不足, 負擔偏重。按照中小學教師編制標准(師
生比為: 小學1: 23, 初中1: 18, 高中1: 13.5), 而農村中小
學師生比一般都在小學1: 27, 初中1: 19, 高中1: 21 左右,
近年來, 初中、高中學生數的增加正處於高峰期, 小學相繼
開設了英語課、配備了遠程教育設備, 增加了六年級, 而教
師總數並沒有較大增漲。由於教師缺編嚴重, 部分學校只
好採用加大班額和提高教師工作量等超常規辦法, 以解燃
眉之急。中小學教師工作負擔重、壓力大、教學效率差成為
相當普遍的問題, 部分學校難以開足開齊所有課程, 新課
程改革得不到全面落實, 教學質量受到一定影響。
2.年齡結構偏大, 老齡化嚴重。以某鎮為例, 全鎮40
歲以上的在職中老年教師占教職工總數的60%, 其中50
歲以上的年齡偏大的教師占教職工總數的30%, 佔中老年
教師總數的50%, 而且這些教師大多數分布在地屬偏遠、
條件艱苦、基礎教育最薄弱的小學。他們一般承擔著幾門,
甚至近十門課程, 工作負擔重, 時間長, 收入低。加之幾十
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 多數積勞成疾, 重病纏身, 工作心有
余而力不足, 難以適應當前時代發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3.思想觀念守舊, 缺乏創新意識。在廣大農村中小學,
教師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的思想觀念普遍存在, 傳統陳舊
的教育教學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尤其是大多數中老年教
師, 年齡老化的同時心理老化, 認為「船到碼頭車到站」, 平
時不注重業務學習, 不積極參加繼續教育培訓, 對新的教
學方法和前沿信息反應遲鈍, 抱著得過且過、推天度日的
思想。由於學習研究的傳統氛圍不濃厚, 一些青年教師一
走上工作崗位就經歷了「一年稜稜角角, 二年方方正正, 三
年圓圓渾渾」的「三年變奏曲」, 隨著時間的推移, 他們便產
生了「三十不學藝」的惰性思想, 隨大流而動, 不注重吸收
和實踐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 缺乏創新精神和競爭意
識, 自身業務素質和教學水平得不到鞏固和提高, 很難成
長為教育教學骨幹。
4.綜合素質不高, 工作適應能力差。一是教學能力較
低。廣大農村小學教學中, 兩大基礎科目成績偏低, 學生對
基礎知識掌握不夠, 基本技能較差, 缺乏良好的邏輯思維
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折射出的是, 小學教師隊伍知識
結構老化, 教學能力偏低, 教研教改水平較差, 教育教學方
法落後。二是一專多能的教師奇缺, 藝術類教學人才緊缺。
一些學校音體美課程的教學有名無實, 條件較差的學校
「課表有安排, 上課無教師」的現象比較普遍。面對重要的
喜慶活動, 部分學校或單位盡其所能, 居然處於連一台象
樣的文藝節目也拿不出的尷尬境地。甚至有的學校不惜代
價從外地特邀「高人」「裝裱門面」。三是對電教、微機、遠程
教育設備等現代化教育手段掌握不夠, 難以共享先進的現
代教育信息資源, 造成資源浪費嚴重, 教育手段落後, 教學
效益差。
5.學科專業不配套。根據對某鎮重點初級中學調查情
況來看, 該校有教職工68 人, 專任教師56 人, 其中學科配
套的僅有35 人, 占專任教師總數的62.5%; 學科不配套的
教師達21 人, 占專任教師總數的37.5%。如計算機專業畢
業的有4 人, 其中2 人教英語, 1 人教數學, 1 人教信息技
術, 學科配套率僅為25%。為了爭取學歷達標, 有三分之一
左右的教師學歷培訓不對口, 學科專業不配套, 成為教師
提高教學水平、發揮專業特長的一大障礙。
6.學歷結構不合理。學歷達標率低, 分布不均、結構不
合理, 造成專任教師跨專業、跨學段帶課現象比較普遍, 教
育教學質量得不到充分保證。
二、農村中小學教育隊伍建設的措施及對策
1.從源頭上擰緊總閘門。首先要加強農村中小學教師
編制管理, 在核定編制時, 要充分考慮農村中小學分布區
域廣、生源分散、教學點多等特點, 根據實際需要, 設崗核
編, 予以合理傾斜, 保證農村中小學教師編制的基本需要。
其次, 要依法執行教師資格制度, 嚴格執行教師資格認定
條件, 同時面向社會實行教師資格考試, 決不聘用學歷不
達標、業務素質不高等不具備教師資格的人員進入教師隊
伍, 影響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2. 拓寬教師進出口渠道。大力推進教師公開招聘制
度, 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具有教師資格的「能工巧匠」進教師
隊伍, 逐步淘汰現有不合格的教師; 對年齡在50 歲以上,
學歷、智力、精力都不能適應現代教育教學工作需要的老
教師, 可以實行內退的辦法, 騰出崗位, 讓學歷層次高、知
識業務能力強的年輕同志上, 以加快教育內部「新陳代
謝」, 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工作能力。
3.提高現有教師隊伍素質。建立和實施「中小學教師
隊伍素質提高工程」, 加強對教師繼續教育工作的管理和
實施力度, 大力開展以新課程、新技術、新方法為重點的新
一輪教師全員培訓和繼續教育。鼓勵中青年教師通過自
學、函授等途徑參加學歷補償教育, 挖掘教育內部資源, 大
力倡導校本培訓, 以青年骨幹教師為主, 建立「以新帶舊
(課程)、以青帶老(教師), 以低帶高(年級)」的反常規培訓模
式, 完善教師繼續教育和全員培訓機制, 營造和諧學習氛
圍, 促進教師內涵發展。
4.優化教育內部體制改革。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
進一步深化以「校長負責制、教師聘任制、結構工資制」為
主要內容的人事制度改革, 變教師身份管理為崗位管理,
變教師單位人為社會人, 形成「人員能進能出, 待遇能高能
低, 職務能上能下」的激勵競爭機制, 充分調動教育內部各
方面的積極因素, 激發教師積極進取的工作責任心。要大
力調整中小學結構布局, 堅決撤並在校學生少、辦學效益
差的中小學及教學點, 最大程度地優化教師資源配置, 以
解決教師緊缺, 資源浪費的問題。
5.對農村教育實行政策傾斜。出台優惠政策, 吸引更多
優秀教育人才紮根農村教育事業。
6.大力調整師范教育體系。根據當前教育改革發展的
需要, 加大對師范類大中專院校布局調整力度, 改革各級
師范類學校的教育體制、專業結構、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
方法, 改善辦學條件, 加強內部管理, 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
辦學效益。同時, 學校要幫助學生拓寬就業渠道, 不斷提升
師范教育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吸引更多的優秀學生接受師
范教育, 為廣大農村中小學提供可持續發展的、高質量的
師資人才, 推動農村基礎教育的全面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 多媒體技術已遍及各行各
業。在教育行業中也引起了強烈反應。勿庸置疑, 這種現代
化教學手段的使用增強了生物課堂教學的直觀性、趣味
性; 增大了課堂容量; 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提高了學
習效率; 優化了課堂教學質量; 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
極性, 在許多方面是傳統的教學模式所無法比擬的。然而,
多媒體這一工具的固有局限性決定了它在輔助中學生物
教學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弊端, 如運用不當, 也會適得其反。
如何讓多媒體更好地輔助教學, 是一個長期困擾教育各界
人士的問題, 需要通過長期的實踐總結。本文就多媒體輔
助中學生物教學的利弊談幾點粗略看法。
一、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
1.有利於激發學習興趣, 提高教學效果
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說: 「學習最好的刺激, 乃是
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
創設悅耳、悅目、悅心的情境, 可以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
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受, 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而提
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如在介紹影響生態平衡的因素時, 把各種自然因素剪
輯成視頻畫面, 通過對畫面的切換, 展示出地震、海嘯、火
山爆發、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對自然界的影響, 學生一目了
然, 一看便知。而人為因素影響到自然界, 造成食物鏈的中
斷, 資源的破壞, 可以把收集來的破壞環境的照片和視頻
如工廠「三廢」亂排的狀況引起的水質、空氣污染; 亂砍亂
伐造成的水土流失、沙塵暴; 掠奪性的開發導致的部分生
物物種瀕臨滅絕等現象做成電子課件。這些貼近生活的
畫面加上優美的語言描述, 極強地渲染了課堂氣氛, 使
學生不僅掌握了生態平衡被破壞的原因, 也身臨其境地
理解了環境保護和創造良好生態對人類的重要性。從而
激發起學生的愛心和環保意識。也增強了其對生物的學
習興趣。
2.有利於把抽象的生物問題具體化和形象化
高中生物課本中的好多知識點都是比較抽象的, 如質
壁分離與復原, 光合作用的過程, 減數分裂過程, DNA 的復
制, 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過程; 基本原理如基因三大遺
傳規律實質圖解等。學生理解起來往往具有一定困難。而
如果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其以動畫的形式、動態的過程展示
給學生, 使抽象的知識內容變得更加具體、形象、簡潔, 就
可以大大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促進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有利於學生由淺入深, 由現象到本質的掌握知識重點, 突
破難點。
3.有利於把微觀世界模擬成直觀的宏觀世界
生物學作為一門自然學科, 微觀領域的深入研究不斷
地揭示了各種生命奧秘, 學生要了解生命的本質必須能夠
現代信息技術.

⑩ 如何加強中小學教學研究與課程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果

堅持「以教研推進課改,課改促進教學,教學提升質量」的辦學之路,回建立「教育教學課改——答教科研——教育教學資源開發」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是反映時代精神在教育觀念上的革命性改革。民主、科學、開放的理念是新課程改革的靈魂,它倡導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勇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明確課改的目的,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去探索、去實踐。
實施新課改後,學校的教學將是傳授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健全心理的高度結合。因此,教學工作應首先抓好課堂教學與其補充和延伸的科學訓練。在課堂教學中,強調教學生治學做人的方法,授人以漁,讓學生主動進入角色,進行思考、操作、實踐,形成主動的教學場景,產生省時、博得「共振」效應。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逐步增設各學科的訓練環節,強化學生自我訓練,鼓勵學生進行創新。
堅持不懈地開發學校的教育教學資源。堅持從課改實踐中提出課題,進行教學研究,認識和掌握教育教學規律,以各學科的教研課題研究為契機,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教科研攻關,全面提高教育教學力量的教學辦學模式。

熱點內容
語文練習與測試六年級上冊 發布:2025-05-16 05:07:12 瀏覽:666
英語代詞表格 發布:2025-05-16 04:23:00 瀏覽:442
生物之最 發布:2025-05-16 01:24:17 瀏覽:701
生物醫葯峰會 發布:2025-05-16 01:03:54 瀏覽:210
科倫博泰生物 發布:2025-05-16 00:28:34 瀏覽:308
徐老師來巡山投稿 發布:2025-05-16 00:26:18 瀏覽:571
桑巴雙人舞教學視頻 發布:2025-05-15 22:29:39 瀏覽:479
月子餐老師 發布:2025-05-15 22:16:43 瀏覽:160
人們用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5-15 21:26:05 瀏覽:209
2017高考數學文 發布:2025-05-15 15:11:48 瀏覽: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