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教育
㈠ 簡述嬰兒教育的原則
當嬰兒抄發生淘氣、打架、損壞物品等行為時,傳統教育觀念認為嬰兒犯錯誤了,並針對具體情況進行說服教育甚至打罵。
無錯原則認為:這是嬰兒對客觀世界進行探索的行為,在嬰兒自己的意識中,並不認為這是一種不合理的行為。實際上,嬰兒的淘氣、損壞物品是由於不正確的認知,他並沒有主動犯錯誤的動機。千萬不要因此而認為他是一個令人煩惱的故意惹人生氣的「討厭」嬰兒。嬰兒的對、錯的觀念與成人有很大差異,他們主要是以自我為中心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和人的。
㈡ 嬰兒期如何教育
新生兒期的早期教育格外重要。視覺訓練。用一個紅球放在嬰兒的眼前,引起嬰兒兩眼注視,並可慢慢移動,使兩眼隨紅球方向轉動。聽覺訓練。用搖鼓或鈴在嬰兒耳邊輕輕搖動,嬰兒聽到鈴聲可轉向鈴聲方向。發音訓練。要經常和嬰兒講話,雖然嬰兒聽不懂,但聽到父母的講話聲、笑聲,嬰兒會感到舒適、愉快。
㈢ 嬰幼兒教育
寶寶是不怕累的,如果累了就會自己停下來,尤其小月齡的寶寶,就會睡覺。所以一般寶寶在不被強迫情況下的運動都不會累到他們。而家長給寶寶撫助或者做被動操,寶寶既能夠得到鍛煉,又不會辛苦。別忘了小月齡的寶寶一定要多俯卧,幫助更好的身體認知。 親親袋鼠經常有媽媽講堂,自己有時間可以多去聽聽,這樣寶寶成長自己心裡有數!
㈣ 嬰幼兒教育的原則和方法是什麼
無批評原則 一些父母在日常嬰幼兒教育中,一旦嬰幼兒出現不能令人滿意的行為,就對其大聲呵斥、批評或表露出十分厭煩的情緒。這樣的處理方式是十分不妥的,會使嬰幼兒不知應該怎麼去做,自信心大大受挫,於是只會什麼也不做,喪失應有的自我行為主動性,長大後會表現出退縮、自卑、缺乏主動性等個性問題。 對0-3歲的嬰幼兒來說,說理性批評是有好處的,但是他並不能完全聽懂。因此,教給嬰幼兒正確的行為方式判斷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並且,在不斷地嘗試中,嬰幼兒會感知哪些是令人喜歡的行為,哪些行為是不招人喜歡的。 無壓力原則 一點兒壓力也不給嬰幼兒,讓嬰幼兒在一種極為順利的環境中成長,那麼嬰幼兒長大後遇到困難了豈不手足無措?事實上,無壓力原則並不是這樣理解的。
㈤ 如何教育嬰兒
可以讓寶寶去上早教中心,可以接觸其他寶寶,鍛煉社交的一種好方法,父母之間也可以交流。
㈥ 幼兒如何教育
幼兒教育主要指的是對3~6歲年齡階段的幼兒所實施的教育。幼兒教育會給未來更高級的教育打下基礎,所以良好的幼兒教育對每一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 什麼是幼兒教育 幼兒教育分類 智力開發的最佳期 ,是人格健全的關鍵期 ,是性教育的關鍵期 幼兒教育 這里牽涉到人的年齡階段的劃分和教育對象的階段劃分問題。人一生按年齡可分為若干階段,如嬰兒期(0~3歲)、幼兒期(3~6歲)、兒童期(6~1 1、12歲)、少年期(11、12~14、15歲)、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等,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年齡特徵、不同的需要。因此,要適合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教育必須分階段進行。 幼兒教育主要指的是對3~6歲年齡階段的幼兒所實施的教育,幼兒教育是學前教育或說早期教育的後半階段,前面與o~3歲的嬰兒教育銜接,後面與初等教育銜接,是一個人教育與發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階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個人發展的奠基時期,許多重要能力、個性品質在這個時期形成基本特點;「特殊」指的是這個階段是兒童身心發展從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轉而可以開始按社會需求來學習並獲得發展的過渡時期。寶寶大約在出生1年後,才會開始有意義的口語溝通。在此之前,寶寶倚賴非語言的溝通方式來表達他的情感與想法的。除了以哭做為直接的溝通之外,身體語言如臉部的表情、手臂與腳的擺動都是。在此期間,你越了解他們的身體語言,就越能拉近你與寶寶之間的情感聯結,也越能鼓勵他使用非語言的方式作為有效的溝通。 幼兒教育分類 幼兒教育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說,凡是能夠影響幼兒身體成長和認知、情感、性格等方面發展的有目的的活動,如幼兒在成人的指導下看電視、做家務、參加社會活動,等等,都可說是幼兒教育。而狹義的幼兒教育則特指幼兒園和其他專門開設的幼兒教育機構的教育。幼兒園教育在中國屬於學校教育系統,和學校教育一樣,幼兒園教育也具有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所沒有的優點,如計劃性、系統性等。 智力開發的最佳期 美國心理學家傑明斯的研究指出,5歲以前是智力發展最快的時期,對一個18歲的孩子達到的正常智力水 幼兒教育 平來說,其中50%的智力是4歲以前獲得的,30%是4—8歲獲得的,20%是8—18歲前獲得的。 美國生理學家的研究也表明,幼兒是大腦生理發展的最快時期,一個成年人腦重約為1400克,其4歲時約為1000克,8歲時約為1300克。 日本學者木樹久一指出,兒童潛在能力遵循一種遞減的規律,即生下來具有100分潛在能力的兒童,如果一出生就進行教育,可以成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從5歲開始教育,只能成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從10歲開始,就只能具有60分能力的人。 由此可見,幼兒大腦發展速度之快。在兒童智力迅速發展的時期,早期教育的作用也特別大,因為智力與教育以及社會環境是密切相關的。若在這個時期內,對孩子用正確的方法施以適當的早期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 是人格健全的關鍵期 幼兒教育對人的個性品質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幼兒時期,孩子的個性品質開始萌芽並逐漸形成。這時孩 幼兒教育 子的可塑性強,自我評價尚未建立,往往以家長、老師的評價來評價自己。家長、老師說「好」,就是「好」,家長、老師說「壞」,就是「壞」。若在這個時期對孩子施以正確的教育,好好引導,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對其一生都有重要影響。相反若在這個時期形成一些不好的個性品質或行為習慣,以後就很難糾正。 是性教育的關鍵期 3歲左右的孩子,正處於一個特殊的性心理發育階段,心理學上稱為「性蕾期」。如果男孩把自己看作是女孩,在打扮、舉止、表情上模仿女孩,就成為女性化男孩。如果女孩把自己看作是男孩,在打扮、舉止、表情上模仿男孩,就成為男性化女孩。這稱為性角色畸形。 總之,幼兒是智力開發、人格健全、性教育的關鍵期。在幼兒教育上,主要是引導幼兒正確的思維方式、培養良好的學習心態,來應付以後學習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所以,幼兒教育是決定人生命運與幸福的終身大事。 歷史及發展 教養機構根據一定的培養目標和幼兒的身心特點,對入小學前的幼兒所進行的有計劃的教育。又稱學前 幼兒教育 教育。西漢時期編纂的《禮記·內則》中就有關於幼兒教育的記述。中國近代幼兒教育機構始創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設於湖北武昌,名為蒙養院,1922年定名為幼稚園。歐洲近代幼兒教育產生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牧師J.F.奧貝蘭於1771年在孚日創辦了世界上最早的幼兒學校。1802年,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R.歐文於蘇格蘭的新拉納克創辦了一所招收2~6歲工人子女的幼兒園。德國教育家F.W.A.福祿貝爾和義大利教育家M.蒙台梭利對幼兒教育的理論和實踐都產生過重要影響。在中國,宋慶齡、陶行知、陳鶴琴、張雪門等對幼兒教育事業也都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幼兒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使兒童身心獲得正常發展,為進入小學學習做好准備。中國的幼兒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1981年10月中國頒發的《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草案)》,提出了幼兒教育8個方面的內容,即生活衛生習慣、體育活動、思想品德、語言、常識、計算、音樂和美術。綱要還指出,對幼兒全面發展的教育內容要貫穿在游戲、體育活動、上課、觀察、勞動、娛樂等全部生活與活動之中。近年來蘋果應用商店中出現了豐富的幼兒教育資源,其中包括點讀機,有聲讀物等等,為幼兒教育掀開了一個新的篇章。 幼兒教育的幾大誤區 第一個:過分寵愛 一些家庭過度寵愛孩子,凡事包辦代替。孩子吃飯,一家人來哄,出門怕寶寶走路累著,忙著抱或用車 幼兒教育 推。生活上什麼都不讓孩子做,對孩子百依百順,要什麼給什麼。專家提醒:包辦代替會造成孩子的動手能力、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都很差,孩子也不敢面對外面的社會。而過於溺愛的孩子不懂得分享,不懂得愛,與小朋友的交往中,往往會以自我為中心,將來很難適應社會。 第二個:過多管制 有的爸媽認為管教寶寶,就要從小做起,讓寶寶絕對服從自己的意志。一切都是父母做主,寶寶沒有任何可選擇的餘地,不聽話就會挨批評。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寶寶,就會變得膽小、怕事。還有的家長對孩子的缺點看得很重,總是挑毛病,而對優點卻視而不見,極少表揚,甚至經常打罵孩子。這樣的孩子自卑感很強,做事缺乏信心,逆反心理很強,性格較為孤僻。 對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盡量尊重,不要把成人的思維強加給孩子。孩子和家長在人格上應該是平等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應該採取民主方式。 第三個:幼兒教育小學化 在巨大的升學壓力下,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越來越嚴重。游戲少了,作業多了,考試更頻繁了,升學壓力層層傳遞到幼兒身上。 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徵兆在孩子入園時已經顯現。為了篩選優質生源,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取得優勢,許多幼兒園不斷提高入園門檻,2、3歲的孩子就開始學習數數、背詩、寫字、記單詞。 進入幼兒園後,小學化傾向更是明顯。據報道,天津河西區一所幼兒園已開始應父母要求教孩子用豎式算3位數的加減法,而這是小學二年級的課程。「橘、凳、醬、藕、墨」這些原在小學三年級才會學到的字,也出現在《學前500字》之中。哈爾濱某幼兒園的一塊小黑板上,寫著幼兒們周末應完成的作業:抄寫古詩《靜夜思》三遍並背誦、默寫漢語拼音字母、父母出20道退位減法題。 這樣的幼兒教育的
㈦ 簡述嬰兒教育的主要內容
當嬰兒發生淘氣、打架、損壞物品等行為時,傳統教育觀念認為嬰兒犯錯誤了,並針對具體情況進行說服教育甚至打罵。 無錯原則認為:這是嬰兒對客觀世界進行探索的行為,在嬰兒自己的意識中,並不認為這是一種不合理的行為。實際上,嬰兒的淘氣、損壞物品是由於不正確的認知,他並沒有主動犯錯誤的動機。千萬不要因此而認為他是一個令人煩惱的故意惹人生氣的「討厭」嬰兒。嬰兒的對、錯的觀念與成人有很大差異,他們主要是以自我為中心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和人的。
㈧ 嬰幼兒早期教育
嬰幼兒早期教育以哪些內容為主 早期教育應該根據嬰幼兒的心理發展規律和年齡牲,把重點放在發展小兒的智力和個性品質培養上。 1.鍛煉孩子的感知覺 嬰幼兒感知覺器官的功能,需有相當的刺激輸入和鍛煉,才能得以發展。因此,應從新生兒開始,利用聲音、語言玩具、實物等刺激其聽、視、觸、嗅覺等,促使他們在看、聽、聞、摸、嘗的過程中,獲得各種印象,這是人對客觀世界認識的第一步,對嬰幼兒智力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當小兒會走路時,應帶其外出遊玩,讓孩子認識大自然和各種社會生活現象,幫助他們獲得簡單的知識,積累感情經驗,發展知覺,培養其敏銳的觀察力。 2.訓練語言和思維 小兒的語言發展,一般要經過三個階段:從出生到1歲,是語言前期;從1歲到1歲半,是理解語言階段;從1歲半到3歲末,是表達語言階段。科學研究證實,嬰幼兒1歲半左右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此時,小兒學說話最容易而且學得快,故應及早與孩子說話,不斷與小兒進行語言交往,可以誘導、啟發和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 3.珍惜小兒的求知慾 嬰幼兒時期的小兒,對周圍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尤其是他們剛學會走路和說話的時候,求知慾和好奇心很旺盛,父母應珍惜小兒的這種求知慾望,一定要耐心而熱情地傾聽,認真簡要而正確地回答小兒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從而滿足他們的要求,開闊他們的眼界,豐富他們的知識和經驗。此時,決不能嫌麻煩而對孩子冷淡,甚至斥責或單純應付性地解答,否則將對小兒心理及智力發展產生不良後果。 對小兒的早期教育,要根據小兒不同年齡的生理心理特點和發展規律,循序漸進,並且考慮到嬰幼兒和個體差異,因人施教,不能千篇一律。在具體實施早期教育時,可採取啟蒙式或游戲式的方法讓孩子在生動活潑的氣氛中發展智力,切不可命令、包辦和灌輸。
㈨ 請簡述嬰兒教育的內容包括哪幾個方面
嬰兒教育包括抄如下幾個襲方面:
1.語言方面
從單音節詞開始,逐步過度到能講多音節詞直至會說簡單的句子。並訓練其對意思的理解。
2.運動方面
譬如:陪訓寶寶扭頭、翻身、爬、坐、立、走,抓、拿、推、拉等
3.培養好習慣方面
不讓孩子偏食,培養寶寶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規律。良好的習慣,能使孩子終身受益。
4.品德培養方面
大人之間要言傳身教,不說粗話,彼此互相謙讓、互相尊重。
在寶寶擁有好吃、好玩的東西時,引導孩子與其他寶寶分享。另外,平時,只要是寶寶能夠消化吸收的飯菜,就讓她(他)與大人一起進食,避免因從小搞特殊化,將來自私沒有同情心。
5.培養寶寶興趣愛好方面
大人設法與孩子一起玩多種不同的適合嬰兒的簡單游戲、與寶寶一起唱簡單的兒歌,和寶寶一起畫一些簡單的畫。另外,利用節假日抽空陪寶寶逛公園和超市等等。
㈩ 寶寶教育
許多的年輕父母都會遇到一個頭痛的問題,那就是0到1歲的孩子不知道該怎麼教育指導,甚至只好任其自由發展,讓兒童自我形成一定的習慣。 當前,「早教」恰恰是針對這一時期的幼兒的一個教育新概念,許多家長曾以為,早教就是早早將知識灌輸給孩子,強迫孩子通過重復的糾正來形成幼兒習慣。 事實上,「早教」是綜合多樣的,它是通過一系列行為早教、潛能開發、性格培養等多個方面的早期教育,讓0~1歲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表達力、判斷能力、記憶力、空間感知力、觀察力、思維能力、藝術修養、性格塑造等多方面獲得巨大進步。 缺乏早教,容易導致孩子做事任性、缺乏毅力,性格孤僻、自私專橫,自理能力差、依賴父母,嬌生慣養。 醫生介紹,2個月前寶寶的手經常呈握拳狀,這是正常現象。但有些寶寶雙手握拳,拇指放在其他手指的內面,這樣就不利於雙手解放出來接觸外界,感知覺、觸覺的發育將受影響,從而影響孩子將來對外界的接觸和求知慾。 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有些寶寶很笨拙,一歲多還拿不穩玩具;有些孩子非常嬌氣、任性,這些問題很可能是沒有進行系統的「早期教育」,導致抓握能力、適應能力差的結果。 常言道,心靈手巧。寶寶的心智發育得如何,許多方面是從「手」訓練出來,手不僅是運動器官,也是智能器官。其實能力的本質就是手—眼—腦的協調能力。早教中,手、眼、腦的協調最為重要。1~3個月的寶寶,經常給一些大玩具在寶寶面前晃動,吸引寶寶的注意;經常面對面逗引寶寶,在距眼睛15厘米處晃動紅球,讓寶寶追視紅球左右上下移動;一歲前,家長可以訓練寶寶手的抓握和握持能力,通過推手指,增進觸覺;還有俯卧抬頭訓練、拉坐訓練、手過中線取物、對擊、指捏小丸、放入和取出物品;畫道道、搭積木、翻書、開合瓶蓋等等。 通過這些訓練,能有效地促進大腦功能發育,各方面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對寶寶將來學習各種技能的快慢、准確性與牢固程度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