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刘徽
A. 谁能告诉我数学家刘徽生活在什么年代他在数学研究方面有哪些重要发现他有哪些数学著作
刘徽(约公元225年—295年),汉族,山东邹平县人,魏晋期间伟大的数学家,中国古典数学 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中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刘徽思想敏捷,方法灵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张直观.他是中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他虽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他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之初,共有246个问题的解法。在许多方面:如解联立方程,分数四则运算,正负数运算,几何图形的体积面积计算等,都属于世界先进之列。
但因解法比较原始,缺乏必要的证明,刘徽则对此均作了补充证明。在这些证明中,显示了他在众多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进小数概念的人,并用十进小数来表示无理数的立方根。在代数方面,他正确地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其加减运算的法则,改进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在几何方面,提出了"割圆术",即将圆周用内接或外切正多边形穷竭的一种求圆面积和圆周长的方法。他利用割圆术科学地求出了圆周率π=3.1416的结果。他用割圆术,从直径为2尺的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割圆,依次得正12边形、正24边形……,割得越细,正多边形面积和圆面积之差越小,用他的原话说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他计算了3072边形面积并验证了这个值。刘徽提出的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奠定了此后千余年来中国圆周率计算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刘徽在数学上的贡献极多,在开方不尽的问题中提出“求徽数”的思想,这方法与后来求无理根的近似值的方法一致,它不仅是圆周率精确计算的必要条件,而且促进了十进小数的产生;在线性方程组解法中,他创造了比直除法更简便的互乘相消法,与现今解法基本一致;并在中国数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不定方程问题”;他还建立了等差级数前n项和公式;提出并定义了许多数学概念:如幂(面积);方程(线性方程组);正负数等等.刘徽还提出了许多公认正确的判断作为证明的前提.他的大多数推理、证明都合乎逻辑,十分严谨,从而把《九章算术》及他自己提出的解法、公式建立在必然性的基础之上。虽然刘徽没有写出自成体系的著作,但他注《九章算术》所运用的数学知识,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包括概念和判断、并以数学证明为其联系纽带的理论体系。
刘徽在割圆术中提出的"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可视为中国古代极限观念的佳作。《海岛算经》一书中,刘徽精心选编了九个测量问题,这些题目的创造性、复杂性和富有代表性,都在当时为西方所瞩目。刘徽思想敏捷,方法灵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张直观。他是我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
B. 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1700多年前就开始使用小数了
刘徽(约公元225年—295年),汉族,山东邹平县人,魏晋期间伟大的数学家,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中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刘徽思想敏捷,方法灵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张直观.他是中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他虽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他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刘徽的数学成就大致为两方面:
一是整理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并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这方面集中体现在《九章算术注》中。它实已形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数系理论
①用数的同类与异类阐述了通分、约分、四则运算,以及繁分数化简等的运算法则;在开方术 的注释中,他从开方不尽的意义出发,论述了无理方根的存在,并引进了新数,创造了用十进分数无限逼近无理根的方法。
刘徽评传
②在筹式演算理论方面, 先给率以比较明确的定义,又以遍乘、通约、齐同等三种基本运算为基础,建立了数与式运算的统一的理论基础,他还用“率”来定义中国古代数学中的“方程”,即现代数学中线性方程组的增广矩阵。
③在勾股理论方面 逐一论证了有关勾股定理与解勾股形的计算原理,建立了相似勾股形理论,发展了勾股测量术,通过对“勾中容横”与“股中容直”之类的典型图形的论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相似理论。
面积与体积理论
用出入相补、以盈补虚的原理及“割圆术”的极限方法提出了刘徽原理,并解决了多种几何形、几何体的面积、体积计算问题。这些方面的理论价值至今仍闪烁着余辉。
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创见。这方面主要体现为以下几项有代表性的创见:
①割圆术与圆周率, 他在《九章算术?圆田术》注中,用割圆术证明了圆面积的精确公式,并给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他首先从圆内接六边形开始割圆,每次边数倍增,算到192边形的面积,得到π=157/50=3.14,又算到3072边形的面积,得到π=3927/1250=3.1416,称为“徽率”。
②刘徽原理 在《九章算术?阳马术》注中,他在用无限分割的方法解决锥体体积时,提出了关于多面体体积计算的刘徽原理。
“牟合方盖”说
在《九章算术 开立圆术》注中,他指出了球体积公式V=9D3/16(D为球直径)的不精确性,并引入了“牟合方盖”这一著名的几何模型。“牟合方盖”是指正方体的两个轴互相垂直的内切圆柱体的贯交部分。
方程新术
在《九章算术 方程术》注中,他提出了解线性方程组的新方法,运用了比率算法的思想。
重差术
在自撰《海岛算经》中,他提出了重差术,采用了重表、连索和 累矩等测高测远方法。他还运用“类推衍化”的方法,使重差术由两次测望,发展为“三望”、“四望”。而印度在7世纪,欧洲在15~16世纪才开始研究两次测望的问题。刘徽的工作,不仅对中国古代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世界数学史上也确立了崇高的历史地位。鉴于刘徽的巨大贡献,所以不少书上把他称作“中国数学史上的牛顿”。
C. 古代数学家刘徽在数学思想上有哪些不足
刘徽在数学上无疑是位创造者、革新者。就他的水平,完全可以写出一部水平更高的自成体系的著作。然而他未能突破给经典著作作注的惯例,把自己的真知灼见分散到《九章算术》中,这对后人理解《九章算术》大有裨益,但却限制了他的数学创造、数学方法的展开,限制了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比如就极限思想而言,从现存中国古算资料看,在清末李善兰微积分思想产生及西方微积分学传入中国之前,再没有人超过甚至没有达到刘徽的水平。因此可以说,刘徽《九章算术注》在内容上是革命的,在形式上是保守的。刘徽说:“一者,数之母”,在有理数范围内这是正确的,并且,这种思想对求圆周率近似值,开方不尽求微数而不必考虑哲学上的困难,无疑是有意义的。但是这种思想也关上了考虑与1没有公度的数的大门,后来关于无理数的认识一直未能在《九章算术》的基础上前进一步。
D. 刘徽的数学成就是什么
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东汉三国后期魏国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也是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其生卒年月、生平事迹,史书上很少记载。据有限史料推测,他是魏晋时代山东邹平人。
刘徽的主要著作有:《九章算术注》10卷;《重差术》1卷,至唐代易名为《海岛算经》;《九章重差图》1卷,可惜后两种都在宋代失传。
刘徽的数学成就大致为两方面:
一是清理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并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这方面集中体现在《九章算术注》中。它实已形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数系理论方面:用数的同类与异类阐述了通分、约分、四则运算,以及繁分数化简等的运算法则;在开方术的注释中,他从开方不尽的意义出发,论述了无理方根的存在,并引进了新数,创造了用十进分数无限逼近无理根的方法。
在筹式演算理论方面:先给率以比较明确的定义,又以遍乘、通约、齐同等三种基本运算为基础,建立了数与式运算的统一的理论基础,他还用“率”来定义中国古代数学中的“方程”,即现代数学中线性方程组的增广矩阵。
在勾股理论方面:逐一论证了有关勾股定理与解勾股形的计算原理,建立了相似勾股形理论,发展了勾股测量术,通过对“勾中容横”与“股中容直”之类的典型图形的论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相似理论。
在面积与体积理论方面:用出入相补、以盈补虚的原理及“割圆术”的极限方法提出了刘徽原理,并解决了多种几何形、几何体的面积、体积计算问题。这些方面的理论价值至今仍闪烁着余辉。
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创见。这方面主要体现为以下几项有代表性的创见:
割圆术与圆周率:刘徽在《九章算术?圆田术》注中,用割圆术证明了圆面积的精确公式,并给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他首先从圆内接六边形开始割圆,每次边数倍增,算到192边形的面积,得到π=157/50=3?14,又算到3072边形的面积,得到π=3927/1250=3?1416,称为“徽率”。
刘徽原理:在《九章算术?阳马术》注中,他在用无限分割的方法解决锥体体积时,提出了关于多面体体积计算的刘徽原理。
“牟合方盖”说:在《九章算术?开立圆术》注中,他指出了球体积公式V=9D3/16(D为球直径)的不精确性,并引入了“牟合方盖”这一著名的几何模型。“牟合方盖”是指正方体的两个轴互相垂直的内切圆柱体的贯交部分。
方程新术:在《九章算术?方程术》注中,他提出了解线性方程组的新方法,运用了比率算法的思想。
重差术:在白撰《海岛算经》中,他提出了重差术,采用了重表、连索和累矩等测高测远方法。他还运用“类推衍化”的方法,使重差术由两次测望,发展为“三望”、“四望”。而印度在7世纪,欧洲在15~16世纪才开始研究两次测望的问题。
刘徽的《九章算术》是我国流传至今最古老的数学专著之一,它成书于西汉时期。这部书的完成经过了一段历史过程,书中所收集的各种数学问题,有些是秦以前流传的问题,长期以来经过多人删补、修订,最后由西汉时期的数学家整理完成。现今流传的定本的内容在东汉之前已经形成。《九章算术》是中国最重要的一部经典数学著作,它的完成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基础,在中国数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现传本《九章算术》共收集了246个应用问题和各种问题的解法,分别隶属于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九章。
《九章算术》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和数学知识长期积累的结果,它汇集了不同时期数学家的劳动成果。刘徽认为:“周公制礼有九数,九数之流,则《九章》是矣。……汉北平侯张苍、大司农中丞耿寿昌皆以善算命世。苍等因旧文之遗残,各称删补。故校其目则与古或异,而所论多近语也。”根据刘徽的考证结果,《九章算术》源于周公时代的“九数”,而他所见到的《九章算术》是西汉时的张苍、耿寿昌在先秦遗文的基础上删补而成的,其中包括了大量西汉时补充的内容。根据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资料来分析,刘徽所言是可信的。
《九章算术》所包含的各种算法是汉朝数学家们在秦以前流传下来的数学基础上,适应当时的需要补充修订而成的。按照刘徽的考证,张苍和耿寿昌都是参加过修订工作的主要数学家。《史记?张丞相列传》记载,张苍(约前250~前152)经历了秦、汉两个朝代,他在高帝六年(前201)以攻藏茶有功封为北平侯。“自秦时为柱下史,明天下图书计籍。又善用算律历。”他还“著书18篇,言阴阳律历事。”耿寿昌的生年年代不详,汉宣帝时官至大司农中丞,“以善为算,能商功利”得宠于皇帝。他于天文学主张浑天说,甘露二年(前52)奏“以圆仪度日月行,考验天运状”。张苍和耿寿昌都是数学名家,又身居高位,由他们主持修订先秦流传下来的《算术》是很自然的事情。根据刘徽的记载,他所注释的《九章算术》最后是由耿寿昌删定的。我们认为耿寿昌删补《九章算术》的年代可以定为这部书完成的年代。
《九章算术》是由国家组织力量编纂的一部官方性数学教科书,对两汉时期数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广韵》卷四有“九章术,汉许商、杜志、吴陈炽、王粲并善之”,《后汉书?马援传》有马续(约70~141)“博观群籍,善九章算术”的记载。此外,史书中还有郑玄(127~200)、刘洪等人“通九章算术”的记述。可知该书是当时学习数学的重要教材,在东汉光和二年(179)一块铜版上的铭文规定:“大司农以戊寅(138?)诏书,……特更为诸州作铜斗、斜、称。依黄钟律历,《九章算术》以均长短、轻重、大小,以齐七政,令海内都同。”这说明该书在东汉时期不仅广为流传,而且度量衡研制涉及的数学问题也要以书中的算法为依据。许商、杜志可能是《九章算书》成书后最早研究过该书的数学家。许商、杜志都是西汉后期的数学家。《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许商算术》26卷、《杜志算术》16卷。这两部书都是汉成帝三年(前26)尹咸校对数术著作之前撰写的。许商、杜志的著作完成年代与耿寿昌删补《九章算术》的年代相去不远,他们的数学著作应当是在研究了《九章算术》的基础上完成的。
《九章算术》不仅在中国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世界数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贡献。分数理论及其完整的算法,比例和比例分配算法,面积和体积算法,以及各类应用问题的解法,在书中的方田、粟米、衰分、商功、均输等章已有了相当详备的叙述。而少广、盈不足、方程、勾股等章中的开立方法、盈不足术(双假设法)、正负数概念、线性联立方程组解法、整数勾股弦的一般公式等内容都是世界数学史上的卓越成就。
刘徽的《九章》注不仅在整理古代数学体系和完善古算理论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而且提出了丰富多彩的创见和发明。他用比率理论建立了数与式的统一的理论基础,他应用了出入相补原理和极限方法解决了许多面积和体积问题,建立了独具风格的面积和体积理论。他对《九章》中的许多结论给出了严格的证明,他的一些方法对后世有很大启发,即使对现今数学也有可借鉴之处。
刘徽的工作,不仅对中国古代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世界数学史上也确立了崇高的历史地位。鉴于刘徽的巨大贡献,所以不少书上把他称作“中国数学史上的牛顿”。
E. 我国数学家刘徽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有哪些
①把两个一样来的梯形拼成一个源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高等于梯形的高,面积等于梯形的两倍。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推导出:
梯形的面积=(上底
下底)×高÷2
②把一个梯形割成两个三角形,根据两个三角形面积的和等于梯形的面积推导出:
梯形面积=(上底
下底)×高÷2
③把一个梯形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根据梯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
三角形面积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④在梯形的中线处画一条与底平衡的线段,把梯形割成两个小梯形,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根据两个小梯形的面积和等于大梯形的面积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F. 为什么说古代数学家刘徽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
《九章算术》在东汉已被奉为经典,刘徽为之作注,对之自然十分推崇。然而他并回不盲从。他在答全面论述《九章算术》的同时,指出了它的若干错误及不精确处。如批评宛田术和开立圆术的错误,指出有关圆或圆体的问题或术文“以周三径一为率,皆非也”。在中国数学史上批评《九章算术》最早最多最深刻的,要数刘徽。他还批评世人因袭《九章算术》之旧法,“莫肯精核,学者踵古,习其谬失”。同时,他虚怀若谷,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对自己设计的牟合方盖,他“判合总结,方圆相缠,浓纤诡互,不可等正”,未能求出其体积,然而他决不不懂装懂,故弄玄虚以欺世人,而是坦率地承认“欲陋形措意,惧失正理,敢不阙疑,以俟能言者”,既表现了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作风,又反映了他寄希望于后学,相信后人能超过自己的坦荡胸怀。
G. 论述中国数学家刘徽对微积分的贡献。
求极限思想不是一下子凭空而来的,刘徽的思想是挺重要的。
3世纪中期,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首创割圆术,为计算圆周率建立了严密的理论和完善的算法,所谓割圆术,就是不断倍增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求出圆周率的方法。这是最早的极限。
由于“圆周率=圆周长/圆直径”,其中“直径”是直的,好测量;难计算精确的是“圆周长”。而通过刘徽的“割圆术”,这个难题解决了。只要认真、耐心地精算出圆周长,就可得出较为精确的“圆周率”了。——众所周知,在中国祖冲之最终完成了这个工作。
十七世纪以来,微积分的概念和技巧不断扩展并被广泛应用来解决天文学、物理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直到十九世纪以前,在微积分的发展过程中,其数学分析的严密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十八世纪中,包括牛顿和莱布尼兹在内的许多大数学家都觉察到这一问题并对这个问题作了努力,但都没有成功地解决这个问题。
整个十八世纪,微积分的基础是混乱和不清楚的,许多英国数学家也许是由于仍然为古希腊的几何所束缚,因而怀疑微积分的全部工作。这个问题一直到十九世纪下半叶才由法国数学家柯西得到了完整的解决,柯西极限存在准则使得微积分注入了严密性,这就是极限理论的创立。极限理论的创立使得微积分从此建立在一个严密的分析基础之上,它也为20世纪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段照抄于网络的割圆术和微积分(数学概念)两个词条。
H. 古代数学家刘徽对“方程”的定义是什么
刘徽“方”的本义是并船,许慎《说文解字》:“方,并船也”,亦训并。“程,课程也”,考核其标准。方程的本意是并而程之。细言之,是将一组物的各种数量关系并列起来考察诸物的标准。刘徽说:“群物总杂,各列有数,总言其实。令每行为率,二物者再程,三物者三程,皆如物数程之,并列为行,故谓之方程。”显然是一个符合方程本义的发生性定义。
I. 历史上数学家刘徽有多少杰作
刘徽是中国历史上十分伟大的数学家,他留下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我国数学界的瑰宝,对数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刘徽生于250年左右,他一生醉心于数学,在数学的海洋中孜孜不觉,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他总结了自己的研究,写下了《九章算术注》、《海岛算经》以及《九章重差图》。可惜,年代久远,刘徽的后两部作品在宋代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踪迹,再也无处可寻。但是,刘徽子啊数学界至关重要的地位却是无可动摇的。
《九章算术》大约著作于东汉之初,这部书提出了246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但是这些解决的方法相对来说都显得比较原始,所以刘徽就专门对此做出了一定的补充说明。在这些说明中,可以十分清晰的看出刘徽在数学上的专研程度之深。他首先提出了十进小数,以及将无理数的立方根与十进小数联系在了一起。此外,他还对正负数做出了解释,在几何方面也有着巨大的贡献。
而《海岛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测量学著作,全书一共有九个利用测量来计算高深广远的问题。因为第一题是有关于海岛的计算,才有了这个书名。
刘徽的这两部著作蕴含着极其深刻的科学思想,刘徽利用各种优秀的理念,使数学研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也使数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J. 简述数学家刘徽圆内接正方形来推算圆面积的方法
割圆法推算pi的取值,再用pi的值以及圆面积公式来求圆面积
初二数学课程几何课本里已内经讲过,世界上公认最早用容来推算pi的精确取值的应该是祖冲之,用圆内接多边形的公式(倍边公式)来推算圆周长与半径的比值,当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足够多时,可近似看作一个圆。
高三的一些选修教辅里也收录有三角函数取值与圆周率pi的推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