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Ⅰ 四年级数学上册买文具的教案
《文 具 店》
教材分析:教材创设文具店一角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对“买4块橡皮多少元”展开讨论。由于是求4个0.2是多少,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是没有问题的。再让学生探索0.2×4等于多少,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并交流。具体的教学过程可参考前面的教学设计片段。教材中呈现的方法都突出体现了乘法的意义,分别运用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和借助直观模型得出了结果。
教学内容:小数乘法的意义(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重难点:
结合乘法的意义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法
课前准备:主题图、投影仪、方形图、学生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谈话
你们开学为自己买了哪些文具?
二、文具店
老师也想买一些文具,我邀请你们陪我一起到文具店去逛一逛!(展示主题图,板书:文具店。)
你从文具店的这个柜台获取了哪些信息?
每支0.3元,也就是多少钱一支?
0.4元、0.6元呢?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即时评价)
我遇到了一个问题,想请你们来帮我解决:我想买4块橡皮需要多少元?(板书:买4块橡皮需要多少元?)
请在练习本上列式,写完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列式?
你怎样列式?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2×4
0.2×4表示什么?
4个0.2得多少?(板书:=)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
表达好了,再思考一下,4个0.2得多少还可以怎么想?
OK了就跟4人小组交流一下想法。
0.2×4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还有谁想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同学们想了这么多的方法计算小数乘法,书上38页也展示了3位小朋友的想法,看一看,有没有跟你的想法一样的?有就请在旁边画“√”,没有的话就在空白处加上你的想法。
以后我们可以从这些方法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不管用什么方法,计算结果都应该一样。请把这题的计算结果填在书上38页空白处。
三、 试一试
请看到39页试一试,这一题是什么意思?(先列式,再涂色,最后根据涂的结果把得数写上。)
请独立完成。 巡视指导。
跟同桌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要求“买3支铅笔需要多少元?”你是怎么做的?
对的给自己画一个“”。
第2题,谁来说?
对的给自己画一个“”。
四、 练一练
第1题:你能计算4×0.3吗?跟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第2题:涂一涂,填一填。
这道题是什么意思?
每个正方形代表“1”,这里把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每小格就代表(0.01),0.01×10表示什么?就是要我们涂出什么?(让我们涂出10个0.01)
0.01×50呢?0.01×100呢?(涂出50个0.01和100个0.01。)
请动手涂一涂,然后再填空。
0.01×10你是怎么涂的?
0.01×50表示什么?10个0.01涂1个竖条,那么50个0.01就应该涂……
(展示)是这样吗?这个图用小数表示就是(0.5)。
0.01×100你怎么涂?
根据刚才涂色的结果,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不涂色,看你能不能快速抢答?0.01×1000=?0.01×10000呢?
你发现什么规律?跟同桌说一说。
谁来说?你发现什么规律?
还有谁想说?(即时评价。)
这题做得全对的,给自己加一颗“☆”,发现了规律的给自己画一个“”。
得“☆”的举手;得“”的举手;。
五、 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你的同伴分享一下吧!
今天同学们都很棒!想出了很多方法来计算小数与整数的乘法,在这些方法中,你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细心!
Ⅱ 四年级上册数学《1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数学实践活动课,顾名思义为:数学+实践活动。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际目标的手段。数学实践活动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明确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考虑日常事务的习惯。为此,要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好动、有较强求知欲的特点,尽可能做到方法要“活”,组织形式能“动”。
本节课设计基于两点: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通过讨论和交流丰富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直观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2、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3-34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探究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通过量一量、数一数让学生充分感受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渗透用局部解决整体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活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一亿的大小
难点:数感的培养
教学准备:
课件、纸、尺、计算器、电子表、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板书“100000000”,提问:这个数是多少?应该怎样读?
2、1亿是由( )个千万组成的、由( )个百万组成的.
师:仅仅知道这些知识还是不够的,今天我们一起去研究一亿有多大。(揭题)
二、合作探究
1、猜一猜。
课件出示研究问题:
(1)1亿张纸又叠起来大约有多厚?
(2)数一亿纸,大约要用多久?
(3)一亿粒大米大约有多重?
(4)当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大约可以绕地球赤道多少圈?(地球赤道全长是40000000米)
学生发挥想象,说说自己想象中1亿的大小。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老师也和你们一样好奇,不知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有什么好方法进行验证吗?
2、确立研究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课前材料准备情况,合理分组,选择课堂上
能进行实验操作的研究问题(1)或(2)。
3、确定研究方案
选择问题(1)的小组说说应如何进行测量?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是否真的要量出1亿张纸叠起来直接进行测量呢?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由部分推算出整体是多少。
教师继续提问:那“部分”应该取多少呢?
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量出100张纸的厚度或1000张纸的厚度。
教师追问:你们为什么不取101张、1021张呢?
教师说明: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
选择问题(2)的小组说说如何去数一亿张纸?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先数出10张或100张纸所需要的时间?
师:为了计算方便应取整十秒算。电子表上的秒数最好从整秒开始计时。
[设计意图:通过描述研究方案的过程,初步渗透用局部解决整体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验操作
教师提供实验记录表:
小组成员:
活动名称:
10张纸
100张纸
1000张纸
计算过程:
结论: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程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
5、交流汇报
(1)小组交流活动过程及体会。
启发学生发现:选择基数不同,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得出:基数越大,误差越小。
(2)验证猜想
(3)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我们教学楼的一层约4米高,1万米就相当于2500层楼那么高。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量一量、数一数来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在活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三、综合应用
1、简要说说问题(3)一亿粒大米有多重?的研究方案
课件显示数据:我国约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那么全国1天大约可节约多少粒?如果每人每天平均吃400克,13亿粒米又够多少人吃1天呢?
师:了解到这种情况,你有何感想?(渗透思想教育)
2、读有关“1亿有多大”的信息。
①1亿张纸叠在一起,比珠穆郞玛峰还要高。
②1亿个点,一刻不停地画,每秒钟画一个点,需要3年2个多月。
③1亿滴水可汇成3333升水,可装四辆大型运水车。
④1亿粒米大约重2500000千克,用载重量为10吨的卡车来运,需250辆同时运才能运完。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样来进行研究的?
师:1亿确实很大,浪费的确严重。但它再大,基数还是1。节约应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从节约每一张纸,每一粒米,每一滴水做起。
五、作业布置
课后研究问题(4)当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可以绕地球赤道多少圈?(地球赤道全长是400000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