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数英语 » 初二语文课外阅读

初二语文课外阅读

发布时间: 2021-08-07 19:13:33

① 初二语文课外现代文阅读

1) 挪威博多城附近沿海,平静的海面上,每日四次准时出现一股神秘的巨大旋涡——萨特旋涡:先有海水奇涌的巨响,数里之外即可听见;接着海水翻卷打转,千百个小旋涡渐次形成,越来越大,越转越快最后形成一个直径10多米,深陷亦达10米以上的黝黑的大旋涡。当海水在回旋时,发出一阵阵凄厉的呼啸声。 萨特旋涡的出现与潮汐(这里指海潮)及这里的特殊地形有关。挪威沿海因深受第四纪冰川作用,素以曲折深邃的狭江狭湾闻名于世。萨特旋涡即位于一个长约1.8千米,深约90米的峡湾中,最狭窄处宽仅137米,主水道南北还有许多分支水道。大潮期间,海流时速超过18千米;每次涨落潮时,流过峡湾的海水超过7500万立方米。巨量的海水流进流出峡湾中深邃狭窄的水道,急如瀑布,形成几道强有力的海流,互相冲撞搏击,就出现了萨特大旋涡。因为潮汐每日两涨两落,萨特旋涡也按时出现四次。造成旋涡的水势随月相(指人们所看到的月亮表面发光部分的形状,主要的月相有四个,即朔、上弦、望、下弦)而变化,朔望(即农历初一、十五)时水流最强,上下弦时最弱。 旋涡旋转最急时,非常危险,大小船只都无法驶过。因此当地在水道两端都设有信号站,白天悬一个红球,夜间亮一盏红灯,表示水道不宜航行,若是两个红球或两盏红灯,则表示船只可安全通过。1905年,瑞士一艘运载铁矿的船只“英雄”号,不顾水道前头信号站的警告,试图强行驶过大旋涡,结果被甩向岸边撞得粉身碎骨。 1、分别概括三段文字的段意。(3分)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2分) A萨特旋涡的形成原因 B萨特旋涡 C萨特旋涡的出现 3、萨特旋涡出现时的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3分)4、请找出形成萨特旋涡的地形特点的语句,用波浪线标志在它的下面。(2分) 5、形成萨特旋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用横线在原文中标志出来。(2分) 6、萨特旋涡因与潮汐有关而造成的结果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7、第二段文字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2分) A从概括到具体 B从原因到结果 C从现象到本质 D从主要到次要 8、用括号标出最后一段中运用举例子说明方法的内容,并分析其说明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加黑字“仅”是________词(词性),所修饰的词是_________,强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2分) 得分

2>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风沙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春天四五月份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一种可以称作“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100米以上的。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当风速达以每秒5米以上的时候,沙丘迎风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随风移动,从沙丘的底部移到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就在背风面的坡上落下。所以部分沙落的移动速度虽然相当快,每天可以移动几米到几十米,可是整个沙丘波浪式地前进,移动速度产不快,每年不过5米到10米。几个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45.本文的中心句是:

46.从文中找出说明沙漠对人类产生产危害的两个句子》
(1)。
(2)。
47.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起什么作用?去掉后的表达效果与原文是否一样?
(1) 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肆虐的时候。

(2) 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3) 一次大风沙漠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

48.说明事物,往往需要作诠释,从文段中举两例说明。
(1)。
(2)。

3>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回答问题。
浙江发现五彩奇石岛
杭州讯沿海岛屿星罗棋布的浙江省最近发现一座景观引人入胜的小岛,岛石造型奇特。姿态万千,五光十色,交相辉映,被人们称为“五彩奇石岛”。
这个名叫老鹰岛的海上奇观,坐落在浙江南部苍南县赤溪镇附近,总面积为5平方公里。全岛除小灌木和野草外,三分之二的地面为五彩缤纷的奇石所覆盖。石呈红、黄、绿、蓝、黑五色,宛如瓷釉,美不胜收,那琳琅满目的奇石,有的波纹起伏,皱褶层层,很像一挂彩瀑倾泻而下,尚在汩汩流动;有的石壁拔地而起,格外陡峭挺拔,有如久经风沙的塞外古城;有的形如海生动物海豚、鲳鱼,聚集滩头;有的被风波镂空,玲珑剔透,酷似石雕世人的杰作……
(摘自1999年1月31日《杨子晚报》)
49.给加点的字注音:
皱褶()镂空()剔透()陡峭()
50.解释:
(1)交相辉映:。
(2)玲珑剔透:。
51.写出本文标题所包含的内容;导语部分是从到,交待了。
52.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讲了几层意思?

53.这则消息语言上有何特点?

3>树根赞(江苏)汪洋
①树根深埋于地下,很少有人注意它。在人们的印象中,它根本比不上那挺拔的树干和茂盛的树叶,然而就是这极不起眼的根在树的生长中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②当一棵树被种入土中后,第一个突破种皮开始生长的就是种子的小胚根。然而它并不是向那光明的地面上生长,却是一个劲地向土壤的深处扎去,拼命地汲取洋料为种子的胚叶冲出地面提供着能量。也就是说树根从它存在的第一天起就表现出一种不求安乐,舍已为人的精神。
③树根盘屈曲地埋于地下,为高大的树干能傲然挺于地面上奠定了基础。大自然是变化多端的,有时是阳光和煦,有时却是狂风暴雨。每当狂风暴雨来临时,高大的树干在风雨中摆动着,显示一副身不由已、无可奈何的样子。然而树根却不向狂风暴雨低头,它用那众多盘曲的根系牢牢抓住大地,任尔东南西北风,它也毫不放松,最后那狂吼的暴风只得无声无息灰溜溜地退去树根却丝毫不争名夺利,仍默默无闻藏于地下,不停息地生长着。
④人们常赞美松柏树干梃拔,垂柳婀娜多姿,桃树花团锦簇,梨树硕果累累,然而这一切都是根埋头苦“干”所换来的。如果没有它,它们能如此美丽、娇艳、硕果累累吗?回答是:不能。然而根却不因无人赞美而沮丧,它仍为着一个目标——树的枝繁叶茂而努力着,用着它的全部“精力”。
⑤树根不求安乐,舍已为人,不争名利、默默无闻,始终向一个目标努力的精神不正是那些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在第一线上的工人、农民、战士所具有的吗?
⑥我们伟大的祖国就好像一课茁壮成长的大树,那些默默无闻的工人、农民、军人们就是这棵大树的庞大根系。他们不求名利、任劳任怨地工作着,是他们使祖国这棵大树永远树繁叶茂,郁郁苍苍。
⑦我赞美你,树根。你冲破层层的阻力,顽强地生长着;你克服重重的困难,默默地工作着。从你的每一寸每一节都表现出一种从不认输,毫不退缩的气概。在你每一个细胞里都充满了不计名利、任劳任怨的精神,啊!树根,我要大声赞美你。
54.这是一篇通过描写事物的特征而曲折地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散文,文章主要动用了
手法。
在结构上,本文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有机的部分。
前一部分:(第1节——第节),描绘树根的并发掘其。
后一部分:(第节——第7节),,前后呼应,前铺后垫,感情逐步强烈并推向高潮。
55.作者以树根喻什么人?为什么?


56.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出实例,并简要评析。

57.第④段两处引号和一处破折号的作用是:
引号引号破折号
A.特指强调注释
B.特指特指注释
C.强调强调注释
D.特指强调递进
58.文章最后一节对树根的称呼为什么由“它”改为“你”,有什么作用?

4>(一)

云还没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了黑夜似的。风带着雨星,

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

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

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

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地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

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

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起,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

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

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

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

界。(6分)

1、选文中,生动形象地写出雨的急骤和猛烈的一组词应是(1分)

A、乱撞 掀开 B、落下 砸起 C、射起 垂落 D、灰茫茫 冷飕飕

2、下面语句运用了两种以上的修辞方法的是(1分)

A、一切都不知怎

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

B、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

全响,全迷糊。

C、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D、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了黑夜似的。

3、选文中描写暴雨有一个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试从文段中找出能表现雨这种变

化的词语,填入括号(1.5分)

( )→( )→( )→空中的水往下倒

4、下列各句对风与暴雨的描写,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归类正确的一项应

是(1分)

⑴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

⑵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

⑶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

⑷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

⑸……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

⑹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

A、⑴⑵⑶/⑷⑸⑹ B、⑵⑶⑸/⑴⑷⑹

C、⑵⑶⑹/⑴⑷⑸ D、⑴⑶⑹/⑵⑷⑸

5、选文用浓墨重彩对狂风暴雨进行了描写,你能用简明的语言说说它的作用吗?

(1.5分)

5>(二)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

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

Δ

Δ

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

Δ

Δ

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7分)

Δ

1.解释句中划线横线的短语(1分)

2.文中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是(1分)

3.文中划浪线的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是(0.5分)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的正确意思是(1分)A、假山的堆

叠,是技术也是艺术。

A、假山的堆叠,是技术也是艺术。

B、假山的堆叠,不仅是艺术,而且是技术。

C、假山的堆叠,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

D、假山的堆叠,既是艺术,更是技术。

5、从选文内容来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1分)

A、苏州园林有假山,有池沼,山水映衬,互相配合。

B、“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这句从游览者的感受的

角度突出了假山堆叠的艺术效果。

C、苏州园林中的池沼与桥梁、石岸、石头或花草游鱼等景致的配合,富有自然

情趣。

D、苏州园林以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6、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生动活泼。选文的语言___。(0.5分)

7、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2分)

Δ

Δ

Δ

Δ

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及“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加

“△”的词语有何作用?(1分)

⑵“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景。”句中的“又”删去好吗?为什么?

(1分)

(三)

改变我们生活的“天使”

⑴计算机领域新近兴起的多媒体技术,使不少人对现代高科技的结晶产生了种种神

秘的感觉。其实,她并不神秘。在一些城市街头开展的一种电脑彩照业务,就是多媒体

技术的一项应用。⑵多媒体,顾名思义,是相对于单媒体而言的。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角度,我们把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原始信息归结为三种最基本的媒体:声、图、文。传统的计算机只能

够处理单媒体━━“文”,即文字、数字,至多加上图形,给人的是呆板和枯燥的感觉。

它不能处理音频、视频信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这两类信息数字化以后,所占空间太大,

现有硬件难以支撑。如:一张普通3寸高密软盘可存两册《毛泽东选

集》第二卷的文字,

若用来存图像,仅普通计算机屏幕那么大的一张就“涨库”了。多媒体技术就是要解决

这些问题,使电脑成为能同时处理三种媒体的集成信息系统。

⑶电视能传播声、图、文集成信息,但它不是多媒体系统。通过电视,人们只能被

动地接受信息,不能处理这些信息。电脑则不同,人们可通过编程让它完成指定的工作,

即实现人机对话,具有交互性。多媒体兼二者之长,集成和交互是其精髓。例如,电视

剧再动人,你只能在一边观看,可是在多媒体上,你可以让剧情停留在某一点上,也可

以让其重演,高兴的话,还可以改变剧情,叫演员依你的意思演出。

⑷电脑技术与电视技术融合而成的多媒体技术在与通信技术结合后,一旦普及并实

现全国乃至全球联网,那么,传统电脑将一改刻板的“盲聋哑”形象,变成一位既善解

人意又美丽动人的“天使”,那时,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将是━━

⑸可视电话使您和您的朋友虽天各一方,却交谈甚欢,如共聚一堂,近在眼前。

⑹学生可以不必到学校上课,可通过电视与老师、同学讨论问题,同样有身临其境

之感。

⑺每台与各种资料信息库、图书馆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就是一个庞大的、易于检索

的声像图书馆,可以使您博览群书,胸怀天下。

⑻电视会诊有如神医下凡,电视购物、电视会议等为您节省时间,也缓解了交通。

……

⑼这么高精尖的产品,没有相当的专门知识能享用吗?请别担心,这位“天使”的

特征之一就是:人机界面更为友好。她丢掉了令人隔膜的键盘以及繁复的《用户指南》,

人们通过口述、手摸屏幕等方式进行操作,可以方便地告诉计算机您想做的任何事情。

因此不懂计算机的人, 不识字的人,也可以操作电脑,每个人都可到高科技世界潇

洒走一回。

⑽当您享用了多媒体带给您的那种种便利,您将由衷地感谢这位“天使”。(9分)

1、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本文属于____。(0.5分)

2、第⑵、⑶段的内容,说明了“多媒体”的哪两个特点?(2分)

3、本文的第⑴段及第⑸—⑼段从哪三个方面说明了多媒体技术并不神秘?(用概括

的语言作答)(1.5分)

4、第⑵段中的“涨库”从上下文看是什么意思?(1分)

5、第⑷段中的“传统电脑将一改刻板的‘盲聋哑’形象”指的是什么?(1分)

6、第⑼段方框中应填的关联词是(0.5分)

7、第⑵段中画线部分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1分)

8、本文标题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1分)

9、下面哪一句加点词语删掉后不影响原来意思的表达?(0.5分)

A、我们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原始信息归结为三种最基本的媒体:声、图、文。

B、它不能处理音频、视频信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这两类信息数字化以后,所

占空间太大,现有硬件难以支撑。

C、多媒体技术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使电脑成为能同时处理三种媒体的集成信

息系统。

D、电脑则不同,人们可通过编程让它完成指定工作,即实现人机对话,具有交

互性。

6>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了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子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5.开头第一段对海面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6.文中除了对海燕进行了正面描写外,还有侧面描写的语句,请找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4分)
答:

7.海燕在文中象征什么?海鸥、海鸭和企鹅在文中又象征什么?(4分)
答:

8.描写海鸥、海鸭和企鹅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
9.除了文中的象征意义,你认为现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人与海燕精神有共同之处?(4分)
答:

7>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准备地说,是在凝望枝头一片树叶。而今,它泛着美丽的绿色,在夏日的阳光里闪耀着光辉。我想起当它还是幼芽的时候,我所看到的情景。那是去年初冬,就在这片新叶尚未吐露的地方,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不久就脱离了枝条飘落到地上。就在原来的枝丫上,你这幼小的坚强的嫩芽,生机勃勃地诞生了。
任凭寒风猛吹,任凭大雪纷纷,你默默等待着春天,慢慢地在体内积攒着力量。一日清晨,微雨乍晴,我看到树枝上缀满粒粒珍珠,这是一枚枚新生的幼芽凝聚着雨水闪闪发光。于是我感到百草都在催芽,奏已经临近了。
春天终于来了,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了。然而,散落在地面上的陈叶,早已腐烂化作泥土了。
你迅速长成了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对于柔弱的绿叶来说,初夏,既是生机旺盛的季节,也是最易遭受害虫的侵蚀的季节。幸好,你平安地迎来了暑天,而今正同伙伴们织成浓密的青荫,遮蔽着枝头。
我预测着你的未来。到了仲夏,鸣蝉将在你的浓荫下长啸,等一场台风袭过,那哕哕蝉鸣变成了凄切的哀吟,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蝉声一断,代之而来的是树根深处秋虫的合唱,这唧唧虫声,确也能为静寂的秋夜增添不少雅趣。
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经消失了你的踪影。只是到你所在的那个枝丫上又冒出了一个嫩芽。等到这个幼芽绽放绿意的时候,你早已零落地下,埋在泥土之中了。
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树叶,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一叶坠地,决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爱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的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庆幸。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生死轮回的要谛。10."散落在地面上的陈叶,早已腐烂化作泥土了",有一句唐诗表达了这种意境,请写出这句唐诗。(4分)
答:
11.你认为作者谈一片树叶的整个生命过程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

12.认真领悟文章然后说说:作者观察一片树叶得到的启示究竟是什么?所悟到的生死轮回的要谛又是什么?(4分)
答:

13.本文的作者是日本著名的风景画家和散文家东山魁夷,他的文章说成是"文中有画""画中

有文"一点也不为过,你读完本文后,在头脑中形成的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请用语言进行描述。(5分)
答:

14.平时你观察过树叶吗?你从中得到的启示有哪些?请写到下面的横线上。4
答:

8>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
6.请根据原文完成文段中的空格。(5分)
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
7.第一段中作者把白求恩与一些人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8."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一句中"只"的表达作用是什么?(3分)
答:

9.有人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你学完这篇纪念白求恩的文章后,你想你该如何来反驳他。(4分)
答:

10.认真阅读语段,从新的角度提出与上文有关的疑问或话题(不写答案)(3分)
答:

9>曾看到这么一则消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新兵写了一首口号式的打油诗,引来周围的一阵哄笑,可没想到指导员却说"写得不错,有一股气势"。在指导员一句话的鼓励下,他奋发写作,后来果然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军营诗人。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鼓励他人。
为什么呢?首先,让我们设想,如果没有指导员的那句鼓励的话,结果又会如何呢?诗作者倘若从此意志消沉、自暴自弃,不要说什么"军营诗人",恐怕连做一名合格的军人都要成为南柯一梦了吧!可见,一句短短的鼓励的话,会在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上起相当大的作用。
世界上没有人生来就是天才,也没有人生来就高人一等。既然如此,那么又有谁能在成功的道路上一帆风顺呢?挫折、伤痛、悔恨、泪水,一切都是在所难免的。"跌倒了,那就爬起来。"或许我们都会这么轻松地对自己说。可当周围是一片冷嘲热讽的时候,我们又怎么爬起来?爬起来是要有支点的,如果周围都是冷风冷雨,那么支点又何在?或许我们真的会永远地倒在那里,再也爬不起来。但倘若这时耳衅传来一句"你能行",即使这声音非常细微,我们也会知道怎么去面对失败,"我能行的!"至少我会这么大声地对自己重复一遍。
不是吗?当爱因思坦还着相对论走上科学殿堂的最高讲台旱,又有谁知道他就是那个曾被老师评价为"弱智",而在母亲的鼓励下成长起来的巨人?试想,如果离开了鼓励,或许"相对论"还只是个在未来时空漂浮的名词,"E=mc2"也还只是个无法破解的密码。
鼓励不是鲜花,鼓励也不是太阳。但它却可以是一滴甘露,使鲜花绽放;
, 。人生的路上有太多的坎坷,也有太多太多的崎岖。长路漫漫,夜幕重重。当朋友在黑暗的重重包裹中泪流满面时,你是否想过有一个希望在你手中夭折?有一个梦幻在你手中破灭?学会鼓励就是指学会保护一株风雨中的幼苗,守护黑暗中的一星烛光,呵护寒夜里的一个希望。没有鼓励的世界是可怕的,不要说伟人无法诞生,就连在千千万万人丢掉饭碗的现在,离开了鼓励,也会平添不知多少的哀愁与痛苦。"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或许我们不是伯乐,也无法像那位指导员一样"相"出一匹"千里马",但请相信,只要我们学会鼓励,明天的阳光将会更加灿烂!
11.本文作者要告诉我们的观点是什么?(4分)
答:
12.请举例说明本文作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分)
答:

13.文章开头所写的"军营诗人"的例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

14.第五段画线的

空白处缺少一个分句,请根据语言环境补写在下列横线上。(3分)
答:
15.根据文义,请概括"鼓励"在人生旅途中所起的作用。(不超过8个字)(3分)
答:
16.在语文学习中,你希望得到语文老师哪些方面的鼓励?请大胆跟老师说说。(3分)
答:

10>有一对鸟儿,丈夫和妻子分别到南方度假,当妻子重新回到家里时,发现丈夫不在,却有一位破门而入的异性呆在里面,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和他同居了。一周后,丈夫从非洲回来,气得搬到旁边一个空巢里去住,并再三呼唤妻子过去,但她仍然不肯离

② 初二语文课外阅读试题(含答案)

心许子午兰

父亲的朋友送我一盆伶仃的植物,瘦长的叶子,顶部举着一簇花苞,那花苞左右分披了,一律是待放的姿态。友人告诉我说,这植物,脾性怪,偏在夜半开花,因而得名“子午兰”。

那夜为完成数学作业,熬到很晚。忽而想起子午兰,该正是开花的时候吧?揿亮阳台灯,果然看见子午兰开得正好!但与我平空猜想的不一样,不是热烈地全部绽放,而是仅开了一朵花。紫蓝颜色,指甲盖般大小,精致的花瓣,单单薄薄的样子,却不失风致——真是个禁得起端详的一种花呢!

次日起床,头一件事就是探头去看那朵子午兰,已经不十分精神了;晚上回家再看时,却早谦卑地垂了头,寻不到半点儿昨夜的姿容。

那些日子因为要完成作业就经常熬夜,熬到夜半时分,去看每次只开一朵的子午兰。有时分明看到分披两侧的花苞各自预备好了一个鼓涨涨的花蕾,在心里跟自己说:这回,可要开出一对姐妹花了!然而,那两个花苞仿佛决心捍卫某种风格,夜半依然是一枝独放,另一枝呢,自然排到了次日。

就这样一天一朵地被美好地吊着胃口。二十多个花苞,足足赚走了我二十几日的快乐。

很情愿为这棵子午兰付出些快乐的遐想。想她定然是不畏惧寂寞的一种花。不但选择了深夜而且选择了独放。对着静静绽放的一朵紫蓝小花,总有向她诵读老杜那两句靓诗的冲动——“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嘿,你没觉出,“商量”这个词用得妙极吗?设若我的子午兰也需要“商量”,她们该用自怎样细嫩的嗓音呢?呢喃说着次第展露芳菲心事的话题,连枝叶都给薰香了呢!不想邀宠,无意争妍,慢条斯理地说出一个个漂亮的心愿,在完成了与星光的神秘对话之后,便义无返顾的凋萎了自己。如果这一株植物也拥有一个小小的心,它一定是淡定的,从容的,也无疑是聪慧的,睿智的。太欣赏它那么妥帖地安排好了自己的花期,努力迁延了自己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光。

如果,如果上帝也让我开出自己的一种花,昨天的我,或许会在选择的时刻惶惑,因为我同时爱着许多花,掂量中,我定会被不得已的放弃轻轻折磨;但是,今天我已毅然决定让自己开成子午兰!不在喧嚷的时刻喋喋不休地诉说,不在阳光与尘土交织的天空下迫不及待地披露心迹。珍藏着一个紫蓝色调的愿望,面对自己的灵魂,悄然打开。借一方无形的镜子,照见自己的无瑕容颜。在这个“凋谢”无情觊觎着每一个无辜生命的世界上,我愿意学着子午兰的样子,每天让自己开出一朵花,不急于和盘托出满心锦绣,不迫着他人喝彩,认真掐算着,精心安排好每一个日子,细水长流地支付自己的美丽心情。只要有花可开,就不允许生命与暗淡为伴。而当凋谢必然降临,就在自己的花影中欣然落幕,不怨艾,不盘桓,走得果决而又凛然。

心许子午兰。唯愿我的爱从尘世的喧嚷中沉静地滤出,作别繁复与火爆,携着一个简约的梦想,步入一种全新的纯美境界……
1.子午兰开花有哪些特点?请依据文章内容简要叙述。
2.“心许子午兰”的“许”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心许子午兰”?
3.阅读下列文句,简答问题
(1)就这样一天一朵地被美好地吊着胃口。二十多个花苞,足足赚走了我二十几日的快乐。(“美好地吊着胃口”和“赚走了”用得新奇,说说你的理解。)
(2)不想邀宠,无意争妍,慢条斯理地说出一个个漂亮的心愿,在完成了与星光的神秘对话之后,便义无反顾地凋萎了自己。(托物言志要切合“物”的特点,这句话写的是“志”,它切合了子午兰开花的哪些特点?)
(3)心许子午兰。惟愿我的爱从尘世的喧嚷中沉静地滤出,作别繁复与火爆,携着一个简约的梦想,步入一种全新的纯美境界……(这一段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1.夜半开花而且独放。
2.“许”:“商量”的意思;“心许子午兰”的原因:“心许子午兰。委员我的爱从尘世的喧嚷中沉静的滤出,作别反复与火爆,携着一个简约的梦想,步入一种全新的纯美境界。”
3.a"美好的吊着胃口"说明作者非常的喜欢子午兰,每天都想着那株不为寂寞的花,期待子午兰每天半夜给他带来的有哪些精彩,从而体现作者的爱慕之情。“赚走了”写出了作者很情愿为这些子午兰付出些儿快乐的遐想。”
b切合了子午兰的夜半开花,独放和不畏寂寞的特点。
c运用了抒情。总结全文,点名主题的作用
内什么这是咱初二期中考的阅读尼玛小爷一共加作文扣了十二分这破阅读扣八分。。。= =分值什么的自己看吧,貌似总分23或者25分,不过是篇好文章,值得阅读

③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书目

1.《西游记》:吴承恩(约-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江苏)人,明代小说家。四十多岁中贡生,官仅至县丞,不耻于折腰而罢归,一生贫寒,对黑暗现实不满。晚年著成我国第一部神话长篇小说《西游记》,既寄托了他济世匡时的愿望,也是积极浪漫主义的杰作,其艺术性标志着我国浪漫主义文学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2.《水浒传》:施耐庵(约1269—约1370)原名耳,后名子安,字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水浒》即《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
3.《朝花夕拾》: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段篇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1921年,发表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1923年集成小说集《呐喊》,为革命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其后又发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和《藤野先生》《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四·一二”大屠杀后,定居上海,专门从事写作,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先后主编刊物和写作杂文《纪念刘和珍君》《“友邦惊诧”论》等,此外还翻译果戈里、法捷耶夫等外国作家的作品。他是现代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4.《骆驼祥子》: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代表作有解放前创作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建国后创作的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等。因话剧《龙须沟》的创作,在1950年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5.《繁星·春水》:冰心(1900—1999)现代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原名谢婉莹,福建福州人。早在“五四”时期她就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加入“文学研究会”。小说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诗集有《繁星》《春水》;儿童作品有《寄小读者》。解放后,她又写了《再寄小读者》和《归国以后》《樱花赞》《我们把春天吵醒了》等散文集。
6.《鲁滨逊漂流记》:丹尼尔·笛福(1660?--1731)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小说家。1719年51岁时,发表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另有《辛格尔顿船长》《大疫年日记》《摩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罗克萨斯》。
7.《格列佛游记》:江奈生·斯威夫特(1667—1745)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英国启蒙主义者激进民主派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伏尔泰、拜伦、高尔基、鲁迅都非常推崇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作品有《书的战争》《木桶的故事》。1726年出版代表作《格列佛游记》,不仅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讽刺小说,也在世界文学史上开创了新的篇章。
8.《名人传》: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著名作家,十九世纪末开始文学创作,有剧本《丹东》《爱与死的搏斗》等。十月革命后,思想受到鼓舞,与高尔基并肩战斗。代表作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二十世纪初世界文学创作中最伟大的收获之一。19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名人传》写于1903—1911年间,包含三个人物的传记:音乐家贝多芬、美术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和文学家托尔斯泰。
9.《童年》: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列宁称他为“世界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著名的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是他的代表作。
10.《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尼古拉·阿力克谢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苏联作家。代表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出版后受到广大青年的热烈欢迎。1935年荣获列宁勋章。另有长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第一卷。

④ 初二语文课外必读书有哪些

海底两万里,名人传

⑤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答题技巧

每逢语文考试,同学们都会对语文的各个考试点或多或少存在担心,有些同学不擅长些作文,有些同学不善于文言文背诵,又有些同学担心阅读理解拿不了高分,为了帮助同学们解决这些考试中的难题,优教网整理了一篇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大汇总,分享给同学们,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提供解题技巧。
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审题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 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 是带着问题阅读, 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 时间。“倒 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二、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答题
1、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2、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 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 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3、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⑥ 初中语文课外必读名著篇目

⑴《西游记》吴承恩著; (2)《水浒传》施耐庵著;
⑶《朝花夕拾》鲁迅著; ⑷《骆驼祥子》老舍著;
⑸《繁星·春水》冰心著 ⑹《鲁滨孙这漂流记》(英)笛福著;
⑺《格列佛游记》(英)斯威夫特著;
⑻《童年》(俄)高尔基著;
⑼《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俄)奥斯特洛夫斯基著;
⑽《名人传》(法)罗曼·罗兰著。

⑦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

开展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还可以间接地向社会、向自然、向生活、向实践学习,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反复体味、咀嚼,从中不断发现、丰富、完善,超越自我。因此,课外阅读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也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那么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进行课外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呢?

一、营造自主、投入、清醒的阅读氛围

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调剂,而有一部分的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体现出阅读的力量。相反,有时还可能对学生“作为人的清醒的意识造成遮蔽”,“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健康成长”。这种阅读就成了一种有害的阅读。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自主、投入、清醒的氛围。

在实践总,笔者发现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对机械的抄写、无聊的练习深恶痛绝这一心理,在经过必要的准备以后,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或考试中宣布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请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事实上笔者的这一步已经让所有的学生都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后,个个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课后,我还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评点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不仅要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与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

二、加强新课程意识下的阅读内容引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也是人性的角斗场,开卷有益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我们要说开卷并非都有益。对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内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应该作必要的引导。当然,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让学生读世界名著。但教师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性标准而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只有在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凸显出来,知识与思想的萌芽才会越加粗壮。为此,笔者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二是注意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外阅读是学生与人类最富于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的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三是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只需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我们可以设计“套餐”方案。即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共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组成相容、互补的阅读小组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因此,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认输可在4—6人之间。可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这样,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等良好小群体的心理原则可落实:学生个体内在的“群体感”、“亲和感”、“友谊感”等能在社会交往中得到较好体现;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群体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应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但是组成阅读小组的这些优势不是自然而然地体现的,还需要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阅读,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达到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

四、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这可以说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我们知道,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界;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是这种思维常常只是混乱、粗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览、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写下课外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编写、扩写、改写、组写等等,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时在课外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实施多元、动态的评价标准

因为汉字思维呢喊的多层次性,汉语言内容的丰富性和多解性,最能拓展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最能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同时,来自文本、他人的信息为不同的生命个体所吸收,并激活各自既有的知识、经验,这样就有可能产生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加工生成不同的经验、发现、创造和感悟。因此,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标准必须实现多元化、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原则。我们可以采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更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使认真参加阅读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要让少数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注重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并通过阅读情况的纵向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总之,课外阅读诸多方面应该更多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更多地激励思考,唤起学生的尊严感、成就感;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自身以及他人的生存,思考生命的价值,并通过与文本、同学的相互交流、影响,汲取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信息,经过自我组织,不断实现心灵的转变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促进自我发展。

⑧ 初二语文课外必读书目

朝花夕拾,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名人传

⑨ 初二语文课外阅读

1才和又 。“才”写出孩子们刚玩就被大人阻止了。"又"写出了似乎被大人不止一次的阻止了。也写出了怕大人们嫌他们讨厌,想玩而不敢玩的心理。
2 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有挑担的,也有提着灯笼跑的。
3 与文章开头大人们喝斥我们形成首尾呼应。写出了孩子们对大人的不满和无可奈何,使文章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
4 要尊重孩子们,关心孩子们的成长,给他们营造一个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

热点内容
中国房价历史 发布:2025-07-05 16:22:07 浏览:309
2年级的英语 发布:2025-07-05 13:33:31 浏览:773
初中物理电动机 发布:2025-07-05 11:48:09 浏览:245
慈利教育网 发布:2025-07-05 11:15:09 浏览:622
奥特曼黑历史 发布:2025-07-05 05:13:59 浏览:8
2017全国二语文试卷 发布:2025-07-05 02:17:04 浏览:679
德阳是哪个省的 发布:2025-07-05 01:20:18 浏览:562
欧豪年彩墨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05 00:38:16 浏览:713
教学实践内容 发布:2025-07-04 21:32:22 浏览:431
云南教育论文 发布:2025-07-04 18:10:10 浏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