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变式
① 初三数学中考变式题,求解!
1)依题:房费升20,房抄减10;升40,减20
用待定系数(y2=kx+b)y2与x;20k+b=10;40k+b=20得k=1/2,b=0.
表达式为:Y2=1/2X(0<=X,<=10)
2)收入=原价+单价:Y1=100+X
2解:1)Y=(100--1/2X)(100+X)(0<=X<=10)
由--1/2X可知KX2中K为负,该二次函数图象为开口朝i下的抛物线,
X1=200,X2=--100,Y=0(与X轴交点)对称轴X=50
X=50最大Y=(100--25)(150)=11250
② 初中数学 变式3
③ 初中数学中考题 变式题 ,
1问简单,相等,斜边中线等于斜边一半。
2问如图构造辅助线,延长dm交ca于N。
易证△DEM≌△CNM,得MN=MD,DE=NC,再证△CNB≌△ADB(AD=DE=NC、AB=BC、夹角45°)得BN=BD及角NBD=90度,进而BM=MD。简略些,不懂再问。
④ 初中数学图像变式题集
1.当a=-2时,代数式3a2-5=
2.已知x+y=5, xy=8, 则xy-x-y=
3.a为3的倒数,b为最小的正整数,则代数式3a2-2ab+1=
4.已知:(x-1)2+|y+2|=0, 则2x+3y=
5.当x= 时,代数式 无意义。
6.已知:a+b=5,则代数式—5(a+b)+6(a+b-3)-9= .
7.一个大圆的直径是10厘米。一个小圆的直径是6厘米,则圆环的面积是 cm2(用∏表示即可)
8.当a= ,b= .代数式4a-3b=
1. 当x=2时,下列代数式中与代数式 的值相等的是( )
A. B. C. D.
二. 求下列代数式的值(必须按严格的求值步骤进行)
1. 当x=1, y=2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1) X2+Y2 (2) X2-2xy+Y2 (3)
2.任选一个你喜欢的a ,b的值,求出代数式(a+b)(a-b)和a2-b2 的值.。
已知一段长为80的铁丝,把它弯成一个长方形。设它的一边长为acm. 则这个长方形面积的代数式为 当a= 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
三.附加题,已知代数式a2-3a+2的值是4 ,则代数式3a2-9a+8的值
6.3 去括号小测
1. 填空
(1) (a-b)+(-c-d)= ;
(2) (a-b)-(-c-d)= ;
(3)-(a-b)+ (-c-d)= ;
(4) -(a-b)- (-c-d)= ;
2.判断系列去括号是否正确(正确的打“√”,不正确的打“×”):
(1)a-(b-c)=a-b-c ( )
(2)-(a-b+c)=-a+b-c ( )
(3)c+2(a-b)=c+2a-b ( )
3.下列去括号中,正确的是( )
A.a2-(2a-1)=a2-2a-1 B.a2+(-2a-3)=a2-2a+3
C.3a-[5b-(2c-1)]=3a-5b+2c-1 D.-(a+b)+(c-d)=-a-b-c+d
4.下列去括号中,错误的是( )
A.a2-(3a-2b+4c)=a2-3a+2b-4c;
B.4a2+(-3a+2b)=4a2+3a-2b
C.2x2-3(x-1)=2x2-3x+3;
D.-(2x-y)-(-x2+y2)=-2x+y+x2-y2
5.化简下列各式并求值:
(1)x-(3x-2)+(2x-3); (2)(3a2+a-5)-(4-a+7a2);
(3)3a2-2(2a2+a)+2(a2-3a)
一、递进变异
递进变异是指题目由特殊到一般的变异,而解题需要的基础知识保持不变。一是题目的条件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变异,这样可形成递进式变式题组。递进式变式题组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某一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有效地设计一组数学问题,且这组数学问题又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即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特殊情况,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一般的、情况,这样由特殊到一般的题目组合称为递进式变式题组。这种递进式变式题组,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有利于学生对问题本质的深刻理解,进而掌握解题规律、突破教学难点。二是在解题的一般规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变化非本质属性,有利于学生从中分离出一般的规律。三是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于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顺着台阶一步步的往上爬,并从中掌握一般规律。例如,在“分式”的教学中,设计如下作业。
案例1:
六、几点思考
第一,基于变异理论进行变式教学,题目的变异要围绕不变的本质而展开。变异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几个实例发现并总结、归纳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性原理(规律). 因此,在进行变异时,首先要明确问题的本质,然后围绕问题的本质不变,变化非本质属性,以突出问题的本质属性,使此类问题的一般性原理凸出出来。
第二,重复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记忆强度。变异是在本质不变的情况下展开的,也就是说学生解答此类问题运用的思想方法是相同的. 因此,学生要重复使用相同的原理解答题目,是一种重复的思维活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重复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够使长时记忆中的记忆强度增加,即记忆的痕迹大,这样在学生解答其他问题时,便于从长时记忆中提取需要迁移的信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变异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发现并总结掌握问题的一般原理。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学生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是不同的. 因此,在进行题目变异时,要使题目有一定的梯度,也就是要递进式变异,由简单到复杂,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从中分析并发现一般性的原理。
⑥ 变式1,2,初中数学
这个题目怎么能把前面部分掐掉呢?掐掉就看不懂了!
⑦ 请你谈谈变式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哪些帮助
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也可巩固所学知识。
⑧ 你认为初中数学变式的本质是什么在变式教学中体现了哪些数学思想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为目标而进行的创新教育为归宿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就要贯穿“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能力为主攻”的原则。现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要获得数学思想和观念,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体会数学思考和创造的过程,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加强在教学中注重变式训练,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多方向发散,帮助学生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去寻找解类似问题的思路、方法,有意识地展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真正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所谓数学变式训练,即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概念、性质、定理、公式,以及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做出有效的变化,使其条件或形式发生变化,而本质特征却不变。数学教学,使学生理解知识仅仅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变式其实就是创新。当然变式不是盲目的变,应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变式。实施变式训练应抓住思维训练这条主线,恰当的变更问题情境或改变思维角度,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多问、多思、多用等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深刻性。下面本人结合理论学习和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在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利用变式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正确概括的思维能力。
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来看,形成数学概念,提示其内涵与外延,比数学概念的定义本身更重要。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变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概念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通过多样化的变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以及概括能力。
通过对式子的变形,可以对概念的理解逐渐加深,对概念中本质的东西有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师在以后的练习中也明确类似知识点的考查方向,防止教师盲目出题,学生盲目练习,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得效益最大化。
二、在理解定理和公式的过程中,利用变式使学生深刻认知定理和公式中概念间的多种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多向变通的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的发展,还赖于掌握、应用定理和公式,去进行推理、论证和演算。由于定理和公式的实质,也是人们对于概念之间存在的本质联系的概括,所以掌握定理和公式的关键在于明确理解定理和公式中概念的联系,对于这种联系的任何形式的机械的理解,是不能熟练、灵活应用定理和公式的根源,它是缺乏多向变通思维能力的结果。因此在定理和公式的教学中,也可利用变式,展现相关定理和公式之间的联系以及定理、公式成立依附的条件,培养学生辨析与定理和公式有关的判断,运用。
通过变式训练,是要防止形式地、机械地背诵、套用公式和定理提高学生变通思考问题和灵活应用概念、公式以及定理的能力。
三、在解题教学中,利用变式来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揭示条件、目标间的联系,解题思路中的方法之间的联系与规律,从而培养学生联想、转化、推理、归纳、探索的思维能力。
(一)多题一解,适当变式,.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能力。
许多数学习题看似不同,但它们的内在本质(或者说是解题的思路、方法是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对这类题目的收集、比较,引导学生寻求通法通解,并让学生自己感悟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数学思想方法。
(二)一题多解,触类旁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一题多解的实质是以不同的论证方式,反映条件和结论的必然本质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从各种途径,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这样,既可暴露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增加教学透明度,又能使学生思路开阔,熟练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尤其是几何证明题。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异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一题多变,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和深刻性。
通过变式教学,不是解决一个问题,而是解决一类问题,遏制“题海战术”,开拓学生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实现“以少胜多”。
伽利略曾说过“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故而课堂教学要常新、善变,通过原题目延伸出更多具有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深刻挖掘例习题的教育功能。
譬如书本上有这样一道题,求证: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进行变式,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变式(1)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图形?变式(2)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图形?变式(3)顺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图形?做完这四个练习,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概括影响组成图形形状的本质的东西是原来四边形的对角线所具有的特征。
又如应用题教学是初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就可以把同类型的题目通过变式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刻。
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实践和探究这节课时,教师从奥运冠军孟关良训练为题材编了一题关于追及问题的应用题,一膄快艇与孟关良的皮艇同在起点,快艇以每秒5米的速度先行了20米孟关良为了追上快艇,必须奋力前划,同学们,请你想一想他如果以每秒6米的速度划行多少秒才能追上快艇?然后教师可对本例作以下变式。
变式1:一膄快艇与孟关良的皮艇同在起点,快艇以每秒5米的速度先行了20秒,孟关良为了追上快艇,必须奋力前划,同学们,请你想一想他如果以每秒6米的速度划行多少秒才能追上快艇?(从先行20米改为先行了20秒)
变式2:我们学校有一块300米的跑道在比赛跑步时经常会涉及到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
现有甲、乙两人比赛跑步,甲的速度是10米/秒,乙的速度是8米/秒,他们两人同地出发
(1)两人同时相向而行经过几秒两人相遇。
(2)两人同时同向而行经过几秒两第一次相遇。
(3)乙先出发5秒,然后甲开始出发,问甲经过几秒两人第一次相遇。
这题该为平时学生熟悉的操场环形跑道,这里三题也是一组变式题,(1)、(2)是同时同地出发的相遇和追及问题,(3)是不同时出发相遇和追及问题,这题还蕴涵着分类讨论的思想。
变式3:一膄快艇与孟关良的皮艇同在起点,快艇以每秒5米的速度先行了10秒,教练要求他用45秒追上快艇,孟关良为了追上快艇,必须奋力前划,他以每秒6米的速度划行,划了5秒后他发现用这样的速度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追上,请问他的想法用45秒不能追上快艇对不对?如果他要追上请你算一算孟关良后来要用多少速度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追上快艇?
这样的变式覆盖了同时出发相遇问题、不同时出发相遇问题、同时出发和不同时出发的追及问题等行程问题的基本类型。这样通过一个题的练习既解决了一类问题,又归纳出各量之间最本质的东西,今后碰到类似问题学生思维指向必定准确,很好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学生也不必陷于题海而不能自拔。
(三)一题多问,通过变式引申发展,扩充、发展原有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概括能力。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中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因此,可以通过例题所提供的结构特点,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想,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
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课本例题和习题的“改装”或引申。数学的思想方法都隐藏在课本例题或习题中,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对这类习题进行必要的挖掘,即通过一个典型的例题,最大可能的覆盖知识点,把分散的知识点串成一条线,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利于知识的建构。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加强变式训练,对巩固基础、培养思维、提高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变式训练能培养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联想,敢于怀疑的品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当然,课堂教学中的变式题最好以教材为源,以学生为本,体现出“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并能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去。让学生也学会“变题”,使学生自己去探索、分析、综合,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