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历史
历史本身就是滔滔的、流淌的,一个时间之流。这个是最本质的东西,我们必须去抓住它,当然我们是通过我们的感受去抓住这个时间之流。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构成我们的历史,就像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不同的空间之中一样,空间和时间在里面,和我们在一起。古代的一本书叫《文子》,谈到时间与空间,“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
广义历史: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狭义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1)历史的历史扩展阅读
科学性
历史作为反映过去事实的工具,其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从而为人类整个阶段的发展进程奠定基础。因此,合情合理的历史应具有以下特点:
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为依据。人们了解古代的历史主要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分析,内容翔实的古书大大提高了历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有古物或遗址可以做比较。从古墓中发掘的古物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可以使人们了解古物所属年代的风土人情。而对于遗址(如三星堆遗址)而言,科学家通过化学元素分析法(如C14检测法),或对地质层进行研究,就可以对历史有一段明晰的了解。
3、符合人们的普遍意愿。即使是神话传说,也绝不是胡编乱造,而是经过长期的生产过程中,被广大劳动人们一直接受的故事。而对于童话而言,是人全凭自己的思想编造的故事,并非历史。
⑵ 中国的历史在什么时候开始有记载的
从商朝的时候开始记载的:
因为商代的甲骨文已经定型,已经大量的用于记载。专
目前发属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 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2.商代甲骨文上面不仅仅记载了商代祭祀占卜的卜辞,同时也记载了很多商代对周边民族用兵的事实。
总之在15万片的甲骨文中,对商代的历史描写的还是很丰满的。
当然也有学者提到夏代或者更早的部落时期已经有了文字的记载,但是那些只是一些噪音而已,从数量以及表意上面,大多数的刻画符号不具有以上特征。
⑶ 历史的先后顺序
历史长河绵延不绝,正确的历史顺序是什么?中国历史是指中国从中华文明产生到现在的历史。中国历史悠久,自黄帝部落的姬轩辕(也称公孙轩辕)时期算起约有5000年;从三皇五帝算起约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约有近4100年;从中国第一次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算起约有2240年。中国历经多次政权演变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文化、科技世界瞩目。
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确立了共和政体。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混乱时期。后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终于在1949年结束了屈辱和分裂的历史。好了,接下来概括一下,正确的历史顺序是: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金夏、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⑷ 历史的含义是什么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
(4)历史的历史扩展阅读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
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
“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便以历史二字附会之,使其成为对应词。
广义上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历史是研究人类变化,社会兴替的重要的人文学科。
⑸ 历史的的历史
日本战败之后,美国随即以联合国的名义占领日本。其于日本以"根绝日本的战争能力与军国主义"、"通过民主化使日本成为世界国家中的一员"为标的,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行所谓"战后日本民主改革",诸如抢占占领者主导地位,进行"间接统治"、推动"民主化",颁布新宪等等。美国的占领政策固然在某种层面上具有时代意义,然而其对日本固有的深具封建色彩的社会基盘没有,也无法作根本的触动,紧接"冷战"的需要,又对日本旧政治、文化形态采取容留与温存的态度。这就使占领的最后结果并未达至"根绝军国主义"的目的,而留下无尽的历史隐患。
一、抢占主导与"间接统治"
美国进入日本,首着先鞭的是设置占领机构。日本战败后即建立了由美、英、苏、中、法、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荷兰、菲律宾等11个国家组成的"远东委员会"(F Eeastern Commission)。①另外还在日本设立"对日理事会"作为总司令部的咨询机构。②然而这些组织仅具原则上的象征意义,美国凭藉占领日本时的"特殊作为",没有在独占日本的问题上作丝毫的让步。此后的日子里,由美国独家支配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部(GHQ)"③操作了日本的一切战后重建事务。④对日管理的目的纵有无数,而为其要者则为:其一、根绝日本的战争能力与军国主义。其二、通过民主化使日本成为世界国家中的一员。如坂本太郎所说,上述目的,日本"在短时间里就取得了出色的成效"。⑤为了实现"改造"日本的目标,"公职驱逐"与旧政体解散的工作随即在日本展开。1945年9月,日本军队与其所属机关被"一卒不留"地遣散,同月将东条英机作为一级战犯逮捕,并处以绞刑。1946年1月4日,GHQ发出解散右翼团体及裁撤军国主义头目公职的指令,⑥规定所有战争的"协助者",一概从政界、经济界、言论界的岗位上离开,结果约12万名旧政府公务员遭到"放逐"(解职)的命运。
美国在日本实行的不是亲握权柄的直接式统治,而采用以日治日的"间接统治"。这种方式最初体现在对天皇的处置上,美国一部分人主张"天皇问罪"的严峻态度,也许受到《菊花与刀》作者等一类学者、政客的影响,考虑到天皇在日本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决定保持天皇制度,用其"日本精神象征"的作用,协助战后日本的管理。⑦
在美国人看来,一方面对日本的"管理"实为占领,然而占领者的色彩却要尽量淡化。美国人历来崇尚"实用主义",有用即真理。利弊权衡的结果,他们认为相对于直接"管理",由日本人"自管",要减少许多麻烦。其一可以消弭日本人的抵制心理;其次也可以让原本技术娴熟、性格驯顺的日本官吏经过改造后为己所用。许多旧政府的公务员由此重新回到政府岗位上来。⑧他们如同旧机器上的零件,拆卸--是因为曾经为旧机器服务。起用--则因为旧机器已经过整顿与改装。
二、美国"民主"与出人意料的英国式"新宪法"
美国的占领政策是在麦克阿瑟的领导下推行的。"麦克阿瑟是一位极富有魅力的领导人,他只接受华盛顿的一般性指导","他那种救世主般的思想和言辞感染了正在绝望中寻求鼓舞人心的指南的日本人"。麦克阿瑟有志于将日本改造成符合西方价值的自由与民主的"亚洲瑞土"。⑨占领之初,和平主义与民主主义的浪潮在日本卷扬开来。
1945年10月4日GHQ发出"民权自由指令",11日又有五大改革指令(男女同权与妇女解放、对劳动者团结与组织的支持、教育的自由化、废除专制与国民解放、经济的民主化),宣布"特高警察"与"治安维持法律"的废止。45年11月2日对15个财阀集团实行资产冻结,此后又发出解体的指令与天皇财产冻结的指令。12月9日发出土地改革指令。⑩
美国人认为,只有对日本进行民主改造,才能使这个岛屿国家脱离原来的立国路线,回到国际社会中来。为了这个目标,占领者取消了所有极端国家主义团体,废除所有镇压性法律,释放政治犯,其中也包括共产党。禁止一切旧的陆海军官、政府、企业以及教育界的头目担任任何重要职务。11
1945年12月15日,占领军指令神道与国家的完全分离,禁止天皇的神格化。新宪法用法律形式,规定天皇不是神,没有实际的权利,只是国家统一的象征。12月31日,禁止使用有关历史、地理与修身的教科书。新宪法"赋予国会最高权力,消除所有权利竞争的根源,或者使其明确的隶属于国会",规定众议院选举首相,内阁对国会负责,选举产生的参议院取代贵族院。12
在此同时,美国决定在日本颁布一部新宪法,以适应"新日本"的需要。由于这时的日本政府混乱不堪没有办法承接这项任务,麦克阿瑟命令自己的参谋班子起草新宪法,经过细微的修正,以1889年宪法修正案的名义公布,并于1947年5月3日生效。意味深长的是,这个宪法并非一遵美国自由体制的克隆物,而以英国议会政治作其蓝本。据说由此这部"新宪法就与日本人的政治经历相适应,得到绝大部分人的热烈欢迎"。
三、政党的活跃与左派的崛起
1945年10月至11月之间,日本进步党、日本自由党(旧政友会鸠山派)、日本社会党(旧无产政党诸派的统一党)、协同党等政党结成,除此外无数的小政党也在这个时候纷纷建立。45年以后,战前的社会运动的组织者再次活跃起来,他们大都得到青年阶层的拥护,积极开展起民主化斗争。14cXA#=o1UD g} $PM9Q^mSD
⑹ 中国的历史到底有多少年
国际上说中国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所以是3700年。而如果算上五帝时候的话是五千多年。 因为夏600年,尧舜165年,三皇并不是传国,所以大约有500年。 这样算就是差不多五千年。
另三个文明古国分别是大约在前3500、前3000和公元前2500年开始,中国为什么会在书上比他们晚是因为历史学家发现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商朝的。如果按建造城市,中国应该不会很晚,可能使因为夏朝贺以前的文字记载没有流传下来,所以是公元前1700年。
(6)历史的历史扩展阅读:
中国历史
中国历经多次政权演变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文化、科技世界瞩目。
中国史前时期炎黄二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东周推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国—秦朝,西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中国陷入分裂割据局面,五胡乱华期间,异族融于中国趋势加强,诸多民族在分立政权的冲突中逐渐汇聚。隋唐时期,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更为密切,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高度发展。
宋元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经济、科技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末在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确立了共和政体。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混乱时期。
后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终于在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又经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⑺ 什么叫历史
历史有三层含义: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
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7)历史的历史扩展阅读:
释义
广义狭义
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人类历史在社会的演变过程称之为“历史”。神人记丑,烧给冥界,一般是指人物所发生过的事。
历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
自然史。
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