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的历史
A. 关于洛阳的历史故事
关于洛阳的历史故事:
伊阙,是伊河流域的最后一段峡谷,由熊耳山东端悬崖和嵩山西端峭壁夹峙而成。它南临伊川盆地,北系洛阳盆地,为两个盆地间之咽喉。因其两山对峙,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被称为“伊阙”。
与其它峡谷不同,伊阙所系的两个盆地几乎处在一个地平面上,因而这个峡谷几乎不见落差。
伊水从上游山区泻出,进入低平的伊川盆地,形成几度弯曲,经过狭窄的伊阙水道缓缓北流,至洛阳盆地腹部与洛水汇合成“伊洛河”。伊洛河继续向东北流,至盆地边缘的神堤穿过黄土丘陵沟谷,注入黄河干流。
伊水、洛水滋润的两个盆地,土质肥沃,自流灌溉便利,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是著名的两大粮仓。散居在嵩山周围的崇部落是开发这两个粮仓的主人。以两个粮仓为经济支柱,崇部落是当时“万国”之中经济实力最强者。
距今约4000多年,由于气候变热,西部高山冰雪融化,黄河流域大小河流暴涨,发生了上古史上史无前例的洪水大灾难。黄河中游南岸的伊川盆地、洛阳盆地成了重灾区。伊河在伊阙之南的伊川聚成湖海,洛河在伊阙以北、神堤之南的洛阳盆地汇成汪洋。
湖海汪洋淹没了崇民的家园、良田,阻绝了崇民的交通,威胁着崇民的安全:为了生存,崇部落在首领鲧领导下,与洪水展开了殊死的搏斗。由于鲧治水失当,处处防堵,治水九年不成,还造成重大损失。部落联盟首领舜按律行事,将鲧处死。
鲧的儿子禹,处事谨慎有谋略,悉心为公不辞劳苦,在崇民中享有厚望;为发挥崇部落治水的骨干作用,帝舜令禹继承父职,为崇部落首领。
禹继首领之位后,首先要解决的是威胁祟部落生存的伊洛水患问题。他登上高山,举目望去:伊河受阻于伊阙,洛河受阻于神堤,两个咽喉造成了两个陆中海洋;欲使两处湖水消退,必先疏通两个咽喉部位。鉴于伊阙是石质峡谷,神堤是土质沟谷,禹决定先易后难——先治洛后治伊。
他率众北赴神堤,掘沟挖谷,拓宽疏通神堤水道,十日之后,洛川之水泻人黄河,洛阳平原重见天日。此后,禹挥师伊阙。由于伊阙水道太狭,即使洛阳盆地湖水泻去,伊水出伊阙的流量仍然不大。而要疏通拓宽这岩石峡谷,仅凭他们的石制、铜质工具谈何容易!
禹愁眉不展,在伊阙山上转来转去,蓦然间,一颗斗大的石头被蹬动,那石头向山下滚去,接着发出一声巨响!禹十分惊讶,寻声赶到崖底,只见一个山洞被砸毁。原来,这伊阙山下有许多溶洞,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峡谷底部。由于长气水浸和风蚀,这些溶洞质地松脆,一经重击,便成碎石。
这一发现,使禹感奋不已,他立即调动人马,一部分持石锤、铜钎打击溶洞;一部分搬运碎石,清理谷底。他身先士卒,挥动大锤,砸击之声震撼峡谷。
这是华夏先民力战洪水的英雄史诗中扣人心弦的一幕:
一个个溶洞被销毁,一筏筏碎石被运出,一月之后,奇迹出现,湖水从峡谷中呼啸而出!急流搬走了峡谷中淤积的泥沙,急流动摇着失去溶洞根基的悬崖峭壁,破裂后的岩石不断落人急流被卷走,狭窄的伊阙逐渐开阔,久积的湖水迅速消退,伊川终于亮出了肥壤沃土。
伊河象一条玉带从伊川盆地伸向洛阳盆地,在伊洛平原上静静地流淌。
久困于嵩山的崇民们终于重返伊洛平原,恢复了他们的自流灌溉农业,一年后,伊洛平原上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呈献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1)洛阳的历史扩展阅读:
打开尘封的历史画卷
洛阳从史前时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到夏、商、周三代,从氏族社会到3000年间迭相更替的封建王朝,文化渊源一脉相承。源于洛阳的河洛文化体系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文化脉络。
自夏朝起,先后有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历时三四千年,积淀了以五大都城为代表的古城遗址,以龙门、白马为代表的佛教胜迹,以北邙山为核心的贵族墓地,以传统文化为内涵的名人故里等。它们都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透过风霜雪雨熠熠闪耀着华夏历史文明的光辉。
截止到1996年,洛阳的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家级8项,省级54项,市县级1074项,一般文物不计其数。仅洛阳出土的文物数量就占河南省的1/3,约占全国的1/13,堪称“地下文物宝库”。
其龙门石窟、五大都城城址(夏、商、周、汉魏、隋唐)、白马寺等都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另外洛阳自然资源也别具特色,正在建设的小浪底水库区、黄河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等,都是生态旅游中的精品。
汉魏洛阳城位于洛阳市与偃师县、孟津县的相邻处。早在东汉以前,西周成周城曾修建于此。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又一次将都城建立在此。东汉以后,曹魏、西晋也曾建都于此,“永嘉之乱”洛阳城毁于战火,北魏孝文帝再次将都城迁至这里。
汉魏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军事、民族冲突频繁的时期,以汉魏洛阳城为背景,既有中原汉臣的雄才大略,也有草莽英雄的赫赫神威;既有文坛俊秀的不朽篇章,也有影响世界的科技发明。
这一切不但使汉魏洛阳城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而且使留在这里的不仅限于城市遗址,还有许多文化、科技遗址。
B. 洛阳的历史文化
历史:
洛阳历史悠久。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起, 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29年,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历史上曾先后6次进入世界大城市之列,从商周到隋唐时期,洛阳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与欧洲、北非和亚洲各国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洛阳历代科学泰斗、学术流派、鸿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册,灿若繁星。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的产生和发展与洛阳密切相关,中国四大发明与洛阳息息相联。洛阳丰厚的历史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财富和供人凭吊的遗迹旧址。
文化:
牡丹文化
牡丹是中国园艺花较早用于观赏的花卉之一。在牡丹栽培过程伊始就与洛阳结缘。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而“甲天下”于宋,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北宋时洛阳不仅成为中国的牡丹栽培中心,同时也有了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牡丹专著,为牡丹研究推广及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景佑元年间(1034年)欧阳修著有《洛阳牡丹记》,记述了洛阳人种花、赏花习俗。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牡丹专著。
其后周师厚(1082年)的《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列举牡丹109种,芍药41种。元佑年间 (1086一1093)张峋撰《洛阳花谱》,列牡丹119种。这些专著对促进当时中国牡丹发展及后人研究牡丹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洛阳的牡丹文化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唐宋开始出现的牡丹的诗词、歌赋、小说、故事已经绘画、刺绣等量大且内容丰富。
C. 洛阳历史介绍
洛阳位于河南西部,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阳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
夏太康迁都斟 ,商汤定都西毫;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相袭,共十三个王朝。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隋唐时人口百万,四方纳贡,百国来朝,盛极一时。
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西周初期,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公路网,洛阳是其中心,驰道驿路,其直如矢,无远不达;隋唐大运河上,舳舻相接,帆影联翩,从洛阳东达于海,西至关陇,南下苏杭,北朔幽燕。
以洛阳为东端起点的“丝绸之路”,可以直驰地中海东岸,明驼宛马,络绎不绝。 洛阳是文化的读本。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从此,周公“制礼作乐”,老聃著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
班固在这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洛阳的历史扩展阅读:
以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西周时期,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直属于周天子。
东周时期,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 战国时期,雒邑改称雒阳,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市(除灵宝外)、洛阳市(栾川西部除外)、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原阳县。西汉时期,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
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地理名词,直到清朝。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此时的河南郡,辖今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
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西部属弘农郡的有天的三门峡市全部、宜阳县、新安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已经现在南阳市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 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辖区不变。三国时期,属曹魏。
雒阳改称洛阳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袭东汉。河南尹有所扩大,此时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县。跟两汉时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县。
西晋时期,大体仍然沿袭两汉旧制。不同之处在于,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包含今天的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市、新密市、原阳县。同时河南尹向西有所扩展,包含了新安县和宜阳县东部。此时,河南郡包含的地区有偃师、孟津、巩义、登封。
汝州、伊川、汝阳、禹州、嵩县、新安。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行政区划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 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另置渑池郡,其他各郡无变化。
但新设了很多县。 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辖今偃师、孟津、巩义、登封、伊川、嵩县、宜阳、新安、渑池、陕县等地。汝州、汝阳该属襄城郡,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 唐朝区划变化很大。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阳为中心。
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宁县、济源市、温县、孟州市。五代十国又是天下大乱,增设陕州、孟州(很可能是唐朝中后期设置的),所以河南府的辖区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围。 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
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伊川、新安、宜阳、洛宁、嵩县 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新安、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 元朝设河南江北行省,从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范围不再限于河洛地区。
不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此时的河南府路向西扩展,收纳了灵宝、陕县、洛宁。其他方向不变。 明朝河南府进一步扩大,又增加了卢氏、栾川、嵩县、伊川大部 清朝从河南府析置陕州。
包括今天的陕县、灵宝、卢氏,以及栾川一部分地区。 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19县。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1932,日军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
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1948年,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置市。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
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1956年,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
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 洛阳附近的各县中,跟洛阳历史联系最密切的是偃师、孟津、巩义、登封。其中偃师、孟津从周朝以来三千年如一日,从未改变。其次是巩义,从周朝一直到新中国,也有三千多年。
再次是登封,从三国时期到新中国,有1700多年。而其他的各县(市)如新安、宜阳、伊川、渑池、汝州等则与洛阳时分时合,而栾川、卢氏、陕县、禹州等隶属洛阳的时间就更短了。另外,自从西晋置荥阳郡后,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
D. 洛阳是哪个朝代哪个皇帝的都城
1.东汉 雒阳 汉魏故城 光武帝至献帝,共12帝 25年—190年
2.曹魏 洛阳 汉魏故城 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
3.西晋 洛阳 汉魏故城 武帝至愍帝,共4帝 265年—313年
4.北魏 洛阳 汉魏故城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七帝 493年—534年
5.隋 东都、东京 隋唐故城 炀帝、恭帝 606年—618年
6.武周 洛阳 隋唐故城 武则天
7.后梁 西都 隋唐故城 太祖、郢帝、末帝 909年—913年
8.后唐 东都 隋唐故城 庄宗、明宗、闵帝、末帝 923年—936年
拓展资料:
中国古代帝喾、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帝喾都亳邑,夏太康迁都斟鄩,商汤定都西亳;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沿袭,共十三个王朝。
洛阳古称雒阳、豫州,位于河南西部、黄河中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
洛阳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 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枢纽。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E. 洛阳是哪些朝代的都城
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
列举介绍:
一、夏都
崇(洛阳嵩县),斟鄩(洛阳),穷石(洛阳南)等,帝王鲧、太康、中康、相、羿、寒浞、桀。时间2070年-前1600年。
二、商都西亳
西亳所居帝王商汤、外丙、太甲、盘庚,时间前1600年-1046年。
三、西周都洛邑
公元前1046年,西周代殷后,为控制东方地区,开始在洛阳营建国都成周,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史称成王“初迁宅于成周”,“定鼎于郏鄏”,曾迁殷顽民于成周,并以成周八师监督之。当时洛阳称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国等,亦称周南。共经历了成王—幽王,共11王。时间前1040年-前771年。
四、东周都洛阳
周宣王死、周幽王立。关中发生大的地震,灾难严重。《诗小雅·十月之交》云:“三川竭、岐山崩。百川沸腾、山冢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加之内政腐败,社会黑暗,宫廷分裂。公元前771年幽王被杀,西都镐京被抢劫一空。平王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决定废西都全迁东都,史称东周。东周只有洛阳一个都城。
五、西汉初都洛阳
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刘邦在定陶称帝,史称西汉或前汉。刘邦称帝的当月,从定陶来到洛阳《资治通鉴》记载:“帝置酒洛阳南宫。”评功论赏,文臣武将,皆大欢喜,遂定都洛阳。
六、其它朝代都城介绍:
唐代自高宗始仍以洛阳为都,称东都 。武德四年(621年),置洛州总管府,辖洛州、郑州、熊州、榖州、嵩州、管州、伊州、汝州、鲁州等九州,洛州辖洛阳、河南、偃师、缑氏、巩、阳城、嵩阳、陆浑、伊阙等9县。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十道,洛阳属河南道。
显庆二年(657年)置东都。唐玄宗长期居洛,曾敕令大修中岳庙,并赐风穴寺(在今汝州)内佛塔名“七祖塔”。开元元年(713年),改洛州为河南府。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于洛阳置都畿道。天宝年间,改东都为东京 。洛州、河南府均治洛阳。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始,改东都为神都 ,对都城进行扩建,修建了明堂、万国天枢等。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定都洛阳,以更大的规模开凿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像龛便是盛唐雕刻艺术的辉煌代表。武则天还令薛怀义为白马寺住持,大规模整修白马寺。
唐代,中国佛教臻于鼎盛,佛教史上势力最大、影响最广、流传最久的教派禅宗在洛阳形成。唐天祐四年(907年),唐室亡祚,其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暂的王朝,史称五代。其中,后梁 、后唐、后晋 均曾都洛阳,后汉、后周以洛阳为陪都。这一时期洛阳仍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5)洛阳的历史扩展阅读
洛阳,古称斟鄩、西亳、洛邑、雒阳、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下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
洛阳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馆藏文物40余万件。
洛阳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及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枢纽。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称,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蜚声中外。
截至2015年,洛阳拥有四项世界文化遗产,沿洛河两岸存有夏都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西周成周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等六大都城遗址。 有5A级景区5家、4A级景区16家。
2016年12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该《规划》将洛阳定位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阳自贸区也是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三大片区之一。
F. 洛阳古都的历史发展是什么样的
洛阳位于黄河中游以南的伊洛盆地,东有虎牢关险地,西有函谷关要塞,北依邙山,南对龙门,伊、洛、餭、涧等河蜿蜒穿行其间,自古就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的说法,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建都立国的理想之处。从公元前770年开始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朝代先后在洛阳建都,因此它有“九朝古都”之美称。从东周到后唐,在长达1000余年的时间里,洛阳都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都曾活动在这里。
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的祖先就在洛阳一带劳动、生息。远古传说中,有一个“河图洛书”的故事,说的是伏羲氏从黄河里得到一张画有八卦的图,能预知先兆,推算吉凶;大禹在治理洛水时,得到一块刻有文字的龟壳,上面以九为最大数,他就把天下分为九州。另外,还有黄帝、尧、舜曾在洛水一带活动的传说。这些表明,在原始社会时期,黄河、洛水一带就存在着文化相当发达的氏族部落。从考古发现看,大约在六七千年前,洛阳一带就已进入母系氏族的繁荣阶段,在5000年前父系氏族公社已经形成,当时伊、洛、鳇、涧两岸,散布着许多原始部落。
洛阳城市的真正兴起,始于周公营建洛邑,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周武王曾打算迁都洛阳,但由于他很快就死了,没有如愿。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后,政权由周公掌管。不久发生了以武庚为首的商朝贵族叛乱,周公经过三年东征,镇压了武庚叛乱。此时,他更加意识到洛阳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于是他请求周成王迁都洛阳,得到成王的同意。他派人把九鼎(一种象征王权的重器)从商朝旧都殷(今河南安阳)迁到洛阳,作为定都的前奏。周公和召公动用了大批奴隶经过艰苦的劳动,很快营建好了洛邑。自此,西周有了两个都城,西边的镐京称为宗周,东边的洛邑称为成周。事实上,周公营建的洛邑有两座城池:西面的一座叫王城,方圆有30里,建筑井然有序,四面各有3门,共12座门,城内有经纬道各9条,王宫筑在中央大道上。左边是宗庙,用来祭祀祖先;右边是社稷神坛,供王登基典礼和祭祀天地神灵之用。前边是朝会群臣诸侯的殿堂,后边是商业市场。由此可见,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的城市建设已有了较合理的布局。全国解放后,为了保护古代遗址,在这里开辟了一个王城公园。东面一座叫成周城,略小于王城,又名下都,位于王城以东10多公里的地方。史书上有“城内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的记载。春秋的时候,周敬王曾逃到这里避难,并加以扩建。后来成周城曾是东汉、曹魏、西魏、北魏四个朝代的都城。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历史上称为东周,这是正式在洛阳建都的第一个王朝。东周时代的洛阳,有“天下名都”之称。这里住着许多手工业奴隶,设有许多宫、私作坊,手工业相当发达。近年来在洛阳一带就发现了制陶、石料、骨料、铸铜等作坊遗址。作为西周陪都和东周都城,洛阳揭开了其城市发展历史的序幕,而且为古代中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秦朝时,统治者在洛阳置三川郡。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初期,曾在洛阳建都5个月。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军曾先后占据洛阳,洛阳还一度做过更始政权的都城。直到东汉时,洛阳才又成为统一的封建国家的首都。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定都洛阳后,首先兴修水利,在京城挖了一条阳渠,又派人整治了汴河。这样,洛阳的漕运便与鸿沟水系相连。江淮地区的粮食可以沿河直送京都,使东汉王朝有了较稳定的经济基础。东汉洛阳城是在周代成周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这座古城有12座城门,城内的主要建筑是南北二宫,皆金碧辉煌。宫城以外,有纵横24条大街,每街都设有两个街亭,负责管理。明堂、辟雍、灵台,是当时洛阳城郊的三大重要建筑,分别作为祭祀祖先、皇帝行礼和观察天象之用,规模宏大,雄伟而又庄严。当时洛阳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都市,城市有三个交易市场,“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伪巧,充盈都邑。”当时洛阳设有东观、白虎观、平乐观、兰台、石室等藏书馆和研究机构,城南设有最高学府——太学,学生多达3万多人,里面讲堂宽阔,仅学生宿舍就有1000余间。东汉末年,战乱不断,洛阳被董卓焚烧,东汉以来经营150多年的一代名城被毁于一旦。
曹魏、西晋都以洛阳为都。魏晋洛阳城是在东汉都城的废墟上兴建起来的。经过魏晋统治者的多次整修和扩建,洛阳又恢复了昔日的盛况。当时城内的主要建筑有宫城和金墉城,人口也逐渐增加到11.44万户。西晋统一全国后,经济有所发展,京都洛阳物质丰富,商业发达,富商大贾很多,连一些官僚贵族也经营商业。
西晋灭亡后,北方陷入了五胡十六国的长期动乱之中,洛阳又一次遭到毁灭性的破坏。494年,统一了北方的北魏孝文帝把首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北魏时的洛阳城,是在魏晋都城的基础上重建的,规模比魏晋时更大,史书称其“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宫殿集中建在旧城中部稍偏西北的地方。宫城以外修建了322街坊、220里弄,全城有10.9万多户。有三个热闹的市场,其中四通市是国际贸易市场,这里住着万余家从中亚细亚以及大秦国来的商人。北魏盛行佛教,洛阳佛寺林立,多达1300多所。位于宫前御道西的永宁寺和东汉时创建的白马寺最为著名。永宁寺内有一座高达60丈的佛塔,几十里外都能看见。位于洛阳城南25里的龙门石窟也是北魏时开创的,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宋诸朝,相继大规模营造长达500多年。龙门石窟艺术绚丽夺目,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但魏孝文帝死后不久,北魏王朝瓦解,兴隆了40多年的洛阳再次遭到践踏而变为废墟。
隋唐两代,我国的首都是长安,但洛阳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隋炀帝派杨素和宇文恺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征夫200万人,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便正式完工。隋代东都是洛阳历史上最宏伟壮丽的一页。城郭周长50多里,由宫城、皇城、东城、含嘉城、圆璧城、外郭城等组成,城内有103个里坊,纵横各10条大街,有丰都、大同和通远三市,“市四壁有四百余店”,“招致商旅,珍奇山积”。城西建有西苑,周围200里。显仁宫富丽堂皇。据记载,当时洛阳的人口已经达到百万以上。隋代东都是南北大运河的中枢,北通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粮食、丝缃和各种物资可以通过水上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源源不断地运到咨阳。洛阳既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繁华都市。
唐初以洛阳为行宫。自唐太宗起,洛阳先后被称为洛阳宫、东都、神都、东京等,皇帝常来比居住。唐代有6个皇帝曾先后移都洛阳,历时40多年。女皇武则天在洛阳居住的时间最长,唐玄宗也曾居住10年之久。可见唐朝是以长安、洛阳两京并重的。唐时的洛阳,在隋代东都的基础上曾设了许多壮丽奇伟的建筑,比较著名的有上阳宫、上林苑、明堂、铜铁天枢等。唐代诗人王建是这样赞美胜似仙境的上阳宫的:“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曾读列仙王母传,九天未胜此中游”。明堂又叫万象神宫或通天宫,是武则天朝会群臣之地。武则天还在城南和城北分别修建了兴泰宫和避暑宫,用以游玩赏乐。唐代洛阳商业贸易极其发达,城市内有南、西、北三个贸易市场,特别是北市,聚集了中外的富商大贾,商船、车马众多,时常阻塞道路。
洛阳齐云塔唐朝灭亡后,中国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在中原地区先后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为时短暂的政权。其中前三个王朝都曾先后在洛阳建都,后两个王朝也曾把洛阳作为陪都。北宋时以洛阳为西京。宋太祖赵匡胤对洛阳的宫室、城郭、漕渠都多次进行修葺,因而北宋时的洛阳仍然具有相当大的规模。这个时候的洛阳尽管在政治、经济地位上没有先前那样重要,但却是全国的学术文化中心。
金代和元代,洛阳遭到了严重破坏,隋唐以来的城郭宫室已难觅其迹。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曾把他的儿子朱彝分封到洛阳,称为伊王,同时,在城东北部兴建规模宏大的伊王府。后来朱元璋又把福王朱常询封到这里,迁封伊王于汝州。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曾攻占洛阳。
洛阳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代科学泰斗、学术流派、鸿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册,灿若繁星。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的产生和发展与洛阳密切相关,中国四大发明与洛阳息息相联,自古以来,墨客骚人云集,有“诗都”之称。周易八卦在此发祥,老子在此著《道德经》,孔子问礼至此,三班(班彪、班固、班昭)在此修成《汉书》,司马光在此编成《资治通鉴》,张衡在此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等;虞初的《周说》,陈寿的《三国志》,许慎的《说文解字》,欧阳修的《新唐书》等鸿篇巨制,也无一不得助于洛阳这块沃土。东汉的“洛阳太学”学生逾3万人,为当时世界之最;晋人左思的《三都赋》名声之噪,曾使“洛阳纸贵”。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程颢、程颐二兄弟,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等无不在此留下享誉九州的名篇;大诗人杜甫、白居易、李贺、刘禹锡等,或生于此,长于此,或游历于此,终老于此,留下了多少千古绝唱。
G. 洛阳的历史经历了多少个朝代
洛阳是13朝古都,以前共有10个古都,洛阳有4个古都。
H. 洛阳是哪几个朝代的古都
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10个政权。
洛阳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 。远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洛阳繁衍生息,禹划九州,河洛属古豫州。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 ,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洛阳建都 。
洛阳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2.2-24.6℃,洛阳市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复杂,其中山区45.51%,丘陵40.73%,平原占13.8%。洛阳市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河、洛河、伊河、涧河、汝河等 。
(8)洛阳的历史扩展阅读
洛阳历史源远流长,古都风采积厚流光,洛阳13朝古都系列之五:东汉。
西汉末年,阶级矛盾加剧,社会动荡,公元9年,王莽算位,自称皇帝。公元12年,王莽下书,以洛阳为东都,以常(长)安为西都。王莽复古改制,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了东汉王朝,定都洛阳。
他认为汉属火德,忌水,所以改写洛阳为雒阳(“雒”同洛,周时亦称洛阳为“雒邑”)。经过10多年征战,东汉重新统一了全国。东汉时期的洛阳,城市建筑宏伟壮观,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发达。
在手工业方面治炼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能够炼白口铁、麻口铁、灰口铁和脱碳钢,并且比欧洲早一千多年用煤作燃料。当时洛阳是全国最大最繁华的商业都市,也是对外贸易的中心。市面上有很多商店和商贩。
商人们有的来自内地,有的来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的来自国外。洛阳还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全国各地的文人们汇集在洛阳。当时洛阳有太学,相当于国立大学,学生最多时达到3万多人,洛阳还有当时全国最大的图书馆一一东观;著名的国家天文台一一灵台。
许多著作和发明在洛阳诞生,如张衡发明浑天仪、地动仪,蔡伦改进造纸术,班固著《汉书》等。东汉时,佛教正式传入我国。白马寺是佛教传人我国后官方建立的第一座寺庙,是中国佛教早期传播的中心。
东汉在洛阳定都的时间为195年,其间董卓挟汉献帝迁长安6年,曹操挟汉献帝迁许城(今许昌市)24年。东汉末年,洛阳遭到破坏。当时朝廷腐败,有钱者可以公开买官,甚至赊账买官,上任后加倍付款。
洛阳京都内外的田地,几乎为官僚贵族占有,加上自然灾害严重,老百姓没有办法活下去了,只好纷纷起义。其中黄巾军所向披靡,一直攻到洛阳孟津,被统治集团镇压下去了。接下来武将宦官、官僚和地方豪强相互厮杀,洛阳内外一片混乱。何太后召董卓入朝。
董卓带兵在洛阳疯狂烧杀,使洛阳遭到毁灭性破坏。各路豪强军阀纷纷讨伐董卓,董卓挟持汉献帝逃到长安。临行前,又对洛阳大肆抢劫,四处放火盗挖古墓,使洛阳城化为一片废墟。
这便是在洛阳建都的第五朝代,东汉!
I. 求发生在河南洛阳的重大历史事件
有白虎观会议、董卓之乱、神龙政变、洛阳兵变、白马驿之祸。
1、白虎观会议
白虎观会议是东汉章帝时召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和诸生在白虎观召开的一次讨论儒家经典的学术会议。
自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汉朝君主的统治思想支柱。但是由于当时各家儒学学派传承不同,对于儒家经典的版本、内容多有争议。
虽然汉宣帝时曾召开“石渠阁会议”加以统一,但是经历王莽新朝的战乱之后,各家的歧异再次抬头。
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公元56),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为了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白虎观于当时乃是朝廷修缮儒学之所。
2、董卓之乱
董卓之乱,指东汉中平六年(189年)至初平三年(192年)董卓入朝后实行的专权暴政。中平六年,董卓奉诏率兵进入洛阳,废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为相国,独揽朝政。
次年关东诸侯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卓败,挟持汉献帝刘协西走长安,并驱使洛阳数百万人口西迁长安。行前,董卓士卒大肆烧掠,洛阳周围二百里内尽成瓦砾。初平三年,董卓被王允、吕布所杀。
历时三年的董卓之乱,时间虽短,却使东汉政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董卓专权暴政引起的诸侯讨伐,为群雄割据局势打下了基础。东汉政权日趋衰败,三国群雄在此期间先后登场,军阀混战的三国乱世由此开启。
3、神龙政变
神龙政变,又称神龙革命、五王政变,是神龙元年(705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神都洛阳紫微城发动兵变,逼迫女皇帝武则天退位,复辟唐朝的事件。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联络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左羽林将军李兴宗等。
力图拥立李显为君,诬称武则天男宠——麟台监张易之、司仆卿张昌宗谋反,率领禁军诛杀张易之、张昌宗,随即包围集仙殿,逼迫武则天退位。
次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为监国。第三天,禅让。第四天,李显正式复位。二月初四(3月3日),复国号为唐,武周朝廷终结,因为有改朝换代的因素,所以称之为革命。
唐中宗打击五大功臣的时候,先封他们为郡王,削夺他们的宰相权力:崔玄暐,博陵郡王;张柬之,封为汉阳郡王;敬晖,平阳郡王;桓彦范,扶阳郡王;袁恕己,南阳郡王。所以,神龙政变又称五王政变。
4、洛阳兵变
洛阳兵变是发生在中国五代十国后梁时期的一场兵变。乾化二年(公元912年),朱温病重,欲立养子朱友文即位,其子朱友珪得知后,杀死朱温,秘不发丧,矫诏监国,令均王朱友贞杀友文。
后朱友珪赶赴洛阳称帝,群臣不服,均王朱友贞见状趁势起兵,与掌握重兵的杨师厚击禁军。乾化三年(公元913年)二月,朱友贞兵至洛阳,数千禁军倒戈,突入宫中。
朱友珪见大势已去,与妻子张氏一起自杀。朱友贞返回开封即皇帝位,是为梁末帝。朱梁王朝在晋军压境之际,同室操戈,逐使国力日衰,不久便为后唐取代。
5、白马驿之祸
白马驿之祸又称白马之祸,是唐朝末期朱温在洛阳诛杀朝官的一次事件。
事件发生在天祐二年(905年),朱温在李振的鼓动下,杀死了众多大臣,大约三十余人。杀死后并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
事后两年的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改国号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于开封。唐朝灭亡,立国共二百九十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神龙政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白虎观会议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董卓之乱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洛阳兵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白马驿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