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史论文
A. 急求一篇关于物理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论文
读《物理学史》有感
摘要:在实施新课程和新教材过程中,又读《物理学史》,使我们深深觉得课改必须遵循敢于质疑、勇于探究、善于思维、勤于实验的四条原则,我们不能偏离这个方向。我们必须坚持这四条原则不动摇,如同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百年不动摇一样,新课程改革不论以何种方式进行,不管如何做新的尝试,我们都应该投以赞许的目光,但是有一点不能变,那就是敢于质疑、勇于探究、善于思维、勤于实验的四条原则不能变,偏离了这四条原则,也就违背了物理学历史的发展规律,必然会偏离正确的方向。这点一定要切记、切记。
关键词:新课程 新教材 物理学史 四条原则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对物理学科而言,在实施新课程和新教材过程中,不断地有许多新的观点,好的做法出现,并且也涌现出成功的典型。但是,也有许多尝试偏离了物理学科发展的原则,值得我们共同来关注和探讨。纵观物理学史,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实施新课程和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综合性知识之外,还必须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一、敢于质疑
20世纪物理学革命告诉我们,科学的每一次崭新境界的开辟,都必须要有敢地向旧理论说“不”的勇气。爱因斯坦,玻尔用他们年轻的心,沸腾的血和活跃的头脑,带领海森伯等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勇敢地向旧理论思想挑战。在此期间,每一个“不”字的出现都响彻云霄,宛如春雷一般。普朗克提出能量是“不”连续的;爱因斯坦更深入地提出了辐射也是不连续的;海森伯更是提出了量子力学中最关键的一个关系式即“测不准关系式”;此外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又向守恒说出了“不”,提出了“宇称不守恒”。每一个“不”字都给物理学以飞跃,可见,挑战孕育了创新,勇气孕育了力量,信心带来了成功。
在实施物理新课程与新教材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物理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们用一个开放的,喜欢探究和充满活力的头脑去不断提出新观点,否定旧理论。充分发挥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应该树立理性的权威观。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学生提供了广泛摄取知识与锻炼思维的机会。因而他们也完全可能在某方面甚至是本学科领域领先于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学生会常跟老师谈及他们从网络信息中获取的一些知识与信息,其中可以有很多对教师来说是全新的感受。“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永远保持谦虚进取的态度。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应自觉地接受学生的“教育”,并把自己置身于终身学习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表现出严谨务实,批判进取的科学精神,努力展示自己的教学智慧及内在的精神气质,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教师善于鼓励和想像的倾向性,为学生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远大的理想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要有热情洋溢、情绪饱满、富于激情的想象力,并以此来树立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二、勇于争辩
通过研究物理学史,我们不难得到这样一个启示:科学的每一次重大发现和突破的背后都隐藏着激烈的争论。其中最令世人注目的是爱因斯坦和玻尔旷日持久的世界性论战。爱因斯坦拒绝把量子力学接受为终极理论,并对以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的正统解释发动了猛烈的攻击,这场争论使世人明白,量子力学的理论是非局域性的理论。它涉及到类空关系,即比光速还快的信号传播,而狭义相对论则是局域性理论。这场世界性的科学争论,无疑对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玻尔和海森伯的散步,普朗克和爱因斯坦的争论都对20世纪的物理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讨论并没有完,现在在牛津和剑桥,科学怪杰霍金和彭罗斯的讨论还在继续着,物理学还将有着重大发展,因为“科学扎根于讨论”。
教师在实施新课程和新教材过程中,必须转变传统教育中的师生观,构建相互尊重,互相信任的,平等的,合作的新型师生观,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中要达到“四个允许”:错了允许重来;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辩;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教师要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不断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不断共同学习的过程。从而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推动,也就是要做到教学相长。同时,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准备一些辩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让学生自己摆观点,举例子,讲道理,用事实说话,从而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实现新课程的目标,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勇于讨论的习惯。
三、善于思维
我们读过《物理学史》之后会发现:科学神奇之树的每一次萌芽、成长、开花、结果都有着孕育它们的科学土壤。值得一提的是哥本哈根大学物理理论研究所。在这里既有22岁当讲师、27岁当教授、31岁获得诺贝尔奖的海森伯,有作为“上帝的鞭子”不断地指出他人论文缺陷的泡利,有开玩笑不讲分寸的朗道,还有“几乎把画漫画和打油诗作为主要职业而把物理当成副业”的伽莫夫,哥本哈根大学的氛围使人感到繁忙、激动、活泼、热血沸腾、无拘无束、和蔼可亲,充满着挑战。他们的年轻和倔强,使他们不断地有新的想法,新的观点,新的思潮,新的认识如同一股股清泉涌出。在那漫长、艰辛、曲折的探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有无数年轻人的贡献和创举。究其实质,人类科学的进步就是一个不断否定旧理论和提出新观点的过程,而他们的年轻就注定他会有一个开放,喜欢探究和充满活力的大脑,为他们取得成功提供了条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实施新课程和新教材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思维是创新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
①寻找思维的起点。就是能引起思考,推动思考不断深入并成为解决问题突破口的信息群。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异大多表现在寻找思维起始点的速度快慢上,教师若能帮助学生学会寻找思维起始点,学生的学习便易获得成功。
②设立思维中间站。初中生思维能力弱,跨度小,学习过程中不会适时设立思维中间站,而对大量的信息,不会筛选、整理、剖析,抓不住有用的信息,把握不住问题的实质,这样就出现了一知半解,随意凑合,应付了事的情况。针对初中生的上述思维特点,在教学中要采取小步子,搭台阶的办法,在思维之间增设思维中间站,及时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抓住关键,把握重点。开始时思维站间距可短些,慢慢地扩大,渐渐加大思维跨度。当问题抽象,学生具体经验少时;当问题涉及面广,学生知识能力存在缺陷时;当问题内部结构复杂,学生综合能力差时,需增设思维中间站。
③已设立的各思维中间站之间需要架设思维连接线加以联系,使各思维中间站能顺序地有效地协调运行。这种联系方法既有点与点之间的串联,线与线之间的交织,又有面与面之间的网络化。围绕重点知识寻同类,举实例,找反例,思错例,将每一个思维中间站都纳入有效的思维控制范围内,形成有序的思维网络,使各知识点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从而达到提高思维效率之目的。
④变换思维审视角。用原有的思维方法不能求得问题的解决时,应及时变换思维审视角。变常规思维为突跃思维,直线思维为平面或立体思维,收敛思维为发散思维,一般思维为极端思维,正向思维为逆向思维。往往能提高思维效率。
⑤设计开放性问题。新颖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寻求众多的适当答案,使学生找出以前没想到也不敢想的各种奇妙的好方法,而且是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究的好方法,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勤于实验
值得注意的是,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重大获奖项目中绝大多数都与物理实验有关,纯理论研究很少,就是获奖的重大理论研究也是大量实验事实的总结,再用数学公式简洁表达的结果。即使是理论项目,也要在实验证实后才获奖。如:1927年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提出了波粒二象性理论的德布罗意才于1929年获奖;1957年,吴健雄实验证实了弱电相互作用,提出宇称不守恒的杨振宁、李政道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73—1978年实验上发现中性流存在,提出弱电统一理论,预言中性流存在的、格拉肖、温伯格、萨拉姆于1979年获奖等。事实证明,物理学的理论大厦是由实验支撑的,没有实验,物理学大厦的基础就不牢固。
不仅仅如此,实验是检验物理理论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是各种争论的最公正的裁判,是修正错误的依据,更是发现新理论的起点。事实上,无论理论有多美好,无论它的形式有多完美,只要与实验不符就不可能成为物理学的组成部分。这表明,最后还得实验说了算,形式逻辑和完美的数学代替不了物理。因此,我们特别强调物理学研究要把理论基础和实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重视实验研究,重视物理实验室的建设,加大投入,更新实验设备,巧妙地设计实验方法,精心地分析实验现象,在实验中寻求新的突破和新的发展。对物理教师而言,我们应尤其注意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动脑能力,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在实验中让学生充分的交流合作,并且提出一些激发思考的问题,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引导学生看到与其论点相矛盾的观点的事实,或者组织持不同见解的学生进行讨论,自行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要让每个做实验的同学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他们各自对某种问题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通过小组交流,辩论,分工与合作等形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而面对各种不同的观点,实验者要学会整理、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平常定期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实验,小创新,小发明以及实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实践操作,如安装照明电路,鉴别黄金首饰等。在物理教学中加强“STS”的研究,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物理,又把物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真正做到“in life,by life,on life”。
在实施新课程和新教材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可能会进行这样或那样的改革,但是我们始终要坚持敢于质疑、勇于争辩、善于思维、勤于实验这四条原则不动摇,不能偏离这个方向。我们只要坚定不移地遵循这四条原则,饱含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在物理教学中时时刻刻想到,并努力做到、做好、做扎实,我们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取得成功,就一定能培养出千千万万个牛顿和爱因斯坦,中国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梦想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夏磊、徐洪海等:《20世纪物理学革命的启示》,《现代物理知识》,2002年第2期
[2]仲伟纲、丰建淑:《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探析》,《中学物理教与学》,2003年第2期
[3]王文军:《提高综合理科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4期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B. 物理学家的故事或物理学史的读书(体会)报告,3000字的论文。急用。。。谢谢
事实
--关于物理学史以及物理学家故事的读书报告
汉斯·克里斯琴·冯·拜耳在《征服原子》一书中,这样写道:
物理学家利奥·西拉德有一次对他的朋友汉斯·贝特说,他准备写日记:“我不打算发表。我只是想记下事实,供上帝参考。”
“难道上帝不知道那些事实吗?”贝特问。
“知道,”西拉德说,“他知道那些事实,可他不知道这样描述的事实。”
事实是什么?上帝也许知道。
不过,我们有自己的事实—人类的事实,便是科学。
物理学是科学的重要组成,也是基础。在探寻物理学知识的道路上,无数先人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辛劳。
亚历山大·蒲珀这么说:大自然和大自然的法则藏匿于黑夜之中;上帝说,让牛顿出世吧!于是世界一片光明。
1643年1月4日,牛顿出生于英格兰林肯郡,格兰瑟姆附近的沃尔索普村。1661年,他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的圣三一学院。而在1665年,他获得了文学士学位。但在随后的两年中,鼠疫的爆发使牛顿不得不回家乡躲避。不过,在此间,他制定了一生中大多数最最重要的科学创造的蓝图。1667年,牛顿回到剑桥大学后,当选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委,次年,他就获得了硕士学位。1669年起,直到1701年,他担任了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1696年,他任皇家造币厂监督,并且移居伦敦。1703年,牛顿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1706年受英国女王安娜封爵。在晚年,牛顿潜心于自然哲学与神学。1727年3月31日,牛顿在伦敦病逝,享年84岁。
牛顿是个怪人—他聪明过人,而又离群索居,沉闷无趣且敏感多疑,最奇怪的是,他的注意力很不集中,干得出非常有趣的怪事。据说,早晨他把脚伸出被窝后,有时突然之间思潮汹涌,能一动不动坐上几小时!
想来,当一个人专注于科学事业的时候,或许正如那句话所述:天才与疯子仅仅一步之遥!
牛顿曾经把一根大针眼缝针(一般用来缝皮革的,一种长针)插进眼窝,然后在“眼睛和尽可能接近眼睛后部的骨头之间”揉来揉去,目的只是为了看看会有什么事发生!--什么事也没有,至少没有产生持久的后果。
另一次,他瞪大眼睛望着太阳,能望多久就望多久,以便发现对他的视力有什么影响……然后,又一次没有受到严重的伤害,虽然他不得不在暗室里呆了几天,等着眼睛慢慢恢复过来。
与他的非凡天才相比,这些奇异的信念和古怪的特点算不了什么!不过,即使在以常规方法工作的时候,他也往往显得很特别。
在学生时代,他觉得普通数学局限性很大,十分失望,便发明了一种崭新的形式--微积分,但有27年时间对谁也没有说起过这件事。
科学所追求的是严谨、一丝不苟、全身心的付出、不求回报。虚假的、无用的、世俗的东西,是不可以拿来污染科学的。牛顿没有为了发明微积分的形式而“一蹦三尺高”,或是好像中了举的范进那样喜极而疯,他好像无所谓。--不是好像,是根本、压根儿无所谓。在他看来,一切发明、发现的成果,只是为了更高的了解宇宙。他也许不是想着“造福人类”,“把人类文明的进步推向更高层次”,但在他的道路上,在他研究的世界里,没有最深, 只有更深。他是孤独的,因为他不愿与别人分享—不是因为自私,更多是因为他不愿被打扰,不愿做无谓的、时间的浪费,或者说精力的消耗。
他以同样的方式在光学领域工作,改变了我们对光的理解,为光谱学奠定了基础,但还是过了30年才把成果与别人分享。
1666年,牛顿在家休假期间,得到了三棱镜,他用来进行了著名的色散试验。他发现,白光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这是第一大贡献。
许多人研究光学是为了改进折射望远镜。牛顿由于发现了白光的组成,认为折射望远镜透镜的色散现象是无法消除的,就设计和制造了反射望远镜。不过,后来有人用具有不同折射率的玻璃组成的透镜消除了色散现象。这也说明,科学在不断进步。
可是,尽管牛顿那么聪明,真正的科学只占他兴趣的一部分。那个年代,尽管有他这样的,“疯狂”的人们,在没日没夜的钻研,那些在常人眼里是无稽之谈的科学理论,但是,那个时代的愚昧和可笑依然无法被掩盖—牛顿至少有一半工作年龄花在炼金术和反复无常的宗教活动方面。
这些活动不是涉猎,而是全身心地扑了进去。他偷偷信仰一种很危险的异教。该教的主要教义是认为根本没有三位一体—其实这颇具有讽刺意味,因为牛顿的工作单位,就是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他花了无数时间,研究耶路撒冷不复存在的所罗门王神殿的平面图—并且,在此过程中,他还自学了希伯来语,以便阅读原文作品!他还认为自己掌握着数学方面的线索,知道基督第二次降临和世界末日的日期……
他对炼金术同样无比热心。到了1936年,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在拍卖会上购得一箱子牛顿的文件,却无比吃惊地发现,那些材料绝大部分与光学或行星运动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些有关他潜心探索把低贱金属变成贵重金属的资料。20世纪70年代,人们通过分析牛顿的一绺头发发现,里面含有汞—而这种元素,除了炼金术士、制帽商和温度计制造商以外,别人几乎不会感兴趣。而且其浓度大约是常人的40倍。那么,他早晨有想不到起床的毛病,也许是不足为怪的。
最伟大最卓越的科学家,都深陷在伪科学的泥潭里—是多么荒谬的事!
试想今日,科技水平发达到这一步,若是再过四五百年,那个时代的人们(或者其他生物)回头看时,一定又会笑了。
不是所有的一切都能用科学解释得来,但是我们可以尽可能多的用科学解释一切。
1684年8月,一位叫埃蒙德·哈雷的英国天文学家不请自来,登门拜访牛顿。或许,他指望从牛顿那里得到什么帮助。牛顿的一位密友—亚伯拉罕·棣莫佛后来写了一篇叙述,这也许是一篇有关科学界一次最有历史意义的会见的记录:
“ 1684年,哈雷博士来剑桥拜访。他们在一起待了一会儿以后,博士问他,要是太阳的引力与行星离太阳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他认为行星运行的曲线会是什么样的。
“艾萨克·牛顿马上回答说,会是一个椭圆。博士又高兴又惊讶,问他是怎么知道的。‘哎呀,’他说,‘我已经计算过。’接着,哈雷博士马上要他的计算材料。艾萨克爵士在材料堆里翻了一会儿,但是找不着。”
这是很令人吃惊的—就好比,有人说他已经找到了治愈癌症的方法,但又记不清处方放在哪里了!他们好像在梦游,游过了天堂却好像很平常。
在哈雷的敦促之下,牛顿答应再算一遍,便拿出了一张纸。他按诺言做了,但做得要多得多。有两年时间,他闭门不出,精心思考,涂涂画画,最后拿出了他的杰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更经常被称之为《原理》。
这本书顿时使牛顿闻名遐迩。在他的余生里,他生活在赞扬声和荣誉堆里,成了英国因科学成就而被封为爵士的第一人。连伟大的德国数学家戈特弗里德·莱布尼兹也认为,他对数学的贡献比得上在他之前的所有成就的总和。
同僚的称赞,对于一个人的名声很重要――特别是一个高傲的同僚。
“没有任何凡人比牛顿本人更接近神。”哈雷深有感触地写道。
《原理》的核心是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物体朝着推力的方向运动;它始终做直线运动,直到某种别的力起了作用,使它慢下来或改变它的方向;每个作用都有相等的反作用。
当然还有他的万有引力定律。这说明,宇宙里的每个物体都吸引每个别的物体。
牛顿认识到,任何两个物体的引力,与每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以两者之间距离的平方反比来变化。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F=G。
这是人类提出的第一个真正有普遍意义的自然定律,也是牛顿到处深受人们尊敬的原因。
其实,还有好多事实,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描述。
事实就是:事实还有很多。
咱高一四班
不要全抄
C. 霍金在物理科学家中到底有多高的地位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角度来看:
一是非物理学研究领域对于霍金在物理学中地位的认识。也就是圈外人对于霍金地位的评价。
二是霍金的学术成绩和对于物理学的贡献,使其在物理学这个圈子拥有什么地位。指的是圈内人对于霍金地位的评价。
首先,对于非物理学研究领域而言,霍金的地位要超过很多物理学家,甚至被媒体称之为继爱因斯坦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综合上述两个观点,我们可以认为霍金的贡献是有的,在很多非物理学圈子的人心中,霍金是成就很高,地位很高的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而从其学术研究成果上来看,黑洞、霍金辐射等理论,足以让其成为人类物理学研究领域的杰出物理学家,但是在圈子里,也只能称其为杰出,还不能,至少现在不能称其为伟大。
D. 求一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浅析物理学史对中学物理教育的意义;选题的意义:研究综述(前人的研
同学你好,毕业了就需要面临写论文,
对于论文浅析物理学史对中学物理教育的意义
确定选题了接下来你需要根据选题去查阅前辈们的相关论文,
看看人家是怎么规划论文整体框架的;
其次就是需要自己动手收集资料了,
进而整理和分析资料得出自己的论文框架;
最后就是按照框架去组织论文了。
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2、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20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E. “物理学史卜最深刻的论文之一”是如何发表的
1974年3月1日,霍金在《自然》上发表论文,阐述了自己的新发现——黑洞是有辐射的。在随后的几个星期内,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都在讨论他的研究工作(霍金所指的辐射被称为霍金辐射)。霍金的新发现,被认为是多年来理论物理学最重要的进展。该论文被称为“物理学史卜最深刻的论文之一”。
F. 物理学史老师要求写一篇‘光速测定的演变过程’的论文,无从下手。求大神给点意见
德国和美国的科学家。 3月14日,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耳场镇,一个小业主家庭,1955年4月18日在普林斯顿逝世。自幼喜爱音乐,是一个熟练的小提琴家。在1900年从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并获得了瑞士。后在伯尔尼瑞士专利局找到一个永久的工作。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他早年在这里。 1909年第一次在学术界,他曾担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 1914年,M.普朗克和W.斯特邀请到德国柏林大学教授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的任何董事。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爱因斯坦是犹太人,坚决捍卫民主,迫害,被迫移民到美国的普林斯顿。在1940年成为美国公民的。 1945年离休。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物理量子理论,动力学理论,在三个不同的领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提出狭义相对论的建立,促进革命的物理理论,社会进步事业也有重要的贡献。爱因斯坦的量子理论的量子理论的发展,是一项开创性的贡献的进一步发展。量子理论是一个假说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了解决的黑体辐射谱。他认为对象时,发出的辐射释放的能量是不连续的,但量化。然而,大多数人,包括普朗克我也不敢能量是不连续的概念,然后推进一步,甚至反复尝试,包括经典物理系统的概念。爱因斯坦有一个预感的量子理论是一个不小的修正,但在物理学中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1905光生成和普朗克量子概念扩展到的传播的光在空间的转换,提出量子假说:有关的时间平均值(即在统计平均现象)光性能的波动;瞬时值(即波动现象),的光学性能粒子(量子光学)。这是第一次在历史上的波动性和粒子统一的微观粒子的发现,这是波粒二象性。物理:波粒二象性的后续发展的微观世界是最基本的功能。基于光量子的概念,他满意地解释经典物理学的定律无法解释光电效应,让她获得了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6年,他再次量子概念扩展到内部振动的对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低温固体的热容量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1916年,他继续发展量子理论,从N.玻尔的量子跃迁出口黑体辐射光谱的概念。在这项研究中的概念,统计物理和量子理论相结合,提出了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的概念。直到从量子理论的基础上,天体物理学伟大的受激发射的概念。包括观念的受激发射,激光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蓬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动力学理论爱因斯坦布朗运动的研究还根据动力学理论“来解释的原子论液体中悬浮颗粒的运动。这个运动是一些细小的颗粒悬浮在液体中的不规则运动,R·布朗第一次被发现。三年后,在法国物理学家JB睿精密的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预测,从而以解决的问题是否存在一半以上世纪的科学的社会和哲学争论不休的原子领域,在原子假说变成一个物种巩固的基础上的科学理论。
相对论作为爱因斯坦的职业生涯的标志是他的相对论在1905年,他发表了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完整的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的纸张。 ,主要是解决危机出现在19世纪后期的经典物理学,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结束的19世纪是一个物理变革的时期,新的实验结果与伽利略的影响,因为I.牛顿的经典物理系统。HA洛伦兹的理论物理学家试图解决旧理论之间的矛盾,新的事物,在原有的理论框架为代表的老一辈爱因斯坦认为,出路在于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整个理论基础。在两大具有普遍意义的光的相对速度不变的惯性参考系统,改造的基本概念,经典物理学中的时间,空间和运动,否认存在绝对静止的空间,同时否认绝对的概念。系统,统治者的运动,以缩短运动的时钟要慢。在狭义相对论的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揭示了能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在相当大的阻力质量(m)和能量(E) :E = MC2,作为相对论的一个必然结果,它可以解释放射性元素(如镭),质量相当的原子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一个满意的,他们之所以能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解释的恒星能源的长期存在的问题。狭义相对论已成为一个基本的解释后,高能天体物理现象的理论工具。
狭义相对论建立的原则,相对论的爱因斯坦的尝试的适用范围扩大到非惯性系的实验事实,所有的对象都有相同的加速度(即等于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在重力场中从伽利略于1907年发现的,等价的原则:“一个大大加速相同的参考帧的完全物理相当于产生的引力场。 “,并推断是:在重力场中,在时钟到去更快,和波长光线的变化,折射光线。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成立于1915年,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的重力理论 - 广义相对论。根据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推导出了近日点的汞异常的岁差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观测,解决60岁以上的天文学是一大难题。同时,他推断发光源来自遥远的恒星,在1919年通过的日食观测太阳附近的弯曲(见光的引力偏折)。证实了这一预测。S.爱丁堡。在1916年,他预言引力波的存在,后代无线电二进制的周期性变化,脉冲星PSR1913 +16 1974年发现了4年的连续观测,间接证实了引力波的存在,广义相对论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建立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试图广义相对论耦合推广,因此,在1979年宣布他的工作包括不仅是引力场,也包括电磁场,即寻求统一场论派上用场概念来解释物质的结构和量子现象。这并没有解决问题的条件, 25年来,还没有完成之前,他的死亡。了一系列的实验,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弱电统一场论的统一理论的有力支撑开始活跃。爱因斯坦科学思想的贡献的一种新形式的思考历史,社会进步的原因只有N.哥白尼I.牛顿和CR达尔文相媲美。但是,爱因斯坦并没有限制他的注意力自然的科学,以极大的热情关心社区,关心政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他投入的露天和地下的反战活动。后纳粹夺取德国政权于1933年,爱因斯坦科学界首迫害的对象,但幸运的是,他在美国讲学,1939年还没有杀气。获悉,发现了铀核裂变链式反应,推动匈牙利物理学家L.西拉德,罗斯福总统的信,它建议的发展原子弹,以防止德国成为第一个。罗斯福决心要造原子弹,成功地测试新墨西哥在1945年二战结束前夕,美国对日本城市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爱因斯坦对此表示强烈不满。战争结束后,针对美国开展反对核战争的和平运动国法西斯的危险,不懈奋斗。爱因斯坦放在深切的同情的痛苦的工作人在中国当时。九一八事变后,他一再国家呼吁日本的军事侵略与联合经济抵制的方式停止。1936年的沉钧儒“七先生们“,主张抗日被捕,他的热情参与救援的正义和团结。
G. 要写一个物理学史的论文 写什么方向好呢
就没一个感兴趣的方向吗,比如量子力学发展史,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