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
A. 食品微生物的书籍《食品微生物》
内容简介
《食品微生物》是一部关于食品微生物基本理论及在食品行业应用的实用技能型教材,简单介绍了食品微生物的发展历史和研究内容,详述了食品微生物的形态、培养、遗传变异以及在食品加工、保藏等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食品微生物的形态、微生物的培养、微生物菌种的选育和保藏、微生物与食品变质、微生物与食品保藏、微生物在食品发酵工业中的应用、微生物检验与食品安全控制、微生物学实验等内容。
作者简介
吴坤,女,1944年11月出生于哈尔滨市,中共党员,现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室主任,教授,国家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博士研究生导师及博士后指导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曾作为访问学者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和高级访问学者去美国德洲大学深造。主要学术兼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毒理学会食品毒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营养学会微量元素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食品法典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营养支持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九、十届生命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华医学科技奖和中华医学青年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与营养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癌变·畸变·突变》常务编委、《疾病控制杂志》及《卫生毒理学杂志》编委等。
目录
绪论
一、微生物及其在生物分类中的地位
二、微生物的五大特点
三、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四、微生物学及其主要分支学科
五、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复习题
第一章微生物的形态
第一节细菌
一、细菌的形态
二、细菌的细胞构造
三、细菌的繁殖方式
四、食品中常见的细菌
第二节放线菌
一、放线菌的形态
二、放线菌的细胞构造
三、放线菌的繁殖方式
四、食品中常见的放线菌
第三节酵母菌
一、酵母菌的形态
二、酵母菌的细胞构造
三、酵母菌的繁殖方式
四、食品中常见的酵母菌
第四节霉菌
一、霉菌的形态
二、霉菌的细胞构造
三、霉菌的繁殖方式
四、霉菌的生长条件
五、食品中常见的霉菌
第五节病毒
一、病毒简介
二、噬菌体的形态与结构
三、噬菌体的复制过程
四、噬菌体对食品工业的危害和防治
复习题
第二章微生物的培养
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
一、微生物细胞的组成
二、微生物的营养来源
三、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四、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第二节微生物的培养基
一、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二、培养基的类型
三、培养基的制备
第三节微生物的生长
一、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三、微生物的控制
复习题
第三章微生物菌种的选育与保藏
第一节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一、概述
二、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
三、微生物的变异
第二节微生物菌种选育
一、自然选育
二、从生产实践中选种
三、人工育种
第三节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一、菌种衰退
二、菌种的复壮
三、菌种的保藏
复习题
第四章微生物与食品变质
第一节食品变质与微生物的生长
一、食品特性与微生物的生长
二、引起食品变质的微生物
第二节 肉及肉制品中的微生物
一、微生物的污染与肉的变质
……
第五章微生物与食品保藏
第六章微生物在食品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第七章微生物检验与食品案例控制
第八章食品微生物学实验
附录
参考文献
B. 食品微生物
我国卫生部颁布的食品微生物指标有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三项。
1、菌落总数
菌落总数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g或1ml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的总数。它可以反应食品的新鲜度、被细菌污染的程度、生产过程中食品是否变质和食品生产的一般卫生状况等。因此它是判断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
2、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包括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的一些中间类型的细菌。这些细菌是寄居于人及温血动物肠道内的肠居菌,它随着的大便排出体外。食品中如果大肠菌群数越多,说明食品受粪便污染的程度越大。故以大肠菌群作为粪便污染食品的卫生指标来评价食品的质量,具有广泛的意义。
3、致病菌
致病菌既能够引起人们发病的细菌。对不同的食品和不同的场合,应该选择一定的参考菌群进行检验。例如:海产品以副溶血性弧菌作为参考菌群,蛋与蛋制品以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作为参考菌群,米、面类食品以蜡样芽孢杆菌、变形杆菌、霉菌等作为参考菌群,罐头食品以耐热性芽孢菌作为参考菌群等等。
4、霉菌及其毒素
我国还没有制定出霉菌的具体指标,鉴于有很多霉菌能够产生毒素,引起疾病,故应该对产毒霉菌进行检验。例如:曲霉属的黄曲霉、寄生曲霉等,青酶属的桔青酶、岛青酶等,镰刀酶属的串珠镰刀酶,禾谷镰刀酶等等。
5、其它指标
微生物指标还应包括病毒,肝炎病毒、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马立克氏病毒、口蹄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猪水泡病毒等;另外,从食品检验的角度考虑,寄生虫也被很多学者列为微生物检验的指标:如旋毛虫,囊尾蚴,住肉孢子虫、蛔虫,肺吸虫,弓形体,螨,姜片吸虫,中华分枝睾吸虫等等 。
C. 食品微生物学的介绍
食品微生物学(food microbiology),是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微生物与食品制造、保藏等方面内容的一门科学。 该学科涉及病毒、细菌、真菌多种微生物,除研究这些微生物的一般生物学特性外,还探讨它们与食品有关的特性。随着微生物学及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食品微生物学也从中获得了许多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并应用这些新知识和新技术来生产更多富有营养和安全的食品。
D. 微生物食品有哪些
微生物都是核酸和蛋白质的实体,大多是单细胞,用发酵法生产这些单细胞微生物就可以得到极为丰富的单细胞蛋白。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惊人,一头体重500千克的牛,每天只能合成0.5千克的蛋白质。而500千克的活菌体,只要有合适的条件,在24小时内能够生产1250千克的单细胞蛋白质。
E. 食品微生物——资源
(1)在分类学上,食用菌属于真菌门的 子囊菌纲和坦子菌纲。
(2)食用菌的形态多种多样,其中以伞状的最为常见,它一般由菌盖、菌柄
及菌丝体3部分组成,有的还有菌环、菌褶和菌托结构。
二. 名词解释:
(1)单细胞蛋白(SCP):是指酵母菌、霉菌、非治病性细菌等微生物单个细胞内所含的蛋白质,是一种高营养价值的蛋白源。
三.简答题:
(1)与动、植物资源相比,微生物资源有什么特殊性?
1个体微小; 2对微生物的研究和开发起步晚;
3 物种丰富,未知者众; 4代谢旺盛,生长繁殖速度快;
5变异性大; 6适应性强,可以在各种极端环境中生存;
7开发潜力巨大。
(2)什么是单细胞蛋白?利用单细胞蛋白(SCP)有什么优点?
是指酵母菌、霉菌、非治病性细菌等微生物单个细胞内所含的蛋白质,是一种高营养价值的蛋白源。
优点:(1)原料广泛;
(2)生产不受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能在发酵罐中进行,因而能够实现工业化生产 ;
(3)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很快,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菌体,产量可观。
(4)粗制SCP营养丰富,除大量蛋白质外还含有维生素、矿物质等。
(3)能用来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微生物种类有哪些?它们必须符合哪些基本要求? 广泛用酵母菌
要求:(1)具有高度的安全性
(2)对基质利用率高,菌体生长速度快,产率高;
(3)菌体细胞大,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4)培养的最适温度较高,最适PH偏酸;
(5)能耐受高浓度的基质。
(4)保健类微生物应具备哪些特征?
(1)必须是纯培养物 (2)菌株遗传稳定性好,可长期保存
(3)生长繁殖快 (4)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产生目的产物
(5)具有抵制其他微生物感染和耐受不良环境的能力
(6)对诱变剂敏感,易于通过诱变提高产量
(6) 以伞菌为例说明食用菌的结构及各结构的功能。
伞菌一般由菌盖、菌柄及菌丝体3部分组成,有的还有菌环、菌褶和菌托结构。
菌丝体:由许多分枝状的菌丝组成,是食用菌的营养器官,存在于土壤、树木等基质内,主要功能是分解基质,吸收营养。
子实体: 由菌柄和菌盖两部分组成,是食用菌的繁殖器官,主要功能是产生孢子,繁殖后代。
(7)微生物酶开发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菌种的分离 菌种的初筛 菌种的复筛
F. 食品微生物
1。停滞期:(1)细胞物质开始增加;(2)有的细胞开始不适应环境而死亡; (3)细菌总数下降;(4)停滞期末期,细胞代谢活动能力强,细胞中RNA含量高,嗜碱性强。对不良环境条件较敏感,呼吸速度、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速度接近对数细胞,并开始细胞分裂。
对数期:(1)菌体以几何数增加,增长速度快;(2)细胞代谢能力最强;(3)细菌很少死亡或不死亡。
稳定期:(1)生长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2)细胞数达到最大值,新生的细菌数和死亡的细菌数相当。
衰亡期: (1)死亡率增加,细菌少繁殖或不繁殖; (2)细菌常出现多形态、畸形或衰退型,有的会产生芽孢
2。烈性噬菌体
感染阶段:噬菌体侵染寄主细胞的第一步是“吸附”,即噬菌体的尾部附着在细菌的细胞壁上,然后进行“侵入”。噬菌体先通过溶菌酶的作用在细菌的细胞壁上打开一个缺口,尾鞘像肌动球蛋白的作用一样收缩,露出尾轴,伸入细胞壁内,如同注射器的注射动作,噬菌体只把头部的DNA注入细菌的细胞内,其蛋白质外壳留在壁外,不参与增殖过程。
增殖阶段:噬菌体DNA进入细菌细胞后,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细菌的DNA合成停止,酶的合成也受到阻抑,噬菌体逐渐控制了细胞的代谢。噬菌体巧妙地利用寄主(细菌)细胞的“机器”,大量地复制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并形成完整的噬菌体颗粒。噬菌体的形成是借助于细菌细胞的代谢机构,由本身的核酸物质操纵的。据观察,当噬菌体侵入细菌细胞后,细菌的细胞质里很快便充满了DNA细丝,十分左右开始出现完整的多角形头部结构。噬菌体成熟时,这些DNA高分子聚缩成多角体,头部蛋白质通过排列和结晶过程,把多角形DNA聚缩体包围,然后头部和尾部相互吻合,组装成一个完整的子代噬菌体。
成熟阶段:噬菌体成熟后,在潜伏后期,溶解寄主细胞壁的溶菌酶逐渐增加,促使细胞裂解,从而释放出子代噬菌体。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的感染细胞,可以直接看到细胞的裂解现象。T2噬菌体在37 ℃下大约只需四十分就可以产生100~300个子代噬菌体。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后,又去侵染邻近的细菌细胞,产生子二代噬菌体。
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