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古代和西方近代师生关系的典范
中国:孔子在孔子和他的弟子身上最能体现他们关系的就是平等的相互促进。《论语·为政第二》:“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公冶篇第五》: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在和他的学生谈到颜回时,自己也说不如,他从颜回身上看到了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孔子作为一位名师,但并不以圣人自居,和学生平等教学,在教过程中又能学,可谓教学相长。孔子一方面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注意向学生学习,做到己愈教人已愈多,已愈教人已愈高。他赞扬弟子子夏和子贡在学问上对自己的促进――“起予者商也”。“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他也批评过颜回“无所不说(悦)” ①的态度,认为如此顺从老师,是“非助予者也”②,这体现了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一种新关系。 尊师:1.、桓荣是汉明帝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亲自拜桓荣为老师。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贵的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2、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3、宋朝时,岳武穆王的老师周同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当周同死了之后,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外国:悉心教导巴尔扎克成名后一度过于自信,处理事情有些轻率和武断。后来一次他遇见了一位老人,老人请他看看手中的作文。他结果后,看着那个小学生的作文本,语气肯定地说:“请让我直言相告,看吧,书写潦草,说明态度草率马虎;文句欠通,可见学习很不用功。这孩子今后绝无成就。”之后才知道,眼前的老人正是他的老师,这作文正是他小时候的作文。从此,成了名的巴尔扎克无论写作还是待人接物、处理日常小事都不再那么轻率和武断了。 教导与坚守 亚里士多德的父亲是马其顿王国的宫廷医生。亚里士多德17岁起,就被父亲送到当时著名的柏拉图学园,在那里他学习了20年。由于他勤奋刻苦,涉猎广泛,很受老师柏拉图看重。可是,柏拉图又说:“要给亚里士多德戴上缰绳。”意思说,亚里士多德非常聪明,思想敏捷,不同于一般人;不加以管教,就不能成为柏拉图期望的人。亚里士多德很尊敬他的老师,但是,在很多问题上,他又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爱我的老师,但是我更爱真理。” 继承与发展德谟克利特和他的老师在继承恩培多克勤的四根说和阿纳萨格拉种子说的基础上,根据当时已经积累的经验科学知识提出了院子论哲学,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论、亚里士多德的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合成为希腊三大体系,同时他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老师爱奥尼亚学派的留基伯提出的物质构成的原子学说,第一个建立了原子的颗粒状模型。
『贰』 教师在西方国家是什么属性
我国教师(公立学校)的法律地位是专业人员非公务员,而西方一些国家专教师法律地位有属公务员或者雇员或者这两者均有的身份,而且教师的地位相当高。至少工资方面不用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我了解的酒这么多啦,希望对你有用!
『叁』 与封建社会的教育相比较,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在师生关系方面的特征是
在教育方来面,东西方面的区自别还是很大的。
封建教育
东方,特指我国,讲究言传身教,以外在压力教育学生。师生关系是一种主从关系。
西方,封建时期的教育大都是贵族阶层,所以学习相对轻松,师生关系并没有东方严肃。讲究老师与学生的配合。
资产阶级
西方的教育向重视学生改变。一切以学生为主。
东方开始重视素质教育。
『肆』 师生关系上提出儿童中心主义的西方现代教育学派人物是谁
杜威
『伍』 最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什么
我觉得最理想的师生关系是:“谁也不用讨好谁”。老师按照本学科的规律特点,把课上好,教给学生准确的、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根据学科的要求和自己的兴趣把学习搞好。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不断进步,健康发展。
最理想的师生关系就是老师和学生具有共同的追求,而且这种追求是积极的、奉献的,通过探讨社会或者自然的规律,使得人们的生存环境更加美好。然而,教育一旦掺杂了私利,或者为了牟利,或者为了声誉,抬高自己打压别人,甚至发展自己毁灭别人,教育就会变味、走样。
国内教育界有一种说法,认为西方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像朋友。这也是一种误解。什么叫朋友关系?朋友之间生活上相互关照,感情上经常交流,信息上内部分享,遇到困难则互相帮助,在是非和感情选择上,感情第一,是非第二。然而在西方的大学里,不排除在博士生阶段,导师和学生长期合作而培养起来的情感和友谊,但是通常这只限于学术领域的,不会或者很少触及到生活层面的。这些关系在大学生教育上是很难见到的。我观摩了斯坦福大学文理各个学科的本科生课,没见过哪个老师特别喜欢某些学生,也没有见过课前课后,某几个学生缠着某个老师,说东说西,想跟老师建立一种特殊的关系。
『陆』 西方先哲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重视教育,并留下一段令人敬佩、发人思悟的师生关系佳话。阅读下列材料:材
(1)对话式教学,师生在轻松气氛中自由讨论问题;是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集知识传授、学术研究、政治咨询、培养学者和政治人才于一体;重视自然科学(3分) (2)看重亚里士多德;了解他的特点给予保护和宽容;同时进行正确引导(2分) (3)尊师但不盲从,敢于追求真理(2分)说明:认为柏拉图 ……(2分)启示:既要把老师当成良师益友,又要独立思考,善于创新。(1分) (4)创立吕克昂学园,其教学方式称为逍遥学派。(2分)
『柒』 有人说贝多芬和萨列里是师生关系,但是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他们的关系是哪本书上记载的不要网页,要书。
黄腾鹏.西方音乐史.甘肃省:敦煌文艺出版社,2008年
保罗·朗多米尔:《西方音乐史》,朱少坤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9年
『捌』 基于西方文化史的师生关系研究
基于西方文化史的师生关系研究高手解答!着急帮你做.
『玖』 中国和西方学生素质的差异
1. 师生关系 中国的教师强调对学生严格要求,强调纪律性、听话、努力学习,师生之间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西方则是平等、尊重的关系,学生的环境比较自由、宽松,强调顺其自然的发展,师生关系甚至包含着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就是大家商量着办,学生的意见也算数。 2. 文化传统 中国崇尚东方集体主义文化,每个人是集体一分子,强调集体荣誉感、共性和趋同性,个人利益被置于抽象的“国家”、“集体”利益之下;西方是个体主义文化,强调每个人是独立的、完整的、有价值的个人,个人利益受到保护。 3. 道德教育 中国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提倡雷锋精神,现在又进行“行为规范”教育,但这些内容,要么脱离实际,要么只强调外在的形式化的教育,而忽视在日常道德活动中、以道德情感为基础的、内化的德育;西方的道德教育除一部分由宗教教育来完成之外,学校组织的德育活动也比较贴近实际生活,使孩子们从小形成了发自内心的、有情感支持的、内化的东西。如诚实、公正、分享、合作、利他、同情,以及对人的尊重,这些道德品质能在西方孩子们身上实实在在地表现出来。虽然西方人也有“德行”不好的人,但其居民的平均道德水平,比中国高得多。这种差距不仅仅是居民平均文化水平造成的。 4. 个性发展 平均来说,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体系,使中国学生更内向,抱负水平低,依赖性强,笃信权威,求同、保守,但相对地比较能吃苦,任劳任怨,忍受压迫的能力强;西方学生明显地更加外向,抱负高,从小注重雄心壮志的培养,具有较好的独立性、主体性、创造性、求新求异性。但责任感略差,不能忍受压迫。 5. 智力发展 据美国权威心理学家报告,中国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测验分数是全世界各种族中最高的,其次是昂格鲁-萨克逊白人及其在美洲的移民,最后是黑人和棕色人种。但如果把所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按其种族分析,华人获奖者在各种族平均数之下,而犹太人是这个平均数的28倍,法国人是6.3倍,日尔曼人是4.4倍,意大利人是1.6倍。为什么中国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比美国孩子好得多,中学生也连连获得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金牌,而中国人获诺贝尔奖金的人数这样少呢?我认为不是社会政治体制问题,而在于文化传统。和中国有相似文化传统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也没有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一个证明。中国的教育体制注重所谓的“博闻强记”,注重脑的操作和训练,强调繁琐、复杂、脱离实际的计算能力的培养。中国人12年的中小学学习生活,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死记硬背,勤学苦练”,在这种教育体制下,人的内在兴趣、动机和自发行为,受到严重的压抑,而这些却是获得诺贝尔奖(即高水平的发明创造)所必需的;相形之下,西方从家庭到学校教育都重视手的操作,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扩大知识面,培养发散型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他们的中小学生的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当他们进入大学以后,其自主性、自发性、对问题的兴趣和内在动机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使得美国大学生和研究生中出类拔萃的人才大量涌现。中国人的智力水平虽然不低,但由于缺乏自主性、创造性,不敢想,不敢说,所以中国人受教育之后容易拿到饭碗,也容易成为平庸的科学工作者和大学教授,却很少有人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人才。 6. 语言能力 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3-10岁,也就是幼儿期到小学中年级之间,中国在这个时期不重视孩子们的语言训练和阅读水平的提高,据中美跨文化心理学比较,中国幼儿的阅读水平比美国儿童低1-1.5年。中国儿童普遍地不善言词,不善于情绪表达(台湾、日本人也如此),中国的外语教学与学习效率非常低,学生在学校学了十年英语,仍然不能和人对话。而欧洲的大学生,普遍能用三、四种外语与人对话,其原因主要并不在于拼音文字的共通性,而在于文化传统、对外语的重视程度和外语教学水平,包括教材、内容和方法。 7. 家庭教育 中国的家长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大多采取“专制型”教育,即大量地提要求,但不和孩子商量,也缺乏情感沟通和具体指导。家长只关心孩子能否考高分,能不能上重点学校,能否考上大学,家长亲自为孩子设计成长蓝图。这一点,即使是在外国留学的中国人家长身上也同样如此;而西方家长的普遍文化素质较高,其文化传统使其家庭教育方式,特别是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大多采取“权威型”教育方式,即向孩子提要求,但和孩子商量,和孩子有情感沟通,也有具体的指导。家长关心孩子的情绪、社会性发展胜过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让孩子自己为自己设计成长蓝图。 8. 中环境 社会生态学把儿童所处的两个小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中环境,如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属于中环境。在这方面,中国是很差的,学校和家庭很少有“平等对话”;而在西方(包括日本),家长的意见在教育中起很大的作用。由家长和教师联合组成的“家长委员会”可以决定学校的许多重要事项。 9. 学生生活 中国的中小学生的生活像采蜜的“工蜂”,他们对学校生活充满厌倦和压力感,但又无可奈何,否则,来自父母的压力将使他们无法生存。而西方的孩子们过的是真正孩子般的生活,学生喜欢去学校,喜欢那里的环境。从中国到国外读书的中小学生百分之百地不愿意回国读书,是一个最好的证明,也是对我们当前中小学教育体制的一种最具讽刺的评价。 10. 最终结果 中国的教育体制之下,培养出来的大多是平庸之才。虽然中国的大学生的智商也许是世界上最高的(因为中国的大学入学率只有3.4%,即只有智力最优秀的学生才能入学),但是中国的大学毕业生里很少有出类拔萃的人才,他们只能满足国家科学技术的一般发展,而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高科技竞争的需要。相形之下,西方国家的教育,平庸之才较少,而失败者和成功者都比中国多。我访问过的墨尔本大学,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有30%拿不到学士学位,他们不得不再学一、两年,才能拿到学位。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拿到学士学位的高达99%。但这些“学士”们大多只是为了获得自己的饭碗,有献身科学的雄心壮志、打算为人类、民族和国家奋斗终生的人并不多。
『拾』 西方的教师节有什么特色
很多西方国家并没有设立专属教师的节日,例如英、加、澳、法等国均没有教师节。美国在1971年由参众两院立法规定,以中国著名教育家孔子的诞辰日,即每年9月28日为其教师节。虽然有教师节,美国普通师生却很少感到它的存在。 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广州华师预科中心多位美国教师,他们表示从未在自己国家专门庆祝教师节。就读于三藩市市立社区大学的小艾在美学习已有两年,他表示在美国从没感觉到教师节的存在,美国人认为教师是提供教育服务的工作者,教育学生是其应尽义务。 新通国际资深美国留学专家莫洁莹表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教师的观念与东方人不同,东方国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至今影响广泛,而美国人认为人人平等,教师是一种职业,教好学生是一种义务,它是以“权利和义务”的思维来看待师生关系。尤其是私立学校的学生更是以“消费者”的心态来享受教师提供的服务。 基于师生平等的认识,西方国家的学生常常倾向于挑战老师的权威,而老师也将其视为正常现象。反之,学生仰视老师的做法令他们不易接受。华师预科中心的英国教师戴米安认为中英两国学生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有质疑老师的精神。“中国学生对我讲的一切观点都毫无条件地接受,并抄写在笔记本上;然而在英国,学生在课堂上质疑老师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他说:“我希望中国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逐渐变得叛逆一些,这对他们今后适应海外大学的学习方式有益处。”他表示,学习更重要在于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合理提出独特见解。 除了文化观念的差异外,教育体制的不同也是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中国学生的升学很大程度是依赖老师的教导,而美国学生升读名校除了必须具备好成绩外,还要参加各类比赛、加入各种俱乐部来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对老师的依附性没这么强。当然,学生也会喜爱甚至崇拜优秀的老师,但不会迷信权威,老师一般也没有架子,师生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 可见,东方国家更重视从礼节上敬重老师,全社会对老师有特殊的情结,学生也不例外,久而久之演变成某种依附关系;而西方国家在形式上比较淡化,他们从人人平等和权利义务等观念出发,衍生出学生敢于质疑老师的精神。然而,无论形式上如何不同,东西方重视教育的精神是相通的。广东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主任徐志成认为,世界各国公认尊师重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越重视教育的社会越进步、越进步的社会越尊师
热点内容
如何养
发布:2025-09-12 09:30:54
浏览:760
黄岛教师编制
发布:2025-09-12 09:09:04
浏览:870
数学里的集合
发布:2025-09-12 07:36:16
浏览:756
化学恐怖袭击
发布:2025-09-12 05:42:59
浏览: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