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育 » 罗小慈教学

罗小慈教学

发布时间: 2022-03-23 06:08:15

A. 民乐大师有哪些

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zgwh/2004-06/28/content_49960.htm

华彦钧

阿炳,原名华彦钧,阿炳是他的小名。生于1893年7月,卒于1950年12月。阿炳二十多岁时,患了眼疾,又死了父亲,贫病交加,眼疾恶化,双眼相继失明,从此,人家便叫他瞎子阿炳。

阿炳从童年起就同他父亲华雪梅学习音乐。华雪梅是一位道士,是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的技艺杰出的人材,阿炳的音乐修养最初主要的基础出于道家音乐,而且是出于家传。道家音乐,大部分是非宗教性的民间音乐,其中有许多是毫未改动的民歌曲调。阿炳双目换明后得不到有钱的斋主的欢迎,只能离开道门,开始以卖唱为生。在无锡市里,一位戴着墨镜,胸前背上挂着笙、笛、琵琶等乐器,手里拉着胡琴,在街头上行走的,这人便是阿炳。

阿炳纯粹靠演唱来维持生活,他从来没有做过向人乞怜的样子,他在黑暗、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他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他的音乐反映出来,没有因为生活艰难困苦而潦倒,庸俗,相反,他的音乐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建康而深沉的气息。阿炳用他的生命凝成了《二泉映月》等不朽作品。在解放后,当人民政府派人去关心他,去整理他的音乐作品时,他却无法了愿,突然吐血病故了。

阿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等三首琵琶作品,其中《二泉映月》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二泉映月:无锡惠山二泉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称,是阿炳常去游玩的地方。他双目失明后,才奏出《二泉映月》一曲,用音乐形象来描绘他想象中的旧时曾目睹的美丽风景,而他当时所感到的却是漆黑一片,这就使得他在婉转优美的旋律中,时时流露出伤感怆凉的情调。

听松:乐曲描写宋代伟大的爱国将领岳飞,率领义勇军士,进行卫国战争的故事。阿炳在此曲中间寄托着抗战胜利的心情。乐曲个性鲜明坚强,引子气魄阔大,一、二、三段都满含着不平凡的情调和结构,成功地抒写了奋斗的勇气和胜利的把握。阿炳在二胡上用的是老弦和中弦,声音特别浓厚有力。

寒春风曲:这是阿炳又一首二胡曲子。阿炳自己说是道家失传了的《梵音》曲调而杨荫柳先生研究的结果是阿炳自己的作品,从曲名看是描写春天所吹寒冷的风,从乐曲本身让人感受到的是被压迫的沉重的唉叹和对光明的无限向往。

大浪淘沙:据阿炳生前所言,这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弹奏,而加进了琵琶的技术的。此曲经杨荫柳、曹安和二位先生录音并记谱才得以保存下来。乐曲结构紧凑,共分三段,音乐情绪从原来的深沉忧怨发展到活泼有力最后在充满乐观和自信的乐声中结束。

龙船:原是民间所流行的一个琵琶曲调。乐曲中琵琶的弹奏是模仿端午节民间比赛龙船时,龙船上的罗鼓声与歌唱声。开头是模鼓,中间为好戏段,每段是一个民歌或一段器乐曲调,各段之间,又夹进模仿罗鼓的部分。

昭君出塞:这是阿炳父亲华雪梅亲传的琵琶曲,与《昭君怨》及《塞上曲》没有相似之处。

刘天华

刘天华是民族器乐作曲家、演奏家。他的创作活动正是在本世纪初,一批有识之士为普及音乐教育,发扬振兴民族音乐而奔走的时候。刘天华音乐的知识面很宽,从小就接触过军乐队中的管乐器,后业向人学习过二胡、琵琶和多种民间乐器。1922年任教于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期间,还向外籍音乐家学习小提琴与作曲理论,同时进行了大量的民族音乐整理工作。

刘天华对中国音乐的贡献主要在民族器乐创作上。他共创作有7首二胡乐曲,47首二胡练习曲,3首琵琶乐曲,15首琵琶练习曲。他将二胡这件中国最普及的民族乐器从伴奏地位上升到独奏地位。并且将这件乐器纳入高等院校教学之中,设立二胡专业,为二胡在我国民族器乐中的地位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由于他对民族间乐有着透辟的了解,他创作的乐曲不论是题材立意,还是旋律构成、结构安排都有着鲜明 的民族特点;又由于他对西洋音乐的长处用来帮助发展我国民族音乐。刘天华这种融人贯通中西之长的精神,以及他在创作上如此杰出的成就,今天仍然是民族器乐创作中一个令人景仰的山巅。

他的二胡曲有《病中吟》、《月夜》、《悲歌》、《良宵》、(《除夜小唱》)、《闲居吟》、《空山鸟语》、《江明行》、《烛影摇红》、《苦闷之讴》等。

刘文金

中国当代颇具影响力的民族音乐作曲家和指挥家之一。

三十多年来,他创作了大量的器乐、声乐作品,其中的二胡协奏曲《长城随乡》曾在中国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评奖中荣获一等奖,更被誉为当代二胡作品的新的里程碑,影响海内外,其他的主要作品尚有民族管弦乐《太行印象》、《山村的节日》、《难忘的泼水节》、《音乐会序曲》、《十面埋伏》等;笛子与乐队《鹰之恋》、二胡与乐队《秋韵》等;声乐作品有《大海一样的深情》、《北京之夜圆舞曲》等;舞剧《长恨歌》等,有的作品曾获得创作奖。

由于他出色的创作成就,刘君被民族音乐界推崇为中国近代“自刘天华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北美洲中国音乐研究会出版的英文刊物《中国音乐》曾赞扬刘君是“中国大陆最能令人感到他的震撼力的一位作曲家”。

何占豪

占豪在音乐创作上有一个座右铭:那就是"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他作曲生涯四十余年的全部作品,前二十年主要是以"外来形式民族化"为主。1959年与同学陈钢合作《梁祝》蜚声乐坛誉满中外后,他的创作热情一发不可收,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弦乐与合唱《决不忘记过去》;交响诗《龙华塔》等大型器乐声乐作品相继问世,这一时期的作品除了注重戏剧性、抒情性外,还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

八十年代以后,何占豪又把"民族音乐现代化"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除了将《梁祝》改编成高胡协奏曲和琵琶协奏曲外,还写了二胡协奏曲《乱世情》、《别亦情》,二胡与乐队《莫愁女幻想曲》,以及民族管弦乐《伊犁河畔》《节日赛马》《傣寨风光》,古筝协奏曲《孔雀东南飞》等一大批民族器乐作品。九十年代,何占豪高兴地看到古筝新秀辈出,除了将《梁祝》改编为古筝协奏曲之外,还创作了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西楚霸王》和古筝独奏曲《茉莉芬芳》、《姐妹歌》等,对传统乐曲《月儿高》、《春江花月夜》等也作了改编。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笛子协奏曲《长恨绵绵》、柳琴协奏曲《花》、扬琴协奏曲《罗兰情》等,几乎每年创作一部大型作品。在民族音乐语言的创新,民族器乐演奏技巧的提高,民乐表现幅度的拓展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何占豪称自己是"探索者":"既然是'探索',有成功也有失败,不管是哪种,都可以给后人带去经验与教训。"他对后辈的提携是圈内人众所周知的,当年,默默无闻的二胡新秀,如今是海内外著名的二胡演奏家许可"毛遂自荐"恳请何老师帮助年轻人的信至今让何占豪感叹,"当年,没有孟波、丁善德、刘品等教授提携,哪有我何占豪的今天呵。"如今,许可、马晓晖已成名家;二胡邵琳和古筝罗小慈等新秀也已崭露头角,这些演奏家们或多或少地与何占豪的新作首演结下了不解之缘。

"路漫漫,其修远兮",何占豪表示,探索是他永恒的主题,只要人民大众喜欢的,他会一如既往。

谢功成

作曲家对民歌进行改编、加工通常有两种做法,一是将民歌作为间调素材,作旋律性的发展;一是保持民歌原有骨架同时对其进行多声部的加工处理,如改写成全唱曲或配钢琴伴奏等,使其增强艺术和丰富其表现内涵。

谢功成的代表作之一是合唱《阿拉木木汗》。这是他于1948年在香港时进行改编的。这首合唱以其丰富的合唱效果、生动的音乐形象、娴熟的合唱写作技巧饮誉国内外,一直到今天还是专业、业余合唱团队的保留节目。

谢功成于1955年写作的大合唱《长江抒情诗》(放平词),是一部具有较高专业技巧和音乐表现深度的作品,其中第二乐章《白帆》早在1956年全国音乐周演出时,就得到了广泛的赞扬,后来全曲曾作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进行守演出。这部作品在积极的反映时代生活的同时,难能可贵的强调了艺术主体的美学价值,突破了50年代末期盛行的艺术功利主义的要求,今天看业这部作品用有其突出的艺术成就。

《长江抒情诗》有壮阔激情的第一乐章《大江东去》,飘逸、深沉的第二乐章《白帆》,生动、活跃、谐谑曲性质的第三乐章《彩虹》,神奇、飘渺、幻想的第四乐章《神女》以及热情、澎湃的第五乐章《长江,你浩浩荡荡》。

作曲家近年的新作有合唱《绿色的澜沦江》等。

谢功成同时又是一位音乐教育家。建国以来主要从事音乐学院的作曲技术理论教学,菱有《合唱写作技巧》(与曾理中合著)论文《论同宫场》(与马国华合著),以及主编和参予定作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音乐自学丛书(作曲卷)。

B. 最好学的 民乐 是哪一种

基本上都没有什么乐器可以在在半年内得那么多级的,技术是要积累的,没有什么速成法,再说咯,要拿等级证书的话,半年内也没有那么考级的机会,其实考级也不难,像钢琴,他主要就是看你弹那个级别的曲子弹的怎么样,熟不熟练.
老师的眼睛的雪亮的,你学了多久,有多少技术,都可以看出来的,像唱歌,学了一年的怎么听都是一年的工夫,能好过人家学了五六年的,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天赋重要,老师重要,时间也重要,练的时间多了,才可以很熟练.

有些越冷门的越难学,现在是钢琴泛滥,西洋种类的乐器也比较泛滥,今年的艺术生考试中国的民族乐器比较吃香,对于说艺术的特长生,很难在那么短的时间拿下,现在的老师越来越注重积累,因为往年有些学生就是为了个学校,就在短时间内学习乐器,声乐之类的,可一进到学校里面,很快就出现问题了,跟不上教学啊!所以我也劝你早放弃这种想法,真的要学的话,那就学古筝吧,这个稍微好点.

C. 辩证法可以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么

当然可以。

在国内巡演数十场、刮起一股民乐旋风之后,音乐会版的《海上生民乐》,将于今年2月随上海民族乐团远赴英、法、德等欧洲国家演出。

“民乐是几千年流淌在国人血脉中的音乐语言,蕴含着我们祖先的生活、智慧乃至哲学思考。古老的中国音乐智慧,正显现出更强大的力量。”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说。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基和沃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各地用好“守”和“变”的辩证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呈现新样式,焕发新活力

“村子就是景区,这儿的日子比城里好。”贵州遵义花茂村,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守着传承数代的陶瓷、造纸等技艺,让环境美起来、文化活起来、生活富起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是给村民留下了金山银山。”出席了党的十九大,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潘克刚回到村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宣讲十九大精神,对守护好村庄的文化根脉信心更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广大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创作导向抒写新时代,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在追求真善美中实现艺术价值。

D. 求全国古筝弹得最好的人的资料..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项斯华
饮誉中国乐坛、蜚声海内外的当代中国筝乐大师项斯华,1940年生于上海,早年专修钢琴,後师承浙江筝名家王巽之,又从曹正、郭鹰学习其它流派筝乐,毕业於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在校期间,首次尝试双筝演奏,初露锋芒,深获好评。
毕业後,项斯华先後在北京电影乐团、上海乐团和中国歌剧舞剧院任古筝独奏演员,并任教於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及中国音乐学院,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古筝研究会理事。
一九八一年,项斯华移居香港,为香港民族音乐学会理事及永久会员、香港艺术家联盟成员,东方乐舞交流学会理事,上海中国古乐团特约演奏家,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演艺学院,并获吉林艺术学院名誉教授荣衔。著有《中国筝乐的源流及风格》和《项斯华演奏中国筝谱》两集。
八十年代初,中国唱片社、日本东芝EMI株式会社分别出版了项斯华演奏的古筝专集《渔舟唱晚》和《项斯华中国筝名演集》,此系首次出版中国民族器乐的个人演奏专集。由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岸边成雄博士所监制的《项斯华中国筝名演集》亦荣获日本文部省艺术祭大奖。此款录音,於香港发行,早己逾金唱片销量,也成为中国筝曲的经典录音之後,香港及台湾的唱片制作公司等又出版项斯华的专集.《出水莲》、《灯月交辉》、《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梁祝》及《望乡吟》等多集。
她在改革筝上成功地演奏了转调筝曲《东海渔歌》、《思想起》和京剧唱腔音乐《文姬归汉》等。其演奏风格朴实,深刻细腻,富有韵味。

周延甲
秦筝教育家、演奏家,男,山西省闻喜人,汉族,大学专科,教授。曾任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古筝学会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陕西秦筝学会会长。1953年考入西安音专(今西安音乐学院暨附中前身)主修古筝,1959年毕业留校任教。1960年整理编订了陕西流派《古筝迷胡曲集》等,1961年全国古筝教材会议上,陕西筝曲16首被列为音乐艺术院校古筝专业学生的学习曲目。撰文倡导和奋力实践“秦筝归秦”活动。先后发表论文《榆林古筝考查报告》(合作)、《继承和发扬秦筝流派演奏艺术传统》(获陕西省艺术科学研究成果优秀论文奖)、《秦筝归秦,贵在实践》等十多篇,并主编《秦筝》杂志。创作并演奏合带《姜女泪》、《绣金匾》、《凄凉曲》、《秦桑曲》(此曲获中央电视台《山城杯》作品一等奖)等筝曲,赴香港演出《秦乡行》、《中港台筝乐大师演奏会》、《秦声粤调音乐会》、《秦土情筝乐演奏会》,赴韩国、新加坡演奏陕西流派筝乐。报界评论称“曲调特点鲜明,风格突出、就是秦筝乐派。”筝坛宗师曹正教授生前说,“具有西秦风格的‘秦声’,使两千多年的逸响新声,不但恢复了它的历史盛名,而且是奇葩吐艳,大放异彩。”1999年《周延甲筝曲选》(周望编)出版发行,2001年录制《中国筝曲.陕西篇》CD盘,2002年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中国古筝流派名家音乐会》。培养学生200余人(获国家级奖9人,省级名次奖20人)。1982年获“陕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纪念证”,1994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证书。多次被聘任全国古筝学术会议委员和大赛评委。业绩被收录《中国音乐家辞典》、《当代世界名人传》、《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中国音乐家传记》等。

任洁(青年演奏家)
南京人,6岁习筝,师从古筝教育家阎爱华教授,并受到古筝名家王中山的教益。8岁考入南京小红花艺术团,担任古筝独奏小演员,从此开始活跃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先后多次出访德国、法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被誉为“神奇的音乐小神童”。考入南艺音乐学院之后,凭着卓越的音乐天赋、高超的古筝技艺,任洁成为该学院的尖子学生,得到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庄耀等教师的信任,首演了一批古筝新作,如《西域随想》、《山的遐想》,受到筝界名家王中山悉心指导,从传统底蕴到最新技术,任洁都有了进一步更全面的掌握。
2001年在“龙音杯”国际民族器乐(古筝)比赛获专业组优秀奖。
2002年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民族乐器独奏比赛获青年专业组银奖。在此之前,任洁已是六次金奖的得主了。

罗小慈
上海民族乐团独奏演员,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音乐家协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曾先后师从筝教育家、演奏家郭雪君女士、何宝泉先生、孙文妍女士。进入民族乐团后,罗小慈便开始了她的演奏家道路。由她演奏或首演的《临安遗恨》、《林冲夜奔》、《西楚霸王》受到关注与好评。2000年首演筝

热点内容
五年级上册语文达标卷 发布:2025-05-14 16:38:37 浏览:871
邓矮的历史 发布:2025-05-14 15:03:50 浏览:621
中小学师德总结 发布:2025-05-14 14:47:39 浏览:720
初中教学进度 发布:2025-05-14 13:33:36 浏览:758
新产业化学发光仪 发布:2025-05-14 13:22:51 浏览:775
带班主任的老师 发布:2025-05-14 13:20:39 浏览:240
氧化铝化学 发布:2025-05-14 13:03:56 浏览:339
绿色化学与环境保护论文 发布:2025-05-14 12:54:28 浏览:435
牛津高二英语 发布:2025-05-14 12:18:39 浏览:888
2014温州师德培训心得 发布:2025-05-14 11:26:56 浏览: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