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
❶ 怎样理解创新教育
其核心是在认真做好普九工作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应该强调的是创新是有层次的。我们指出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创新,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建立全面的素质基础。过去一提创新,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把创新看作是高不可攀,高深莫测的东西,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说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热情拥抱;与中等教育亲切握手,与初等教育远远招手。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这种认为创新教育与基础教育无缘的想法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无论是爱迪生的发明还是伽里略的智慧,牛顿定律的产生,都是以知识积累作为积淀的,任何发明都不是建立在空中的楼阁,更不是海市蜃楼,恰恰相反,很多发明都是在前人发明创造的所积累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的再创新,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捷足先登。所以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的基础。狠抓“双基”落实与创新教育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不要一提到创新教育,就不要“双基”了,目前,主要问题不是抓双基的问题,是在抓双基的同时,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学生学得过死,没有方法,没有创新,不会灵活应用于实践生活。② 研究的内容与重点不同,过去
❷ 创新教育的作用
浅谈创新教育的方法及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即将到来,我们古老的应试教育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实施素质教育,而创新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要进行创新教育,根本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要进行创新教育,首先就要从课堂教学抓起。现在,我们一节课的时间一般都是45分钟,要搞好素质教育,要向45分钟要质量,就必须创新。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抢答式学习就成为我教学的其中一种方式。我在上语文课的时候,事先准备好四道到五道的题目,然后在上课时,就一边让学生阅读新课,一边思考问题,采取分组竞赛的形式,让每一组的学生以接力赛的方式分别做完题目,然后结合速度和正确程度打分。这样,就让学生抱着要为自己小组争光的心理学习,不但促使了他们做课堂的练习,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多思考,并能体现出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所以,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这种抢答式的学习方式,而我也认为这种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质量,巩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同志曾经指出,要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所以,我们教师要进行教育创新,要提高教学质量,也要借助现代科学工具。例如,我在上诗歌教学的课堂上,为了提高学生欣赏诗歌,背诵诗歌的兴趣,我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教学,把诗歌体现的环境展示出来,使同学们能在优美的环境中迅速熟记诗歌内容,并感受诗人写作的诗歌的意境和思想,从而也就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我们目前的教学中,灌输式教学还是占主导地位。但灌输式教育只能死板板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也只能死记硬背,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如此,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思维发展都是不好的。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在他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研究和实验》中提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创造性地开发、利用一切课程资源,针对不同的探究内容,选择生动形象的、富有个性的体验形式,与学生一起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独立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在情趣中进行学习。所以要进行创新教育,必不可少的步骤就是要由灌输式教育转向启发式教育,在课堂上形成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就是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能通过教师的启发而一步一步的解决问题,进而达到师生共同探究学习的目的,想出各种各样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创新的基础上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往后学生遇到同类的问题也能自己解决了。我在讲破折号的作用时,转折和插说是很相似的,同学们比较容易混淆。所以,我就采取情景举例法,请两位学生出来做动作,我就在旁边旁说,把他们的动作和语言都用使用破折号的用法讲出来,强调了转折和插说的不同,逐步引导他们认识这两种作用的区别。因此,同学们通过这样的方法,很快就区别了转折和插说两种用法不同的作用。
现在,我们的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这样就给我们的创新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要创新,就必须开拓学生的视野,扩阔学生的知识面。因此,我们可在课外举行一些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我就曾经成功地举办了“语文兴趣小组”,更进一步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了更丰富的课外知识,提高了学习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这些课外活动中不断地进行学习的创新。
所以,我们要进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就必须放开传统的束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❸ 创新教育的三个层次
创新教育的三个层次:
教师观念的转变、提高实践能力、触发创新灵感
1、教师观念的转变
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前提,教师观念不改变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首先,要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教与学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提高实践能力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实现创新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任何新的发现,新的科学成果都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并在实践中检验和论证。因此,教师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其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3、触发创新灵感
现代社会,教师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最新信息的能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成果的不断涌现,瞬息万变的信息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只有不断地获取并储备新信息,掌握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才能对事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产生创新的灵感。
拓展资料: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所谓创新人才,应该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个相关层面。其中,创新精神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品质构成。
创新能力则包括人的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从两者的关系看,创新精神是影响创新能力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和主观条件,而创新能力提高则是丰富创新精神的最有利的理性支持。
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而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
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创新思维源于常规的思维过程,又高于常规的思维,它是指对某种事物、问题、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它的特征是超越或突破人们固有的认识,使人们的认识“更上一层楼”。因此,创造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催化剂。
提问是启迪创造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通过特定的问题使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通过想象可以使人们看问题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推及未知,使思维活动起质的飞跃,丰富的想象力能“撞击”出新的“火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诱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❹ 什么是"教育创新""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概念如何界定
从字面上理解就好了嘛,何必去扣概念?
教育创新,创新是该短语的主语,教育是其定语
创新教育,创新是教育的状语,教育是主语
❺ 创新教育有哪些
创新教育的内容大致分为:思维教育、发现教育、发明教育、信息教育、学习回教育、渗透教育、答艺术教育、参与教育、未来教育、个性教育、和谐教育等。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5)创新教育扩展阅读:
创新教育中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主要包括:
创新精神,主要包括有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著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与动力。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的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这是创新的本质力量之所在。
创新人格,主要包括创新责任感、使命感、事业心、执著的爱、顽强的意志、毅力,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韧顽强的性格,这是坚持创新、作出成果的根本保障。
❻ 创新教育的核心理念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指出,创造是儿童的天性,而我们的教育在某些情况下非但没有使这种自然本性得到发展,反而压制了儿童创造的冲动。创新教育的提出,要求我们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使每个儿童的潜能都能得到发挥。教育者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尤其是不可低估“后进生”的创造潜能。可以肯定地讲,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教育者应视之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加以挖掘和利用,通过创新教育,把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一谈到“创新”,人们很快就会与天才联系起来,似乎创新对一般学生来说是望尘莫及的事。事实上,人与人在智商差异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绝大多数人先天的条件是相似的。在实践中,教育者应坚信,所有学生的创造潜能同样深厚,在“创新”面前,没有后进生与尖子生的差别。关键在于你怎样去开采挖掘,教师在实践中应善待每一位学生,努力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
解放孩子是创新教育的希望
在现今时代,人的主体性空前弘扬,任何对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的扼杀几乎都被视为罪恶,因为人生而具有追求自由的天性。“人崇尚民主,向往自由,自由的本质或实质是自我选择、自我决定、自我追求、自我实现”。①而现代教育却习惯于代替儿童选择,代替儿童思考,强迫学生接受,禁锢学生自由,压抑学生个性,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社会本性和追求自由的本质,目的是为了按社会的预设标准把儿童塑造为某一种特定的人。因此学生的抗教育、反教育现象不断出现,出现新的教育无力,教育成了异化人的一种手段,它不是引导发挥人的潜能,而成了一种强制的、令人生畏的外在力量。
创新教育 - 核心理念
1.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指出,创造是儿童的天性,而我们的教育在某些情况下非但没有使这种自然本性得到发展,反而压制了儿童创造的冲动。创新教育的提出,要求我们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使每个儿童的潜能都能得到发挥。教育者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尤其是不可低估“后进生”的创造潜能。可以肯定地讲,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教育者应视之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加以挖掘和利用,通过创新教育,把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一谈到“创新”,人们很快就会与天才联系起来,似乎创新对一般学生来说是望尘莫及的事。事实上,人与人在智商差异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绝大多数人先天的条件是相似的。在实践中,教育者应坚信,所有学生的创造潜能同样深厚,在“创新”面前,没有后进生与尖子生的差别。关键在于你怎样去开采挖掘,教师在实践中应善待每一位学生,努力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
2.解放孩子是创新教育的希望。在现今时代,人的主体性空前弘扬,任何对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的扼杀几乎都被视为罪恶,因为人生而具有追求自由的天性。“人崇尚民主,向往自由,自由的本质或实质是自我选择、自我决定、自我追求、自我实现”。①而现代教育却习惯于代替儿童选择,代替儿童思考,强迫学生接受,禁锢学生自由,压抑学生个性,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社会本性和追求自由的本质,目的是为了按社会的预设标准把儿童塑造为某一种特定的人。因此学生的抗教育、反教育现象不断出现,出现新的教育无力,教育成了异化人的一种手段,它不是引导发挥人的潜能,而成了一种强制的、令人生畏的外在力量。
❼ 什么是steam创新教育
蓝宙的课程设置,旨在塑造孩子科学素养,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亲子互动、动手动脑等多方面的能力。
❽ 创新教育的内涵包括
创新教育的内涵,指的是需要一个新时代的创新的教育模式和方式。
❾ 最近很流行创新教育,请问创新教育有哪些
市面上关于创新教育的课程真的是五花八门,在这其中选择一个好的是重中之重。混沌大学课程比较系统,能让人学到真东西。
❿ 教育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教育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根据当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实,以及我国传统教育重传授知识、轻提高素质和培养能力的偏颇,教育界又特别提倡创新教育或创造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创新教育或创造教育,目前看来都明确了教育创新的目标,即培养适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有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尚有赖于教育领域展开全方位的创新活动,也有赖于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