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在文言文
Ⅰ 淮南子中 和共工与颛顼类似文言文
《共工触怒不周山》(《淮南子·天文》。《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权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Ⅱ 古文翻译 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
五帝之一的颛顼说:初夏农历的第一个月为元,把正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实际正统的新年之首。
Ⅲ 神话小小篇关于颛顼的文言文。
【原注】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 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神话传说】∶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于帝五(今河南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很大、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区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但是颛顼也办过不合情理的事情.有这么一条律令就是他规定的:规定妇女在路上与男子相遇,必须先避让一旁;如果不这样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顿.这条法律虽然是传说,但是说明了在颛顼那个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导力量,妇女的地位已经低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过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上的权威已经确立.与颛顼同时期,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重视,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平整垫高洼地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霎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前边讲的儿个神话,说明在那时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Ⅳ 求高中课外文言文《季氏将代颛顼》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内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容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
Ⅳ 颛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颛 zhuān
1. 老实谨慎的样子。
例:宋欧阳修《〈集古录〉目序》:「予性颛而内嗜古,凡世人之容所贪者,皆无欲于其间,故得一其所好于斯。」
2. 善良。
例:《淮南子•览冥训》:「猛兽食颛民。」
3. 愚昧。
例:明方孝孺《宁野轩铭》:「善为治者,常养斯民之质于冥冥之中,使之全其性而不凿其天,颛然无思,颓然无为,椎鲁敦朴而不杂以伪,故其民难摇而易化。」
4. 通「专」。含专门、专擅、专宠、专利、专心、专管等意思。
例:《新唐书•吴兢传》:「夫人主居尊极之位,颛生杀之权,其为威严峻矣。」
Ⅵ 文言文中颛曰:“坏五为一,以一当十,恐犯者众”卒如其言翻译
翻译如下
颛曰:“坏五为一,以一当十,恐犯者众”卒如其言
任颛说:用原来的5个铜钱铸成一个大铜钱,然后让这个大铜钱当十个旧铜钱用。恐怕会让许多人违反。结果果然和他说的一样。
Ⅶ 帮忙翻译一下文言语段: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
出处:《史记·五帝本纪》
颛顼帝高阳,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他内沉静稳练而有机谋,通达而容知事理。他养殖各种庄稼牲畜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时节令以顺应自然,依顺鬼神以制定礼义,理顺四时五行之气以教化万民,洁净身心以祭祀鬼神。他往北到过幽陵,往南到过交阯,往西到过流沙,往东到过蟠木。各种动物植物,大神小神,凡是日月照临的地方,全都平定了,没有不归服的。
Ⅷ 禹者,皇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翻译文言文加句式特点
1.禹者,皇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这是五帝本纪里面的一句。意思是:大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你这个皇帝不对,应该是黄帝。
2.瞬登用
你这个应该是夏本纪里面的一句,不过不是瞬登用而是舜登用,原句是: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意思是:舜被提拔使用,代理天子之政。
3.可种卑湿
这个也是夏本记里面的,原句是: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意思是:大禹告诉老百姓,水稻可以种植在潮湿低洼的地方。
4.以告成功于天下
原句是:於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意思是:舜赐给大禹黑色的圭,昭告天下治水成功。
Ⅸ 颛顼在那篇文言文出现过
Ⅹ 颛顼文言文翻译什么意思
“颛顼”zhuān xù
五帝之一。相传为黄帝之孙,十岁时辅佐少昊,二十岁即帝位。最初建国于高阳,故号高阳氏。建都于帝丘(今河北省濮阳县)。
在位七十八年。
颛顼(zhuān xū)(公元前2342-公元前2245年)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姬姓,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生子穷蝉是虞舜的五世祖。后来的夏国、楚国都是他的子孙。
颛顼生于若水之野(蜀地),实处空桑。因佐少昊有功,被封于高阳(今河南开封杞县高阳镇)。少昊死后,共工氏与颛顼争夺帝位,颛顼打败共工,继少昊主政,号“高阳氏”。颛顼成为天下共主后,始都穷桑,又迁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后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据说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岁逝世,葬于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
颛顼去世后,由黄帝曾孙、玄嚣(少昊)之孙高辛(帝喾)继位。颛顼成为黄帝系下与帝喾并列两系中的一系,成为中华民族人文共祖之一。在流传下来神话传说中,颛顼是主管北方的天帝。《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
颛顼(zhuān xū),是一个汉语词汇。“颛”本义为“圆头胖脑”,指中年贵族,引申指体面的人、守法的人,再引申指社会精英。“顼”字从玉从页,玉指“玉胜”、“玉冠”;“页”指人头。“玉”和“页”联合起来表示“头戴玉冠者”。
所以,“颛顼”一词的本义是“社会精英人群中的头戴玉冠者”、“贵族首脑”。
颛顼 (汉语词语)
材料来源《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