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始见于
A. 西方建筑发展史
西方建筑主要包括古埃及建筑、古西亚建筑、古希腊建筑等。
1、古埃及建筑
古埃及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其建筑分为3个主要时期。
一是古王国时期的建筑以举世闻名的金字塔为代表。古埃及的建筑师们用庞大的规模、简洁沉稳的几何形体、明确的对称轴线和纵深的空间布局来体现金字塔的雄伟、庄严、神秘的效果。
二是中王国时期的建筑以石窟陵墓为代表。这一时期已采用梁柱结构,能建造较宽敞的内部空间。建于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曼都赫特普三世墓是典型实例。
三是新王国时期的建筑以神庙为代表。它主要有围有柱廊的内庭院、接受臣民朝拜的大柱厅和只许法老和僧侣进入的神堂密室3部分组成。其规模最大的是卡纳克和卢克索的阿蒙神庙。
2、古西亚建筑
古西亚建筑是指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所孕育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建筑,在建筑艺术史上,他们为自己的神建立了雄伟的神庙。如位于乌尔的观星台,著名的萨尔贡王宫·波斯波利斯王宫·空中花园等。
古西亚的建筑成就还在于创造了以土为基础原料的结构体系和装饰方法。古西亚建筑发展了券·拱和穹窿结构。随后又创造了可用来伯虎和装饰墙面的面砖和彩色琉璃砖,这些使建筑的材料·构造和造型艺术有机结合的成就,对后面的拜占庭和伊斯兰教建筑产生很大的影响。
古西亚建筑古西亚建筑在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建筑两河下游的文化发展最早,同埃及约略同时。公元前四千纪,在这里建立了许多小小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9世纪之初,巴比仑王统一了两河下游,甚至征服了上游。
3、古希腊建筑
古风时期: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建筑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形式。爱奥尼亚人城邦形成了爱奥尼式建筑、风格端庄秀雅;多立安人城邦形成了多利克式建筑,风格雄健有力。到公元前6世纪,这两种建筑都有了系统的做法,称为“柱式”(见古典柱式)。柱式体系是古希腊人在建筑艺术上的创造。
古典时期:公元前5~前4世纪,是古希腊繁荣兴盛时期,创造了很多建筑珍品,主要建筑类型有卫城、神庙、露天剧场、柱廊、广场等。不仅在一组建筑群中同时存在上述两种柱式的建筑物,就是在同一单体建筑中也往往运用两种柱式。
雅典卫城建筑群和该卫城的帕提农神庙是古典时期的著名实例。古典时期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科林斯城形成一种新的建筑柱式──科林斯柱式,风格华美富丽,到罗马时代广泛流行。
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世纪后期到公元前1世纪,是古希腊历史的后期,马其顿王亚历山大远征,把希腊文化传播到西亚和北非,称为希腊化时期。希腊建筑风格向东方扩展,同时受到当地原有建筑风格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点。
4、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
5、美国现代主义建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
西方建筑杂志在二十世纪70年代大肆宣传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但实际直到80年代中期,堪称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无论在西欧还是在美国仍然为数寥寥。比较典型的有美国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美国电话电报大楼、美国费城老年公寓等。
1982年落成的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是美国第一座后现代主义的大型官方建筑。楼高15层,呈方块体形。外部有大面积的抹灰墙面,开着许多小方窗。每个立面都有一些古怪的装饰物,排列整齐的小方窗之间又夹着异形的大玻璃墙面。
美国电话电报大楼是1984年落成的,建筑师为约翰逊,楼的底部有高大的贴石柱廊;正中一个圆拱门高33米;楼的顶部做成有圆形凹口的山墙 ,有人形容这个屋顶从远处看去象是老式木座钟。
B. 《送别 长亭外》的完整歌词
《送别 长亭外》是作者李叔同写的一首歌曲,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这种美国歌曲在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
歌词如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2)美术始见于扩展阅读
《送别》及李叔同(弘一法师):戊戌而下,及至五四,在中国当时文化人中,有一类很特别的人物,李叔同便是其中之一。他是中国广告画始祖,使用裸体教学美术的第一人,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传播西洋音乐的先驱者,创办了中国第一本音乐小杂志。
他创造了诸多中国第一,被称为民国第一奇才、第一全才,又是第一高僧。早在1905年李叔同就创作出版了《国学唱歌集》,为同时期歌曲精品。
李叔同之歌曲《送别》最具代表,影响最大,且故事特别多。弘一法师在写《送别》这首歌词时,还有一段动人传说故事。“天涯五好友”之许幻园在木年冬天的旧上海,因破产挥泪向李叔同道别。随后,李叔同含泪写下《送别》这首传世佳作。
“一音入耳来,万事离心去”。李叔同的作品充满了人生哲理,蕴藏着禅意,给人启迪,宁静淡雅。李叔同的词象一杯清香的茶,清淡纯净,淡中知真味。
《送别》采用了美国J.P.奥德韦“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歌词受日本词作者犬童球溪《旅愁》的影响。我国电影《早春二月》(1964)和《城南旧事》(80年代中)曾将《送别》作为插曲或主题曲。
C. 江南八怪是哪八怪
也称扬州八怪,是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在江南扬州一代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美术史上称为“扬州画派”。较为公认的是指: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
扬州八怪之八位画家,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鱓、李方膺、高凤翰、李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见,或试画,或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板桥所作《樱笋图》,即吟诵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南巡时,封郑燮为“书画史”。
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仅据今人所编《扬州八怪现存画目》记载,为国内外200多个博物馆、美术馆及研究单位收藏的就有8000余幅。
(3)美术始见于扩展阅读:
江南八怪之一郑燮轶闻
1、郑燮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影响,要求自己“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出仕作官,要“立功天地,字养生民”。在文学创作上也主张“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
2、在绘画和书法上,他深感“以区区笔墨供人玩好”是可耻的“俗事”,而提出:“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3、郑燮主张“胸无成竹”的创作方法,指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联系和区别,详尽叙述了从观察感受、构思酝酿,到落笔定型的创作过程,见解独到,为前人所未道。
4、郑燮在诗歌方面,也颇有造诣,他的诗歌多为描绘穷苦人民生活,揭露富豪和胥吏的残暴贪婪。他在创作中尽力使自己的作品具有伦理道德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