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奉传文言文
1. 文言文“厌”有几种意思
厌:厌 yā
动词义
1、一物压在另一物上。
厌,笮也。——《说文》。段注:“此义今人字作压,乃古今字之殊。”
地震陇西,厌四百余家。——《汉书·五行志下之上》
如墙厌之。——《荀子·彊国》
厌目而视者,视一以为两。——《荀子·解蔽》
2、泛指压制;抑制。
东厌诸侯之权,西远羌胡之难。——《汉书·翼奉传》。——师古曰:“厌,抑也。”
故贤人立朝,折冲厌难,胜于亡形。——《汉书·辛庆忌传》。师古曰:“厌,抑也。”
3、
以迷信的方法,镇服或驱避可能出现的灾祸,或致灾祸于人。
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史记·高祖纪》
4、堵塞。
厌其源,开其渎。——《荀子·修身》。注:“厌,塞也。”
厌:厌 yàn
动词义
1、形声字。从厂( hǎn),猒( yàn )声。厂,象山崖石穴形。《说文》:“厌,笮也。”意思是“压”。由“犬、肉、甘”三部分合起来,会意,表示“吃饱”、“满足”。本义:吃饱;饱,满足。后作“餍”。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不厌。——《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秦之欲无厌。—— 宋· 苏洵《六国论》
求之者无厌。——宋· 苏轼《教战守》
2、憎恶;嫌弃。
人常厌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惟厌事也。
犹厌言兵。——宋· 姜夔《扬州慢》
无厌其为迂。——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这儿我住厌了。——曹禺《雷雨》
2. 古代文言文中格,夺,比都是什么意思
格
动词义:
1、阻止;搁置。
形格势禁 ,则自为解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附《孙膑传》
2、纠正;匡正。
人不足与适(同“谪”)也,政不足闲(非议)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孟子·离娄上》
3、推究。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礼记·大学》
4、量度;衡量。
5、击打;格斗。
格者不舍。——《荀子·议兵》
穷寇不格。——《周书·武称》
皆可格杀。——《后汉书·刘盆子传》
乃解衣就(接受)格。——《后汉书·钟离意传》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玉台新咏·饮马长城窟行》
6、击杀;搏杀。
郢人等告定国,定国使谒者以他法劾捕格杀郢人以灭口。——《史记·荆燕世家》
7、抗拒;抗御。
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史记·李将军列传》
8、古书借“格”为“佫”。来到;到达。
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书·舜典》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书·汤誓》
天迪格保。——《书·召诰》
惟先格王。——《书·高宗肜日》
祖考来格。——《书·益稷》
格于皇天。——《书·君诰》
形容词义:
1、拘执。
2、被限制;受局限。
3、圣的。
4、吉祥。
5、正确。
6、通“嘏”(gǔ)。大。
孝友时格,永乃保之。——《仪礼·士冠礼》
以格于主人。——《仪礼·少牢馈食礼》
夺
动词义:
1、会意字。金文字形,上面象振翅欲飞的鸟,下面是手(又、寸),其意思是:这只振翅欲飞的鸟,眼看着就要从手中失脱掉。本义:丧失。
夺,手持隹失之也。——《说文》
给夺慈仁。——《礼记·仲尼燕居》。注:“犹乱也。”
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勿夺农时。——《荀子·富国》
2、强取。
夺,取也。——《玉篇》
人夺女妻而不怒。——《左传·文公十八年》
夺其印符。——《史记·淮阴侯列传》
夺攘矫虔。——《书·吕刑》
秦王度之,终不可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
3、用力冲开;冲出。如:夺门(破门;奋力冲开门);眼泪夺眶而出。
4、竞先取得。
被泽徒深厚,惭无夺锦才。——高启《谢赐衣》
5、剥夺;削除。
胁服夺(罢免)其官。——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比
动词义:
1、会意字。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比物四骊。——《诗·小雅·六月》
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尔雅·释鸟》
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史记·天官书》
比其具。——《周礼·世妇》。注:“次也。”
及献比禽。——《周礼·田仆》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战国策·燕策》
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
2、连接;接近。
家人失火,屋比延烧。——《史记·汲黯列传》
3、比较;考校;核对。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涉江》
4、及;等到。
比至定陶,再破 秦军。——《史记·项羽本纪》
5、勾结;偏爱。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立其子,不为比(偏爱)。——《左传·襄公三年》
6、等同。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7、通“庀”。具备。
比乐官,展乐器。——《周礼·大胥》
及祭祀,比其具。——《周礼·世妇》
以敦比其事业。——《荀子·荣辱》
8、官府限期办好公事。
宰严限追比。(追征。县令严定期限,催促交纳。)——《聊斋志异·促织》
形容词义:
1、接近;亲近。
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周礼·夏官》
2、密(与“稀”、“疏”相对)。
比,密也。——《说文》
其比如栉。——《诗·周颂·良耜》
是与比周。——《左传·文公十八年》。注:“比,近也。周密也。”
3、和谐。
声比则应。——班固《汉书》
名词义:
1、比喻;比方。
副词义:
1、皆;都;同等地。
再战比胜。——《战国策·齐策》
2、连续;频频。
比投不释。——《礼记·投壶》
间者数年比不登。——《汉书·文帝纪》
比年日蚀。——《汉书·张延寿传》
三人比坐事死。——《汉书·公孙贺传》
地比震动。——《汉书·翼奉传》
比三年日蚀。——《汉书·外戚传》
始至之时,岁比不登。(登:丰收)——苏轼《超然台记》
3、近来。
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吕氏春秋·先织》
介词义:
1、比起。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操比于袁绍。——《三国志·诸葛亮传》
2、为;替。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孟子·梁惠王上》
3、及;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史记·陈涉世家》
比至南郡,而琮已降。——《资治通鉴》
比去,以手阖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3. 文言文中善的用法和解释
【形】
善善shàn五笔字型:uk
(会意,从言,从羊。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本义:吉祥)
1.同本义〖lucky〗
善,吉也。——东汉·许慎《说文》
来者以善日邪时,孰与邪日善时?——《汉书·翼奉传》
又如:善时(吉时);善祥(吉祥;吉兆);善征(吉兆);善日(吉日)
2.完好;美好;圆满;共同满足〖good〗
母氏圣善。——《诗·邶风·凯风》
善,德之建也。——《国语·晋语》
善人国之主也。——《左传·襄公三十年》
所以善代者乃万故。——《吕氏春秋·长攻》。注:“善好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岂人主之子孙则敢不善哉?——《战国策·赵策》
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数,永最善。——唐·柳宗元《游黄溪记》
《记》曰:“士庶有人善,本诸父母。子之成,其亲也。”——明·钱谦益《袁可立父淮加赠尚宝司少卿》
又如:善风(良好的风气);善言(美言;说好话);善处(好办法);善马(良马);善少(好少年);善秀(佳穗。比喻资质甚佳,才品出众)
3.善良;全好的心【good;nice】
供养三德为善。——《左传·昭公十二年》
又尽善也。——《论语·八佾》。皇疏:“善者,理事不恶之名。”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汉书·苏武传》
又如:善熟(和善);善德(善良,以德待人);善善(犹“善罢干休”;顺顺当当);善觑(好心看待);善眉善眼(面孔和善);善模善样(模样和善);善性(善良的本性);善顺(善良和顺)
4.慈善〖philanthropic〗
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唐·韩愈《原毁》
又如:善事;善举;善友(佛教教友);善信(佛教称虔诚信仰佛教的人);善胜(非常善良;慈善信佛);善根(佛教用语。指人所以能为善的根性);善堂(旧指育婴堂、养老院等慈善机构)
5.表示应诺。对,完好〖allright〗
王曰:“善!”——《战国策·齐策》
先主:“善?”——《三国志·诸葛亮传》
6.慎重〖cautious;careful;prudent〗。如:善政(妥善的政策法令);善思(慎重地思考);善败(事情失败后的妥善措施)
7.完好于某方面,高明,工巧〖skillful〗
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老子》
吹籁工为善声。——《论衡·逢遇》
又如:善手(高手,能手);善工(高手)
8.熟悉,经常看到或经历,易于辨认〖familiar〗
识其品式,辨其条理;善其用,定其体,则“默而成之,不言而信”。——王夫之《周易外传》
又如:善便(善变。不费力,轻易);善查(好对付的人。又作“善荐八”)
善shàn
【动】
1.善于,擅长。有做好或处理好(完好圆满于)某事的才能或技巧〖begoodat〗
善戏谑兮。——《诗·卫风·淇奥》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孟子·告子上》
秦皇帝惜其善击筑。——《史记·刺客列传》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明·刘基《卖柑者言》
公(袁可立)多才艺,善持论。——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更有秦中武公(武之望)、闽中林公(林廷奎)皆以不善宦。——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又如:善宽(善解;善于迎合);善丹青(擅长画画);善时(善于把握时机);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善喻(善于教喻);善贷(善于施与);善渊(善于保持沉默);善诱(善于诱导);善贾(长于贸易,善于做生意);善富(善于保持富有地位);善文(擅长为文);善化(擅长教化)
2.通“缮”。修治〖repair〗
善
善刀而藏之。——《庄子·养生主》
故有善迩而远至。——《易·略例》。注:“善,修治也。”
又如:善刀(拭刀而加以收藏。比喻收敛自己的才华)
公(袁可立)护名节,胜于功名。善刀而藏,见机勇退。――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3.羡慕〖admire〗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辞》
喜爱〖like〗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左传》
4.认为好,友好〖considerasgood〗
〖常〗忌信道任数,不从下人,故为权势所不善。——《华阳国志》
5.赞许〖praise〗
使孔子欲表善颜渊。——王充《论衡》
又如:善善(赞扬人家的优点、美德);善颂善祷(赞美能寓规劝于颂祷之中);善善从长(本是称道别人的善德渊源流长。后转为赞扬人家向善弃恶、舍短取长)
6.友好,亲善〖friendly〗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又如:善气迎人
【名】
好人;好事;好处〖good(fine)person;gooddeed;advantage〗
存抚良善。——宋·沈括《梦溪笔谈》
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副】
1.完好之处,完好〖inperfectlygoodcondition〗
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战国策·燕策》
2.多;常;易〖numerous;frequently;easy〗
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明·刘基《苦斋记》
又如:善变;善疑;善怀(多所怀思)
4. 文言文实词 封 厌 的所有解释 要求有例句 无误
封的解释以及例句:
1、加土培育树木。例:
《左传•昭公二年》:“宿敢不封殖此树”!
2、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筑坛祭天。例:
《史记•秦始皇本纪》:“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
3、封闭,封合。例:
《史记•李斯列传》:“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4、边界,界域。例:
《史记•商君列传》:“开阡陌封疆”。
5、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例:
《史记•李斯列传》:“使秦无尺土之封”。
厌的解释以及例句:
1、一物压在另一物上。例:
《说文》:厌,笮也。《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地震陇西,厌四百余家。
2、饱,满足。如:厌极(满足穷尽);厌饫(吃饱;吃腻;满足);厌塞(满足);厌伪(对奸邪巧伪感到满意);厌恋(以此为满足而眷恋);厌副(满足);厌足(满足)。例:
《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憎恶,嫌弃。例:
宋,姜夔《扬州慢》:犹厌言兵。
5. 文言文善大学士徐公阶的善什么意思
善,如果与来人组自合,表示善良、好心,如“善人”;如果与当官的人结合,则表示治理措施、手段高明,如“善政”、“善治”。但是,善不能用来修饰官职名,如:善宰相、善尚书。历史上的“大学士”都是官职名,官职前面并不会冠以“善”。
在王世贞的《大学士徐公阶传》中,没有“善大学士徐公阶”的句子。可能是断句有误,因为古文献大多没有标点,容易将前后的文字弄混,例如:大学士朱善、大学士徐公阶,在中间没有顿号的文字中,变成“大学士朱善大学士徐公阶”,这样,取词容易出错。
6. 劝、勉、师、善、修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一、劝:拼音 quàn
【释义】
1、(形声。从力,雚( guàn)声。简化字中“又”仅是一个符号。本义:勉励)
2、同本义
劝,勉也。——《说文》
劝防之事。——《周礼·丧祝》。司农注:“劝防引柩也。”
则楚之应之也,必劝。——《战国策·秦策》。注:“进也”。
子文无后,何以劝善?——《左传·宣公四年》
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左传·成公二年》
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庄子·天地》
各劝其业。——《史记·货殖列传》
太公劝其女功。
所以劝之。——唐· 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又如:劝进(劝勉,策进);劝蚕(勉励种桑养蚕);劝戒(劝勉警戒);劝相(劝助,劝勉);劝掖(劝勉扶持);劝督(劝勉督促);劝奖(劝勉鼓励);劝劳(劝慰;慰劳);劝农(奖励农事);劝慕(因受奖勉而有所企慕、向往,多指倾心向善);劝惩(奖惩)
3、劝说
劝君更尽一杯酒。——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
肃劝权召瑜还。——《资治通鉴》
劝东游。——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劝君东游。
又如:劝沮(劝阻);劝酬(劝酒);劝杯(劝人饮酒用的小酒杯);劝盘(放劝杯用的盘子);劝讽(婉言劝告);劝导(规劝开导);劝谏(劝说谏诤)
4、勤勉;努力
荆王大说;许救甚劝。——《战国策·宋策》
又如:劝赞(努力引见);劝心(努力进取之心);劝功(谓努力建功立业);劝务(勤勉努力);劝耕(努力耕种);劝业(努力从事其事业)
5、通“观”。细看,看
称德度功,劝其所能。——《管子·君臣下》
6、通“欢”。喜乐
以劝其心使犯其主。——《韩非子·八奸》
二、勉:拼音 miǎn
【释义】
1、(形声。从力,免声。本义:力所不及而强作)
2、同本义
勉,彊也。——《说文》
丧事不敢不勉。——《论语·子罕》
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楚辞·离骚》
勉力不时。——《荀子·天论》
又如:勉意(勉强;勉为其难)
3、尽力,用尽所有力量
尔其勉之。——《左传·昭公二十年》。注:“谓努力。”
愿子勉为寡人治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史记·魏公子列传》
知力耕可以得谷,勉贸可以得货。——《论衡》
又如:勉勉(努力的样子);勉旃(努力);勉农(努力从事农务);勉厉(努力)
4、勉励,鼓励
国安不殆,勉农而不偷。——《商君书·垦令》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国语·越语》
不加勉,而民自尽竭。——《管子》
又如:勉学;勉勖(勉励);勉劳(勉励慰劳);勉厉(劝勉鼓励);勉慰(勉励安慰);勉喻,勉谕(晓谕,劝说)
5、通“免”。除去,脱掉
乃厚其外交而勉之。——《国语·晋语八》
七十而无德,虽有微过,亦可以勉矣。——《大戴礼·曾子立事篇》
6、姓
三、师:拼音 shī
【释义】
1、(会意。从币,从垖。垖( ī)是小土山,帀( zā)是包围。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
本义: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2、同本义
师,二千五百人为师。——《说文》
王乃犬巡六师。——《书·伪泰誓》
陈师鞠旅。——《诗·小雅·采芑》
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周礼·地官·小司徒》
3、泛指军队
十年春,齐师伐王。——《左传·庄公十年》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汉· 贾谊《过秦论》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 晋人御师必于 肴。”——《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又如:水师(水军);挥师(指挥并带领军队);师旅(军队的通称,亦用来指战争);师船(师舶,兵船,兵舰);师老(军队疲劳,士气低落,战斗力衰弱);师吏(军吏);师令(军令);师干(本指军队的防御力量。后指军队);师禁(军队的禁令)
4、军师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论语·先进》
5、民众,徒众
溥彼韩城, 燕师所完。——《诗·大雅·韩奕》
师,众也。——《尔雅》
师锡帝曰。——《书·尧典》
6、天子所都曰京师。地下之众者,莫过于水,地上之众者,莫过于人,京大师众也。
又如:师锡(众人的意见;舆论)
7、古代行政区划单位
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三朋而为里,五里而为邑,十邑而为都,十都而为师,州十有二师焉。——《尚书大传》
8、老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 韩愈《师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又如:师儒(乡里教人道艺的人);师生关系;师风(老师的风度);师台(对老师的尊称);师保(负责教导贵族子弟的官);师课(由书院负责人主持的对学生进行的月考)
9、对僧、尼、道士的尊称 。
如:师太(对年长尼姑的尊称);师丈(对老僧的尊称);师姑堂(尼姑庵);师婆(巫婆);师哥(寺院中伺候客人的小和尚);师娘(巫婆);师巫(巫师);师姥(巫婆);师姨(比丘尼。即女僧)
10、长,首领
甸师,下士二人。——《周礼》
11、亦以称专司一事的神道或官员
12、首都,京城
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后汉书·张衡传》
13、擅长某种技术或在某个领域里有特殊技能的人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宋· 苏轼《石钟山记》
又如:工程师;医师;厨师;技师;师工(技工。亦指厨师与烧火工人);师家(师傅门下)
14、乐师;乐官
师旷鼓琴。——《盐铁论·相刺》
又如:师工(古称主事制曲奏乐的人。即乐师);师襄(春秋卫国的乐官)
15、学习的榜样 。
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16、效法;学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唐· 韩愈《师说》
又如:师古(效法古代);师仰(师法敬仰);师师(互相效法);师式(学习或效法的典范);师效(效法)
17、出兵征伐,进军
若国作民而师田行役之事。——《周礼·地官·州长》
又如:师祭(古代军队出兵时所行祭祀祈祷之礼);师期(出师的日期)
18、姓
四、善:拼 音 shàn
【释义】
1、(会意,从言,从羊。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本义,吉祥)
2、同本义
善,吉也。——《说文》
来者以善日邪时,孰与邪日善时?——《汉书·翼奉传》
又如:善时(吉时);善祥(吉祥;吉兆);善征(吉兆);善日(吉日)
3、好;美好
母氏圣善。——《诗·邶风·凯风》
善,德之建也。——《国语·晋语》
善人国之主也。——《左传·襄公三十年》
所以善代者乃万故。——《吕氏春秋·长攻》。注:“善好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岂人主之子孙则敢不善哉?——《战国策·赵策》
又如:善风(良好的风气);善言(美言;说好话);善处(好办法);善马(良马);善少(好少年);善秀(佳穗。比喻资质甚佳,才品出众)
4、善良;好心
供养三德为善。——《左传·昭公十二年》
又尽善也。——《论语·八佾》。皇疏:“善者,理事不恶之名。”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汉书·苏武传》
又如:善熟(和善);善德(善良,以德待人);善善(犹“善罢干休”;顺顺当当);善觑(好心看待);善眉善眼(面孔和善);善模善样(模样和善);善性(善良的本性);善顺(善良和顺)
5、慈善
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唐· 韩愈《原毁》
又如:善事;善举;善友(佛教教友);善信(佛教称虔诚信仰佛教的人);善胜(非常善良;慈善信佛);善根(佛教用语。指人所以能为善的根性);善堂(旧指育婴堂、养老院等慈善机构)
6、表示应诺。对,好
王曰:“善!”——《战国策·齐策》
先主:“善?”——《三国志·诸葛亮传》
7、慎重 。
如:善政(妥善的政策法令);善思(慎重地思考);善败(事情失败后的妥善措施)
8、高明,工巧
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老子》
吹籁工为善声。——《论衡·逢遇》
又如:善手(高手,能手);善工(高手)
9、熟悉,经常看到或经历,易于辨认
识其品式,辨其条理;善其用,定其体,则“默而成之,不言而信”。——王夫之《周易外传》
又如:善便(善变。不费力,轻易);善查(好对付的人。又作“善荐儿”)
10、善于,擅长。有做好或处理好某事的才能或技巧
善戏谑兮。——《诗·卫风·淇奥》
大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孟子·告子上》
秦皇帝惜其善击筑。——《史记·刺客列传》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明· 刘基《卖柑者言》
又如:善宽(善解;善于迎合);善丹青(擅长画画);善时(善于把握时机);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善喻(善于教喻);善贷(善于施与);善渊(善于保持沉默);善诱(善于诱导);善贾(长于贸易,善于做生意);善富(善于保持富有地位);善文(擅长为文);善化(擅长教化)
11、通“缮”。修治
善刀而藏之。——《庄子·养生主》
故有善迩而远至。——《易·略例》。注:“善,修治也。”
又如:善刀(拭刀而加以收藏。比喻收敛自己的才华)
12、羡慕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辞》
13、喜爱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左传》
14、认为好
[常]忌信道任数,不从下人,故为权势所不善。——《华阳国志》
15、赞许
使孔子欲表善 颜渊。—— 王充《论衡》
又如:善善(赞扬人家的优点、美德);善颂善祷(赞美能寓规劝于颂祷之中);善善从长(本是称道别人的善德渊源流长。后转为赞扬人家向善弃恶、舍短取长)
16、友好,亲善
余宗老涂山, 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 史公云。—— 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又如:善气迎人
17好人;好事;好处
存抚良善。——宋· 沈括《梦溪笔谈》
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18、好好地
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战国策·燕策》
19、多;常;易
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明· 刘基《苦斋记》
又如:善变;善疑;善怀(多所怀思)
20、姓
五、修:拼音 xiū
【释义】
1、(形声。从彡( shān),攸( yōu)声。“彡”有装饰义。本义:修饰,装饰)
2、同本义
修,饰也。——《说文》
义之修而礼之藏也。——《礼记·礼运》。注:“犹饰也。”
美要眇兮宜修。——《楚辞》
以修敬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又如:修容(整饰容貌);修词(修饰词句。亦指作文;文辞);修饰边幅(形容注意仪容、衣着祳恼);修娖(整理修补)
3、整修;修理
古不修墓。——《礼记·檀弓》
修橹轒辒。——《孙子·谋攻》
修守战之具。——汉· 贾谊《过秦论》
吾妻死,室坏不修。——归有光《项脊轩志》
又如:修娖(整理修补);修完补辑(修葺整治;补缀损缺);修月(古代传说月由七宝合成,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
4、兴建;建造
钟鼓不修。——《吕氏春秋·先已》
乃重修岳阳楼。——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修堤梁,通沟浍。——《荀子·王制》
又如:修立(修建);修治(制作);修构(修建);修废(兴复废业);修营(修建);修辟(修整开垦)
5、[学问、品行方面]学习、锻炼和培养
修武之德。——《国语·晋语》
束发修学。——《汉书·叙传下》
一善易修。——唐· 韩愈《原毁》
忌者畏人修。
怠者不能修
又如:修省(提高道德修养,不断反省自己);修省退悔(修身反省,退而自悔);修己(自我修养)
6、修行 。
如:修积(行善积德);修服(指道教的修炼服气。服气,即吐纳);修持(持戒修行);修真(道教指学道修行为修真)
7、整治
管子修之。——《史记·货殖列传》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三国志·诸葛亮传》
修之于朝廷。——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又如:修文偃武(修明文教,停止武备);修文(采取措施加强文治,主要指修治典章制度,提倡礼乐教化等);修近(整顿内务);修言(统一号令);修事(治理政事)
8、实行;从事某种活动
地之不休。——《国语·吴语》。注:“垦也。”
修其宗庙。——《礼记·中庸》。注:“谓埽粪也。”
又如:修全(补救;变通);修削(进攻;砍杀);修禊(古代习俗,在三月三日到水边游玩,以祓除不祥)
9、编纂;撰写;写
始末修撰,凡十六载。——《北史·序传》
又如:修撰(编辑又指掌修国史的官);修文郎(称阴曹掌著作之官);修札(写信)
10、设。置备
修其簠簋。——《国语·周语》。注:“备也。”
又如:修名(修刺。置备名帖,以作通报姓名之用);修馔(准备饭食)
11、循;遵循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五蠹》
又如:修今(拘守现状);修古(遵行古道);修本(犹溯源);修名(循名,依照名称)
12、通“休”。休整;休养 。
如:修摄(保养;调护);修鳞养爪(喻保养、积蓄战斗力)
13、修订,修改,改正
欲自修改。——《世说新语·自新》
15、长
修,长也。——《广雅》
德惠修长。——《史记·秦始皇纪》。索隐:“修亦长也。”
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齐策》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曹植《洛神赋》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明· 魏学洢《核舟记》
巨身修尾。——《聊斋志异·促织》
庞然修尾。
又如:修龄(长龄,长寿);修短固天(生命的长短本由天定);修亘(连绵不断);修篁(修筠。长长的竹子)
16、高;大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王羲之《兰亭集序》
又如:修茂(树木高而繁茂);修波(大波);修峻(高峻);修雅(高雅,不粗俗);修皙(身材高而皮肤白)
17、远 。
如:修阻(路途遥远而阻隔)
18、善;美好
伊中情之信修兮。——张衡《思玄赋》
又如:修名(美好的名声);修直(高尚正直);修眸(漂亮的眼睛;美目);修禀(良好的禀赋)
19、通“脩”。致送师长的酬金
降说屦,升坐修。——《礼记·乡饮酒义》。钱宫詹云:“即仪礼之升堂乃羞,今之修爵。”
又如:修金(学费);修脡(旧指送给老师的薪金。修;通“脩”。干肉);修脯(旧时称送给教师的礼物或酬金);修馔(教师的薪金及饭食。修;通脩;束修)
20、修正主义 。
如:防修反修;帝、修、反
21、姓
7. 文言文实词(忍,任,如,若,善,尚,稍,舍)的整理
<动>
(形声。从心, 刃声。本义: 忍耐、 容忍) 同本义 [enre; tolerate] 忍,能也。——《说文》 忍,耐也。——《广雅》 是可忍也。——《论语·八修》。皇疏:“忍,犹容耐也。” 强力忍垢,吾不知其他也。——《庄子·让王》 吾子忍之。——《左传·成公二年》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忍所私以行大义。——《吕氏春秋·去私》 故遂忍悲为汝言之。——清·林觉民《与妻书》 又如:忍事(以忍耐态度面对各种事情);忍容(容忍);忍顺(忍耐顺受;忍耐顺从);忍从(忍受顺从);忍羞(忍受羞辱);忍气(忍受别人的欺侮);忍垢(忍受污垢);忍丑(忍受耻辱);忍耻(忍受耻辱);忍痛(忍受痛苦) 抑制; 克制 [refrain; hold back; repress] 志忍私,然后能公。——《荀子·儒效》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又如:忍性(克制性情);忍口(抑制食欲);忍情(抑制感情);忍志(犹屈意);忍恶(忍住脾气);忍泪(忍住眼泪, 不使流出来); 忍笑(忍住不笑) 愿意; 舍得 [be willing to ] 不忍为之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又如:忍屑(愿意关心) 通“认”。认识,识别 [recognize;identify] 夫国之疑,二三子莫忍老臣。——《管子·大匡》 姓 词性变化 五十一种
<形>
坚韧 [firm and tenacious] 残忍;忍心;狠心 [cruel] 维其忍之。——《诗·小雅·小弁》 君王为人不忍。——《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忍苛(残忍苛刻);忍人(残忍的人);忍忮(刻毒忌恨);忍毒(残忍狠毒);忍虐(残忍暴虐);忍悖(残忍狂悖);忍害(杀害);忍酷(残忍暴虐);忍鸷(残忍凶狠);忍暴(残忍暴虐)
<连>
怎;岂 [how] 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rén <名词>
1.汉王莽时女子爵位名。用以称公主 [an ancient woman's rank of nobility] 其女皆为任。——《汉书·王莽传》 2.古代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乐曲 [an ancient music of the southern minority nationality] 任,南蛮之乐也。——《礼记·明堂位》 3. 姓氏。可参见“任姓”
rén <形容词>
通“壬”。壬人,狡猾骗人的;巧言谄媚的 [artful] 敦德允元而难任人。——《书·舜典》 孔任不行。——《后汉书·致恽传》 又如:任人(佞人。品行不端的人)
rèn <动词>
1. (形声。从人,壬(rén)声。甲骨文字形。壬是任的初文。壬即担荷的担子的竖立形。本义:挑担;荷;肩负) 同本义 [carry on a shoulder pole;carry] 悲灵均之任石。——郭璞《江赋》 是任是负。——《诗·大雅·生民》。注:“任,犹抱也。” 负任担荷。——《国语·齐语》。注:“任,抱也。” 负任儋荷。——《国语·齐语》。注;“犹抱也。” 任重石之何益。——《楚辞·悲回风》 又如:任石(负石。负以重石);任车(载物负重之车);任负(负载,承载) 2. 堪;承当;禁受 [bear] 病不任行。——《史记·白起传》 身被大病,不任茅土。——《后汉书·丁鸿传》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副将史德威慨然任之。——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又如:任受(承受,忍受);任患(承受祸患,承担过失);任过(承担过失);任堪(承受,禁受) 3. 保举;担保,保用 [guarantee] 使州里任之,则宥而赦之。——《周礼·大司徒》 重怒难任。——《左传·僖公十五年》。注:“当也。” 又如:任出(取保出狱);任保(担保) 4.任用,委派人员担任职务 [assign sb. to a post] 以任邦国。——《周礼·大司马》 以九职任万民》 又如:任良(任用贤才);任贤(委用德才兼备的人);任能(委用有才能的人);任势(利用形势);新任厂长; 任官(委任官职);任臣(委用臣下);任寄(委任;付托) 5.讲信用;相信;信任 [believe] 任,保也。——《说文》 为气任侠。——《史记·季布栾布传》 吾权任子以死生。——《管子·大匡》 王甚任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又如:任属(信用托付);任信(信任);任待(信赖器重) 6.听凭,任凭 [allow]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咏梅》 曷不委心任去留。——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恐不任我意。——《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任兴(任性;凭兴趣);任抓掀(任意选用;任意拿);任谤任劳(任劳任怨;不怕别人诽谤,不辞劳苦);任忒(听任差错;任意妄为);任令(听凭,任凭);任委(任随,任凭);任真(听其自然);任臆(任随心意) 7. 放纵,无拘束 [indge] 上舍法,任民之所善,故奸多。——《商君书·弱民》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齐民要术·种谷》 感任达不拘,与叔父籍为竹林之游,当世礼法者讥其所为。——《晋书·阮咸传》 又如:任达(任性放纵,不受礼法拘束) 8. 使用 [use] 为百姓积任器。——《周礼·司隶》 又如:任力(使用民力);任数(用权谋,使心计);任谋(使用权谋;运用策略);任算(施用计谋,进行谋算) 9. 负责,主持 [be in charge of]。如:任持(主持;维持);任政(执政);任上(居职理事) 10.怀孕。后作“妊” [be pregnant] 周后妃任成王於身。——《大戴礼·保傅》 初,李亲任政君在身。——《汉书·元后传》。师古曰:“任,怀任。” 初,刘媪任高祖——《汉书·叙传上》 又如:任娠(怀孕;任身) 11.立功 [render meritorious service] 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周礼》
rèn <名词>
1. 担子,行李 [load;burden;luggage;baggage] 门子治任将归。——《孟子》。注:“担也。” 班白者不以其任行乎道路。——《礼记·祭义》。注:“所担持也。” 又如:治任(收拾行李) 2. 职责 [ty] 且中期之所官,琴瑟也。弦不调,弄不明,中期之任也。——《韩非子》 3.任职期 [tenure]。 如:任内;任满(任职期满) 4.任务;责任。任何人应对其负责或承担的事务 [responsibility]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伟、允之任也。——诸葛亮《出师表》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孟子·告子下》 又如:任责(责任);任道(可担负重任的仁人志士);任属巨肩(责任重大) 5. 职位 [office]。 如:离任;就任 6. 担任公职,特别是文官职务的人 [officeholder]。 如:历任;原任 7. 人质 [hostage] 皆请降送任于勒。——《晋书》 8. 丝;线 [silk or thread] 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汉书》 9. 能力 [ability] 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韩非子》 10.劳役 [labor] 赋敛重数,百姓任罢。——《汉书》。颜师古注:“任,谓役事也。”
rèn <连词>
1. 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纵使”、“即使 ” [even if ] 任是深山最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唐·杜荀鹤《山中寡妇》 2. 表示条件关系,相当于“不论”、“无论” [no matter(what,who,how,etc.)] 。如:任事儿(所有的事);任吗儿(不论什么);任么(无论什么)
rèn <量词>
用于担任官职的次数 他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动〉 1、会意。从女,从口。本义:遵从,依照。 2、同本义 [follow]。 如,从随也。——《说文》。按,此字疑从女,若省声。女子从人者也。 有律以如己也。——《左传·宣公十二年》。杜预注:“如,从也。” 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犬皆如人意。——柳宗元《三戒》 3、又如:如命(遵从命令);如志(随顺意愿;实现志愿);如令(从令,遵令)。 4、好像,如同 [like;as if]。 日初出大如车盖。——《列子·汤问》 状貌如妇人女子。——《史记·留侯世家》 两狼之并驱如故。——《聊斋志异·狼三则》 5、又如:如皋雉(比喻男子以才华博得女子青睐);如许(似这般);如今晚儿(现在);如许豚犊(这样的不肖之子);如应如响(十分灵验)。 6、比得上,及 [can be compared with]。 不如无生。——《诗·小雅·苕之华》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战国策·齐策》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年》 7、又如:我不如他。 8、去,往 [go]。 如,往也。——《尔雅》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史记·项羽本纪》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9、遭遇,际遇 [meet]。 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因于名场。——《聊斋志异》 10、表示举例 [for instance;for example;such as]。如:大文学家、大诗人,如李白、杜甫;工人都很勤劳,如挖土。 11、相敌;抵挡 [resist]。 夫宋之不足如梁也,寡人知之矣。——《战国策》 12、应当 [should]。 君若爱司马,则如亡。——《左传》
词性变化
〈介〉 1、按照 [in accordance with;comply with]。 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晋· 干宝《搜神记》 2、又如:如详缴(照报告中对原案处理的办法处理,并且准予销案);如律令(按照法令执行。是古代檄文、诏书结尾用语);如式(按照规矩)。 〈连〉 1、假如,如果 [if]。 如,若也。——《广雅》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 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坟上矣。——《论语·阳货》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后汉书·张衡传》 洛阳亲友如相问。——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 2、又如:如有不妥,请予指正;如不修改,未免粗糙;如使(假使;倘若)。 3、与,和 [and]。 公如大夫入。——《仪礼》 4、或——表示选择关系 [or]。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先进》 5、而——表示连接 [but]。 如有隐忧。——《诗·邶风·柏舟》 夜中,星陨如雨。——《春秋》 6、则——表示结果 [then]。如:如许;如是。 〈助〉 1、用于语末,相当于“然”。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论语·述而》 袖如充耳。——《诗·邶风·旄丘》 屯如,乘马班如。——《易·屯卦》 孔子三月如君,则皇皇如也。——《孟子·滕文公上》 2、用于语末,相当于“焉”。 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易·离》 3、相当于“乎”。 善如尔之问也。——《礼记》[3]
◎ 若 ruò 〈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2) 同本义 [be obedient to] 若,顺也。——《尔雅·释名》 万民是若。——《诗·鲁颂·阙宫》 天子是若。——《诗·大雅·烝民》 有孚禺若。——《易·观》 钦若昊天。——《书·尧典》 不逢不若。——《左传·宣公三年》 (3) 又如:若时(顺应天时);若淑(温顺而善良) (4) 如同;像 [like; as if] 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墨子·尚贤中》 肌肤若 冰雪,绰约若处子。——《庄子·逍遥游》 关山度若飞。——《乐府诗集·木兰诗》 天涯若比邻。——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5) 又如:视若分敌;若明若昧(好像清楚又好像不清楚);若出一辙(若出一轨。像从一个车辙里出来的。比喻言论、行动、遭遇等完全一样);若如(如;像);若卵投石(同“以卵击石”。比喻不自量力,必遭失败);若涉渊水(若涉渊冰。比喻处境艰险) (6) 择菜 [trim vegetables] 若,择菜也。从艸、右。右,手也。——《说文》 (7) 引申为选择 [choose] 《晋语》秦穆公曰:“夫 晋国之乱,吾谁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之,以为朝夕之急。”此谓使谁先择二公子而立之,若正训择,择菜引申之义也。—— 清·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8) 同,相当 [be equal to] 彼与彼年相若也。——韩愈《师说》 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孟子》 (9) 及;到 [arrive] 病未若死。——《国语》 (10) 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 [match] 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礼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齐策》 (11) 诺,应允,后作“诺” [promise] 已若必信,则处于度之内也。——《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 步骑之所蹂若。——《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 (12) 对付,处置 [treat with;handle] 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
[编辑本段]词性变化
◎ 若 ruò 〈代〉
(1) 如此,这样 [such] 出若入若。——《荀子·王霸》。注:“如此也。” 织自若。——《战国策·秦策》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2) 又如:若许(如许;这些);若言(此言,这样的话);若曰(这样说);若大若小(大大小小);若此(如此,这样);若是(如此,这样);若斯(如此);若然(如此);若尔(如此,如果这样) (3) 你 [们] ;你 [们] 的 [you;your] 若,汝也。——《小尔雅》 惟若宁候。——《考工记·梓人》 若则有常。——《仪礼·士昏礼记》 若肯发兵助我乎?——《汉书·匈奴传上》 若不恭命。——《墨子·明鬼下》 命曰三日,若宿而至。——《国语·晋语四》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若辈得无苦贫乎。——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4) 又如:若曹(你们这些人);若属(你们);若辈(你们) (5) 其;他的 [he;his]——用于他称 今人处若国得罪。——《墨子·天志下》 (6) 这个,这样——用于近指 [this]。如:若人(这个人);若士(这个人。同若人);若时(此时,现在);若辈(这些人,这等人) (7) 用于疑问。相当于“怎么”、“哪里” [where]。如:若个(哪个);若之何(怎么办;也指怎么,为什么);若何(怎样,怎么样;亦指怎么办;怎么,为什么);若为(怎样;怎样的;怎堪;怎能) (8) 这么;那么。用同“偌” [like so] 老太太若大年纪。——《红楼梦》
◎ 若 ruò <连>
(1) 假如;如果 [if] 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若反国,将为乱。——《史记·赵世家》 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左传·隐公十一年》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天若有情天亦老。——唐·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2) 又如:若不是(如果不是);若曰(如果说);假若(假使);若其(假如,如果);若苟(若或。假如,如果);若非(如果不是;要不是);若果(如果);若使(假使,假如,如果);若是(如果,如果是) (3) 至于 [so]。用在句首以引起下文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4) 又如:若乃(至于。用于句子开头,表示另起一事) (5) 或;或者 [or]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有会同。——《周礼·稍人》 (6) 又如:若者(或者);若大若小(大大小小) (7) 与,和 [and] 旅王若公。——《书·召诰》 (8) 而 [but] 抑若扬兮。——《诗·齐风·猗嗟》 宠辱若惊。——《老子》。顾注:“而已” 若降天地之施,垂三光之明者,实在陛下。——《三国志·魏志》
◎ 若 ruò 〈名〉
(1) 禾秆皮 [stem’s skin] 稣,杷取禾若也。——《说文》。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秆皮散乱,杷而梳取之。” (2) 香草名 杜若,香草。——《说文》 华采衣兮若英。——《楚辞·云中君》 顺微风,挥若芳。——傅毅《舞赋》。注:“杜也。” 衡兰芷若。——《汉书·司马相如传》 (3) 又如:若芳(杜若的香气);若英(杜若的花);若惠(香草名。杜若和蕙草) (4) 灵木 [fairy tree]。如: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若光(古代神话中若木的光) (5) 秦、汉时县名 [Ruo county]。治所在今湖北省宜城县东南 (6) 古水名 [Ruo River]。即今雅砻江,为金沙江支流。源出青海,东南流经甘孜、新龙等县,到攀枝花市东北入金沙江 (7) 姓。如:若口引(复姓)
◎ 若 ruò 〈助〉
(1)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事物的状态。相当于“貌”、“样子” 用史巫纷若,吉。——《易·巽卦》 有孚颗若。——《易·观卦》 乘其四骆,六辔沃若。——《诗·小雅·裳裳者华》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卫风·氓》 (2) 用于句首 若昔朕其逝。——《书·大诰》 (3) 另见 rě
shàn 五笔字型:uk善 【形】 (会意,从言,从羊。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本义:吉祥) 1.同本义〖lucky〗 善,吉也。——《说文》 来者以善日邪时,孰与邪日善时?——《汉书·翼奉传》 又如:善时(吉时);善祥(吉祥;吉兆);善征(吉兆);善日(吉日) 2.好;美好〖good〗 母氏圣善。——《诗·邶风·凯风》 善,德之建也。——《国语·晋语》 善人国之主也。——《左传·襄公三十年》 所以善代者乃万故。——《吕氏春秋·长攻》。注:“善好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岂人主之子孙则敢不善哉?——《战国策·赵策》 又如:善风(良好的风气);善言(美言;说好话);善处(好办法);善马(良马);善少(好少年);善秀(佳穗。比喻资质甚佳,才品出众) 3.善良;好心〖good;nice〗 供养三德为善。——《左传·昭公十二年》 又尽善也。——《论语·八佾》。皇疏:“善者,理事不恶之名。”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汉书·苏武传》 又如:善熟(和善);善德(善良,以德待人);善善(犹“善罢干休”;顺顺当当);善觑(好心看待);善眉善眼(面孔和善);善模善样(模样和善);善性(善良的本性);善顺(善良和顺) 4.慈善〖philanthropic〗 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唐·韩愈《原毁》 又如:善事;善举;善友(佛教教友);善信(佛教称虔诚信仰佛教的人);善胜(非常善良;慈善信佛);善根(佛教用语。指人所以能为善的根性);善堂(旧指育婴堂、养老院等慈善机构) 5.表示应诺。对,好〖allright〗 王曰:“善!”——《战国策·齐策》 先主:“善?”——《三国志·诸葛亮传》善 6.慎重〖cautious;careful;prudent〗。如:善政(妥善的政策法令);善思(慎重地思考);善败(事情失败后的妥善措施) 7.高明,工巧〖skillful〗 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老子》 吹籁工为善声。——《论衡·逢遇》 又如:善手(高手,能手);善工(高手) 8.熟悉,经常看到或经历,易于辨认〖familiar〗 识其品式,辨其条理;善其用,定其体,则“默而成之,不言而信”。——王夫之《周易外传》 又如:善便(善变。不费力,轻易);善查(好对付的人。又作“善荐八”) 善 shàn 【动】 1.善于,擅长。有做好或处理好某事的才能或技巧〖begoodat〗 善戏谑兮。——《诗·卫风·淇奥》 大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孟子·告子上》 秦皇帝惜其善击筑。——《史记·刺客列传》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明·刘基《卖柑者言》 又如:善宽(善解;善于迎合);善丹青(擅长画画);善时(善于把握时机);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善喻(善于教喻);善贷(善于施与);善渊(善于保持沉默);善诱(善于诱导);善贾(长于贸易,善于做生意);善富(善于保持富有地位);善文(擅长为文);善化(擅长教化) 2.通“缮”。修治〖repair〗善 善刀而藏之。——《庄子·养生主》 故有善迩而远至。——《易·略例》。注:“善,修治也。” 又如:善刀(拭刀而加以收藏。比喻收敛自己的才华) 3.羡慕〖admire〗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辞》 喜爱〖like〗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左传》 4.认为好〖considerasgood〗 〖常〗忌信道任数,不从下人,故为权势所不善。——《华阳国志》 5.赞许〖praise〗 使孔子欲表善颜渊。——王充《论衡》 又如:善善(赞扬人家的优点、美德);善颂善祷(赞美能寓规劝于颂祷之中);善善从长(本是称道别人的善德渊源流长。后转为赞扬人家向善弃恶、舍短取长) 6.友好,亲善〖friendly〗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又如:善气迎人 【名】 好人;好事;好处〖good(fine)person;gooddeed;advantage〗 存抚良善。——宋·沈括《梦溪笔谈》 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姓 【副】 1.好好地〖inperfectlygoodcondition〗 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战国策·燕策》 2.多;常;易〖numerous;frequently;easy〗 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明·刘基《苦斋记》 又如:善变;善疑;善怀(多所怀思)
副〉 1. (会意。从八,向声。本义:尚且) 2. 同本义[still;yet;even] 尚,曾也。——《说文》 尚无为。——《诗·王风·免爰》 3. 又 尚无造。 尚求其雌。——《诗·小雅·小弁》 亦尚一人之庆。——《书·秦誓》 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资治通鉴·唐纪》 臣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 又如:尚有不少;尚来得及;尚未娶亲;尚待研究;尚兀自(还;尚且);尚尔(尚且这样);尚自(尚且);尚然(尚且);尚犹(犹,还) 5. 还;仍然 [still;yet] 赵王使使(派使者)视 廉颇尚可用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仆尚何言哉?——司马迁《报任安书》 6. 希望 [wish] 表示命令或希望 鸣呼哀哉!伏惟尚飨。——柳宗元《为韦京兆祭太常崔少卿文》 7. 差不多 [nearly] 灵王卜曰:“余尚得天下。”——《左传·昭公十三年》 8. 往上;向上。通“上” [upper;up]。如:尚论(往上追论古人的行事。尚,通上);尚同(墨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即在政体中,下位者,必须对上服从,必须向上认同) 〈动〉 1. 尚假借为“上”,尊崇[worship;revere] 尚,上也。——《广雅》 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书·孔安国序》 尚有晋国。——《国语·晋语》 学者多称五帝,尚矣!——《史记·五帝纪》 尚论古之人。——《孟子·万章下》 尚三王只。——《楚辞·大招》 尚左。——《仪礼·觐礼》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聊斋志异·促织》 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2. 又如:崇尚(尊重;推崇);尚茅茨(崇尚茅屋);尚齿(尊崇年老的人);尚年(尊崇年长者);尚左(以左为尊);尚右(以右为尊);尚白(崇尚白色) 3. 重视 [pay attention to]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宋· 苏轼《教战守》 4. 又如:尚文(重视文治);尚气(重气节,重义气;负气) 5. 仰慕 [hold sb. in high esteem] 尚前良之遗风兮,恫后辰而无及。——汉· 张衡《思玄曲》 6. 佑,佑助 [assist]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易·泰》 7. 给帝王管理事物 [administer (things for emperor)] 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清· 周容《芋老人传》 8. 又如:尚食(掌帝王膳食);尚宝(明代官名。掌理宝玺、金银、符牌等事);尚衣(古官名。掌管帝王衣服);尚席(官名。掌理宫中筵席);尚宫(宫中女官名。为宫官的首长,掌管导引皇后及闺阁廪赐) 9. 夸耀 [show off]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礼记·表记》 10. 超过;高出 [surpass] 得闻先生之余论,则大庭氏何以尚兹?—— 张衡《东京赋》 11. 奉;承 [present] 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 12. 仰攀婚姻 [match] 卓王孙喟然而叹,自以得使女尚 司马长卿晚。——《史记》 13. 加上,往…上补充东西 [increase] 尚之以琼华乎而。——《诗·齐风·著》 14. 又如:尚絅(穿锦衣时加上罩袍,以使华美不显耀于外) 15. 荐举;选拔 [value highly] 尚者,《五制》:“上贤以崇德”,“上贤谓举贤也”。上与尚通。——《广雅》王念孙疏证 16. 喜欢;爱好 [like]。如:尚诙谑(喜欢戏谑) 17. 娶帝王之女为妻 [marry a princess] 诸男皆尚秦公主。——《史记·李斯列传》 18. 又如:尚主(娶公主为妻) 〈名〉 1. 志向;愿望 [aspirations]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李白《登峨眉山》 2. 姓 〈形〉 1. 久远;古远 [remote;ages ago] 乐所由来者尚矣。——《吕氏春秋·古乐》 2. 又如:尚远(久远) 3. 自负;骄傲 [be conceited]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后汉书·张衡传》 4. 上,高尚 [noble]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稍,舍的放不下来,可以去网络查
8. 文言文中与粮食生产有关的词有
稼:种植五谷。
穑:收割谷物,亦泛指耕作。
耕:用犁把土翻松。
刈:收割庄稼。
除了网友说的上面这些之外,还有“凶”粮食欠收,“丰”粮食丰收。
还有“粮”“食”
粜:出售粮食(不是与生产有关,而是与买卖有关)
籴:买入粮食(不是与生产有关,而是与买卖有关)
植、耘、耕、
粮食生产有关的词还有“不违农时”“种”种豆南山下。“开荒”“拓荒””课农桑“……还有不少,一下子想不起来。
9. 文言文的善是什么意思
善 shàn
【形】
(会意,从言,从羊.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本义:吉祥)
1.同本义〖lucky〗
善,吉也.——《说文》
来者以善日邪时,孰与邪日善时?——《汉书·翼奉传》
又如:善时(吉时);善祥(吉祥;吉兆);善征(吉兆);善日(吉日)
2.好;美好〖good〗
母氏圣善.——《诗·邶风·凯风》
善,德之建也.——《国语·晋语》
善人国之主也.——《左传·襄公三十年》
所以善代者乃万故.——《吕氏春秋·长攻》.注:“善好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岂人主之子孙则敢不善哉?——《战国策·赵策》
又如:善风(良好的风气);善言(美言;说好话);善处(好办法);善马(良马);善少(好少年);善秀(佳穗.比喻资质甚佳,才品出众)
3.善良;好心〖good;nice〗
供养三德为善.——《左传·昭公十二年》
又尽善也.——《论语·八佾》.皇疏:“善者,理事不恶之名.”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汉书·苏武传》
又如:善熟(和善);善德(善良,以德待人);善善(犹“善罢干休”;顺顺当当);善觑(好心看待);善眉善眼(面孔和善);善模善样(模样和善);善性(善良的本性);善顺(善良和顺)
4.慈善〖philanthropic〗
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唐·韩愈《原毁》
又如:善事;善举;善友(佛教教友);善信(佛教称虔诚信仰佛教的人);善胜(非常善良;慈善信佛);善根(佛教用语.指人所以能为善的根性);善堂(旧指育婴堂、养老院等慈善机构)
5.表示应诺.对,好〖allright〗
王曰:“善!”——《战国策·齐策》
先主:“善?”——《三国志·诸葛亮传》
6.慎重〖cautious;careful;prudent〗.如:善政(妥善的政策法令);善思(慎重地思考);善败(事情失败后的妥善措施)
7.高明,工巧〖skillful〗
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老子》
吹籁工为善声.——《论衡·逢遇》
又如:善手(高手,能手);善工(高手)
8.熟悉,经常看到或经历,易于辨认〖familiar〗
识其品式,辨其条理;善其用,定其体,则“默而成之,不言而信”.——王夫之《周易外传》
又如:善便(善变.不费力,轻易);善查(好对付的人.又作“善荐八”)
善
shàn
【动】
1.善于,擅长.有做好或处理好某事的才能或技巧〖begoodat〗
善戏谑兮.——《诗·卫风·淇奥》
大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孟子·告子上》
秦皇帝惜其善击筑.——《史记·刺客列传》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明·刘基《卖柑者言》
又如:善宽(善解;善于迎合);善丹青(擅长画画);善时(善于把握时机);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善喻(善于教喻);善贷(善于施与);善渊(善于保持沉默);善诱(善于诱导);善贾(长于贸易,善于做生意);善富(善于保持富有地位);善文(擅长为文);善化(擅长教化)
2.通“缮”.修治〖repair〗
善刀而藏之.——《庄子·养生主》
故有善迩而远至.——《易·略例》.注:“善,修治也.”
又如:善刀(拭刀而加以收藏.比喻收敛自己的才华)
3.羡慕〖admire〗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辞》
喜爱〖like〗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左传》
4.认为好〖considerasgood〗
〖常〗忌信道任数,不从下人,故为权势所不善.——《华阳国志》
5.赞许〖praise〗
使孔子欲表善颜渊.——王充《论衡》
又如:善善(赞扬人家的优点、美德);善颂善祷(赞美能寓规劝于颂祷之中);善善从长(本是称道别人的善德渊源流长.后转为赞扬人家向善弃恶、舍短取长)
6.友好,亲善〖friendly〗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又如:善气迎人
【名】
好人;好事;好处〖good(fine)person;gooddeed;advantage〗
存抚良善.——宋·沈括《梦溪笔谈》
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姓
【副】
1.好好地〖inperfectlygoodcondition〗
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战国策·燕策》
2.多;常;易〖numerous;frequently;easy〗
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明·刘基《苦斋记》
又如:善变;善疑;善怀(多所怀思)
*汉字的小秘密:善,上下两羊头、中间一长丰、下面一张口.
羊头:表示羊角、刀枪、武功、武力、柔顺、象征首领、权力和地位,五行属金.首领行使权力一定要如羊之温顺才符合宇宙规律,否则,使暴政者必暴毖.上下两个羊头,指羊头所代表的规律首尾相连、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丰:三横一竖,一竖贯三横.在善字中,三横指天、地、人,即宇宙;一竖指一种贯穿天、地、人的,使天、地、人等万事万物都遵循的同一的、根本的规律.
口:一指说、念、讲;二指圆、圆周运动、周而复始、永不停息.
所以,善字的根本意为:苍穹以其为首,天、地、人共同遵守,万事万物常念不息,威武又温柔的宇宙的根本规律. 善哉、善哉、善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