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十二則
『壹』 古文翻譯 兵壘〈乘〉十二則 的翻譯或大致內容!
乘〉十二則
夫必勝之術,合變之形,妙在於乘。乘者,乘人之不及,攻其所不戒焉耳。猛虎失勢,童子曳戟而逐之,乘其憊也;猩猩被酒,山樵扼其頏而刺其血,乘其醉也。制敵亦然,驕可乘,勞可乘,懈可乘,飢可乘,渴可乘,亂可乘,疑可乘,怖可乘,困可乘,險可乘。可乘者,敵也。揣其可乘而乘之,善制敵者也。考得
王(奔)〔莽〕〔一〕遣其司徒王尋、司空王邑,發兵平定山東,共四十二萬人出穎川。諸將見兵盛,皆走入昆陽,惶怖欲歸諸城。兵至,圍數十重,列營百數。尋、邑自以功在漏刻,不以為意。劉秀至郾陵,悉發諸營兵,自將步騎千餘為前鋒,尋、邑亦遣兵數千合戰。秀奔之,斬首數千級。諸將喜曰:「劉將軍平生見小敵怯,今見大敵勇,甚可怪也,請助之!」秀復進,尋、邑兵卻,諸部共乘之,斬首數千級,諸將膽氣益壯。秀乃與敢死士三千人,從城西(本)〔水〕〔二〕上沖其中堅。尋、邑自將萬餘人,與漢兵戰,不利。尋、邑陣亂,漢兵乘銳奔之,遂殺尋。城中亦鼓噪出,莽兵大潰。
光武詔馮異軍栒邑。未及至,隗囂乘勝使其將王元、行巡將二萬餘人下隴,因分遣巡取栒邑。異即馳兵,欲先據之。諸將皆曰:「虜兵盛而新乘勝,不可與爭。宜止軍便地,徐思方略。」異曰:「虜兵壓境,狃於小利,遂欲深入。若得栒邑,三輔動搖,是吾憂也。夫『攻者不足,守者有餘』,今先據城,以逸待勞,非所以爭也。」潛往閉城,偃旗鼓。行巡不知,馳赴之。異乘其不意,卒擊鼓建旗而出。巡軍驚亂奔走,追擊,大破之。
曹操以袁紹新破,欲以間擊劉表。荀彧曰:「紹既新敗,其眾離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欲遠師渡江漢,若紹收其餘燼,乘虛而出公後,則公事去矣。」操乃揚軍河上,擊紹倉亭軍,破之。
晉杜預襲吳樂鄉,虜都督孫歡,州郡望風歸命,奉送印綬。時眾軍會議,或曰:「百年之寇,未可盡克。今向暑,水潦方降,疾疫方起,宜候來冬,更為大舉。」預曰:「昔燕樂毅藉(齊)〔濟〕西一戰〔三〕,以並強齊。今王師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迎刃而解也。」遂指授郡帥,直指秣陵。所過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吳。
涼沮渠蒙遜率兵伐南涼禿發(亻辱)〔?〕檀〔四〕,至顯美,徙數千戶而還。(亻辱)〔?〕檀追及蒙遜於窮泉,蒙遜將擊之。諸將皆曰:「賊已安營,不可犯也。」蒙遜曰:「(亻辱)〔?〕檀謂吾遠來疲敝,必輕而無備。及其壘壁未成,可一鼓而滅。」進擊之,果敗,乘勝至於姑臧,夷夏降者萬數。(亻辱)〔?〕檀懼,請和而歸。
突厥寇蘭州,大將賀樓子干率眾拒之,至(河洛)〔可洛峐〕山〔五〕,與賊相遇。賊眾甚盛,子干阻川為營,賊軍不得飲數日,人馬飢敝,縱擊,大破之。
李密攻宇文化及還,勁兵良馬多死。隋將王世充守東都,欲乘敝擊之。簡練精銳,得二萬餘人、馬二千餘匹。至偃師,於通濟渠南。是時密新得志於化及,有輕世充之心。世充夜遣二百餘騎潛入北山,伏溪谷中。命軍士秣馬蓐食,遲明而薄密。密兵陣未成列,兩軍合戰,其伏兵蔽山而上,潛登北原,乘高而下馳,壓之,密營遂亂。既入,縱火,軍大驚潰。
武德中,突厥入原州,太宗拒之。值雨連月,太宗召諸將曰:「虜控弦鳴嘀,弓馬是憑。今久雨,弧矢俱蔽,突厥人眾,如鳥鎩羽;我屋宿火食,槍槊騷犀利。料我之逸,揣敵之勞,若以勁兵亂其陣,突騎躡其後,縱不盡擒,必獲十八九。」因潛師夜出,乘雨而進。醜徒驚駭,請和而去。
蘇定方復征賀魯,發兵進至曳咥河。賀魯十姓兵十萬拒戰,輕定方兵少,舒左右翼包之。定方令步卒據高〔原〕〔六〕,攢稍外向,引勁騎陣北原。賊三突步陣不能入,定方乘其亂擊之,鏖戰三十里,斬首數萬級,賊大奔。
安祿山反,郭子儀、李光弼帥師援常山。賊將史思明踵其後,疲乃退,我軍乘之,〔又〕敗於沙河〔七〕。祿山益以精兵。我軍至恆陽,賊亦至。子儀堅壁自固,賊來則守,賊去則追,晝揚其兵,夜襲其幕,賊不及息數日。光弼曰:「賊怠矣,可以出戰。」戰於嘉山,馘首數百級。
李克用與梁軍相持,至晡時,梁軍引卻。周德威疾呼曰:「梁兵走矣!」晉兵大噪爭進,梁兵驚布,大潰。李存璋引步兵乘之,呼曰:「梁人亦吾人也,父子、兄弟餉軍者勿殺!」於是戰士悉解甲投兵,囂聲動天地,斬首二萬級。
岳飛趣襄陽,李成迎戰。在臨襄江,飛笑曰:「步兵利陰阻,騎兵利平壙。成左列騎江岸,右列步平地,雖眾十萬,何能為!」舉鞭指王貴曰:「爾以長槍步卒,擊其騎兵。」指牛皐曰:「爾以騎兵,擊其步卒。」及合戰,馬應槍而斃,後騎皆擁入江,步卒死者無數。
『貳』 《論語》十二則算不算文言文
現在一般都將《論語》歸入文言文作品,《論語十二則》的內容都是選自於《論語》當中,專當然也被視為文言屬文了。但是,《論語》的內容很多都是口語化的。當然,是當時的口語,而不是現在的口語。不過,由於當時文字中沒有標點符號,文字作品都必須使用文言文的形式,否則無法斷句,給閱讀造成困難。所以,《論語》可以說是文言文形式的刻意作品。
需要指出的是,普通讀者可能覺得《論語》的內容比較難以理解。這不是文言文的形式造成的,而是由於《論語》沒有交代其所記載言論、活動的背景。所以,建議學習《論語》之前,先閱讀《史記》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傳》,了解相關的時代背景,以便理解相關內容。
『叄』 文言文十二則主要介紹了哪幾個方面
《論語十二則》內容分類
1、孔子關於學習態度的主張有:①敏而好學,不恥下問。②學版而不厭。③三人行,必權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孔子關於學習方法的主張有:①學而時習之。②溫故而知新。③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孔子關於品德修養的主張有:為人謀而不忠乎?傳不習乎?...
『肆』 論語十二章相關的課外文言文
論語十二章相關?論語八則?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6.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7.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蘇教版: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伍』 《論語》十二則算不算文言文
現在一般都將《論語》歸入文言文作品,《論語十二則》的內容都是選自於《論語》當中,當然也被視為文言文了。但是,《論語》的內容很多都是口語化的。當然,是當時的口語,而不是現在的口語。不過,由於當時文字中沒有標點符號,文字作品都必須使用文言文的形式,否則無法斷句,給閱讀造成困難。所以,《論語》可以說是文言文形式的刻意作品。
需要指出的是,普通讀者可能覺得《論語》的內容比較難以理解。這不是文言文的形式造成的,而是由於《論語》沒有交代其所記載言論、活動的背景。所以,建議學習《論語》之前,先閱讀《史記》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傳》,了解相關的時代背景,以便理解相關內容。
望採納謝謝
『陸』 論語十二則原文及翻譯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翻譯】孔子說:「學習並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從心裡感到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君子作風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自己還不精通熟練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命運;六十歲時對各種言論能辨別是非真假,也能聽之泰然;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不逾越法度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翻譯】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翻譯】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不讀書,就無所得。」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翻譯】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翻譯】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翻譯】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譯】孔子說:「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翻譯】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翻譯】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翻譯】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的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6)文言文十二則擴展閱讀: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包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
論語的研究成果:
自漢代以來,便有不少人註解《論語》。它與《孝經》都是漢初學習者必讀之書,是漢人啟蒙書的一種。漢朝人所注《論語》,已亡佚殆盡,今日所殘存的,以鄭玄注為較多,因為敦煌和日本發現了一些唐寫本的殘卷,估計十存六七;其他各家,在何晏《論語集解》以後,就多半隻存於《論語集解》中。《十三經註疏·論語註疏》就是用的何晏《集解》,宋人邢昺的《疏》。至於何晏、邢昺前後還有不少專注《論語》的書,可以參看清人朱彝尊《經義考》,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及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和吳檢齋(承仕)《疏證》。
關於《論語》的書,真是汗牛充棟,舉不勝舉。以下列舉一部分:
1.何晏集解、邢昺疏《論語註疏》——在《十三經註疏》中,除武英殿本外,其他各本多沿襲阮元南昌刻本,因它有《校勘記》,可以參考,基本文文字出現於《校勘記》的,便在那文字句右側用小圈作標識,便於查考,非今人之註疏可比。
2.朱熹《論語集注》——朱熹從《禮記》中抽出《大學》和《中庸》,合《論語》、《孟子》為《四書》,自己用很大功力做《集注》。固然有很多封建道德迂腐之論,朱熹本人也是個客觀唯心主義者。但一則自明朝以至清末,科舉考試,題目都從《四書》中出,所做文章的義理,也不能違背朱熹的見解,這叫做「代聖人立言」,影響很大。二則朱熹對於《論語》,不但講「義理」,也注意訓詁。所以這書是論語註疏中的重中之重,非今人之註疏可比。
3.劉寶楠《論語正義》——清代的儒生大多不滿意於唐、宋人的註疏,所以陳奐(1786—1863年)作《毛詩傳疏》,焦循(1763—1820年)作《孟子正義》。劉寶楠便依焦循作《孟子正義》之法,作《論語正義》,因病而停筆,由他的兒子劉恭冕(1821—1880年)繼續寫定。所以這書實際是劉寶楠父子二人所共著。徵引廣博,折中大體恰當。
4.程樹德《論語集釋》。
5.楊樹達《論語疏證》。這書把三國以前所有徵引《論語》或者和《論語》的有關資料都依《論語》原文疏列,有時出己意,加案語。
『柒』 文言文論語12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版不慍,不權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11,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之。」
12,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則從吾所好。」
『捌』 文言文也的12種用法
.【也】
(一)句末語氣詞,
1.表示判斷語氣。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①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
②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鍾山記》)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庄暴見孟子》)
③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
②當相與共謀之,勿令姊有窮途之慮也(《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①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鍾山記》)
②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
【……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
①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例:
①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觸龍說趙太後》)
②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病梅館記》)
③豈獨伶人也哉!(《伶官傳序》)
也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斷語氣。2、用在句末,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3、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4、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5、用在句末,表示反詰語氣。6、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就這么多……
『玖』 高考中關於文言文的常考的12個文言虛詞有哪些,
高考常考的虛詞是18個。
第一課時
乃
⑴於是,就。⑵才,這才。⑶卻。⑷是,就是,原來是。⑸竟然。⑹他的。⑺乃至,甚至。⑻可是。⑼而,又。⑽這樣。[11]你,你的。
[鞏固練習]
1. 良乃入,具告沛公。
2. 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
3. 今君乃亡趙走燕。
4. 諸葛亮真乃神人。
5.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6. 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7.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8. 作計乃爾立。
而
⑴表示轉折關系,相當於「然而」、「可是」、「卻」。
⑵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
⑶表示假設關系,連接主語和謂語,相當於「如果」、「假使」。
⑷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
⑸表示承遞關系,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
⑹通「如」,好像,如同。
⑺通「爾」,你,你的。
(8)[而已]罷了。
(9)「而後」才,方才。
(10)「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鞏固練習]
1.蟹六跪而二螯。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3.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4.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
5.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6.死而有知,其幾何離?
7.吾恂恂而起
8.而母立於茲
9.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第二課時
何
⑴什麼。⑵怎麼樣。⑶哪裡。⑷多麼。⑸為什麼。⑹怎麼。⑺作語助詞相當於「啊」。注意一些復合詞。
[鞏固練習]
1. 卻看妻子愁何在?
2.如太行、王屋何?
3.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
4.作計何不量!
5.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6. 此為何若人?
7.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鍾名,何哉?
8.徐公何能及君也?
9.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10.求,爾何如?
11.這自然,何消吩附
12.何其衰也!
13. 何乃太區區!
與
⑴解釋為:和、跟、同。⑵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⑶作實詞用,可解釋為「給予」 「結交、交好」。
[鞏固練習]
1. 其可怪也與? 2. 吾與點也
3. 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
4. 與秦而不助五國也。
第三課時
其
⑴用作第三人稱,表示領屬關系,相當於「他、她、它(們)的。」
⑵其中,其中的。
⑶活用作第一人稱。相當於「我(的)」、「自己(的)。」
⑷用作第三人稱,相當於「他、她、它(們)。」
⑸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遠指,相當於「那」之類的詞。
⑺表示選擇關系,相當於是......還是......
⑻指示人、事、物,有時表示近指,相當於「這」之類的詞。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
⑽在句中表示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不概」、「可能」。
(11)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如果」。
[鞏固練習]
1.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 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3. 既其出
4.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5. 其孰能譏之乎?
6. 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
7. 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8. 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
9.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邪?
10.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11. 其若是,孰能御之?
12. 今存其本不忍廢。
13.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且
⑴暫且,姑且。⑵將,將要。⑶而且,並且。⑷況且,再說。⑸尚且,還。⑹連接兩個形容詞,表示關系:又,又......又......。⑺同「夫」,句首助詞。⑻連接兩個動詞表示並列關系:一面......,一面......;一邊......,一邊......。⑼如果。
[鞏固練習]
1. 且秦強而趙弱。
2. 今且九十。
3.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4. 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己久疲。
5. 存者且偷生。
6. 三軍既惑且疑
7. 磐石方且厚。/四體康且直。
8. 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
9. 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
10.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11. 且如今年冬
第四課時
若
⑴如果,假如。⑵像,好像。⑶你(的),你們(的)。⑷此,如此,這樣。⑸至於。
「若此」如此,這樣。 [若夫]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似「要說那」、「像那」的意思。
[鞏固練習]
1.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
2.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3. 若入前為壽。
4.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
5. 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
6.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
7. 指揮若定。
8. 以閑敝邑,若何?
所
⑴處所,地方。
⑵用在動詞或者「介詞+動詞」之前,組成名詞性片語,相當於「......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
「所以」⑴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於用來......的方法是用來......的等。
⑵表示原因。相當於「......的原因(緣故)」。
「所謂」所說的。「所在」⑴到處。⑵所在之處,處所。
「鞏固練習」
1.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2. 某所,而母立於茲。
3.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4.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5.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則
⑴卻,可是。⑵那麼,就。⑶指分項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條數。⑷用在對比句中,相當於「就」。⑸就是。⑹原來是。⑺只。⑻同「輒」,總是,常常。⑼原來已經。(則是)只當是。(則則)贊嘆的聲音。
[鞏固練習]
1. 連呼則則。
2.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4. 則被這枷紐的我左側右偏
5. 臨視,則蟲集冠上
6.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7. 與竇娥燒一陌兒,則是看你死的孩兒面上
8. 《論語》六則
9. 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
10.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第五課時
為
⑴成為,變成。⑵做。⑶作為,當作。⑷是。⑸以為,認為。⑹被。⑺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⑻指心理活動。⑼有。(11)治理。(12)裝作。(13)為了。(14)給,替。(15)對,向。(16)因為。(17)則「於」,在,當。
[鞏固練習]
1.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2. 何辭為?
3.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4. 願為小相焉。
5. 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6. 竊為大王不取也!
7. 慎勿為婦死。
8. 為君翻作《琵琶行》。
9.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而行。
10. 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曬之。
11. 不足為外人道也。
12.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13. 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
14. 為除不潔者,引入。
15. 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
16.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以
1、為,由於。2、而。3、把,拿,用。4、以為,認為。5、憑,靠。6、按照,依照。
7、根據。8、通「已」,已經。9、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10、在。11、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12、任用。「以為」1、把......當作或作為。2、認為。3、把......製成。
[鞏固練習]
1.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2.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
3.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4. 斧斤以時入山林。
5.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6. 斂貲財以送其行。
7.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8.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9. 皆以美於徐公
10.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11. 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
12.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13. 日以盡矣
14. 鑄以為金人十二。
15.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第六課時
也
⑴同現代漢語「也」。⑵用在句末,表示判斷語氣。
⑶用在句末,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⑷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⑸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語氣。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⑺用在句末,表示反詰語氣。⑻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
(也者)⑴語氣助連用,起說明或解釋作用。⑵用在句末,表示反問。
(也與)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帶有反詰之意。
(也么哥)句尾助詞連用,無實義 (也已矣)罷了。
[鞏固練習]
1.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2. 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3. 是說也,人常疑之。
4. 雷霆乍驚,宮車過也。
5. 曹公,豺虎也。
6.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7.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8.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9.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0. 是芙蕖也者,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無一物一絲不備家常之用者也。
11. 看坐兒的也只是搬張短凳在夾縫呂安插。
12. 豈獨伶人也哉!
於
⑴對,對於。⑵在。⑶與,跟,同。⑷到。⑸從,自。⑹在......方面。⑺比。⑻被。⑼受。
⑽向。(11)給。
「於是」⑴在這時。⑵與現代漢語「於是」相同。⑶在這件事上。⑷在這種情況下。
⑸對此。
「於是乎」於是。
[鞏固練習]
1.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2. 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
3. 燕王欲結於君。
4. 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
5. 受制於人。
6. 不拘於時,學於余。
7. 京中安不得身,又虧林沖齎盤纏,於路投奔人。不想日卻在這里撞見。
8.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9. 乃設九賓禮於庭。
10. 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11. 於是余有嘆焉。
12. 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罅。
13. 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
14. 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
第七課時
者
⑴指人、物、事、地點等,相當於「......的」或「......的人(東西、事情、地方)。」 ⑵與「若」連用,或單用,表示比擬,相當於 「......似的」。 ⑶放在主語後,表提頓或判斷。⑷放在主語後,引出原因。⑸放在疑問句末,表疑問。 ⑹放在假設復句中,表\假設,相當於「如果......」、「......的話」。 ⑺放在「有」字的賓語之後,表示提頓。⑻放在數詞之後(翻譯時,要根據所列事物,在數詞\後加\相應的量詞和名詞)。⑼放在後置的定語後,「的」。⑽放在時間詞之後,表示停頓,調整音節。(11)在陳述句末,表結束。
[鞏固練習]
1. 言之,貌若甚戚者。
2. 陳勝者,陽城人也。
3. 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4.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
5. 何者?上下之分也。
6.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7. 近者奉辭伐罪。
8. 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9. 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鍾者。
10.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11.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之
⑴他,她,它(們)。⑵的。⑶往,到......去。⑷這,此。⑸作賓語前置的標志。⑹我。
⑺調整音節,無實義。⑻用在主謂結構中,表示了消句子獨立性。⑼作定語後置的標志。⑽向。
[鞏固練習]
1. 吾欲之南海,何如?
2. 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3. 我見相如,必辱之。
4. 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5. 何陋之有?
6. 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
7. 句讀之不知。
8. 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9.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10 然後驅而之善。
11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因
⑴於是,就。⑵依照,根據。⑶依靠,憑借。⑷趁著,趁此。⑸通過,經由。⑹因為。⑺緣由,機緣。⑻沿襲⑼繼續。
[鞏固練習]
1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2 .因擊沛公於坐。
3 變法者因時而化。 4 因遺策。
5 因河為池。 6 因拔刀斫前奏案。
7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飢饉。 8於今無會因
9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第八課時
乎
⑴表示疑問語氣,相當於「嗎」、「呢」。⑵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
⑶形容詞詞尾,有時相當於「地」。⑷表示測度語氣,相當於「吧」。
⑸同「於」。⑹表示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呀」。⑺表示商量語氣,相當於「嗎」,「吧」。
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頓語氣。
[鞏固練習]
1. 兒寒乎?欲食乎?
2. 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3.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4. 生乎吾前……
5.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6.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
7.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8. 日食飲得無衰乎?
9. 以吾一日長乎爾
10.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焉
⑴相當於「於之」、「於此」、「於彼」。
⑵哪裡,怎麼。
⑶作語氣助詞,用於句末。
⑷作詞尾,相當於「然」、「......的樣子」。
⑸相當於「之」。
⑹作語氣助詞,用於句中,表示停頓,無義。
[鞏固練習]
1.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2.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3. 猶且從師而問焉。
4. 盤盤焉,囷囷焉
5. 焉用亡鄭以倍鄰?
6.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拾』 十二篇文言文答案
???哪十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