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觀美術館
1. 止觀美術館背景_當代市場背景下我國民營美術館的現實與困境
1991年,炎黃藝術館正式成立,這是我國第一家民營美術館。自此作為一個開端,90年代具有探路性質的成都上河美術館、天津泰達美術館等形成雛形;2002年前後第二波民營美術館的建設浪潮由北京今日美術館、犀銳藝術中心等為主要代表;2003年之後出現並逐漸站穩腳跟的上海多倫美術館、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南京四方美術館在長三角地區逐步發展壯大……再到近期外資引領的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以及直接由當代藝術市場熱效應催生的“山寨”美術館井噴式發展,中國民營“美術館”現象已經切切實實成為了一股來勢兇猛的新浪潮對固有的藝術體制與格局展開了沖擊改造。
藝術市場“火”進美術館後的“山寨”現狀
“山寨”,這一源本於製造業的流行熱詞,在2008年徹底通過中國網路環境演變成了一種極具中國特色的精神語匯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癥候,這個名詞片刻之間應用於我們這個國家琳琅滿目各種行業各個領域萬千現象無不恰如其分。在我的理解里,當前意義上的“山寨”現象是世界上所有欠發達國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普遍具有和相似性極高的衍生產物,如同山寨手機客觀上推動了中國通訊業的發展一樣,我相信“山寨”版的美術館現象也正在雜亂混沌一片里對我們的藝術文化事業產生著積極有益的促進功能。
只要“山寨”集中的地方,總免不了和利益的集中是掛鉤的,所謂無利不起早,預見到好處自然會群起而效尤之,從目前中國民營美術館發展的三個間歇性過程看,殘酷的資本現實已經向我們宣示,單純的理想主義不可能支持事業的長遠發展,最早期誕生的民營美術館大多都隨歲月流逝而煙消雲散了,當年較活躍的成都上河美術館是其中的典型樣本,上河美術館的經營方式相對簡單,沒有自己的經營部門,資金全部來自當時還是地產商陳家剛的公司。上河美術館最突出的特點在於其內部管理的體制化和明確的學術定位,展覽、收藏、研究部門的設置完全按照西方標准,並且幾乎嚴格地遵守和照搬了西方的策展人制度,這樣的氛圍吸引了當時中國最優秀的策展人和藝術家紛紛到這個“藝術界的延安”策劃和參加展覽。上河美術館被業界看作中國當代藝術體制試驗的典型,在企業、學術界和大眾之間建立的互動形態成為之後民營美術館的基本形態模式。但上河美術館最終的倒閉,預示了民營美術館依靠單一企業投資模式在中國的失敗。基本上所有誕生在上世紀90年代的民營美術館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蓋一個美術館容易,經營一個美術館卻面臨遠非想像的艱難,其中的瓶頸在於一是缺乏資金來源,二沒有管理運作經驗,不知道方向和出路在哪裡。因此,早期的民營美術館事業在步履蹣跚堅持到本世紀初年的時候,便自然地處於了倒閉風潮之中,倖存下來的鳳毛麟角。
“山寨”美術館現象是從2003年開始的,也就是利益和興奮點開始集中起來的時候,等到2004年結束差不多兩年的時間里,整個中國藝術市場,尤其是以當代藝術為代表的新興藝術形態在國際環境、媒體和自身生態的交互作用與集中催生下不斷上揚,新的格局被打開,到2005年開始的當代藝術井噴行情,徹底拉開了各種藝術力量的瘋狂擴張時期,一時間以北京和上海為龍頭,藝術家迅速集中,各種畫廊畫店紛紛開張鱗次櫛比,民營美術館的發展也迎來新的擴張時期,在此期間很多原本打著畫廊招牌的經營機構也隨著營業展示空間的擴充,陸續高調更名為美術館、藝術館、藝術博物館等,魚龍混雜的“山寨”美術館效應被迅速放大。
繁榮與亂象背後的冷思考
2008年,全國各地民間美術館遍地開花,扎堆而起達到登峰造極的新高點,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經濟文化走在前沿的大城市裡,名目繁多的各式文化創意區批量涌現出來,全國各地從大到小的城市畫家村、藝術區、藝術家聚落、集中營、公社、基地、藝術園區,那擴充和蔓延的速度,成為一種藝術xxx。成萬上千的藝術家浩浩盪盪擠進了各類城郊地皮操作者臨時搭建的藝術集中營里,僅在北京一地,一時之間冒出來的“美術館”便不下好幾十家,各個藝術區都有臨時搭建或掛牌的美術館,像環鐵、一號地、上苑、東壩黑橋等等不一而足,798藝術區里更多的畫廊將招牌換成了美術館的字樣,著名的中國宋庄畫家村,這個京東原本偏遠閉塞的原生態的農村,到08年時,在建和已建的打著美術館旗幟的場地已經超過十餘家,更多的不管大腕兒抑或後進的藝術家們也紛紛將自己的作品展示空間改為“個人美術館”。尤為顯著者,游離於藝術界外的“山寨”中極品――深圳大芬村行畫基地,據說在申請為國家文化創意產業示範園區和文博會分會場的輝煌中,也怪模怪樣建立了大芬美術館。可謂二十年目睹中國藝術之怪現狀。
然而,同樣是在這個風頭浪尖的2008年,全球經濟衰退的肇事者“金融危機”,殘酷地戮穿了藝術市場虛假繁榮的表象,而美術館是個“燒錢”的“玩意兒”,相信那些即便當初信心滿滿已經介入其中盲目跟風的投資人也都早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對其所面臨的困境還是嚴重估計不足。
中國的民營資本經過劇烈的前期積累和擴張,必然進入不斷運作、放大的進程中。民營資本進入藝術領域,這兩年在中國十分普遍。資本想要在藝術中得到什麼?這個問題很簡單,卻很終極。與公立美術館相比,對於私人經營或是企業投資的民營美術館來說,最迫切的問題就是生存,這是本質和核心問題。陳丹青曾經表達:“我們沒有真正的美術館,這是因為我們沒有美術館文化,而只有美術館。”對於民營美術館來說,目前為數眾多的都只是掙扎在能如何保證“只有美術館”這個基本層面而罔顧其它。
生存:內部造血機制的生成和構建
中國大陸的所有美術館幾乎都存在著收取場地租金的辦展模式,當前的這種尷尬局面肯定還將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持續下去。良好的美術館經營與發展策略是實現一切宏願的現實基礎。在這個意義上,成功的民營美術館就必然構建穩固的內部造血機制。在這方面,國內有志於美術館事業的經營者首先系統借鑒國外成功美術館的經驗是很務實的選擇。我們知道,尤其在美國,美術館大都是私立的,如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古根海姆博物館、惠特尼美術館、紐約現代美術館等等,美國有明確的藝術品免稅制度,所以大家都願意捐贈。而且他們有這樣的一個意識,捐贈到了一定數量就有可能進入這個美術館的董事會,文化和藝術贊助事業將變成價值實現的紐帶。
在這個意義上,國內那些目標遠大的新興美術館必然面臨了一個似乎對立的抉擇:第一,即使是民營美術館也必須使其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非盈利藝術機構,獲得公共性的資源和社會化力量的廣泛支持。這樣藝術家和社會資本才有可能無償捐贈進來支持美術館的發展。第二,這個非盈利性機構同時必須通過相關的衍生產業機制實現內部盈利,只有這樣才能穩定確保美術館的日常運營開支、展覽、館藏、交流研究與教育等支出。目前國內的民營機構中位於北京的今日美術館以及上海的證大是率先嘗試脫離原地產企業母體而公共化運營的初期代表。
藝術與地產的聯姻從第一家民營美術館誕生直到現在就一直是人們爭議的話題。有人對目前存在的民營美術館的投資方做了一個統計,95%的民營美術館背後都有地產商的影子。不管是早在1998年就出現的成都上河美術館,還是已逐步形成規模的今日、證大,它們的場地大多是投資企業的樓盤或房產,其運作和收藏的資金也來自企業。也正因為如此,這些美術館究竟是提供公共藝術服務的“美術館”還是企業的變相廣告,也引起了不少非議。但毋庸質疑的是,資金來源的相對多元化,資金和業務運作上的獨立性,必然將使得美術館在展覽和收藏方面優於其他企業附屬品性質的民營美術館,生命力也必然更為強健與長久。
新設立的美術館,一沒有館藏,二缺乏知名度,其實這個知名度就是品牌,任何美術館在經營層面上就要當一個商業去做。此中的佼佼者當算是美國古根海姆,最初只是美國的一個地方美術館,後來在西班牙開設分支,逐步變成一個和城市發展、創意產業相關的類似連鎖性質文化品牌,古根海姆的招牌就變成了一個超級符號。每個美術館必須先研究自己的定位,從這個品牌上可以做多少產業化的東西,這都是可以拓展的。要為美術館注入營銷、推廣、經營的理念,這樣的概念能夠促使美術館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本支持,不再完全靠著贊助生活。在藝術與商業品牌之間建立良性的融通渠道是不應該被漠視的。一個優秀的美術館如何在品牌建立上、學術上、資金來源上獲得成功是對管理者的真正考驗。
民營美術館的發展:問題和思路
目前國內還未出台較為完備的解決民營美術館的諸如稅收、捐贈等具體問題的有關法規,致使國內企業無心捐贈,國外基金無法介入,美術館資金來源單一化。資金問題是關繫到民營美術館生存與發展的最根本問題。而背後相關的政策和體制的盡快松綁,是未來解決美術館資金保證美術館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西方國家,對此有著相對完善的政策優惠,特別是稅制方面的優惠。這些優惠政策為基金會的成立創建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同時也激勵了捐贈,慈善活動,保障了私立美術館資金的來源。國內幾乎所有的企業附屬模式的美術館都在對“免稅”政策翹首以盼,但問題是,一方面如果美術館依然屬於企業,企業向下屬的美術館投入資金,政府再給予其免稅的政策優惠,企業就成了最大的獲利者。所以核心問題還在於美術館必須先脫離企業,獲得獨立的社會身份,企業的資金投入只是作為捐贈,而不是向下屬的文化產業部門投資,企業才能因為這一捐贈行為而享受社會化待遇。另一方面個人與企業向藝術機構、藝術項目進行捐贈或贊助所應享受的“免稅”原則,是許多發達國家為博物館、美術館所提供的造血機制,這一先進的國際化立法原則從根本上保障了美術館的生存可能。在這種情形下,國內有限的贊助資源在面臨來自時尚、影視、演藝等大眾娛樂項目的激烈競爭下很難有序流向藝術領域,那些大眾性項目在知名度、投資回報等方面的優勢顯然是絕大多數視覺藝術項目所不能比擬的。
實際上,常規化運營一個美術館的邊際成本無論對於個人,還是對一家成功的企業來說也是一個驚人的數目。因為“母公司”的資金發生斷裂而導致民營美術館“打烊”的事例在業內早就是耳熟能詳。那批在第一波建設浪潮中誕生的民營美術館基本都在運營了兩三年後就紛紛倒閉了。
美術館是社會化的,社會化的意義就是它的投資者是全社會。美術館所有藏品歸國家所有,美術館的社會化越廣,品牌認知度就越高,關注的人越多,參與的人越多,社會效應就越強。這樣就會有更多人參與到資金的支持上來,這其實是一種公共文化觀念的培養,同時對於最初的創辦者來說也榮享獲益。
在歐美國家,非盈利的藝術機構的運營都是建立在捐贈和免稅制度上。注冊為非盈利的社會文化機構包括私人美術館、藝術家組織、博物館和另類藝術空間可以得到免稅和有資格申請各類政府和非政府基金,有影響力的非盈利藝術機構還可以得到各種公司的贊助,因為法律規定支持和贊助非盈利的社會文化藝術和公益事業可以獲得不同程度的免稅。相當多非盈利性質的美術館絕大部分收入依賴於社會捐款。美術館通常擁有館址建築和藏品的所有權。海外藝術生態中的基金會制度也是私立美術館賴以生存的重要方面。許多投資和贊助的企業家並沒有時間和精力直接和藝術機構發生關系,所以大部分捐款人將自己的資金捐獻給專業藝術基金會。基金會的作用之一,避免了游資對藝術和文化項目的直接干預。
歸根到底,中國的民營美術館最大的問題是先找到自己的生存之路,擺正身份,邁步向前。
戴卓群:青年策展人,原《當代藝術》雜志出版人、總編
責任編輯:傅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