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蔽文言文
1. 文言文中有蔽字的句子
1、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2、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3、待浮花浪蕊俱盡,伴君幽獨。 4、燈火星星,人聲杳杳,歌不盡亂世烽火。 5、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邈
文言文,句子
1、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2、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3、待浮花浪蕊俱盡,伴君幽獨。 4、燈火星星,人聲杳杳,歌不盡亂世烽火。 5、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邈
2. 文言文中哪些字有隱蔽的意思
王艷文章中有很多隱蔽的意思,就是所說的一語雙關唄。
3. 文言文翻譯 蔽之甚
沒有上下文,姑且理解為:
屏蔽得十分厲害
4. 求決壅蔽古文翻譯,有賞金的!
決壅蔽。朝廷清明、天下太平,最可貴的是什麼?首先是天下沒有訴訟沒有冤情,人們不用拜謁(上級)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這是堯舜時期的盛世。其次是有訴訟,訴訟後一定能得到審理;要拜謁(上級),拜謁後一定能得到關懷。讓遠方的小官吏,不認為朝廷是很高的;讓普通的小民,不認為官府是很難打交道的。這樣天下就安定了。
比如一個人的身體,有一顆心兩只手而已。病痛騷癢,在身體的各處,雖然非常微小不足以成為大患,而隨手就能達到。手能達到,難道不都是聽從心的指揮嗎,心一致深愛著身體,而手又一致熟練的聽從心的指揮,所以不用命令手就自然地一下子夠到(不舒服的地方)。聖人治理天下,也不過如此。眾多的官員,廣闊的四海,梳理它們關節、脈絡,使之相通為一。一敲門就能聽到,一接觸就能反應。這樣天下就好像成為一個身體。高貴的天子,卑下的士民,都能相互關愛。能夠同憂患,相互救援急難。現在不同了。天下有不幸的人訴訟冤情,就像對著天訴訟一樣。有不得已而要拜謁(上級)來達到自己目的,就像參見於鬼神一樣。公卿大臣不能了解詳盡的內情,就交給屬下的官吏,所以先送上賄賂的,早上的請求晚上就能得到滿足,空手而來的,一年到頭什麼也得不到。對於平常的事情,人人都能理解無疑的,(官吏們)都得
滯留不辦,來等著向上級請示。全天下的一絲一毫的小事,沒有金錢都行不通。
從前漢朝、唐朝的弊端,是因為法律不明,又不嚴格實施,使得官吏們得以用虛無的根據來約束天下,所以小人因為沒有法律而作惡。現今法令全備,又嚴格實施,全天下都懂得法律。對於自己想要排擠的人,一旦有細微之處沒有依法,就可以指責此人有瑕疵。對於自己想要的,就算不合情理,也可以藉助法律來為自己開脫。所以現在小人因為有法律而作惡。
現今天下都說多事,難道是事務真的多嗎?官員們有所徇私而沒有得逞,新老情況層出不斷,雜亂不能決然處理,這就是帝王之道之所以被堵塞蒙蔽沒有實現的原因。從前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百官各司其職,不用等到下令就把事情辦好了,四方的賓客到了,不用求助於有管機構。王猛治理前秦,再小的事情,都要關心,而人們不認為麻煩。就像史書上記載的:麻思要回冀州,向王猛請示。王猛說:「趕快收拾,走吧。」到了傍晚(禁止出行的)令符發了下來。剛出了關,郡縣都已經受到了命令。他的令行禁止、辦事不滯留,非常細致,都是如此。苻堅以戎狄的身份,成為霸王,國富兵強,天下昇平,因為王猛的作用,達到這樣也是應該的。
現在天下治安,大官都遵奉法律,不敢徇私,而他們屬下的官吏舞權犯法,大官明知而不過問,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這樣做有兩個弊端。事務繁多官員不勤政,所以權力都掌握在下級官吏手裡。要革除這個弊端,不如簡省事務激勵官員。簡省事務不如任命有才能的人,激勵官員不如從上做好的表率。
現今所說的最繁多的事務,天下之事,都在其中,訴訟的人最多的,拜謁的人也最多的,當屬中書省和三司(中央機構)。天下的事務,分給百官處理,而中書省要了解事務的要點。郡縣的錢幣由轉運使製造,而三司要計算核清。這方面不應該如此復雜。但是如果中書省不等著聽取完匯報就決定獎勵、懲罰、干涉事務,就是用不著各部門了。三司的官吏,憑空就能詳細的預算出郡縣的用度,就是用不著轉運使了。所以說:簡省事務不如任用能人。
古代的聖王,為了追求天下安定,天不亮就分辨著夜色來升朝理事,如果稍微貪圖一點安逸等到了太陽出來,則整天的時間就不夠使了。就按少了算,一天荒廢一件事,一月荒廢的事求就可得知了。一年,則累計的事務就不可勝數了。
要讓事務不繁雜,必然要以勤勞開始以安逸結束。早晨早朝結束以後,天子還沒有退朝,宰相就不敢回到自家偷安。宰相到太陽偏西了還沒有回去,則百官都戰戰兢兢盡力作事,而不敢宴會遊玩。如此,則細小的事情都能夠處理了。天子追求安定比先王還要勤奮,議論的人就會不討論王季不上朝而討論舜帝沒有作為,不討論周文王太陽偏西了還不吃飯而討論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如何讓天下人不懈怠呢?所以我說:激勵官員不如從上面做出表率。如此則堵塞和蒙蔽都消除了。
5. 蔽在古文中的意思是什麼
蔽 <動>
(形聲。字從艹,從敝,敝亦聲。「敝」意為「向下歪斜」。「艹」與「敝」聯合起來表示「草類植物歪斜著倒在一起」。本義:草類植物歪斜著倒在一起。轉義:草類植物遮掩住物體。遮掩。)
遮住,遮掩 [cover;shelter]
蔽,蔽蔽小草也。――《說文》。朱駿聲曰:「此字本訓蓋覆也。」
蔽,障也,隱也。――《廣雅》
蒲蔽。――《周禮·巾車》。注:「車旁御風塵者。」
乘馬其蔽五。――《管子》。注:「所以捍車馬。」
景以蔽日。――《淮南子·修務》
故能蔽不新成。――《老子》
旌蔽日兮敵若雲。――楚·屈原《九歌·國殤》
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史記》
陰翳蔽日。――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又如:隱蔽(借旁的事物來遮掩);屏蔽;蔽天(遮蔽天空,布滿了整個天空)
蔽 bì
①遮蓋;擋住:掩~、浮雲~日。
②概括:一言以~之。
────────────────—
蔽piē 1.拂拭。
6. 翻譯古文——有頃益怠 與 蔽之甚
有頃益怠:過了一會就更加累了。
蔽之甚:糊塗到了極點。
7. 魏徵勸唐太宗的文言文
諫太宗十思疏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譯文:
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穩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牢固卻想要樹木生長。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我雖然地位低見識淺,(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聰明睿智(的人)呢!國君處於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間尊大,就要推崇皇權的高峻,永遠保持政權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環境中想著危難,戒奢侈,行節儉,道德不能保持寬厚,性情不能克服慾望,這也(如同)挖斷樹根來求得樹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遠啊。
8. 遮蔽用文言文怎麼說
翳
9. 翻譯文言文<無蔽幼令>
晉王羲之,字抄逸少,曠子也。七襲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於其父枕中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看用筆法。」父見其少,恐不能秘之。語羲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請,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之幼令也。父喜,遂與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衛夫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譯文
10. 求文言文《黔之驢》的部分字詞翻譯
[編輯本段]原文
黔之驢(1)
黔無驢,有好事者(2)船載以入(3)。至則(4)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5)大物也,以為神(6)。蔽林間窺之(7)。稍出近之(8),慭慭然(9),莫相知(10)。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11),遠遁(12),以為且噬己也(13),甚恐。然往來視之(14),覺無異能者。益(15)習(16)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17)。稍近(18),益(19)狎(20),盪倚沖冒(21),驢不勝(22)怒,蹄(23)之。虎因喜,計之(24)曰:「技止此耳(25)!」因跳踉(26)大㘎(27),斷其喉,盡其肉,乃(28)去(29)。
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編輯本段]詞句注釋
1,選自《柳宗元集》卷一九(中華書局1979年版),有刪節。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轄境相當於今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慶黔江流域和貴州東北一部分。後來稱貴州省為黔。柳宗
元(773—819),唐代文學家。字子厚,河東解(xiè,今陝西運城解州鎮)人,世稱柳河東。
2,好(hào)事者:喜歡多事的人。
3,船載以入:用船載運(驢)進黔。船,這里指用船的意思。
4,則:卻。
5,龐然,巨大的樣子。
6,以為神:以,認為。為,作為。神,神奇的東西。
7,蔽林間窺之:藏在樹林里偷偷看它。蔽,隱蔽,躲藏。窺,偷看。
8,稍出近之:漸漸的接近它。稍:漸漸。
9,慭慭(yìnyìn)然:小心謹慎的樣子。
10,莫相知: 不了解對方(是什麼東西)。莫,不。相,這里表示動作偏指一方,即一方(虎)對另一方(驢),不是雙方互相的樣子。
11,大駭:非常害怕。
12,遠遁:逃到遠處。 遁:逃走。
13,以為且噬己也。 且:將要。 噬:咬。
14,然往來視之。 然:然而,但是。 往來:來來往往。 視;觀察。
15,覺無異能:覺得(驢)沒有什麼特別的本領。
16,習:同「悉」熟悉。 益習其聲:逐漸習慣了驢的叫聲。
16,終不敢搏:始終不敢撲擊它。 搏:擊,撲
17,近:(1)稍出[1]近之。近: 接近。
(2)稍近,益狎。近:走進,靠近。
18,益:逐漸。
19,狎:態度親近而不莊重。
20,盪倚沖冒:碰撞靠近沖擊冒犯。盪,碰撞。倚,靠近。沖,沖擊,沖撞。冒,頂撞。
21,驢不勝怒。 不勝:不堪,禁不住。
22,蹄:名詞作動詞,用蹄子踢。
23,計之:盤算著這件事情。 之:指驢子生了氣只能踢的情況。
24,技止此耳:技:本領 止:只,僅。 此:如此 耳:罷了
25,跳踉(liáng):跳躍。
26,㘎(hǎn):同「吼」,怒吼。
27,乃:才。
28,去:離開。
[編輯本段]譯文
黔這個地方沒有驢子,有一位喜歡多事的人用船載運了一頭驢進到黔這個地區。運到後,卻沒有什麼用處,便把它放在山下。一隻老虎看見了驢,(覺得驢)原來是個巨大的動物,把它當做神,躲在樹林里偷看它。老虎小心謹慎地漸漸靠近驢,但是仍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
一天,驢叫了一聲,老虎非常害怕,逃到遠處,認為驢將要咬自己,非常害怕。然而老虎來來往往地觀察它,覺得驢沒有什麼特殊本領。漸漸地習慣了它的叫聲,又在它前前後後走動,始終不敢和驢搏擊。(虎)漸漸靠近驢,態度更加親近而不莊重,(對驢)進行碰撞、倚靠、沖撞、冒犯。驢禁不住發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感到欣喜,盤算驢生氣只能踢這件事,心想:「驢子的本領只不過如此罷了!」於是跳躍起來大聲吼叫,咬斷驢的喉嚨,吃完了它的肉,才離開。
[編輯本段]關於《黔之驢》主題思想的不同認識
柳宗元最有代表性的是《三戒》,寫了一組三篇寓言:《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作者把他們放在一起,冠名曰《三戒》,是有深刻含義的。
前人議論《三戒》的文字不少,有人說柳宗元的寓言後面,「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闢者鎮之」(林紓《韓柳文研究法》,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言下之意是每個寓言後面作者自己的「評論」就是對寓言內容最透闢的解釋和評論。而這個解釋和評論究竟是什麼,林先生語焉不詳。另外,有人以為《黔之驢》是譏諷當時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又無才無德、外強中乾的人物,也有人以為他是在比附、抨擊自己的政敵,孫昌武先生說:「這個無德無能卻又無自知之明的驢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指《黔之驢》)「含著一定的諷世意義,如果我們從龐然大物的弱者終究要失敗的情節來分析,就該領悟到事物的大與小,強與弱互相轉化的道理。如果再從驢子因一踢而喪生的結局分析,又會得出無技不可逞能的教訓。而從這個故事中概括出來的「黔驢技窮」一語,又是對敵人力盡而技窮,不堪一擊的狀態的生動形容」。 柳宗元用「黔之驢」比喻外強中干、實無所用的龐然大物等等
虎的心理變化過程
畏懼------------好奇------------恐懼--------------懷疑------------大喜
以為神——莫相知——以為且噬己也——覺無異能者——終不敢搏——技止此耳(生動描寫虎認識驢的經過,推動情節發展。)
[編輯本段]寓意
聯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諷刺的是當時統治階級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無才無德、外強中乾的某些上層人物。此外,以「三戒」為三篇文章的總題目。並以「黔之驢」為本文的題目,也表明作者諷刺意圖的指向。但我們也可以不從驢被虎吃掉的角度,而從虎吃掉驢這一相反的角度,來理解本文的寓意:貌似強大的東西並不可怕,只要敢於斗爭,善於斗爭,就一定能戰而勝之。
《黔之驢》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三戒》含《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寫的是一頭驢被一隻虎吃掉的故事。
這篇文章寓意深刻,具有鮮明的針對性、現實性。作者在《三戒》的序中說:「吾恆惡性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勢以干非其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然卒迨於禍。有害淡麋、驢、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由此可知,作者寫這三篇寓言,是為了警戒世人:毫無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禍患。
而《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則分別寫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三種表現:「依勢以干非其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
[編輯本段]《黔之驢》習題
後有答案
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黔 無驢( ) 好 事者( ) 龐 然大物( ) 遠 遁( )
窺 之( ) 稍近益狎( ) 跳踉( ) 以為且噬己也( )
二、解釋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意義。
龐然大物( ) 憖憖然( ) 他日( ) 虎大駭( ) 益習其聲( ) 驢不勝怒( ) 計之曰( ) 技止此耳( )
三、填空。
1.《黔之驢》選自 ,作者___ _____ ,字 _
____代文學家。黔,地名,包括現 、 等省的部分地區。
2.古代散文,簡稱古文,是和______相對的文體。唐朝__ ____、_____等人提倡古文運動,在文學史上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
能力訓練
四、認真閱讀全文,完成文後各題。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 ___憖憖___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盪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__㘎___,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⑴ 蔽林間窺之( )
⑵ 遠遁 ( )
⑶ 以為且噬己也( )
⑷ 蹄之( )
2.翻譯下列句子。
⑴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譯:
⑵稍近,益狎,盪倚沖冒。
譯:
⑶驢不勝怒,蹄之。
譯:
⑷因跳踉大㘎,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譯:
3.寫出出自這個故事的兩個成語。
⑴ ⑵
4.把第二分為三層並概括出各層大意。
5.仔細閱讀課文,注意文中是怎樣表現虎的心理變化的,寫出表明虎的心理的詞語。
答:
6.這個寓言故事說明什麼道理 。
答: 貌似強大的東西並不可怕,只要敢於斗爭,善於斗爭,就一定能戰而勝之。
7.老虎的心理描寫。
答: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蔽林間窺之 莫相知 以為且噬己也 計之曰:「技止此耳!」
8.這則寓言的主人公是誰?為什麼?
答:
參考答案:
自主積累:一、qián hào páng dùn kuī xiá liáng shì 二、巨大的樣子 小心謹慎 另外 害怕 漸漸 忍受 考慮 本領 三、1.《柳河東集》柳宗元 子厚 唐 四川 貴州 2.駢文 韓愈 柳宗元 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 曾鞏 能力訓練:四、1.⑴偷看 ⑵逃走 ⑶咬 ⑷用腳踢 2.⑴老虎見了它,是巨大的樣子,把它當作神奇的東西了。⑵虎又漸漸靠近驢子,進一步戲弄它,碰闖、依靠、沖撞、冒犯它 ⑶驢禁不住發起怒來,用蹄子踢老虎。⑷於是跳起來大聲吼著,咬斷驢的喉嚨,吃光它的肉,然後才離開。3.⑴龐然大物 ⑵黔驢技窮 4.一層:(「他日」至「終不敢搏」),寫虎對驢「鳴」的反應;二層:(「稍近」至「技止此耳」),寫虎進一步大膽試探,激怒驢使出「蹄之」的絕招,終於識破驢的真相;三層:(「因跳踉」至「乃去」),寫虎吃掉驢,得勝而去。5.①以為神 ②莫相知 ③以為且噬己也 ④覺無異能者 ⑤終不敢搏 ⑥技止此耳 6.貌似強大的東西不足畏懼,只要敢於斗爭。善於斗爭,就一定能戰勝它。8.驢。這則故事由虎的正面描寫來描寫驢的外強中干,從而起到諷刺的作用。
[編輯本段]課後習題
1..黔驢技窮
2. 黔驢之技
3. 龐然大物
【1】別看這人是一個「龐然大物」,但他所能想出的想法充其量只是黔驢之技,免對這一窘狀他必定已是黔驢技窮。
【2】老虎能吃掉驢子這個「龐然大物」,可見它的聰明以及驢子的黔驢技窮,在現實生活中人也如此,如果太笨拙那就和驢子一樣,只有黔驢之技。
本文選自《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唐代著名散文家。河東人,他的著作即由此得名。 在政治上,柳宗元是改革家。他曾參加王叔文為首的進步集團,推行了一系列激進措施,以求挽救唐王朝「安史之亂」後由盛而衰的頹局。失敗後,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長期的謫居生活,使他清醒地看到了統治集團中形形色色人物的腐朽與丑惡,並形諸筆端,本文及他的許多作品,都是在永州任上寫的。
從創作上看,他是在散文、詩歌等多方面有傑出成就的文學家。尤其是雜文和游記,到了柳宗元之手,才成為一種穩固而成熟的文學樣式,令人矚目。
學習本文,閱讀全文,弄清其層次結構。
本文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①段):寫驢剛被運到黔地後,老虎最初見到它時那種恐懼、謹慎的心理和表現。
第二部分(第②段):寫虎逐步試探、了解驢並最後把它吃掉的經過。
思考:
1、分析說明文章開始特別交代「黔無驢」對故事情節的展開有什麼意義?
通篇故事寫虎、驢相鬥。作者所選寫的這兩個形象是很典型的:虎很兇猛;驢龐大而無能,照理一口吃掉了事,故事也就無法形成了。而文章開始,先給了一個限定——「黔無驢」,這就使讀者明確地看到,故事是在這樣一個特定的環境下發生的。虎猛,然而一時並不了解驢的虛實;驢無能,然而暫時還能依仗著外表的龐大來唬人。老虎是一步步地了解對方;驢是一步步地暴露自我,最終引出了故事的結局,從而表現出既定的主題。所以,不難理解,開頭的這三個字,是全篇的鋪墊與總起,是使全文結構嚴謹完整的重要的第一筆。
2、細讀課文,舉例說明作者運用准確、簡練、生動形象的動詞刻畫虎有勇有謀的性格特點。
這篇文章的語言准確、簡練、生動形象。比如恰當地使用了一些動詞來刻畫虎有勇有謀的性格特徵,寫驢剛被運到黔地時,虎開始觀察驢時的動態和神情。這是一種在強者面前自我保護性的作法和穩妥的觀察方式,突出寫虎的審慎、穩重、細心。
「近出前後,終不敢搏」,寫虎保持警惕。
「(虎因)喜,計之」,寫虎的機智和充滿自信。
「盪倚沖冒」,寫虎的積極主動,大膽試探。
「跳踉大闞 ,斷其喉,盡其肉」,寫虎的勇武果敢。
總之,以形象的文學,寫出了虎敢於斗爭善於斗爭的性格特徵。
3、本文可分為六個層次,找出層次中表明虎的心理詞語。
以為神 慭慭然 大駭 甚恐 益狎 因喜
4、文章通過什麼描寫,把虎的形象刻畫得細致逼真,層次清楚;對驢的描寫則抓住其什麼來寫的?
文章通過心理、動作描寫,把虎的形象刻畫得細致逼真;對驢的描寫則抓住其形體的龐然和驢的「鳴」、「蹄」來寫,形象傳神。
5、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麼?
本則寓言故事指出那些貌似有德有才的人,不過是像「黔之驢」那樣,使用他們那點可憐的伎倆和真正有力量的人搏鬥,到頭來不過是自取滅亡。諷刺那些或恃寵而驕,或盲目自大的得意忘形之徒,指出他們必然滅亡的下場。
6、《黔之驢》是一篇寓言故事,由此演化出的成語是?
黔驢技窮 (黔驢之技 龐然大物)
深入探求:
本題題為「黔之驢」,可是文中寫虎用了八十餘字,而寫驢還不足四十字。那麼,這篇短文主要是寫驢呢,還是主要寫虎?
擬什麼題目,更主要的是,看一篇寓言故事主要寫的是哪個形象,不能單憑字數的多少,要看作者表達的寓意是什麼。
積累:
1、通假字
技止此耳 「止」通「只」,只,不過。
2、古今不同詞義
稍出近之 稍,古義:漸漸 今義:稍微
因跳踉大 因,古義:於是 今義:因為
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去,古義:離開 今義: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