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蘭文言文
Ⅰ 比較傷感,唯美關於櫻花的個性簽名,最好是文言文,求原創
歲月如梭,兩界時空,墨隱之中那叢蘭草香滿西樓,小硯依舊,憶濃知否?纏綿春江在等候,獨蘭墨幽幽。 欞台小炊,荒原雪堆,廬燕檐下榻花歸,一雨白梅,冷素紛飛,胡琴馬嘯雛鴉已輪回,婉歌別了誰? 岸落夕光,鱗波微盪,風荷垂柳話斜陽,隱亭無常,燭櫳殘霜,倚榻獨酌一枕涼,檐下菊滿窗。 煙波浩渺,輕羅小裳,故園舊跡是雨廊,秋韻汴梁,婉好菊黃,今夜撫琴自彈唱,徒有一縷香。 那束光影,是熟悉的美麗,定格了的結局,夙夢成往昔。古築小跡,似你柔意,幽幽竹林尋光影,唯獨你一人而已。 書佳句,亂心緒,無趣;憑欄望,溪水細,聽笛;九月雨,蘭舟憶,夢境;孤芳寂,雨相伴,故里。 紅燭淚,推杯盞,酌天;款款雙飛蝶,一世化塵煙,燕子回,二月銜,故蓮;追憶隱亭月,淚浸綺紗簾,青茗殤,人彷徨,墓前。 三月的鶯飛草長,有數不盡的成對成雙;五月的茉莉飄香,有嗅不完的歷史滄桑;七月的小橋兩旁,有看不盡的水鄉模樣;九月的煙雨清涼,有觸不完的千縷情傷。
Ⅱ 題目是張自新傳的文言文翻譯
張自新,原名鴻,字子賓,蘇州崑山人。自新年少讀書,聰明絕倫。古《經》中有疑惑難解之處,學友們茫然呆立而無所獲,自新隨口而答,彷彿很平常很熟識的一樣。他性格方正誠實,沒有絲毫的矯飾。看見他的人沒有不譏諷的,把他看作是鄉下人。同舍的書生晚間讀書,疲倦而睡去,自新用燈架扔(以提醒他),油污滿桌子,他嚴肅懇切地提出批評,彷彿老師一樣。幼年喪父,家計不能支撐,母親說:「我看見人家讀書,宛如捕風捉影,期望做大官,萬人中不過一個。況且我們家命運已經到了這種地步,還為什麼讀書呢?」自新哭泣、長跪,說:「亡父用這來囑咐我,將離人世時,沒有聽說別的話,我怎麼敢忘卻呢?況且我難道因為衣食的緣故而使母親憂勞嗎?」他和他的兄長耕田度日,戴著斗笠扛著鋤頭,臉色黧黑。晚間歸來,就正襟危坐,吟詠古人的詩文,飄飄然彷彿在塵世之外,不知道貧賤是一種悲戚了。 他的兄長是里長,鄉里多有逃亡之人,租稅沒地方來。每到年終,官府催交租稅,把他拷打得體無完膚。自新就到縣衙代哥哥受刑,而把哥哥藏匿到別的地方去。縣吏為其意氣而感到奇怪,剛要施與杖刑,他就阻止了,問:「你是什麼人?」自新說:「我是里長,本是一名書生。」縣官讓他試寫一篇文章,他馬上就寫成了,縣官安慰他,並免去了對他的刑罰。年僅二十歲,就在別的地方教授學生。每年回鄉探親三四次,穿著破衣草鞋,徒步往返,為他的母親准備酒菜飯食,兄弟倆酣笑,把它視為最高興的事。 自新看那些權豪勢要之人,淡然不放在心上。吳中子弟大多輕薄浮華,穿著光鮮華麗的衣服,聚集到一處,用猥褻的語言玩笑,自新一切都不理會。人們和他談話,他也不回答。談論古今之事,意氣慷慨。酒喝到酣暢時,他大聲說:「主宰天下終究怎麼樣呢?」眼睛往上看,神氣勃勃彷彿發怒一樣,那些年輕人想要毆打他。他被補授為秀才,學官向他索要禮金很是急迫。自新確實拿不出禮金,屢次遭受鞭笞的侮辱,心裡怏怏不樂,想棄官而去,不久得病而死。 自新寫文章,淵博高雅而有奇偉氣概,人們不知道。我曾把這些文章拿給吳純甫看,純甫喜歡獎掖士人,然而其中所贊許的人,不過一兩個,而僅稱許自新。自新死了,純甫買來棺材為之安葬。 歸子說:我和自新交遊最久,看見他當面斥責別人過錯,使人無容身之處。大庭廣眾之下,他講一句話,不曾看人家的臉色。即便笑罵紛紛揚揚,他也很不放在心上。他是這樣的自信。憑借自新的才華,如果讓他有所舉用,就一定會有憑借自己的才能顯現的機會。他沉淪埋沒到這種地步,天意可探問嗎?世間的乘時得勢者,意氣揚揚,自認為自己有才能的人,也可以醒悟了。古語說:「叢蘭欲茂,秋風敗之。」我悲悼自新的死,為此敘述他的事跡。自新家在新洋江口,風雨之夜,江濤聲聲,聲響幾里遠。野老村氓相互議論,認為自新沒有死。
Ⅲ 文言文 ( 自新少讀書,敏慧絕出~~~以為大樂) 的譯文
張自新,初名鴻,字子賓,蘇州崑山人(1)。自新少讀書,敏慧絕出(2)。古《經》中疑義,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3),自新隨口而應,若素了者。性方簡(4),無文飾。見之者莫不訕笑,目為鄉里人。同捨生夜讀,倦睡去,自新以燈檠投之(5),油污滿幾,正色切責,若老師然。髫齔喪父(6),家計不能支,母曰:「吾見人家讀書,如捕風影,期望青紫(7),萬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書為?」自新涕泣長跪,曰:「亡父以此命鴻,且死(8),未聞有他語,鴻何敢忘?且鴻寧以衣食憂吾母耶?」與其兄耕田度日,帶笠荷鋤,面色黧黑。夜歸,則正襟危坐,嘯歌古人(9),飄飄然若在世外,不知貧賤之為戚也。
兄為里長(10),里多逃亡,輸納無所出。每歲終,官府催科(11),搒掠無完膚(12)。自新輒詣縣自代,而匿其兄他所。縣吏怪其意氣,方授杖,輒止之,曰:「而何人者(13)?」自新曰:「里長,實書生也。」試之文,立就,慰而免之。弱冠(14),授徒他所。歲歸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返,為其母具酒食,兄弟酣笑,以為大樂。
注釋
(1)蘇州崑山:今江蘇崑山市,明代時屬蘇州府。
(2)絕出:非常突出。
(3)屹屹:同「矻矻」,勤奮不懈的樣子。
(4)方簡:方正誠實。
(5)燈檠(qíng):燈架。
(6)髫齔(tiáo chèn):指童年時代。髫,古代小孩下垂的頭發。齔,小孩子換牙齒。
(7)青紫:古代公卿綬帶之色,這里借指高官顯爵。漢代規定:丞相、太尉金印紫綬,御史大夫銀印青緩。後因稱貴官之服為「青紫」。
(8)且死:將死。
(9)嘯歌古人:吟詠古人的詩文。
(10)里長:謂一里之長。《大明律附例》四:「凡各處人民,每一百戶內議設里長一名,甲首一十名,輪年應役,催辦錢糧,勾攝公事。」
(11)催科:催租稅。科,法令條律。因租稅有法令科條,故名。
(12)搒掠:拷打。
(13)而:同「爾」,你。
(14)弱冠:古代稱二十歲為「弱冠」。《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15)豪勢:指權豪勢要的人。
作品譯文
張自新,原名鴻,字子賓,蘇州崑山人。自新年少讀書,聰明絕倫,文思敏捷,超出了其他人。古《經》中有疑惑難解之處,學友們茫然呆立而無所獲,自新隨口而答,彷彿很平常很熟識的一樣。他性格方正誠實,沒有絲毫的矯飾。看見他的人沒有不譏諷他的,把他看作是鄉下人。同舍的書生晚間讀書,疲倦而睡去,自新用燈架扔(以提醒他),油污滿桌子,他嚴肅懇切地提出批評,彷彿老師一樣。幼年喪父,家計不能支撐,母親說:「我看見人家讀書,宛如捕風捉影,期望做大官,萬人中不過一個。況且我們家命運已經到了這種地步,還為什麼讀書呢?」自新哭泣、長跪,說:「亡父用這來囑咐我,將離人世時,沒有聽說別的話,我怎麼敢忘卻呢?況且我難道因為衣食的緣故而使母親憂勞嗎?」他和他的兄長耕田度日,戴著斗笠扛著鋤頭,臉色黧黑。晚間歸來,就正襟危坐,吟詠古人的詩文,飄飄然彷彿在塵世之外,不知道貧賤是一種悲戚了。
他的兄長是里長,鄉里多有逃亡之人,租稅沒地方來。每到年終,官府催交租稅,把他拷打得體無完膚。自新就到縣衙代哥哥受刑,而把哥哥藏匿到別的地方去。縣吏為其意氣而感到奇怪,剛要施與杖刑,他就阻止了,問:「你是什麼人?」自新說:「我是里長,本是一名書生。」縣官讓他試寫一篇文章,他馬上就寫成了,縣官安慰他,並免去了對他的刑罰。年僅二十歲,就在別的地方教授學生。每年回鄉探親三四次,穿著破衣草鞋,徒步往返,為他的母親准備酒菜飯食,兄弟倆酣笑,把它視為最高興的事。
Ⅳ 文言文的翻譯
1 http://..com/question/74992377.html
253.郭琇面劾權臣
康熙間,山左①名臣,自李之芳、董訥而下,實以郭瑞卿為最剛正。瑞卿名琇。當明珠②柄政時,行為專恣,朝野多側目。郭剛直性成,嘗於明珠壽日,臚舉③其劣跡,列人彈章上之④。旋復袖草疏,乘車至明邸,踵門⑤投刺⑥。明以其素倔強,來謁不易,肅冠帶迎之。及入,長揖不拜,坐移時,故頻頻作引袖狀。明喜問曰:「御史⑦公近來興致不淺,豈亦有壽詩見賜乎?」郭日:「否、否。」探袖出視,乃一彈章。明取讀未必,郭忽拍案起曰:「郭琇無禮,劾及故人,應受罰。」連引巨觥⑧狂吸之,疾趨而出,座客大駭愕。未幾而廷訊明珠之旨下矣。
(選自近代·徐珂《清稗類鈔》)
[注釋]①山左:指山東。②明珠:滿人,當時主持朝政。③臚(1ú)舉:列舉。④列入彈章上之:列(明珠的罪行)入彈劾的奏章送給皇上。⑤踵門:親自上門。⑥投刺:遞上名片。⑦御史:指郭琇,時任左都御史。⑧觥(gōng):古代盛酒器。
[文言知識]
「移時」及其他。文言中表示時間概念的詞較多:俄、頃、旋、須臾等表示一會兒;移時、未幾、食頃等表示不多時;久、良久等表示較長時間。
參考資料:http://blog.shbbs.cn/user1/2998/archives/2006/11167.html
3
晏殊在考取進士時,發現考題是他曾經做過的,於是他向主考官說明了情況,主考官很欣賞他的這種品質,直接錄用了他
4
鄭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生於1693年,卒於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畫擅蘭竹。
板橋先世,三代都是讀書人,曾祖新萬,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廩(lin)生。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於興化城東門古板橋。4歲,母汪夫人去世;5歲父繼聚郝夫人。14歲繼母郝夫人卒。少時讀書真州毛家橋約於是年前後,20歲從興化前輩陸種園先生寫詞。23歲與周邑人徐氏成婚,24歲中秀才,26歲開始教館。30歲父鄭立庵卒,31歲約於本年賣畫揚州,陸續約十年時間。其子亦約於本年夭折。39歲1731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氏卒。40歲,1732年,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京參加鄉試,中舉人,作《得南闈捷音》,43歲二月,揚州北郊與饒五姑娘定情,題《西江月》一闕。
44歲,1736丙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應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進士。45歲,乳母費氏卒,復得程羽宸資助,納饒氏。50歲,1742壬戌,乾隆七年,春為范縣縣令,兼暑朝城縣。52歲妾饒氏生子。54歲由范縣改任濰縣,連任七年。60歲年底,卸去縣官職務。
63歲與李禪、李方膺合作《三友圖》。
73歲4月作《竹石圖》,5月3日作《修竹新篁圖》。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於興化城內升仙盪畔擁綠園中,身後無子,以鄭墨之子鄭田過繼,葬子城東之管阮庄(今大垛鎮管阮村)。
板橋《閑居》雲:「荊妻拭硯磨新墨,弱女持箋學楷書」。傳說板橋學書,夜間誤以指在徐氏體膚上畢恭畢敬練習,徐氏雲:「人各有體」。這句話觸動了板橋,於是從古人的書體中學一半,撇一半,創立了「六分半書」。
《七歌》述徐氏生二女一子,30歲後又一女。
在雍正十年,即公元1732年,鄭板橋在朋友們的幫助下,去應試,結果中了
舉人。在乾隆元年即1736年又中了進士,五年之後被任命為山東范縣縣令。
范縣地處黃河北岸,有十萬人口,而縣城裡卻只有四五十戶人家,還不如一
個村子大。上任的第一天,鄭板橋就出了個怪招:讓人把縣衙的牆壁打了許多的
洞。別人不解,去問他,他說這是出出前任官的惡習和俗氣。
五年之後,鄭板橋調任山東濰縣縣令。為了接近百姓,他每次出巡都不打「
迴避」和「肅靜」牌子,不許鳴鑼開道。有時還穿著布衣草鞋,微服訪貧問苦。
有一次夜裡出去,聽到有間茅草屋裡傳出陣陣讀書聲。一看原來是一個叫韓夢周
的貧困青年在苦讀。鄭板橋就拿出自己的銀子資助他,後來韓夢周參加科舉考試
中了進士。
鄭板橋因為失去了獨子,他總是經常尋訪孤兒,然後傾力相助。縣學里的孩
子放學碰上雨天不能回家,他就讓人給送飯,又想到孩子們走泥路容易壞鞋,就
讓人找些舊鞋送給他們。
在遇到災荒時,鄭板橋都具實呈報,力請救濟百姓。他還責令富戶輪流舍粥
供飢民糊口。他還帶頭捐出自己的俸祿。他刻了一方圖章明志:「恨不得填滿普
天飢債」。在災情嚴重時,他毅然決定開官倉借糧給百姓應急。下屬們都勸他慎
重從事,因為如果沒有上報批准,擅自打開官倉,要受懲處。鄭板橋說:「等批
下來百姓早就餓死了,這責任由我一人來承擔!」鄭板橋的果斷救活了很多人。
秋後,如果遇上了災年,百姓們無法歸還糧食,鄭板橋乾脆讓人把債券燒了,百
姓們都很感謝他這個體恤百姓、愛民如子的清官。
鄭板橋做官不講排場,這也給他帶來一些麻煩。由於他常下鄉體察民情,上
級來視察時常找不到他,免不了要責問。在乾隆十七年時濰縣發生了大災害,鄭
板橋因為申請救濟而觸怒了上司,結果被罷了官。
臨行前,百姓都來送行,鄭板橋雇了三頭毛驢,一頭自己騎,一頭讓人騎著
前邊領路,一頭馱行李。做縣令長達十二年之久,卻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見了都
很感動,依依不捨。鄭板橋向濰縣的百姓贈畫留念,畫上題詩一首:
烏紗擲去不為官,
囊橐蕭蕭兩袖寒。
寫取一枝清瘦竹,
秋風江上作漁桿。
從此,鄭板橋回鄉以畫竹為生度過了他貧寒而很有氣節的一生。他一生只畫
蘭、竹、石。他認為蘭四時不謝,竹百節長青,石萬古不敗。這正好與他倔強不
馴的性格相合。他的畫一般只有幾竿竹、一塊石、幾筆蘭,構圖很簡單,但構思
布局卻十分巧妙,用墨的濃淡襯出立體感。竹葉蘭葉都是一筆勾成,雖只有黑色
一種,但能讓人感到蘭竹的勃勃生氣。
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乾隆元年(1736)進士。
工詩、詞,善書、畫 。
詩詞不屑作熟語 。
畫擅花卉木石,尤長蘭竹 。
蘭葉之妙以焦墨揮毫,藉草書中之中豎,長撇運之,多不亂,少不疏,脫盡時習,秀勁絕倫 。
書亦有別致,隸、楷參半,自稱「六分半書」 。
間亦以畫法行之 。
印章筆力朴古逼文、何 。
為人疏放不羈,以進士選縣令,日事詩酒,及調濰縣,因歲飢為民請賑,忤大吏,罷歸,居揚州,聲譽大著 。
恣情山水,與騷人、野衲作醉鄉游 。
時寫叢蘭瘦石於酒廊、僧壁,隨手題句,觀者嘆絕 。
著有板橋全集,手書刻之 。
所作賣畫潤格,傳頌一時 。
為「揚州八怪」之一 。
卒年七十三 。
鄭燮一生畫竹最多,次則蘭、石,但也畫松畫菊,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 。
《揚州畫舫錄、國(清)朝畫徵續錄、桐陰論畫、墨林今話、墨林韻語、隨園詩話》 。
鄭板橋詞集
石頭城
懸岩千尺,借歐刀吳斧,削成城郭。千里金城回不盡,萬里洪濤噴薄。王浚樓
船,旌麾直指,風利何曾泊。船頭列炬,等閑燒斷鐵索。
而今春去秋來,一江煙雨,萬點征鴻掠。叫盡六朝興廢事,叫斷孝陵殿閣。山
色蒼涼,江流悍急,潮打空城腳。數聲漁笛,蘆花風起作作。
周瑜宅
周郎年少,正雄姿歷落,江東人傑。八十萬軍飛一炬,風卷灘前黃葉。樓艫雲
崩,旌旗電掃,射江流血。咸陽三月,火光無此橫絕。
想他豪竹哀絲,回頭顧曲,虎帳談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別。吳
蜀交疏,炎劉鼎沸,老魅成奸黠。至今遺恨,秦淮夜夜幽咽。
桃葉渡
橋低紅板,正秦淮水長,綠楊飄撇。管領春風陪舞燕,帶露含凄惜別。煙軟梨
花,雨嬌寒食,芳草催時節。畫船簫鼓,歌聲繚繞空闊。
究竟桃葉桃根,古今豈少,色藝稱雙絕?一縷紅絲偏系左,閨閣幾多埋沒。假
使夷光,薴蘿終老,誰道傾城哲?王郎一曲,千秋艷說江楫。
勞勞亭
勞勞亭畔,被西風一吹,逼成衰柳。如線如絲無限恨,和風和煙。江上征帆,
尊前別淚,眼底多情友。寸言不盡,斜陽脈脈凄瘦。
半生圖利圖名,閑中細算,十件常輸九。跳盡胡孫妝盡戲,總被他家哄誘。馬
上旌笳,街頭乞叫,一樣歸烏有。達將何樂?窮更不如株守。
莫愁湖
鴛鴦二字,是紅閨佳話,然乎否否?多少英雄兒女態,釀出禍胎冤藪。前殿金
蓮,後庭玉樹,風雨催殘驟。盧家何幸,一歌一曲長久!
即今湖柳如煙,湖雲似夢,湖浪濃於酒。山下藤蘿飄翠帶,隔水殘霞舞袖。桃
葉身微,莫愁家小,翻借詞人口。風流何罪?無榮無辱無咎。
長干里
逶迤曲巷,在春城斜角,綠楊蔭里。赭白青黃牆砌石,門映碧溪流水。細雨餳
簫,斜陽牧笛,一徑穿桃李。風吹花落,落花風又吹起。
更兼處處繰車,家家社燕,江介風光美。四月櫻桃紅滿市,雪片鰣魚刀。淮水
秋清,鍾山暮紫,老馬耕閑地。一丘一壑,吾將終老於此。
台城
秋之為氣,正一番風雨,一番蕭瑟。落日雞鳴山下路,為問台城舊跡。老蔓藏
蛇,幽花賤血,壞堞零煙碧。有人牧馬,城頭吹起 篥。
當初面代犧牲,食惟菜果,恪守沙門律。何事餓來翻掘鼠,雀卵攀巢而吸?再
曰荷荷,跏趺竟逝,得亦何妨失?酸心硬語,英雄淚在胸臆。
胭脂井
轆轆轉轉,把繁華舊夢,轉歸何處?只有青山圍故國,黃葉西風菜圃。拾橡瑤
階,打魚宮沼,薄暮人歸去。銅瓶百丈,哀音歷歷如訴。
過江咫尺迷樓,宇文化及,便是韓擒虎。井底胭脂聯臂出,問爾蕭娘何處?清
夜遊詞,後庭花曲,唱徹江關女。詞場本色,帝王家數然否?
高座寺
暮雲明滅,望破樓隱隱,卧鍾殘院。院外青山千萬疊,階下流泉清淺。鴉噪松
廊,鼠翻經匣,僧與孤雲遠。空梁蛇脫,舊巢無復歸燕。
可憐六代興亡,生公寶志,絕不關恩怨。手種菩提心劍戟,先墮釋迦輪轉。青
史譏彈,傳燈笑柄,枉作騎牆漢。恆沙無量,人間劫數自短。
孝陵
東南王氣,掃偏安舊習,江山整肅。老檜蒼松盤寢殿,夜夜蛟龍來宿。翁仲衣
冠,獅麟頭角,靜鎖苔痕綠。斜陽斷碣,幾人系馬而讀。
聞說物換星移,神山風雨,夜半幽靈哭。不記當年開國日,元主泥人淚簇。蛋
殼乾坤,丸泥世界,疾卷如風燭殘。老僧山畔,烹泉只取一掬。
方景兩先生廟
乾坤欹側,藉豪英幾輩,半空撐住。千古龍逢源不死,七竅比干肺腑。竹杖麻
衣,朱袍白刃,樸拙為艱苦。信心而出,自家不解何故。
也知稷契皋夔,閎顛散適,岳降維申甫。彼自承平吾破裂,題目原非一路。十
族全誅,皮囊萬段,魂魄雄而武。世間鼠輩,如何妝得老虎!
宏光
宏光建國,是金蓮玉樹,後來狂客。草木山川何限痛,只解征歌選色。燕子銜
箋,春燈說謎,夜短嫌天窄。海雲分付,五更攔住紅日。
更兼馬阮當朝,高劉作鎮,犬豕包巾幘。賣盡江山猶恨少,只得東南半壁。國
事興亡,人家成敗,運數誰逃得?太平隆萬,此曹久已生出。
鄭板橋的簡介
清代的鄭板橋,是歷史上的傑出名人,揚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絕詩書畫」聞名於世的書畫家、文學家。他 的一生可以分為讀書、教書」、賣畫揚州」、中舉人、進士及宦遊」、作吏山東」和再次賣畫揚州」五個階段。 一、讀書、教書 鄭燮(1693--1766),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他的先祖於明洪武年間由蘇州閶門遷居興化城內 至汪頭,至鄭板橋已是第十四代。父親鄭之本,字立庵,號夢陽,廩生, 鄭板橋故居 品學兼優,家居授徒,受業者先後達數百人。 1693年11月22日子時鄭板橋出生,其時家道已經中落,生活十分拮據。三歲時,生母汪夫,人去世十四歲又失去繼母鄭夫人。乳母 費氏是一位善良、勤勞、朴真的勞動婦女,給了鄭板橋悉心周到的照顧和無微不至的關懷,成了鄭板橋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 鄭板橋資質聰慧,三歲識字,至八、九歲已在父親的指導下作文聯對。少時隨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橋讀書。十六歲從鄉先輩陸種園先生學 填詞。大約在二十歲左右考取秀才。二十三歲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鄭板橋首次赴北京,於漱雲軒手書小楷歐陽修<<秋聲賦>>。二十六歲至真州 之江村設熟教書。三十歲,父親去世,此時板橋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作<<七歌>>詩,慨嘆鄭生三十無一營」 二、賣畫揚州 由於生活困苦,鄭板橋在三十歲以後即棄館至揚州賣畫為生,實救困貧,託名風雅」。在揚州賣畫十年期間,也穿插著一些旅遊活動。不幸 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鄭板橋曾作詩以致哀。三十二歲出遊江西,於廬山結識無方上人和滿洲士人保祿。三十三歲,出遊北京,與禪宗尊宿 及其門羽林諸子弟交遊,放言高論,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名期間,結織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瓊崖主人。三十五歲,客於通州。 三十六歲,讀書於揚州天寧寺,手寫<<四書>>各一部。三十七歲時,作<<道情十首>>初稿.三十九歲,徐夫人病歿。鄭板橋十載揚州,結論了許多 畫友,金農、黃慎等都與他過往甚密,對他的創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極大的影響。 三、中舉人、進士及宦遊 1732年,鄭板橋四十歲,是年秋,赴南京參加鄉試,中舉人,作<<得南捷音>>詩。為求深造,赴鎮江焦山讀書。現焦山別峰庵有鄭板橋手書木刻 對聯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1736年,乾隆元年,四十四歲,在北京,參加禮部會試,中貢士,五月,於太和殿前丹墀參加殿試,中二甲第 八十八名進士,為賜進士出身」,特作<<秋葵石筍圖>>並題詩曰我亦終葵稱進士,相隨丹桂狀元郎」,喜悅之情溢於言表。1737年,四十五歲, 滯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圖仕進,未果,南歸揚州.得江西程羽宸資助,娶饒氏。乳母費氏卒。1739年,四十七歲,作七律四首贈淮南監運使虞見曾。1740年, 四十八歲,為董偉業<<揚州竹枝詞>>作序。1741年,四十九歲,入京,侯補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禮誠款待。 四、作吏山東 鄭板橋五十歲時,即1742年春天,為范縣令兼署小縣朝城,始訂定詩、詞集。1743年,五十一歲,將<<道情十首>>幾經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為上元 司徒文膏。1744年,饒氏生子。鄭板橋宰范期間,重視農桑,體察民情、興民休息,百姓安居樂業。 1746年,乾隆十一年,五十四歲,自范縣調署濰縣。是年山東大飢,人相食。濰縣原本繁華大邑,然自是年災荒連年,救災便成了鄭板橋主持濰縣政事的一項 重要內容,他開倉賑貨,令民具領券供給,又大興工役,修城築池,招遠近飢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戶開廠煮粥輪食之。盡封積粟之家,活萬餘人。秋以歉收,捐廉 代輪,盡毀借條,活民無算。濰縣飢民出關覓食,板橋感嘆系之,作<<逃荒行>>。1748年大學士高斌和都御史劉統勛為特使到山東放賑,板橋隨之。秋大熟,濰縣災情 漸趨緩解,飢民也由關外絡繹返鄉,板橋作<<還家行>>紀其事。為防水浸寇擾,捐資倡眾大修濰縣城牆。秋末,書<<修濰縣城記>>。1751年,海水溢,板橋至濰縣北邊 禹王台勘災。 鄭板橋作官意在得志則澤加於民」,因而他理政時能體恤平民和小商販,改革弊政,並從法令上、措施上維護他們的利益,板橋宰濰期間勤政廉政,無留積,亦無冤民」, 深得百姓擁戴。 濰縣富商雲集,人們以奢靡相容,鄭板橋力倡文事,發現人才,留下了許多佳話。1747年,滿洲正黃旗人、侍講學士德保主試山東,板橋同在試院,相與唱和。1748年,乾隆 出巡山東。鄭板橋為書畫史,參與籌備,布置天子登泰山諸事,卧泰山絕頂四十餘日,常以此自豪,鐫一印章雲乾隆柬封書畫史」。1749年,五十七歲,饒氏所生之子又於興化 病歿。與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園。重訂<<家書>>、<<詩鈔>>、<<詞鈔>>,並手寫付梓。1750年撰<<板橋自序>>。。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狀元橋,作<<文昌祠記>>。1751年, 五十九歲,作<<難得湖塗>>橫幅。1752年,主持修濰縣城隍廟,撰<<城隍廟碑記>>。在<<文昌祠記>>和<<城隍廟碑記>>里,板橋力勸濰縣紳民修文潔行」,在濰且百姓間產生了 相當大的影響。同年,與濰縣童生韓鎬論文,並作行書七言聯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鄭板橋在濰縣任上著述頗多,其<<濰縣竹枝詞>>四十首尤為膾炙人口。 五、再次賣畫揚州 民於順處皆成子,官到閑時更讀書」。官濰七年,板橋無論是在吏治還是詩文書畫方面都達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為時所重」。 板橋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場的種種黑暗,立功天地,字養生民」的抱負難以實現,歸田之意與日俱增。1753年,鄭板橋六十一歲,以為 民請賑忤大吏而去官。去濰之時,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畫像以祀,並自發於濰城海島寺為鄭板橋建立了生祠。 去官以後,板橋賣畫為生,往來於揚州、興化之間,與同道書畫往來,詩酒唱和。1754年,鄭板橋游杭州。復過錢塘,至會稽,探禹穴,游蘭 亭,往來山陰道上。1757年,六十五歲,參加了兩淮監運使虞見曾主持的虹橋修禊,並結識了袁枚,互以詩句贈答。這段時期,板橋所作書畫作品 極多,流傳極廣。 1766年1月22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板橋卒,葬於興化城東管阮庄,享年七十三歲。板橋二子均早卒,以堂第鄭墨之子鄣田嗣。 畫 鄭板橋善畫竹、蘭、石、松、菊等,而以體貌疏朗、風格勁健的蘭竹最為著稱。他主張不泥古法,師法自然,極工而後能寫意」。他提出了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繪畫三階段說,把深思熟慮的構思與熟練的筆墨技巧結合起來,板橋畫竹以草書之中堅長撇法運之」,收到了多不亂,少 不疏,脫盡時習,秀勁絕倫」的藝術效果。板橋所畫之竹氣韻生動,形神兼備。意在筆先」趣在法外」。板橋畫蘭,多為山野之蘭,以重墨草書之筆,盡寫 蘭之爛漫天性。板橋畫石,骨法用筆,先勾出石的外貌輪廓,有時配以蘭竹,極為協調統一。鄭板橋的畫給當時清代書壇帶來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廣大知識分子, 勞動人民視為珍寶,不惜重金爭購,廣為流傳。 鄭板橋畫扇 相傳,清朝的鄭板橋在晚年時,曾在濰縣當縣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趕集,見一賣扇的老太太守著一堆無人問津的扇子發呆。鄭板橋趕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見扇面素白如雪,無字無畫,眼下又錯過了用扇子的季節,自然也就沒有人來買了。鄭板橋在詢問的過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貧困,決定幫助她。於是,鄭板橋向一家商鋪借來了筆、墨、硯台,揮筆潑墨。只見冉冉青竹、吐香幽蘭、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飛到扇面上,又配上詩行款式,使扇面詩畫相映成趣。周圍的看客爭相購買,不一會兒功夫,一堆扇子便銷售一空
5以:把,用。
之:代詞,代王恭坐薦上這件事情。
意思是(身上沒有多餘的東西,清貧。)
具有(大方,傾囊相授,重義輕利)的品德。
Ⅳ 叢蘭文言文翻譯
范與蘭,七十三歲,喜歡彈琴,也喜歡種蘭花和小盆景。種有建蘭(蘭花的一種)三十多缸,都像簸箕那麼大。早晨抬進來,夜晚抬出去(這里的「舁」錯印成了「異」,舁是抬的意思)——這是夏天;早晨抬出去,夜晚抬進來的——這是冬天;長年辛苦,從不耽誤管理。花開時,芳香傳出一里外,客人來坐一會兒,香氣熏衣服,三五天味兒都不散。我於開花季節到他家,坐、卧都不願離開,由於香氣太酷烈,頂著人鼻子都不敢聞,如果開口吞吸,像飲露水。
花謝了,掃起來的花瓣滿滿一簸箕。我不忍心丟棄,與范與蘭商量:「可以用面煎,用蜂蜜浸,用火焙乾,為啥不吃了它呢?」范與蘭答應了我的話。范與蘭少年時跟從王明泉學琴,能彈《漢宮秋》、《山居吟》、《水龍吟》三個曲子。
後來見到王本吾彈琴,大大叫好,盡將以前學的丟棄再重頭學起,半年學會《石上流泉》一曲,但手法仍然生澀。王本吾走了,很快又忘了,原先學的又堅決丟棄,再也記不得,到了兒一個曲子都不會,一天到晚彈琴,只剩「和弦」(沒有譜隨意亂彈)而已。保留的小盆景,有豆板黃楊,枝幹蒼古奇妙,搭配的盆和石都恰到好處。朱樵峰出二十兩銀子買,不肯賣。范與蘭對這個盆景特別珍愛,用「小妾」稱呼它。我強行借來放在書齋里三個月,一枝垂乾枯了,我十分懊惜,急忙搬回去還給范與蘭。范與蘭驚惶失措,煮參湯澆灌,日夜撫摸不停,一個月後枯乾竟然復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