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並且文言文

並且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30 10:41:11

『壹』 而且 用文言文怎麼

而或且,且用的較多,而且意思明了

『貳』 出自於古文的好詞並且易懂

希望對你有幫助:
出自<與吳質書>一文
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鮮能以名節自立。而偉長獨懷文抱質,恬淡寡慾,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者矣。
文:文華辭采。
質:素質;本質;稟性
懷文抱質就是指既有優秀的文采又有良好的品德

『叄』 文言文中又的意思

◎ 又 yòu

〈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右手形,本左右的「右」。從「又」的字多與手的動作有關。本義:右手) 同本義 [right hand]。後作「右」

又,手也,象形。——《說文》。段玉裁注:「此即今之右字。」

詞性變化

--------------------------------------------------------------------------------

◎ 又 yòu

〈副〉

(1) 復,再,再一次 [again]

敝予又改為兮。——《詩·鄭風·緇衣》

天命不又。——《詩·小雅·小宛》

又命之。——《儀禮·燕禮》

又試之雞。——《聊齋志異·促織》

(2) 又如:讀了又讀;又是他;又問;又起個窖兒(比喻多費了一道手續);又稱;又說

(3) 表示幾種情況或性質同時存在 [at the same time]

東出於陶邱北,又東至於荷,又東北會於汶,又北東入於海。——《書·禹貢》

(4) 又如:又打又鬧;又驚又喜;又哭又笑

(5) 而且,表示意思上更進一層 [and]

未可明詔大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清· 龔自珍《病梅館記》

(6) 又如:路很近,車子又快,一會兒就到

(7) 連詞。表示整數之外再加零數 [and]。如:一年又三個月;二又三分之一

(8) 表示輕微轉折 [but]。如:我原來想去,現在又不想去了

(9) 表示一連串事情接連出現 [after]。如: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

(10) 加之 [in addition]。如:除了拖拉機,又添了一台插秧機

(11) 另外 [moreover;besides]

周處…為鄉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世說新語·自新》

『肆』 古文中「且」翻譯為「並且」的句子

【且】
(一)用作連詞。
1.遞進關系,而且,並且。例:
①且立石於其墓之門(《五人墓碑記》)
②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赤壁之戰》)
③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己久疲。(《赤壁之戰》)
2.遞進關系,況且,再說。
①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
②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③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3.讓步關系,尚且,還。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②故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4.並列關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於山谷中者(《石鍾山記》)
④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記》)
(二)用作副詞。
1.將,將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②且為之奈何(《鴻門宴》)
③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④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2.暫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孔雀東南飛》)
【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況且","再說"。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餚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
②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赤壁賦》)
③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仆之不得已乎(《報任安書》)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兵車行》)

『伍』 「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動詞:
a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b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c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d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2、介詞:
a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b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c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d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3、連詞:
a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b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游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
c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d表修飾和被修飾關系。《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e表目的關系,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以貽之。」
f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范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g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余無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4、副詞:
通「已」。已經。《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陸』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①<動>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
②<動>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哉?」
③<動>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美於徐公。」
④<介>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十五城請易璧。」
⑤<介>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⑦<介>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⑧<介>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楚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⑨<連>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禪山記》:「夫夷~近,則游者眾;險~遠,則至者少。」
⑩<連>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游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入。」
⑾<連>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⑿<連>表修飾和被修飾關系。《歸去來辭》:「木欣欣~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⒀<連>表目的關系,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貽之。」
⒁<連>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范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下,莫不逾侈。」
⒂<連>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余無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經。《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怪之矣。」

『柒』 文言文常用字

初中常用文言虛詞(25個)
(一)之
1. 用作代詞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義,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馬說》)
2. 用作助詞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二)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輸》)
(三)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譯時可省去。例: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四)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例:頃之 ,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狼》)
3. 用作動詞
可譯為「去、往、到」。例: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二)其
1. 第三人稱代詞,相當於「他」(們)、「她(們)」、「它(們)」。例:妻跪問其故。(《樂陽子妻》)
2. 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於「我(的)」、「自己(的)」。例:並自為其名。(《傷仲永》)
3. 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例:其真無馬邪?(《馬說》)
4. 指示代詞,相當於「那」 「這」之類的詞。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5 .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

(三)以
1. 用作介詞
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例: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譯為「用、拿、把、按照」。 例: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以」後省略介詞賓語。)(《為學》) / 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2. 用作連詞
表示並列、承接、修飾,「以」相當於「而」。例: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 墨池記》)
表示目的,譯為「來、用來」。例:屬予作文以記之 (《岳陽樓記》)
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因為」,「由於」。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3. 用作副詞
譯為「已」,「已經」。 例: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四)於
1. 表示對象,譯為「對,對於,向」。 例:貧者語於富者曰。(《為學》)
2. 表示處所,譯為「在,從」。 例: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
3. 表示對象,譯為「與,跟,同」。 例: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隆中對》)
4. 表示處所,譯為「到」。 例: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 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魚我所欲也》)

(五)而
1. 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有時可不譯。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十則)
2. 表示承接關系,相當於「並且」、「就」,有時可不譯。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
3. 表示轉折關系,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十則)
4. 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動詞和狀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 。例:康肅笑而遣之。(《賣油翁》)
5.代詞,可譯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堅還亡友財》)

(六)則
1.連詞
(1)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 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岳陽樓記》)
(2)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那麼」。 例:萬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出師表》)
(3)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卻」。 例:余則蘊袍敝衣處其間。(《送東陽馬生序》)
2.表示判斷
可譯為「就是」。 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七)者
1.代詞
(1)指人、事、物、時間、地點等,可譯為「……的人」、「……的東西」、「……的事情」、「……的原因」等。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愛者甚蕃。(的花)(《愛蓮說》)
(2)在數詞後表示幾種人、幾件事或幾樣東西。可譯為「個」、「樣」、「項」。例:或異二者之為。(《岳陽樓記》)
(3)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後,可譯為「……的時候」。例: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孫權勸學》)
2.助詞
用在判斷句或陳述句的主語後,表示停頓,不譯。例:吳廣者,陽夏人也。(「者」與「也」配合,表判斷,不譯)(《陳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陳述句的主語後,錶停頓。)(《愚公移山》)

(八)也
1.句末語氣詞,表判斷,可不譯。例: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陳涉世家》)
2.句末語氣詞,表陳述語氣,可不譯。例: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
3.句末語氣詞,表感嘆語氣,可譯為「啊」等。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4.句末語氣詞,與「和」等詞對應,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呢」。例:若為人佣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
5.句中語氣詞,表示語氣的停頓,以引起下文。例:余聞之也久。(《傷仲永》)

(九)焉
1. 疑問代詞,可譯為「哪裡」。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 句末語氣詞,相當於「啊」。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十)因
1. 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於是」、「就」。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唐雎不辱使命》)
2. 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依據、方式,可分別譯為「由於」、「憑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隆中對》)
3. 介詞,可譯為「根據」、「依照」。例: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4. 副詞,可譯為「因此」。例:因以為號焉。(《五柳先生傳》)/ 而因以及乎其跡。(《墨池記》)

(十一)且
1. 副詞
(1)用在動詞或數詞前,表示動作行為將要發生,可譯為「將」,「將要」、「將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為的狀態,可譯為「姑且」、「暫且」。例:存著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2.連詞
(1)表示遞進,可譯為「況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讓步,可譯為「尚且」、「還」。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馬說》)
(3)表示並列或遞進,可譯為「和」、「而且」、「並且」。例:蓋余之勤且艱若此。(《送東陽馬生序》)

(十二)乃
1.副詞
(1)可譯為「竟然」。例: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2)可譯為「於是」、「才」、「就」。例:乃重修岳陽樓。(於是,就)(《岳陽樓記》) /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才)(《狼》)
2.判斷詞,可譯為「是」、「就是」。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3.第二人稱代詞,可譯為「你」、「你的」。例: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十三)矣
1.句末語氣詞,表示肯定或判斷推測語氣,相當於「了」、「啊」。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啊)(《岳陽樓記》) /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了)(《論語》十則)
2.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語氣,相當於「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語氣詞,表命令或請求,相當於「了」、「啦」。例:登軾而望之,曰:「可矣。」(《曹劌論戰》)

(十四)乎
1.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呢」。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輸》)
(2)表反問,可譯為「嗎」。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十則)
(3)表推測,可譯為「吧」。例: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
(4)表感嘆,可譯為「啊」。例: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2.介詞,引出動作行為發出的處所,相當於「於」。例:醉翁至於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

(十五)所
1. 與動詞結合,組成名詞性短語,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況」。
例: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所聞」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記》)
2. 「所」和「以」連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譯為「……的原因」。例: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
(2)「所以」表示手段或憑借,可譯為「用什麼方法」、「用這些來」。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輸》)/ 所以動心忍性。(「所以」:用這些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3.與「為」相呼應,構成「為……所……」的結構,表被動。例:而二蟲盡為所吞。(「為……所……」可譯為「被……吞掉」) (《童趣》)
4. 用作名詞,意思是「地方」、「處所」。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十六)哉
1.表感嘆語氣,可譯為「啊」。例: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2.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呢」。例:禽獸之變詐幾何哉!(《狼》)
3.表反問語氣,可譯為「嗎」。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十七)夫
1. 指示代詞,譯為「那」。例:予觀夫巴陵勝狀。(《岳陽樓記》)
2. fú,句首發語詞。例:夫環而攻之而不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 丈夫。例:夫齁聲起。(《口技》)
4. 成年男子的通稱,可譯為「人」。例: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十八)遂
1. 副詞,可譯為「就」、「於是」。例:遂逐其師。(《曹劌論戰》)
2.副詞,表原因可譯為「因而」。例:恐遂汩沒。(《上樞密韓太尉書》)

(十九)雖
連詞,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 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例:雖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 表示轉折,可譯為「雖然」。例: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二十)然
1. 代詞,起指示作用,譯為「這樣」、「如此」。例: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2. 連詞,表轉折關系,譯為「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
3. 助詞,分兩種情況:
①用在形容詞之後,作為詞尾,可譯作「……的樣子」、「 ……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於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樣子」「像……似的」。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二十一)故
1. 舊的,原來的。例:溫故而知新(《論語》十則) / 兩狼之並驅如故。 《狼》)
2. 特意。例: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見蔡桓公》)
3. 原因,緣故。例:公問其故。(《曹劌論戰》)
4. 所以,因此。例: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二十二)苟
1.連詞, 表假設,可譯為「如果」。例:苟富貴勿相忘。(《陳涉世家》)/ 苟慕義強仁(《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2. 副詞,可譯為「苟且」。 例:苟全性命於亂世。(《出師表》)
3. 副詞,表希望,可譯為「且,或許」。例: 苟無飢渴。(《君子於役》)

(二十三)會
1. 副詞
(1)適逢,恰巧。 例:會賓客大宴。(《口技》)
(2)一定。 例:長風破浪會有時。(《行路難》)
(3)定將。例:會挽雕弓如滿月。(《密州出獵》)
2. 動詞
(1)回合,聚會。 例:遷客騷人,多會於此。(《岳陽樓記》)
(2)體會,領會。 例: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送東陽馬生序》)

(二十四)或
1. 無指不定代詞,可譯為「有的人」,「有人」。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
2. 副詞
(1)有時。例:或王命急宣 。(《三峽》)
(2) 或許。例:或異二者之為 。(《岳陽樓記》)

(二十五)諸
1. 兼詞,「之於」的合音合義。例:投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 眾。例:其西南諸峰。(《醉翁亭記》)
3. 各位,眾位。例:今諸生學於太學。(《送東陽馬生序》)

『捌』 文言文中的「之」和「而」的意思有哪些

一、之 :自

1、代詞

1)人稱代詞,譯作「他」、「她」、「他們」

2)指示代詞,指代事物,譯作「它」、「它們」或直譯事物名稱.

2、助詞:

1)結構助詞,譯作「的」

2)結構語氣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3)語氣助詞,湊足音節.

4)結構助詞,提前賓語的標志.

二、而:


1、代詞:


1)通「爾」汝,表示第二人稱。可譯為「你(的)


2、連詞:


1)表示並列關系,所連兩項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輕重,而是並列、並重的關系,可譯為「和」、「及」、「又」、「並且」或不譯。

2)表示承接關系,所連兩項在時間、動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譯為「就」、「然後」、「來」、「便」等,或不譯。

3)表示遞進關系,後項意思比前項意思更近一層,可譯為「而且」、「並且」等。

4)表示修飾關系,前項修飾後項,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

5)表示轉折關系,所連兩項在意思上相對或相反,可譯為「卻」、「但是」、「可是」等。

6)表示假設關系,常連接分句中的主語和謂語,可譯為「如果」、「假如」、「倘若」等。

7)因而、所以。

8)如果。



『玖』 而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而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具體如下:

1.連接動詞、形容詞或片語、分句等。

a)連接語意相承的成分。

b)連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補充的成分。

c)連接語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轉折。

d)連接事理上前後相因的成分。

2.有「到」的意思。

3.把表示時間、方式、目的、原因、依據等的成分連接到動詞上面。

4.插在主語謂語中間,有「如果」的意思。

5.姓。

而拼音:ér,部首:而,筆畫:6,五筆:DMJJ

(9)並且文言文擴展閱讀

漢字演變:

相關組詞:

1.而今[ér jīn]

現在;如今。

2.而後[ér hòu]

副詞。然後:先定好計策,~行動。

3.然而[rán ér]

連詞。但是;可是。對上文表示轉折:試驗失敗了,~他並不灰心。

4.而且[ér qiě]

表示進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僅」等跟它呼應:性情溫順~心地善良。他不僅會開汽車,~還會修理。不但戰勝了各種災害,~獲得了豐收。

5.繼而[jì ér]

表示緊隨在某一情況或動作之後:人們先是一驚,~鬨堂大笑。先是領唱的一個人唱,~全體跟著一起唱。

6.幸而[xìng ér]

副詞。幸虧;多虧:~發現得早,否則釀成大禍。

7.而已[ér yǐ]

罷了:如此~,豈有他哉。我只不過是說說~,你不必過於認真。

熱點內容
科倫博泰生物 發布:2025-05-16 00:28:34 瀏覽:308
徐老師來巡山投稿 發布:2025-05-16 00:26:18 瀏覽:571
桑巴雙人舞教學視頻 發布:2025-05-15 22:29:39 瀏覽:479
月子餐老師 發布:2025-05-15 22:16:43 瀏覽:160
人們用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5-15 21:26:05 瀏覽:209
2017高考數學文 發布:2025-05-15 15:11:48 瀏覽:817
怎麼喝水 發布:2025-05-15 14:52:53 瀏覽:829
雅本化學公司 發布:2025-05-15 13:44:02 瀏覽:940
師生問候英文 發布:2025-05-15 12:33:11 瀏覽:332
教師三年個人發展規劃 發布:2025-05-15 08:59:20 瀏覽: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