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林州方言電影一枝花

林州方言電影一枝花

發布時間: 2024-05-30 14:01:54

Ⅰ 邯鄲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詳細介紹

邯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

一、民間文學(3項)

1、邯鄲成語典故文化 邯鄲市直

2、邯鄲古城傳說與民俗 叢台區、邯山區

復興區、邯鄲縣

3、大名古城傳說與民俗 大名縣

二、民間美術(3項)

1、木 版 畫(三合村) 永年縣

(袁庄村) 邯鄲縣

2、冀南民居建築工藝(伯延鎮) 武安市

(老鴉峪王家大院) 峰峰礦區

3、民間剪紙(磁 縣) 磁 縣

(復興區) 復興區

三、民間音樂(6項)

1、涉縣寺廟音樂 涉 縣

2、西戌道教音樂 涉 縣

3、河北鼓吹樂 永年縣

4、冀南吹歌(魏 縣) 魏 縣

(大名縣) 大名縣

(臨漳縣) 臨漳縣

5、民間小曲(永年正里村) 永年縣

(成安姜營村) 成安縣

(涉縣唱家庭) 涉 縣

6、冀南鼓樂(磁縣迓鼓) 磁 縣

(臨漳得勝鼓) 臨漳縣

四、民間舞蹈(9項)

1、曲周龍燈 曲周縣

2、攆 花 臨漳縣

3、冀南扇鼓舞(河東村) 叢台區

4、聚英叉會 曲周縣

5、抬花桌 永年縣

6、慶和峪背閣 磁 縣

7、二人扳 館陶縣

8、南大峪彩帷 峰峰礦區

9、李家村高蹺皇杠 臨漳縣

五、戲曲(14項)

1、冀南皮影戲(磁 縣) 邯鄲市直

(成安縣)

(肥鄉縣)

(魏 縣)

(館陶縣)

(大名縣)

(曲周縣)

(永年縣)

2、武安平調落子劇 武安市

3、永年西調 永年縣

4、磁縣懷調 磁 縣

5、墜子(郭小屯墜子戲曲曲藝村) 臨漳縣

(有閣劉墜子戲) 臨漳縣

6、落子(西狄邱落子戲曲村) 臨漳縣

(魏縣落腔) 魏 縣

(駙馬寨落子) 雞澤縣

7、四股弦(北坡頭四股弦戲曲村) 魏 縣

(南營村四股弦戲) 肥鄉縣

(館陶縣四股弦戲) 館陶縣

(宿鳳村四股弦戲) 峰峰礦區

8、柳子腔 曲周縣

9、木偶戲 館陶縣

10、武安儺戲 武安市

11、邯鄲賽戲(東填池) 高新區

(涉縣排賽) 涉 縣

(東通樂) 武 安

12、韓固營弦子腔 雞澤縣

13、豫劇桑派藝術 東風劇團

14、大靳村羅戲 肥鄉縣

六、民間曲藝(5項)

1、張家墜書 館陶縣

2、拉洋片 廣平縣

3、曲藝墜子 成安縣

4、梨花大鼓 雞澤縣

5、英歌溜 臨漳縣

七、民間雜技(1項)

1、台村上刀山 涉 縣

八、民間手工技藝(10項)

1、磁州窯燒制技藝 峰峰礦區

2、土紡土織(土紡土織技藝) 魏 縣

(民間彩印花布技藝) 魏 縣

(藍印花布技藝) 魏 縣

(土布織字技藝) 雞澤縣

(土布織字技藝) 肥鄉縣

3、大名草編傳統手工技藝 大名縣

4、館陶黑陶製作技藝 館陶縣

5、太和堂葯業 永年縣

6、書畫手工裝裱技藝 成安縣

7、扎紙手工技藝 磁 縣

8、南小留木旋工藝 廣平縣

9、磁州陶器製作技藝 磁 縣

10、東屯風箏製作技藝 大名縣

九、生產商貿習俗(5項)

1、貞元增酒釀造工藝 叢台酒業公司

2、二毛燒雞製作技藝 大名縣

3、五百居香腸製作技藝 大名縣

4、郭八火燒製作技藝 大名縣

5、醬包瓜腌制技藝 館陶縣

十、人生禮俗(2項)

1、送羊節 磁 縣

2、井店喪葬習俗(哭街) 涉 縣

十一、民間信仰(1項)

1、女媧祭典 涉 縣

十二、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6項)

1、楊式太極拳 永年縣

2、武式太極拳 永年縣

3、盧氏太極拳 廣平縣

4、大架佛漢錘拳 大名縣

5、陳村查拳 邱 縣

6、長洪拳 成安縣

十三、文化空間(8項)

1、滏陽河燈(馬頭鎮) 馬頭工業園區

(張庄橋村) 邯山區

2、葦子燈陣 峰峰礦區

3、彩布擰台 邯山區

4、黃粱夢文化 黃粱夢文保所

5、黃粱夢廟會 邯鄲縣

6、冀南元宵花會(臨漳縣) 臨漳縣

(涉縣更樂鎮) 涉 縣

(磁縣光錄村) 磁 縣

(叢中花會) 邯鄲縣

(王看煙火燈地) 峰峰礦區

7、土山誠會 武安市

8、虎守杏林 邱 縣

詳細資料:

]1、磁縣迓鼓

磁縣迓鼓歷史源遠流長,據史書記載,迓鼓是產生於宋代,流傳於元、明、清代的一種民間舞蹈,然而根據磁縣在南北朝的東魏、南北朝古墓群中挖掘出的出土文物「擊鼓俑」證實,磁縣的迓鼓產生於南北朝的東魏。清末中後期至19世紀40年代,在冀南豫北一代流傳,特別是磁縣迓鼓流傳興盛。

磁縣迓鼓直徑48公分,厚度約20公分,表演時鼓吊於胸前雙槌擊之,演員穿米黃色和蘭色服裝(80年代白底紅條色),演奏時較為自由,可一人獨奏,也可二人對敲,還可以眾人齊擂,鼓點雄渾激烈,如萬馬奔騰,如雷鳴電閃,令人鼓舞,催人振奮,它的曲目共有72套,現保留下來有20餘套。

2、磁縣懷調

懷調是個古老闆腔體劇種,目前,磁縣懷調劇團共有3個:一是西小屋懷調劇團,現任團長王利民,該團共有演員38人;二是慶和峪懷調劇團,現任團長白永伏,共有演員45人;三是黃鼠懷調劇團,現任團長俎本新,共有演員50餘人。他們主要上演懷調傳統劇目和現代小戲,重點活躍於河北、山西、山東、河南一帶。

懷調上承隋唐時期的《踏謠娘》藝術成就,下接明代弦索調的藝術規范,形成於明萬曆年間至清初。據《磁州文史資料》記載:懷調起源於磁州,早年,漳河北岸喜歡戲曲的藝人在農閑時就三、五個聚在一起唱上幾段。當時的樂器只有自製的大弦,因唱者大都站在板凳之上,所以,最初稱為「板唱」。板唱時期沒有什麼手勢,舞蹈,僅是唱者順口喊唱,但符合一定的曲調。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劇情內容的需要,人們對唱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求他們能表現出劇中人物的喜怒悲樂,於是就逐漸有了符合劇情的唱腔和動作,並由此形成了早期的懷調劇種。

3、魏縣土紡土織技藝

魏縣土紡土織歷史悠久,自7世紀棉花從印度傳入中國後,由麻紡織轉入了棉紡織業。到了元代,在黃道婆紡織機具和技術改革影響下,促進了魏縣土紡土織業的發展,舊時,魏縣農村家家戶戶都會織布。老輩人身上穿的衣服,床上用的床單、被褥、包袱皮、閨女嫁妝等,都是自家的紡織布。在明、清和建國初期,由於魏縣氣候和地理環境特別適宜棉花種植,所以,在農村種植棉花十分普遍,民間土紡土織技術十分發達,家家都有木製的紡車和織布機,成年婦女都會搖車紡線、登機織布。

魏縣土紡土織工藝程序是:搓花節、紡線、打線、染線、漿線、絡線、印布、掏繒、倒緯、綁機、織布等工序。決定土紡土織條、格、花紋圖案的關鍵是:經、緯色線排列和繒的多少。繒,分二頁繒和四頁繒。二頁繒,用單梭可織白布、條紋布;經、緯色線的有序排列,用多個梭,可織出多種多樣的方格布;四頁繒能織出紋理美觀、層次豐富的花紋布;魏縣土紡土織經過廣大婦女長時間生產實驗,創造出了條格、花紋布花色圖案多達200餘種。條紋布有:菜瓜道、七彩虹、半個臉等;方格布有:席子紋、篩子底兒、石榴子兒、蘇聯大開花等;四頁繒布有:水紋、斜紋、斗紋、胡椒花紋等;有些藝人還可織出多種裝飾圖案和書法作品。

4、草編傳統手工技藝

大名草編手工藝是衛河以東地區傳統家庭手工藝製品,婦孺皆能,多以麥稈製作草帽提籃等物品。在此基礎上,經過民間藝人的研究,又增加了提袋、茶墊、坐墊、地席、門簾、果盒、紙簍、拖鞋以及用麥草製作的貼畫、貼盒等,麥草貼畫集油畫、工筆畫等藝術於一身,多表現花鳥蟲魚,虎嘯深山,鹿鳴翠谷,懸流飛瀑等題材,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

草編工藝,據說已有1500年的歷史,清朝雍正年間(約1730年左右),從山東掖縣傳入大名縣境內,起始,源於西付集鄉朱家村,後傳至大名縣衛河以東地區,掐編手工藝遂至千家萬戶。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草編手工藝品在大名縣及周邊有一定的影響,由於經濟落後等原因,所制產品大部分自家使用,部分產品如手工草帽在市場上銷售,在大名縣建草編廠後,大名縣開始從事草編手工藝深加工,所開發的草編產品約有千種,產品至歐亞等國家,為大名縣的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曾經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近年來,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加上草編手工藝品製作費時、費力,沒有可觀的經濟價值,銷路渠道少,一些從事此行業的人員逐步改行從事其它行業。從事此項手工藝的人員越來越少。

5、滏陽河燈(馬頭鎮、張庄橋)

馬頭河燈文化源遠流長,是華北沿滏陽河一帶河燈文化的源頭和縮影。

河燈從唐代一家一戶單一放河燈經宋、元兩代孕育傳承和發展,逐步演變成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民俗文化。明、清兩代,因航運的發達,商賈雲集,以河燈為寄託,各種形式的祈福和祭祀活動隨之風行,河燈文化達到鼎盛時期。解放後,因建東武仕水庫引水,致使滏陽河航運衰落。河燈文化在政府和民間組織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傳承和發展。

馬頭河燈以其特定的地域性、宗教性、娛樂性和獨創性,成為中原河燈文化的代表之一。

張庄橋元宵河燈來自古老的民間祭祀活動,求得民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河燈也叫「荷花燈」,傳統河燈一般是在紙質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每年正月十五元宵夜,沿河的老百姓都要把自製的形式各異的河燈放在滏陽河裡任其漂流,以求平安吉祥。放河燈一般為自發行為,通常與小孩兒打花燈、放焰火、社戲等等及其它慶祝活動相伴,在河畔構成一道景觀。

6、曲周龍燈

「曲周龍燈」是曲周縣獨具特色的傳統民間舞蹈,分布區域為曲周縣曲周鎮。「曲周龍燈」起源於宋代。據傳,宋朝時期的曲周縣十年九澇,莊稼無所收成,農民貧困交加。民間有敬奉龍王,可保平安的傳說。於是,為了求龍王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就製作了一條龍,龍內燃燈,起名「龍燈」。每年元宵節,揮舞龍燈,敬仰龍王,代代相傳,延續至今。

「曲周龍燈」製作、造型別具一格,表演、舞法奇特多變,儀仗、規模氣勢恢弘。經北京民族文化宮專家鑒定,被確認為漢民族龍燈的典型代表。「曲周龍燈」填補了我國圓身龍燈的空白,引領了龍燈發展的潮流。

7、彩布擰台

大隱豹彩布擰台,是一種歷史悠久具有獨特藝術性的民間技藝。明代永樂年間,從山西遷民時帶來此工藝,故最遲始於明朝。最早是冀南一帶的豪門望族所搭的靈棚,後被大隱豹村創造性地用彩布移植到戲台、樓閣上,經過明、清兩代的發展至清末已趨完善。凡遇太平盛世或豐年慶典,該村舉辦此項活動但其形成的初期卻在元代,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彩布擰台是一種有較長歷史的民間技藝,是在木搭戲台骨架的基礎上,採用各色花布擰紮成一個有很高藝術欣賞價值的玲瓏多姿的仿古戲樓。從台脊、瓦楞、飛禽、走獸,到圓柱、方欞、斗拱、匾額無不是用布擰扎而成。或翎毛,或花卉,或人物,或花紋,處處形象生動,以假亂真。

彩布擰台擰扎時間多在二月初八大隱豹廟會上,擰台一般在正月中旬動工,直到農歷二月初八廟會前竣工,展開時間一月左右。大隱豹彩布擰台,在河北省乃至全國佔有重要地位。

8、邯鄲賽戲

賽戲是戲劇界認為已經失傳的古老劇種,邯鄲賽戲主要包括東填池賽戲、東通樂賽戲和涉縣排賽。

東填池村賽戲歷史淵源較久。據村民傳說起自元朝至順年間(公元1330—1332年)以前。現存劇本中最早的是清朝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抄本,距今已有178年。

東通樂賽戲流傳於武安市北部的大同鎮東通樂村。據東通樂村現存的手抄賽戲都本封面上「道光八年」、「光緒二十四年」、「同治十年」、「同治十三年」、「光緒十六年」、「光緒十七年」的字樣可知「東通樂賽戲」至少已從清道光年間流傳至今。最早的形成起因和時間,現已無從查考。

涉縣「排賽」賽戲為古老的原始戲劇,它與民間的原始宗教、道教祭祀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山神與女媧是供奉的主要對象。在活動上倡導全民參與,在時間上主要限於元宵節,在表演上為白話式,在內容上主要為軍國征伐戲類。它是我國先民創建戲劇的活化石。涉縣流傳至民國時尚有八九個村能演,後又經戰爭或政治運動,至20世紀80年代只有上清涼、彈音村勉強演出。

9、永年西調

永年西調是由山西上黨梆子傳入永年後而形成的一個獨立劇種。清咸豐年間傳入永年後,不斷吸引永年當地人加入班社參與演出。在演出過程中,永年一帶的方言語音逐漸滲透其中,唱腔和念白雜講冀南音調,同時,大量地受到了京劇及河北梆子、平調、亂彈、絲弦等地方劇種和永年民間音樂的影響,經過較長時間的磨合,終於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民間戲曲劇種。

永年西調屬板腔體,唱腔旋律結構完整,富於變化,多用四度、五度、八度大跳,貫以大幅度的下行階進,運用真、假聲相結合的演唱方法,板式繁復多樣,成本成套,長於表現高亢、激昂、奔放的感情和活潑歡快的情緒。永年西調擅演朝代大戲,場面宏大,常演的傳統劇目有二百多出,好多劇目為西調所獨有,且行當齊全,表演粗獷、豪邁、簡練、朴實,鄉土氣息濃厚。

永年西調的伴奏樂器十分獨特,特別是頭弦鋸琴,為地道的自製民族樂器,琴竽較短,琴筒粗長,用楸木或桐木掏成,傳統用皮做弦,採用五度定弦,內6外3。二把弦為土製京胡,內3外6,相輔相成,高亢激越。

10、葦子燈陣

民間舞蹈「葦子燈」為東王看村所獨有。王看葦子燈是我國古代北方花會的民間舞蹈。每年元宵節期間東王看的葦子燈一直是西王看迎煙火活動的花會隊伍的領頭節目。其地位十分重要。每年在製作燈時,家家參與,壯勞力全部參加,是一項全村參與的民間活動,群眾基礎十分雄厚。表演形式和內容不斷創新和發展。

相傳,戰國時期的趙國名相藺相如出生在太行山區賈壁村,離趙都邯鄲城百十餘里,策馬即到。逢年過節,藺相如總忘不了回村看望父老鄉親,與民同樂。元宵之夜,准會把自家的宮燈掛在莊子里最熱鬧的地方,供更多的人觀賞。一來二去,宮燈便流傳在民間。當時,這一代鄉野盛產蘆葦,百姓便就地取材,仿照宮燈做成葦子燈。到了明朝,與賈壁村一山之隔的王看村人,在山坡上砍柴,就能瞧見山下賈壁村表演的葦子燈。他們就暗暗記會了葦子燈的鼓點。有趣的是從那以後,賈壁村的葦子燈息鼓了,王看村的葦子燈卻紅火了,並一直延續到今天,成為古磁州花會中的瑰寶。

11、武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起源於清道光年間,為河北永年廣府東街人武禹襄所創,傳至今天已有160多年的歷史了。

一百多年來,武式太極拳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瑰寶,越來越受到全國及全世界人們的喜愛。武式太極拳不但在拳術本身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而且在武術理論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它的一系列著作成為研究我國傳統武術文化的重要經典。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習練武式太極拳時,對武式太極拳一些深邃的理論和拳理缺乏研究、領略,較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我們對這一優秀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永年縣委、縣政府對武式太極拳這一優秀的文化樣式十分重視,重修了武氏故居,成立了研究會和專門的保護組織,對優秀的傳人實施獎勵,在全縣大力推廣,制定了保護計劃,從各方面進行大力的支持。

12、涉縣寺廟音樂

涉縣寺廟音樂屬佛教音樂,據專家鑒定為宋代工尺譜。現存270首曲譜,演奏樂器為三種氣鳴樂器(笛、管、笙),七種體鳴樂器(雲鑼、木魚、鐃、鈸、釵、鐺、罄),一種膜鳴樂器(鼓),管子為錫材自製,稱為錫管,是樂班中主樂器。樂班最少10人,以偶數遞增,最多24人,按法事大小定人數。

涉縣寺廟音樂自古至今主要活動在河北省的涉縣、武安、磁縣、山西省的左權縣、黎城縣、平順縣、河南省的安陽、林州市等鄰近縣域。

涉縣寺廟音樂屬南音南曲,為宋時佛教音樂,並且是原滋原味地保持到了今天,因為佛教的傳承形式非常特殊,據傳承人侯俊堂同志說,佛教中一切內容一是秘不外傳,只傳內不傳外,一是原有內容只能學,不能改,由此可見,它是宋代時期佛教音樂經千餘年傳承保存至今的活化石。涉縣寺廟音樂在當地為獨家所有,且曲譜數量多,歷史較悠久,在晉冀豫三省交界地區影響較大,實為中華音樂寶庫中的一枝奇葩。

13、攆花

臨漳縣西街攆花起源於清朝康熙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

相傳當時有開封人氏劉子東在臨漳西街以賣水餃為生,每逢過年,十五元宵節之際,為和老百姓一起湊熱鬧、鬧高興,就把自己懂的這些攆花中的小故事教於當時的西街村人王孟華,這八個故事有:1、三教門;2、趙匡胤送京娘;3、打漁殺家;4、拾玉鐲;5、唐僧取經;6、錯斷閻羅教;7、抱盔;8、琉璃鬼頂燈。然後由王孟華在西街村組織起一個小型的攆花隊伍,一起熱鬧的演繹這內容豐富的八個故事和老百姓一起鬧元宵。從此,這個每逢元宵佳節攆花的風俗習慣就在西街村傳沿下來,從未間斷,每逢此時,不管老人還是小孩都興高采烈、有滋有味的爭相觀看,甚是喜慶和熱鬧,提升了不少的節日氣氛。

若干年後由王孟華傳給第二代傳人喬老大,喬老大又傳給了第三代吳延年,在流傳的同時,攆花的隊伍也在不斷的壯大,演員的技巧也越來越成熟,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多彩,解放後,在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指示下進行了改進(又叫摔腳舞),曾參加市級演出並獲獎,受到領導好評,到了90年代,又傳給了崔桂生、楊秀等人。

14、黃粱夢文化

邯鄲黃粱夢文化是以呂仙祠為依託,同道教文化、民俗文化融合存在的綜合文化現象,是罕見的有實物載體的中國夢文化代表。呂仙祠是黃粱美夢典故的發生地,它的興建源於當地民間傳說和唐代沈既濟的傳奇小說《枕中記》。

盧生祠最初只是文人感嘆時世命運,百姓尋求祛病消災的場所;後隨著道教的興盛和八仙人物的定型,人們將點化盧生的呂翁附會到呂洞賓身上,逐漸從獨神供奉發展成為北方全真教的道觀,民間百姓對盧生以及呂洞賓的信仰由當地百姓世代相傳,祭祀活動延續至今,每年夏歷四月十一的廟會最為隆重。邯鄲黃粱夢文化具有極高學術價值、歷史價值和實用價值。黃粱美夢是夢幻文學的一朵奇葩,由它影響而產生的小說戲劇歷朝歷代都有續寫改編,與邯鄲夢相關的詩文多達二百餘首,碑刻現存三十餘通。近年來,陸續出版有《黃粱夢傳說》、《黃粱夢詩詞精選》、《邯鄲之夢》等書籍,並新建有中國名夢館。

Ⅱ 萊蕪方言的其他語句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凍死狗,五九和六九,順河看楊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袒,九九八十一,家裡做飯坡里吃。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該冷不冷,不成年景;該熱不熱,五穀不結。
冷在三九,熱在中伏。
臘七臘八,凍死叫花。
春打六九頭,窮漢也不愁;春打六九尾,神仙也難鬼。
一年兩個春,是角貴起金。
收花不收花,單看正月二十八。
一百五,燕子來到濟南府;一百八,燕子來到家。
寒食風刮墳頭土,受一千日苦。
蛤蟆打哇哇,六十天吃骨渣。
「夏至」靠端午,麥收千日苦。
六月六,看谷秀。
「立秋」十八天寸草結籽。
「處暑」下雨風刮谷。
「立秋」草,棒打倒。
七月十五紅鼻棗,八月十五打罷了(liǎo)。
「立春」最喜清明日,大雪紛紛是旱年。
雷打「清明」前,高山好種田;雷打「清明」後,平壩種上豆。
刮下春風下秋雨。
「小滿」不滿,旱斷田坎;「立夏」不下,犁耙高掛。
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農歷)。
「立秋」下雨,百日無霜。
秋旱如篩,秋旱如刀割。
八月初一下一陣,旱到來年五月盡。
八月十五雲遮月,單等來年雪打燈。
不怕初一陰,就怕初二下(初二下雨半月無好晴天)。
春寒有雨,夏寒無雨。
旱刮東南不下雨,澇刮西北不晴天。
春刮東南夏刮北,六月里北風到不了黑(下雨)。
六月里北風當日雨,勝似親娘搬閨女。
淋了伏頭旱伏尾。
「立冬」風刮佛爺面,有糧也不賤;風刮佛爺背,無糧也不貴。
瓮穿裙,雨淋淋。
天上勾勾雲,必定雨淋淋。
雷打天邊,大雨連天;雷打天頂,有雨稀鬆。
今日鯉魚斑,明日曬場不用翻。
煙囪不冒煙,有雨今明天。
有雨山戴帽,無雨山沒腰(雲)。
早晨雲如魔,必定下滿河。
亂絞雲下滿盆。
疙瘩雲下滿盆。
早霞不出門(有雨),晚霞行千里(無雨)。
早晨下雨一天晴,飯時下雨不透明。
先下牛毛沒大雨,後下牛毛不晴天。
開門風閉門雨(大)。
雲似魚鱗天,不下風也顛。
倒照倒照,曬得貓叫。
雲來接,淹死鱉;接漏了,曬透了(傍晚看雲預報天氣)。
夏至東南風,十八天才搬兵(下雨)。
大霧不過三,過三十八天(下雨)。
東虹(jiànɡ)呼嘍(打雷)西虹雨,南虹出來賣兒女。
早晨燒(雲),晚上澆(雨)。
早看東南,晚看西北(陰天,下雨)。
夜晴無好天。
雷雨三場。
大旱不過五月十三(二十三、二十七)。
重陽不下盼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
冷雨熱雪。
下雨先刮風,必定一場空。
早哇陰,晚哇晴,半夜裡哇聲到不了明(下雨)。
雪打高山霜打窪。
干冬濕年,落雪過年。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
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
穀雨前後,種瓜種豆。
穀雨前,好種田。
春爭日,夏爭時。
栽樹莫要過「清明」,種上棒槌也發青。
棗芽發,種棉花。
四月「芒種」割前,五月「芒種」割後(農歷,麥收)。
麥收寒天。
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亂趕集。
三秋不如一麥忙,三麥不如一秋長。
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適宜。
待吃面泥里沾,待吃米坷垃里擠。
靠山吃山,吃山養山。
多種經營,人不受窮。
稠豆稀麥哄死人。
麥喜胎里富,人怕老來窮。
麥子不怕草,就怕坷垃咬。
「立冬」不倒股,不如土裡捂(小麥)。
麥收八十三場雨(農歷八月、十月、三月)。
一九一場雪,打的糧食沒處擱。
五九六九雪一場,麥季多打百斤糧。
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
種地不上糞,等於瞎胡混。
人靠地長,地靠糞養。
人勤地不懶。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人哄地皮一時,地哄肚皮一年。
莊稼待要好,除去病蟲和雜草。
鋤頭有三寶,治旱治澇又除草。
鋤頭響,莊稼長。
莊稼見了鐵(鋤),一天長一節。
谷鋤八遍沒有糠,棉除八遍白玉霜。
棉花鋤十遍,一棵拾一大提籃。
棉花不打杈,瘋了就別罵。
合理密植糧滿囤,過稀過密夠喂雞。
種子換一換,多收一兩擔。
一種二不收,三番到了秋。
頭伏蘿卜,末伏蕎麥。
豆子入了伏,打著有和沒(mu)
種瓜沒有巧,邊邊角角找。
識字要念書,種田要喂豬。
養豬養羊,本短利長。
天井掃帚響,欄里糞堆長。
河邊插柳,堤壩長久。
樹木連片,不怕天旱。
谷上垛,麥進倉,豆子扛到肩膀上(豐收到手)。
蠶老一時,麥熟一晌。
麥過「芒種」谷「立秋」,豆過「白露」用鐮勾(成熟)。
五月里冷,一棵豆子打一棒。
桃三杏四梨五年,沒有孫子不植核桃園。
桃熟南,杏熟北。
桃養人,杏傷人,李子園里埋死人。
麥子選好種,一壠趕兩壠。
春耕深一寸,頂上一遍糞。
間苗如上糞。
地不留唇,餓煞活人。
男採桑,女養蠶,四十五天就見錢。
種菜園你別問,勤澆水多上糞。
山上樹木光,山下起泥漿。
春里拔牛蹄,秋里沒處糴。
春地如翻餅,秋地如穿井(耕地深度)。
人有三勝三敗,花有重謝重開。
有志不在年高,無志虛長百歲。
有麝自來香,不用大風揚。
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到無時想有時。
飽了拿干糧,熱了帶衣裳。
人不到八十八,不能笑話人家耳聾眼花。
單絲不成線,孤樹不成林。
黃金不怕火煉,好貨不怕試驗。
人要臉,樹要皮。
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兵來將擋,水來土屯;天塌了有地接著。
人心要實,火心要虛。
人無志氣鐵無鋼,枉在人間走一場。
話不說不知,木不鑽不透。
一百個補鍋的,當不了一個鑄鍾的。
一人不可二人治,三人就是個諸葛亮。
眾人是聖人。
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
上樑不正下樑歪,襪子不濟鞋排排,自己不正難正人。
好事不出門,醜事傳千里。
清官難斷家務事。
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
孩不嫌娘丑,狗不嫌家貧。
吃飯穿衣量家當。
莊稼人三件寶:矮屋、近地、破棉襖。
餓的是閑人,凍的是懶人。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不為。
不受苦中苦,難得甜上甜。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
向人難向理。
爭著不足,讓著有餘。
吃飯先喝湯,強起開葯方。
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葯方。
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嬌兒生分子。
早起三光,晚起古慌 。
不怕零花錢,就怕總算帳。
越吃越饞,越閑越懶。
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
窮廊落,富水瓮;勤掃天井懶趕集。
鋼梁磨綉針,功到自然成。
一遍生,兩遍熟,三遍不用問師傅。
秋上下下腰,強似冬天走一遭。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
一家有事,四鄰不安。
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
灰不如火熱,醬不如鹽咸,一拃不如四指近。
明白人好說,糊塗人難纏。
人在時里,鱉在泥里。
勝時的狸貓強似虎,敗時的鳳凰不如雞。
瘡怕有名,病怕無名,人怕出名。
老要精神少要板,年輕就怕死羊眼(沒精神)。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春捂秋凍(穿衣)。
陳谷爛芝麻。
鑽頭不顧腚。
五渣六豆腐。
燒香引出鬼來。
嘴裡多起肚裡。
舍了肚子顧脊樑。
醉死不認半壺酒錢。
是騾子是馬牽出來遛遛。
待要好大敬小。
一物降一物,車伙子降豆腐。
有啥費啥。
三句話不離本行。
做啥說啥,賣啥吆嚄啥。
賺了全家賣乖。
一個閨女找倆婆家。
得了灶火上炕頭。
拔了蘿卜栽上蔥,一個蘿卜頂個窩。
一雞去了一雞鳴。
土地爺擔不得大供養。
跟著姑子會下神。
不上西天知不道佛有多大。
知道鍋是鐵打的。
三頭不出,兩頭不冒。
賊不打三年自招。
樹身子不動彈,樹梢子瞎晃盪。
再好的月亮不如白晝。
沒有百年不散的筵席。
路不平自有人踩。
手大捂不過天來。
會說的不如會聽的。
砍的不如旋的圓。
巧嘴說不過潼關去。
心急喝不得熱糊豆。
套鵓鴿還得個紅豇豆。
一個巴掌拍不響。
君子不和牛致氣。
河裡無魚市上看。
十里路去趕嘴,不如在家喝涼水。
窮的不能窮到老,富的不能紮下根。
窮在大街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到哪山砍哪柴,過哪河脫哪鞋。
孝敬父母不怕天,出上糧米不怕官。
緊走不如不歇歇。
一方田地養一方人。
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
羊跪乳,烏返哺,禽獸還知有父母。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
死狗撮不上南牆去。
狗嘴裡吐不出象牙來。
野鵲窩里抱(孵)不出鳳凰來。
老鼠攻到黑豆地。
不見死屍不落淚。
不見兔子不撒鷹。
抓不住兔子剝狗吃。
光棍不吃眼前虧。
十個指頭咬個個疼。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大樹大陰涼,小樹小葛纏。
騾子馬大了值錢,人大了不值錢。
針鼻里算出鐵來。
姜還是老的辣。
跑了和尚跑不了寺。
日頭不能常晌午。
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縣官不如現管。
運來了扁擔開花,運去了豆腐生芽。
慷慨死節易,從容就義難。
兔子不吃窩邊草。
拆了東牆補西牆。
一日夫妻百日恩,十日夫妻似井深。
人有千智,必有一失。
當面教子,背後教妻。
千差萬差,來人不差。
舌頭板子壓死人。
一碰南牆不回頭。
莊稼不收年年種。 牆上掛簾子——沒有門。
老虎吃天——沒處下口。
老虎拉車——誰敢(趕)。
棘針窩里拴驢——沒處插嘴。
老鼠給貓拜年——送貨上門。
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賣雞蛋的跌骨婁——沒一個好的。
穿著棉襖打拳——心裡不笨。
黃鼠狼鑽蔥溝——不照算(蒜)路。
對著大風吃炒麵——有口難張。
騎著毛驢看唱本——走著瞧。
小胡同扛竹竿——直來直去。
對著窗戶吹喇叭——名(鳴)聲在外。
關公賣豆腐——人硬貨軟。
張飛賣刺蝟——人硬貨扎手。
唱戲的鬍子——假的。
歪倒碾砸倒磨——實(石)打實(石)。
六月里穿棉襖——里外發燒。
搭戲台賣豆腐——好大的架子。
孫悟空大鬧天宮——慌了神。
屎克郎鑽篩子——凈門。
東方亮下雪——明白。
老鴰飛到豬腚上——光看見人家黑,看不見自己黑。
灶王爺唱戲——胡鬧鍋台。
灶王爺拉風箱——不抵(糴)。
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老鼠拉木杴——大頭在後邊。
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兔子尾巴——長不了。
姥娘哭兒——沒了救(舅)。
上鞋不用錐子——真(針)好。
家雀子吃麻種——客(嗑)起來了。
大水沖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認一家人。
玩戲法(魔術)的跪下——沒了門。
棗胡(核)子解板——一句(鋸)不句。
麻袋裝菱角——冒尖。
門縫里瞧人——看扁了。
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
拽著鬍子過河——謙(牽)虛(須)過度(渡)。
戴著烏紗帽彈棉花——有功(弓)之臣。
馬尾拴豆腐——提不的。
飛機上掛暖壺——高水平(瓶)。
河流子腌鹹菜——一言(鹽)不盡(進)。
小蔥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剃頭挑子——一頭熱。
風箱道里的老鼠——兩頭受氣。
狗攆鴨子——呱呱叫。
捂著耳朵偷鈴鐺——自哄自。
抱著膝蓋穿襪子——不摸角(腳)。
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
磨眼裡插竹竿——好大的仇(籌)。
砂鍋子搗蒜——一錘子買賣。
井裡的蛤蟆——見了多大的天!
茶壺里下包子——肚裡有倒不出來。
狗咬呂洞賓——不識真人。
淘井的吃飯——上來。

熱點內容
夏利的歷史 發布:2025-09-14 09:20:56 瀏覽:780
歷史游記 發布:2025-09-14 05:10:18 瀏覽:891
歪歪的歷史 發布:2025-09-14 05:06:45 瀏覽:144
健康教育字 發布:2025-09-14 03:12:43 瀏覽:564
師風師德體會培訓心得 發布:2025-09-14 02:35:01 瀏覽:571
輪指教學 發布:2025-09-14 01:44:11 瀏覽:413
師德師風感受 發布:2025-09-13 23:53:20 瀏覽:790
成都初中數學 發布:2025-09-13 20:04:01 瀏覽:819
星巴克招暑期工嗎 發布:2025-09-13 19:56:46 瀏覽:225
圍棋老師招聘信息 發布:2025-09-13 19:40:59 瀏覽: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