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代歸
① 文言文中,那些可以指代書的意思
除了簡,木牘,書的別稱還有
百城 《北史·李孝伯傳》:「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稱藏書富者為擁「百城」。
書田 以耕田喻讀書,所以書也稱「書田」。出自《王邁·送族侄千里歸漳浦詩》:「願子繼自今,書田勤種播。」
經笥 經,經書,泛指最重要的有指導性的著作;笥,裝書的箱子。《後漢書·文苑傳·邊韻》:「腹便便,五經笥;但欲眠,思經事。」後人用「經笥」代好書多,用「腹笥」喻博學。
萬卷 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後人用「萬卷」代指數量驚人的書。
千鍾粟、黃金屋、顏如玉 宋真宗《勸學文》:「讀讀讀,書中自有千鍾粟;讀讀讀,書中自有黃金屋;讀讀讀,書有自有顏如玉。」封建時代常用來代指書籍。
五車 用五輛車載書,喻書多,語出《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汗牛充棟 柳宗元《陸文通先生墓表》:「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形容藏書極多,堆滿屋子,充滿棟梁間;運送時讓牛馬負載,牛馬都累出大汗。後人用「汗牛」、「充棟」或「汗牛充棟」來借代極為豐富的藏書。
② 如何用文言文代寫訃告
文言文:
嗚呼哀哉!逝者已矣,存者偷生。但凡世人,痴情於物,秦文正清,亦不免此。
親戚余悲、他人高歌。死何所道?托體山阿。亡靈上路兮,世人讓路。魑魅魍魎徒為爾,只留清白在人間。 十六載抗賊路,六十年清明存。和而平其心哉!人與神共鑒。不為人之所知兮,父與母同謬。頂天立地男兒兮,不食以杜奸佞。
八百里憶先生,九千歲亦灑淚。師惰父過同煙雲——俱往矣!心常存義,捨身為仁。死而悲慟,人之常情。英年而逝,慟何如哉?未見夕陽,可憐白發送黑發。
彩霞猶存,只知今夕非往昔。葬黃泉而不爭,處陰曹而鎮定。歌功頌德,猶未晚矣。脈脈深情,誰灑墓中?鴉雀漫天,草木卻枯。問其為誰,秦文正公。
慟乎哉?不慟也。非斯人之慟而誰為?
③ 「今單車來代之」 古文翻譯及出處
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竊符救趙
該成語出自中國成語典故之都-邯鄲!
《史記·魏公子列傳》:「魏安厘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趙長平軍,又進兵圍邯鄲。公子(信陵君,即魏無忌)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數遺魏王及公子書,請救於魏。魏王使將軍晉鄙將十萬眾救趙。」卻又「留軍壁鄴,名為救趙,實持兩端以觀望。」夷門侯生向信陵君獻計:「『嬴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內,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內,力能竊之。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如姬資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報其父仇,莫能得。如姬為公子泣,公子使客斬其仇頭,敬進如姬。如姬之欲為公子死,無所辭,顧未有路耳。公子誠一開口請如姬,如姬必許諾,則得虎符奪晉鄙軍,北救趙而西卻秦,此王霸之伐也。』公子從其計,請如姬,如姬果盜晉鄙兵符與公子。」公子又從侯生計,帶屠者朱亥一起「至鄴,矯魏王令代晉鄙。晉鄙合符,疑之,舉手視公子曰:『吾今擁十萬之眾,屯於境上,國之重任。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欲無聽。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公子遂將晉鄙軍。」「得選兵八萬人進兵擊秦軍。秦軍解去,遂救邯鄲,存趙。」
釋譯:魏安厘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經擊破了趙國的長平軍,又進兵包圍趙首都邯鄲。信陵公子的姐姐是趙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送給魏王和公子書信,向魏國求救。魏王派晉鄙將軍帶領十萬部眾援救趙國。卻怕秦國報復而讓軍隊停留在鄴城安營,名義上是救趙,實際上是抱觀望雙方的態度。一個隱士,大梁夷門的守門人侯嬴向信陵君獻計:「我聽說晉鄙的兵符常放在魏王的卧室內,而如姬最受魏王的寵幸,進出魏王的卧室,作一番努力能把兵符偷出來。我聽說如姬的父親被人殺害,如姬懸賞了三年,從魏王以下想求人為她父親報仇,但沒有找到。於是如姬對公子您哭訴,您派門客斬了她仇人的頭,獻給如姬。如姬想為您去死都在所不辭,不過沒有機會罷了。您只要一開口求她,她一定會答應。那麼拿到虎符,奪過晉鄙的軍權,可以向北援救趙國,向西打退秦軍,這是王霸的功業啊!」公子聽從了他的計策,求如姬,如姬果然盜得晉鄙的兵符給了公子。公子又聽從侯生的計策,帶原隱居在屠市中當屠夫的朱亥一起去。到了鄴城,公子假傳魏王的命令取代晉鄙。晉鄙合上兵符,仍懷疑這件事,抬頭(「手」通「首」)看著公子說:「我現在擁有十萬軍隊,駐扎在邊境上,這是國家的重任,現在你單車前來代替我,怎麼回事?」想不聽從。朱亥袖裡藏著四十斤重的鐵錐,打死了晉鄙,公子於是掌管了晉鄙的軍隊。然後挑選得精兵八萬人,進兵攻擊秦軍。秦軍解圍而去,於是解救了邯鄲,保全了趙國。
這個歷史故事已成了現代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材料,郭沫若編的歷史劇《虎符》就取材於這段歷史。
④ 文言文中,那些可以指代分離的意思
折柳,梨
⑤ 文言文代子的句子
代 dai
1. 代替。
例: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 誄碑》:「以石代金,同乎不朽。」
2. 取代。
例:《史記 淮南衡山列傳》:「王後有侍者,善舞,王幸之,王後欲令侍者與孝亂以污之,欲並廢兄弟而立其子廣代太子。」
3. 更迭;交替。
例:凌曙注引顏延年曰:「一寒一暑、一往一復為代。」
4. 繼承;承襲。
例:《書 微子之命》:「成王既黜殷命,殺武庚,命微子啟代殷後。」
5. 指卸去職務,由新官接任。
例:《周書 文帝紀上》:「於是以寇洛為涇州刺史。李弼為秦州刺史,前略陽郡守張獻為南岐州刺史。盧待伯拒代,遣輕騎襲擒之,待伯自殺。」
6. 指繼任者。
例:宋洪邁《容齋三筆 蜀茶法》:「後稷死於永樂城,其代陸師閔言其治茶五年,獲凈息四百二十八萬緡,詔賜田十頃。」
7. 謂隱息。
例:《莊子 寓言》:「火與日,吾屯也;陰與夜,吾代也。」
成玄英疏:「屯,聚也;代,謝也。有火有日,影即屯聚;逢夜逢陰,影便代謝。」
8. 朝代。
例:《論語 八佾》:「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邢昺疏:「言以今周代之禮法文章,回視夏商二代,則周代鬱郁乎有文章哉!」
9. 謂每個朝代。
例:清趙翼《論詩》之二:「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10. 時代;時世。
例:《晉書 夏統傳》:「使統屬太平之時,當與元凱評議出處;遇濁代,念與屈生同污共泥。」
11. 以表示歷史的分期。如:古代;近代;當代。
12. 父子相繼為一代。
例:唐王維《李陵詠》:「漢家李將軍,三代將門子。」
13. 世間;世上。
例:《隋書•高祖紀上》:「後征還,遇皇妣寢疾三年,晝夜不離左右,代稱純孝。」
14. 世代。
例:《新唐書•狄仁傑傳》:「今阿史那斛瑟羅,皆陰山貴種,代雄沙漠,若委之四鎮,以統諸蕃,建為可汗,遣禦寇患,則國家有繼絕之美,無轉輸之苦。」
15. 地質學名詞。地質年代劃分的二級單位。整個地質年代劃分為五個代。依次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16. 中醫學關於脈象的名詞。
例:《史記 扁鵲倉公列傳》:「此五藏高之遠數以經病也,故切之時不平而代。不平者,血不居其處;代者,時參擊並至,乍躁乍大也。」
17. 古國名。
18. 姓。
⑥ 文言文《取而代之》的注釋都有哪些
取而代之 [qǔ ér dài zhī]
意思:指奪取別人的地位而取代。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意思:秦始皇在會稽遊玩,度過浙江,梁與籍一起在觀看,籍告訴秦始皇說:你可以取代。「
⑦ 文言文中,那些可以指代喜歡的意思
有如下字可表此意。
「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戰國策·齊策》
「善」——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左傳》
「嗜」——余幼時即嗜學。——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好」——自幼好武術。——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悅」——士為知己者用,女為悅己者容。——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喜」——蓋孔子晚而喜《易》。——《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佳」——佳,善也。——《說文》
「愛」——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唐·韓愈《師說》
「羨」——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淮南子·說林訓》
「樂」——君游海而樂之,奈臣有圖國者何?——《韓非子·十過》
「歡」——歡,喜樂也。——《說文》
「興」——xìng,你瞧他興的這樣兒!——《紅樓夢》
「愉」——心愉於內。——《史記·司馬相如傳》
「慕」——巨室之所慕。——《孟子·萬章》
「贊」——將閭曰:「闕廷之禮,吾未嘗敢不從賓贊也。」——《史記·秦始皇本紀》
⑧ 文言文指代男女的詞有什麼
一、從出生到結婚以前的稱謂
1、度:指小兒初生之時。
2、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三日。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謂之「湯餅筵」,也作「湯餅宴」「湯餅會」。
3、赤子、襁褓:泛指不滿周歲的初生嬰兒。《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4、周晬:指嬰兒周歲。
5、孩提:本指孩兒尚處襁褓發笑時。顏師古註:「嬰兒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兒笑也。」《老子》:「如嬰兒之未孩。」也作「孩抱」「提孩」。後泛指孩兒兩至三歲。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6、牙牙:象聲詞,嬰兒學語的聲音。如「牙牙學語」,因亦指開始學話的小孩。清袁枚《祭妹文》:「兩女牙牙,生汝死後,才周晬耳。」
7、垂髫、髫年、始齔、童齔、總角:泛指幼童時期。古代兒童尚未束發時,短發是自然下垂的,故稱之,也稱作「垂發」。晉•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女孩7歲換牙稱「髫年」,男孩8歲換牙稱「齠年」,故有七八歲又有「始齔」「童齔」之稱。有時束發為兩結,向上分開,形狀如角,故童年時期又稱「總角」。《詩經•衛風•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8、黃口:指十歲以下兒童。本指雛鳥發黃的嘴,借指兒童。古代戶籍制度常稱小孩為黃。隋代以不滿三歲兒童為黃,唐代以剛生的嬰兒為黃。後來,十歲以下兒童皆泛稱為「黃口」。
9、幼學:十歲兒童。《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
10、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經•聖治》:「故親生只膝下。」
11、孺子:兒童。《孟子•離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也用作老人對年輕後生的稱呼。《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
12、豆蔻年華:指十三歲的少女。唐杜牧《贈別》:「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13、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4、碧玉年華、破瓜之年:指女子十六歲。《通俗編》:「功成當在破瓜年」。《通俗編•婦女》:「破瓜年紀小腰身。」鄉俗常把女子破身認為是「破瓜」,這處認識其實是不正確的。古文人把「瓜」字拆分為兩個「八」字以紀年,言其「二八十六」歲耳。
15、弱冠、初冠:古代指男子二十歲。古人男子二十歲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這時體猶未壯,故稱「弱」。後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於女子。
16、桃李年華:指女子二十歲。可能出自陸游的詩:「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華。」
17、花信年華:指女子二十四歲。「花信」,開花時期。代指女子到了二十四歲。也泛指女子正處年輕美貌之時。宋•范大成《元夕後連陰》:「誰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揚州百面雷。」
18、紅顏:泛指少年或年輕人。唐•李白《贈孟浩然》:「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
19、處子、處女:「處子」,指未出嫁的女子。義同「處女」。成語「靜若處子,動如脫兔。」《孫子•九地》:「 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20、千金:對別人家女兒的敬稱,多指未婚者。來源說法不一,一種認為與伍子胥有關,說他「掘楚平王墓」報仇後,要報一女子恩情,但苦於不知道她家地址,於是投千金於她跳水之地。因而用「千金」指代女子。一種認為,出自元代曲作家張國賓的雜劇《薛仁貴榮歸故里》:「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請自穩便。」
21、束發:指男子十五。古代男子到十五歲束發為髻。《禮記》:「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
22、及笄:指女子十五歲。笄,古代婦女束發用的簪子。女子束發貫之以笄,表示已經到成年。《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國語•鄭語》:「既笄而孕。」
23、成童:或八歲以上,或指十五歲以上。鄭玄:「成童,十五以上」。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篇:「少有成童之目,九齡作《梅花賦》驚其師。」
24、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齡。「《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愛自待年金聲夙振」。《禮記·曲禮上》:「女子許嫁,笄而字。」
25、幼艾:泛指美貌的青年男女。《楚辭•九歌少司命》:「竦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為民正。」
26、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願為有室,女子生命而願為有家。」朱熹集註:「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
27、怨女:指年齡大而沒有結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內無怨女,外無曠夫。」
28、曠夫:指年齡大而沒有結婚的男子。出處同上。
二、中年的稱謂
1、克壯:正當壯年。古代三十歲為壯。唐•魏徵《是漸不克終疏》:「貞觀之初,時放克壯。」
2、而立之年:三十歲。《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舉。」
3、不惑之年:四十歲。出處同上。
4、知命之年:五十歲。出處同上。五十歲的人還常謙稱為是「未知之年」。
5、耳順之年:六十。出處同上。
6、半老徐娘:女子三十歲。
7、艾:五十歲
8、耆:六十歲。《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唐劉禹錫《汝州謝上表》:「伏蒙聖澤,救此天災,疲羸再蘇,幼艾同感。」
9、杖家之年:五十。
10、杖鄉之年:六十。
11、杖國之年:七十。
12、杖朝之年:八十。《禮記·工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問焉,則就其室。」
三、老年的稱謂
1、垂白:白發下垂,形容老年。唐孫樵《與何易於》:「百姓入常賦,有垂老僂杖者,易於必召坐與食,問政得失。」
2、花甲:見前所述。
3、古稀:見前所述。
4、雙稀、雙慶:一百四十歲。
5、下壽:六十歲。
6、中壽:八十歲。
7、上壽:一百歲。《莊子•盜跖》:「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
8、耋:七十、八十歲。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杜預註:「七十曰耋。」《醒世恆言施潤澤灘闕遇友》:「壽登耄耋,富貴不可勝言。」
9、耄:八十、九十。《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
10、期頤:百歲。《禮記·曲禮上》:「百歲曰期頤。」朱熹釋:「周匝之義,謂百年已周。頤,謂當養而已。」
11、黃耇:老年。《詩•小雅•南山有台》:「不只君子,遐不黃耇。」朱熹註:「黃,老人發黃也。耇,老人面凍梨色,如浮垢也。」也作元老。
12、黃發:指年老,也指老人。晉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13、皓首:白頭。指老年。漢李陵〈答蘇武書〉:「丁年奉使,皓首而歸。」丁年,成丁的年齡,即壯年。
14、台背:《詩•大雅•偉芾》:「黃耇台背。」《爾雅•釋詁》:「台背、耇、老,壽也。」
四、其它有關年齡的稱謂
還有一些別稱,其稱謂來源已無可考證。如:
指數之年——兒童九歲。
外傅之年——兒童十歲。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歲。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歲。
金釵之年——女子十二歲。
【摘自 網路】
⑨ 文言文的代歸又稱代還嗎代歸指什麼
文言文中的代歸,不是一個詞,而是一個片語(短語),意思是代替回歸故鄉。在「代替回歸故鄉」的意義上可以稱為代還,也可以稱為代回。
古代詞語中有「遠望代歸」的說法。南朝梁代劉潛的《嘆別賦》說:「唯憑遠望以代歸,負相思其無力。」——只有憑借登高遠眺來代替回歸故鄉,承受相思之情而無力解脫。
在古代漢語中,「代還」是一個詞,一是指朝臣出任外官者重新被調回朝廷任職,二是指軍隊被調回原地駐防。在這兩個意義上,「代還」不能說成「代歸」。
遠望代歸
⑩ 文言文《秦時婦人》原文及翻譯
不是《秦時婦人》是《秦時夫人》
原文:
唐開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恐妖偽事起,非有住持者,悉逐之。客僧懼逐,多權竄山谷。有法朗者,深入雁門山。幽澗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齎干糧,欲住此山,遂尋洞入。數百步漸闊,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婦人,並衣草葉,容色端麗。見僧懼愕,問雲:"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婦人笑雲:"寧有人形骸如此?"僧曰:"我事佛。佛須擯落形骸,故爾。
"因問:"佛是何者?"僧具言之。相顧笑曰:"語甚有理。"復問:"宗旨如何?"僧為講《金剛經》。稱善數四。僧因問:"此處是何世界?"婦人雲:"我自秦人,隨蒙恬築長城。恬多使婦人,我等不勝其弊,逃竄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來亦不知年歲,不復至人間。"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澀不可食。僧住此四十餘日,暫辭,出人間求食。及至代州,備糧更去,則迷不知其所矣。
譯文:
唐朝開元年間,代州都督因為五台山客僧多,恐怕妖偽之事發生,就下令把沒有度牒的和尚,全部趕走。客僧害怕被驅逐,大多暫時逃避到山谷中去。有個叫法朗的和尚,逃進雁門山深處。雁門山深澗當中有個石洞,能容納人出進。法朗就多帶干糧,想要住在這座山裡,於是他就尋找洞口進去了。走了幾百步之後,那裡漸漸空闊了。
到了平地,踏過流水,渡過到另一岸,那裡太陽、月亮都很明亮。又走了二里,到一個草屋中,草屋中有女人,穿著草葉,但容顏端莊秀麗。她看見和尚,害怕而又驚訝,就問和尚說:"你是什麼人?"和尚說:"我是人啊!"女人笑著說:"難道有這樣形骸的人嗎?"和尚說:"我侍奉佛,侍奉佛必須剃光頭發,所以這樣。"她又順便問:"佛是干什麼的?"法朗就詳細地說給她聽。女人們互相看了看,笑著說:"他的話很有道理。
"又問:"佛教的宗旨如何?"法朗就給她們講解《金剛經》。她們聽了再三再四稱贊叫好。法朗就問她們:"這個地方是個什麼樣的世界?"女人說:"我們本來是秦時人,隨著蒙恬修築長城。蒙恬多使用婦女,我們忍受不了那樣的折磨,就逃避到這里。
通過秦時夫人對生活的認識,告訴人們一定要珍惜平常而美好的生活。
(10)文言文代歸擴展閱讀:
《秦時夫人》講述了一個故事,就如桃花源中一般遠離戰亂、和平美好的生活,是每一個時代的理想,但在現實生活中有事那麼難以實現,宋朝編者清醒地在故事結尾告訴讀者,故事裡美好的地方實際上是找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