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水文言文
㈠ 文言文《襄州宜城縣長渠記》的翻譯,曾鞏寫的。
譯,曾鞏寫的。 荊山和康狼山,是楚地西部的山。
發源於這兩座山中間、向東南方流
去的一條河,春秋時叫鄢水。後來
改稱夷水,就是《水經》所說的漢
水又向南流,經過宜城縣東面,夷
水注入的那條河。再後來又稱為蠻
水,就是酈道元所說的夷水因避桓
溫父親的名諱,改稱蠻水的那條
河。秦昭王三十八年,派白起帶
兵,攻打楚國,在距離鄢一百里的
地方,高堆泥土,堵此河為渠,來
淹灌鄢邑,於是攻下了楚國。秦得
到鄢邑後,就把它作為縣。漢惠帝
三年改名為宜城。宋孝武帝永初元
年,築宜城的大堤為城,這就是現
在的縣治所在地。而把原來的鄢邑
稱為故城。鄢邑歸入秦國,白起所
築的渠因而不廢,引鄢水來澆灌田
地,田地都成為沃土,這就是現在
的長渠。 長渠到了宋至和二年,毀
壞不修已經很久了,而農田屢遭大
旱,靠河飲水的人們無從取水。縣
令孫永(曼叔)帶領在長渠下種田
的百姓,疏通長渠毀壞阻塞之處,
改變它的淺狹狀況,最終修好了舊
時的水堰,使河流還流渠中。從二
月丙午日開始整修,到三月癸未日
完工,受到渠水灌溉的農田,都恢
復了舊貌。曼叔又與百姓制定盟
約,要適時蓄水排水,禁止相互間
侵奪爭斗。百姓都認為應當如此。
鄢水從西山流出,起初人們棄之不
用,直到白起利用它來禍害楚國,
後世反而依靠 它得到好處,灌溉農田三千餘頃,
到如今已有一千多年了,曼叔又發
動百姓協力修復了它,使渠兩旁的
人們飲食充足,那些多餘的糧食分
送到四方。因為渠水出於西山的許
多山谷,水源豐富,而流到東南時
地勢漸低,至今一千多年,山川高
下的形勢並為改變,所以曼叔能根
據故跡把已廢的長渠修復。如果水
的源流與地勢的高低一改古貌,那
么,曼叔即使用盡力氣也不可能使
長渠恢復。 當初,曼叔准備修復長
渠時,曾把此事向襄州知州張瓖唐
公稟告。張公聽任他,毫不猜忌,
對於那些阻撓著的話不予採納,所
以曼叔得以成功。這樣看來,長渠
的修復是由於這兩人之力啊!當兩
人做這件事的時候,他們想到的是
要盡到自己的職責,並未想到有求
於當世。到後來,談論築渠造堰的
人紛紛出來,但他們的心裡或有所
求,所以是欺世的多,務實的少,
唯有長渠之利十分明顯,因而兩人
的志向也就愈加明白了。 熙寧六
年,我移任襄州,路過京城,曼叔
當時在開封任職,到東門來拜訪
我,對我說起有關長渠的事,還委
托我考查當時與百姓的盟約是否遵
守執行。我到襄州後就查問這件
事,百姓都認為這是賢君制定的盟
約,大家相約共同遵守,傳了幾十
年一如當初。這一年秋天大旱,只
有受到長渠灌溉的農田沒有遭害。
應該懂得山川 譯,曾鞏寫的。 對於人們的利害關系,那都是州官
的責任,所以我不得不寫下來告訴
後來的人,而且又讓他們知道修復
長渠這件事開始的原因。八月丁丑
曾鞏記
㈡ 哪篇古文描寫了夷水的清澈
《水經注》里的夷水又徑宜都北描寫了夷水的清澈。
其中,原文是:其水虛映,俯視游魚,如乘空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溪水澄清,彷彿虛空無物,俯視游魚,就像在空中浮動似的。
㈢ 夷水又徑宜都北(譯文)
「夷水又逕宜都北」意思是:夷水又經宜都北。
夷水:古水名,即今湖北省西部長江支流清江及其上游小河。
宜都:古縣名,三國蜀置,在今湖北省宜都市西北。
出自: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洧水》:「夷水又逕宜都北,東入大江,有涇、渭之比。亦謂之佷山北溪,水所經皆石山,略無土岸。其水虛映,俯視游魚,如乘空也。」
譯文:夷水又經宜都北,東流注入大江,二水一清一濁,涇渭分明。夷水也叫佷山北溪,水流所經都是石山,基本上沒有土岸。溪水澄清,彷彿虛空無物,俯視游魚,就像在空中浮動似的。
(3)夷水文言文擴展閱讀
《水經注》是古代中國地理名著,共四十卷。
《水經注》因注《水經》而得名,《水經》一書約一萬余字。《水經注》看似為《水經》之注,實則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由於書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獻中很多散失了,所以《水經注》保存了許多資料,對研究中國古代的歷史、地理有很多的參考價值。
《水經注》有如此深遠影響,這與酈道元治學態度的認真是分不開的。
為了著作此書,他搜集了大量文獻資料,引書多達437種,輯錄了漢魏金石碑刻多達350種左右,還采錄了不少民間歌謠、諺語方言、傳說故事等,並對所得各種資料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親自實地考察,尋訪古跡,追本溯源,採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這本書實際上是中國北魏以前的古代地理總結,書中許多珍貴資料早已失傳,不少人從中可以輯佚或校正一些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