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文言文
Ⅰ 文言文"諸葛亮空城計"的翻譯
三國時期, 諳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 —— 街亭, 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 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視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 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 2500名士兵在城裡。眾人 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眾人說:「 大 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
於是, 諸葛亮傳令, 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 士兵原地不動, 如果有私自外出以 及大聲喧嘩的,立即斬首。又教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 20名士 兵扮成百姓模樣, 灑水掃街。 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 戴上高高的綸巾, 領著兩個 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 見了這種氣勢, 都不敢輕易入城, 便急忙返回報告 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著說:「 這怎麼可能呢 ?」 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 前去觀看。 離城不遠, 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 正在焚香彈 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裡拿著拂塵。城門里外, 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便來到 中軍,今後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撤退。他的二子司馬昭說:「 莫非是諸葛亮 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 ? 父親您為什麼要退兵呢 ?」 司馬懿說:「 諸葛 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 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 !」 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Ⅱ 贊美諸葛亮的文言文
一代諸葛武侯,其情,蒼天可表;其義,大地為之動容;其智慧,千百流傳;其忠誠,為後世人所景仰,可謂:一縷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間!
Ⅲ 關於諸葛亮的所有古文,詩詞,電影。。。
《三國志》: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 治世能臣諸葛亮---小強繪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三國志》: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三國志》: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孟軻有雲:「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信矣!論者或怪亮文彩不艷,而過於丁寧周至。臣愚以為咎繇大賢也,周公聖人也,考之尚書,咎繇之謨略而雅,周公之誥煩而悉。何則?咎繇與舜、禹共談,周公與群下矢誓故也。亮所與言,盡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然其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於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於當世。 《三國志》:「黃沙屯,諸葛亮所開也。」 司馬炎:善哉,如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三國志》:諸葛丞相弘毅忠壯,忘身憂國。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劉備: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水經注江水》:「諸葛亮北征,以此堰農本,國之所資,以征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 《普洱府志·古跡》:「武侯遍歷六山,留銅鑼於攸樂,置銅鏝於莽枝,埋鐵磚於蠻磚,遺木梆於倚邦,埋馬蹬於革登,置撒袋於曼撤,固以名其山。」 《蜀相》中這樣寫諸葛孔明: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書憤 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楊慎所引的武侯廟 劍江春水綠沄沄,五丈原頭曰又曛. 舊業未能歸後主,大星先已落前軍. 南陽祠宇空秋草,西蜀關山隔暮雲. 正統不慚傳萬古,莫將成敗論三分. [編輯本段]關於諸葛亮的歇後語 諸葛亮弔孝——裝模作樣 諸葛亮唱空城計——沒辦法 諸葛亮借箭——有借無還 諸葛亮彈琴——計上心來 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 注釋:也叫做「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三個臭皮匠」的源頭應該是「三個臭裨將」,也就是三個副將。 諸葛亮的鵝毛扇——神秘莫測 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 諸葛亮隆中對策——有先見之明 [編輯本段]關於諸葛亮的俗語 曹操諸葛亮,脾氣不一樣。 不出茅廬 知三分天下 運籌帷幄之中 決勝千里之外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聰明莫過於諸葛亮 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死諸葛能走生仲達 既生瑜,何生亮? [編輯本段]關於諸葛亮的成語 赤壁之戰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三顧茅廬 胸中藏有百萬雄兵 關於諸葛亮的對聯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收二川,排八陣,六齣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注釋:六齣:(六齣祁山) 七擒:(七擒孟獲) 收二川:(收取東川、西川) 東和:(東和孫權) 北拒:(北拒曹操) 排八陣:(擺設八卦陣) 酬三顧:(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 取西蜀:(攻取西蜀) 定南蠻:(平定南方叛亂) 用火攻:(指赤壁之戰)
Ⅳ 諸葛亮傳(完整古文版)
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許之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建光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南中諸郡並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與為盟。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俊大舉。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是年八月,亮疾病,卒於軍。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初,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無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乃卒,如其所言。評曰:諸葛亮之為相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簫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Ⅳ 關於諸葛亮的文言文
【有關諸葛亮的詩詞】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籌筆驛》羅隱
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
惟余岩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經五丈原》溫庭筠
鐵馬雲雕共絕塵,柳陰高壓漢宮春。
天清殺氣屯關右,夜半妖星照渭濱。
下國卧龍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
象床寶帳無言語,從此譙周是老臣。
《前出師表》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xiè)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yí)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sè)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zhì )罰臧(zāng)否(pǐ),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費禕(yī)、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wèi)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bì)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zhǎng)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yò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sù)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shù)竭駑(nú)鈍,攘(rǎng)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zōu)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譯文
先帝創立帝業還沒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吳三國,我們蜀國人力疲憊,物力又很缺乏,這確實是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然而,侍衛大臣們在宮廷內毫不懈怠,忠誠有志的將士在疆場上捨身作戰,這都是因為追念先帝在世時對他們的特殊待遇,想報效給陛下啊。陛下確實應該廣泛地聽取群臣的意見,發揚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揚志士們的氣概;不應該隨隨便便地看輕自己,言談中稱引譬喻不合大義(說話不恰當),以致堵塞忠臣進諫勸告的道路。
皇宮的侍臣和丞相府的宮吏都是一個整體,對他們的提升、處分、表揚、批評,不應該因人而有什麼差別。如果有營私舞弊、違犯法律和盡忠行害的人,陛下應交給主管的官吏,由他們評定應得的處罰或獎賞,用來表明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方針。不應偏袒徇私,使得宮內和宮外有不同的法則。
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等人,他們都是忠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留給陛下。我認為宮中的事情,無論大小,陛下都應征詢他們,然後再去實施,這樣一定能補求欠缺疏漏的地方,獲得更好的效果。
將軍向寵,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軍事,從前經過試用,先帝稱贊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營中的事務,都應與他商量,這樣一定能使軍隊團結協作,將士才幹高的差的、隊伍強的,都能夠得到合理的安排。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興隆昌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所以傾覆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與我談論這些事,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感到嘆息、惋惜痛心的。侍中郭攸之、費禕,尚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這些都是忠貞賢良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室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來是一介平民,在南陽親自種田,只求能在亂世中暫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面前有什麼名氣。先帝不因我身世卑微、見識短淺,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廬里來訪問我,向我征詢對當今天下大事的意見,我因此十分感激,於是答應先帝願為他奔走效勞。後來遇到失敗,我在戰敗的時候接到委任,在危難的時候奉命出使東吳,從那時到現在已經二十一年了。
先帝(劉備)知道我謹慎,因此在臨終前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諸葛亮)。自從接受任命以來,我日夜憂慮嘆息,擔心不能將先帝的託付的事情辦好,有損先帝的聖明。所以我在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荒涼的地方。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器已經准備充足,應當鼓舞並率領三軍,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全部貢獻出自己平庸的才能,鏟除姦邪凶惡的曹魏,復興漢室,回到原來的都城洛陽。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並忠於陛下的職責的本分。至於對政事的斟酌興廢,進獻忠誠的建議,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
希望陛下把討伐奸賊、復興漢室的任務交給我,如果沒有完成,就請治我重罪,來告慰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勸勉陛下宣揚聖德的忠言,就責備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露他們的過失;陛下自己也應該認真考慮國家大事,征詢治理國家的好辦法,聽取正確的意見,深切追念先帝的遺訓。如果能夠這樣,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
現在我就要辭別陛下遠行了,面對奏表熱淚縱橫,不知說了些什麼。
《後出師表》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怫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qí)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nú)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驅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叢叟(sōu)、青羌(qiāng),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譯文
先帝考慮到蜀漢和曹賊是不能同時存在的,復興王業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討曹賊的大事託付給我。憑著先帝的英明來衡量我的才幹,本來他是知道我去征討曹賊,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敵人是強大的。但是不征伐曹賊,他所創建的王業也會丟掉,坐著等待滅亡,哪裡比得上去討伐敵人呢?因此先帝毫不遲疑地把討伐曹賊的事業託付給我。
我接受遺命以後,每天睡不安穩,吃飯不香。想到為了征伐北方的敵人,應該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領兵渡過瀘水,深入到連草木五穀都不生長的地區作戰,兩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飯。不是我自己不愛惜自己,只不過是想到蜀漢的王業決不能夠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著艱難危險來奉行先帝的遺意。可是有些發議論的人卻說這樣作不是上策。如今曹賊剛剛在西方顯得疲睏,又竭力在東方和孫吳作戰,兵法上說要趁敵軍疲勞的時候向他進攻,現在正是進兵的時候。我恭敬地把一些情況向陛下陳述如下:
高帝象日月一樣英明,謀臣們智謀淵博深遠,卻是經歷過艱險,受過創傷,遭遇危難以後才得到安全,現在陛下未韶趕得上高帝,謀臣不如張良、陳平,卻想採用長期相持的策略來取得勝利,安然平定天下,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點。
劉繇、王朗,各自占據州郡,在談論如何才能安全、提出種種計謀時,動不動就引用聖賢的話,滿腹都是疑問,胸中塞滿了難題,今年不戰,明年又不出征,使得孫策安然強大起來,於是吞並了江東。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點。
曹操的智慧計謀,遠遠地超過一般人,他用起兵來就好像孫臏、吳起一樣,可是他卻曾在南陽受困,在烏巢處於險境,在祁連山上遭到危險,在黎陽被逼,幾乎在北山失敗,差一點死在潼關,後來才在表面上穩定了一段時間。何況我的才力很弱,卻打算不經歷危險來安定天下。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點。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沒有獲勝,四次渡過巢湖沒有獲得成功,任用李服,可是李服卻圖謀殺死他,委任夏侯淵,可是夏侯淵卻戰敗身亡。先帝常常稱贊曹操是個有才能的人,他還有這些失誤的地方,何況我才能平庸低下,哪裡就一定能獲勝呢?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點。
自從我到漢中,其間不過一年罷了,可是卻失去了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邰、鄧銅等人,以及部曲中的首領、屯兵中的將官共七十多人,沖鋒無前的將領,賨、羌民族將士以及散騎、武騎各路騎兵一千多人,這都是幾十年來從四處聚合起來的精銳力量,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如果再過幾年,那就要損失全軍的三分之二,那時拿什麼兵力去消滅敵人呢?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點。
現在百姓窮困、兵士疲憊,可是戰爭不能停止。戰爭不能停止,那軍隊駐紮下來和去攻打敵人,所付出的辛勞和費用正好是相等的。既是這樣,不趁現在考慮攻取北方,卻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賊長期相持。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點。
天下的事情是很難評論斷定的。從前先帝在楚地打了敗仗,在這時,曹操拍手稱快,認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以後先帝東邊聯合吳越,西邊攻取巴蜀,發兵向北征討,夏侯淵就被殺掉了,這是曹操未曾想到的,而復興漢朝的大業將要成功了。後來東吳改變態度,違背了盟約,關羽兵敗被殺,先帝又在秭歸失誤,曹丕稱帝,所有的事情都象這樣,很難預料。我小心謹慎地為國獻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為止。至於事業是成功是失敗,進行得順利還是不順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夠預見的了。
本文爭議
經研究,部分史學者認為此文(《後出師表》)並非諸葛亮所寫,而是後人所寫。(雖然大多數人仍認為此文確是諸葛亮所寫。)
《後出師表》的作者史學界有爭議.不過較多歷史學家認為《後出師表》非諸葛亮所做,我個人也認為《後出師表》為後人假託的.這很明顯,諸葛亮寫的《出師表》(或稱《前出師表》)寫的十分懇切,在第一次北伐曹魏失敗後,諸葛亮自己也承擔起責任,自貶三級.然而《後出師表》的語氣寫的好像是為自己的戰爭失敗做狡辯的,說了很多理由,姑且不論對錯,它不符合諸葛亮的風格.諸葛亮是一個有擔當的人,不會說諸如」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這類逃避責任的話.我覺得最有可能是晉朝人所作.當然這個人寫《後出師表》時,陳壽已經去世,因為陳壽的《三國志》里都沒有提到《後出師表》,但有提到諸葛亮所做的《出師表》(或稱《前出師表》).
總之一句話,《後出師表》作者現在已無從考證,但不會是諸葛亮.(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