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
中考的文言文復習復習可以採取如下辦法:
不妨在復習中按照5天計劃再進一步。
第一天:專攻背誦默寫
文言文要求背誦默寫的篇目較多,以H版為例,古文19篇,古詩32首,同學們基本上能夠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顛倒語序、不寫錯別字就沒那麼容易了,更不用提對一些語句的理解性記憶了。所以把默寫功夫做到細致准確、一字不差、深刻理解、靈活運用才能達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聲誦讀。誦讀確實是背誦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聲誦讀古文古詩,每篇連續誦讀五遍以上,一方面通過誦讀可以強化你對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隨著誦讀數的增加會逐漸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即自己對文章的感悟、體會,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另外,隨著誦讀的深入,你對每句話的意思也會更明白,有的同學讀完一句古文,這句話的意思也會馬上在他的眼前出現,這就是對古文相當熟悉的結果,這個步驟做得好,也會為下面的句子翻譯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步:出聲背誦。在前面大聲誦讀的基礎上,現在可以完全拋開書本,出聲背誦,每篇連續背誦五遍以上,你會發現在第一、二遍時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時你已相當流利了,到五、六遍時你已完全熟練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會發生漏字、添字和語序顛倒的情況了,這時候讓你背錯都難了。這兩個步驟中,出聲是關鍵,因為讀出聲音來是對人的記憶功能的再重復,能起到在心裡默背的雙重功效,而且出聲也使得同學能隨時發現、檢查自己的錯誤。尤其對一些背誦准確度不高的同學而言,出聲背誦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後,便是保證字的正確率。這時候,你可以再拿起書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將容易寫錯的字多練幾遍,保證不改字,不寫錯別字,這一步驟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將前功盡棄,所以要認真對待。
第四步:勾畫出每一篇古文、古詩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揭示主題、中心的關鍵性語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寫山水環境的語句(如「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等)和表現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等)。將這些句子重點背誦,並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備理解性記憶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誦的題目,仔細咀嚼題乾的要求,抓住關鍵字來思考該回答哪些內容,注意在回答題目時有可能要作一些細微變化。如「 安陵君拒絕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和「唐雎拒絕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是不相同的,同學很容易混淆。這道題要抓住「理由」二字回答,答案應是「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和「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其它的話均不是理由,所以不應寫。
第六步:對於某一篇古文、古詩的理解性背誦,理解起來還是較簡單的;而對於在所有學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題干要求的語句,難度就大多了。這只能要求同學多積累,多貫通,如積累一些描寫山水景色、戰爭殘酷、愛好和平、悠閑自得的心境、自然環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給它們加以歸類,有意識地逐漸擴大你收集的范圍,在答題時可多想幾個詩句,然後選擇最符合題干要求的句子,保證萬無一失。
第二天:文言實詞的掌握
文言實詞一向是文言考試較容易得分的部分,一些同學已掌握了大多數的實詞解釋,可是還會在准確度上打折扣,不妨自己動手一課一課地整理歸納一下。首先,調理一些特殊的實詞:通假字、典型的古今異義、詞性活用和一詞多義現象,這樣整理下來一是拓寬思路,提高遷移能力,二是掌握扎實,記憶深刻。其次,整理一些雖不特殊但卻很重要的實詞:在現代漢語中仍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實詞和書下注釋中的實詞。
這一部分的整理很關鍵,因為實詞的掌握不僅是讀懂課內文言文所必需的,也是閱讀課外文言文所必需的,只有扎扎實實地掌握每個實詞的確切意義,了解它的一詞多義,我們的文言語感才會逐漸形成,才能在閱讀課外文言文時舉一反三,為今後高中的進一步文言文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實詞解釋時,要依據課本中的書下注釋為准,絕不能模稜兩可。
第三天:文言語句的翻譯
文言語句的翻譯實際上是在整篇文章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在第一天朗讀文章的時候,就給句子翻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句子翻譯又要特別注重句中關鍵實詞的理解,所以第二天的實詞整理又為它打下一層基礎,那麼,句子翻譯就顯得輕松多了。在全面翻譯課文的基礎上,同學不妨再一課一課地重點整理這些文言語句:首先,整理課文當中的句言警句,體現中心主題的關鍵性句子。其次,整理課文中帶有句式變換的句子,如倒裝句、省略句。再次,整理句中含有一詞多義、詞性活用的實詞的句子。最後,整理文中有固定格式、常見格式的句子。
值得一提的是,句子翻譯是以文言實詞的掌握為基礎的,句中的幾個重點實詞的意思理解了,這句話的翻譯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基本功要掌握扎實。句子翻譯還重在培養語感,只有課內有了一定的基礎,才能在課外文言閱讀中以不變應萬變。
第四天:課內語段閱讀的把握
語段閱讀也是在整篇課文的理解基礎上進行的,所以第一天的課文誦讀已讓同學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我們還可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整理:首先,概括每篇課文的中心,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寫作思路,並概括段意。其次,找出文中重點段落(能反映中心或體現作者心情的段落),體會它帶給人們的啟示、蘊涵的深刻哲理。再次,找出文章中心句和重點段落中的關鍵句,並體會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最後,把握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人物語言的特點等。
這一部分中的中心句、關鍵句可以和理解性背誦的語句聯系起來,它們是相通的。答題時只要把文章的大方向(中心、寫作目的、思想感情)把握住了,其它的題也就不會難倒我們了。
第五天:課外語段閱讀的把握
不要被課外語段所嚇倒,其實有很多課外語段並不比課內所學的難,只要我們循序漸進,掌握一定量的文言文實詞的含義,具有了一定的文言語感,相信同學會輕松度過這一關。
首先,同學需要有一定量的簡單的課外語段的積累,以寓言故事、成語故事為主,如《東施效顰》、《守株待兔》、《畫蛇添足》、《鄭人買履》等,了解這些文章中的重點實詞(以課內有的為主),會翻譯文中能揭示哲理或含有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現象的句子,並理解故事的主旨、寓意或人物的性格特點。同時積累一些故事,名言(如「業精於勤,荒於嬉」等),也可作為議論文的論據,何樂而不為?
其次,你還要找10篇未讀過的文言短文,開始強化訓練。拿來一篇從未閱讀過的短文,先不要慌,先把文章瀏覽一遍,一邊瀏覽一邊將你知道的翻譯出來,而不翻譯的詞先拋到一邊,一遍下來,文章大致寫的內容應該理清。
高中文言文復習:
一、夯實基礎,課本復習三遍
新教材文言文篇目數量增多,課文難度增大。即便將古詩、古代戲劇單元除去,還有十一個單元。高中生在兩年半時間里(一般高三上學期就結束課本教學了),需要學習這么多古詩文,其記憶理解背誦的難度,可想而知。如果復習不及時,鞏固不理想,學生對於所學的文言文只能留下淺淡的痕跡,課上出現不知所雲、答非所問的現象是絲毫不足為奇的。
然而,分析歷年高考試題,我們就會發現,文言文的考查,無論是實詞虛詞、特殊句式、文句理解,還是翻譯語段、默寫名篇,無一不是源自於課內,幾乎歷年的考點設置,都可以從課本中找到相關聯的知識點(這里,我就不再舉例了),尤其是辨析虛詞意義和用法以及名篇默寫,其中例句和考查內容,全部都是課文原句。可見,學好課本,鞏固基礎知識,是關鍵。那麼,知識如何得到有效的鞏固?如何做到遷移,轉化成能力?歸根結底,沒有量的積累,就沒有質的飛躍,不能有三隅在胸,便不能以一隅反之,只有基礎扎實,才能觸類旁通。
針對這種情況,需要加強對課本的復習。那麼為什麼要復習三遍呢?這是遵循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規律而確定的,為了真正做到「溫故而知新」。三遍復習法,採取由淺入深、由零散到集中、由個體到群體的方式。
第一步,從高一開始,每學完一冊書,利用寒暑假,要求學生將所有要求背誦的篇目(這里也有老師要求的),在假日里,復習背誦並且默寫在作業本上,三年一貫,「學而時習之」。這是疏通重點的一步,旨在熟記要點,形成口筆交互效果,增強記憶。
第二步,在高三上半年,利用晨讀,將1---6冊課本所有文言篇目(這時,最好不包括古詩與戲劇,這兩部分單獨復習,效果會更好),採取5、4、3、2、1、6的先後順序,每周三節晨讀,一周一個單元,十一周可以復習完。要求學生每篇必讀兩遍,第一遍連注釋一起讀,重點讀注釋,解義;第二遍,通讀全篇,如有背誦,復習背誦。之所以照前面順序安排,是為了提高復習的效率(一般高三先講第五冊,大約兩個月後能講到第六冊,如此安排這兩冊就可以及時復習)。這一步,是以學生個體的活動為主,教師僅指導而已,目的在於熟悉課文內容,在淺表意義上,力圖增強語感和熟悉程度。
第三步,在高三上學期末,利用一個月的課上時間,師生共同逐篇復習課文。這一步,是最關鍵的一步,尤其是對於第二步的深化與提高。要求教師必須認真備課,形式上,好象是在串講文言文,而實質上,教師一定要對全套教材每篇文言文的知識要點爛熟於胸,在課上復習時,要拎出要領,觸類旁通,注意知識前後聯系,總結規律,授之以漁。所以,這一復習過程中,一定要突出重點,做到每課有得,充分體現知識體系的連續性相關性和取法於課內、應用於課外的精神。只有如此,才能從量的積累達到質的飛躍,才能從淺表的熟識達到深層的理解進而從容的運用。
二、加強針對訓練,復習穩扎穩打
前面的三步復習,如果缺乏有力的督導措施,極容易半途而廢或者事倍功半。第一步,檢查作業即可。而對於二、三兩步,則必須加強針對訓練。以考核來促進復習,以成績來檢驗效果。
第二步,一單元一測,命題側重課本中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以及詞類活用和文學文化常識,加上課文重點句子的翻譯、名句名篇的默寫。測試時間以一課時為宜。
第三步,一冊一測,時間以兩課時為宜。除了以上內容以外,再加入課外考查,翻譯和閱讀一律選自課外(最好選用最近六年來的高考文言文閱讀,翻譯也從中命題,這樣可以一舉兩得,節約復習時間),考查要點要與本冊知識點銜接,體現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轉化。
這種檢測題,必須教師自己命題,針對課本,針對學生,針對自己的教學。備課組里,幾個老師最好分工合作,根據具體情況,各分一部分命題任務,便於集體備課腦力資源共享,也避免重復考查無效勞作。
三、演練高考,學以致用
復習課本的目的,是為了得到得心應手遷移知識的運用能力。這種能力具備與否,或者說,能不能有效的發揮出來,最終體現在對試題的解答上。所以,面對高考,夯實基礎之後,就需要解決學以致用的問題。
高三下學期前兩周,在這方面做一下集中訓練,以便使學生能夠有效的把課本知識運用起來,游刃有餘的去解決問題。歷年的高考題已經通過復習課本時的檢測訓練全部練過了,這時還不要急於做文言文大閱讀與翻譯的模擬題,先用四課時,將實詞、虛詞、活用與句式分別集中匯總一下,聯系課文與高考,總結特點,抓住規律,使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分析,達到透徹理解。然後,採取集中強化訓練的方式,選擇優秀的模擬試題,做十個文言文大閱讀。到這一步,根據以往經驗,學生文言文閱讀題已經能夠十分有把握,讀得懂做得快,一般最多錯一個,大部分同學往往大獲全勝了(當然,在具體做閱讀題時,還有方法規律可探求,在此不再贅言)。最後,在高考前一個月里,應當要求學生每天做一個文言文閱讀(包括翻譯),其目的,就是為了保持良好的語感,最好選擇附有答案的習題,如果需要講解,教師只需在課前用八到十分鍾就足夠了。
如此復習文言文,課上時間(利用假期和晨讀的不包括在內)也就是六周—七周左右。與文言文相關的25分,就能夠有所保障了。
㈡ 中考語文題型都是什麼
中考語文試卷可以把它分為八塊,基礎知識題、科技文閱讀、文言文選擇題、文言文翻譯、詩歌鑒賞題、現代文閱讀、語言表達題和作文。
一,基礎知識題:這一塊包括語音、字形、詞語運用、標點符號、病句辨析等。
二,文言文閱讀:聯系課文,聯繫上下文。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古詩默寫。
三,科技文閱讀:抓信息,會比照。
四,文言文翻譯:直譯句子,一字不漏。
五,詩歌鑒賞:套用術語,分析詩句。
六,現代文閱讀:明確文章主旨,看好題干要求。
七,語言表達題:落實題干要求。
八,作文:緊扣話題,拒絕硬傷。
拓展回答:
初中學業水平考試(The Academic Test For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簡稱「中考」。它是檢測初中在校生是否達到初中學業水平的水平性考試和建立在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的高中選拔性考試;它是初中畢業證發放的必要條件,考試科目將國家課程方案所規定的學科全部列入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的范圍。
學生可根據中考成績報考相應的普通高中、職業高中、中專、中技、中職等。其中以報考普通高中為主。中考要考慮初中畢業生升入普通高中後繼續學習的潛在能力,普通高中教育還是基礎教育的范疇,因此,中考既要堅持考查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又要堅持考查學科能力。
㈢ 文言文閱讀高效訓練88篇九年級 中考第三次修訂內容及答案
建議你去做做歷年中考文言文試題,如果你都能做了,這個答案不要也罷。如果不會,就想想明年中考怎麼辦?如果是男子漢,寧可完成不了,也不會去抄作業的。
㈣ 九年級+中考文言文閱讀高效訓練88篇第三次修訂的內容及答案
九年級中考文言文閱讀88篇第三次修訂
(一)敏慧
1、黃琬巧對
黃琬幼而慧。祖父瓊,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師不見而瓊以狀聞。太後詔問所食多少。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琬年七歲,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餘如月之初?」瓊大驚,即以其言應詔,而深奇愛之。
【注釋】①建和:漢桓帝年號。建和元年為公元147年。②京師不見:京城裡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況。
【文化常識】「太後」及其他。自從秦朝起,天子稱「皇帝」,皇帝的妻子稱「皇後」。「太後」(或皇太後)指皇帝的母親(周朝諸侯王的母親也稱「太後」),皇帝的父親稱「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稱「太皇太後」,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醫生叫「太醫」,皇帝的老師叫「太師」,皇帝的祖廟叫「太廟」。
【思考與練習】
1、 解釋:①詔 ②奇
2、翻譯:①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 ;②即以其言應詔
3、選擇:「瓊以狀聞」有以下理解,哪一項是不正確的?
①黃瓊因此聽說了這情況;②黃瓊把這情況報告皇上;③黃瓊把這情況讓皇上聽到。
4、理解:黃琬說的日食後的樣子到底是怎樣的?
2、神童庄有恭
粵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譽。家鄰鎮粵將軍署,時為放風箏之戲,適落於將軍署之內宅,庄直入索取。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詰之曰:「童子何來?」庄以實對。將軍曰:「汝曾讀書否?曾屬對否?」庄曰:「對,小事耳,何難之有!」將軍曰:「能對幾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將軍以其方之大而誇也,因指廳事所張畫幅而命之對曰「舊畫一堂,龍不吟,虎不嘯,花不聞香鳥不叫,見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間一局棋,便可對矣。」應聲雲:「殘棋半局,車無輪,馬無鞍,炮無煙火卒無糧,喝聲將軍提防提防。」
【注釋】①粵中:今廣東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書。③神格:神條與氣質。④曾屬對否:曾經學過對對子嗎?⑤廳事:指大堂。⑥火卒:軍中伙夫。
【文化常識】
象棋。圍棋與象棋是中國的兩大棋類活動。多數專家認為,先有圍棋後有象棋。「象棋」一詞最早出現在《楚辭·招魂》中,自秦漢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將、車、馬、卒四個兵種。唐時加了「炮」,到北宋時加了「偏」、「禪」,相當於「士」、「象」。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國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將、士、象、兵、車、馬、炮。
【思考與練習】1、解釋:①署 ②適 ③弈 ④對 ⑤誇
2、翻譯:①諸役以其幼而忽之 ;②遽詰之曰 ;③庄以實對 ;④何難之有!
3、曹植聰慧
曹植年十餘歲,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請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請人?」時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
【注釋】①《詩》、《論》:指《詩經》和《論語》。②賦:古代的一種文體。③太祖:指曹操。④論:議論。⑤鄴: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內。⑥銅雀台:曹操在鄴城所建的亭台。
【文化常識】
文學家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兒子,字子建。他從小穎悟,從上文看,十多歲時讀過的書已相當多,而且文章也寫得不錯了。因富於才學,早年曾受曹操寵愛,一度欲立為太子,於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稱帝後,曹植更受猜忌,鬱郁而死。他的詩歌多為五言,前期少數傷口反映了社會的動亂與自己的抱負,後期則表現自己的苦悶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顧 ②悉 ③將 ④諸 ⑤援
2、翻譯:善屬文 ;②奈何請人 ;③太祖甚異之
3、理解:「可觀」的意思是什麼?
4、默寫《七步詩》。
4、鮑子難客
齊田氏祖於庭,食客千人。有獻魚、雁者,田氏視之,乃吧曰:「天之於民厚矣!殖五穀,生魚鳥,以為之用。」眾客和之。有鮑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進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並生,類也。類無貴賤,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且蚊蚋囋膚,虎狼食肉,非天本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注釋】①田氏:齊國姓田的(貴族)。②祖:古人出遠門設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④非相為而生:不是為了對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種吸血的小蟲。⑥囋:叮咬。
【文化常識】
食客。春秋戰國時期憑一技之長投靠貴族的人叫「食客」。權貴人家為了網羅人才及顯示實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數百。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謀劃策,有的善外交辭令,那些擅長於偷雞摸狗的有時也能成為食客。食客中憑才能大小區分等級。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和 ②亦 ③並④類
2、翻譯:①天之於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題目「鮑子難客」中的「難」,解釋為 。
5、曹紹夔捉「怪」
洛陽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輒自鳴。僧以為怪,懼而成疾。求術士百方禁之,終不能已。紹夔與僧善,來問疾,僧俱以告,俄,擊齋鍾,罄復作聲。紹夔笑曰:「明日可設盛饌,當為除之。」僧雖不信紹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饌以待之。夔食訖,出懷中銼,銼罄數處,其響遂絕。僧苦問其所以,紹夔雲:「此罄與鍾律合,擊彼此應。」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釋】①罄:一種打擊樂器。和尚用來作佛事。②術士:有法術的人。③齋鍾:寺廟里開飯的鍾。④律合:指頻率相同。
【文言知識】
說「彼」。「彼」有兩個含義:一、指「那」、「那個」。上文「擊彼此應」,意為敲擊那個,這個就呼應。成語「此起彼伏」,意為這里起來,那邊下去。二、指「他」、「他們」。成語「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意為了解他們(對方)也了解自己,那麼一百次戰斗也不會有危險。又,「縱彼不言,吾不愧於心乎」,意為縱然他(他們)不批評,我在心裡能不感到慚愧嗎?
【思考與練習】1、解釋:①已 ②善 ③俄 ④作⑤盛饌 ⑥冀 ⑦具 ⑧訖
2、翻譯:①僧俱以告
②當為除之
③僧苦問其所以
6、楊億巧對
寇萊公在中書。與同事戲作對子:「水底日為天上日」,未有對,而會楊大年適來白事,因請其對,大年應聲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稱為好對。
【注釋】①寇萊公:即寇準,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萊國公。②中書:即中書省。寇準時任宰相。③楊大年:楊億,當時的文學家。
【文化常識】
對「對子」。對「對子」是古代啟蒙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如「黑」對「白」,「天」與「地」。「白蘿卜」對「紫葡萄」,其中「白」與「紫」均為表示色彩的形容詞,而「蘿卜」與「葡萄」又都是連綿詞,所以這樣對是合格的。若將「紫茶壺」對「白蘿卜」就不行,因為一則「茶壺」不是連綿詞,二則「茶壺」不能吃。對好「對子」,有利於日後作詩填詞中運用對偶句。如文天祥在《過零丁洋》詩中說:「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吧零丁。」這對偶句寫得極好。對「對子」現在還有用,如寫春聯、鑒賞楹聯等。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為 ②應聲
2、翻譯:會楊大年適來白事
3、理解:楊大年對的對子好在哪裡?
7、解縉敏對
解縉嘗從游內苑。上登橋,問縉:「當作何語?」對曰:「此謂後邊又高似前邊。」上大說。一日,上謂縉曰:「卿知宮中夜來有喜乎?可作一詩。」縉方吟曰:「君王昨夜降金龍。」上遽曰:「是女兒。」即應曰:「化作嫦娥下九重。」上曰:「已死矣。」
又曰:「料是世間留不住。」上曰:「已投之水矣。」又曰:「翻身跳入水晶宮。」上本欲詭言以困之。既得詩,深嘆其敏。
【注釋】①解縉:明朝人。②內苑:御花園。③上:指明成祖朱棣。
【文言知識】
說「卿」。「卿」本是古代高級長官及爵位的稱謂。西周、春秋時天子及諸侯下屬的高級長官均稱「卿」,如「卿大夫」(「卿」與「大夫」)。戰國時作為爵位的稱謂,有上卿、亞卿等。另外,它也是君對臣、長輩對晚輩的稱謂。上文「卿知宮中夜來有喜乎」中的「卿」,就是明成祖對解縉的稱謂,相當於「您」。「卿卿」是夫妻間的愛稱,有時也用在朋友之間。《紅樓夢》第五回:「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其中「卿卿」(即「你」)指王熙鳳,含有嘲弄之味。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對 ②說③方 ④遽 ⑤應 ⑥既 ⑦敏
2、翻譯:上本欲詭言以困之。
3、理解:「降金龍」的意思是
(二)學習
8、承宮樵薪苦學
承宮,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豬。鄉里徐子盛明《春秋》經,授諸生數百人。宮過其廬下,見諸生講誦,好之,因忘其豬而聽經。豬主怪其不還,求索。見而欲笞之。門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宮門下。樵薪執苦,數十年間,遂通其經。
【注釋】①承宮:東漢人。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東境內。③門下生:指學舍里的學生。④樵薪:砍柴。⑤執苦:干苦活。
【文言知識】
說「經」。「經」在古文中往往特指儒家經典著作。上文「鄉里徐子盛明《春秋》經」中的「經」,也指《春秋》。《春秋》是孔子編寫的一部魯國的編年史。孔子教育學生,以《詩》、《書》、《禮》、《易》、《春秋》為基本教材,世稱「五經」。之後,儒家學派的人又以《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俗稱「四書」)作為經典必讀書。所以後代有了「四書」、「五經」之說。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孤 ②明 ③廬 ④笞
2、翻譯:①豬主怪其不還,行求索
9、桓榮勤學不倦
桓榮初遭倉卒,與族人桓元卿同飢厄,而榮講誦不息,元卿嗤榮曰:「但自苦氣力,何時復施用乎?」榮笑而不應。及為太常,元卿吧曰:「我農家子,豈意學之為利若是哉!」
【注釋】①桓榮:東漢人。②倉卒:匆忙,此指社會動亂。③太常:職官名稱,負責祭祀禮樂及選拔人才。
【文言知識】
說「豈」。「豈」有兩個常用義項:一、指「哪裡」,表疑問。上文「豈意學之為利若是哉」,意為哪裡知道學習的好處能像這樣啊!「豈敢」即哪敢。二、指「難道」,表反詰。如「豈吾不若人」,意為難道我不如別人?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初 ②厄 ③嗤 ④應 ⑤及
2、翻譯:①而榮講誦不息
②但自苦氣力,何時復施用乎?
10、宋太宗學書
太宗朝有王著者右軍書,深得其法,侍書翰林。帝聽政之餘,留心書法,數遣內侍持書示著,著每以為未善,太宗遂刻意臨學。又以問著,對如初。或詢其意,著曰:「書固佳矣,若遽稱善,恐帝不復用意矣。」其後,帝筆法精絕,超越前古,世以為由著之規益也。
【注釋】①太宗朝:指宋太宗趙光義執政時期。②聽政:處理政務。③內侍:此指太監。④規:勉勵。⑤益:得益。
【文化常識】
「翰林」及「翰林院」。「翰」本指毛筆,引申為詩文。「翰林」照字面講,是詩文高手集中的地方,後成了專有名詞。古代在科舉考試中,凡優秀者,皇帝除直接任命一部分進士擔任某種官職外,把所有人均投入翰林院。「翰林院」實際上是個人才儲備所。上文說到王著曾為「侍書翰林」,意為他在翰林院做「侍書」——即為皇帝起草各種文件。翰林可被皇帝任命去外地任職,也有長期在翰林院里的,他們的工作是草擬詔書,編撰史籍,校對文史,為皇帝講文論道,等等。
【思考與練習】
1、 解釋:①善 ②刻意 ③臨 ④或 ⑤遽 ⑥絕
2、翻譯:①數遣內侍持書示著
②又以問著
③書固佳矣
3、上文「學右軍書」中的「右軍」是指
11、崔景偁拜師
余始識景偁於京師,與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數歲,已而北面承贄,請為弟子。余愧謝,不獲。且曰:「偁之從先生,非發策決科之謂也。先生不為世俗之文,又不為世俗之人,某則願庶幾焉。
【注釋】①余:指本文作者張惠言。他是清代文學家。②北面承贄:拜師。北面,面朝北,即向朝南坐的老師下拜。③發策決科:科舉考試中獲得功名。④庶幾:有希望。
【文言知識】
名詞作壯語用。在漢語中名詞是不能直接用來修飾動詞的,但上文「以史事余」中的「兄」,它屬名詞,直接修飾動詞「事」,這「兄」就是名詞作狀語用(或稱之名詞活用為副詞)。這句話的意思是崔景偁用對待兄長的態度侍奉我。又,《狼》:「一狼犬坐於前。」「犬坐」要理解為像狗一樣坐著,「犬」也是名詞作狀語用。又,「車載之而行」,意為用車載著他前往,「車」同樣是名詞作狀語。
【思考與練習】
1、 解釋:①既 ②弟子 ③從
2、翻譯:①余愧謝,不獲
②某則願庶幾焉
3、上文有四個「為」,請依次作解釋:① ② ③ ④
12、為人大須學問
唐太宗謂房玄齡曰:「為人大須學問。朕向為群凶未定,東西征討,躬親戎事,不暇讀書。比來四海安靜,身處殿堂,不能自執書卷,使人讀而聽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書內。古人雲『不學業,牆面,蒞事惟煩。』不徒言也。卻思少小時行事,大覺非也。」
【注釋】①大須學問:很應該學習與求問。②君臣父子:指君臣父子之間的相處原則。③牆面:面對牆壁(一無所知)。④蒞事惟煩:處理事情只會麻煩。
【文化常識】
「朕」及其他。皇帝自稱,除了用「予」、「吾」等外,也有專用代詞——「朕」。上文的「朕」,是唐太宗自稱。諸侯王自稱,除了「予」、「吾」等外,也有專用代詞——「孤」、「寡人」。皇帝對臣子稱「卿」。臣子稱皇帝為「上」、「皇上」、「皇帝」、「陛下」、「天子」等。封建社會是等級森嚴的社會,在稱謂上有明確的規定。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向 ②暇 ③比 ④四海
2、翻譯:①躬親戎事 ②不徒言也 ③卻思少小時行事,大覺非也
3、唐太宗認為不讀書的後果是什麼?請用原文回答。
13、讀書五失
清袁文清嘗雲:「予少時讀書有五失:泛觀而無所擇,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縮而不敢望,其失懦而無立;纂錄故實,一未終而更端,其失勞而無功;聞人之長,將疾趨而從之,輒出其後,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學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
【注釋】①纂錄:摘錄。
【文言知識】
句末語氣詞常表達各種感情,有時表疑問,有時表感嘆,有時表警告,有時表呼籲。常見的句末語氣詞如「矣」、「也」、「耳」、「邪」、「乎」、「夫」等。一般情況下用一個語氣詞,有時卻兩個甚至三個連用。上文末句「其失又甚焉者也」中的「焉者也」,是三個語氣詞連用,其實只表達一個「了」的意思。又「人已去焉矣」,「焉矣」也只是「了」的意思。又「室中無人也矣」,「也矣」同樣只表示「了」。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擇 ②望 ③懦 ④立 ⑤功 ⑥長 ⑦輒
2、理解:①上文「纂錄故實」中的「故實」,應理解為
②「一未終而更端」中的「更端」,應解釋為 ③「未能蓄其本」中的「本」,是指
14、顏回好學
顏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注釋】①蚤:同「早」。②魯哀公:魯國國君。
【啟發與借鑒】
不遷怒,不貳過。在三千弟子中,孔子最喜歡的學生是顏回,不僅因為他好學不倦,始終努力實踐孔子的理想,還因為他有「有遷怒,不貳過」的修養。「不遷怒」意為不把自己的怒氣發到別人頭上;「不貳過」是指不重復犯錯誤。人難免要犯錯誤,但決不能重復犯錯誤。比如說謊騙了父母或老師,但經指出後就要堅決改正,決不能再犯。如果再犯,就是「貳過」,就是明知故犯。再如玩電腦游戲玩過了頭,結果耽誤了功課,學習成績下降。這種情況發生後一定要吸取教訓,以後絕不再把大量的時間花在玩游戲上。要做到「不貳過」,首先要總結教訓,其次要有改正錯誤的決心。沒有這兩點,錯誤會一犯再犯。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慟 ②對 ③亡
2、翻譯:①門人益親 ②弟子孰為好學?
(三)仁愛
15、張孝基仁愛
許昌士人張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盡以家財付孝基孝基與治後事如禮。久之,其子丐於途,孝基見之,惻然謂曰:「汝能灌園乎?」答曰:「如得灌園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園。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復謂曰:「汝能管庫乎?」答曰:「得灌園,已出望外,況管庫乎》?又甚幸也。」孝基使管庫。其子頗馴謹,無他過。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復有故態,遂以其父所委財產歸之。
【注釋】①許昌: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內。②如禮:按規定禮節。③就:本義為「接近」,此指「得到」。④馴謹:順從而謹慎。
【文言知識】
說「故」。「故」是個多義詞。一、指「舊」,與「新」相對。上文「不復有故態」,意為不再有舊的壞習慣。所謂「故居」,即原先住過的屋子。二、指「老朋友」。李白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三、指「所以」、「因此」。《曹劌論戰》:「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它還指「故意」、「事故」、「衰老」等。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不肖 ②且 ③惻然 ④稍 ⑤怪 ⑥頗 ⑦徐
2、翻譯:①其子丐於途
②遂以其父所委財產歸之
3、成語「就地取材」中「就」,解釋為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
16、陳實與「樑上君子」
陳實,東漢人也,為人仁愛,時歲飢民餒,有盜夜入其室,棲於樑上。實陰見之,乃起整衣,呼兒孫起,正色訓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成性,遂至於斯。」兒孫曰:「孰也?」實指樑上盜曰:「樑上君子者是也。」盜大驚,自投於地,叩頭歸罪。實徐諭之曰:「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省己為善。」實知其貧,乃令人與之絹二匹。自是一縣無復盜者。
【注釋】①歸:承認
【文言知識】
盜與賊。現代漢語中,盜指強盜,賊指小偷,而文言中恰恰與此相反:盜多指小偷,賊多指強盜。上文「盜夜入其室」、「盜大驚」中的兩個「盜」,均指小偷;「無復盜者」中的「盜」指偷竊。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棲 ②陰 ③夫 ④斯 ⑤孰 ⑥徐 ⑦諭 ⑧省 ⑨一
2、翻譯:①時歲飢民餒 ②正色訓之
3、理解:「樑上君子」現已成成語。它是指
17、趙簡子元日放生
邯鄲之民,以正月元旦獻鳩於簡子。簡子大悅,厚賞之。客問其故,簡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競而捕之,死者眾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簡子曰:「然。」
【注釋】①邯鄲:晉國的都城,今河北邯鄲市。②正月元旦:即農歷正月初一。③簡子:即趙簡子,晉國權臣。
【文言知識】
詞類的活用。上文「君如欲生之」中的「生」,為動詞,解釋為「活命」,但若把整個句子理解為「您如果想活命它們」就不通了,因為「生」在這句話中要作「使動詞」用,即「使……生(活命)」,句意為「您如果想使它們活命」就正確了。又如「人慾死之」,應理解為「人們想要使他死。」這是詞類的一種活用方法。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以 ②競 ③然
2、翻譯:①示有恩也 ②恩過不相補矣
3、理解:「死者眾矣」前省略了主語
4、上文有「不若禁民勿捕」,其中「禁」解釋為「禁止」,那麼成語「弱不禁風」中「禁」解釋為什麼呢?
18、鄧攸棄兒保侄
鄧攸,晉人也,有弟早亡,惟有一兒,曰遺民。時值動亂,胡人入侵京師,掠牛馬。鄧攸挈妻子亡。食盡,賊又迫,謂妻曰:「吾弟早亡,但有遺民,今擔兩兒,盡死。莫若棄己兒,懷遺民走。」妻涕如雨。攸慰之曰:「毋哭,吾輩尚壯,日後當有兒。」妻從之。
【注釋】:①胡人:匈奴人。②京師:京城。③挈:帶著。④毋:不要。
【文言知識】
「涕」及其他。「涕」現代漢語作「鼻涕」解釋,而在文言中指「淚」,而「鼻涕」在文言中則用「泗」表示。上文「妻涕如雨」,意為妻子的眼淚像雨一樣掉下。這就是古今詞義的不同。又,上文「懷遺民走」中的「走」,不是慢步而行,而是「奔」,這又是古今詞義不同。成語「走馬看花」中的「走」,是指「奔跑」,騎在奔跑的馬上看花,那花當然看不清楚李,所以它用來形容大略地觀察一下。又,上文說到「挈妻子亡」,其中「妻子」是指「妻」與「子」。這又是古今詞義不同的一例。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惟 ②值 ③迫 ④但 ⑤擔 ⑥莫若 ⑦從
2、翻譯:①懷遺民走 ②吾輩尚壯
3、比較:上文有三個「亡」,依次分別解釋為:① ② ③
19、張之萬之馬
張尚書之萬,畜一紅馬,甚神駿,嘗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軍人見而愛之,遣人來買,公不許。固請,之萬無奈,遂牽而去。未幾,馬送回,之萬怪之,詢其故,曰:「方乘,遂為掀下。連易數人,皆掀墜。此乃劣馬,故退之。」之萬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馬。比公乘之,馴良如故。蓋此馬願從主也。
【注釋】①尚書:職官名稱。
【文言知識】
說「比」。「比」是個多義詞。一、指「比較」。二、指「等到」。上文「比公乘之,馴良如故」,意為等到張尚書騎上去,那馬溫順善良得跟早先一樣。三、指「並列」、「靠近」。成語有「鱗次櫛比」。又,王勃詩「天涯若比鄰」。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畜 ②遣 ③固 ④未幾 ⑤詢 ⑥蓋
2、翻譯:①之萬怪之 ②方乘,遂為掀下 ③連易數人
20、王安石辭妾
王荊公知制誥,吳夫人為買一妾,荊公見之,曰:「何物也?」女子曰:「夫人令執事左右。」安石曰:「汝誰氏?」
曰:「妾之夫為軍大將,部米運失舟,家資盡沒猶不足,又賣妾以償。」公愀然曰:「夫人用錢幾何得汝?」曰:「九十」公呼其夫,令為夫婦如實,盡以錢賜之。
【注釋】①王荊公:即王安石,因封荊國公,故又稱王荊公。②知制誥:職官名稱,掌握為皇帝起草詔書之事。③汝誰氏:你是誰家的。④軍大將:指軍中官員。⑤部米運:指監督運米。
【文言知識】
說「物」。「物」指事物,古今相同。但它又指「人」,這是要特別注意的。上文「何物也」,不能理解為「什麼東西」,鴯問「什麼人呀」。「物」即人。「物化」、「物故」均指人死;「物論」、「物議」均指遭人議論;「物望」即眾望,如「物望所歸」。成語「待人接物」中的「接物」,即「待人」;小說中的「人物」即人。
(在《網路文庫》找到了你說的文章。不過文章很長,超出了『最大允許值』經過不斷地刪減,現在剛剛好。只能發這么多。如需很急用,可以自己去下載學習。)
㈤ 中考課外文言文閱讀《施氏食獅史》附答案譯文
1、《施氏食獅史》譯文:
《施氏吃獅子的故事》
石室里住著一位詩人姓施,愛吃獅子,決心要吃十隻獅子。他常常去市場看獅子。十點鍾,剛好有十隻獅子到了市場。那時候,剛好施氏也到了市場。他看見那十隻獅子,便放箭,把那十隻獅子殺死了。他拾起那十隻獅子的屍體,帶到石室。石室濕了水,施氏叫侍從把石室擦乾。石室擦幹了,他才試試吃那十隻獅子。吃的時候,才發現那十隻獅子,原來是十隻石頭的獅子屍體。
2、《施氏食獅史》原文如下: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食時,始識是十獅,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