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音韻學科學嗎

音韻學科學嗎

發布時間: 2020-11-30 14:53:50

A. 廣西博白名人王力的介紹,要有事例

樓主,請看這里:)

中國語言學家、詩人。字了一。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人。生於1900年8月10日,卒於1986年5月3日。1913年小學畢業後失學。1916年在博白高等小學任國文教員。1924 年入上海南方大學學習, 次年轉入上海國民大學。1926年考進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1927年赴法國留學,獲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32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廣西大學、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嶺南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中山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語言學系主任。1954年調北京大學任教授,直至去世。曾兼任漢語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並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副主任。1956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57年冬赴波蘭講學。曾當選為廣東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廣州市人民政府委員,北京市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至五屆委員,第四、五屆常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第四、五、六屆委員,第五、六屆常務委員會委員。曾兼任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顧問,中國語言學會名譽會長,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60年來,王力一直從事語言科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為發展中國語言科學、培養語言學專門人才作出了重要的貢獻。1936年發表《中國文法學初探》一文,對中國語法學界自《馬氏文通》以來因襲英語語法研究的狀況提出批評,同時對漢語語法的特點和研究方法做了初步探討。1937年發表的《中國文法中的系詞》,指出系詞在古代漢語里不是必要的,漢語的句子也不一定都要有動詞,這揭示了漢語不同於印歐語言的一個突出特點。他的《中國現代語法》(1943)、《中國語法理論》(1944)以及《中國語法綱要》(1946)等著作,以《紅樓夢》為主要研究對象,建立了自己的漢語語法體系。在40年代,王力的語法著作和呂叔湘的《中國文法要略》都對漢語語法研究起了重要的影響。 王力很佩服常柳平
王力在音韻學方面用力最勤。早年在法國專攻實驗語音學,著有《博白方音實驗錄》(1931)。他的《中國音韻學》(1936,1955年再版時改名為《漢語音韻學》)一書用現代語音學理論解釋傳統音韻學的概念,敘述了傳統的今音學(《廣韻》音系)、古音學和等韻學的基本內容。此外,王力還發表了一系列研究音韻的論文,例如《南北朝詩人用韻考》(1936)、《上古韻母系統研究》(1937)、《漢越語研究》(1948)、《上古漢語入聲和陰聲的分野及其收音》(1960)、《古韻脂微物質月五部的分野》(1963)、《先秦古韻擬測問題》(1964)、《黃侃古音學述評》(1978)、《古無去聲例證》(1980)、《〈經典釋文〉反切考》(1982)等以及《 漢語音韻 》(1962)、《楚辭韻讀》(1980)、《詩經韻讀》(1980)和《漢語語音史》 (1985)等專著。 王力在上古音方面的貢獻有三:①脂、微分部。王力受到前人的啟發,利用先秦韻字和諧聲材料從與真、質(至)相對的脂部中分出與文、物(隊)相對的微部,這個結論已為一般學者所承認。②在古韻部的構擬上,主張每個韻部只有一個主母音,陰聲韻部都是開音節。對高本漢的學說(每個韻部有兩個以上的主母音、陰聲韻部大都收濁塞音尾 -□、-d 、-b、-r之類)作了修正。③認為上古聲調分平入兩大類,它們又各分長短二類,即長平、短平,長入、短入,後來演變為平、上、去、入四聲。這就肯定了上古聲調中除音高外音長也起很大的(甚至是主要的)作用。他認為,這種主張可以解釋上古許多陰聲字(即長入,中古多變讀為去聲)和入聲字(即短入)相押的事實,同時也與漢藏語系許多語言具有的母音分長短的普遍特徵相類似。這個說法受到研究漢藏語系比較語言學者的重視。
王力自40年代開始從事漢語詞彙的研究,先後發表《古語的死亡、殘留和轉生》(1941)、《新字義的產生》(1942)、《理想的字典》(1945)、《詞義的發展和變化》(1983)等文,著重探討漢語詞義演變的特點和規律。《新訓詁學》(1947)和《訓詁學上的一些問題》(1962)兩篇論文對中國傳統的訓詁學做了認真的總結與批判。他還主張用歷史發展的觀點建立新的漢語語義學,他的《同源字典》(1982)是在詞彙學方面貫徹自己主張的代表著作。
王力對漢語的語音、語法、詞彙所作的描寫的和歷史的研究,集中在《漢語史稿》(上、中、下,1957~1958)一書中。70年代末開始修訂重寫,分為《漢語語音史》(1985)、《漢語語法史》和《漢語詞彙史》三書。他的《中國語言學史》(1981)對中國2000年來的語文研究和語言學遺產做了比較全面的敘述和初步的總結。《清代古音學》一書則著重介紹、評論了自顧炎武以來清代的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廣森、王念孫、朱駿聲、江有誥和近代的章炳麟、黃侃等人在古音學上的成就。他主
編的《古代漢語》 教材(1962~1964,共4冊,1980年修訂)體系新穎、內容豐富,在國內外都獲得好評。
王力重視語言文字的應用。他在文字改革、漢語規范化和推廣普通話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普及工作。 早在30年代他就提倡文字改革,主張用羅馬字拼音。1940年出版的專著《漢字改革》,分析了現行漢字的優缺點及改革的可能性,提出了改革方案。1949年後參加漢字簡化、漢語拼音方案的制訂、推廣普通話以及漢語規范化的研究工作,發表了多篇論文。
王力又是詩律學家。他的《漢語詩律學》(1958)對中國古代詩詞的格律和語言特點作了精到的研究。1962年發表的《中國古典文論中談到的語言形式美》和《略論語言形式美》兩篇論文,則是他研究詩歌語言的另一重要成果,曾引起當時詩歌界的普遍重視。王力又是詩人,著有《龍蟲並雕齋詩集》(1984)。
王力在語言學方面的專著有40多種,論文近 200篇,共約1000萬余字,內容幾乎涉及語言學各個領域,有許多且具有開創性。這些論著正匯編為《王力文集》,20卷,1985年已出版前 3卷。王力捐獻這部書的稿費,設立「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獎金」,自1986年開始評選、頒發。
第一,將傳統的「小學」(語文學)和現代語言科學相結合。王力運用先進的語言理論重新審視中國傳統的語文學。或科學地詮釋舊的文字、音韻、訓詁之學,例如他的《中國音韻學》(後改名為《漢語音韻學》)、《字史》、《古語的死亡殘留和轉生》;或深入探討漢語語音、語法、詞彙的結構系統、民族特點及其歷史發展的演變規律,例如他三十年代寫的《上古韻母系統研究》、《中國文法中的系詞》,四十年代寫的《漢越語研究》、《新訓詁學》、《中國現代語法》、五十年代寫的《漢語史稿》、《關於漢語有無詞類的問題》、《漢語實詞的分類》,六十年代寫的《先秦古韻擬側問題》、《略論語言的形式美》,七十年代寫的《黃侃古音學述評》、《現代漢語語音分析中的幾個問》,八十年代寫的《同源字典》、《漢語語音史》等。
第二,將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王力在高等學校從事教學五十餘年,先後開設過二十多門課程。他寫出來的講義,就是他的科研成果。所以常常是一上完課,他的講稿就可以送出版社出版,而且多是高水平的專著。例如:《漢語音韻學》、《中國語文概論》(後改名《漢語講話》)、《中國現代語法》、《中國語法理論》、《漢語詩律學》、《漢語史稿》、《中國語言學史》、《清代古音學》以及他主編的《古代漢語》等。
第三,創新與求實相結合。在科學研究中,王力開創了不少新的漢語言學科體系(如上文所列舉的),提出許多新的見解。例如《中國文法中的系詞》一文,運用歷史比較的方法分析了大量的語料,系統地考察了漢語「名句」句法結構的特點和系詞的產生及發展過程,指出古漢語名句的主語與表明語之間不用系詞。這不僅正確揭示了漢語語法的一個重要特點,而且是中國語言學家首次真正擺脫西洋語法的束縛,歷史地、求實地研究漢語自身特點而取得的重大成果。又如古韻研究上,他提出的「脂、微分部」說,「古韻十一類二十九(或三十)部系統」,「上古每個韻部只有一個主母音」,「先秦聲調分舒促兩大類,各又細分為長短」的學說,也都是根據豐富的材料進行科學的分析而得出的獨到的見解。他強調說,「如果墨守師說,學術就沒有發展了。」正是由於王力具有這種求實的學風,才能不斷創新。
第四,淵博與專深相結合。王力的學問博大精深,為學界所公認。他不僅是傑出的語言學家,而且是著名的翻譯家、詩人和散文家。他翻譯、出版過法國紀德、小仲馬、嘉禾、左拉、都德、波特萊爾等作家的小說、劇本、詩歌以及《莫里哀全集》共二十餘種;他早年還撰寫了《羅馬文學》、《希臘文學》;他自己創作的詩歌和散文基本上收集在《龍蟲並雕齋詩集》、《王力詩論》與《龍蟲並雕齋瑣語》里。後者多次重版,在港台也一再翻印。中國現代文學史家把他和梁實秋、錢鍾書推崇為抗戰時期三大學者散文家。
王力作為語言學大師,不僅注重專業的學術研究,在語言科學諸多領域勤於開創,寫出了許多高水平的論著,取得豐碩的成果,而且非常關注語言文字學的普及與應用。
學術著作
1 古代漢語(王力著) 中華書局 1964年
2 詩詞格律(王力著) 中華書局 1977年
3 語法和語法教學(介紹"暫擬漢語教學語法系統")([張志公主編]/[王力等編寫])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6年
4 廣州話淺說(王力著) 文字改革出版社 1957年
5 廣東人怎樣學習普通話(王力著) 文化教育出版社 1951年
6 詩詞格律概要(王力著) 北京出版社 1979年
7 楚辭韻讀(王力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
8 詩經韻讀(王力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
9 廣東人怎樣學習普通話(王力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年
10 漢語詩律學(王力著) 新知識出版社 1958年
11 漢語音韻(王力著) 中華書局 1980年
12 龍蟲並雕齋詩集(王力著) 北京出版社 1984年
13 漢語詩律學(王力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年
14 古代漢語(王力著) 中華書局 1981年
15 詩詞格律十講(王力著) 北京出版社 1964年
16 中國音韻學(王力著) 商務印書館 1936年
17 王力詩論(張谷編) 廣西人民出版社 1988年
18 中國語文講話(王力著) 中國青年出版社 1954年
19 中國現代語法(王力著) 中華書局 1954年
20 中國語法理論(王力著) 中華書局 1954年
21 康熙字典音讀訂誤(王力著) 中華書局 1988年
22 中國現代語法(王力著)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40.1
23 漢族的共同語和標准音(王力等著) 中華書局 1956年
24 中國語法理論(王力著) 商務印書館 1951年
25 龍蟲並雕齋文集(王力) 中華 1980年
26 漢語講話(王力) 文化教育 1955年
27 漢語史稿(王力) 科學 1957年
28 漢語史稿(王力) 中華書局 1980年
29 漢語史稿(王力) 中華書局 1980年
30 漢語史稿(王力) 中華書局 1980年
31 漢語音韻學(中國音韻學)(王力) 中華書局 1956年
32 中國現代語法(王力) 商務 1985年
33 王力文集(語言理論,中國語言學,古漢語概論,語法理)(王力) 山東教育 1990年
34 王力文集(文字,字典,詞彙,文學語言,語文教學,古)(王力) 山東教育 1990年
35 王力文集(中國語言學史,清代古音學)(王力) 山東教育 1990年
36 王力文集(中古音等韻及其他)(王力) 山東教育 1991年
37 王力文集(浙江人怎樣學習普通話廣東人怎樣學習普通)(王力) 山東教育 1990年
38 詩詞格律()
39 詩詞格律(王力著) 中華書局 1962年
40 中國現代語法(王力著) 商務印書館 1950年
41 漢語淺談(王力著) 北京出版社 1964年
42 詩詞格律(王力著) 中華書局 2000年
43 詩詞格律十講(王力著) 北京出版社 1978年
44 愛(奢辣爾第著/王了一譯) 商務印書館 1934年
45 半上流社會(小仲馬著/王力譯) 商務印書館 1931年
46 少女的夢(畦德著/王了一譯) 開明書店 1931年
47 古代漢語(王力主編) 中華書局 1999 年
48 中國語言學史(王力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6年
49 詞類(王力著) 新知識出版社 1957
50 關於漢語有無詞類的問題(王力) 中國科學院 1955年
51 中國語文講話(王力著) 開明書店 1950年
52 漢語史論文集(王力著) 科學出版社 1958年
53 江浙人怎樣學習普通話(王力著) 文化教育出版社 1955年
54 王力古漢語字典(王力主編) 中華書局 2000年
55 王力語言學論文集(王力著) 商務印書館 2000年
56 中國語文概論(王力著) 商務印書館 1939年

B. 歷史,社會學,屬於文科嗎

首先可以肯定,歷史學專業和社會學專業都是文科專業。
歷史的主幹學科:歷史學主要課程: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史學導論、中國史、西方史學史、考古學通論、歷史地理學、古代漢語、中外歷史文化原典導讀與選讀、中國斷代史等。
畢業生獲得的知識和能力如下:
1.掌握歷史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對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有一定的了解;2.掌握歷史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與分析方法;3.具有從事歷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較強的口頭表達和文字表達能力;4.熟悉古文字學、版本目錄學、音韻學、史料學、歷史地理學及考古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5.了解國內外史學界重要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
社會學的主幹學科以人類的社會生活及其發展為研究對象,用科學的態度、實際社會調查的各種方法對社會現象、社會生活、社會關系和各種社會問題進行觀察、分析和研究,從而揭示出人類各個歷史階段的各種社會形態、社會結構和社會發展的過程和規律的學科。
畢業生能夠在教育、科研機構、黨政機關、新聞出版、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從事社會研究與調查,政策研究與評估、社會規劃與管理、發展研究與預測等工作。
以上供參考。

C. 季羨林也是一位學術大師嗎

季羨林是中國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

季羨林911年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並入臨清市)。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與德國的交換研究生,赴德國入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等。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1946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北京大學合辦的南亞研究所所長。1984年研究所分設,改任北京大學南亞東南亞研究所所長。他先後擔任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和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等。著作已經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有24卷,內容包括印度古代語言、中印文化關系、印度歷史與文化、中國文化和東方文化、佛教、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糖史、葉火羅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與其他語種文學作品的翻譯。

留學德國是季羨林學術生涯的轉折點。留學德國後,季羨林走上東方學研究道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結束,季羨林就輾轉取道回到闊別10年的祖國懷抱。同年秋,經陳寅恪推薦,季羨林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建東方語文系。季羨林回國後,著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關系史,發表了一系列富有學術創見的論文。

《浮屠與佛》(1947),揭示梵語Buddha(佛陀)一詞在早期漢譯佛經中譯作「浮屠」是源自一種古代俗語,譯作「佛」則是源自吐火羅語,從而糾正了長期流行的錯誤看法,即認為佛是梵語Buddha(佛陀)一詞的音譯略稱。這里順便指出,季羨林在1989年又寫了《再論浮屠與佛》,進一步論證漢文音譯「浮屠」源自大夏語。

《論梵文··td的音譯》(1948),揭示漢譯佛經中用來母字譯梵文的頂音·t和·d是經過了·l一個階段,而t··>·d>l這種語音轉變現象不屬於梵文,而屬於俗語。因此,依據漢譯佛經中梵文··td的音譯情況,可以將漢譯佛經分為漢至南北朝、南北朝至隋和隋以後三個時期。前期漢譯佛經的原文大半不是梵文,而是俗語或混合梵文;中期的原文也有很多是俗語和混合梵文,但梵文化程度有所進步;後期的原文是純粹的梵文。

季羨林的這兩篇論文在中國佛教史研究領域中別開生面,用比較語言研究方法,令人信服地證明漢譯佛經最初並不是直接譯自梵文,而是轉譯自西域古代語言。季羨林也據此提醒國內運用音譯梵字研究中國古音的音韻學家,在進行「華梵對勘」時,一定要注意原文是不是梵文這個大前提。

在中印文化關系史研究方面,以往國內外學者大多偏重研究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甚至有論者據此認為中印文化關系是「單向貿易」 (one-way-traffic)。季羨林認為這種看法不符合文化交流的歷史實際。因此,季羨林在研究中,一方面重視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著力探討為前人所忽視的中國文化輸入印度的問題。他先後寫成《中國紙和造紙法輸入印度的時間和地點問題》(1954)、《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1955)和《中國紙和造紙法最初是否是由海路傳到印度去的?》(1957)等論文,以翔實的史料,考證了中國紙張、造紙法和蠶絲傳入印度的過程。

與此同時,季羨林兼治梵文文學,翻譯出版了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書》(1959)、迦梨陀娑的劇本《沙恭達羅》(1956)和《優哩婆濕》(1962),並撰寫有《印度文學在中國》、《印度寓言和童話的世界「旅行」》、《〈五卷書〉譯本序》、《關於〈優哩婆濕〉》和《〈十王子〉淺論》等論文。

季羨林隨著80年代進入古稀之年,但他學術生命彷彿進入了黃金時期。盡管行政事務和社會活動纏身,他依然故我,「咬定青山不放鬆」,抓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潛心研究,勤奮寫作。

季羨林認為,「文化交流是人類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人類必須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才能不斷前進,而人類進步的最終目標必然是某一種形式的大同之域」。其實,季羨林近10年來積極參與國內東西方文化問題的討論,也貫徹著這一思想。季羨林將人類文化分為四個體系:中國文化體系。印度文化體系,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體系,自古希臘、羅馬至今的歐美文化體系,而前三者共同組成東方文化體系,後一者為西方文化體系。季羨林為東方民族的振興和東方文化的復興吶喊,提出東西方文化的變遷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季羨林表達的是一種歷史的、宏觀的看法,也是對長期以來統治世界的「歐洲中心主義」的積極反撥。

季羨林自1946年從德國回國,受聘北京大學,創建東方語文系,開拓中國東方學學術園地。在佛典語言、中印文化關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領域,創獲良多、著作等身,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學大師。中國東方學有季羨林這樣一位學術大師,實為中國東方學之福祉。

D. 中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有哪些謝謝

華東師大心理學系曾聚集了中國心理學界的「五虎將」:張耀翔、蕭孝嶸、謝循初、胡寄南、左任俠。
著名心理專家韓玉金,中美澳聯合(北京)國際醫學研究院院長
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專家張聲遠
著名心理專家畢希名教授
著名心理學專家李子勛教授
莫雷教授,華南師范大學副校長、中國心理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重點學科「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學術帶頭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應用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
申繼亮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發展心理研究所所長、中國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
白學軍教授,天津師范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心理學會常務理事、博士生導師
著名家庭教育和心理輔導專家金琰
著名家庭教育和心理輔導專家李宜嶸
著名心理學專家楊鳳池教授
著名老年心理衛生與精神病專家馬辛
魯潔,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名譽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教育學會德育專業委員會主任
1朱智賢(1908~1991),江蘇贛榆人。曾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
周先庚(1903~1996),安徽省全椒縣人,中國實驗心理學家
張耀翔(1893~1964),留美歸國後,曾任北京高師、滬江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校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肖孝嶸(1897~1963),中國心理學會、中國測驗學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中國教育學會等理事、上海市心理學會副理事長
汪敬熙(1893~1968),中國現代生理心理學家
唐鉞(1891~1987),中國現代實驗心理學家、心理學史家。中國心理學會北京市分會理事長、北京大學心理系教授。
孫國華(1902~1958),中國現代心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該所發生發展心理學組領導、中國心理學會理事、《心理學報》常務編輯。
潘菽(1889~1988),南京大學校長兼心理系主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
陸志韋(1894~1970),在美國留學獲心理學博士學位,任中國心理學會主席,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從事音韻學的研究工作,並擔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
曹日昌(1911~1969),獲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學位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心理學會副理事長
陳大齊(1886~1983),早年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專攻心理學,獲文學士學位,
任台灣大學教授,台灣政治大學教授、校長。
陳鶴琴(1892~1982),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
丁瓚(1910~1968),北京協和醫學院腦系科研究和講授醫學心理學
高覺敷(1896~1993),曾任中國心理學會副理事長、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教授。
郭任遠(1898~1970),赴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得到著名心理學教授托爾曼的賞識。1921年,發表《取消心理學上的本能說》,批評鋒芒不僅直指心理學權威哈佛大學心理學系主任麥獨孤,而且也觸及美國行為主義的創始人——華生。此文震驚美國心理學界。當時,郭任遠還只是大學四年級學生。

E. 中國第一個發展心理學著作的人

著名心理專家韓玉金,中美澳聯合(北京)國際醫學研究院院長
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專家張聲遠
著名心理專家畢希名教授
著名心理學專家李子勛教授
莫雷教授,華南師范大學副校長、中國心理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重點學科「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學術帶頭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應用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
申繼亮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發展心理研究所所長、中國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
白學軍教授,天津師范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心理學會常務理事、博士生導師
著名家庭教育和心理輔導專家金琰
著名家庭教育和心理輔導專家李宜嶸
著名心理學專家楊鳳池教授
著名老年心理衛生與精神病專家馬辛
魯潔,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名譽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教育學會德育專業委員會主任
1朱智賢(1908~1991),江蘇贛榆人。曾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
周先庚(1903~1996),安徽省全椒縣人,中國實驗心理學家
張耀翔(1893~1964),留美歸國後,曾任北京高師、滬江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校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肖孝嶸(1897~1963),中國心理學會、中國測驗學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中國教育學會等理事、上海市心理學會副理事長
汪敬熙(1893~1968),中國現代生理心理學家
唐鉞(1891~1987),中國現代實驗心理學家、心理學史家。中國心理學會北京市分會理事長、北京大學心理系教授。
孫國華(1902~1958),中國現代心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該所發生發展心理學組領導、中國心理學會理事、《心理學報》常務編輯。
潘菽(1889~1988),南京大學校長兼心理系主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
陸志韋(1894~1970),在美國留學獲心理學博士學位,任中國心理學會主席,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從事音韻學的研究工作,並擔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
曹日昌(1911~1969),獲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學位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心理學會副理事長
陳大齊(1886~1983),早年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專攻心理學,獲文學士學位,
任台灣大學教授,台灣政治大學教授、校長。
陳鶴琴(1892~1982),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
丁瓚(1910~1968),北京協和醫學院腦系科研究和講授醫學心理學
高覺敷(1896~1993),曾任中國心理學會副理事長、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教授。
郭任遠(1898~1970),赴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得到著名心理學教授托爾曼的賞識。1921年,發表《取消心理學上的本能說》,批評鋒芒不僅直指心理學權威哈佛大學心理學系主任麥獨孤,而且也觸及美國行為主義的創始人——華生。此文震驚美國心理學界。當時,郭任遠還只是大學四年級學生。

F. 詞譜子里的葉韻是什麼意思

葉(xié)韻,一作「諧韻」、「協韻」。詩韻術語。謂有些韻字如讀本音,便與同詩其他韻腳不和,須改讀某音,以協調聲韻,故稱。南北朝有些學者按當時語音讀《詩經》,感到好多詩句韻不和諧,便將作品中某些字臨時改讀某音。明陳第始用語音演變的原理,認為所謂葉韻的音是古代本音,讀古音就能諧韻,不應隨意改讀。"葉韻"或稱「葉句」(葉,同「協」,和諧之意)。
葉韻又稱葉音。由於語音發展、變化,後人讀先秦韻文,有些地方便會感到不
押韻,於是就臨時改變其中某一字的讀音,使之諧合。晉代徐邈、北周沈重已有改
讀之例,而南宋吳棫的《詩補音》和《韻補》始集大成。這種改字一般是主觀的,
像《詩經&8226;行露》上下章同一「家」字,朱熹分別葉音「谷」、「空」,大為人所
詬病。這種葉音法,跟後世科學地歸納古韻、構擬古音是完全不同的。明末清初,
顧炎武根據《詩經》等先秦韻文韻例、古文字諧聲關系以及聲訓、假借材料,離析
《廣韻》韻部,得到先秦實際韻部,現代音韻學進而據音理、方言、對音而構擬出
古音,這才是科學的方法。不過,葉音說是人們認識古音的一個階段,其中也有確
能反映上古音中字音關系、韻部分合的,如「下」葉音「戶」,此二字在上古確實
都在匣紐魚韻。南京大學劉曉南認為葉音大多反映作音者當時的方音,可參看其論
著。
注意:在繁體字中,「葉韻」的「葉」不能寫作「樹葉」的「葉」的繁體(草字頭+世+木),而是簡化字中的「葉」,因為此字在古時為另一字,和「葉」(繁體)不同音(讀xie二聲)、不同義。

熱點內容
教師三年個人發展規劃 發布:2025-05-15 08:59:20 瀏覽:116
校長師德師風情況總結 發布:2025-05-15 07:26:18 瀏覽:72
科高教育 發布:2025-05-15 04:51:38 瀏覽:764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5 03:39:22 瀏覽:833
葉開語文 發布:2025-05-15 03:38:08 瀏覽:879
北京假體隆鼻多少錢 發布:2025-05-15 02:49:41 瀏覽:117
年度師德師風自查報告 發布:2025-05-15 02:16:35 瀏覽:334
是在下輸了是什麼梗 發布:2025-05-15 01:59:54 瀏覽:289
教育課 發布:2025-05-15 00:39:16 瀏覽:887
筆畫視頻教學 發布:2025-05-15 00:06:14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