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文言文一篇

文言文一篇

發布時間: 2020-11-30 14:56:46

A. 一篇文言文

1.他狡詐,怕自己形陋,叫人扮自己接待使者:他多疑,事畢後派間諜聽消息;他殘酷,怕匈奴使對自己不利,派人追殺。
2.後來把代替別人做文章(代人做事)叫捉刀。
3.不恰當。因為匈奴使就是從相貌上看出「此乃英雄也」的;而「人不可貌相」常用在外表上看不出,實際上卻很有本領的場合。
4.能寫出傳神的眼神和氣勢,就是佳作。

B. 文言文一篇

固:本來 是:這
C
雖然任昉有這種說法,但未必是在說褘,不知道伯珵(黃鶴樓記作者),能讓什麼作為依據呢?
4參考3

C. 文言文一篇

這是《顏氏家訓》里的一段。
中心是要教育自己家裡的孩子們怎樣做才能有才有德,才能成就大事。

原文: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以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然人有坎稟,失於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孔子 曰:「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魏武、袁遺,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十七乃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游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餘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雲亦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皆終成大儒:此並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牆,亦為愚耳。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獨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學之興廢,隨世輕重。漢時賢俊,皆以一經弘聖人之道,上明天時,下該 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末俗已來不復爾,空守章句,但誦師言,施之世務,殆無一可。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為貴,不肯專儒。梁朝皇孫以下,總之年 ,必先入學,觀其志尚,出身己後,便從文吏,略無卒業者。冠冕,而為上者,則有何胤、劉獻、明山賓、周舍、朱異、周弘正、賀琛、賀革、蕭子政、劉綏等,兼通文史,不徒講說也。洛陽亦聞崔浩、張偉、劉芳,鄴下又見邢子才:此四儒者,雖好經術,亦以才博擅名。如此諸賢,故為上品。以外率多田野間人,音辭鄙陋,風操蚩拙,相與專固,無所堪能。問一言輒酬數百,責其指歸,或無要會。那下諺雲:「博士買驢,書卷三紙,未有『驢』字。」使汝以此為師,令人氣塞。孔子曰:「學也,祿在其中矣。」今勤無益之事,恐非業也。夫聖人之書,所以設教,但明練經文,粗通注義,常使言行有得,亦足為人;何必「仲尼居」即須兩紙疏義,燕寢、講堂,亦復何在?以此得勝,寧有益乎?光陰可惜,譬諸逝水。當博覽機要,以濟功業,必能兼美,吾無間焉。

俗間儒士,不涉群書,經緯之外,義疏而已。吾初八鄴,與博陵崔文彥交遊,嘗說《王粲集》中難鄭玄《尚書》事,崔轉為諸儒道之。始將發口,懸見排蹙,雲:「文集只有詩賦、銘、誄,豈當論經書事乎?且先儒之中,未聞有王粲也。」崔笑而退,竟不以《粲集》示之。魏收之在議曹,與諸博士議宗廟事,引據《漢似》,博士笑曰:「未聞《漢書》得證經術。」收便忿怒,都不復言,取《韋玄成傳》,擲之而起。博士一夜共披尋之,達明,乃來謝曰:「不謂玄成如此學也。」

鄴平之後,見徒入關。思魯嘗謂吾曰:「朝無祿位,家無積財,當肆筋力,以申供養。每被課篤,勤勞經史,未知為子,可得安乎?」吾命之曰:「子當以養為心,父當以學為教。使汝棄學徇財,豐吾衣食,食之安得甘?衣之安得暖?若務先王之道,紹家世之業,藜羹褐,我自欲之。」
校訂書籍,亦何容易,自揚雄、劉向,方稱此職耳。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或彼以為非,此以為是,或本同末異,或兩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
======================================================================================
譯文

從古以來的賢王聖帝,還需要勤奮學習,何況是普通百姓之人呢!這類事情遍見於經籍史書,我也不能一一列舉,只舉近代切要的,來啟發提醒你們。士大夫的子弟,幾歲以上,沒有不受教育的,多的讀到《禮記》、《左傳》,少的也起碼讀了《毛詩》和《論語》。到了加冠成婚年紀,體質性情稍稍定型,憑著這天賦的機靈,應該加倍教訓誘導。有志向的,就能因此磨煉,成就士族的事業;沒有成就功業志向的,從此怠惰,就成為庸人。人生在世,應當有所專業,農民則商議耕稼,商人則討論貨財,工匠則精造器用,懂技藝的人則考慮方法技術,武夫則練習騎馬射箭,文士則研究議論經書。然而常看到士大夫恥於涉足農商,羞於從事工技,射箭則不能穿鎧甲,握筆則才記起姓名,飽食醉酒,恍惚空虛,以此來打法日子,以此來終盡夭年。有的憑家世餘蔭,弄到一官半職,就自感滿足,全忘學習,遇到婚喪大事,議論得失,就昏昏然張口結舌,像坐在雲霧之中。公家或私人集會宴歡,談古賦詩,又是沉默低頭,只會打呵欠神懶腰。有見識的人在旁看到,真替他羞得無處容身。為什麼不願用幾年時間勤學,以致一輩子長時間受愧辱呢?

D. 一篇文言文

1)對句子的理解。
①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
這句話點明了文章要講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點。起到總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
從孔君平來拜見孩子的父親一事看,兩家的關系很好,常來常往。所以當得知孩子的父親不在時,孔並沒有馬上離開,而是叫出了這個孩子。可見,孔與孩子很熟。
③為設果,果有楊梅。
誰為誰設果?聯繫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看起來孩子很有禮貌,很會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這是故事中的重點部分。孔君平看到楊梅,聯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楊,它叫楊梅,你們本是一家嘛!這信手拈來的玩笑話,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應聲答道:「沒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這回答巧妙在哪裡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沒有生硬地直接說「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採用了否定的方式,說「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轉對答,既表現了應有的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楊梅豈是我家的果」這個意思,使孔君平無言以對。因為他要承認孔雀是他家的鳥,他說的話才立得住腳。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維的敏捷,語言的機智幽默。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於現在的「家禽」,這里的「家」和「禽」各自獨立表達意思。
(2)對詞語的理解。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夫子:舊時對學者或老師的尊稱。
設:擺放,擺設。
甚:很。
詣:拜見。
未聞:沒有聽說過。
示:給……看。
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乃:就;於是。
曰:說
(3)對題目的理解
楊氏之子
楊氏:姓楊的
之:助詞,相當於「的」
子:兒子
把它連接起來,意思為:姓楊的兒子
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本文講述了梁國姓楊的一家中的九歲男孩的故事。故事大意是這樣的:
在梁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家裡有個九歲的兒子,他非常聰明。有一天,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恰巧他父親不在家,孔君平就把這個孩子叫了出來。孩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其中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給孩子看,並說:「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馬上回答說:「我可沒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
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
選編本課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開始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學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語言的風趣機智。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流利,讀懂句子,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
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本文講述了梁國姓楊的一家中的九歲男孩的故事。故事大意是這樣的:
在梁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家裡有個九歲的兒子,他非常聰明。有一天,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恰巧他父親不在家,孔君平就把這個孩子叫了出來。孩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其中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給孩子看,並說:「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馬上回答說:「我可沒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
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
這是小學生初次接觸到的文言文。學習本文應重點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特別要注意停頓的恰當。舉例如下: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本文雖行文簡潔,不足百字,但古今字義不同是學生閱讀理解的難點。要採取以下步驟幫助學生理解短文的意思:
(1)學生嘗試讀文,根據學生讀文情況教師示範讀文,幫助學生在把短文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2)在讀通課文後,請學生根據注釋、插圖和聯繫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話的意思。教師加以點撥,如:「為設果」是說誰為誰擺放水果?「家禽」是現在說的「家禽」嗎?使學生能貫通上下文。
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後,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在讀中體會九歲孩子的回答妙在什麼地方,交流對這個問題的體會。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對比:「孔雀是夫子家禽」「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有什麼不一樣,體會這個孩子回答的委婉和機智。

E. 一篇古文

李封為延陵令,吏人有罪不加杖罰,但令裹碧頭巾以辱之,隨所犯輕重,以日數為等級,日滿乃釋。吳人著此服出入州鄉為恥。皆相勸勵,無敢僭違。稅賦常先州縣。及去官,竟不棰一人。
翻譯:李封做延陵縣令,手下使役之人犯了錯誤,不用杖責刑罰,只命令讓犯了錯誤的人頭戴綠色的頭巾以表示侮辱。根據所犯錯誤的輕重,佩戴不同的時間,作為處罰犯錯之人的等級規格。佩戴滿規定的時間,才可以摘下來,吳地人以佩戴這種頭巾,穿行鄉里,為極大的侮辱,都互相監督勉勵,沒有敢不安本分,觸犯法律的。李封治下的延陵縣,征納到的稅賦,常常高於其它州縣。截止到李封縣令任期期滿,卸任而去,竟沒有處罰一個人(沒有人觸犯法律)

F. 一篇文言文閱讀

石崇與王愷爭豪,並窮綺麗,以飾輿服。武帝,愷之甥也,每助愷。嘗以一珊瑚樹高二尺許賜愷,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愷以示崇。崇視訖,以鐵如意擊之,應手而碎。愷既惋惜,又以為疾己之寶,聲色甚厲。崇曰:「不足恨,今還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樹,有三尺四尺、條干絕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愷者甚眾。愷惘然自失。
選自《世說新語·汰侈》

注釋
窮:盡,用盡。
綺麗:泛指華麗的物品。
輿服:車輛、冠冕和服裝。
嘗:曾經。
枝柯:枝條。
扶疏:茂盛的樣子。
罕:少有。
示:給.....看。
訖:完畢。
鐵如意:搔背癢的工具,因能解癢如人意,故名。一端做成靈芝形或雲葉形,供觀賞。
疾:同「嫉」,嫉妒。
色:臉色
厲:嚴厲。
恨:遺憾。
卿:此處為對對方的稱謂。
條干:枝條樹干。
絕世:世上少見。
如愷許比:同王愷那棵珊瑚樹差不多相等的
甚眾:非常之多。
罔然:失意的樣子。
自失:自感失落。
翻譯:
石崇和王愷比闊鬥富,兩人都用盡最鮮艷華麗的東西來裝飾車馬、服裝。晉武帝是王愷的外甥,常常幫助王愷。他曾經把一棵二尺來高的珊瑚樹送給王愷,這棵珊瑚樹枝條繁茂,世上很少有和它相當的。王愷把珊瑚樹拿來給石崇看,石崇看後,拿鐵如意敲它,馬上就打碎了。王愷既惋惜,又認為石崇是妒忌自己的寶物,說話時聲音和臉色都非常嚴厲。石崇說:「不值得發怒,現在就賠給你。」於是就叫手下的人把家裡的珊瑚樹全都拿出來,三尺、四尺高的,樹干、枝條舉世無雙,光彩奪目的有六七棵,像王愷那樣的就更多了。王愷看了,自感失落。

導讀
石崇與王愷都是西晉時期的官僚貴族,他們對百姓生活巧取豪奪,生活奢靡腐化,經常爭豪鬥富,曾以蠟代薪,做錦步幛五十里,以競奢華。王愷雖然得到了其外甥晉武帝的資助,卻常常敵不過石崇。從本文所記的事例中,亦樂見其流風之一斑。

G. 一篇文言文的意思

晉文公的時候,炊事官上的烤肉上有毛發纏繞在上面。文公叫炊事官來訓斥道:「你想讓寡人噎著嗎?為什麼在烤肉上繞著毛發?」管家不斷磕頭下拜請罪道:「我有三條致死的罪:拿磨刀石磨刀,磨得比干將(的劍)還鋒利,切斷肉而毛不斷,這是我的第一條罪;拿木棍穿肉塊卻看不見毛發,這是我的第二條罪;用熾烈的爐子,炭火都是通紅的,肉烤熟了但是毛發卻不會被燒掉,這是我的第三條罪。這堂屋下是不是暗藏著嫉恨我的人吧?」文公說:「對啊!」於是召集堂下的所有人責問,真的(找到了),於是訓斥了他一頓。

H. 一篇文言文

【原文】

前秦①苻融,為冀州牧②。有老姥③於路遇劫,喝賊④,路人為逐擒之,賊反誣路人。時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見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並走,先出鳳陽門者非賊。」既而還入,融正色謂後出者曰:「汝真賊也,何誣⑤人乎!」賊遂服罪。蓋以賊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賊也。

蓋辨誣之術,唯博聞、深察,不可欺惑,乃能精焉。苻融驗走而得其實,可謂察之深而辨之明矣。

(選自宋·鄭克《折獄龜鑒》)

【注釋】

①前秦:晉朝末年氐族人在中國北部建立的秦國。②冀州牧:冀州的行政長官。冀州,古州名,在今河北省一帶。③姥:年長的婦人。④喝賊:拉長聲音喊「有賊」。⑤誣:冤枉。

【譯文】

前秦的苻融擔任冀州牧時,有個老婦人在路上遇到了劫盜,大聲呼喊捉賊。一個過路人追上去,替她抓住了賊,可是賊卻反誣過路人是賊。當時天色已經昏黑,無法辨認他們誰是賊,只好一並送到官府。苻融見了笑著說:「這是容易查清的。可以讓他們二人一起跑,先跑出鳳陽門的就不是賊。」過了一會兒兩人跑完了回來,苻融嚴厲地對後跑出鳳陽門的人說:「你是真正的賊,為什麼要冤枉好人呢!」賊於是服罪。原來這是因為這個賊如果善於奔跑,決不會被人抓住,所以就知道不善跑的人是賊。

大概辨明誣陷的方法,只有見聞廣博,觀察深刻,不被欺騙迷惑,才能夠精通。苻融檢驗賽跑而查清了事實,可以說是觀察深刻,辨析明白了。

【閱讀訓練】

1.解釋:

(1)為 (2)孰 (3)乃 (4)既而 (5)正色

2.翻譯:
(1)路人為逐擒之,賊反誣路人。

(2)苻融驗走而得其實,可謂察之深而辨之明矣。

3.苻融認為跑在後面的是賊,其依據是(用原文語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
4.苻融通過驗走而查清了事實,說明了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做,擔任 (2)誰,哪一個 (3)就,於是 (4)過了一會兒 (5)用嚴肅或嚴厲的神色
3.蓋以賊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賊也。
4.只有見聞廣博,觀察深刻,才能辨析明了,不被迷惑,查清事實。

I. 文言文一篇……要全文的翻譯啊啊!!

【原文】來
王、劉每不重蔡公源[1]。二人嘗詣蔡,語良久,乃問蔡曰:"公自言何如夷甫[2]?"答曰:"身[3]不如夷甫。"王、劉相目而笑曰:"公何處不如?"答曰:"夷甫無君輩客。"
【注釋】
[1]王、劉:即王濛、劉惔。蔡公:即蔡謨。
[2]夷甫:即王衍。
[3]身:我。
【譯文】
王濛、劉真長常常不尊重蔡謨。兩人曾經去看望蔡謨,談了很久,竟問蔡謨說:"您自己說說您比夷甫怎麼樣?"蔡謨回答說:"我不如夷甫。"王濛和劉真長相視而笑,又問:"您什麼地方不如?"蔡謨回答說:"夷甫沒有你們這樣的客人。"
【評析】
因為看不起蔡謨,王濛、劉惔就總想找機會讓蔡謨難堪,讓他下不來台。而蔡謨則巧妙地語含譏諷,利用王、劉的嘲笑諷刺他們,稱自己不如王衍是由於王衍身邊沒有王濛、劉惔這樣的人的緣故,而暗含的意思就是自己因為身邊有了王濛和劉惔,所以就阻礙了他進步,讓王濛和劉惔自討沒趣。

J. 找一篇文言文

圯上老人 《史記·留侯世家》

良嘗閑從容步遊了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疆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之,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

釋譯:張良閑著無事,就到下邳的橋上去散步遊逛。有一位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立腳的地方,故意把鞋拋到橋下,看著張良說:「小夥子,下去把鞋取上來!」張良既驚訝又氣惱,想揍他;可是因見他年歲大了,強忍怒火,下了橋,給他把鞋取上來。老人說:「給我穿上!」張良心裡想,既然已經給他取了鞋,穿就穿吧,於是就跪著給他穿。那位老人伸出腳來,讓張良把鞋穿好,笑著走了。張良很驚詫,就用眼睛盯著他。他大約走出一里遠,又返了回來,說:「年輕人倒是可以教育的!五天後的清晨,你在這里和我會面。」張良覺得很奇怪,就跪下說:「好吧。」經過幾次考驗,這圯上老人終於送給張良一部《太公兵法》,告訴他:「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就是說:讀了這部書,就可以做帝王的軍師了。並自我介紹說自己就是黃石公。

熱點內容
教師三年個人發展規劃 發布:2025-05-15 08:59:20 瀏覽:116
校長師德師風情況總結 發布:2025-05-15 07:26:18 瀏覽:72
科高教育 發布:2025-05-15 04:51:38 瀏覽:764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5 03:39:22 瀏覽:833
葉開語文 發布:2025-05-15 03:38:08 瀏覽:879
北京假體隆鼻多少錢 發布:2025-05-15 02:49:41 瀏覽:117
年度師德師風自查報告 發布:2025-05-15 02:16:35 瀏覽:334
是在下輸了是什麼梗 發布:2025-05-15 01:59:54 瀏覽:289
教育課 發布:2025-05-15 00:39:16 瀏覽:887
筆畫視頻教學 發布:2025-05-15 00:06:14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