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風地動儀文言文翻譯
1. 張衡傳原文+翻譯
《張衡傳》
【原文】
時政事漸損,權移於下,衡因上疏陳事。後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嘗問天下所疾惡者。宦官懼其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凶倚仗,幽微難明。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譯文】
當時政治昏暗,中央權力向下轉移,張衡於是給皇帝上書陳述這些事。後來被升為侍中,皇帝讓他進皇宮,在皇帝左右,對國家的政事提意見。皇帝曾經向張衡問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誰。宦官害怕張衡說出他們,都給他使眼色,張衡於是沒對皇帝說實話。但那些宦黨終究害怕張衡成為禍患,於是一起詆毀他。張衡常常思謀自身安全的事,認為福禍相因,幽深微妙,難以看清,於是寫了《思玄賦》表達和寄託自己的情思。
(漢順帝)永和初年,張衡調離京城,擔任河間王的相。當時河間王驕橫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戶,豪門大戶他們一起胡作非為。張衡上任之後治理嚴厲,整飭[chi]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黨的姓名,一下子同時逮捕,拘押起來,於是上下敬畏恭順,稱贊政事處理得好。(張衡)在河間相位上任職三年,給朝廷上書,請求辭職回家,朝廷任命他為尚書。張衡活了六十二歲,於永和四年去世。
2. 河南人張衡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 這篇文言文的翻譯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翻譯】
順帝陽嘉元年,張衡又製造了候風地動儀。這個地動儀是用純銅鑄造的,直徑有8尺,上下兩部分相合蓋住,中央凸起,樣子像個大酒尊。外面用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裝飾。內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銅柱,銅柱的周圍伸出八條滑道,還裝置著樞紐,用來撥動機件。外面有八條龍。龍口各含一枚銅丸,龍頭下面各有一個蛤蟆,張著嘴巴,准備接住龍口吐出的銅丸。儀器的樞紐和機件製造得很精巧,都隱藏在酒尊形的儀器中,覆蓋嚴密得沒有一點縫隙。如果發生地震,儀器外面的龍就震動起來,機關發動,龍口吐出銅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銅丸震擊的聲音清脆響亮,守候機器的人因此得知發生地震的消息。地震發生時只有一條龍的機關發動,另外七個龍頭絲毫不動。按照震動的龍頭所指的方向去尋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實際發生的地震來檢驗儀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靈驗如神。從古籍的記載中,還看不到曾有這樣的儀器。有一次,一條龍的機關發動了,可是洛陽並沒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學者都怪它這次沒有應驗。幾天後,驛站上傳送文書的人來了,證明果然在隴西地區發生地震,大家這才都嘆服地動儀的絕妙。從此以後,朝廷就責成史官根據地動儀記載每次地震發生的方位。
3. 張衡傳原文及翻譯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游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歷算。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璣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
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時政事漸損,權移於下,衡因上疏陳事。後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嘗問天下所疾惡者。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凶倚仗,幽微難明。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譯文
張衡,字平子,是南陽郡西鄂縣人。張衡年輕時就擅長寫文章,曾到「三輔」一帶游學,於是就進了洛陽,在太學學習,於是通曉五經,貫通六藝,雖然才華比一般的人高,但並不因此而驕傲自大。(他)平時舉止從容,態度平靜,不喜歡與世俗之人交往。
永元年間,他被推舉為孝廉,卻不應薦,屢次被公府徵召,都沒有就任。此時社會長期太平無事,從王公貴族到一般官吏,沒有不過度奢侈的。張衡於是摹仿班固的《兩都賦》寫了《二京賦》,用它來(向朝廷)諷喻規勸。這篇賦,他)精心構思潤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將軍鄧騭認為他的才能出眾,屢次徵召他,他也不去應召。
張衡善於器械製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氣象和歷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漢安帝常聽說他擅長術數方面的學問,命公車特地徵召他,任命他為郎中。兩次遷升為太史令。於是,張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陰陽之學(包括天文、氣象、歷法諸種學問),精闢地研究出測天文儀器的正確道理,製作渾天儀,著成《靈憲》《算罔論》論述極其詳盡。
(漢)順帝初年,(張衡)又兩次轉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職。張衡不趨附當時的那些達官顯貴,他所擔任的官職,總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從太史令上離任後,過了五年,又回到這里。順帝陽嘉元年,張衡又製造了候風地動儀。這個地動儀是用純銅鑄造的,直徑有8尺,上下兩部分相合蓋住,中央凸起,樣子像個大酒樽。
外面用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裝飾。內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銅柱,銅柱的周圍伸出八條滑道,用來撥動機件。外面有八條龍。龍口各含一枚銅丸,龍頭下面各有一個蛤蟆,張著嘴巴,准備接住龍口吐出的銅丸。儀器的樞紐和機件製造得很精巧,都隱藏在酒尊形的儀器中,覆蓋嚴密得沒有一點縫隙。如果發生地震,儀器外面的龍就震動起來,
機關發動,龍口吐出銅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銅丸震擊的聲音清脆響亮,守候機器的人因此得知發生地震的消息。地震發生時只有一條龍的機關發動,另外七個龍頭絲毫不動。按照震動的龍頭所指的方向去尋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實際發生的地震來檢驗儀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靈驗如神。從古籍的記載中,還看不到曾有這樣的儀器。
有一次,一條龍的機關發動了,京城的學者都責怪它這次沒有應驗。幾天後,驛站上傳送文書的人來了,證明果然在隴西地區發生地震,大家這才都嘆服地動儀的絕妙。從此以後,朝廷就責成史官根據地動儀記載每次地震發生的方位。當時政治昏暗,中央權力向下轉移,張衡於是給皇帝上書陳述這些事。後來被升為侍中,皇帝讓他進皇宮,在皇帝左右,對國家的政事提意見。
皇帝曾經向張衡問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誰。宦官害怕張衡說出他們,都給他使眼色,張衡於是沒對皇帝說實話。但那些宦黨終究害怕張衡成為禍患,於是一起詆毀他。張衡常常思謀自身安全的事,認為福禍相因,幽深微妙,難以看清於是寫了《思玄賦》表達和寄託自己的情思。
(漢順帝)永和初年,張衡調離京城,擔任河間王的相。當時河間王驕橫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戶,豪門大戶他們一起胡作非為。
張衡上任之後,治理嚴厲,整飭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黨的姓名,一下子同時逮捕,於是上下敬畏恭順,稱贊政事處理得好。(張衡)在河間相位上任職三年,給朝廷上書,請求辭職回家,朝廷任命他為尚書。張衡活了六十二歲,於永和四年去世。
4. 文言文《候風地動儀》的問題
根源在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沒有發展起來,這又是因為我國中央集權的封建體制。
5. 宋史章衡傳文言文翻譯
原文: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游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歷算。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機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時政事漸損,權移於下,衡因上疏陳事。後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嘗問天下所疾惡者。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凶倚伏,幽微難明。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著《周官訓詁》,崔瑗以為不能有異於諸儒也。又欲繼孔子《易》說《彖》、《象》殘缺者,竟不能就。所著詩、賦、銘、七言、《靈憲》、《應閑》、《七辯》、《巡誥》、《懸圖》凡三十二篇。
譯文:
張衡,字平子,是南陽郡西鄂縣人。張衡年輕時就擅長寫文章,在「三輔」一帶游學,於是就進了洛陽,在太學學習,於是通曉五經,貫通六藝,雖然才華比一般的人高,但並不因此而驕傲自大。(他)平時舉止從容,態度平靜,不喜歡與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間,他被推舉為孝廉,卻不應薦,屢次被公府徵召,都沒有就任。此時社會長期太平無事,從王公貴族到一般官吏,沒有不過度奢侈的。張衡於是模仿班固的《兩都賦》寫了《二京賦》,用它來(向朝廷)諷喻規勸。(這篇賦,他)精心構思文章的組織、布局、命意、修辭,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將軍鄧騭對他的才能感到驚訝,屢次徵召他,他也不去應召。
張衡善於器械製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氣象和歷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漢安帝常聽說他擅長術數方面的學問,命公車特地徵召他,授予他郎中的官職。後來遷升為太史令。於是,張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陰陽之學(包括天文、氣象、歷法諸種學問),精闢地研究出測天文儀器的正確道理,製作渾天儀,著成《靈憲》《算罔論》等書籍,論述極其詳盡。
(漢)順帝初年,(張衡)又兩次轉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職。張衡不趨附當時的那些達官顯貴,他所擔任的官職,總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從太史令上離任後,過了五年,又回到這里。
順帝陽嘉元年,張衡又製造了候風地動儀。這個地動儀是用純銅鑄造的,直徑有8尺,上下兩部分相合蓋住,中央凸起,樣子像個大酒樽。外面用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裝飾。內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銅柱,銅柱的周圍伸出八條滑道,還裝置著樞紐,用來撥動機件。外面有八條龍。龍口各含一枚銅丸,龍頭下面各有一個蛤蟆,張著嘴巴,准備接住龍口吐出的銅丸。儀器的樞紐和機件製造得很精巧,都隱藏在酒尊形的儀器中,覆蓋嚴密得沒有一點縫隙。如果發生地震,儀器外面的龍就震動起來,機關發動,龍口吐出銅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銅丸震擊的聲音清脆響亮,守候機器的人因此得知發生地震的消息。地震發生時只有一條龍的機關發動,另外七個龍頭絲毫不動。按照震動的龍頭所指的方向去尋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實際發生的地震來檢驗儀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靈驗如神。從古籍的記載中,從來沒有這種事。有一次,一條龍的機關發動了,可是洛陽並沒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學者都責怪它這次沒有應驗。幾天後,驛站上傳送文書的人來了,證明果然在隴西地區發生地震,大家這才都嘆服地動儀的絕妙。從此以後,朝廷就責成史官根據地動儀記載每次地震發生的方位。
當時政治昏暗,中央權力向下轉移,張衡於是給皇帝上書陳述這些事。後來被升為侍中,皇帝讓他進皇宮,在皇帝左右,對國家的政事提意見。皇帝曾經向張衡問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誰。宦官害怕張衡說出他們,都給他使眼色,張衡於是沒對皇帝說實話而出了皇宮。但那些宦黨終究害怕張衡成為禍患,於是一起詆毀他。張衡常常思謀自身安全的事,認為福禍相因,幽深微妙,難以看清,於是寫了《思玄賦》表達和寄託自己的情思。
(漢順帝)永和初年,張衡調離京城,擔任河間王的相。當時河間王驕橫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戶,與他們一起胡作非為。張衡上任之後治理嚴厲,整飭[chi]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黨的姓名,一下子同時逮捕,拘押起來,於是上下敬畏恭順,稱贊政治清明。(張衡)在河間相位上任職三年,給朝廷上書,請求辭職回家,朝廷任命他為尚書。張衡活了六十二歲,於永和四年去世。
6. 侯風地動儀 譯文
陽嘉元年(公復元132年)張衡又製造候風地動儀。地動儀用銅鑄成,外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蓋。內部有都柱,都柱傍有八道,並有精巧的傳動機構。地動儀外部有八條口內含銅丸的龍,下有八個張嘴的蟾蜍,遇有地震,內部的機關會被觸動,使龍口之丸吐出,掉入下面的蟾蜍口中,發出激揚的振聲。由於只有一個龍吐丸,而其它的龍頭不動,觀測者根據龍珠掉落的方向,可知地震的方位。有一次,一個龍吐丸但是人們沒有感覺地動,洛陽的學者都認為候風地動儀不能驗震,但是過幾天,報來隴西地震的消息,於是人們都嘆服地動儀的精妙。從此以後史官開始依此記錄地震的方位。
7. 翻譯文言文
張衡,字平子,是南陽郡西鄂縣人。張衡年輕時就擅長寫文章,曾到「三輔」一帶游學,接著進了洛陽,在太學學習,於是通曉五經,貫通六藝,雖然才華高於世人,卻並不驕傲自大。(他)總是舉止穩重、神態淡泊、寧靜,不喜歡與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間,被推舉為孝廉,卻不應薦,屢次被公府徵召,都沒有就任。此時社會長期太平無事,從王公貴族到一般官吏,沒有不過度奢侈的。張衡於是摹仿班固的《兩都賦》寫了《二京賦》,用它來(向朝廷)諷喻規勸。(這篇賦,他)精心構思潤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將軍鄧騭認為他是奇才,屢次徵召他,他也不去應召。
張衡善於器械製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氣象和歷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漢安帝常聽說他擅長術數方面的學問,命公車特地徵召他,任命他為郎中。兩次遷升為太史令。於是,張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陰陽之學(包括天文、氣象、歷法諸種學問),精闢地研究出測天文儀器的正確道理,製作渾天儀,著成《靈憲》《算罔論》等書籍,論述極其詳盡。
(漢)順帝初年,(張衡)又兩次轉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職。張衡不趨附當時的那些達官顯貴,他所擔任的官職,就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從太史令上離任後,過了五年,又回到這里。
順帝陽嘉元年,張衡又製造了候風地動儀。這個地動儀是用純銅鑄造的,直徑有8尺,上下兩部分相合蓋住,中央凸起,樣子像個大酒尊。外面用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裝飾。內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銅柱,銅柱的周圍伸出八條滑道,還裝置著樞紐,用來撥動機件。外面有八條龍。龍口各含一枚銅丸,龍頭下面各有一個蛤蟆,張著嘴巴,准備接住龍口吐出的銅丸。儀器的樞紐和機件製造得很精巧,都隱藏在酒尊形的儀器中,覆蓋嚴密得沒有一點縫隙。如果發生地震,儀器外面的龍就震動起來,機關發動,龍口吐出銅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銅丸震擊的聲音清脆響亮,守候機器的人因此得知發生地震的消息。地震發生時只有一條龍的機關發動,另外七個龍頭絲毫不動。按照震動的龍頭所指的方向去尋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實際發生的地震來檢驗儀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靈驗如神。從古籍的記載中,還看不到曾有這樣的儀器。有一次,一條龍的機關發動了,可是洛陽並沒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學者都奇怪它這次沒有應驗。幾天後,驛站上傳送文書的人來了,證明果然在隴西地區發生地震,大家這才都嘆服地動儀的絕妙。從此以後,朝廷就責成史官根據地動儀記載每次地震發生的方位。
當時政治昏暗,中央權力向下轉移,張衡於是給皇帝上書陳述這些事。後來被升為侍中,皇帝讓他進皇宮,在皇帝左右,對國家的政事提意見。皇帝曾經向張衡問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誰。宦官害怕張衡說出他們,都給他使眼色,張衡於是沒對皇帝說實話。但那些宦黨終究害怕張衡成為禍患,於是一起詆毀他。張衡常常思謀自身安全的事,認為福禍相因,幽深微妙,難以看清,於是寫了《思玄賦》表達和寄託自己的情思。
(漢順帝)永和初年,張衡調離京城,擔任河間王的相。當時河間王驕橫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戶,與河間王一起胡作非為。張衡上任之後治理嚴厲,整飭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黨的姓名,一下子同時逮捕,拘押起來,於是上下敬畏恭順,稱贊政事處理得好。(張衡)在河間相位上任職三年,給朝廷上書,請求辭職回家,朝廷任命他為尚書。張衡活了六十二歲,於永和四年去世。
8. 《候風地動儀》翻譯
張衡,字平子,是南陽郡西鄂縣人。張衡年輕時就善於寫文章,張衡擅長機械方面製造的技巧,尤其專心研究天文、氣象、歲時節候的推算。漢安帝常聽說張衡精通天文、歷法等術數方面的學問,就派官府專車,特地召請(張衡)任命他為郎中,後又升為太史令。於是他研究、考察了自然界的變化,精妙透徹地掌握了測天儀器的原理,製造了渾天儀,寫了《靈憲》、《算罔論》等關於歷法、數學方面的論著,論述十分詳盡明白。
(順帝)陽嘉元年,(張衡)又製造了候風地動儀。是用純銅鑄造的,直徑有八尺,蓋子中央凸起,樣子象個大酒樽。外面用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裝飾,內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銅柱,銅柱周圍伸出八條滑道,(還)裝置著樞紐,(用來)撥動機件。外面有八條銅龍,龍口各含一枚銅丸,(龍頭)下面各有一個蛤蟆,張著嘴巴,准備接住龍口吐出的銅丸,儀器的樞紐和機件製造的巧妙,都隱藏在酒樽形的儀器中,覆蓋嚴密得沒有一點縫隙。如果發生地震,儀器外面的龍就震動起來,機關發動,龍口吐出銅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銅丸)震擊的聲音清脆響亮,守候儀器的人因此知道發生了地震。(地震發生時)雖然只有一條龍的機關發動,另外七個龍頭絲毫不動,尋找它的方向,就能知道地震的地方。用實際發生的地震來檢驗儀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靈驗如神。從古籍的記載中,還看不到這樣的儀器。曾有一次,一條龍的機關發動了,可是(洛陽)並沒有感到地震,京城裡的學者都驚異地動儀這次怎麼不靈驗了。幾天後,驛站上傳送文書的人來了,證明果然在隴西地區發生了地震,於是全都嘆服地動儀的巧妙。從此以後,(朝廷)就責成史官根據地動儀,記載每次地震發生的方位。
9. 求《張衡傳》中句子翻譯
①用事實來驗證它(指候風地動儀),就像神靈一樣符合。自從有史書典籍的記載以來,還沒有像這樣靈驗的。
②京師的學者都奇怪地動儀沒有應驗。
咸:都。
怪:認為……奇怪。
其:它,這里指地動儀。
征:證據,可以驗證之意。
10. 復造候風地動儀 以精銅鑄成 這一句的翻譯
張衡又製造了用精銅鑄成的候風地動儀。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