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學科人物
1. 何為藝術
藝術 ART
【解釋】
1.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文學、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工藝等。
2.指富有創造性的方式。例如:領導藝術。
3.形狀獨特而美觀的。
對於藝術,通常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認識。 第一是從精神層面,把藝術看作是文化的一個領域或文化價值的一種形態,把它與宗教、哲學、倫理等並列。第二是從活動過程的層面來認識藝術,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家的自我表現、創造活動,或對現實的模仿活動。第三是從活動結果層面,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品,強調藝術的客觀存在。一般認為,藝術是人們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藝術活動是人們以直覺的、整體的方式把握客觀對象,並在此基礎上以象徵性符號形式創造某種藝術形象的精神性實踐活動。它最終以藝術品的形式出現,這種藝術品既有藝術家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反映,也有藝術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價值觀等主體性因素,它是一種精神產品。藝術與其它意識形態的區別在於它的審美價值,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徵。藝術家通過藝術創作來表現和傳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和審美理想,欣賞者通過藝術欣賞來獲得美感,並滿足自己的審美需要。唯美主義是審美的最完美發揮。除審美價值外,藝術還具有其它社會功能,如認識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娛樂功能等。其中藝術的社會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而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歷史、了解人生,它不同於科學的認識功能。藝術的教育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潛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態度、價值觀念等的深刻變化,它不同於道德教育。藝術的娛樂觀念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而滿足審美需要,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它不同於生理快感。
【種類】
繪畫、雕塑、工藝、建築、音樂、舞蹈、文學、戲劇、電影、游戲 藝術的種類繁多,根據不同的分類標准,可將藝術分為以下一些類型:
依據藝術形象的存在方式可分為 時間藝術、空間藝術和時空藝術。美術是一種空間藝術。
依據藝術形象的審美方式可分為 聽覺藝術、視覺藝術和視聽藝術。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
依據藝術的物化形式藝術可分為 動態藝術和靜態藝術。美術主要是一種靜態藝術。
依據藝術分類的美學原則可分為 實用藝術、造型藝術、表演藝術、語言藝術和綜合藝術。美術是一種造型藝術。
依據藝術形象的表現方式可分為 表現藝術和再現藝術。美術中既有表現性的,也有再現性的。
依據藝術行為的表現方式可分為 行為藝術、肢體藝術等
【藝術與美術】
需要指出的是,關於「藝術」與「美術」的含義和適用范圍,在東西方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的。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它們的概念和使用它們。
在西方,"藝術"與"美術"都源於古羅馬的拉丁文「art」,原義是指相對於"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藝",泛指各種用手工製作的藝術品以及音樂、文學、戲劇等,當時廣義的art甚至還包括制衣、栽培、拳術、醫術等方面的技藝。到了古希臘時期,藝術的概念仍是與技藝、技術等同的,但古希臘的繪畫與雕塑在公元前五世紀發展到成熟階段時,已基本確立了一套古典美的標准,為日後藝術涵義的演變埋下了伏筆。直到文藝復興時期,藝術逐漸與"美的"等同起來,18世紀中期,基於美的藝術概念體系方才正式建立,藝術成了審美的主要對象。今天,英語中的"art"一詞仍然既作"藝術"解,又作"美術"解,它既可以用來指音樂、舞蹈、文學、戲劇、電影等其它各種藝術門類,有時又專門用來要指稱包括繪畫、雕塑、工藝、建築在內的視覺藝術。在很多西方著作中我們甚至還會看到,作者所說的"art"其實僅僅就是指我們中國人所認為的美術的一部分:繪畫。而他們的"the fine arts"(我們直接譯作「美術」),也仍然是指詩歌、音樂、繪畫、雕塑、建築等。 「美術」這個專門名詞在中國是從新文化運動開始被文藝家和教育家普遍運用的。當時蔡元培運用"美術"這個術語時,也還包括了詩歌和音樂。其後,中國的文藝界、教育界把"美術"和"藝術"的概念逐漸分離開來,"藝術"是一切藝術門類的總稱,它是用不同的形象化手段來反映自然和社會,表現人類情感的一門大人文學科,它包羅了美術、音樂、詩歌、舞蹈、戲劇、電影、書法等,也包括服飾、園林等很大的范圍。而"美術",則專門用來指藝術的一個重要分支——即視覺藝術部分。總之,在漢語中我們有"藝術"與"美術"兩個詞,它們的含義不同,指稱的范圍有別,而在英語中卻只有一個詞"art",它既用來泛指一切藝術門類,也用來專指所有藝術門類的一個部分——美術,甚至美術中的一個方面——繪畫。這便是東西方在"藝術"和"美術"兩個詞的含義和應用范圍上的差異。 美術是以物質材料為媒介,塑造可觀的靜止的,占據一定平面或立體空間的藝術形象的藝術.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同時也是一種生產形態。 通常指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藝術等在空間開展的、表態的、訴之於人們視覺的一種藝術。十七世紀歐洲開始使用這一名稱時 ,,泛指具有美學意義的繪畫、雕刻、文學、音樂等。我「五四」前後開始普遍應用這一名詞時,也具有相當於整個藝術的涵義。例如魯迅在一九一三年解釋「美術」一詞時寫道:「美術為詞……譯自英之愛忒。愛忒雲者,原出希臘,其誼為藝。隨後不久,我國另以「藝術」,一詞翻譯「愛忒」,「美術」一詞便成為專指繪畫等視覺藝術的名稱了。藝術給了我們很大的影響
【藝術傳播】
藝術傳播即指藉助於一定的物質媒介和傳播方式,將藝術信息或作品傳遞給接受者的過程。 藝術接受即指在傳播的基礎上,以藝術作品為對象、以鑒賞者為主體,積極能動的消費、鑒賞和批評活動。 以往從藝術作品到藝術欣賞,大多採用簡單的、直接的傳播方式,傳播的意義並未引起人們的關注,這主要是由於生產力水平及科技水平的局限,致使傳播功能落後,未能對藝術活動產生較大的影響。而在近百年、特別是近幾十年來,世界科學技術的迅捷發展對於藝術活動產生了巨大影響。電子技術、衛星技術、計算機技術等高新科技的發展以及在文化藝術領域的廣泛應用,使藝術傳播方式和功能獲得重大進展。它不僅使影視藝術成為當今最具有大眾性的藝術樣式,同時也將其中許多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影響到其它藝術樣式,視像技術的優越性功能得到充分的體現。藝術傳播在當代藝術活動領域,已經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對於藝術品的傳播形式、規模、速度、周期、增殖量大小,以及對於接受者的接受方式、欣賞情趣等,都具有極大的影響。 藝術的接受,包括藝術的消費、鑒賞和批評,是藝術活動的終點,也是藝術家及藝術作品內在價值獲得最終實現的根本途徑。藝術接受者的鑒賞與批評活動具有很強的主體性意義,它既是對於藝術作品的審美認知、詮釋和創造,同時也是與藝術家的精神交流和對話。藝術接受還可以對藝術家乃至客體世界予以精神性反饋,從而實現藝術活動與社會活動的聯結,使藝術活動融於人類社會活動的宏大系統中,並在其間發揮權極的作用。 是門類藝術與哲學、美學、文化學、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人類學、比較學、藝術史學等相結合的學科。從藝術本質、藝術起源、藝術發展、藝術創造、藝術鑒賞、藝術傳播等各個方面,探討人類藝術發生與發展的規律,未來的走向及變化。美術傳播的理論與歷史研究方向更著眼於美術領域中的大眾傳播,研究在新媒體背景下,美術作為傳播信息和傳播載體的種種問題。
中國民間工藝品
中國民間藝術工藝品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這些工藝品大都與民間傳說有關,材質有陶瓷、泥塑、布藝、木頭、燈彩、吊飾、
麗江木刻 、樺皮工藝、漆器工藝、 獸皮工藝、 硯石工藝、竹編工藝、漆器陶具、玉器工藝、大理石工藝、
土家族黃楊木雕、瓷器、風箏、剪紙、麥桿畫、年畫、鉛筆屑畫、唐卡、拓真畫、銀
飾、紙編畫、蘇綉、魚皮衣等。內容大都是精神活潑向上、吉祥如意、長命健康、富貴有餘、兒孫滿堂等,用於民間傳統節日、傳統宗教和民族飾品用等。這些民間工藝品流傳廣泛,生動有趣,代表了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和日常活動。中國民間藝術網站在此特別分類選擇一些精品介紹給大家,供欣賞和參考。
中國民間繪畫藝術
中國民間繪畫藝術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是中國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藝術中的珍品。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民間繪畫藝術已逐步發展為既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又富有生活韻味的民間性的現代民間繪畫。中國民間藝術網站在此特別分類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介紹給大家,供欣賞和參考。
中國民間民俗
我國是—個多民族、多宗教地區,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姓氏、家族都有不同宗教信仰。《慈利縣志》記載說:「大庸所崇山外屏,少見天日,又性忍,刺膚血以事神者,千百成群,甚可笑也。」明代隆慶《岳州府志》也載:「沅澧流域,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覡作樂歌舞以娛神。」清代《甄氏族譜》對武陵源一帶的宗教信仰也作了記述:「其俗信巫尚鬼,事向王、公安等神,以宿晨儺願為要務,敬巫師,賽神願,吹牛角,跳仗鼓……」這便是我國民族宗教信仰的特點。歷史上,中國家族先民曾經歷過「萬物有靈」和「圖騰」信仰歷史階段。由於道教、佛教和基督教、天主教的傳入,逐步演變為多種崇拜。以至今天所說的民間民俗。
中國民間藝人
1979年建成的李鎮亞會議廳,1986年改建為共和國民族藝術博物館並對外開放。館內共存有中國最有名的藝術家以及著名詩人創作過的民族藝術專注,以及所收藏的數多種中國民間藝人作品。被譽為中國著名藝術博物館之一。現在我中國民間藝術網站主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燦爛的民間藝術遺產,保護中國民間藝術文化可持續性發展,進一步挖掘、整理、傳承、研究中國民間藝術,尤其是瀕臨失傳的民族古歌、古舞、古樂藝術等。
中國民間影視藝術
在迄今為止的人類藝術發展史上,最輝煌燦爛的篇章,大概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誕生並逐步成熟的電影藝術和隨之產生的電視藝術。作為新的藝術門類的影視藝術,藉助於光電的魔力,把逼近於現實生活真實的影像和聲音再現於銀幕和屏幕上,這不僅實現了信息傳遞的大眾化,而且也使蘊含最廣泛和最普通的生活經驗的藝術內容,融入交流和接受的過程。使人們的精神世界表現和娛樂生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豐富多彩。
中國民間舞蹈藝術
民間舞蹈藝術源遠流長,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產生,經歷代發展,傳承至今,其種類因地域而別,內容十分豐富。
舞蹈《跑帷子》和《跑陣舞》是由古代戰爭中的陳兵布陣演變而來。《打獨角獸》和《扛箱舞》反映了上古人與獸的搏鬥。《龍舞》、《獅舞》、《麒麟舞》、《趕犟驢》、《竹馬舞》和《貓蝶舞》是典型的模擬舞蹈。《打春牛》和《打鐵舞》是模仿人們生產勞動時的情景。《八美圖》、《荷花燈》、《菊花燈》、《旱船舞》、《高蹺舞》等表現了勞動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大型群眾舞蹈《秧歌舞》和《腰鼓舞》是解放戰爭時期產生的革命舞蹈。《抬閣》、《肘閣》是典型的道具性舞蹈。震撼人心的《鼓舞》和《大銅器舞》場面壯觀,熱情奔放。運用道具進行表演,歌舞結合和採用虛擬、象徵的表現手法是中原民間舞蹈的明顯特徵。中國民間藝術網站在此特別分類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介紹給大家,供欣賞和參考。
中國民間戲曲藝術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歷史悠久,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並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腳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做、念、找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二人轉、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河北梆子、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中國民間T台
「T」型台上身著古裝的靚麗時裝秀模特,激情四溢的流行歌手組合成了一幅古樸、神秘、生動的新場景。一個前衛現代的時尚風標,一道獨特別致的風景線,呈現在了現代人民面前。每一次演出都會重新詮釋了中國古典服飾之華美與古裝藝術文化內涵。
中國民間建築園林
中國園林建築藝術是世界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其他門類一起發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經歷了一個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過程,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學、美學內涵。其發展大致可分成三個時期即:先秦及秦漢時期的「自然時期」,此時期是從「囿」到「苑」的發展時期,其特點是佔地寬廣、工程浩大、人工設施增加;唐宋時期古典園林的形成時期,由漢代開端了中國園林發展進程,經過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到隋代統一中國的過渡,園林發展出現了兩個特點,一是在苑囿的營建中注意了游樂和賞景的作用;二是繪畫技術發展與造園藝術的發展互相促進。形成時期突出的成就就是造園和文學、繪畫的結合。明清時期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全盛時期,至此中國園林建築藝術已具備了功能全,形式多及藝術化三個特點。
人體藝術
也就是「行為藝術」。即只是行為藝術家把自己的身體作為其創作的表現媒體予以展示於眾,就成了行為藝術作品。
人體藝術是因人們對自身面部豐富的表情、身體姿態動作的優雅等的日漸鍾情而生的。也是現代藝術家對諸如「架上繪畫」等傳統藝術觀念的反叛創造行為。
人體藝術家時常展示——或在自己的皮膚上作些火燙圖紋和異樣的記號標志;或者自己裸露的肌膚在強烈的太陽光下長時間的予以曝曬,達到烤紅如關羽般的紅潤膚色;或把自己那美麗的一頭智慧之發用火攻除之;或者踏踏實實地實踐一次俗語講的「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或是通過自己「亡命」的呼吸和劇烈的身體動作等自己的體態和表情發生嚴重扭曲與變形,如呈現慘叫狀……;或更甚者,把自己的形式多樣的性活動行為予以展示……等等如此這般和那般地藝術行為都讓鑒賞者嘆為觀止。但,其也有一定的深意,讓鑒賞去獨悟
人體藝術是全人類最寶貴的精神遺產一,在諸多的人體藝術作品中,有的是人體的直接表現,以寫實手法描繪人體的健美,均衡律動與和諧。藝術家們神奇地描繪出了女性肌膚的柔軟透明,鮮活燦爛並以史詩式的豐厚博大達到了奇跡般的極致,他們的作品是對人類心靈和人性的無與倫比的頌歌。
人體藝術是表演者的自我炫耀,是一種美或丑的暴露.有的是美展示.
2. 名叫李天保的歷史人物有那些
歷史學對於個抄體歷史學襲家來說,它可以成為他賴以謀生的一種技巧性或技能性的職業手段,也不妨可以成為他從歷史中汲取必要的文化素質或從歷史中認識人類自身的一種方式,或是作為他提高其文化藝術少地具有其他社會科學甚至人文學科(如文學、藝術)的某些一般特性,但它之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不在於這些一般特性,而在於它根源於自己的研究對象和任務,把自己區別於其他社會科學、人文學科的特性,其中較顯著且重要者有:它與哲學相比的特殊性特徵,與一般社會科學相比的綜合性、整體性特徵,與文學相比的真實性特徵。[19]在歷史學身上所表現出的某些人文學科一般性特性的東西,同樣不能成為否定它是一門科學的根據。
3. 緊急!!急需一篇「文學修養人生」的語文論文
摘要:人文性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之一,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從轉變觀念入手,用愛心構建起新的師生關系,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課堂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人文性 人文素養 人文精神 以人為本 實踐
—、人文素養概念的界定
「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現代漢語詞典》)釋義;「素養」指人通過長期的學習和實踐在某一方面所達到的高度,它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語文課程標准解讀》)。因此,人文素養可以這樣理解:學習者通過長期學習文學、藝術、哲學等人文學科的知識而獲得的精神上、思想上的修養積淀。它包括人文知識的修養和人文精神的修養。人文知識的修養是通過學習各種人文學科而獲得的文學修養、藝術審美修養、哲學理論修養等,人文精神的修養是在獲得人文知識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人生觀、世界觀、道德觀、價值觀、審美觀等。語文學科豐富的人文內涵決定了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也就是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形成較強的語文能力、崇高的道德情操、堅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行為習慣、合作的團隊意識、健全的人格魅力等。
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必要性
1.新的教育觀的要求。傳統的教育思想認為,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處於主動地位;學生以接受知識為主,處於被動地位。因而教師無論在知識水平上還是道德修養上都被賦予一種崇高而威嚴的地位,在學生面前總有意無意地擺出一副師長的架子,隨意訓斥學生,使學生對教師敬而遠之,語文課堂成了教師的「一統天下」,在這樣的課堂上沒有學生的獨立思考,沒有激烈的爭論,沒有師生間的互動,更沒有信息的反饋和自主學習的樂趣……教師就是權威,標准答案就是不容質疑的真理。學生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教師講的語言知識的條條框框塞進腦子,再在以後的考試中原封不動地搬到考卷上。面對這樣的語文教育,我們不禁要問:教育到底是屬於科學還是人文?如果我們將教育實踐視為純粹的科學研究,這就會使我們自覺不自覺地把學習對象(學生)當成物而不是人,師生關系自然就是人與物的關系而不是人與人的關系。但是教育首先是屬於「人文」的,而非「科學」,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這首先是人學」,我國教育學家陶行之也說過:「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這就決定了在理想的教育中,教育者必須融進教育對象中。對於語文這一重要人文學說來說,更應重視它的「人文」特點,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會思考、會實踐、會創新的人。這就要求教師從學生自身的興趣出發,指導學生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而形成一種生動的、積極的、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這才是富有人文精神的現代教育理念。
2.語文學科特點的要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語文課程標准》對語文學科的基本定性。這是以往關於語文學科性質長期爭鳴的基本結論。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是語言的工具性所決定的。語言是表達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維內容的外在表現形式。語文學習的過程也可以說是學習使用語言這一交流思想的工具的過程。從語文學科與其他基礎學科的關系看,語文又是學習其他學科的重要工具。同時,語文學科又具有很強的人文性。語文教學應充分考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在語文課堂上努力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培養學生的文化體驗能力,塑造學生健康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以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意識,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把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結合起來,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到處洋溢著人文精神的融融春意。
三、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的有效途徑
1.用愛心構建新的師生關系。十八世紀中葉的法國教育家盧梭說,「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是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發展,只有真心真意愛學生,才會精雕細刻地塑造他們的靈魂」。對於語文教學來說,教師感情的投入,較之其他學科更為重要,因為語文本身包含著豐富的情感,假若語文教師冷若冰霜,又怎能使學生動情呢?不能以感情浸潤學生的心田,則無論思想、教育還是語言知識的訓練都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師愛是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開展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條件之一。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無不重視師生之間的地位關系,師愛是教育的靈魂。同時,師生之間的愛具有雙向性,師愛不僅鼓舞了學生的上進心,培植了他們的自信心、塑造了他們的健康人格,而且激起學生對教師的仰慕和愛戴,反過來教師又從學生對自己的愛戴中,得到深刻的職業情感體驗,更加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反之,如果教師對學生缺乏感情,態度冷漠,甚至隨意損傷學生的自尊心,就會引起學生內心的厭惡和抵觸情緒。這種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就會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大障礙。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語文教師應當首先奉獻給學生如陽光般燦爛的愛的天空,讓學生在無私的人文關懷中去學習語文。作為語文教師,我主動接近他們,站在他們的角度去體驗他們的喜怒哀樂。做他們的知心朋友,並把對學生的愛滲透於課堂內外的細枝末節。我的愛心付出同樣也得到了學生的真情回報。學生把我當成他們的真心朋友,而不僅僅是老師。經常找我談心,常常在日記中傾吐內心的秘密和郁悶,我就及時給以幫助和關心。這樣學生不僅練習了課堂的語言知識,鍛煉了寫作能力,還不斷加深了我們師生之間的感情,在課堂上學生們更是積極參與,大膽質疑,暢所欲言,我積極引導,使語文課堂活躍而有序,收到很好的效果。
2.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課堂模式。傳統課堂教學觀把知識的傳授作為唯一的目標,忽視了學生作為「人」的主體性,忽視了學生的能力培養。新的教育理念認為:課堂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學會收集、分析、總結知識,學會加工知識,學會學習。在當今語文教學高揚人文精神的旗幟下,我們的首要工作就是讓孩子在語文課堂上幸福成長,最終成為擁有豐富精神世界與創造力量的人。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學生積極參與了教學活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現行的語文教材突出了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語文教師應在深刻理解教材和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的基礎上,用自己的真情實感撥動學生情感的心弦,與學生一起感受蘊涵在課文里的作者的感情,使「教材情」、「教師情」、「學生情」三者合一,融為一體。讓學生在暖暖真情中學習語言文字,在濃濃愛意中受到情感熏陶。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尤其是文學作品)都是歷史的一面鏡子,是生活的多彩畫卷,體現了作者關於人生、自然、社會、宇宙、思想等的形象思考,體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人格、個性,具有強烈的人文特徵,每一篇作品都包含著作者獨特的人生體驗、情感體驗和思維方式,每一篇作品都呈現出作者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創造力,帶給我們無限廣闊的想像空間。為了從根本上改變語文教學的這種現狀,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線,讓學生自己去讀、去想,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審美感悟,從歷史的深度認識生活,了解生活,從中汲取營養,接受人文素養的熏陶,塑造健美的人格,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可以從語文作品中「復活」歷史甚至創造歷史,體悟遠逝的作者活生生的精神面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每一篇作品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我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大膽想像,用心靈與作者交談,與作品中的人物交談,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敢於挑戰權威的批判意識,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語言。
3.開展豐富多彩的人文實踐活動。「取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這話道出了課內外結合的重要性。語文的外延是無限廣闊的,學語文決不局限於課堂,豐富的課外活動能讓學生置身於真實的人文環境,自覺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社會生活的多彩性、人文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較好的心理素質,開闊眼界,豐富知識,發展能力,這種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更是素質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
參考文獻:
1.孫瑞明,辛成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研究與實踐[J].小學語文教育,2008,(10).
2.吳友智.教育:彰顯學生「解放的智慧」[J].教書育人,2007,(6).
3.李廣,姜英傑.把握《語文課程標准》,樹立語文教育新理念[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9,(4).
4.李鎮西.共享:課堂師生關系新境界[J].課程教材教法,2009,
自己參考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