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種放的文言文閱讀
Ⅰ 關於文言文閱讀
不知道你現在的文言文基礎怎麼樣,如果課內的文言文你理解的差不多的話那麼問題極好解決。文言文考察的實際上就是課本上常出現的一百多個文言實詞和不到20個文言虛詞,然後就是常見的幾種句式。具體到高考卷子上就是4個選擇題和3個翻譯題,這4個選擇題不是說你必須把原文看懂才能做對的。做文言文選擇題的時候先看最後一個選擇題的選項,因為最後一個題是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只有一個是正確的,其它3項一般都有細節上的錯誤,這個題有助你你更好的理解原文。然後你去看看原文,排除掉不正確的選項,選擇和原文相符的選項,前2個選擇題主要考的就是你對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掌握了,我說過你需要掌握的100多個文言實詞和十多個文言虛詞都在課本中反復出現的,即使你沒讀懂原文也是可以根據日常積累加以推斷,巧妙運用排除法,就能提高做題的正確率。第3道選擇題運用排除法做的花是最高效最准確的。有時候只需要在那好幾句裡面排除掉一個就能選出正確答案。然後就是翻譯題,翻譯題的第一大障礙就是文言字詞,但是在做選擇題的時候我們已經仔細分析了一部分文言字詞了。現在要關注的是翻譯句子,好歹要把它整理成完整的一句話,我們知道文言文中經常省略一些句子成分,要把省的部分補全,還有就是句子的倒裝,要把句子按照今天我們的語言習慣整理出來,所以我建議你除了把常用文言實詞虛詞弄清楚還要把常見的文言句型了解一下,這些句型都是有翻譯通式的,這樣就像數學套公式一樣,會翻譯的比較准確。翻譯句子部分都是比較簡單的最常見句型。上邊總結的都是做文言文的方法,幫你挑選了以下的資料,你要做的就是點開下邊的網址花一兩天的時間去熟練掌握這些材料(很少但是很精準),然後再花一到兩天的時間做20篇練習題,把這些東西融匯貫通。
高考120個文言實詞詞義及課文例句http://www.oldq.com.cn/geren/wzck/200808/90079.html
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其舉例
http://www.oldq.com.cn/geren/wzck/200610/54746.html
如何翻譯文言句式
http://www.oldq.com.cn/geren/zwck/200610/65515.html
畢竟學語言是慢功夫,如果時間充裕就多花點時間仔仔細細把上邊的東西吃透它,你的文言文會有很大進步的。
Ⅱ 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宋史 列傳隱逸上》種放
種放(955年-1015年),字明逸,號雲溪醉侯,河南洛陽人,父種詡,宋吏部令史,專後調補長安屬主簿。七歲能寫文章,精於易學。不應科舉,父亡隨母親隱居終南山,講學為生,撰寫的《蒙書》十卷以及《嗣禹說》、《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錄》等,人們很是稱許。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陝西轉運使宋惟干向朝廷推薦種放,種放推辭了。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兵部尚書張齊賢對皇帝再次舉薦種放,種放仍舊推辭了。咸平四年(1002年),張齊賢任京兆太守,再次向朝廷推薦種放,種放應詔而面聖。而後數年中,種放奔走於朝廷與終南山之間,數次歸山後又數次再度出山入仕。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正月,種放再次來朝覲見,陪祭汾陰,被授予工部侍郎。種放晚年侈靡喪清節, 《宋史》記載:「頗飾盥服」,「於長安廣制良田,歲利甚博」。諫官王嗣宗參奏了種放,恰逢赦恩而停止。後種放再次辭官歸隱。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十一月十九日,種放晨起,穿上道士衣裳,召門生一起飲酒,幾巡酒後安然離世,終年60歲。上詔贈工部尚書。
Ⅲ 《種棉》的文言文閱讀答案是什麼
閱讀答案:
棉花,穀雨前後,先將種子用水浸片時,漉出,以灰拌勻。候芽生,於糞地版上權每一尺作一穴,種五七粒。待苗出時,密者芟去,止留旺者二三科。頻鋤,時常掐去苗尖,勿令長太高。若高,則不結子。至八月間收花。
總種棉不熟之故,有四病:一、秕,二、密,三、瘠,四、蕪。秕者,種不實;密者,苗不孤;瘠者,糞不多;蕪者,鋤不數。
Ⅳ 文言文《宋史 列傳隱逸上》的種放簡介是
種放(955年-1015年),字明逸,號雲溪醉侯,河南洛陽人,父種詡,宋吏部令史,後調補長安主簿。七歲能寫文章,精於易學。不應科舉,父亡隨母親隱居終南山,講學為生,撰寫的《蒙書》十卷以及《嗣禹說》、《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錄》等,人們很是稱許。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陝西轉運使宋惟干向朝廷推薦種放,種放推辭了。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兵部尚書張齊賢對皇帝再次舉薦種放,種放仍舊推辭了。咸平四年(1002年),張齊賢任京兆太守,再次向朝廷推薦種放,種放應詔而面聖。而後數年中,種放奔走於朝廷與終南山之間,數次歸山後又數次再度出山入仕。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正月,種放再次來朝覲見,陪祭汾陰,被授予工部侍郎。種放晚年侈靡喪清節, 《宋史》記載:「頗飾盥服」,「於長安廣制良田,歲利甚博」。諫官王嗣宗參奏了種放,恰逢赦恩而停止。後種放再次辭官歸隱。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十一月十九日,種放晨起,穿上道士衣裳,召門生一起飲酒,幾巡酒後安然離世,終年60歲。上詔贈工部尚書。
Ⅳ 種放 字明逸文言文翻譯
是個來古人的名字。
種放(源955年-1015年),字明逸,號雲溪醉侯,河南洛陽人,父種詡,宋吏部令史,後調補長安主簿。七歲能寫文章,精於易學。不應科舉,父亡隨母親隱居終南山,講學為生,撰寫的《蒙書》十卷以及《嗣禹說》、《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錄》等,人們很是稱許。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陝西轉運使宋惟干向朝廷推薦種放,種放推辭了。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兵部尚書張齊賢對皇帝再次舉薦種放,種放仍舊推辭了。咸平四年(1002年),張齊賢任京兆太守,再次向朝廷推薦種放,種放應詔而面聖。而後數年中,種放奔走於朝廷與終南山之間,數次歸山後又數次再度出山入仕。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正月,種放再次來朝覲見,陪祭汾陰,被授予工部侍郎。種放晚年侈靡喪清節, 《宋史》記載:「頗飾盥服」,「於長安廣制良田,歲利甚博」。諫官王嗣宗參奏了種放,恰逢赦恩而停止。後種放再次辭官歸隱。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十一月十九日,種放晨起,穿上道士衣裳,召門生一起飲酒,幾巡酒後安然離世,終年60歲。上詔贈工部尚書。
Ⅵ 文言文種梨閱讀答案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枝葉扶疏而花,倏而實 實:結果實
B、鄉人亦雜眾中,引領注目 領:衣領
C、道士不知所在,一市粲然 粲然:驚異的樣子
D、鄉人憒憒,憨狀可掬 憒憒:憤恨的樣子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
A、一車數百顆,老衲止丐其一
宦士三百人於吳,其身親為夫差前馬
B、於是掬梨大啖,且盡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C、帶葉荷肩頭,從容徐步而去
吾嘗終日而思矣
D、蠢爾鄉人,又何足怪
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3、故事很講究前後照應,下列各組句子不含前後照應的一組是( )
A、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請出供客 及至淫博迷心,則傾囊不吝,刀鋸臨頸,則贖命不遑
B、吾特需此核作種 俄成樹,枝葉扶疏而花,倏而實,碩大芳馥,累累滿樹
C、已,乃以 伐樹,丁丁良久,乃斷 斷靶棄垣下,始知所伐梨木,即是物也
D、觀者勸置劣者一枚令去,鄉人執不肯 或勸濟一危難,飯一煢獨,則又忿然計曰:「此十人、五人之食也。」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有道士,破巾絮衣,丐於車前。
譯文:
(2)坎地深數寸,納之而覆以土,向市人索湯沃灌。
譯文:
(3)其見笑於市人,有以哉。
譯文:
5、故事塑造了一個怎樣的鄉人形象?作者塑造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
答案:
1、A
2、C
3、A
4、(1)有一個戴著破頭巾,穿著舊道袍的道士,在車前乞討。
(2)挖了個數寸深的坑,先把梨核放進去,然後又用土蓋上,並向街上觀眾要來熱水澆灌。
(3)他被街上的人們嘲笑,這是有原因的。
5、塑造了一個毫無同情之心、救助之意而受到懲治的鄉人形象。其用意是諷刺一種當時社會存在的吝嗇而喪失良知的鄙俗陋習、敗行惡德。
Ⅶ 文言文閱讀
1.請你說說孔子認為哪種人是可用之人。(用原文語句回答)(2分)
答:鄉版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權之.
2.你同意陸贄選用人才的觀點嗎?請簡要說說理由。
答:同意。陸贄選用人才的觀點既堅持了原則性,又顯示出了靈活性。「君子小人意必相反」,堅持君子之道,摒棄小人之道,這就是用人中的原則性。而人各有短長,「錄長補短」,「察其情,再審基聽」,也就是實事求是,根據具體情況辦事,這就是用人中的靈活性。當然,所謂君子小人之道,應賦予今天時代新的內容。
Ⅷ 種放 字明逸文言文翻譯
是這個嗎
原文
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於書,未嘗回苟且,或答人簡答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譯文
文徵明臨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准,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他平生對於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符合心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寫過它,不怕麻煩。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緻巧妙。
Ⅸ 短的文言文閱讀(附答案)
小兒不畏虎
1、下列加點詞語中不表示時間的一項是(
)[以下加點用中括弧代替]
A、虎熟視[久]之
B、[庶幾]其一懼
C、立[有間],扁鵲曰
D、未果,[尋]病終
E、[已而]之細柳軍
F、以草火燒,[瞬息]可成
2、解釋下列加點詞,並另舉一例(與加點詞為同義),註明出處。
(1)有婦人晝日[置]二小兒沙上而浣衣於水者
「置」含義:(
)
例句:(
)
出處:(
)
(2)虎亦[尋]卒[去]
「尋」含義:(
)
例句:(
)
出處:(
)
「去」含義:(
)
例句:(
)
出處:(
)
3、解釋下列加點的多義詞。
(1)[意]虎之食人
意:(
)
賓客[意]少舒
意:(
)
(2)公將[馳]之
馳:(
)
虎自山上[馳]來
馳:(
)
4、對「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料想老虎吃人,先要被它的威風嚇壞
B、意料老虎吃人,先要對人施加威風來嚇唬人
C、猜想老虎吃人,先要對人施威
D、想來老虎吃人,先要耍威風對人施加恐嚇
5、從「小兒不畏虎」的故事中得到什麼啟示?
6、蘇軾是(
)時期的文學家。字(
),號(
)。他的詩文有《
》、《
》等。
回答:1.E
2.(1)放置。例句——置膽於坐《嘗膽勵志》(2)不久。例句——未果,尋病終《桃花源記》
離開。例句——官吏悉逃去《宋史》3.(1)想到。
神智。(2)驅車追擊。
奔來。
4.A
5.無知者無畏
6.北宋
子瞻
東坡
《石鍾山記》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哎,那麼難啊。可憐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Ⅹ 種棉文言文閱讀答案
種棉
徐光啟復
棉花,穀雨前制後,先將種子用水浸片時,漉出,以灰拌勻.候芽生,於糞地上每一尺作一穴,種五七粒.待苗出時,密者芟去,止留旺者二三科.頻鋤,時常掐去苗尖,勿令長太高.若高,則不結子.至八月間收花.
總種棉不熟之故,有四病:一、秕,二、密,三、瘠,四、蕪.秕者,種不實;密者,苗不孤;瘠者,糞不多;蕪者,鋤不數.
注釋:漉(lu )出:從水裡撈出.
芟(shan ):刪除,指除去多餘的苗.
數(shuo ):屢次,經常.
種棉花時,要在穀雨前後,先把種子用水浸泡片刻,再從水中撈出,用土灰攪拌勻稱.等到種子上棉芽生出,在施了糞肥的土地上每一尺挖一個小窩,一窩種五七顆.等待棉苗長出時,太密實的除去一些,僅僅保留二三顆長得旺盛的棉苗.然後頻繁地鋤地鬆土,並時常掐去苗尖,不要讓棉苗長的太高.如果太高,就不結棉子了.如此到八月間就可收獲棉花.
總之種棉不收成的緣故,有四個缺陷:一、秕,二、密,三、瘠,四、蕪.所謂秕,就是品種不飽滿充實;所謂密,就是棉苗之間不疏朗;所謂瘠,就是施糞不多土地貧瘠;所謂蕪,就是鋤地太少造成荒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