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關於責任的文言文

關於責任的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30 21:14:03

⑴ 關於責任的文言文

蔡勉旃堅還亡友財

⑵ 古文中跟責任有關的字眼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⑶ 古文中 責的所有解釋

讀音
(1)責zé
(2)(根據隸定字形解釋。會意。字從豐(變形),從貝。「豐」意為「(植物)節節長高」。「貝」指「錢幣」。「豐」與「貝」聯合起來表示「錢幣節節增長」。本義:利息。轉義:〈動〉放債、放款、放高利貸。〈名〉債款,債務)

釋義:
(3)索取(財物) [ask for;demand]
責,求也。――《說文》
往責於東邑。――《呂氏春秋·慎行論》
責之里正。――《聊齋志異·促織》
責一頭。
以塞官責。
(4)又如:責償(索取賠償);責貨(索賄);責諾(求取他人的許諾);責義(以合乎禮義要求別人);責債(索債);責賂(索求財物)
(5)責備 [reproach;blame;reprove]
責人斯無難,惟受責俾如流,是惟艱哉!――《書·泰誓》
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史記·項羽本紀》
無責也。――清·方苞《獄中雜記》
(6)又如:叱責(大聲呵叱責備);呵責(呵斥);苛責(過嚴地責備);責嚷(責備;訓斥);責勸(責備並規勸);責黜(責備和貶黜);譴責(嚴加申斥);責讓(責備、譴責);貶責(指出過失,加以批評;責備)
(7)懲罰 [punish]
當其為里正,受撲責時,豈意其至此哉!――《聊齋志異·促織》
崇患太祖慵惰不作業,數加笞責。――《新五代史·梁家人傳》
(8)又如:笞責;責懲(責罰懲處);責知(責罰包庇罪人、知情不言者);責杖(以杖刑責罰)
(9)詰問 [question closely;interrogate]
收奴婢十餘人去,責以殺婢事。――《漢書·趙嚴韓張兩王傳》
(10)又如:責詰(責問);責究(責問追究)
(11)責令;要求 [order;demand]
今釋其所有,責其所無。――《鹽鐵論·本議》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衛靈公》
赦罪責功。――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
責己也重以周。――唐·韓愈《原毀》
大將軍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史記·李將軍列傳》
責成人之道。――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袁可立)復使之興兵助戰以責其大義。――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
(12)又如:責報(讓人報答;圖報);責辦(責成辦理);責買(責成購買)

⑷ 責任擔當名言警句 古文

富則達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⑸ 講述責任文言文

詞類活用是指某些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具有的某種新的語法功能。而這種語法功能與現代漢語相比具有明顯的不同,判斷之時要參照現代漢語的一般用法推斷。具體而言,它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 的活用。

一.名詞作狀語

在現代漢語中名詞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狀語的,有些名詞在文言文中卻經常用做狀語,在句中起修飾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趨於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詞作狀語,翻譯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來引申為慢慢、逐漸。

[小練習]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詞用作狀語的詞語,並加以解釋。

①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雲、.響、景:像雲彩、回聲、影子一樣

②人皆得以隸使之 隸:像對待奴隸一樣

③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舟:用船

④東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東、北:在東邊、在北邊

⑤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終不肯夜泊絕壁之下 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日:每天

二.名詞用作動詞

現代漢語中,名詞是不會直接帶賓語的,但文言文中卻經常出現名詞直接帶賓語的現象,這就是名詞用作動詞。活用以後,名詞變成相關的動詞的意思。如:「始見中原氣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小練習]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動詞的名詞,並解釋之。

①籍吏民,封府庫 籍:登記

②沛公欲王關中 王:統治

③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 敵:攻擊

④買五人之頭而函之。(《五人墓碑記》) 函: 用匣子裝

⑤流血五步,天下縞素。 縞素:穿孝服

⑥大楚興,陳勝王 王:稱王

⑦范增數目項王。目:示眼色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水:游泳

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⑩質於秦。 質: 做人質

三.名詞使動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詞帶賓語之後,表示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詞作動詞,臣服的意思。

①生死而肉骨 肉:使……長肉

②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王:讓……稱王

③汗牛充棟 汗:使……出汗

④汗馬功勞

⑤齊威王欲將孫臏 任命……為將

四.名詞意動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詞帶上賓語後,表示主語把賓語當作是什麼。如:「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中的「師」,就是「以……為老師」的意思。

①稍稍賓客其父 賓客:把……當作賓客。

②魚肉百姓 魚肉:以……為魚肉

③孟嘗君客我 客:把……當作門客

④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⑤友風而子雨

⑥幕天席地

⑦後人哀之而不鑒之 鑒:意動用法,以……為鑒

五.動詞用作名詞

文言文中,動詞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語或賓語,有時又受「其」「之」等詞語修飾限制,這使之具有了名詞的特點。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櫓」中的「亡」「北」均為動詞用作名詞,意思是敗逃的人。

①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 出、入:產品、收入

②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收獲、心得

③作有利於時,制有便於物者,可為也 作、制:措施、制度

④去國懷鄉,憂讒畏譏 讒、譏:誣陷、嘲諷的話

⑤鉤黨之捕遍於天下 捕:搜捕活動

⑥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 收藏、經營:動詞作名詞,金玉珍珠

⑦司馬子反渴而求飲 飲:飲料、湯食

⑧少仲尼之聞 問:見識

六.動詞使動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動詞所表示的動作,其發出者是後面的賓語所表示的人或物,這就是動詞的使動用法。如:「項伯殺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①外連橫而斗諸侯 斗:讓……爭斗

②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 屈:使……彎腰

③以夭梅病梅為業 夭、病:使……彎曲,使……生病

④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鳴:使……發出聲音

⑤李牧連卻之 卻:使……退卻

⑥中軍置酒飲歸客 飲:使……飲酒

⑦生死而肉骨

⑧驚天動地

⑨可燒而走也

⑩焉用亡鄭以陪鄰 《左傳》

⑪既來之,則安之。

七.動詞為動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動詞所表示的動作,是主語表示的人為了(因為)賓語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麼樣。如:「余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中的「哀」,就是「為……哀憐」之意。

①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 泣:為動用法,為……哭泣

②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死國:為國事而死

③秦不哀吾之喪而伐吾同姓 哀:為……哀悼

④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 哀:為……哀嘆

⑤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

八、動詞活用作狀語

動詞在謂語前,修飾或者限制謂語。

例如:

登高而招 《勸學》登高在這里修飾後面的招,表示招手的方式。

執刃而立

棄甲曳兵而走

兒懼,啼告母

九、容詞用作名詞

文言文中,當形容詞擔任主語或賓語時,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質或特徵,而是表示具有某種性質或特徵的人或事物。如:「將軍身披堅執銳」中的「堅」「銳」,指的是堅固的鎧甲和銳利的兵器。

①秦孝公據餚函之固 固:堅固的地勢

②曉看紅濕處 紅:紅花

③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綠、紅:綠葉、紅花。

④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夷」「近」:平坦、距離近的地方

⑤小學而大遺

⑥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 「遠近」:天下的人

⑦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高:高處

⑧問其深,則好游者……

⑨常在於險遠。

⑩聖益聖

⑪亦以明死生之大

十、容詞用作動詞

在文言文中,當形容詞直接帶賓語時,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質,而是表示相應的動作行為或變化發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窮也」中的「窮」,是走到盡頭的意思。

①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窮:看盡

②火尚足以明也

③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 美:贊美

④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高:升高

⑤此誠雕蟲之戲,不足為多也 多:推崇,贊許

⑥高其直 <促織〉 抬高

⑦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偏愛

⑧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十一、形容詞使動用法

在文言文中,當形容詞帶賓語時,它表示附加某種特徵於賓語所表示的事物上,這種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詞使動用法。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的「綠」,就是「使……變綠」的意思。

①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弱:使……削弱

②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亦無售者 高:使……高,抬高

③昂其直,居為奇貨 昂:使……高昂

④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削弱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笨

⑥今媼尊長安君之位 《戰國策》

⑦富國強兵

⑧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俄其體膚……

十二、形容詞意動用法

在文言文中,當形容詞帶上賓語時,它表示主語所表示的人或物認為賓語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種性質或特徵。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認為……小的意思。

①孔子登東山而小魯 小:認為……小

②予怪而問之 怪:認為……怪

③漁人甚異之 異:認為……奇怪

④貴貨而易土 易:認為……容易

⑤患志之不立 患:以……為憂患

⑥不恥下問

⑦是古非今

⑧不遠萬里

十三、數詞用作動詞(或形容詞、名詞)

在文言文中,數詞往往用來擔當謂語,陳說事情的狀況,或表示具有某個數量的事物。如:

六王畢,四海一 一: 統一(動詞)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貳:背離(動詞

十四、數詞用作形容詞

①余觀乎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一:全、滿(形容詞)

②蚓無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一:專一(形容詞)

③二三其德 二三:不專一,不忠誠(形容詞)

十五、數詞用作名詞

1其一犬坐於前 一隻狼(名詞)。

⑹ 在古代有關責任的名句有哪些

在古代有關責任的名句有:

  1.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2. 天下興亡匹專夫有責屬

  3.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4.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5.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6. 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⑺ 有一段文言文形容責任和使命,急需

1,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2 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諸葛亮的出師表

⑻ 責任的古詩文名句

1、責任就是對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種愛。(歌德)
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愛也是一份責任
3、凡是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於他便有了責任。(梁啟超)
4、真正進步的人決不以「孤獨」、「進步」為己足,必須負起責任,使大家都進步,至少使周圍的人都進步。(鄒韜奮)
5、我們不是為自己而生,我們的國家賦予我們應盡的責任。(西塞羅)
6、要使周圍的一切都大放光彩,自己也應該像蠟燭那樣燃燒。(高爾基《蟑螂的故事》)
7、人能盡自己的責任,就可以感覺到好像吃梨喝蜜似的,把人生這杯苦酒的滋味給抵消了。——狄更斯《馬丁·矍述偉》
8、我的職責是要我說出我認為公平的合乎人道的話。無論這會使別人喜歡或厭惡,那不是我的事情。我知道文字一旦發表了就會自動流傳。我充滿希望地把它們播種在血腥的泥土中。收獲的季節會來到的。——羅曼·羅蘭《超越混戰》
9、我們的地位向上升,我們的責任心就逐步加重。升得愈高,責任愈重。權力的擴大使責任加重。——雨果《笑面人》
10、責任感常常會糾正人的狹隘性,當我們徘徊於迷途的時候,它會成為可靠的向導。——普列姆昌德
11、堅毅而崇高的思想方式,能夠使一個人建立起生活目的和認識自己的生活職責。——列夫·托爾斯泰
13、每個人應該有這樣的信心:人所能負的責任,我必能負;人所不能負的責任,我亦能負。——林肯【美】
14、每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只有以「負責」來答復生命。因此,「能夠負責」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 ——維克多·費蘭克【英】
15、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盡責任的樂趣。 ——梁啟超【中國】
20、高尚、偉大的代價就是責任。 ——丘吉爾【英】
16、盡管責任有時使人厭煩,但不履行責任,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廢物。 ——劉易斯【美】
17、男性的第一魅力是責任感。——余秋雨【中國】
-----------------------------------
雖然有些不是中國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我是碧海簫聲,廣東普寧人.

⑼ 關於責任的詩句

1、滿江紅·寫懷

[ 宋 ] 岳飛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釋義:我憤怒得頭發豎了起來,帽子被頂飛了。獨自登高憑欄遠眺,驟急的風雨剛剛停歇。抬頭遠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長嘯,一片報國之心充滿心懷。三十多年來雖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塵土微不足道,南北轉戰八千里,經過多少風雲人生。好男兒,要抓緊時間為國建功立業,不要空空將青春消磨,等年老時徒自悲切。

2、南園十三首

[ 唐 ] 李賀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釋義:男子漢大丈夫為什麼不帶上鋒利的吳鉤,去收復那黃河南北割據的關山五十州?

3、春望

[ 唐 ]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釋義:國家已經破碎不堪,只有山河還在。長安城裡又是春天了,但是經過叛軍的燒殺搶掠,早已滿目荒涼,到處長著又深又密的草木。雖然春花盛開,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讓人流淚,覺得花好像也在流淚;雖然到處是春鳥和鳴,但心裡由於和家人離別而憂傷,聽了鳥鳴,不僅不高興,還讓人驚心。

4、出塞

[ 唐 ]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釋義: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5、從軍行

[ 唐 ]王昌齡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釋義:在荒涼的沙漠里,戰斗繁多,將士身經百戰,連身上的鐵盔鐵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邊患還沒有肅清,就決不解甲還鄉。

⑽ 推薦幾個關於責任觀的古文詩詞吧。最好加上解釋說明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急以德。國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專事,必作於易;天下大屬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給之,故終無難矣。

——老子《道德經·第63章》

體道的聖人,一切順其自然,是以事事無為,更不製造事端,也不會有自己的意見,是以無不、無事、無味。

以小觀大,以少見多,所以一切無所事,雖有仇怨也以德報之。

解決困難的事,要從最簡單的著手,做大事,也要由細微的地方開始。

所以真正體道的聖人,不自以為了不起,謙虛容人,故反而能成大事。

審慎小心,不輕易承諾,故能堅守住其誠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的,經常會陷入失敗,遭遇因難。像聖人這樣把任何事都當作困難事,小心地去進行,反而不會發生真正的困難。

熱點內容
教育課 發布:2025-05-15 00:39:16 瀏覽:887
筆畫視頻教學 發布:2025-05-15 00:06:14 瀏覽:99
小班幼兒英語 發布:2025-05-15 00:00:31 瀏覽:854
思教育網 發布:2025-05-14 22:14:17 瀏覽:988
師德師紀自查小結 發布:2025-05-14 21:09:36 瀏覽:534
中學英語下載 發布:2025-05-14 20:01:44 瀏覽:498
小蘋果舞蹈教學兒童版 發布:2025-05-14 18:06:07 瀏覽:916
高三語文卷 發布:2025-05-14 17:40:03 瀏覽:761
五年級上冊語文達標卷 發布:2025-05-14 16:38:37 瀏覽:871
鄧矮的歷史 發布:2025-05-14 15:03:50 瀏覽: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