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自學文言文

自學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30 21:29:42

如何學習文言文

1、課內文言文
首先把課內的課文弄清弄懂,在學習課內文言文中最基本的是課下的注釋還有通篇解釋時不懂的字詞意思或者語法,做到最起碼能夠把整篇文章完整的翻譯成現代語言,即大家能懂得意思。
其次,在初學文言文階段,文言文對我們而言如同一門外語,我們不了解的很多,這時需要我們要有一種較真的精神,具體到每一個字都弄明白它的意思或者作用。
另外,多讀課文。「書讀百遍,其意自現」,起初不明白的,多讀幾遍意思慢慢就明白了,在讀的時候注意怎麼斷句,培養自己的語感。在判斷如何斷句的時候,它的意思大概就浮現眼前了。
課內文言文要做到熟練,對文中的字、詞、語法、作用做到印象深刻,自己課下做好總結,即同一個詞它的作用遇到過多少個,分別是什麼,根據課文記住例子。
2、課外文言文
課外文言文起一個拓展的作用。在起初接觸文言文時,由於缺乏對字、詞意思、詞類活用等作用以及語法的了解,起初學生讀不懂很正常,這需要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就像學生開始學習英語一樣,從開始的不懂到後來的熟練,都需要經歷一段知識積累的過程。課外文言文的擴充,是在課內文言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能夠接觸到同一字、詞更多不同的意思和用法,擴充學生的知識庫。
3、准備好古漢語詞典
在學習文言文,或者自己看文言文的時候,希望學生養成一個習慣:古漢語詞典不離身。在看文言文時,遇到不懂的就去翻詞典,在看詞典的時候,養成一個習慣,把它的每一個意思看一個遍。同時有例句的,試著自己根據它給出的詞義,能不能看懂例句的意思。

好習慣的養成古漢語詞典不離身—養成查詞典的習慣
多動腦—思考它在文中屬於詞典解釋中哪個意思,可以一一套入嘗試翻譯對不對。
多動嘴—不明白的句子,不知道怎麼斷句的句子,發聲讀出來,看看怎樣斷句合理。
多動手—查詞典以及注意看懂後把詞典上遇到的幾個比較基本的,比較常見的意思記在這篇文章旁邊,最好配有例句。保存好這份資料。
資料的收集—把文言文做過的資料都放在一起,為復習做好准備。

❷ 文言文零基礎如何自學

如果已經不是學生了,可以這樣自學文言文:
1、先找一些古代白話文書看,如「四大名著」。因為古代白話文的字詞保留了很多文言文原義,讀慣了它們,為下一步自學文言文打基礎。
2、讀一些淺顯的文言文作品,如文言小說、筆記、散文之類的,比如《聊齋志異》就很好。同時,准備一本字典,對文中的每個字反復推敲、弄准。不求快,只求准。
3、在此基礎上,找些文言文常識性書籍來看,弄清文言虛詞(之乎者也之類的詞語)、文言句式。例如,現代話說「不聽他的話」,直接寫成文言文,可能是「不聽之」。但這不對了,應該說成「不之聽」。為什麼要將「之(他的話)」放在「聽」的前面?這就是文言文特有的語法現象。這種倒著說話的情況,在成語中保留了很多。如「曉之以理」,意思是「用道理來說服他」。文言文凡是「用什麼來」、「在什麼地方」等,都放在後面,叫做「介賓結構後置」。這些知識,有很多小冊子書可以買得到。
4、經過這樣對照學習,很快就能讀懂一般文言文。下一步遇到的難處,主要集中在字詞上,這時需要一部專業的字典,例如《古漢語詞典》。
5、在基本上能讀懂文言文的條件下,可以選擇《古文觀止》、《史記》之類的書來讀,繼續提高。
6、要將艱苦的學習變為享受。時時注意古文的美。古文美是從組詞造句開始的,如「朝秦暮楚」,本身就是一副對聯,讀音平平仄仄。進而體現在句子、句群、段落及章節上。
總之,學文言文並不難,掌握好一個字:「讀」。首先是讀准,然後是讀多。功夫到了,自然能成功。

❸ 怎樣自學文言文

研究我國古代文化,學習我國古典文學,需要一定的閱讀文言文的水平。有人認為白話文可以自學,文言文難以自學,這話有道理,但不盡然。文言文和白話文相比,多一層語言隔閡,它是以古代漢語為基礎的一種通行於五四運動以前的書面語言,讀起來自然比較困難。但文言文是不是就不能自學呢?也不是,文言文也同樣是可以自學的。下面分幾個問題來談。
首先要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其內容。毛主席說:「必須繼承一切優秀的文學藝術遺產,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東西。」絕大部分文言文都是封建社會的作品,論的是封建制度之理,記的是封建社會之事,抒的是封建社會之情,因此我們必須堅持批判繼承的原則,吸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比如說《桃花源記》吧,它確是一篇好文章,值得一讀。我們說它好,是因為作者陶淵明所嚮往的那種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自由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會戰亂年代中勞苦人民的願望,特別是作者能在短短的篇幅中把游桃花源的過程寫得起訖分明,把想像中的桃花源境界寫得十分生動優美,引人入勝,把那些虛構的人物,寫得栩栩如生,使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但如果我們今天讀了《桃花源記》,也採取那種不滿現實,幻想超脫現實的消極厭世的態度,那就大錯特錯了。
其次是要適當地了解作品產生的歷史背景。文學作品總是反映一定的歷史風貌的,如果對它的歷史背景一無所知,就很難了解作品本身的深刻含義。讀《六國論》不了解戰國形勢,就無從了解這篇文章所論述的內容;不了解北宋妥協苟安的對外政策,就無以了解這篇文章借六國諷宋朝的針對性。讀《答司馬諫議書》,不了解王安石變法的情況,也就無以了解這篇文章是如何針鋒相對地對司馬光進行駁復的,同時也就無從判斷其誰是誰非。所以了解一定的歷史背景也是非常重要的。
還要大略地知道一些古代的典章文物制度以及古人的生活習慣等常識。「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陳情表》)這里的「郎中」「洗馬」都是古代的官職名稱,如果把「郎中」當成醫生,把「洗馬」當成飼養員的工作,那就要成為笑話了。讀《國殤》如果不知道古代車站的情況,就不容易讀懂「左驂殖兮右刃傷」、「霾兩輪兮縶四馬」這些句子。如果不了解古人有食狗肉的習慣,而且狗肉比豬肉還要貴重,就不能理解勾踐在休養生息時,為了獎勵生育,老百姓,「生丈夫(男孩),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國語·越語》)的獎勵辦法。也不能理解樊噲為什麼能以「屠狗」為職業(《史記·樊噲列傳》)。
以上所說的這些問題,在自學文言文時可以藉助於註解、說明或分析之類來幫助解決,也可以查閱《辭海》、《辭源》以及有關歷代官制兵制科舉制的常識方面的工具書,一般困難是可以克服的。
學習文言文還要了解文言詞語和文言句法的特點,掌握一些古漢語和現代漢語異同方面的規律,這方面有很多古漢語,文言虛字等專門論著可以參考,這里只擇要略談幾點。
文言的詞語可分虛詞和實詞來研究。
關於文言的實詞,主要要了解詞義的發展和變化。一般可注意這幾種情況:
有些詞語,古今意義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如人、手、天、地、愛、恨、冷、熱、寂寞、蕭條、正直、憔悴等,古今沒有什麼不同。有不少詞語,古代通用單音詞,今天大都用雙音詞了,如「耳——耳朵」、「石——石頭」、「憶——回憶」、「欺——欺騙」、「堅——堅強」、「茂——茂盛」等,這些雙音詞是從單音詞發展而來的。
有些詞語,古今字形相同,但意義、用法完全不同。如「兵」,古義是「兵器」或「殺害」,今義為「士兵」;「消息」,古義指「生滅、盛衰」,今義指「音訊、新聞」;「犧牲」,古指「做祭品用的牲畜」,今指「為正義事業而舍棄生命」,等等。
有些詞語既不用它的本義,也不用它的引申意義,而是通假為另一個字的意義。如「說」通「悅」,表示高興;「從」通「縱」,表示合縱或縱橫;「罷」通「疲」,即疲乏;……諸如此類,稱為通假字。
文言文中更普遍的是一詞多義。略舉數例: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老師,名詞),「吾從而師之」(師之:以他人為師,動詞)。「死者不計其數」(數:數目,名詞),「蒙沖斗艦乃以千數」(數:計算,動詞),「此數者用兵之患也」(數:幾,數詞),「幾死者數矣」(數:讀shuò,屢次,形容詞)。「解衣衣我」(前一個衣:衣服,名詞,後一個衣:給我穿,動詞)。「欲居之以利,而高其值」(高:使其值高,形容詞作動詞用)。「生死肉骨」(使死者復生,使白骨長肉)。一詞多義的現象現代漢語中也常有,而在古漢語中尤為普遍,讀時可聯繫上下文,從詞性變換中辨別其含義。
關於文言虛詞(也稱虛詞),由於變化較多,往往一個字有多種用法,有的還可以作實詞用。舉幾個字為例:
「之」可作代詞、助詞以及動詞用。如:「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之:他,代詞),「謹食之」(之: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之:的,助詞)。「吾欲之南海」(之:到,動詞),「之二者……」(之:此)。
「於」是介詞,它表示的關系較多,如「乃取一葫蘆置於地」(於:在),「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於:對於),「師不必賢於弟子」(於:比),「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前一個於:從,後一個於:比),「而君幸於趙王」(於:被)。
「其」是代詞,可以代人(主要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事物,還可作助詞用。如「權大悅,與其群下謀之」(其:他的),「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其:它的),「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其:那個),「其皆出於此乎」(其:表示語氣)。
「以」主要作介詞用,表示的關系也有多種,如「常以身翼蔽沛公」(以:用),「以錢復其口」(以:拿、把),「以我酌油知之」(以:憑、靠),「而吾以捕蛇獨存」(以:因),「余船以次俱進」(以:按照)。「以」也可作連詞用,如「余始以入」(以:而),「從是以後,不敢復言為河伯娶婦」(以:下接前、後、東、西,表示時間或空間距離)。
文言虛詞中還有不少是表示各種語氣的,如也、矣、乎、耳、哉等,這些語氣助詞,可通過朗讀來領會句子的語氣。
文言文的句法,主要可研究句子成分的省略和句子成分的順序。
文言文中,有許多句子往往省略某些成分。閱讀時可根據上下文的意思,找出其省略部分。文言句式中省略的情況很多,這里介紹幾種:
一種是主語的省略,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對話中的省略,省〔客〕。)「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自述中的省略,省〔我〕。)「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承前省略,省〔貧者〕。)「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蒙後省略,省〔公〕。)
一種是謂語動詞或動詞賓語的省略。如「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承前省略,省〔持〕。)動詞賓語的省略在文言文里比較多。省略的賓語一般都是代詞「之」,「廉頗……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之〕代廉頗的說話。)
文言文中,兼語式復雜謂語中的兼語,也常有省略。省略的兼語見於上文的,一般是代詞「之」或「其」,不見於上文的一般泛指「人」。如:「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省略的代詞代扶蘇。)「杞子自鄭使〔〕告於秦曰:……」「且使〔〕遽告於鄭。鄭穆公使〔〕視客館。」(上文未出現,都可補人。)
文言文句子成分的順序和現代漢語比較起來,大致上沒有差別,但也有一些句子,它的各種成分在排列順序上有所不同的。這里也介紹幾種:
把謂語放在主語前,如「甚矣,汝之不惠!」(意謂「汝之不惠甚矣!」)「誰可使者?」(意謂「可使誰者?」)「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是反詰語氣,順過來講就是「公子能救人急困的高義究竟在哪裡呢?」)
介詞和它的賓語組成的介詞結構,在現代語中,介詞的賓語必須放在介詞的後面,在文言里介詞的賓語有的卻放在介詞之前,如:「問『何以戰?』」(「何以」即以何。)「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即與誰。)
關於文言詞語和句法的規律知識還很多,這里只有舉一些常見的情況稍作說明,供自學者參考而已。

❹ 高三怎麼自學文言文

可以從以下兩點入手。
一:
字求其訓,句索其旨。讀文言文要弄清楚每個字的詞義,每句話的語意。這是我國宋代著名學者朱熹的讀書經驗。他曾說,讀書須是仔細,逐字逐句,要見著落。前邊的沒有學會,決不急於求後邊的。文言文與現代漢語比較起來,它們在詞義和上有很大的不同。字字落實,句句落實,就是要搞清楚這種變化,掌握它們之間的差別。
例如「亡羊補牢」中的「亡」,古代漢語常用的是「丟失」,「逃跑」等意思,現代漢語常用的是「死」的意思。還有一詞多義,因為文言字詞比較少,往往一詞多義,這樣的例子很多。如,現在把用嘴說話叫做「說」,文言文里寫作「曰」(yuē)。我們現在說「下雨」文言文就用一個「雨」字來表示下雨的意思。我們現在說「他的兒子」,文言文用「其子」兩個字來表示。白話文里的「父」是指「父親」,文言文里的「父」(fǔ)常常是指老翁(一般的老年人)。文言文里的數量詞的用法也與現代漢語不同,我們現在把十個中的九個,叫做「十分之九」,文言文卻寫成「十九」。還有,因為古代字詞比較少,有時古人寫文章時,就用一個同音字或形似字代替要用的字,這個代替的字就叫通假字,我們在閱讀文言文時經常會碰到通假字的。另外,文言文里詞類活用的現象也很多,名詞活用作動詞,動詞活用作名詞,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或動詞,……詞性變了,詞義也就隨之發生變化。以上這些看起來比較復雜,其實只要在閱讀時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是不難掌握的。
二:
熟讀背誦,總結規律。學習文言文和學習現代文一樣,必須通過背誦一定數量的文章去積累語言,掌握文言的字、詞和句式。文言文在生活中很少運用,客觀上缺乏實踐的環境,不熟讀背誦是沒有好辦法學好的。多讀多背,就會有語感,才能迅速領會文章內容。而形成語感只有在朗讀背誦中才能見效,因此我國古代讀書十分強調詠誦,背誦。有人說,學習文言文沒有別的竅門,就是讀背二字。熟背五十篇古文就有能力閱讀文言文;熟背一百篇就有能力寫文言文。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小時候讀書以致「口舌成瘡」,曹植在十歲時,背誦詩賦十萬言。除了背誦一定數量的文言文以外,在學習文言文時,我們一定要注意多總結,多歸納。

❺ 如何自學古文!

個人見解:

1、需要一本完善的古漢語辭典,去書店找都有。

2、先從史書讀起,再讀文學作品會輕松,因為史書讓你了解古代的思維方式和很多典故。 如果你是初學,「史記選」之類的書很有幫助,因為既像看故事,又能學知識。

3、個人認為背古文對理解古文沒有用。當然好的古文會讓你主動忍不住去背誦。但是為了學習古文,被動的去背,是比較苯的辦法。要理解了才有意義,理解了背誦也更快。

4、關鍵是一些常用常出現的詞語,以及句式,這些要盡快熟悉,那是古代人說話,寫文章的方式,熟悉了就好了。

5、最後如果你是個中學生,特別是高中生,學古文的過程中要面對考試壓力的話,教你個取巧又極其有效的辦法,你去找往年的真題以及往年各個城市的模擬考試題,別的題目都不用看,就看古文閱讀理解的那些小短文,然後看看針對這些短文,出題的人都會問什麼問題,他們一般會把一些重要的字詞拿出來問你什麼意思,或者讓你補充句讀,這很有用,因為出題人問的問題其實很多都是對理解古文很有幫助的一些問題,搞懂了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用法,下次在不同的地方碰到就輕松多了。

6、最後再補充一下,一本好的古漢語辭典真的很有用,因為好的辭典會把一個字一個詞的不同意義都列舉出來,這正是學習古文中常會遇到的事,同一個字常有多個意義,辭典讓你一目瞭然。

❻ 有什麼可以自學文言文的書籍呢

其實讀古本小說並不難理解,但一些史料,或者如《山海經》等書就比較難讀內了,生僻字很容多。如果你要研究透,建議買本古漢語字典,去查查,如果主要讀故事,建議找後人編輯的翻譯好的書,如《資治通鑒故事》《二十四史故事》等,或者百家講壇,分塊學學,很有感覺。如果你要提高古文閱讀水平,建議買本《古文觀止》,沒有之一。

❼ 初中生自學古文要注意什麼需要從哪些書入手

《古文觀止》。
學古文一般不論初、高中甚至大學都可以從《古文觀止》入手。
這是一本學古文的基礎書,裡面文章好,都是各時期的代表作。

❽ 大學如何自學文言文

一,溫故而知新。高中時的文言後的小結和習作是起到鞏固的作用,你可以拿起高中時的語文書,把文言文的字詞練習再看一遍。特別是需要記住的「特定句式」、「語法」、字、詞的解釋記下來。這是基礎中的基礎。

二,博覽群書。多找一些古代白文本(不翻譯,不注釋)閱讀,如《史記》,《大學》、《中庸》、《尚書》、《論語》、《孟子》、《南華經》、《道德經》、《漢書》、歷史著作、古代文人膾炙人口的散文等等。初次讀只需知道大概意思,遇到不懂的字就請《新華字典》這個高手來幫忙,或請《文言詞典》來為你抽釘拔楔。高中時的文言可以背下一些或通讀,目的是讓你感受一些古人寫作時是如何「運用字詞造句」成文的。
三,成語和詞語的靈活運用。成語是典故,詞語是固定成式的句子或短句,是經典的句子。恰當地運用成語和詞語會讓你口舌燦若蓮花,使你的文章熠熠生輝。
四,要想成為一個文言大家,背下一部《新華字典》里每個字的解釋是基礎(做不到也可以記個大概),然後再看《辭海》、《康熙字典》、《詞源》等字詞工具書,這些都做到後,還得有點語言天賦和文學才華,接著就是整合這次字詞應景地、如魚得水地汪洋恣肆。
其實文言文在這個時代已經不流行也不實用了,研習文言是為了了解古人的歷史、文化和生活。文言出現在正式場所的機會並不多,比如祭奠儀式上、誓師大會上、奠基儀式上、一些癖好文言的好古之人之間的書信往來之間。日常生活中,你要是用文言對話,會讓人覺得你是在賣弄或附庸風雅,總之很不合時宜。

❾ 如何自學古文

簡單說下
1現在學習古漢語較好的是王力版和郭錫良版的《古代漢語》,任選其一, 有一定基礎回後可以看看清末的《答馬氏文通》。
2重點應放在先秦文章和韓柳的文章。先秦的個人推薦《詩經》和 《左傳》,因為 《詩經》大多要逐字解釋才能完全理解,且大多字用的是本意。 《左傳》里的故事很有意思,且有相當高的文學成就,《古文觀止》222篇其中《左傳》里的文章就選了34篇。
3死記硬背。選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來背或熟讀。這其實是學習古文的一個捷徑。

❿ 如何自學古文字呢

人人有基礎

如果是個老外提出這個問題,是合理的。作為一個中國成年人,學古文和詩詞談什麼從零開始?常用漢字幾千個,都不認識?雖然說大陸的我們現在不系統學習繁體字,但是能猜不?看古裝電視劇嗎?“之乎者也”大概在古文的什麼位置出現沒問題吧?看“中國詩詞大會”吧?看房地產廣告嗎?

經過修飾的書面語言,反過來豐富口語,這種口語與書面語言的相互影響是持久的,在中國也從未斷裂。而現代漢語是從古漢語發展而來,這個古漢語並非只是口語,同樣包括了大量的文言文詞彙。

古文和現代文的之間的聯系和傳承,一直都存在。這與中文和英語之間的區別是完全不同的,那是不同的語系,所以需要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而中國人讀古文,未必能全了解,但基本字都認識,因為本身就是一個體系的不同階段。即便是二千年前的《道德經》、《論語》,我們現在也不至於看不懂文字,只不過有不同的意思理解罷了。

熱點內容
教育課 發布:2025-05-15 00:39:16 瀏覽:887
筆畫視頻教學 發布:2025-05-15 00:06:14 瀏覽:99
小班幼兒英語 發布:2025-05-15 00:00:31 瀏覽:854
思教育網 發布:2025-05-14 22:14:17 瀏覽:988
師德師紀自查小結 發布:2025-05-14 21:09:36 瀏覽:534
中學英語下載 發布:2025-05-14 20:01:44 瀏覽:498
小蘋果舞蹈教學兒童版 發布:2025-05-14 18:06:07 瀏覽:916
高三語文卷 發布:2025-05-14 17:40:03 瀏覽:761
五年級上冊語文達標卷 發布:2025-05-14 16:38:37 瀏覽:871
鄧矮的歷史 發布:2025-05-14 15:03:50 瀏覽: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