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趙孟頫過揚州文言文翻譯
一、譯文
元朝興盛的時候,揚州有個姓趙的人,富裕而喜歡(招待)客人。他的家裡有明月樓,人們(替樓)寫春聯,大多沒有適合主人意向的人。一天,趙子昂路過揚州,主人知道了這件事,把他迎接到明月樓上,用豐盛的酒席款待他,所用的都是銀制的器具。
酒喝到一半,(主人)拿出紙和筆請求趙子昂寫春聯。趙子昂拿起筆寫道:「春風閬苑三千客,明月揚州第一樓。」主人得到春聯,非常高興,把喝酒的器具全部撤下並把它們贈送給趙子昂。
二、原文
元盛時,揚州有趙氏者,富而好客。其家有明月樓,人作春題,多未當意者。一日,趙子昂過揚,主人知之,迎致樓上,盛筵相款,所用皆銀器。酒半,出紙筆求作春題。子昂援筆書雲:「春風閬苑三千客,明月揚州第一樓。」主人得之,喜甚,盡撤酒器以贈子昂。
三、出處
《趙孟頫過揚州》講述了元朝時期趙孟頫的軼事典故。作者無名氏

(1)揚州的文言文擴展閱讀
一、詞彙詳解:
1、款:款待,招待。
2、援 :提,拿。
3、雲:說、道 。
4、閬苑: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此處是贊美明月樓。
5、相:他,指代趙子昂
6、元:元朝
7、春題:春聯
二、人物簡介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作孟俯,漢族,吳興(今浙江湖州)人。
元代著名畫家,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一。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
三、其他軼事典故
1、衣冠盛事
趙孟頫原因程鉅夫的舉薦而以兵部郎中入仕元朝的。後來程鉅夫任翰林學士承旨時辭官歸家,朝廷命趙孟頫接替他任職。趙孟頫就任後,先去拜謁程鉅夫,然後再入翰林院視事,此事被當時傳為士大夫的佳話。
2、一家皆善書
趙孟頫的二子趙雍、趙奕並以書畫知名,而其夫人管道升聰敏過人,能書善詞,繪畫精於墨竹、梅、蘭,筆意精絕。元仁宗曾取管道升的書法,與趙孟頫及其次子趙雍的書法用玉軸精裝,鈐上御印藏於秘書監,說:「讓後世知道我朝有一家的夫婦父子都善書,這也是奇事啊!」
❷ 揚州明珠 文言文 翻譯
1、譯文
在北宋嘉佑年間在揚州出現了一隻巨大的「珠」,常常在夜晚時可見。開始時它出入於天長縣陂澤中,後來轉入甑社湖,隨後又在新開湖中現身,當地的居民和南來北往的行人常常能見到它。
沈括的一位友人的書齋正建在湖上,一天夜裡,忽然看見這顆巨「珠」,離他還非常近。開始時,「珠」房微微的打開,有光自吻沿處透出,像橫著的一條金線。
突然,「珠」房大開,有半席那麼大,裡面白光如銀,中有一顆如拳大的寶珠,耀眼奪目,不可正視。它放出來的光芒像初升的太陽,方圓十幾里地的樹木都能看見影子。
只見天空火紅一片,猶如燃燒的野火。倏然之際,「珠」飛一樣地遠去,像耀眼的太陽,浮於湖面上。這顆珠放出的光不像古時的明月之珠,似月光,而是光芒萬丈,如同日光一般。
2、原文
嘉佑中,揚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見。初出於天長縣陂澤中,後轉入甓社湖,又後乃在新開湖中,凡十餘年,居民行人常常見之。余友人書齋在湖上,一夜忽見其珠甚近,初微開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橫一金線。
俄頃忽張殼,其大如半席,殼中白光如銀,珠大如拳,燦爛不可正視,十餘里間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遠處但見天赤如野火。倏然遠去,其行如飛,浮於波中,杲杲如日。古有明月之珠,此珠色不類月,熒熒有芒焰,殆類日光。
催伯易嘗為《明珠賦》。伯易,高郵人,蓋常見之。近歲不復出,不知所往。樊良鎮正當珠來往處,行人至此,往往循船數宵以待現,名其亭為「玩珠」。

(2)揚州的文言文擴展閱讀:
出處說明:
沈括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於天文、地質、物理、醫學等多方面皆有成就的科學家,1072年出任宋王朝「司天監」之職,《夢溪筆談》一書耗時八年完成,他治學嚴謹,用功極勤,可謂嘔心瀝血之結晶,可以推斷這段記載應該不是妄言之說。
揚州明珠一事,毫無夢境幻覺之妄言或神鬼迷信之色彩。不難看出,沈括所記述的乃是一起真實的UFO案例,於現代人的目擊報告十分相似。
鎮江舉行紀念沈括逝世890周年學術討論會,時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席澤宗講到:「人們注意到《夢溪筆談》369條,認為可能是古代已有UFO飛降地面的證據。
❸ 揚州明珠文言文翻譯凡是什麼意思
凡十餘年:前後十幾年。其中,「凡」是副詞,表示概括、總計。具體翻譯時須依據前後文回,是答確數的,知可譯為道「總計」,如「凡六百一十六言」是確數,譯為「總計六百一十六個字」;是概數的,可譯為「里里外外」、「前前後後」、「差不多」版、「大約」等。「(揚州出現的那隻「明珠」)凡十餘年,居民行人常常見之。」其中的「凡」是年頭的概數,可權翻譯為:(揚州出現的那隻「明珠」)前後十幾年裡,當地居民和過往行人常常見到它。
❹ 夢溪筆談《揚州明珠》 翻譯
譯文:
嘉佑年間,在揚州出現了一隻非常大的「珠」,在夜晚經常可以看見。開始它出入於天長縣陂澤中,後來轉入甑社湖,後又在新開湖中現身,當地的居民和行人常常能見到它。
沈括友人的書齋正建在湖上,一天夜裡,忽然看見這顆「珠」離他非常近。開始時,「珠」房微微的打開,有光自吻沿處透出,像橫著的一條金線。突然,「珠」房大開,有半席那麼大,裡面白光如銀,中有一顆如拳大的寶珠,耀眼奪目,不可正視。它放出來的光芒像初升的太陽,方圓十幾里地的樹木都能看見影子。只見天空火紅一片,猶如燃燒的野火。
倏然之際,「珠」飛一樣地遠去,像耀眼的太陽,浮於湖面上。這顆珠放出的光不像古時的明月之珠,似月光,而是光芒萬丈,如同日光一般。
原文:
嘉佑中,揚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見。初出於天長縣陂澤中,後轉入甓社湖,又後乃在新開湖中,凡十餘年,居民行人常常見之。
余友人書齋在湖上,一夜忽見其珠甚近,初微開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橫一金線。俄頃忽張殼,其大如半席,殼中白光如銀,珠大如拳,燦爛不可正視,十餘里間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遠處但見天赤如野火。
倏然遠去,其行如飛,浮於波中,杲杲如日。古有明月之珠,此珠色不類月,熒熒有芒焰,殆類日光。催伯易嘗為《明珠賦》。伯易,高郵人,蓋常見之。近歲不復出,不知所往。樊良鎮正當珠來往處,行人至此,往往循船數宵以待現,名其亭為「玩珠」。

(4)揚州的文言文擴展閱讀
背景
《揚州明珠》出自北宋嘉佑年間文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文體為說明文,它詳細地描述了一次UFO事件。《夢溪筆談》一書耗時八年完成。揚州明珠一事,毫無夢境幻覺之妄言或神鬼迷信之色彩。不難看出,沈括所記述的乃是一起真實的UFO案例,於現代人的目擊報告十分相似。鎮江舉行紀念沈括逝世890周年學術討論會,時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席澤宗講到:「人們注意到《夢溪筆談》369條,認為可能是古代已有UFO飛降地面的證據。
作者簡介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浙江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漢族。北宋科學家、政治家。仁宗嘉佑進士,後任翰林學士。晚年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我國歷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氣象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工程師、外交家。
他對當時科學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情況十分了解,如水工高超、木工喻皓、發明活字印刷術的畢升、煉鋼煉銅的方法等,凡有所及,無不詳為記載。
據記載,沈括的著述有22種155卷。除《夢溪筆談》外,還有綜合性文集《長興集》、《志懷錄》、《清夜錄》,醫葯著作《良方》、《蘇沈良方》,科學著作《渾儀議》、《浮漏議》、《景表議》、《熙寧奉元歷》、《圩田五說》、《萬春圩圖記》、《天下郡縣圖》、《南郊式》、《諸敕格式》、《營陣法》,音樂類著作《樂論》、《樂律》、《樂器圖》等,但存世較少。
2011年五月,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楊渭生教授點校、輯佚《沈括全集》,全書八十五卷(含附錄一卷),一百一十萬字,是迄今為止海內外收集沈括著作最齊全的版本。
❺ 揚州明珠文言文翻譯凡十餘年是什麼意思
凡十餘年:前後十幾年。
其中,「凡」是副詞,表示概括、總計。具體翻譯時須依據前後文,是確數的,可譯為「總計」,如「凡六百一十六言」是確數,譯為「總計六百一十六個字」;是概數的,可譯為「里里外外」、「前前後後」、「差不多」、「大約」等。
「(揚州出現的那隻「明珠」)凡十餘年,居民行人常常見之。」其中的「凡」是年頭的概數,可翻譯為:(揚州出現的那隻「明珠」)前後十幾年裡,當地居民和過往行人常常見到它。
❻ 呂溱字濟叔,揚州。文言文翻譯
呂溱,江蘇揚州人,字濟叔。生卒年不詳。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戊寅科狀元。
《宋史·呂溱傳》
呂溱,字濟叔,揚州人。進士第一。通判亳州,直集賢院,同修起居注。坐預進奏院宴飲,出知蘄、楚、舒三州。復修起居注。
儂智高寇嶺南,詔奏邸毋得輒報。溱言:「一方有警,使諸道聞之,共得為備。今欲人不知,此何意也。」進知制誥,又出知杭州,入為翰林學士。疏論宰相陳執中姦邪,仁宗還其疏。溱曰:「以口舌論人,是陰中大臣也。願出以示執中,使得自辨。」未幾,執中去,溱亦以侍讀學士知徐州,賜宴資善堂,遣使諭曰:「此特為卿設,宜盡醉也。」詔自今由經筵出者視為例。
徙成德軍,時方開六塔河,宰相主其議。會地震,溱請罷之,以答天戒。溱豪侈自放,簡忽於事。與都轉運使李參不相能,還,判流內銓,參劾其借官麹作酒,以私貨往河東貿易,及違式受饋贐,事下大理議。溱乃未嘗受,而外廷紛然謂溱有死罪。帝知其過輕,但貶秩,知和州。御史以為未抵罪,分司南京。起知池州、江寧府,復集賢院學士,加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
時為京尹者比不稱職,溱精識過人,辨訟立斷,豪惡斂跡。嘗以職事對,神宗察其有疾色,勉以近醫葯,已而果病。改樞密直學士、提舉醴泉觀,遂卒,年五十五。贈禮部侍郎。帝悼念之,詔中書曰:「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節,絕跡權貴,故中廢十餘年,人無言者。方擢領要劇,而奄忽淪亡,家貧子幼,遭此大禍,必至狼狽。宜優給賻禮,官庀其葬,以厲臣節。」敕其婦兄護喪歸。
溱開敏,善議論,一時名輩皆推許。然自貴重,在杭州接賓客,不過數語,時目為「七字舍人」雲。
摘自《網路》
❼ 揚州西區學國學文言文地方
文言文看不懂,較麻煩。網站上沒有可學習的。不知你不懂在什麼程度?(1)可先從中學課本的文言文入手學習;(2)然後再找王力《古代漢語》、北京大學等《古代漢語》教材等學習;
輔助還要學點《中國文化史》《古代文學》《中國通史》等書,為進一步學習打基礎。以上書籍,若找不到,盡可以在網上購書;
准備一些學習工具書,如《古代漢語詞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辭源》《辭海》等書
全面系統學習國學很不容易。網上倒是有一個「國學」網(網址是國學的漢語拼音)我感到是最好的。其他網站還有「國學經典書庫」、「五千國學網」等,你網路搜索一下即得,不需要一一列舉網址。但這只能給你不系統的零碎知識。要想系統,則要從蒙學入手先易後難,終生學習,古語有「皓首窮經」、「汗牛充棟」之說,則知學習之難。想要視頻速成是不行的,那樣只能得其皮毛。建議還是讀書:
(1)蒙學著作。《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幼學瓊林》《增廣賢文》《聲律啟蒙》《龍文鞭影》《弟子規》《神童詩》《朱子治家格言》《列女傳》等
(2)進階類。《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小說四大名著等然後才可按經史子集四部系統學習。
研讀國學經典:
(1)經部。四書五經、儒學十三經。
(2)史部。有二十五史,首先是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還有《資治通鑒》《戰國策》《通志》《通典》《文獻通考》等。
(3)子部。《老子》《莊子》《孫子兵法》《呂氏春秋》《淮南子》等
(4)集部。《杜工部集》《李太白集》《全唐詩》《全唐文》《全宋詞》《文選》《楚辭》《元曲選》《元雜劇選》《歷代賦選注》等
研讀其他著作
(1)科學實用類。《夢溪筆談》《天工開物》《黃帝內經》《本草綱目》《水經注》《文心雕龍》等
(2)其他著作。《華陽國記》《洛陽伽藍記》《聊齋志異》《唐宋傳奇集》
(3)現代國家大師的著作就不再一一介紹了,多讀一些他們的代表作即可。
--以上書籍讀過後,你基本上可以稱得上較系統地學習國學了
❽ 廣陵古文意思
【原詞】廣陵
【釋義】
1、古地名,州郡名。即今江蘇揚州。前319年,楚懷王在邗溝城基礎上建廣陵城,廣陵之名始於此。秦統一全國後設廣陵縣。漢代吳王劉濞受封廣陵建立吳國。漢代又稱作江都。北周改稱吳州,隋代改稱揚州,後又改稱邗州。唐代復稱揚州,後又改稱廣陵郡,後又復稱揚州。唐李白有送別詩《送孟浩然之廣陵》,詩題中的「廣陵」即今揚州。
2、指著名古琴曲《廣陵散》,也是中國古典十大名曲之一。相傳為三國時期魏國的名士嵇康所作,嵇康善彈此曲,秘不授人。後嵇康遭饞被害,臨刑前索琴彈之,曰:「《廣陵散》於今絕矣!」其事見於《晉書•嵇康傳》。後亦稱事無後繼、已成絕響者為「廣陵散」。亦省稱「廣陵」。《北齊書•徐之才傳》:「長子林,字少卿,太尉司馬。次子同卿,太子庶子。之才以其無學術,每嘆雲:終恐同《廣陵散》矣!」宋陸游《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放翁老死何足論?《廣陵散》絕還堪惜。」明張煌言《奇零草序》:「獨從前樂府歌行,不可復考,故所訂幾若《廣陵散》。」前蜀韋庄《贈峨嵋山彈琴李處士》:「《廣陵》故事無人知,古人不說今人疑。」宋文天祥《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賦》:「萬里風沙知己盡,誰人會得《廣陵》音?」金一《文學上之美學觀》:「虞淵未薄乎日暮,《廣陵》不絕於人間。」
❾ 朝廷昏庸,大兵壓境,史可法受命於危難之時,督師揚州,困守孤城。這句文言文是什麼意思
這個朝廷抄解釋下是福王在南京建立的南明朝廷。那時李自成已經攻佔北京。福王任命史可法為兵部尚書,督師揚州。當時南明朝廷內內斗很嚴重,史可法收到馬士英等人排擠,得不到重用,而又有叛徒與清朝勾結,舉兵南下,被逼入揚州城內。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朝廷昏庸無能,現在清朝大兵殺過來了,史可法在這危難的時候站出來,親自在揚州領兵,但是已經沒有援軍可來,所以是被困在揚州這座孤城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