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文言文翻譯
『壹』 文言文「道德」二字的含義
文言復文中道與德是兩個相互制獨立的詞語。
按照《道德經》的解釋。「道」是萬物萬法之源,創造一切的力量;德是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的行為,不違背自然發展規律,去發展自然、發展社會,提升自己的踐行方式。
道是在承載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無言無形、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只有通過我們的思維意識去認識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體實例,也是道的體現,我們能看到的心行,我們通過感知後所進行的行為。如果沒有德,我們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這就是德與道的關系。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罪莫大於無道,怨莫大於無德。
後來,道德這個詞才有了現在的含義。
以上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貳』 有沒有論述公德的文言文語句,或者引述
昭德光者,必有生浩盪正氣沛然而馨朗.慕私慾者則度日陰惘,華鬢虛衰而憔悴回.德私之差,立於答存心所居,盈虧之嘆,始於奮求將往.
夫存心奮求之屬,志也.志乃成物之要進道之本,乃勝難之根福澤之基.若人有志,則五嶽如丘,青雲可往.
是故君子欲伸仁義於天下事,誠不以守行則終老憾其望矣.
『叄』 誰知道關於道德的文言文
子的名言
1、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師說>> 全文及翻譯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詩文翻譯】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的問題)?(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始終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頭(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早於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做老師;出生在我後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於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做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就難了!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於聖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這里吧!(人們)愛他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塗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孩子們文字,(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老師),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關大道理的)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理解(書本上的)字句,不能解決(大道理的)疑難問題,有的(書本上的字句)向老師學習,有的(大道理的疑難)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卻反而)放棄(不學),我未能看出那種人(是)明白(事理)的!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他們)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一聽到有人)稱「老師」稱「弟子」等等,就許多人聚(在一塊兒)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麼譏笑),(他們)就說:「那個(人)同那個(人)(指老師和學生)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可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唉!(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好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里就)可以明白了。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君子們認為(是)不值得一提的,現在君子們的見識竟反而比不上(他們),可真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三個人同行,(裡面)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永遠)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樣樣都)比學生賢能,(老師和學生的區別只是)聽到道理有的早有的遲,學問和技藝(各)有(各的)專長,(只是)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紀十七(歲),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他)不受(當時士大夫那種恥於從師的)時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正道,(所以)寫(這篇)《師說》送給他。
5、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肆』 翻譯文言文
譯文:人生一世,誰不想有所作為?要想社會安定團結,不端正人們的思想觀念怎麼能行?因此,「有為」和「言教」成為社會的普遍理念。然而,根據對立轉化規律,統治者強調自我有為,必然導致整個社會的無所作為;強調言教,必然導致人心不古、道德墮落。所以,社會上的丑惡現象都是片面追求「有為」和「言教」之過。「有為」的對立面是「無為」,「言教」的對立面是「不言之教」,為了實現無所不為和社會淳樸的目的,所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正是具體運用了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最根本的規律,也是老子辯證法的靈魂。
聖人:就治身而言,指體悟大道、返樸歸真的人;就治國而言,指理想的統治者即神聖法律的代言人。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作為辯證法大師的老子向世人推出的濟世安民的兩大法寶,是對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的具體運用,也是聖人治身、治國的最根本措施。
我們須知,老子的《道德經》是治身理論和治國理論的統一,治國理論源於治身理論,只有從治身和治國兩個方面去闡釋《道德經》,才能明白老子偉大的哲學思想及其千古魅力。
先說「處無為之事」。就治身而言,處無為之事,就是要求自我要有虛己守靜、無私無欲、自失忘我的精神境界。「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自我不帶有任何主觀偏見,始終遵循客觀規律,讓規律發揮作用。「無為」的目的在於大有作為、無所不為。欲達到這一目的,就要採取辨證的觀點:我不直接治身而首先解放心靈,解放心靈的過程就是凝聚真朴的過程,凝聚真朴的過程就是強身建體的過程,朴成則以朴治身,以朴治身才能健康長壽。自我「無為」,才能充分發揮體內每個細胞的內在協調作用,使真朴得以逐漸形成;自我「有為」則靈受制於魂,靈受制於魂則真朴不現。自我的力量是有限的,朴的力量是無限的。我「無為」事朴,朴「無不為」治身。以朴治身,則百邪不侵,百病不生,自由、幸福、健康、長壽之目的也就達到了。就治國而言,處無為之事,是要求統治者不要玩弄心計,搞獨裁統治,而是虛己謙下,無私忘我,還百姓以自由,充分利用全體人民的智慧,建設公平、公正、正義的國家法律。總之,就是拋棄人治,實行法治。統治者「無為」,法律才會健全、神聖,以神聖的法律治國,國家必然有持久的繁榮和穩定。統治者的智力是有限的,法治的力量是無限的。「處無為之事」,收獲的卻是無所不為的成果。與之相對的是「有為之治」,而有為之治是所有階級社會所具有的共同特徵,它強調的是統治者以一人之心或少數人之心奴役天下人之心。有為的背後是個人英雄主義,是英雄史觀。有為之治正是阻礙社會發展,產生歷史悲劇的根源。
現在,人們對老子的「無為」思想認識不明,是幾千年封建思想的餘毒在作怪,人民群眾還沒有真正覺醒的緣故。統治者的有為觀念,必然導致官僚主義和個人崇拜,而官僚主義和個人崇拜又必然導致政治腐敗和社會混亂。
「處無為之事」是言「治」,「行不言之教」則是言「教」。和「不言之教」相對的是設言施教。設言施教是統治者希望利用某個人或某些人的思想觀點進行表面說教。有人說,言教只是一種語言游戲和思想控制的拙劣形式。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因為表面的說教不可能觸及每個人的心靈,徹底改變並鞏固所有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造就真正意義的人和健康向上的社會。「不言之教」則是通過每個人的自身練功實踐活動去參悟大道,實施自我教育,並自覺自願地摒棄與客觀規律相違背的自我意識,使之逐漸統一到客觀規律上來。所以,「不言之教」所追求的教育成果是創造全社會的共識,形成共同的道德觀念,因為世界的根本規律是至誠不移的。這一共識的形成必然成為改造現實世界的巨大物質力量。「不言之教」實際上是將人類的品德修養付諸解放心靈、求證大道的實踐過程之中,是對實踐高於理論的認識。
「不言之教」關注的是人的靈魂,但又不同於宗教信仰。宗教信徒信奉的是上帝和真主的說教,說教即「言教。」值得辯明的是,佛教和道教的根本,不屬於宗教。宗教是講世界是由唯一的神創造的,如基督教的「上帝」、伊斯蘭教的「真主」。佛教和道教則不同,佛教是講世人皆有佛性,人人可以修身成佛。所謂佛,是大徹大悟的人,而不是主宰世界的神。道教講修道成仙,所謂仙,是通過自我修煉塑造出了與自我對立的陽神的人,這一陽神就是朴,也不是世界的主宰者。中國歷史上有太多的成佛和成仙的人物,但他們要麼是師徒關系,要麼是同學關系,都是自身修煉的結果,他們之間只有境界的不同,沒有身份的不同。佛教和道教雖然也具有太多的「言教」即鬼神說教的成分,但這只是後期的演化,其根本還是沒有脫離「不言之教」。奉老子為始祖的道教已經偏離了老學的宗旨,成為和佛教相通的具有出世思想的組織,但是,他們的出世思想是有其歷史原因的。總之,世界上的一切宗教以及佛教、道教,都是老子朴學的未完成式,它們或深或淺地解釋了對大道的認識成果,但還沒有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只有消除宗教,讓人類文化歸結到老子朴學思想上來,世界才會和諧有序,人類才能消除信仰危機,獲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不言之教」的宗旨,是要求萬物之靈的人充分發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以嚴肅的、科學的態度和方法,通過自身實踐去開啟那個真實存在的既不屬於上帝也不屬於他人的心靈家園,並利用潛在的智慧,來指導人生和社會實踐活動,為實現「小國寡民」的人間天堂而創造人生價值。「不言之教」,既使靈魂有所寄託,又不去為了靈魂得救而犧牲了塵世生活,因而是積極的、科學的、無與倫比的施教措施。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實踐和認識的高度統一,是基於微觀認識論並通過自我身心健康來檢驗真理的。「處無為之事」是法治,「行不言之教」是德治。只有法治和德治相結合,才能確保人類的和平及人生幸福。「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世界上最科學的方法論,也只有真正體悟大道的老子才能揭示出這一哲學方法論。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萬物涌現而不躲避矛盾、推脫責任,真朴生成而不佔為己有,追求有為而不恃自我之智,功成而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不居功自傲,功勛才永不磨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是說聖人有功而不居功,人民卻把功勞記在了聖人身上。正如泰戈爾所說:「你從不尋求名聲和崇拜,可是愛之神卻發現了你。」相反,若是居功自傲,有功而無功。
本章揭示了矛盾的對立轉化規律,中心論點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是整部經書的靈魂,以後各章論述都是圍繞著「無為之治」和「不言之教」這一辯證法的基本原理而展開的。
處於「有」的層面的人,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強調有為,追求功利,施行言教,其結果只能是強化自我意識,加劇自身矛盾和社會矛盾。人類只有徹底轉變價值觀念,參玄悟道,追求真朴,才能超越自我,創造真我,取得「無為而無不為」、不言而勝於言教的成果。
我們知道,《道德經》是以自身修養功夫即以生命科學作為理論基礎的。現在,人們把我國古代的修養功夫通稱為「氣功」,但是用「氣功」二字來說明道家功夫是不恰當的。
它只強調了氣的功能,目的也僅僅是為了強身健體,其認識境界不明確,指導思想狹隘。道家功夫是基於微觀認識論,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根本目的,以返樸歸真為最高原則,要求在內創造無限自由的精神天堂,在外創造「小國寡民」的人間天堂。而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則是在悟道修德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實現的,是不為而為,無私而成其私。因此,我們不妨稱道家功夫為「道德功」。道德功是自我通過練功實踐活動,平衡陰陽,創造真我,開啟智慧,把握世界的本質規律,使自我意識完全符合客觀規律,從而更好地追求人生幸福的功夫。
道德功的三要素是:正念,正身,正術。正念(或稱正心),是指要樹立合乎道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人生法則統一於宇宙法則;正身,是指端正自身,使身姿合乎修道要求;正術,是指要正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包括導引術、吐納術、存想術、房中術等。道德功是嚴肅的人體科學,忽視了科學理論的指導是極其危險的。正術的背後是強調尊師重教。
修煉道德功依次出現的境界是:一、自我回憶,在道境之中直觀人生歷程。二、自我透視即返觀自身的內部構造。著名醫葯學家李時珍所說的「內景隧道,唯返觀者能照察之」就是這一境界,我國的中醫理論即基於此。三、細胞、微粒透視,直觀人體基因組和微觀粒子,破譯基因密碼和宇宙密碼,徹悟人生規律和自然規律,從而實現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四、返樸歸真。
『伍』 請翻譯舊唐書《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裡面的一段文言文
貞觀十年,沙門玄奘到中天竺國,攜帶梵本經論六百多部返回。在此之前朝廷派遣右率府長史王玄策出使天竺,四天竺國王都派遣使者入朝進貢。時逢中天竺王屍羅逸多死,國內大亂,大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篡位自立,於是調發所有胡兵抗拒王玄策。王玄策從騎三十人與胡兵交戰,沒有取勝,箭全部用完後,他們統統被擒。胡兵又擄掠諸國進貢的物產。王玄策脫身連夜逃走,跑到吐蕃,調發精銳一千二百人,以及泥婆羅國七千多名騎兵,跟從王玄策。王玄策與副使蔣師仁率領二國軍隊進抵中天竺國城,接連交戰三天,大敗中天竺軍隊,斬首三千多級,跳水溺死的將近一萬人,那伏帝阿羅那順棄城逃走,蔣師仁進軍擒獲他。俘虜男女一萬二千人,牛馬三萬多頭匹。
於是天竺震懾驚懼,俘獲那伏帝阿羅那順返回。二十二年抵達京師,太宗大為高興,命令有關部門祭告宗廟,並對群臣說:「人的耳目賞玩聲色,口鼻沉溺氣味,這是敗壞道德的根源。如果婆羅門不劫掠我朝使者,難道會淪為俘虜嗎?昔日中山因為貪圖寶物而取禍,蜀侯因金牛而導致滅亡,無不是這個原因。」朝廷拜授王玄策為朝散大夫。此時在中天竺國獲得方士那羅邇娑婆寐,他自稱年齡二百歲,說是有長生之術。太宗對他深加敬重禮遇,把他安置在金飈門內,製造延年益壽的葯。令兵部尚書崔敦禮監督主管,派遣使者前往全國各地,採集奇葯異石,多不勝數。經過好長時間,葯被製成,然而服後竟不見效,以後把他放回本國。太宗入葬昭陵,雕刻那伏帝阿羅那順的石像,陳列在玄闕之下。
五天竺所屬的數十個國家,風俗物產大致相同。有伽沒路國,有開東門以面向太陽的風俗。王玄策到了那裡,國王派遣使者進貢奇珍異物及地圖,並請求老子像及《道德經》。
【那個時候的中國才像中國。】
『陸』 文言文翻譯直譯《道可道》全章
網頁鏈接,給你網址
道德經這類書有個大概的意思就行了,具體不怎麼好翻譯。
『柒』 文言文翻譯 老子道德經
第二十四章
[原文]
企①者不立,跨②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譯文]
踮起腳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邁起大步想要前進得快,反而不能遠行。自逞已見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為是的反而得不到顯昭;自我誇耀的建立不起功勛;自高自大的不能做眾人之長。從道的角度看,以上這些急躁炫耀的行為,只能說是剩飯贅瘤。因為它們是令人厭惡的東西,所以有道的人決不這樣做。
[注釋]
1、企:一本作「支」,意為舉起腳跟,腳尖著地。
2、跨:躍、越過,闊步而行。
3、贅形:多餘的形體,因飽食而使身上長出多餘的肉。
[引語]
在本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說「自見」、「自我」、「自矜」的後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這些輕浮、急躁的舉動都是反自然的,短暫而不能持久。急躁冒進,自我炫耀,反而達不到自己的目的。本章不僅說明急躁冒進、自我炫耀的行為不可恃,也喻示著雷厲風行的政舉將不被人們所普遍接受。
[評析]
在帛書甲、乙本中,這一章都抄寫在二十二章前面,因為此章與二十一章內容相一致,敘述用的語氣、語言也是一種風格。這樣的排列順序,或許是有道理的。本章所具體闡述的問題,仍然是有關社會政治及其得失的內容,同時還包含有辯證法的觀點。即「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這些表現及其結果往往是對立的、相互矛盾的。這是老子思想中極富精義的部分。不過在這其中仍然貫穿著以退為進和所謂「委曲求全」的處世哲學。這種觀點、這種態度絕不是無條件的、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採用的,而僅是對現實斗爭中某種情況下可以採用的策略,這雖然說不上是在逃避現實的政治斗爭,但表面上給人的印象卻是消極退守、防禦。當然,這是老子哲學思想的一貫主張。不過在現實生活中一定要靈活運用,它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捌』 斗鵝文言文翻譯
姥聞羲之將至,烹以抄待之,羲之嘆息彌日
。又山陰有一道士,養好鵝,羲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雲:「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贈耳。」
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其任率如此。
《晉書·王羲之傳》列傳
第五十1出處
2注釋
會稽(kuài
jī):古地名,今浙江紹興。
《道德經》:相傳為老子的著作。
命駕就觀:立刻前往觀看。命駕:命人駕車馬,引申為立刻動身。命,命令。駕,駕車。就,前往。
彌日:整天。
彌:充滿。
市:買。
固求市之:堅決要求買了這些鵝去。固:堅決,堅持。市:買,這里作動詞用。
任率:任性、率真。
3譯文
王羲之生性喜愛鵝,會稽(今紹興)有一個老婦人養了一隻鵝,擅長鳴叫,王羲之要求買下來卻沒有得到,就帶著親友駕車前去觀看。
老婦人聽說王羲之即將到來,就把鵝宰了煮好招待王羲之,王羲之為此嘆息了一整天。
又有山陰(今紹興)一個道士,喜歡養鵝,王羲之前去觀看,心裡很是高興,堅決要求買了這些鵝去。道士說:「只要你能替我抄寫《道德經》,我一定把整群鵝都送給你。」
王羲之高興地寫完,用籠子裝了鵝帶回家,感到非常高興。他任性率真的情況就是這樣。
『玖』 急!急!急!!道德經上善若水篇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大神們幫幫忙
最上等的善要象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之爭奪,停留在眾人討厭的低窪低方,所以最接近道。居住在善於選擇地方,存心善於保持深沉,交友善於真誠相愛,說話善於遵守信用,為政善於有條有理,辦事善於發揮能力,行動善於掌握時機。正因為他與世無爭,所以才不會招惹怨恨。正因為他像水一樣不與水去爭雌雄,所以才不會導致失敗招來怨恨。 這個尤字的意思應該是憂慮,怨恨的意思吧
採納哦
『拾』 求古文言文翻譯,道德經注
太極左仙公葛玄的這篇序
老子體自然而然,生在太沒有的先,生於無因,經歷天地始終,不可稱載。最終在無終,研究了無窮,無極極嗎,所以沒有頂點。與大道而條理化,為天地而立根,布氣於十方,抱著道德的至純,浩浩盪盪,不可名的。煥發其有文章,巍峨雄偉的成功,深淵的不可估量,堂堂乎是神明的宗旨,三光帶以朗照明,天地桌以得生,乾坤運用吐精,高高在上而失去民眾,「尊貴而無實際的職位。承載無窮,闡教八方,各教八方諸天,普弘大道,開辟以前,再下面是國師,代替不停。沒有人能知道的,培養造就萬物,不說我為,黑色的德行啊。所以大家所共同尊奉聖人。道尊德貴,如果沒有人的生命而順其自然,只有老人家嗎!周時又假託神靈李母,剖左腋而生,生活就是潔白,稱為老子。老子的稱號,因為玄而生,在天地之先,沒有衰老的時間,所以《老子》。人們對老子當始於周代。老子的稱號,開始於無數的威脅,很幽深渺遠,瞎邈很久遠了。社會衰敗,大道不走,西遊天下,關令尹喜說,大道將隱藏嗎,請為我寫的書。於是作道德兩篇五千字上下經過了。那五千文,宣道的源,大沒有不包,細不不入,天與人的自然規律。我老師有意見,精進研究的,那聲音參與太極,高皇帝遠點,諸天歡樂,就帶著契玄人。靜想一真,那麼大家感悟會,內觀察影子,那麼精神長存。整體和諧道德,那麼萬神震驚伏地。禍滅九陰,福來自十方。安邦定國,誰能知道呢?沒有做的文章,誇他不辱,裝飾的不光彩,彎曲的不能渾濁,不可能澄清,從這樣的。應道,見,傳告無窮無盡,常的原因。所以知道常說明,大道做什麼呢?弘的由人,斯文尊美妙,可以不精細嗎?粗略地陳述一篇,只有有道德的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