黜陟文言文
❶ 求解文言文 中 表示 官職升遷 之類的 字或詞 的總結 盡可能全一點哦…… 謝謝謝謝!
1. 貶:降職。《舊唐書·劉禹錫傳》:「貶連州刺史。」
2. 謫:被罰流放貶職,相當於貶。范仲淹《岳陽樓記》:「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3. 徙:調職,改任官職,多指一般的調職。《後漢書·張衡傳》:「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注】在調職的意義上,「遷」表示陞官,「左遷」則表示降職。「徙」則表示一般的調職。在《史記》《漢書》中,這兩字的區別尤為明顯。
4. 知:主持。《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子產其將知政矣。」
5. 判:高職位或出任地方官。《宋史·韓琦傳》:「除鎮安武勝軍節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6. 任:擔負、擔任。《史記·蒙恬傳》:「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
7. 授:授給,給予。《漢書·翟方進傳》:「遣使者持黃金印……朱輪車,即軍中拜授。」
8. 辟(bì):徵召。《晉書·謝安傳》:「處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9. 舉:推薦,推舉。多用於布衣做官。李密《陳情表》:「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10. 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用法較復雜,為易於區分,人們常在「遷」字前面或後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後調復原職叫遷復。常用的有三種情況。一是升遷,《史記·賈誼傳》:「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二是改任,相當於轉調原職品級的官職,《後漢書·張衡傳》:「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新職太史令與舊職郎中官職級別相同。三是降職。即「左遷」。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即指被降為江州司馬。
11. 除:任命,授職。李密《陳情表》:「除臣洗馬。」降級授職叫「左除」。《新唐書·王薛馬韋》:「坐漏禁近語,左除:同州刺史。」
12. 提:提拔。《北史·魏收傳》:「提獎後輩,以名行為先。」(名行:名望和德行)
13. 坐:因犯……罪或錯誤。《漢書》:「群臣坐陷王於惡不道,皆誅,死者二百餘人。」
14. 出:指出京受任。《後漢書·張衡傳》:「永和初,出為河間相。」
15. 拜:授予官職,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
16. 擢:選拔,提拔。李密《陳情表》:「過蒙拔擢,寵命優渥。」
17. 超擢:越級破格提升。梁啟超《譚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等同參預新政。」
18. 黜:廢免,革職免官。《史記·屈原列傳》:「屈原既黜,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黜」與「貶謫」意義相同,但有區別,貶謫是出自皇帝的詔令,黜有時則是上司對下屬官員的處分。
19. 罷:解除官職,罷免。韓愈《祭十二郎文》:「吾又罷去,汝又不果來。」
20. 去:卸職。《後漢書·張衡傳》:「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21. 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後漢書·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22. 賞:指皇帝特旨頒布,賜予官職、官銜或爵位。梁啟超《譚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
23. 陟:升遷,指官吏的提升和進用。諸葛亮《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陟」常和「黜」連用表示人才的進退,降官曰「黜」,陞官曰「陟」。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理亂不知,黜陟不聞。」
24. 放:①貶謫放逐。《史記·屈原列傳》:「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②也指京官調任外地。梁啟超《譚嗣同》:「即放寧夏知府,旋升為寧夏道。」
25. 復:恢復官職。高啟《書博雞者事》:「為復守官,而黜臧使者。」
26. 致仕:辭官歸居。《公羊傳·宣公元年》:「古之道不從人心,退而致仕。」
27. 起復:恢復原職務。《舊唐書·王琚傳》:「二十二年,起復右庶子,兼州刺史。」
28. 進:進用,一般用於較高職務追加。《新唐書》:「進太子少保。」
29. 封:帝王以爵位、土地、名號等賜人。蘇洵《六國論》:「以賂秦之地封天下謀臣。」
30. 解:因非嚴重過失而解除職務。
31. 免:免職,罷免。《漢書·文帝紀》:「遂免丞相勃,譴就國。」
32. 奪:罷免官職。高啟《書博雞者事》:「使者遂逮守,協服,奪其官。」
33. 開缺:奉命或自請解除職務。李鴻章《與兄李瀚章書》:「今中朝倚眷復隆,弟力加慫恿,四月再請開缺。」
還有:「以蔭補+官名」指「靠先人的業績補缺做+官名」;
補:由候補而正式上任;
褫:撤職查辦;
量移, 調的比原職稍好;
領:以本官兼較低職;
權:臨時代職;
攝:暫時兼任比本官高的職務;
行:代行某職而尚無此官銜;
護:原官短期離職,臨時守護信印。
❷ 文言文中黜陟的意思
黜陟
升降
《網路文言文翻譯》
❸ 文言文翻譯舊唐書
和尚!給我問問分~!~!~!~!~!~!~!~!~ 馬懷素,潤州丹徒人。寓居在江都,年輕時拜李善為師。家裡貧困,沒有燈燭,白天采些柴草,夜晚燃柴讀書,終於博覽經史,善於寫文章。考取了進士,又參加了皇帝親自支持的殿試,考中文學優贍科,被授予郿縣縣尉,經過四次提升,任左台監察御使 (武則天)長安年中期, 御使大夫魏元忠被張易之陷害,發配流放到嶺南,太子仆崔貞慎、東宮率孤獨禕之到郊外為他餞行。張易之大怒,唆使人誣告崔貞慎等與魏遠忠是同謀犯,武則天令馬懷素審訊,派太監催促,傳話示意馬懷素要想辦法定成同謀罪,馬懷素支持正義不接受這樣的命令。武則天大怒,召見馬懷素親自詰責質問,馬懷素奏報說:「魏元忠犯罪被發配流放,崔貞慎等因為是親密的故交就去送他,實在是可以責備的,如果認為他們是謀反,我怎麼能欺騙上天的神明?當年彭越因為謀反被殺,欒布在他的屍身下奏事,漢朝不給欒布定罪,更何況魏元忠的罪與彭越不同,陛下怎麼能追加送行人的罪呢?陛下手握生殺大權,想要給他們加個罪名,取決於您的內心就可以了。如果交付給我去審訊,我怎麼敢不守陛下的法律呢?」武則天的情緒緩解了,崔貞慎等因此獲得寬免。當時夏官侍郎李迥秀仗恃張易之的權勢,授受賄賂,馬懷素上奏皇帝,彈劾他,於是李迥秀被罷免了管理政事,馬懷素處事公平,待人寬容,當時受到人們的稱贊,提升任考功員外郎。當時權貴和外戚放縱無忌,請托的事情公開地進行,馬懷素對誰都不阿附依順,他掌管舉薦,公平允當,被提升為中書舍人。 開元初年,任戶部侍郎,加授銀青光祿大夫,累積功績被封為常山縣公,三次提升任秘書監,兼昭文館學士。馬懷素雖然一直做官,卻十分好學,手不釋卷,謙恭謹慎,深受玄宗尊敬。
❹ 文言文翻譯:周行郡國,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斷理冤獄
周行郡國來,省察治政,黜自陟能否,斷理冤獄,以六條問事。
翻譯:
(刺史的職責是)巡視各級地方政府【郡國:郡和諸侯王的封地,泛稱地方行政區域】,考察(地方官員的)治政狀況,根據其實際能力政績決定提拔或降免【黜陟:罷免提拔】【能否:有無能力】,重新審理判定冤假錯案,在「六項規定」范圍內檢查官員的紀律作風。
「六條」內容附後,不做翻譯:一條,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強淩弱,以眾暴寡。二條,二千石不奉詔書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斂為奸。三條,二千石不恤疑獄,風厲殺人,怒則任刑,喜則淫賞,煩擾刻暴,剝截黎元,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祅祥訛言。四條,二千石選署不平,苟阿所愛,蔽賢寵頑。五條,二千石子弟恃怙榮勢,請托所監。六條,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強,通行貨賂,割損正令也。
❺ 韋見素字會徽質性仁厚的文言文全篇翻譯,謝謝啦
韋見素字會徽質性仁厚的文言文全篇翻譯:
韋見素,字會微,是京兆萬年人。父親名韋湊,開元年間任太原尹。韋見素考中科舉。景龍年間,出仕相王府參軍,歷任衛佐、河南府倉曹。為父親守喪,服喪期滿,任命為大理寺丞,襲封父親爵位彭城郡公。受牽連獲罪出任坊州司馬。召入朝任庫部員外郎,加朝散大夫,歷任右司兵部二員外、左司兵部二郎中,升任諫議大夫。天寶五年,充任江西、山南、黔中、嶺南等道黜陟使,省察風俗,奏劾糾察官吏,所到之處官吏畏懼。任使職返回,拜任給事中,駁論辯正,糾正違法,很是振作了台閣的舊制。不久檢校尚書工部侍郎,改任右丞。九載,升任吏部侍郎,加銀青光祿大夫。韋見素仁義寬容有長者之風,不願意得罪人,主持考選多年,選拔官吏公正,受到人們的稱贊。當時右相楊國忠當政,左相陳希烈畏懼他的權勢,凡事卑恭順從,不敢發表意見,玄宗深知此情,心中不高興。天寶十三年秋季,陰雨連綿六十餘天,京城的房舍牆垣差不多全都倒塌毀壞,共有十九坊被水淹沒。天子認為可能是宰相不稱職,出現了這等凶兆,命楊國忠用心選求正直之士。當時兵部侍郎吉溫正受到恩寵,皇上想要任用他。楊國忠認為吉溫是安祿山的佐僚,懼怕他的威權,上奏阻止了這件事。楊國忠訪問中書舍人寶華、宋昱等,竇華、宋昱說韋見素大方文雅,性格柔順容易控制。皇上也因為他曾任職相王府,有舊恩情,同意於此事。這年八月,拜任武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乎章事,充任集賢院學士,知門下省事,取代陳希烈。韋見素既然是楊國忠所引用的。心中感激他。當時安祿山與楊國忠爭寵,互相猜忌,韋見素也不管是非,僅是簽名罷了,於是致使凶險的胡人反叛,不置一言。十五年六月,哥舒翰在桃林戰敗,潼關失守。當月,玄宗倉惶出逃,不知往何處。楊國忠因自己領劍南節度使,請求前往成都。韋見素與楊國忠、御史大夫魏方進在延秋門遇到皇上,便隨從護駕到咸陽。第二天,到達馬嵬驛,軍土得不到飯吃,出言不遜。龍武將軍陳玄禮懼怕他們作亂,就與飛龍馬家李護國和皇太子商議,請求誅殺楊國忠,以安定軍心。當天,陳玄禮等帶領禁軍包圍了行宮,全部誅殺了楊氏家族。韋見素逃走,被亂兵殺傷,眾人高喊說:「不要傷害韋相!」認識的人救了他,得以免死。皇上聽說此事,讓壽王李瑁來安撫他,賜葯治傷。魏方進被亂兵殺死。當天,朝士只有韋見素一人。此夜住宿在馬嵬,皇上命韋見素之子京兆府司錄參軍韋諤任御史中丞,充任置頓使。凌晨將要出發,六軍將士說:「楊國忠反叛,不能夠再去蜀川,請求前往河西、隴右。」有的說去靈武、太原,有的說返回京城,議論紛紜。皇上想往劍南,恐怕違背軍士的心意,沒有說話。韋諤說:「返回京城須要有抵禦叛賊的軍備。現在兵馬數量少,恐怕不是萬全之策,不如暫且到扶風,再慢慢考慮去向。」皇上詢問大家,大家認為正確,於是命皇太子殿後。皇上到達扶風郡,隨從護駕的諸軍各自計謀出路,說話很不禮貌。陳玄禮無法制止,皇上聽到後憂愁恐懼。適逢益州給朝廷貢獻來春季的彩色絲織品十萬匹,於是任命管理押運的綱使蒙陽尉劉景溫為監察御史,把所貢獻的彩色絲織品都陳列在廷中,召六軍將士等人進來,皇上對他們說:「卿等都是國家的功臣,勛勞素來顯著,朕的優厚賞賜,通常也不少。因為叛逆胡人辜負恩德,不得不躲避,深知卿等難以辭別父母妻兒,朕也來不及辭別九廟。」皇上說話時聲淚俱下。又說:「朕現在要往蜀地,蜀地道路艱險,人如果多往,恐怕難以供給。現在有這些彩色絲織品,卿等應該就地分掉,各自圖謀出路。朕自有子弟、宦官等隨從,這就與卿等告別。」眾人都屈身伏地號哭,說:「無論生死都不離開陛下。」皇上遇了很久說:「去留聽任卿等自便。」從此惡言才停止。七月,到達巴西郡,任命韋見素兼任左相、武部尚書。幾天以後,到了蜀郡,加金紫光祿大夫, 進封豳國公,授任他的一個兒子五品官。當月,皇太子在靈武即位,因為道路阻滯,驛傳不通。八月,肅宗的使者來到,才知道太子已在靈武即位。不久命韋見素與宰相房琯持傳國寶璽及玉冊奉命出使靈武,宣告傳位的詔命,順便舉行冊立新皇帝的禮儀。將要出發,上皇對韋見素等說:「皇帝從小就仁義孝順,與諸皇子不同,朕怎能不知道。往昔十三年,朕已有傳位的意圖,適逢那年有水旱災害,身邊的人勸說朕暫且等待豐年。近來便逢安祿山起兵反叛,天下震動,未能完成這一心願。往日離開馬嵬時,已有過吩咐。現在皇帝接受天命,朕的心情頓時如釋重負。勞駕卿等遠去,盡力輔佐他。多難興王,自古如此,卿等忠於朝廷,以國家為重,早日平定中原,是我的期望。」韋見素等悲泣難以自禁。同時以韋見素的兒子韋諤及中書舍人賈至充任冊禮使判官。當時肅宗已經回返順化郡。九月,韋見素等來到,冊立皇帝的禮儀完畢後,隨從皇上前往彭原郡。肅宗做太子時,早就聽說過房琯的大名,所以對待他很尊重;因為韋見素曾經依附楊國忠,稍遭冷遇。第二年,到達鳳翔。三月,授任他為左僕射,免去知政事,讓以憲部尚書身份退休的苗晉卿取代他任左相。
❻ 文言文翻譯:周行郡國,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斷理冤獄,以六條問事
周行郡國,省來察治源政,黜陟能否,斷理冤獄,以六條問事。
翻譯:
(刺史的職責是)巡視各級地方政府【郡國:郡和諸侯王的封地,泛稱地方行政區域】,考察(地方官員的)治政狀況,根據其實際能力政績決定提拔或降免【黜陟:罷免提拔】【能否:有無能力】,重新審理判定冤假錯案,在「六項規定」范圍內檢查官員的紀律作風。
「六條」內容附後,不做翻譯:一條,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強淩弱,以眾暴寡。二條,二千石不奉詔書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斂為奸。三條,二千石不恤疑獄,風厲殺人,怒則任刑,喜則淫賞,煩擾刻暴,剝截黎元,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祅祥訛言。四條,二千石選署不平,苟阿所愛,蔽賢寵頑。五條,二千石子弟恃怙榮勢,請托所監。六條,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強,通行貨賂,割損正令也。
❼ 文言文翻譯,清史稿,張煌言 翻譯!
選自《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四·列傳十一·張煌言傳》。
【原文】
張煌言,字玄箸,浙江鄞縣人。明崇禎十五年舉人。時以兵事急,令兼試射,煌言三發皆中。慷慨好論兵事。順治二年,師定江寧,煌言與里人錢肅樂、沈宸荃、馮元颺等合謀奉魯王以海。煌言迎於天台,授行人。至紹興,稱「監國」,授翰林院修撰。入典制誥,出領軍旅。
三年,師潰。歸與父母妻子決,從王次石浦。四年,集義旅屯上虞平崗。諸山寨多出劫掠,獨煌言與王翊履畝勸輸,戢所部毋擾民。八年,聞父訃,浙江提督田雄書招降,卻之。師攻滃洲,名振奉王侵吳淞,冀相牽制。俄,師破舟山,乃奉王入金門,依鄭成功。成功用唐王隆武號,事魯王但月上豚、米,修寓公之敬。煌言嘗謂成功曰:「招討始終為唐,真純臣也!」成功亦曰:「侍郎始終為魯,與吾豈異趨哉?」故與成功所事不同,而其交能固,王亦賴以安居。
十四年,兩江總督郎廷佐書招煌言,煌言以書報,略曰:「來書揣摩利鈍,指畫興衰,庸夫聽之,或為變色,貞士則不然。所爭者天經地義,所圖者國恤家仇,所期待者豪傑事功。聖賢學問,故每氈雪自甘,膽薪深厲,而卒以成事。仆於將略原非所長,祗以讀書知大義。左袒一呼,甲盾山立,濟則賴君靈,不濟則全臣節。憑陵風濤,縱橫鋒鏑,今逾一紀矣,豈復以浮詞曲說動其心哉?來書溫慎,故報數行。若斬使焚書,適足見吾意之不廣,亦所不為也。」煌言所過,秋毫無犯,經郡縣,入謁孔子廟,坐明倫堂,進長吏,考察黜陟,略如巡按行部故事,遠近響應。
浙江總督趙廷臣復招煌言,煌言書謝之。煌言孤軍勢日促,或議入。康熙二年,魯王殂,煌言慟曰:「孤臣棲棲海上,與部曲相依不去者,以吾主尚存也。今更何望?」三年,遂散遣其軍,居懸澳。廷臣與提督張傑謀致煌言,得煌言故部曲,使為僧普陀,伺煌言,知蹤跡,夜半,引兵攀嶺入,執之。煌言至杭州,廷臣賓禮之。九月乙未,死於弼教坊,舉目望吳山,嘆曰:「好山色!」賦絕命詞,坐而受刃。謚忠烈。
(2)孤臣棲棲海上,與部曲相依不去者,以吾主尚存也。今更何望?
(2)我孤單地奔勞在海上,和部下相互依靠不想離開,是因為我們的魯王還在。現在還有什麼希望呢?(意思對即可)
【注釋】
1、慷慨:性格豪爽。2、師:指清軍。3、江寧:今南京。4、魯王:明朝崇禎皇帝死後,朱以海以「監國」名義於海上建立南明政權,存於1646—1652年間,與朱由榔在廣東建立的南明永曆朝廷相對。5、天台:浙江天台縣。6、行人:官名。掌管朝覲聘問的官。《周禮·秋官》有行人。春秋、戰國時各國都有設置。漢代大鴻臚屬官有行人,後改稱大行令。明代設行人司,復有行人之官,掌傳旨,冊封、撫諭等事。7、典:主持。8、制誥(gào):指承命草擬詔令。9、領:統領;居上領導指揮。10、決:通「訣」,訣別。11、次:駐扎。12、履畝:謂實地觀察,丈量田畝。13、勸輸:指徵收賦稅。14、戢(jí):約束。15、俄:不久。16、唐王隆武:唐王朱聿鍵於順治二年(1645)在福州建立南明政權,年號隆武,史稱「隆武政權」或「唐王政權」。1646年清軍入福建,他被俘而死。17、上:提供。18、修:表達。19、寓公:古指失其領地而寄居他國的貴族。後凡流亡寄居他鄉或別國的官僚、士紳等都稱「寓公」。20、招討:指鄭成功。21、純臣:忠純篤實之臣。22、侍郎:指張煌言。23、異趨:即異趣。不同的志趣。24、略:大略;大概。25、揣摩:忖度;估量。這里可解作「剖析」。26、利鈍:勝敗;吉凶。27、指畫:指點規劃。28、庸夫:平庸的人。29、貞士:志節堅定、操守方正之士。30、國恤:國家的憂患、危難。31、事功:功績;功業;功勞。32、氈雪:西漢蘇武出使匈奴、匈奴脅迫蘇武投降,不從,幽囚於空窖中,絕其飲食。天降雨雪,蘇武以雪與旃(氈)毛並咽之,艱難備嘗,終不肯屈。事見《漢書·蘇武傳》。後用為堅貞不屈之典。33、自甘:心甘情願。34、膽薪:語本越王勾踐卧薪嘗膽故事。比喻刻苦自勵。35、深厲:深自勉勵。36、仆:用於自稱的謙詞,我。37、將略:用兵的謀略。38、祗:只是。39、左袒:即袒左。露出左臂。40、甲盾:即甲楯。盔甲和盾牌,泛指武器。41、山立:像高山一樣屹立不動。42、憑陵:亦作「憑凌」。侵犯;欺侮。引申指高昂。43、風濤:風浪。比喻艱險的遭遇。44、縱橫:肆意橫行,無所顧忌。45、鋒鏑:刀刃和箭頭。借指兵器。46、一紀:歲星(木星)繞地球一周約需十二年,故古稱十二年為一紀。47、浮詞:虛飾浮誇的言詞。48、曲說:邪曲之說。49、溫慎:溫和謹慎。50、報:回復;答復。51、入謁:進見,請見。一般用於臣對君、下對上、幼對。52、明倫堂:多設於古文廟、書院的正殿,是讀書、講學、研究之所。53、進:推崇;贊揚。54、長吏:舊稱地位較高的官員。55、謝:拒絕。56、促:緊迫。57、入:指入清,即降清。58、孤臣:孤立無助或不受重用的遠臣。這里指前者。59、棲(xī)棲:忙碌不安貌。60、部曲:部屬;部下。61、致:捕捉;逮捕。62、伺:窺探;偵查。63、賓禮:謂以上賓之禮相待。64、舉目:抬眼望。
【譯文】
張煌言字玄箸,是浙江鄞縣人,明朝崇禎十五年考中舉人。當時因為戰事緊急,(主考官)讓他同時試試箭法,張煌言三箭皆中。(張煌言)性格豪爽,喜歡談論兵法。順治二年,清軍平定南京江寧,張煌言與同鄉人錢肅樂、沈宸荃、馮元颺等人合謀奉迎魯王朱以海。張煌言在浙江天台縣迎接(魯王朱以海),被授予行人之職。(後來魯王)來到紹興,稱「監國」,(張煌言)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職。入朝主持草擬詔令之事,出朝統領戰事。
順治三年,清軍潰敗。(張煌言)回家與父母妻子兒女訣別,隨從魯王駐扎在石浦。順治四年,集和反清義軍屯兵在上虞平崗。(當時參加魯王政權的)各位山寨(部隊)很多都四齣劫掠(百姓),唯獨張煌言與王翊親自實地丈量田畝徵收田賦,約束不下不要擾民。順治八年,(張煌言)聽到了父親的訃告,浙江提督田雄寫信招降(張煌言),(張煌言)拒絕了他。清軍攻打滃洲,張名振奉迎魯王攻入吳淞,希望相互牽制。不久,清軍攻破舟山,(張煌言)就奉迎魯王進入金門,依附鄭成功。鄭成功(開始)使用唐王隆武年號,對待魯王只是每月提供豬、米等物,表達對待流寓福建的貴族一樣的敬意。張煌言曾對鄭成功說:「您始終為唐王(效忠),真是忠純篤實之臣啊!」鄭成功也說:「您始終為魯王(效忠),與吾哪裡有不同的志趣呢?」所以(他雖然)與鄭成功所尊奉(的主人)不同,但是他們的交情能夠牢固深厚,魯王也靠此(在金門)安穩地住了下來。
順治十四年,兩江總督郎廷佐寫信招降張煌言,張煌言用書信回答他,大意說:「(您的)來信剖析利害,來書揣摩利鈍,指點規劃國勢興衰,平庸的人聽了,或許會為之動容,志節堅定、操守方正之士卻不會這樣。志節堅定、操守方正之士所爭取的是天經地義(之事),所追求的是國家的憂患危難和家仇,所期待的是建立英雄豪傑一樣的功業事功。聖賢做學問,正因為常常是咽氈嚙雪卻心甘情願,卧薪嘗膽刻苦自勵,因而最終才成就大事。用兵的謀略原本不是我所擅長的,只是因為讀書明白了大義。袒露左臂振臂一呼,天下必會群起響應,成功了是依靠聖上的福佑,不成功就保全做臣子的節義。(我)在艱險的遭遇中志氣高昂,馳騁於刀光劍雨之中,現在已經超過20年了,豈能是再用虛飾浮誇的言詞和邪曲不正的說法說動我的心的呢?您的來信溫和謹慎,所以(我才)回復幾行字。如果殺掉來使燒掉書信,正好可以表明我心意不夠廣大,這也是我所不願做的事。」張煌言(帶兵)所經過的地方,秋毫無犯,經過郡縣時,(總是會)拜見孔子廟,坐在明倫堂,贊賞地位較高的官員,考察官吏升降有序,大體就像巡按巡查轄縣的舊例,(因此)遠近百姓群起響應。
浙江總督趙廷臣又招降張煌言,張煌言寫信拒絕了他。張煌言孤軍奮戰,形勢日漸緊迫,有人建議他降清。康熙二年,魯王去世,張煌言悲痛地說:「我一個孤立無助的臣子,在海上忙碌不安,與我的部屬互相依靠不離不棄,是因為我們的主人還活著。現在我們還有什麼指望啊?」康熙三年,最後遣散了他的部隊,隱居在懸澳。趙廷臣與提督張傑商量抓住張煌言,找到張煌言許可權的屬下,派他到普陀扮作僧人,刺探張煌言,掌握了他的蹤跡,半夜時分,帶兵爬上山嶺進入(他的住處),抓住了他。張煌言被押至杭州,趙廷臣以上賓之禮對待他。九月乙未日,(張煌言)在弼教坊被殺,(臨刑前他)舉目遠望吳山,慨嘆道:「(真是)美麗的山色啊!」寫了一首絕命詞,坐著受刑。死後清朝廷為之取謚號為忠烈。
❽ 《新唐書》文言文翻譯
尹思貞是京兆長安人.二十歲時因考中明經科進士,調任隆州參軍事.下屬縣邑的豪強蒲氏驕縱不守法,州府傳文書令尹思貞審查他,揭發他的不正當得來的錢財上萬,終於定罪處死,轄區百姓道賀,刻石碑贊頌.升為明堂縣令,因良好的政事出名.提拔為殿中少監,任檢校洺州刺史.正逢契丹人孫萬榮作亂,北方一帶受震驚,尹思貞安撫境內民眾,唯獨不受驚擾.
神龍初年,提拔為大理卿.雍地人韋月將告發武三思叛逆,唐中宗下令斬韋月將,尹思貞認為正處在春天萌發滋長的月份,堅持奏告不能斬殺,就判處杖刑,把他流放到嶺南.武三思暗示主管官員施加法令殺韋月將,尹忠貞義堅持爭論,御史人大李承嘉幫助武三思,因而拿別的事情彈劾尹思貞,使尹思貞不能見官陳述.尹思貞對李承嘉說:"您為天子執行法令,竟擅自使用權威,輕視法度,阿諛依附奸臣圖謀不軌,現在您將要除掉忠良來自己任意妄為嗎 "李承嘉羞愧惱怒,彈劾尹思貞,讓尹思貞做了青州刺史.有人問他說:"您勤勉修養自身,為什麼要與李承嘉辯論呢 "他回答道:"石頭不能說話,可是有時也會發出聲音.李承嘉依仗權勢侮辱我,我堅持正義不受辱,也不知道這些話從哪裡來的."他治理青州有政績,蠶甚至一年結四次繭,黜陟使路敬潛到他的轄區,感嘆道:"這不是良好的政事導致出現祥瑞嗎!"上奏章說此事.
睿宗即位,徵召尹思貞授官職為將作大匠,封他為天水郡公.僕射竇懷貞總管興建金仙,玉真兩座道觀,大量的徵用民夫工匠,尹思貞多次減少用人數量.竇懷貞責備尹思貞,尹思貞回答道:"您是輔佐大臣,不能輔助君王宣揚教化,卻大興土木,來討好皇帝損害百姓,又聽小人誣陷的話來在朝廷上侮辱士人,現在不能侍奉您了."他就拂衣離去,關上家門不出等候定罪.皇帝知道了此事,特地下命令讓他辦理公事.竇懷貞被處死後尹思貞被命任為御史大夫,多次提升為工部尚書.後請求辭職,皇帝答應了.尹思貞前後當了十三年郡的刺史,他的政事都因清明最佳聞名.
❾ 文言文翻譯,最佳答案給50分
1.【原文】
杞子自鄭使告於秦曰〔1〕:「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2〕。」穆公訪諸蹇叔〔3〕。蹇叔曰:「勞師以襲遠〔4〕,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5〕?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6〕。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7〕。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於東門之外〔8〕。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9〕!」
【注釋】
〔1〕杞子,秦穆公派駐鄭國的秦大夫。 使,使人,派人。
〔2〕 管,鎖鑰。 潛師以來,秘密地派軍隊前來。 國,鄭國。
〔3〕 訪,咨詢,徵求意見。 諸,「之於」的合音字。
〔4〕 勞師,使軍隊勞苦跋涉。 襲遠,偷襲遠方的國家。
〔5〕 無乃,表示委婉語氣的副詞,恐怕,大概。
〔6〕 勤,勞苦。 無所,指無所得。所,著落。 悖(bèi)心,悖逆之心。
〔7〕 公辭焉,秦穆公拒絕了這一勸諫。辭,不接受;焉,兼詞,既代指蹇叔的話,也表示句末語氣。
〔8〕 孟明,姓百里,名視,秦老臣百里奚之子。 西乞,名術。 白乙,名丙。 以上三人都是秦將。 東門,秦都雍城(今陝西扶風縣)之東門。
〔9〕 中(zhòng)壽,滿壽,年壽滿了。這是罵人的話,意即「你想死啊」、「你不想活啦」。蹇叔對著即將出征的軍隊痛哭,並說「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在秦穆公看來是很不吉利的,所以派人罵他。 拱,兩手合抱。 洪誠先生認為,「爾墓之木拱矣」句上面,承前文省略了「及師之入」一句。
【譯文】
杞子從鄭國派人向秦國報告說:「鄭國人讓我掌管他們北門的鎖鑰,如果秘密地發兵前來偷襲,鄭國就可以拿下來。」秦穆公向蹇叔咨詢這件事。蹇叔說:「讓軍隊勞苦跋涉,而去襲擊遠方的國家,是我從沒聽說過的事。我們軍隊勞苦異常,精疲力竭,而遠方的鄭君卻早有準備,這樣做大概不行吧?我軍的行動,鄭國一定會知道;大軍辛辛苦苦地遠征,卻沒有收獲,軍中將士必定會有怨恨叛離之心。況且行軍千里,誰人不知!」秦穆公拒不接受勸諫,召來大將百里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命令他們統率大軍從國都東門外出發。蹇叔哭著說:「孟明啊!我只能看到軍隊出發而不能看到它回來了!」秦穆公派人對蹇叔說:「你懂得什麼?你的年壽滿了!等到軍隊回來,你墳上的樹木已經兩手合抱那麼粗了!」
2.銘文說:這是子厚的幽室,既牢固又安適,對子厚的子孫會有好處。
3.譯文:在草野之間過窮困的隱居生活,登高可以望遠,一天到晚坐在茂盛的樹林里悠然自得,用清澈的泉水把自己洗得很潔凈。
原文:「窮居而野處,升高而望遠,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采於山,美可茹;釣於水,鮮可食。起居無時,惟適之安。與其有譽於前,孰若無毀於其後?與其有樂於身,孰若無憂於其心。車服不維,刀鋸不加,理亂不知,黜陟不聞。大丈夫不遇於時者之所為也,我則行之。
〔窮居而野處〕住在偏僻窮困的山野之地。處,居住。
〔濯清泉〕用清泉洗滌。
〔茹〕食。
〔鮮可食〕鮮美可吃。
〔起居無時,惟適之安〕作息不受時間限制,只求安適。
〔有譽於前〕當面受到稱贊。
〔無毀於其後〕背後不受毀謗。
〔車服不維〕不受官職的約束。古代因官職的高低,車的裝飾有所不同。這里用車服代指官職。服,裝飾。維,維系、約束。
〔刀鋸不加〕刑罰落不到身上。刀鋸,刑具,這里泛指刑戮。
〔理亂〕治和亂,指政事。唐人避唐高宗李治的名諱,用「理」字代替「治」字。
〔黜陟(zhì)〕指官位的升降。黜,降。陟,升。
「伺候於公卿之門,奔走於形勢之途,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處污穢而不羞,觸刑辟而誅戮,僥幸於萬一,老死而後止者,其於為人賢不肖何如也?」
〔公卿〕指達官顯貴。
〔形勢之途〕追求地位和權勢的道路。形勢,這里是「權勢」的意思。
4.譯文: 時值九月,秋高氣爽。積水消盡,潭水清澈,天空凝結著淡淡的雲煙,暮靄中山巒呈現一片紫色。
❿ 昔堯舜少出使 文言文翻譯
昔堯舜不下席而化天下,蓋黜陟 幽明。陛下知難得人,則不如少出使。
譯文:古代唐堯、虞舜不離坐位卻教化天下,因為能夠黜退昏愚的官員,晉升賢明的官員。陛下感到難得物色到這樣的人,倒不如少派人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