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王文字千之文言文閱讀

王文字千之文言文閱讀

發布時間: 2020-12-01 05:42:45

文言文閱讀 王沈,字處道,太原晉陽人也.祖柔,漢匈奴中郎將.父機,魏東郡太守.沈

王沈,字處道,太原晉陽人也。祖柔,漢匈奴中郎將。父機,魏東郡太守。沈少孤,養於從叔司空昶,事昶如父。奉繼母寡嫂以孝義稱。好書,善屬文。大將軍曹爽辟為掾,累遷中書門下侍郎。及爽誅,以故吏免。後起為治書侍御史,轉秘書監。正元中,遷散騎常侍、侍中,典著作。與荀顗、阮籍共撰《魏書》,多為時諱,未若陳壽之實錄也。

時魏高貴鄉公好學有文才,引沈及裴秀數於東堂講宴屬文,號沈為文籍先生,秀為儒林丈人。及高貴鄉公將攻文帝,召沈及王業告之,沈、業馳白帝,以功封安平侯,邑二千戶。沈既不忠於主,甚為眾論所非。

尋遷尚書,出監豫州諸軍事、奮武將軍、豫州刺史。至鎮,乃下教曰:「自古賢聖,樂聞誹謗之言,聽輿人之論,芻蕘有可錄之事,負薪有廊廟之語故也。自至鎮日,未聞逆耳之言,豈未明虛心,故令言者有疑。其宣下屬城及士庶,若能舉遺逸於林藪,黜奸佞於州國,陳長吏之可否,說百姓之所患,興利除害,損益昭然者,給谷五百斛。若達一至之言,說刺史得失,朝政寬猛,令剛柔得適者,給谷千斛。謂余不信,明如皎日。」主簿陳廞、褚曰:「奉省教旨,伏用感嘆。勞謙日昃,思聞苦言。愚謂上之所好,下無不應。而近未有極諫之辭,遠無傳言之箴者,誠得失之事將未有也。今使教命班下,示以賞勸,將恐拘介之士,或憚賞而不言;貪賕之人,將慕利而妄舉。苟不合宜,賞不虛行,則遠聽者未知當否之所在,徒見言之不用,謂設有而不行。愚以告下之事,可小須後。」

沈又教曰:「夫德薄而位厚,功輕而祿重,貪夫之所徇,高士之所不處也。若陳至言於刺史,興益於本州,達幽隱之賢,去祝鮀之佞,立德於上,受分於下,斯乃君子之操,何不言之有!直言至理,忠也。惠加一州,仁也。功成辭賞,廉也。兼斯而行,仁智之事,何故懷其道而迷其國哉!」褚復白曰:「堯、舜、周公所以能致忠諫者,以其款誠之心著也。冰炭不言,而冷熱之質自明者,以其有實也。若好忠直,如冰炭之自然,則諤諤之臣,將濟濟而盈庭;逆耳之言,不求而自至。若德不足以配唐虞,明不足以並周公,實不可以同冰炭,雖懸重賞,忠諫之言未可致也。昔魏絳由和戎之功,蒙女樂之賜,管仲有興齊之勛,而加上卿之禮,功勛明著,然後賞勸隨之。未聞張重賞以待諫臣,懸谷帛以求盡言也。」沈無以奪之,遂從議。

沈探尋善政,案賈逵以來法制禁令,諸所施行,擇善者而從之。又教曰:「後生不聞先王之教,而望政道日興,不可得也。文武並用,長久之道也。俗化陵遲,不可不革。革俗之要,實在敦學。昔原伯魯不悅學,閔馬父知其必亡。將吏子弟,優閑家門,若不教之,必致游戲,傷毀風俗矣。」於是九郡之士,咸悅道教,移風易俗。

翻譯
王沈字處道,太原晉陽人。祖父王柔,是漢朝匈奴中郎將。父親王機,是魏東郡太守。王沈少年喪父,由堂房叔父司空王昶領養,侍奉王昶如同生父,侍奉繼母寡嫂以孝義著稱。好讀書,善於寫文章。大將軍曹爽徵召他為屬官,逐漸遷任中書門下侍郎。曹爽被誅時,因舊官吏身份被罷免。以後被任命為治書侍御史,轉任秘書監。正元年間,遷升為散騎常侍、侍中,主管著作。與荀頡、阮籍一同撰寫《魏書》,常有隱諱,不像陳壽那樣如實記錄。

當時魏高貴鄉公好學有文才,邀請王沈及裴秀多次在束堂講學宴飲寫文章,號稱王沈為文籍先生,裴秀為儒林丈人。高貴鄉公將要攻打文帝,召王沈及王業告訴他們,王沈、王業趕緊報告了文帝,因有功被封為安平侯。食邑兩千戶。由於王沈對主人不忠,很是被輿論指責。

不久升任尚書,出京為監豫州諸軍事、奮武將軍、豫州刺史。到了任所,就教導說:「古代的聖賢,喜歡聽批評的話,聽下人的言論,割草砍柴者也有可以記錄的事,背柴人能說出朝廷的事。自從到了任所那天,未聽到逆耳之言,難道是因為我未表明虛心,因而讓人有疑慮嗎?通告所屬城及士民百姓,如果能從民間推舉隱逸的賢才,在州國罷黜姦邪之臣,陳述官吏的好壞,訴說百姓的憂患,興利除害,效果顯著的,贈穀物五百斛。如果是至理名言,評說刺史的得失,朝政的寬嚴,使剛柔得當的,贈穀物一千斛。不要說我不講信用,我的誠信如同明亮的太陽。」

主簿陳廠、褚碧說:「手捧捆讀教令旨意,令我們感嘆。勞累謙遜從早到晚,還想著聽到批評的言論。我們認為上之所好下為效法。然而身邊沒有極力勸諫的事,遠處沒有規勸之言,實在是因為有關得失的事幾乎沒有。現在把教令頒布下去,表示有賞賜有鼓勵,恐怕廉正自守的人,有的將害怕賞賜而不說話;貪圖錢財的人,將為了獲利而胡亂檢舉。假如徵求的言論不合時宜,沒有頒發不符實際的賞賜,那麼遠方得知此事的人不知事情的底細,徒然看到允諾不兌現,會說空設懸賞而不執行。我們認為告示下民的事,可稍等以後再說。」

王沈又教導說:「道德淺薄而官位高,功勞輕微而俸祿重,這是貪婪的人所追求的,是人品高潔的人所不取的。假如向刺史陳述至理名言,以使本州振興,舉薦幽隱的賢人,摒除祝舵那樣的奸佞,在上樹立了德行,在下受到賞賜,這是君子的操行,怎麼會有不說的情況呢!直言至理,這是忠。給一州人好處,這是仁。功勞告成而推辭賞賜,這是廉。行事兼及忠、仁、廉,是仁義明智的事,為什麼胸懷道德而在本州有疑惑呢!」撞智又說:「堯、舜、周公所以能招來忠諫,是因為他們懇切真誠之心顯著。冰炭不說話,而冷熱的本質自然明了,是因為冰炭有冷熱的實質。如果喜好忠誠正直,就像冰炭那樣自然,直言進諫之臣將充滿朝堂;不順耳的言論不求自來。如果德不足以與唐、虞匹配,明不足以與且公為伍,實質不能與冰炭比擬,雖然懸重賞,忠誠勸諫的言論不會自來。過去魏絳因為有與外族結盟的功勞,蒙受了歌舞伎樂的賞賜,管處有振興變數的功勛,因而待他上卿之禮,功勛顯著,然後伴隨以賞賜鼓勵。沒聽說懸重賞來等待進諫的大臣,用穀物來求得忠言。」王沉沒有駁倒他,於是聽從了褚碧的意見。

王沈探尋善治,按照賈逵以來的法制禁令,所施行的方針,挑好的執行。又教導說:「年輕人不學習先王的教化,而指望政治道德一天比一天興盛,那是不可能的。文武兼用,是長治久安的辦法。民間風化衰敗,不能不革新。改革舊俗的關鍵,實在在於重視學習。從前原伯魯不好學,閔馬父知道他必敗。將領官吏的子弟,在家中悠閑,如果不教育他們,必定會游戲人生,傷風敗俗。」於是九郡之士,都喜歡道德教化,移風易俗。

⑵ 王伯圭文言文閱讀答案

昔周之來初興,大封建宗自室,及其東遷,晉、鄭有同獎之功。然其衰也,干弱而枝強。後世於是有矯其失者,而封建不復古矣。宋承唐制,宗王襁褓即裂土而爵之。然名存實亡,無補於事。降至疏屬,宗正有籍,玉牒有名,宗學有教,郊祀、明堂,遇國慶典,皆有祿秩。所寓州縣,月有廩餼。至於宗女適人,亦有恩數。然國祚既長,世代浸遠,恆產豐約,去士庶之家無甚相遠者。靖康之亂,諸王駢首以弊於金人之虐,論者咎其無封建之實,故不獲維城之助焉。

⑶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題。王尊字子贛,涿郡高陽人也。少孤,歸諸父,使牧羊澤中。尊竊學問,能史書


1.D
2.B
3.A

⑷ 文言文閱讀(12分)既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嘉為先言於秦王曰:「燕王誠振怖大


小題1:C
小題2:D
小題3:B
小題4:
(1)用木匣封好,燕王在朝廷行跪拜之禮,派遣使者來稟告大王。
(2)派遣將士把守關卡的原因,是為了防止其他流寇的出入和意外事故(的發生)。
(3)它既以鄭國作為東邊的疆界,又要擴張它西邊的疆界,如果不損害秦國,它到哪裡去奪取土地呢?

⑸ 翻譯文言文:千將莫邪

原文:
楚干將、莫邪為楚王作劍,三年乃成。王怒,欲殺之。劍有雌雄。其妻重身當產。夫語妻曰:「吾為王作劍,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殺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戶望南山,松生石上,劍在其背。』」於是即將雌劍往見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劍有二,一雄一雌,雌來雄不來。」王怒,即殺之。
莫邪子名赤,比後壯,乃問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為楚王作劍,三年乃成。王怒殺之。去時囑我:『語汝子,出戶望南山,松生石上,劍在其背。』」於是子出戶南望,不見有山,但睹(dû)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劍,日夜思欲報楚王。
王夢見一兒,眉間廣尺,言欲報仇。王即購之千金。兒聞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謂:「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yé)」曰:「吾干將、莫邪子也,楚王殺吾父,吾欲報之!」客曰:「聞王購子頭千金,將子頭與劍來,為子報之。」兒曰:「幸甚!」即自刎(wên),兩手捧頭及劍奉之,立僵。客曰:「不負子也。」於是屍乃仆。
客持頭往見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頭也,當於湯鑊(huò)煮之。」王如其言。煮頭三日三夕,不爛,頭踔出湯中,瞋目大怒。客曰:「此兒頭不爛,願王自往臨視之,是必爛也。」王即臨之。客以劍擬王,王頭隨墜湯中,客亦自擬己頭,頭復墜湯中。三首俱爛,不可識辨。乃分其湯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縣界。
譯文:

楚國干將、莫邪夫婦二人,給楚王鑄劍,三年才成功。楚王怒,想殺他。劍有雌雄二柄。妻子懷孕快生產了,丈夫對她說:「我給楚王鑄劍,三年才成功。王怒,我去一定被殺掉。你生下的孩子如果是男的,長大後,告訴他:『出房看南山,松樹長在石上,劍在它的背面。』於是拿著雌劍去見楚王。王大怒,叫他合套。劍本是兩柄,一雄一雌,雌劍來雄劍不來。王怒,把干將殺掉了。
莫邪生下的兒子叫赤。後來長大了,問他母親:「我父親在哪裡。」母親說:「你父親給楚王鑄劍,三年才成功。楚王發怒,把他殺了。他走時囑咐我告訴你:出房看南山,松樹長在石上,劍在它的背面。」於是兒子出房,往南看沒有山,只見堂前松柱下有一磨劍石,就用斧頭砸開它的脊背,得到雄劍,早晚都想謀刺楚王。
楚王夢見一個小兒,眉間廣闊,約一尺寬,說要報仇。楚王懸千金重賞捉拿。赤聽了,逃走,跑進山裡悲歌。碰到一位客人,說:「你年紀輕輕的,怎麼哭得這樣傷心。」赤說:「我是干將、莫邪的兒子。楚王殺了我的父親,我想報仇。」客人說:「聽說楚王以千金重賞購買你的腦袋,請把你的腦袋和劍都交給我,我為你報仇。」赤說:「太好了。」於是自刎,雙手捧著腦袋和劍,一並奉上。屍體僵立。客人說:「我決不辜負你。」這樣,屍才仆倒。
客人提著赤的腦袋去見楚王。楚王大喜。客說:「這是勇士頭,應當用湯鍋煮」楚王照辦煮頭。三天三夜也煮不爛。頭跳起好高,張開眼睛大怒。客說:「暈小孩頭煮不爛,請大王親自到鍋邊一看,就一定爛了。」楚王立刻走攏,客用劍斬王,王的腦袋掉進湯里;客也砍掉自己的頭,頭也掉進湯里。三個腦袋都煮爛了,沒法分辨。於是倒掉湯,把煮爛的肉一齊埋葬,通稱「三王墓」。
介紹:

干將莫邪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最早出自出漢代劉向《列士傳》和《孝子傳》中,後來由歷史上諸多著作摘錄和引用。現如今,最流行的版本為志怪小說集《搜神記》中所記干將莫邪的故事。
干將,春秋時吳國人,作為造劍的名匠,曾為吳王造劍。後與其妻莫邪奉命為楚王鑄成寶劍兩把,一曰干將,一曰莫邪(也作鏌鋣)。干將將雌劍獻與楚王,雄劍傳給其子,被楚王所殺。其子眉間尺長成,終於為父報仇。據傳此劍被藏於姑蘇(現江蘇蘇州)虎丘王墓,此一傳說贊頌了劍工高超的技藝,寶劍文字的神采,統治者的殘暴和少年的壯烈。現被選入七年級上語文教材中。

⑹ 王德字子華文言文閱讀

王德(?~1155年),字子華,通遠軍熟羊砦人,為淮西軍劉光世部下第一悍將,作戰勇猛,殺人如麻,人稱「王夜叉」。劉光世交出兵權後為都統制,與副都統制酈瓊不和,互相告狀,支持王德的張浚便將王德所部八千人調往建康,留下酈瓊和兵部尚書呂祉統領淮西軍,不久即發生了淮西軍變。

王德以武勇應募從軍,歸於宋將姚古部下。金軍入侵,姚古屯軍於懷、澤之間,派王德前往偵察,他斬殺一員金軍頭目而回。姚古問:「還能再去嗎?」王德率16名騎兵直入隆德府治,活捉金軍委任的太守姚太師,敵軍前往攔截,王德手殺數十人,敵軍驚恐,無人敢再上前。姚古將姚太師解送朝廷,宋欽宗趙桓詢問他情況,姚太師說:「我被擒時,只見到一個夜叉而已。」從此王德就有了「王夜叉」的綽號。
1127年,王德改歸劉光世部下,討平濟南的盜首李昱、池陽的盜首張遇。劉光世征討李成,王德率百名騎兵偵察,到達蔡州上蔡的驛口橋,遇到李成軍。李成軍以為王德是誘敵的軍隊,於是准備向西行。王德突然大呼:「王師大軍到了!」李成軍大驚潰退,王德追擊,斬獲甚眾。李成逃到新息,收拾散兵再戰,見到劉光世張開傘蓋,不穿盔甲,知道是宋軍主帥,率兵圍攻。王德保護劉光世突圍回到軍中,率兵反擊,又擊敗李成,被封為武略大夫。
1129年春,金軍攻揚州,王德退守宣化。叛將張昱、張彥圍攻和州,太守張績向王德求援,王德馬上率兵抵達,叛軍毫無准備,潰散,宋軍擊斬張昱,俘獲兵馬萬余。苗傅、劉正彥發動叛亂被擊敗後,逃入閩中,王德受命隨韓世忠追擊。王德堅持要自取功名,而韓世忠堅持要王德受自己指揮,派親將陳彥章在信州攔截王德。陳彥章拔刀砍王德,王德殺死陳彥章,率兵追擊叛軍,斬苗瑀,擒馬柔吉。韓世忠告王德擅殺,王德被捕下獄。侍御史趙鼎認為應當處死王德,宋高宗趙構赦免了他。
不久王德被劉光世啟用為前軍統制,受命征討信州變民首領王念經。王德軍走到饒州,剛好遇上王念經的部下劉文舜圍城,王德率兵進攻,劉文舜請求投降。王德同意,待他來投後卻將他殺死,但沒有追究他的部下。然後又對部下說:「王念經聽說我留宿在饒州,肯定不做准備。」於是急行軍,一鼓擒獲王念經,以功加武顯大夫、榮州刺史。
1130年,劉光世鎮守京口,以王德為都統制。金軍南侵,劉光世准備退保丹陽,王德請求以死守江,諸將分軍扼守險要,然後渡江襲金軍,收復真、揚數郡。既而又在揚州以北遇到金軍,其中有一個披著重鎧突陣的,王德策馬前往呵斥他,他直取王德,王德一刀就把他砍下馬來。敵軍大驚,王德乘機突擊,殺敵數以萬計。1131年,率軍征討秀州變民首領邵青。與其戰於崇明沙,他親自執旗率兵,拔寨柵突入敵營,變民軍潰敗。不久,變民軍又來挑戰,王德得到情報,知道對方准備用火牛陣,王德笑著說:「這是古代的戰法,可一不可再,敵軍不知變通,必為我所擒。」交戰時,王德先命令前軍拉滿弓,火牛一出,宋軍萬箭齊發,火牛都反向變民軍沖去,變民軍被全殲。邵青自縛請罪,被王德獻給朝廷。趙構召見王德,慰勞褒賞。
1133年,劉光世被調去鎮守別處,韓世忠受命代替其職,王德受他指揮。王德帶領數十騎去迎韓世忠,看到韓世忠快要到達,他下馬站在路左邊,大聲說:「擅殺陳彥章,王德迎馬頭請死。」韓世忠下馬握著他的手說:「我知道您是好漢,以往的小事我沒有放在心上。」於是設酒款待,二人盡歡而別。1134年春,金軍在江北掠奪,攻破滁州。王德渡江襲擊,追至桑根,擒獲女真萬戶盧孛一人,千戶十餘人。1136年冬,劉豫派其子劉麟、劉猊率兵30萬,分東西二路攻宋,楊沂中、張宗顏、田師中、王德等分兵抵禦,於藕塘大敗劉猊兵,劉猊單身逃走;劉麟聞訊也逃走。王德追至壽春,沒有追上,繳獲了糧船400艘。1137年,王德駐軍合肥,受命統率劉光世的所有部隊,以酈瓊為他的副將。酈瓊以居於王德之下為恥,率眾叛逃,投奔了劉豫。1138年,王德受命歸張俊指揮,部下軍隊被改名為「銳勝軍」。
1140年,張俊命王德取宿州。王德率軍從壽春馳至蘄縣,金軍游騎兵也到城下,王德於是入城,偃旗息鼓,金軍見狀退去。王德立刻急行軍到宿州,於夜半抵達金軍營外。敵將高統軍壓汴水布陣,馬秦、耶律溫率軍3000挑戰。王德策馬先渡河,步騎隨之。他遠遠對著敵軍叫道:「我和金人大小百戰,名王貴酋無不被我打得粉碎,你們又能幹什麼?」敵軍大批投降,馬秦、耶律溫逃回城中。王德來到城下,呼叫馬秦,曉以大義,馬秦縋城而下。王德又命其子王順攻城,先登。馬秦又帶耶律溫歸降。王德乘勝直趨亳州,和張俊於城父會師。當時叛將酈瓊屯軍在亳州,聽說王德到來,對手下說:「夜叉可不容易抵擋。」於是率軍逃走。王德進入亳州,對張俊說:「現在兵威已振,請乘著破竹之勢,進取東都。」張俊認為太困難,於是班師。王德此戰居功第一,被拜為興寧軍承宣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又晉升為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候,受封隴西郡侯。
1141年正月,完顏宗弼趁岳飛軍受宋朝廷之命、被迫回軍之機,率騎兵號稱10餘萬入侵,渡淮河、破壽春,長驅直入,游騎兵甚至到達長江。宋朝廷命楊沂中、劉錡和張俊北上迎敵。張俊准備分軍守南岸,王德說:「淮河是長江的屏障,棄淮河不守,這是唇亡齒寒啊。敵軍從數千里外遠來,糧道肯定不繼,趁他們尚未准備好進攻,可以挫他們的士氣;如果耽誤了戰機,淮河一帶就非我們所有了。」張俊猶豫不決。王德堅持說:「我父子願意先渡江,待攻下和州後北渡。」張俊於是准許王德立刻渡江,張俊率軍隨後。王德在渡江時說:「明天在和州吃早飯。」果然在夜間攻下和州,早晨迎接張俊大軍進入。金軍退保昭關,又被王德打得敗逃。追至柘皋,與金人隔石樑河對峙。當地地勢平坦,利於騎兵作戰。適逢大雨,河水暴漲,金軍毀橋以阻宋軍渡河。二月十七,劉錡軍進到河東,即命士兵架橋。次日,宋軍各部齊集,准備攻擊金軍,唯獨張俊軍未到。統制田師中准備等張俊到達後才發動進攻,王德大怒說:「這是極好的戰機,錯過了就再也等不到了!」自己上馬率軍准備進攻。完顏宗弼以騎兵分左右兩翼,夾道而陣,企圖合擊宋軍。楊沂中揮軍從上游渡河,進擊受挫。王德見狀說:「金軍右翼為勁騎,我親自攻擊。」隨即揮師過橋猛攻。一名金軍軍官躍馬出陣,王德一箭將他射死,乘金軍陣勢混亂之機沖殺。金軍以其勁旅「拐子馬」抵抗,楊沂中令萬余士兵手持長斧,如牆而進,奮力斫殺,大破「拐子馬」。金軍敗逃至紫金山,王德又追擊破之。劉錡大為折服,對王德說:「早就聽說您勇猛如神,現在親眼見到了。我願意以兄禮事您。」宋軍接著又在店步擊敗金軍,乘勝收復廬州。柘皋之戰,宋軍斬殺金軍萬餘人,阻止了金軍南下,僅傷亡900餘人。王德後來又歷任清遠軍節度使等職,1155年去世。他的兩個兒子王琪、王順,也以驍勇聞名。

⑺ 王司馬文言文閱讀答案

譯文供參考:
大司馬王霽宇是河北新城人,他鎮守北方邊境時,曾經讓鐵匠特意打了一把大桿刀,刀面寬一尺,重千斤。他每次巡視邊防的時候,就讓四個大力士抬著。每到一處,他總是讓人把大桿刀丟在地上,故意讓北邊敵兵來拿。敵兵發現大桿刀,打算扛回去,可就是拚盡全力,刀還是一動不動。王司馬又暗裡用桐木照大桿刀的樣子另做了一把,寬窄大小一模一樣,外面貼上銀紙,經常拿著這把假刀在馬上揮舞。北邊敵兵看了,無不震驚他力大無窮。王司馬還在邊關外插上蘆葦作邊界,蘆葦牆橫斜幾十里,像籬笆一樣,他還揚言說:「這就是我的長城。」北邊敵兵一來,把那些蘆葦都拔下燒掉了。王司馬又命人重新插上。不久,又被燒了。這樣搞了三次。到第四次時,王司馬在蘆葦下埋上火葯炮石。當敵兵再來焚燒時,火葯炮石爆炸,敵人死傷很多。敵人逃跑後,王司馬又像先前一樣插上蘆葦。敵兵遠遠望見,都退走了。因此北邊敵兵害怕王司馬,對他服服帖帖。後來,王司馬年紀大了,請求告老還鄉。他一走,邊塞又緊張了。朝廷只得召他復職。當時,王司馬已是八十多歲高齡的老人了,便在皇帝面前極力推辭。皇帝安慰他說:「只是麻煩你躺在那裡鎮守就行了。」於是,王司馬又到了邊塞。他每巡視一處,就躺在帷帳中。北邊敵兵聽說王司馬來了,都不相信。於是假說議和,准備檢驗王司馬是不是真的來了。議和時,衛兵掀開簾幕,他們看見王司馬真的安然地躺在裡面,連忙驚慌逃走了。

⑻ 文言文閱讀王約字彥博,至元十三年,翰林學士王磐

《元史 王約傳》(許嘉璐 編譯) 譯文供參考:

王約字彥博,祖先是汴人,祖父王通,向北方遷居到真定。王約天性穎悟,氣質不凡。他師從中丞魏初,博覽經史群書,擅長文辭,通曉國家的體制,不因時尚所趨而動搖他的志向。
至元十三年,翰林學士王磐薦舉他任從事,丞旨火魯火孫以司徒開府,經奏請授王約為從仕郎、翰林國史院編修官,兼司徒府掾。不久又被徵用為中書省掾,授任禮部主事。
二十四年,拜監察御史,授承務郎。他首先提出建立儲君,以及修纂史書等倡議。當時任丞相的桑哥對參政郭佑在任中丞時曾經奏請誅殺右丞盧世榮等人之事懷恨在心,所以誣陷他犯有其他的罪過,王約上奏章為郭佑申明冤屈。他查辦了成都鹽運使王鼎的不法之事,將其罷官除名。改任御史台都事。南台侍御史程文海入朝奏事,指出桑哥許多罪過。桑哥大怒,又因王約與程文海互相呼應而更相彈劾他,所以六次上奏要求誅殺他們,皇上沒有批准他的奏請。王約因為隴西地處偏遠,建議在陝西設立行御史台,皇帝按照他的建議下詔頒行。出朝救濟河間飢民,分發救濟物品均勻公平合理,調查災情得法,使很多人保全了性命。
三十一年,遷任中書右司員外郎。四月,成宗即位,他上奏陳說了二十二件事,主要內容是:充實京師的儲備,減輕差稅的負擔,開放對狩獵的禁令,免除過去拖欠的錢糧,救濟窮苦孤獨的人,取消不必要的各種雜役,禁止設立鷹房,振興御史台的職責,清除一貫作惡的奸臣,安撫慰勞遠方的臣民,謝絕各地的貢獻,征詢政令的利弊,使農民得到實惠,獎勵興辦學校,設立義倉備災,核查稅戶,重視名爵,明確賞罰,選擇良才任地方守令,精簡官僚機構,明定法律,裁撤中書省的左右兩司。他又建議中書省應除去繁冗的公文,各地政務一方面信任行省辦理,一方面責成六部負責。調任兵部郎中,改任禮部郎中。請求實行贈官賜謐的典制來表彰忠臣和功臣,並建議將時政記錄交付給史館以備編寫史書實錄之用,設立供需府來專門負責物資供應,這些建議都得到採納而頒布執行。
拜翰林直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奉詔到京畿東道救濟飢民,分發了五十萬石米糧,所救活的飢民達五十餘萬人。藉此他上疏分條論述了京東地區的十件利弊之事,請求再調運糧米繼續救濟他們,中書省採納了他的建議,使百姓們獲得了再生。
高麗國王王昛年老,傳王位給他的兒子王謜。國中有人對王子王謜執政不服氣,製造流言蜚語離間他們父子二人。等到王謜到京師朝見時,他們私下派人到朝廷賄賂執政官員,把王謜扣留在京不遣送回國。王昛復位,於是便任用小人執政,厚斂賦稅而濫施刑罰,國中人成群結隊到朝廷來告狀。中書省下令拘捕作亂的首要分子,把他們關押在刑部獄中。但他們的黨羽們仍然不思悔改,於是中書省奏請將此事交給王約負責查問。王約來到高麗國,宣布了皇帝的詔書,並且開導王昛說:「天地之間,最親近的莫過於父子,最重要的莫過於君臣關系。那些小人們只知道為自己謀利,他們難道肯為你的家族國土著想嗎!」高麗國王王昛感激得流出眼淚,自我檢討說:「臣年老糊塗,聽信了姦邪小人之言,所以才造成如此後果,現在我知道錯了。我甘願呈獻表章自我承認錯誤,並且請王子謜回國主政,至於那些姦邪黨羽,則完全聽任使者的懲治。」第二天,王約逮捕了他們,審查了他們的罪行,判處流放的二十二人,處以杖刑的三人,罷免了兩個有官職的人。他又任命老臣洪子藩為相,讓他革除弊政,廢除了十三處不在交通要道上的水驛,免除耽羅地區進貢那些不是其地所產的物品,因此使東方百姓非常喜悅。回朝述職,合乎皇帝的旨意,授任太常少卿。
不久皇帝下詔命王約同宗正、御史一起審查京師獄囚,王約以自己所任是管理祭祀的官而推辭,皇帝沒有同意。於是他審閱了各種案件,判決了二百六十六人,其中罪當處死的有七十二人,因無罪而得到釋放的有八十六人,平反了吳得誠的冤案,發遣流入娼門的十個良家歸女從良嫁人,把元旦帶刀擅自出入殿廷的八十人判處了杖刑流放。於是他建議因斗毆而殺人的人應該比死罪減輕一等,被頒布成為法令。又因浙民告狀,行省、南台意見不同,相互訴訟,難以定案,命王約負責審理。王約到杭州,只用了二十天就理清了此案,使行省、南台都沒有不同的意見。皇帝特命拜任刑部尚書,以此來獎勵他以前的功勞。
大德十一年,仁宗自懷州到京師,肅清宮禁之亂,因平章賽典赤、安西王阿難答,與左丞相阿忽台陰謀叛亂,命令刑部審查懲治他們的罪行。王約說:「按照法令的規定,犯有謀逆之罪的人不必施刑追問口供,可以直接處死。」由此受到仁宗的信任。富寧庫丟失了金子,王約懷疑是被輪流值班的宿衛所盜,沒有多久,他的看法果然得到了證實,管庫的官吏因此而得以免除罪責。 監察御史上奏說通州倉庫中的三萬石大米,因漏雨而受潮。王約認為這一定是倉米在長期積存中被濕氣蒸潮的結果,經過檢驗,這些受潮的倉米還能夠食用,於是就免除了管庫官吏的罪。 有宗王兄弟二人鎮守邊疆,其中為兄的心中暗存異志,弟弟勸諫他而不聽從,就上馬賓士而去,兄派遣家奴拿著弓箭去追他,弟弟發箭射死了兄的家奴,兄因此上告其弟並把他囚禁起來,被判定為死罪。王約訊查記錄囚犯的罪狀,說:「兄長的奴僕,就是弟弟的奴僕,何況殺他是出於自衛的緣故。」立刻就將其弟釋放了。 遷任禮部尚書,建議朝廷制定守喪盡孝的制度,實行旌表的恩典,免除在都城徵收煤炭,都被採納頒行。有一位姓王的京城人,在江南任職時去世,留下一個遣腹子,由他的女兒撫養。這個遣腹子十六歲時,就上告他姐姐隱匿了若幹家產,有關部門限令在短期內交出這筆財產。王約看了案牘之後說:「把一個沒有父親的孩子養育成人,並且使王氏沒有斷絕子嗣,他姐姐對他有很多的恩澤。假使其姐果然要吞沒家產,難道還會把他撫養到現在嗎!」改變了以前的判決而申斥了這個誣告其姐的人。有一位姓柴的人起初因沒有子嗣,遇繼張姓的孩子為自己的子嗣,後來姓柴的人生了兒子,姓張的養子就出家為僧了,但柴氏的親子又夭折了,那個出家為僧的養子就上訴要求繼承柴氏的家產,皇帝下詔令王約審理此案。王約責問說:「你已出家為僧人,就應該繼承你師父的衣缽,又為何來要求繼承柴氏的產業呢?」那個僧人無話可答,於是將柴氏家產判歸柴氏族中應該繼承的人。
至大二年正月,上武宗皇帝的尊號,以及冊封皇後,凡是有關典禮的儀式,都是由王約按照典制負責總定。仁宗在東宮為太子,素知王約的聲名,想要任用他來輔佐自己,所以提升他為太子詹事丞。他隨從仁宗巡幸五台山,勸諫不可久留山林,仁宗當天就起程回上京。在此以前,安西王被封在秦地,此後因他圖謀叛逆而被誅殺,其封國也被撤銷,戶籍賦稅歸入詹事院。這時候,大臣奏請封安西王之子,恢復其封國,仁宗徵求王約的意見。王約說:「安西王是因為何罪而被誅殺?現在要恢復他的封國,又怎能對將來有所懲戒呢?」於是這個議案就被擱置下來。第二年,升太子副詹事。他直諫節制飲酒,辭意懇切,仁宗很贊賞地接受了他的意見。
按官制設立左衛率府,負責統領侍衛軍一萬人。有一位同僚想要署任此軍的軍官,王約堅持認為不可,眾人責難他說:「太子難道不是樞密院使嗎?」王約說:「詹事,是東宮的官職,參預樞密院的事務可以嗎?」仁宗又召見王約詢問此事,他回答說:「凡是皇太子的事務,我不敢不盡力去做;但是天子的政事,我不敢越職去做。」仁宗省悟過來,最終停止議行此事。同僚又再次傳命增設右衛率府,從河南蒙古軍隊中選取一萬人歸此府統領。王約屏除閑雜人後說:「左衛率府,是舊制中所有的機構,現在又為何要設立右衛率府? 諸公應該好好想一想,不要因此而有害於太子。」又有命令要取安西兵器,發給宿衛士。王約對詹事完澤說:「詹事府行文從數千里之外運取兵器,這必然會引起人們的驚疑。如果主上聞知此事,又怎麽辦呢?」完澤面帶愧色地說:「我確實沒有考慮到這些。」又命令從福建選取綉工童男女六人。王約說道:「福建距離京師六七千里,使人父子兄弟相離別,負責辦理此事的官吏趁機騷動擾亂百姓,這難道是一樁好事嗎?」仁宗制止了此事,再三稱贊王約。太子家令薛居敬對太子陳說陝西分地等五事,因而被委任前去辦理,王約不肯簽署命令,對他說:「太子,是潛龍,在沒有執政之時,而代行飛龍之事可以嗎?」於是此事被制止。薦舉翰林學士李謙任太子少傅,請求為已故丞相淮安忠武王伯顏在杭州建立祠堂,都被採納了。
仁宗因為詹事院所辦的各種事務都能遵循法規,非常高興,曾當面賜給王約犀帶,他堅決辭謝;又賜給他從江南所搜集來的圖書,也被他拒絕。仁宗經常尊稱他的字而不直呼其名,對群臣下諭說:「凡是沒有經過王彥博認定的事情,不準上奏。」又對中丞朵礙(註:缺此字,石傍換為角)說:「在詹事府任職而又不求取賞賜的人,只有王彥博與你二人。」一天,仁宗在西園觀看角抵戲,有旨取繒帛等物賞賜給演戲的人。王約入園,遠遠看見去取賞賜的人,便問道:「你來做什麽?」於是仁宗立刻取消了賞賜。又有一次仁宗正要觀看俳戲,諸事都已准備就緒而王約來到,立即命令取消娛樂,他受到了仁宗如此地尊敬和禮遇。
四年三月,仁宗正位登基,想要採納陰陽家的說法,在光天殿即位,光天殿即是東宮中的大殿。王約對太保曲樞說:「皇帝正定名分,應當到大內皇宮中舉行典禮。」太保入宮奏陳其言,於是改在大明殿即位。中書省奏請委任王約為陝西行省參知政事,皇帝大怒,特意拜任他為河南行省右丞。王約入宮辭別,皇帝賜給他一卮酒以及弓箭等物。
在此以前,至大年間尚書省聽從人的建議,誤將河、汴地區的官民田地作為無主的土地奉獻給朝廷,奏請在此地設立田糧府,每年向朝廷輸納數萬石糧食。這年皇帝下詔廢除田糧府,把建議此事的人流放到海外,命令河南行省恢復百姓的舊業,行省此時正趁此機會營私舞弊,田地仍然沒發還。王約到任後,發布命令要郡縣限期按照皇帝的詔令改正。恰逢皇帝下詔改革銅錢銀鈔制度,並且命令各地交納賦稅,全都收取至大鈔。王約估計河南每年用鈔七萬錠,一定會造成上交錢鈔的數額達不到要求,於是下令各州,可徵收至大、至元鈔各一半,眾人提出這樣做違抗詔令,王約說:「我難道不知道應按照詔令執行,只是到年終諸事沒有辦齊,罪責也不輕。」丞相卜憐吉台稱贊他說:「這件事處理得好。」派遣使者告知中書省,省臣非常高興,於是就把他的做法推廣到全國。南陽人孛術魯翀以書信拜見王約,王約看後對他的才能非常贊賞,就讓他署任郡學正。此後又把他推薦到中書省,提升他任翰林國史院編修官。
皇慶改元的當天,皇帝詔命中書省說:「汴省王右丞可立即召回。」三月一日王約回到京師,皇帝召見他,給予慰勞,特拜他為集賢大學士,並且推恩上溯三代,贈給他們謐號而為他們樹碑。王約首先上奏:「河南行省丞相卜憐吉台,是出身功臣門第的老臣,不應久在朝外任職。」皇帝召卜憐吉台回京,封他為河南王。王約又建議推行封贈制度、禁止不按官品而亂飾服色、實行科舉制度。這些都被確立為法令頒行。他上疏薦舉國子博士姚登孫、應奉翰林文字揭傒斯、成都儒士楊靜等人,請求再次起用已退休的中山知府輔惟良、前任尚書參議李源、左司員外郎曹元用等人,都選任不同的官職。他上奏辯明已故左丞竇履留有一遣腹子被棄之在外,應該把此子收養歸宗,使其成為竇氏的後嗣。
延佑二年,丞相帖木迭兒專權秉政,奏請派遣大臣分道奉使宣撫,命令王約巡行燕南山東道。王約到達衛輝,有一個人因毆打自己的母親而被逮捕拘押,他的母親流著眼淚來為他講情,訴說老妾只有這一個兒子,若被處死則一門絕嗣。王約根據她的愛子之情,打了他一百杖就釋放了他。冠州百姓中發生了一樁兄揭發其弟私自祈禱鬼神進行詛咒的案件,王約審問其弟,其弟則說:「我是在禱求子嗣。」王約檢索《授時歷》驗證出他所說的日期確實可信,於是立即釋放他回家。拜任樞密副使,任職的第二天他就得到皇帝的召見並賞賜飲酒,皇帝對左右侍奉的人說:「人們說王彥博年老有病,朕今天看他,精力還很強盛,可以擔當重要的職責。」這天傍晚,知院駙馬塔失帖木兒值夜守衛,皇帝告誡他說:「你不可把王彥博當成朋友交往,應該把他作為老師而向他學習。」
至治元年,英宗即位,帖木迭兒再次任相,王約辭職不出。二年,因年已七十而辭官歸里。三年,丞相拜住使政治改革一新,尊崇禮遇老臣,傳詔起用王約,再次拜任集賢大學士,商議中書省事,領著官俸在家中休養,只是每天到中書省去一次商議政事,至治年間的政策,大多都由他參與謀劃。他又奉詔命與中書省官員,以及其他老臣,逐條編定國初以來的律令,名為《大元通制》,頒行天下。朝廷准備撤銷征東省,設立三韓省,如同其他內地行省的規制,下詔命中書省共同討論,王約回答說:「高麗國距京城四千里,土地貧瘠而百姓困苦,夷人風俗崇尚不同,不能和中原相比,萬一開化受到阻礙,須下苦力來治理它,這不是件好事,不如固守祖宗時的舊制。」丞相稱贊他的見解,奏請停止討論,否決此事。高麗人聽說了這件事,畫王約像回國,建立祠堂來紀念他,說:「是由於王公,才使我們國家社稷沒有被滅絕。」泰定元年,奉詔在宮廷中策試天下士人,錄取了八剌、張益等八十五人,自此開始將乙科名額增至十五人。
天歷元年,文宗登帝位,王約入宮朝賀,皇帝在大明殿賜宴,非常高興地慰勞問候他。此時王約已七十七歲。他平時為人胸懷平和真誠,持身謙虛克己,後輩前往拜見,他一定要以禮相待;他的官俸收入,分散施與親戚族人以及外面貧寒的士人;他的叔父生活貧困,他每月要奉獻錢米,贈送美食,侍奉他如同自己的父親;每年春節、四季及每月初一、十五,率領著晚輩們到先祖墳墓去,舉行拜祭懷念先人的儀式,嚴格地舉行時祭和五祀,按照古代的禮法奉行,他的這些做法被同鄉奉為榜樣。
至順四年二月己酉去世,終年八十二歲。皇太後聞知他逝世的消息而傷嘆悼念,用尚醞(祭祀用美酒)二尊作為祭品,派遣徽政院大臣到靈前弔唁致奠,敕令中書省以下的官員按照等級拿出不同數額的贈款來贊助他的喪事。此月庚申,安葬在城西岡子原。
王約平生的著作,有《史論》三十卷、《高麗志》四卷、《潛丘稿》三十卷,都流行於世。他的兒子王思誠,任官奉議大夫、秘書監著作郎。

⑼ 燕昭王求賢1文言文閱讀答案

1.涓人言於君曰:「請求之①。」君遣之②。——兩個「之」各指代什麼?
①之:代千里馬。
②之: 代涓人。
2.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①反以報君(反,通「返)
②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 (市,買)
③於是不期年(期年,一周年 )
④誠欲致士 ( 誠,確實)
⑤於是昭王為隗築宮而師之(師,以之為師)
⑥燕王弔死問生 (吊,祭奠)
3.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這句話的正確譯文是:( B )
A.國君大怒道:「(我)所求的是使馬活,怎麼買(一個)死馬還花掉五百金?」
B.國君大怒道:「(我)要買的是活馬,怎麼買(一個)死馬還要花掉五百金?」
C.國君大怒道:「(我)要買的是活馬,怎麼侍奉(一個)死馬還要花掉五百金?」
D.國君大怒道:「(我)所要買的是活馬,怎麼回事!死馬還要花掉五百金?」
4.「買其首(以)五百金,反以( 之)報君」——這句話有省略,在括弧中填入省略的字。
5.郭隗建議燕王採取什麼辦法來招攬人才?
答:重視自己身邊的人才,進而吸引更多的遠方的人才。
6.郭隗向燕王講了一個求千里馬的故事,他的目的是:(D)
A. 讓燕王重用自己
B. 表明自己就是千里馬
C. 讓燕王重用樂毅、鄒衍、劇辛等人
D.勸燕王廣納人才

⑽ 王彥章文言文閱讀答案

新五代史·王彥章傳
【原文】
王彥章字子明,鄆州壽張人。為人驍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梁、晉爭為天下勁敵。晉虜彥章妻子歸之太原,賜以第宅,供給甚備,間遣使者招彥章。彥章斬其使者以自絕。然晉畏彥章之在梁也,必欲招致之,待其妻子愈厚。是時,晉已盡有河北,而梁末帝昏亂,小人趙岩、張漢傑等用事,大臣宿將多被讒間。龍德三年夏,晉取鄆州,梁人大恐。宰相敬翔入見末帝,泣曰:「今強敵未滅,陛下棄忽臣言,臣身不用,不如死!」末帝問所欲言,翔曰:「事急矣,非彥章不可!」末帝乃召彥章為招討使,以段凝為副。時庄宗在魏,以朱守殷守夾寨,聞彥章為招討使,驚曰:「彥章驍勇,吾嘗避其鋒,非守殷敵也。」即馳騎救之。比至,而南城已破矣。時段凝已有異志,凝與趙岩、張漢傑交通。彥章憤梁日削,而嫉岩等所為,嘗謂人曰:「俟吾破賊還,誅奸臣以謝天下。」岩等聞之懼,與凝協力傾之,乃罷彥章。唐兵攻兗州,末帝召彥章使守捉注東路,彥章以兵少戰敗,被擒。彥章武人不知書,常為俚語謂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庄宗愛其驍勇,欲全活之,彥章謝曰:「臣與陛下血戰十餘年,今兵敗力窮,不死何待?且臣受梁恩,非死不能報,豈有朝事梁而暮事晉,生何面目見天下之人乎?」遂見殺,年六十一。
註:守捉:兵之戍邊者,大曰軍,小曰守捉,曰城,曰鎮,而總之者曰道,軍、城、鎮、守捉皆有使。
參考譯文:
王彥章字子明,鄆州壽張人。他勇猛很有力氣,能光著腳踩在荊棘上走一百步。梁、晉爭奪天下,彼此成為勁敵。晉人俘獲彥章的妻子兒女帶回太原,賜給他們居住的宅第,供給的物資非常周全,(然後晉人)暗中派遣使者招降彥章。彥章將使者斬首而斷絕了自己的退路。但是晉人懼怕彥章在梁國,決心招他歸順,(因此)更加厚待他的妻子兒女。這時,晉國已經全部佔有黃河以北的地區,而梁末帝昏庸無能,姦邪的小人趙岩、張漢傑等當權,有名望的大臣老將多被他們的讒言所害。龍德三年夏,晉攻取鄆州,梁人十分恐懼。宰相敬翔入朝見末帝,哭泣說:「如今強敵還沒有消滅,陛下忽視我的意見,我不受重用,不如去死!」末帝問他想說什麼話,敬翔說:「事情很緊急了,非用彥章不可!」末帝於是徵召彥章擔任招討使,讓段凝擔任副將。當時庄宗在魏地,命朱守殷駐守夾寨,庄宗聽說彥章擔任招討使,驚慌地說:「彥章驍勇善戰,我常避開他的鋒芒,不是守殷所能抵擋得了的。」立即率軍前去救援守殷。等庄宗趕到時,南城已被彥章攻破。這時段凝已對梁早有二心,與趙岩、張漢傑等人勾結竄通。彥章為梁的國力一天天地衰微感到憤怒,並痛恨趙岩等奸臣的所作所為,曾經對人說:「等我破賊之後返回,一定誅殺奸臣來向天下百姓謝罪。」 趙岩等人聽到後非常害怕,於是與段凝互相配合極力排擠、陷害彥章,(梁末帝)於是罷免了彥章的官職。唐兵攻打兗州,末帝徵召彥章命他率少量人馬駐守注東路,彥章因兵少而戰敗,被晉人活捉。彥章是個武人沒有讀過書,經常用民間俗話對人說:「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庄宗敬愛他驍勇善戰,想保全他的性命,彥章推辭說:「我與陛下血戰了十多年,如今兵敗被俘走投無路,不處死我還等什麼?況且我深受梁國的恩惠,不死就無法報答,哪有早上為梁效力而晚上又為晉效力的道理,這樣我活著有何面目見天下人呢?」於是彥章被殺,享年六十一歲。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王彥章,字子明,鄆州壽張人也。少為軍卒,事梁太祖。彥章為人驍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鐵槍,騎而馳突,奮疾如飛,而佗人莫能舉也,軍中號王鐵槍。
梁、晉爭天下為勁敵,獨彥章心常輕晉王、謂人曰:「亞次①斗雞小兒耳,何足懼哉!」晉軍攻破澶州,虜彥章妻子歸之太原,賜以第宅,供給甚備,間遣使者招彥章,彥章斬其使者以自絕。然晉人畏彥章之在梁也,必欲招致之,待其妻子愈厚。
是時,晉已盡有河北,以鐵鎖斷德勝口,築河南、北為兩城,號「夾寨」。而梁末帝昏亂,小人趙岩、張漢傑等用事,大臣宿將多被讒問,彥章雖為招討副使,而謀不見用。龍德三年夏,晉取鄆州,梁人大恐,宰相敬翔顧事急,以繩內靴中,入見末帝,泣曰:「先帝取天下,不以臣為不肖,所謀無不用。今強敵未滅,陛下棄忽臣言,臣身不用,不如死!」乃引繩將自經。末帝使人止之.問所欲言。翔日:「事怠矣,非彥章不可!」末帝乃召彥章為招討使,以段凝為副。末帝問破敵之期,彥章對日:「三日。」左右皆失笑。
彥章受命而出,馳兩日至滑州,置酒大會,陰遣人具舟於楊村,命甲士六百人皆持巨斧.載冶者,具鞴炭,乘流而下。彥章會飲,酒半,佯起更衣,引精兵數千,沿河以趨德勝。舟兵舉鎖燒斷之,因以巨斧斬浮橋,而彥章引兵急擊南城。浮橋斷,南城遂破,蓋三日矣。
是時,段凝已有異志,與趙岩、張漢傑交通,彥章素剛,憤梁日削,而嫉岩等所為,嘗謂人曰:「俟吾破賊還,誅奸臣以謝天下。」岩等聞之懼,與凝協力傾之。其破南城也,彥章與凝各為捷書以聞,凝遣人告岩等匿彥章書而上己書,末帝初疑其事,已而使者至軍,獨賜勞凝而不及彥章,軍士皆失色。
彥章武人不知書,常為俚語謂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其於忠義,蓋天性也。
(節選自《新五代史·死節傳》)
註:①亞次:後唐庄宗李存勖的小名。
4、對下列句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能跣足履棘行百步 履:踩踏
B.間遣使者招彥章 間:中間
C.沿河以趨德勝 趨:奔向
D.與凝協力傾之 傾:搞垮
5、下列各組句子中,表現王彥章忠義正直的一組是(3分)
①少為軍卒,事梁太祖 ②而謀不見用
③彥章斬其使者以自絕 ④陰遣人具舟於楊村
⑤而嫉岩等所為,憤梁日削 ⑥謂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A.①③⑥ B.②⑤⑥ C.③⑤⑥ D.①②④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王彥章為人驍悍勇猛有力,手持一桿鐵槍,騎馬賓士沖殺,迅猛如飛。
B.梁、晉爭奪天下,彼此成為勁敵,惟獨王彥章心裡常常輕視晉王。他奉命出征時對末帝說:不過三日,便可擊破晉軍。
C.晉軍攻破澶州,俘獲王彥章的妻子兒女帶回太原,賜給他們住宅,供給的東西很齊備,是因為晉人想要招降他。
D.攻破南城時,王彥章和段凝分別撰寫捷報奏聞,趙岩等人隱瞞王彥章的捷報而上報段凝的,梁末帝立即派使者賞賜段凝。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先帝取天下,不以臣為不肖,所謀無不用。(5分)
(2)俟吾破賊還,誅奸臣以謝天下。(5分)
參考答案:
4、(3分)B,秘密;
5、(3分)C,①②④與忠義正直無關。
6、(3分)D,末帝初疑其事,並非「立即」。
7、(1)(5分)先帝奪取天下,不認為我不賢,我的謀略無不被採用。(「以」、「不肖」、「所」、「用」各1分,句意1分。)
(2)(5分)等到我攻破賊軍回來,將誅殺奸臣來告知天下。(「俟」、「誅」、「以」、「謝」各1分,句意1分。)
參考譯文:
王彥章字子明,鄆州壽張人。年輕時當兵,侍奉梁太祖。王彥章為人驍悍勇猛有力,能赤腳踩在荊棘上走一百步。手持一桿鐵槍,騎馬賓士沖殺,迅猛如飛,而沒有別的人能舉起他的鐵槍,軍中稱他為王鐵槍。
梁、晉爭奪天下,彼此成為勁敵,惟獨王彥章心裡常常輕視晉王,對人說:「亞次不過是斗雞小兒罷了,哪裡值得畏懼呢!」晉軍攻破渲州,俘獲王彥章的妻子兒女帶回太原,賜給他們住宅,供給的東西很齊備,秘密派使臣招降王彥章,王彥章斬殺使臣自絕後路。但晉人害怕王彥章在梁,一定要招降他,對他的妻子兒女更好了。
這時,晉已完全占據黃河以北,用鐵鎖截斷德勝口,在黃河南、北兩岸修築兩座城寨,號稱「夾寨」。而梁末帝昏庸荒亂,小人趙岩、張漢傑等專權,大臣老將多遭受讒言離間,王彥章雖任招討副使,而謀略不被採用。龍德三年夏,晉攻佔鄆州,梁人十分恐懼,宰相敬翔眼看事情危急,把繩子藏在靴中,進宮見梁末帝,哭泣著說:「先帝奪取天下,不認為我不賢,我的謀略無不被採用。如今強敵還沒有消滅,陛下忽視我的意見,我不受重用,不如去死!」於是拿出繩子准備自縊。梁末帝讓人制止他,問他想說什麼。敬翔說:「事情危急了,非王彥章不行!」梁末帝一是召王彥章任摺討使,任命段凝為副使。梁末帝詢問破敵的期限,王彥章同答說:「三天。」左右的人都忍不住笑了。
王彥章接受任命出征,飛馳兩天趕到滑州,擺酒大宴,暗中派人在楊村准備戰船。命令六百身穿鎧甲的士兵都手持大斧,載上鍛鐵的工匠。帶上鼓風器和柴炭,順水而下。王彥章聚集眾人飲酒,酒喝到一半,假裝起身更衣,率領幾千精兵,沿河奔赴德勝口,船中的士兵挑起鐵鎖把它燒斷,趁勢用大斧砍斷浮橋,而王彥章率兵猛攻南城,浮橋已斷,南城於是被攻破,大概是三天吧。
這時,段凝已有二心,和趙岩、張漢傑相勾結,王彥章素來剛烈,氣憤梁一天天削弱,而痛恨趙岩等人的所作所為,曾對人說:「等到我攻破賊軍回來,將誅殺奸臣來告知天下。」趙岩等人聽說後很害怕,和段凝協力想搞垮他。攻破南城時,王彥章和段凝分別撰寫捷報奏聞,段凝派人告訴趙岩等人隱瞞王彥章的捷報而上報自己的,梁末帝開初還懷疑這事,不久使臣到軍中,只是賞賜慰勞段凝而不賞賜王彥章,士兵們都大驚失色。
王彥章是個武臣,沒有讀過書,常用俗語對人說:「豹死留皮,人死留名。」他對於忠義,大概是出自天性。

熱點內容
2014溫州師德培訓心得 發布:2025-05-14 11:26:56 瀏覽:663
彩虹6號多少錢 發布:2025-05-14 10:03:47 瀏覽:316
歐文投籃教學 發布:2025-05-14 06:35:52 瀏覽:580
對配班老師的評價 發布:2025-05-14 06:34:41 瀏覽:344
師德的人物 發布:2025-05-14 06:33:09 瀏覽:175
教師師德個人總結 發布:2025-05-14 05:39:36 瀏覽:667
教師招聘考試模擬題 發布:2025-05-14 05:15:15 瀏覽:455
葯物化學習題 發布:2025-05-14 04:23:45 瀏覽:642
教育培訓章程 發布:2025-05-14 04:13:05 瀏覽:634
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庫 發布:2025-05-14 03:21:37 瀏覽: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