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讀書有味文言文答案

讀書有味文言文答案

發布時間: 2020-12-01 08:18:01

⑴ 讀書有味文言文翻譯

一個人讀書就在於要牢記,這樣每天就會有長進。陳晉之一天只讀一百二十個字,長版年累月地這樣就權沒有不讀的書了;這就是所謂按日計算似乎不足,一年算下來就很多了。現在的人誰不讀書呢,有些人每天要讀上好幾千字,開始時好象挺高興(很有收獲),然而隨讀隨忘;這樣下去,雖然是一年,也記不住一百二十個字,何況一天呢?我年輕時讀書實在也有貪多的毛病,到現在總覺得自己腹中空空(沒有記住什麼),這才明白陳賢良的讀書方法真是對頭的呢。

⑵ 讀書有味張潮文言文全文譯文

清朝名士張潮論讀書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版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以閱歷權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 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 經傳宜獨坐讀;史鑒宜與友共讀。 對淵博友,如讀異書;對風雅友,如讀名人詩文;對謹飭友,如讀聖賢經傳,對滑稽友,如閱傳奇小說。 楷書須如文人;草書須如名將。行書介乎二者之間,如羊叔子緩帶輕裘,正是佳處。 目不能識字,其悶尤過於盲;手不能執管,其苦更甚於啞。 武人不苟戰,是為武中之文;文人不迂腐,是為文中之武。 文人講武事,大都紙上談兵;武將論文章,半屬道聽途說。 大家之文,吾愛之、慕之,吾願學之;名家之文,吾愛之、慕之,吾不敢學之。學大家而不得,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也;學名家而不得,則是畫虎不成。反類狗矣。 藏書不難,能看為難;看書不難, 能讀為難;讀書不難,能用為難;能用不難,能記為難。 有工夫讀書謂之福;有力量濟人謂之福;有學問著述謂之福;無是非到耳謂之福;有多聞直諒之友謂福。 讀書最樂,若讀史書,則喜少怒多,究之怒處亦樂處也。

⑶ 文言文《讀書》的內容

荀子的《勸學》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左應為「車」,原字已廢除)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曰:「嗟爾君子,無恆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詩》曰:「屍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 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謂也。
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塗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盪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⑷ 文言文讀書有味 張潮全文翻譯

題目有點奇怪。標題問張潮的《讀書有味》,題目內容卻是明末黃周星的《補張靈(張夢晉)崔鶯合傳》中的內容。後者的譯文很長,這里大概貼不全了。就以張潮論「讀書有味」來答吧。

張潮說讀書: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深淺,為所得之深淺耳。

意思是:
少年時讀書,好像從縫隙中窺看月亮,眼界狹窄,所知有限
中年讀書,好像在庭院中抬頭望月,眼界漸寬
老年讀書,好像上高台玩賞月亮,心思沉澱,不再功利,純粹地玩味欣賞書中的奧妙
這一切變化都是因為人的閱歷逐漸由淺入深,所獲得的層次也逐漸地加深了

另附題目內容所說的一段《補張靈(張夢晉)崔鶯合傳》的原文及譯文供參考:

一日,靈獨坐讀《劉伶傳》,命童子進酒,屢讀屢叫絕,輒拍案浮一大白。久之,童子跽進曰:「酒罄矣!今日唐解元與祝京兆讌集虎丘,公何不挾此編一往索醉耶?」靈大喜,即行,然不欲為不速客,乃屏棄衣冠,科跣雙髻,衣鶉結,左持《劉伶傳》,右持木杖,謳吟道情詞,行乞而前。抵虎丘,見貴游蟻聚,綺席喧闐。靈每過一處,輒執書向客曰:「劉伶告飲。」客見其美丈夫,不類丐者,競以酒饌貽之。有數賈人,方酌酒賦詩,靈至前,請屬和,賈人笑之。其詩中有「蒼官」、「青十」、「撲握」、「伊尼」四事,因指以問靈。靈曰:「松、竹、兔、鹿,誰不知耶?」賈人始駭,令賡詩,靈即立揮百絕而去。遙見六如及祝京兆枝山數輩,共集可中亭,亦趨前執書告飲。六如早已知為靈,見其佯狂游戲,戒座客陽為不識者以觀之。語靈曰:「爾丐子持書行乞,想能賦詩。試題《悟石軒》一絕句,如佳,即賜爾卮酒,否則當叩爾脛。」靈曰:「易耳!」童子遂進毫楮。靈即書雲:「勝跡天成說虎丘,可中亭畔足酣游。吟詩豈讓生公法,頑石如何不點頭?」遂並毫楮擲地曰:「佳哉!擲地金聲也!」六如覽之,大笑,因呼與共飲。時觀者如堵,莫不相顧驚怪。靈既醉,即拂衣起,仍執書向悟石軒長揖曰:「劉伶謝飲。」遂不別座客徑去。六如謂枝山曰:「今日我輩此舉,不減晉人風流。宜寫一幀,為《張靈行乞圖》,吾任繪事而公題跋之,亦千秋佳話也。」即舐筆伸紙,俄頃圖成。枝山題數語其後,座客爭傳玩嘆賞。

有一天,張靈獨坐,讀著《劉伶傳》,叫童子拿酒過來,每每讀到令人叫絕的地方,就拍著桌子喝一大杯。這樣久了,童子跪著說道:「酒喝完了!今天唐解元(唐伯虎)和祝京兆(祝允明)在虎丘聚宴,您為什麼不挾著這書前去同求一醉呢?」張靈大喜,就要去了,然而又不想做不速之客,於是便丟開了整齊的衣冠,打散了頭發,穿上破爛不堪的衣服,左手拿著《劉伶傳》,右手拿著木杖,一邊吟詠著道情詞,一邊乞討著前行。到了虎丘,就看到貴客們如螞蟻一般聚游在這里,宴席華美而熱鬧。張靈每經過一處,就拿著書向參加宴會的客人說:「劉伶請求同飲一杯。」賓客們看他帥氣高大,不像乞丐的樣子,爭相用酒食款待他。有幾個商人,正飲酒作詩的時候,張靈到了他們面前,請求和他們和詩,商人們嘲笑他。他們的詩里有「蒼官」、「青十」、「撲握」、「伊尼」四個典故,就指著這四處問張靈。張靈道:「不過就是松、竹、兔、鹿,誰不知道呢?」商人們才大吃一驚,請他續詩。張靈馬上揮筆寫了上百首詩,然後走開了。張靈遠遠看到唐伯虎和祝允明等幾個人,一起在可中亭里飲宴,也像之前一樣,拿著書上前去要酒喝。唐伯虎早已認出了張靈,看他有意裝瘋、游樂戲耍,便告誡在座的客人都裝作沒認出來的樣子,看看張靈(要做什麼)。亭人諸人使對張靈說:「你這乞丐拿著書乞討,想來應該能賦詩吧。你試著以《悟石軒》為題作一首絕句,要是做得好,就賞你酒喝,否則就敲斷你的腿。」張靈說:「容易!」於是就有童子拿來紙筆。張靈就下筆寫下了:「勝跡天成說虎丘,可中亭畔足酣游。吟詩豈讓生公法,頑石如何不點頭?」,然後就收攏紙筆,一起擲到地上,說:「好詩啊!擲到地上也該金聲玉振!」唐伯虎看過詩句後,大笑起來,就叫張靈一起喝酒。當時圍觀的人非常多,無不面面相覷,都驚異不已。張靈暢飲到醉了,就拂衣而起,仍拿著書向悟石軒長揖作禮說:「劉伶多謝賜酒。」也不向座中客人們告別就徑自離去了。唐伯虎對祝允明說:「今天我們這番行為,不比晉人的風流風度差。應該畫下來,就叫《張靈行乞圖》,我來畫你來作跋吧,也是一段千秋佳話啊。」就潤筆鋪紙,片刻畫成。祝允明在畫上題了幾句話,座中賓客們爭相傳看,欣賞贊嘆。

⑸ 讀書有味文言文翻譯

讀書而有滋味者

⑹ 讀書有味文言文翻譯張夢晉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以閱歷之回深淺,答為所得之深淺耳。

少年時讀書,好像從縫隙中窺看月亮,眼界狹窄,所知有限
中年讀書,好像在庭院中抬頭望月,眼界漸寬
老年讀書,好像上高台玩賞月亮,心思沉澱,不再功利,純粹地玩味欣賞書中的奧妙
這一切變化都是因為人的閱歷逐漸由淺入深,所獲得的層次也逐漸地加深了

⑺ 張潮《讀書有味》文言文翻譯

少年讀書,如隙中來窺月;中年讀書,自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深淺,為所得之深淺耳。
少年時讀書,好像從縫隙中窺看月亮,眼界狹窄,所知有限
中年讀書,好像在庭院中抬頭望月,眼界漸寬
老年讀書,好像上高台玩賞月亮,心思沉澱,不再功利,純粹地玩味欣賞書中的奧妙
這一切變化都是因為人的閱歷逐漸由淺入深,所獲得的層次也逐漸地加深了 。

⑻ 關於讀書文言文,急急急急急!!!!!!!!!在線等

1.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回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答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2.
好讀書,不求甚解
盡信書不如無書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再這離別的時刻,敬愛的老師,我們要送您一首歌,讓您休息的時候聽聽我們的心聲;我們要(敬您一杯茶),讓您(閑暇的午後可以回味我們的模樣);我們要把火一樣的詩句塞在您的枕下,讓您在睡夢中也能感受到我們熾熱的心跳。

⑼ 初中文言文讀本六上讀書有味"輒拍案浮一大白"是什麼描寫

"輒拍案浮一大白"即「就拍個桌子喝上一大杯」。
行動描寫是刻畫人物回的手法之答一,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行動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直接表現,因此,人物的行動描寫就要善於抓住人物具有特徵性的動作,從而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徵,塑造出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⑽ 關於讀書快樂的文言文

懸梁刺骨
鑿壁偷光
囊螢映雪
聞雞起舞

假期再讀中國的古詩文,更覺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也讓我想起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說過的:一個國家沒有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不行,但光有科技也不行,我們更應該重視自己的文化傳統,注重對青少年一代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熏陶。為了填補我們人文素質教育的空缺,實現培養擁有健全人格的下一代的願望,我們中小學教師在對孩子進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不能放著寶貴的資源不用,那就是古詩文。

季先生雖不久前離開了我們,但他的思想卻深入了人心。再讀古詩文,我也有季先生同樣的感受,古詩文的寶貴首先在於它能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一個民族需要的是一種精神力量的凝聚力,在向新世紀邁進的過程中,如果丟掉了自己的文化之根,就會產生偏差。而古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如唐詩宋詞、元曲魏晉文章中的精粹部分真可謂是篇篇生彩。我們現實生活中有一些孩子懂得網際網路、懂得足球、卻背誦不出幾首古詩,對自己的民族,對自己的文化缺乏基本的了解,長此以往,不利於民族精神的弘揚。一些中小學生出國後,跟外國朋友聊天,人家知道中國的孔子,易經,老子,自己卻不知所雲。古詩文是中華文化的載體,讀古詩文是少年兒童了解民族文化,接受優秀文化熏陶的途徑,多讀點點古詩文,有利於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思想。

我覺得古詩文的寶貴還在於它能放寬人的視野,凈化人的心靈。古詩文中表現的主要有詩人對宇宙萬物的關懷之情,包括對美好事物追求,對丑惡現實的痛斥。我們如果自小朗誦孟浩然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朗誦王之煥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在這種鏗鏘悅耳、脫口而出中我們體驗到的是人對自然生命的關心和一種登高望遠的心情舒展。記得我的一個孩子在讀到〈〈憫農〉〉時不解的問我:「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是不是說糧食豐收了?我告訴他,你的理解是正確的。但孩子更加迷惑的自言自語道:農夫為什麼又會餓死呢?我馬上在這里點撥一下,那孩子便明白了以前封建社會的種種矛盾。

我們在讀古詩文的同時,還能學到很多有關歷史地理、即文化方面的各類知識,這樣便放寬了我們的視野。就拿杜牧的〈〈過華清宮〉〉之一來說: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當小孩讀到此處時,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這短小精悍的前兩句是寫富麗深嚴的皇宮氣象,那麼孩子感受到的便是古代社會的一種文化景象。後兩句為了讓孩子明白原來是巧妙而深刻的揭露了唐明皇重色好奢,那「長安是唐代皇都,荔枝產於南方地區,楊貴妃是古代四大美女」等等一些地理和歷史知識,在孩子的記憶中也會很牢固。還如杜牧的〈〈赤壁〉〉〈〈泊秦淮〉〉〈〈江南春〉〉,我都覺得寫得非常好,無疑都是綜合歷史、政治和文學的好教材。古文方面,讀一讀〈〈孔子語錄〉〉,背一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不難發現我們的眼界放寬了,心胸豁達了,對待問題想得更深更遠了。

熱點內容
教師師德個人總結 發布:2025-05-14 05:39:36 瀏覽:667
教師招聘考試模擬題 發布:2025-05-14 05:15:15 瀏覽:455
葯物化學習題 發布:2025-05-14 04:23:45 瀏覽:642
教育培訓章程 發布:2025-05-14 04:13:05 瀏覽:634
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庫 發布:2025-05-14 03:21:37 瀏覽:461
小學語文拍手歌 發布:2025-05-14 02:17:21 瀏覽:531
魔獸有哪些 發布:2025-05-14 01:45:05 瀏覽:911
微生物標本採集原則 發布:2025-05-14 01:41:26 瀏覽:769
泰益欣生物科技 發布:2025-05-13 23:45:47 瀏覽:206
好未來語文 發布:2025-05-13 23:30:47 瀏覽: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