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官文言文
『壹』 磐諧同官論韜先以禮得罪名教,恐言官發其奸,故摭拾細事,意在傾排 文言
cankao:
磐:安磐
諧同官:率領同抄一官署任職的(同僚的意思)
韜:霍韜
名教:人倫秩序類
翻譯:安磐率領同僚指出霍韜之前因為禮事在名教領域得罪人,擔心言論官揭發他的不良事情,因此存心收拾細小無關之事,本意在於排擠他人。
『貳』 文言文 譚綸,嘉靖二十三年進士
劉應節,字子和,濰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歷井陘兵備副使,
兼轄三關。三關屬井陘道自此始。四十三年,以山西右參政擢右僉都御史,巡撫
遼東。母喪歸。隆慶元年,起撫河南。俺答寇石州,山西騷動,詔應節赴援。已,
寇退。會順天巡撫耿隨卿坐殺平民充首功逮治,改應節代之。建議永平西門抵海
口距天津止五百里,可通漕,請募民習海道者赴天津領運,同運官出海達永平。
部議以漕卒冒險不便,發山東、河南粟十萬石儲天津,令永平官民自運焉。
四年秋,進右副都御史,巡撫如故。旋進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代譚綸
總督薊、遼、保定軍務。奏罷永平、密雲、霸州采礦。又因御史傅孟春言,議諸
鎮積貯,當計歲豐歉。常時以折色便軍,可以積粟;凶歲以本色濟荒,可以積銀。
又明年建議通漕密雲,上疏曰:「密雲環控潮、白二水,天設之以便漕者也。向
二水分流,到牛欄山始合。通州運艘至牛欄山,以上陸運至龍慶倉,輸挽甚苦。
今白水徙流城西,去潮水不二百武,近且疏渠植壩,合為一流,水深漕便。舊昌
平運額共十八萬石有奇,今止十四萬,密雲僅得十萬,惟賴召商一法,而地瘠民
貧,勢難長恃。聞通倉粟多紅朽。若漕五萬石於密雲,而以本鎮折色三萬五千兩
留給京軍,則通倉無腐粟,京軍沾實惠,密雲免僉商,一舉而三善備矣。」報可。
給事中陳渠以薊鎮多虛伍,請核兵省餉。應節上疏曰:「國初設立大寧,薊
門猶稱內地。既大寧內徙,三衛反覆,一切防禦之計,與宣、大相埒,而額兵不
滿三萬。倉卒召外兵,疲於奔命,又半孱弱。於是議減客兵,募土著,而游食之
徒,飢聚飽颺。請清勾逃軍,而所勾皆老稚,又未必安於其伍。本鎮西起鎮邊,
東抵山海,因地制兵,非三十萬不可。今主、客兵不過十三萬而已。且宣府地方
六百里,額兵十五萬;大同地方千餘里,額兵十三萬五千;今薊、昌地兼二鎮,
而兵力獨不足。援彼例此,何以能守?以今上計,發精兵二十餘萬,恢復大寧,
控制外邊,俾畿輔肩背益厚,宣、遼聲援相通,國有重關,庭無近寇,此萬年之
利也。如其不然,集兵三十萬,分屯列戍,使首尾相應,此百年之利也。又不然,
則選主、客兵十七萬,訓練有成,不必仰藉鄰鎮,亦目前苟安之計。今皆不然,
徵兵如弈棋,請餉如乞糴,操練如摶沙,教戰如談虎。邊長兵寡,掣襟肘見。今
為不得已之計,姑勾新軍補主兵舊額十一萬,與入衛客兵分番休息,庶軍不告勞,
稍定邊計。」部議行所司清軍,而補兵之說卒不行。
萬曆元年,進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總督如故。進南京工部尚書,召為戎
政尚書,改刑部。錦衣馮邦寧者,太監保從子,道遇不引避,應節叱下之,保不
悅。會雲南參政羅汝芳奉表至京,應節出郭與談禪,給事中周良寅疏論之,遂偕
汝芳劾罷。卒,贈太子少保。
初,王宗沐建議海運,應節與工部侍郎徐栻請開膠萊河,張居正力主之。
用栻樣兼僉都御史以往,議鑿山引泉,計費百萬。議者爭駁之。召式還,罷其
役。栻,常熟人,累官南京工部尚書。
『叄』 魏驥字仲房文言文翻譯
《明史·魏驥傳》原文及翻譯
明史
原文:
魏驥,字仲房,蕭山人。永樂中,以進士副榜授松江訓導。常夜分攜茗粥勞諸生。諸生感奮,多成就者。用師逵薦,遷太常博士。
宣德初,遷吏部考功員外郎,正統三年,召試行在吏部左侍郎,屢命巡視畿甸遺蝗,問民疾苦。八年改禮部,尋以老請致仕。吏部尚書王直言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簡。乃改南京吏部。復以老辭,不允。十四年進尚書。英宗北狩,驥率諸司條上時務,多施行。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
驥居官務大體。在太常,山川壇獲雙白兔,圻內生瑞麥,皆卻不進。在吏部,有進士未終制,求考功。同官將許之,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綱者,惡逆當辟,或憫其少,欲緩之。驥曰:「此婦人之仁,天道不時,正此故也。」獄決而雨。
正統中,王振怙寵,凌公卿,獨嚴重驥,呼「先生」。景泰初,以請老至京師。大學士陳循,驥門生也,請間曰:「公雖位冢宰,然未嘗立朝。願少待,事在循輩。」驥正色曰:「君為輔臣,當為天下進賢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語人曰:「渠以朝廷事為一己事,安得善終。」竟致仕去。
驥端厚祗慎。顧勁直,好別白君子小人。恆曰:「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憂國憂民,老而彌篤。蕭山故多水患,驥倡修螺山、畢公諸塘堰,捍江潮,興湖利。鄉人賴之。居恆布衣糲食,不殖生產。事兄教諭騏,雖耄益恭。時戴笠行田間。嘗遇錢塘主簿,隸呵之。答曰「蕭山魏驥也」。主簿倉皇謝慰而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言:「臣先任蕭山,見致仕尚書臣魏驥里居,教子孫孝弟力田,增堤浚湖,捍禦災患。所行動應禮法,倡理學,勖後進。雖在林野,有補治化,齒德有餘。乞下所司,酌前代故事施行。」帝覽奏嘉嘆。遣行人存問,賜羊酒,命有司月給米三石。使命未至而驥卒。賜祭葬如禮,謚文靖。其子完以驥遺言詣闕辭葬,乞以其金振飢民。帝憮然曰:「驥臨終遺命,猶恐勞民,可謂純臣矣。」許之。
(節選自《明史·魏驥傳》,有刪改)
譯文:
魏驥,字子房,蕭山人。永樂年間,以進士副榜的身份授職松江訓導。常在深夜攜帶茶粥慰勞諸生。諸生感動而發奮,其中多有功成名就的人。因師逵的推薦,升任太常博士。
宣德初年,升任吏部考功員外郎。正統三年,召入試用行在所吏部左侍郎,多次奉命巡視京城郊區蝗蟲災情,詢問民眾的疾苦。正統八年,改任禮部左侍郎,不久因年老而請求辭官退休。吏部尚書王直說魏驥沒有衰老,若考慮到他年齡大,最好下令除去繁雜的工作而做簡要的事情。於是改任南京吏部左侍郎。他再次推託年老而辭官,但是朝廷不同意。正統十四年升為尚書。英宗被俘北去,魏驥率領各司眾官吏逐條上陳時弊,大多被施行。景泰元年,年齡七十七,辭官退休。
魏驥做官識大體。任太常官時,山川壇抓獲一對白兔,京畿內長瑞麥,他都拒絕進呈給朝廷。在吏部時,有一進士服喪期未滿,就請求考核功績授官。同僚打算答應他,可是魏驥堅持不同意。司法官因天旱體恤受刑者,有個叫王綱的犯人,罪大惡極,應判處死罪,有人憐憫他年少,想要給他減刑。魏驥說:「這是婦人之仁,天道不合時節,正是這個原因。」依法斷案後,天就下雨了。
正統年間,王振依仗寵幸,凌辱公卿,唯獨尊重魏驥,稱他為「先生」。景泰初年,魏驥因請求退休養老到達京城。大學士陳循,是魏驥的學生,找機會避開眾人對魏驥說:「您雖位居冢宰,然而不曾在京城中央作官。請您稍稍等待,可叫朝廷為您加官封爵,這事兒包在我陳循等人身上。」魏驥正色道:「你身為輔佐之臣,應當為天下推舉賢才,不能因為我是你的老師就偏私我。」魏驥後來對人說:「他把朝廷的事作為自己的事,這樣怎麼會有好結果呢?」最終辭官退休歸家。
魏驥端正厚道剛勁正直,善於識別君子小人,常說:「沒有是非之心,就不是人。」在家閑居也憂國憂民,此情到老而更加純厚。蕭山原來多水災,魏驥倡議修築螺山、畢公等塘堰,攔截江潮,興修水利。鄉里人依賴它獲利。居家一直布衣粗食,不置產業。事奉作教諭的兄長魏騏,雖年長而更加恭敬。經常戴斗笠行走於田間。曾遇到錢塘的主簿,仆隸呵斥他,問他是誰,他回答說「是蕭山的魏驥」。那主簿倉皇謝罪慰問而離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說:「臣最初任職蕭山,看到退休尚書臣魏驥的鄉下住宅,教育子孫尊崇孝悌,致力農耕,增築堤壩,挖掘湖泊,抵禦災害。所做的事符合禮法,提倡理學,勉勵後進。魏驥雖身處山野,但對治理和教化有益處,年齡大,德行高。請求陛下下令給主管部門,參照前代舊例實施對魏驥的表彰。」皇帝閱覽奏摺而嘉嘆贊賞,派遣使者前往慰問,踢給羊和酒,命令有關部門每月供給米三石。但使者和命令還沒到達魏驥就去世了。按照禮制賜予祭品,謚號文靖。他的兒子魏完因魏驥的遺言赴朝堂推辭葬禮,乞求用禮金救濟飢民。皇帝嘆息說:「魏驥臨終的遺言還害怕勞民傷財,可謂忠誠的大臣啊!」答應了魏完的請求
『肆』 「鄒炳泰」文言文解釋都有哪些
「鄒炳泰」文言文解釋如下:
鄒炳泰,字仲文,江蘇無錫人。乾隆三十七年考中進士,被選為庶吉士,授予編修,編纂修訂《四庫全書》,升任國子監司業。國學沿襲元、明顯得陳舊,沒有設立辟雍(學堂),炳泰援引古制上書請求。四十八年,高宗解說奠基之禮已成,於是下詔 增建WwW.SLKJ.oRG辟雍。過了兩年,才舉行設立辟雍的儀式,被稱為「盛典」。不久破格提拔炳泰為祭酒。逐漸升任內閣學士,擔任山東、江西學政。嘉慶四年,(鄒炳泰)被授任為禮部侍郎,調任倉場,革除長期以來形成的弊端。因糧廳顏培天不稱職,鄒炳泰被彈劾離開官住。六年,朝廷考核京官,特別把他的政績交相關部門核議、記錄。軍船交糧賒賬,本來已經答應抵償或補交,但後來的人卻只賒賬不償還。炳泰考慮年年累積賒賬,與同官達慶意見不合,自己詳細上書,皇帝下詔斥責其偏執任性,降職留用。他又上奏監督輪流住在倉庫值班,倉庫的管理人員出入的弊端,應該讓在倉庫外的官房居住,皇帝答應了他。十年,提拔為左都御史,升任兵部尚書,兼任代理工部,管理戶部三庫。十一年,兼任管理順天府尹事。十二年,調任吏部。十四年,加授太子少保。倉庫官吏高添鳳盜米的事件被發覺,(鄒炳泰)因久任倉場沒有覺察,被剝奪官職,降二品頂戴,革職留任,很長時間才官復原職。十六年,代理戶部尚書。不久憑借吏部尚書的身份協助大學士。
炳泰在吏部時間長,在選拔官吏方面很謹慎。十八年,選拔兵部主事發生了錯誤,同官瑚圖禮順從司員的意見,執意要袒護。炳泰力爭說:「我已年老,為何貪戀官名利祿?不可讓朝廷的法律從我這里毀壞!」自己上書陳述原因,皇上認為他說得對,最終罷免了瑚圖禮。不久有兩個降級免職又買上官職的人,契約不當,侍郎初彭齡的意見與之不合,奏疏報上去,皇帝斥責炳泰沒有主見,降級留用。又因兵部主事姚堃在昌平八仙庄盜竊掠奪,皇帝下詔因為地近京城周邊地區,官吏品德不好,不能治理盜竊,罷免炳泰兼任管理府尹事務。等到教匪林清發生叛亂,叛賊大多佔據固安及黃村,(皇上)追究議論炳泰在任上不能覺察,以中允、贊善的身份降職補任。不久退休回家。二十五年,去世。
柄泰自從做官以來,不登權貴政要之門,在館職之間升降,好長時間才躋身朝中大官。多次掌管科舉考試,能獲得賢士。在朝堂上一絲不苟,仁宗器重他,而最終罷免了他。
『伍』 把下段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
顧憲成, 字叔時, 江蘇無錫人。萬曆四年( 1576 ) 在鄉試中取得第一。八年中進士, 授職戶部主事。大學士張居正生病了, 朝臣群起為他祈禱, 顧憲成不幹。同僚代他簽名, 他拿筆去掉。張居正死後, 他改任吏部主事。請假回鄉三年, 補為驗封主事。
萬曆十五年( 1587 ) 考核京城朝官, 都御史辛自修掌管考核事宜。工部尚書何起鳴在糾正過失中, 辛自修因不對執政大臣之意獲罪。給事中陳與郊秉承旨意彈劾何起鳴、辛自修, 實際上是攻擊辛自修而庇護何起鳴。於是二人都被罷官, 並責備了檢舉何起鳴的四位御史。顧憲成為他們抱不平, 上疏申辯,詞語中有觸怒當權者的地方, 被聖旨責備, 貶為桂陽州判官。慢慢提為處州推官。母親死後辭官, 服完喪後, 補為泉州推官。公正、廉潔被推為第一。提升為吏部考功主事, 任員外郎。恰好有詔書將三位皇子一起封為藩王。
顧憲成攜同官上疏說:「皇上因為祖訓立嫡長子的條例,想暫時令三位皇子一同封為藩王, 以等待有嫡長子就立嫡長子, 沒有嫡長子立長子。我等三思, 『待』 之一字, 大不可。太子是天下的根本。預定太子是為了鞏固根本。所以有嫡長子就應立嫡長子, 沒有嫡長子就當立長子, 就現在情況而論, 等到將來就不對了。我朝建立儲君的法律, 東宮不一定等待嫡長子,大兒子不一起封王。朝廷大臣已說得很明白了, 皇上一概不管, 難道皇上的創見能加於諸位聖人之上嗎? 擁有天下的稱天子, 天子的長子稱太子, 天子與天相系, 君王與天為一體, 太子與父親相系, 父子為一體。太子繼承皇位, 是天經地義的事, 不能將其封爵。現在想同時分封三王, 長子之封與什麼相系? 沒有什麼相系, 則難在名稱上, 有所相系, 則難在其實。
「 皇上說是權宜之計。權宜之計,是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才實行的。長子為太子, 諸子為藩王, 順理成章, 合情合理, 有什麼不得已的呢? 皇上以祖訓為法, 子孫以皇上為法。皇上不難創造祖訓所沒有的, 後世難道對承襲什麼有難處嗎? 從此以後, 幸好有嫡長子的還可以, 若沒有, 就沒有東宮了。如果都像皇上這么英明那也是有幸, 若沒有, 凡是皇子都是太子。這不等於開啟了萬世的禍患嗎? 皇後與皇上共同繼承宗廟,期望宗廟有合適的人。皇上的長子諸子, 就是皇後的長子諸子。恭妃、皇貴妃不得據為私有, 統統受尊重。難道一定要像輔臣王錫爵的請求, 必須拜皇後為母親, 而後才能稱兒子嗎?
「況且開始奉聖旨說, 稍待二、三年後而已, 不久改為二十年, 又改在二十一年, 然而還是可以等待的。今天說『待嫡』, 不知道等到何年何月。剛剛發布命令又忽然改變, 意見屢屢變化而期限更加緩慢。自從一同封王的命令下了之後, 叩問皇上分封一事的不可勝數,以至里巷的小老百姓也聚族偷偷地議論, 是什麼造成這樣的呢? 人心自有公道, 可皇上還在責備輔臣擔當這件事。
王錫爵早晚趕著等待召見, 於是力排眾議順從皇上的旨意, 難道這就是所謂擔當, 一定要以誠感悟、接納皇上到沒有過失的地方, 才是真的擔當。不這樣,皇上都不能把天下怎麼樣, 更何況王錫爵呢?
「皇上聖明, 不是小人所能比。而不能諒解的, 見到影子就疑心形體, 聽到響聲就疑心聲音, 即使是我們也有不能替皇上明白的。皇上盛德大業, 可與三皇五帝相比。可來這樣意外的紛紛議論, 不可惜嗎? 懇求皇上命令皇長子早早成為太子, 皇三子、皇五子各就王位。父父子子, 君君臣臣, 兄兄弟弟。宗廟的長久、國家的安寧, 都在這兒。」顧憲成又送書給王錫爵, 反復論辯, 後來一同分封的議論遂停止了。
萬曆二十一年(1593) , 京官考察。吏部尚書孫釒龍、考功郎中趙南星將與執政有私交的人全部黜出, 實際上是顧憲成左右的。等到趙南星被斥退, 顧憲成上奏請求一同罷官, 沒有得到回報。不久升為文選郎中。他推舉的人與執政的都有抵觸。先前, 吏部缺尚書, 王錫爵想用羅萬化, 顧憲成認為不可以, 於是就用了陳有年。後來廷臣推舉閣臣, 又沒有羅萬化。王錫爵等很憤怒, 羅萬化獲得推舉, 正好皇帝同意罷官後才停止。到這時, 王錫爵將辭去政務, 朝廷大臣推舉替代他的人。顧憲成推舉前大學士王家屏, 違背了皇上的旨意, 被削籍遣送回家。事情在陳有年傳中。
顧憲成既然被除名, 名聲更加高,朝廷內外推薦他的上疏超過上百份, 皇上都不回答。到萬曆三十六年( 1608 ) ,才起用為南京光祿少卿, 顧憲成盡力辭謝不就位。萬曆四十年死於家鄉。天啟初年, 贈為太常卿。魏忠賢把持朝政,其黨人石三畏又彈劾他, 遂被奪去贈號。崇禎初年, 贈吏部右侍郎, 謚號端文。
顧憲成聰明過人, 幼年就有志於聖學。既然被削籍在家, 更加深入研究,力主排斥王守仁「 無善無惡心之體」 的學說。無錫舊有東林學院, 是宋代楊時講道的地方, 顧憲成與其弟顧允成倡導修復它, 常州知府歐陽東鳳與無錫知縣林宰為之營建。落成後, 顧憲成帶領志同道合的高攀龍、錢一本、薛敷教、史孟麟、於孔兼輩在其中講學, 學者稱他為涇陽先生。當時, 士大夫的抱負為世不容, 於是退隱山林, 聞風響應, 以致學舍容納不下。顧憲成曾經說: 「在朝廷做官, 志向並不在皇上, 在邊地做官, 志向不在民生, 居於水邊林下, 志向不在世道, 君子是不這樣做的。」 所以他在講學之餘, 往往議論朝政, 品評人物。朝廷之士仰慕他的風范, 多和他遙相呼應。由此東林名聲大噪, 而忌恨的人也多。
『陸』 同事用古文怎麼稱呼
同事用古文可稱呼為:同僚、同寅、僚友
1、同僚:
讀音:tóng liáo。
意思:為舊時稱同朝或同官署做官的人;泛指在機關任職的同事。
如:茅盾 《蝕·幻滅》十:「 慧請的客大半是同僚,也有她在外國時的朋友。」
春秋 左丘明《左傳·文公七年》:「同官為寮,吾嘗同寮,敢不盡心乎?」意思是同在官署做官,我們是同事,怎麼敢不盡心盡力呢
造句:如果你有同僚的話,尊重他們,並且寧可在他們並不想望被召的時候召請他們,而不要在他們有理由希冀被召的時候拒見他們。
2、同寅
拼音:tóng yín
意思:同僚,舊稱在一個部門當官的人;年歲相同。
如: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回:「﹝ 賈雨村 ﹞雖才幹優長,未免貪酷,且恃才侮上,那同寅皆側目而視。」
造句:當晚所有抽獎禮物均由熱心書院同寅、校董及校友贊助,書院校友會更慷慨送出全場燒豬。
3、僚友
讀音:liáo yǒu
意思:指官職相同的人。
如:林淡秋《馬逢伯》:「尤其大旅館的老闆和老茶房,他隨時能在腦子里描出他們的音容笑貌,叫出他們的名字,象對於最熟悉的上峰和僚友一樣。」
造句:因張問陶名聲極盛,人緣也不錯,京師一班同年僚友、慕名的權貴少不了在城外長亭之內設宴相送。
(6)同官文言文擴展閱讀:
在公司與同事相處的方法:
1、不要議論領導
不要和同事在背後議論領導,也不要在領導前議論同事。千萬不要和同事在背後指點領導這不好那不好的,即使同事罵領導多壞,也不要輕易表現出你的態度。
2、正確對待自己的虛榮心
虛榮心每個人都有,但要正確對待虛榮心,用得得當是推進器,會助工作突飛猛進,用得不當是滅火器,會在工作中稀釋積極性。
3、與上司及時進行溝通
在工作中總是會碰到一些問題的或者在日常生活中總會存在一些誤解的,只有進行有效的溝通才能解決問題和消除問題的。良好的溝通可以拉近跟上司的距離,相處也就能更加愉快了。
4、寬容待人
在工作方面,切忌不要和同事搶風頭,更不要設計去陷害同事。不要抱怨自己工作量大,不要指責同事偷懶,真正優秀的人是不會斤斤計較的。
『柒』 李夢登文言文翻譯
李夢登,福建人。乾隆庚寅除孝豐知縣,不攜家室,與同志三數人,惘惘到縣。始謁巡撫,門者索金,不應,因持刺不許入。夢登則繩床坐軍門,竟日不去,曰:「予以吏事見,非有私謁。俟公他出,即輿前白事,奚以門者為?」門者勉為通謁。巡撫察其狀,戒之曰:「君悃愊①無華飾,甚善,然未嫻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書者致幕下,庶幾佐君不逮。」夢登前曰:「孝豐俸入,歲不過三十金,不能供幕客食。且夢登與偕來者,三數孝廉,皆讀書服古,朝夕講求,宜若可恃。」巡撫哂之。無何,卒用公式劾免,歷官才三閱月也。
夢登居官,出無儀衛,門不設監奴,有質訟者,直詣廳事。夢登便為剖析,因而勸諭之,兩造皆歡然以解。比出縣門,終不見一胥吏。胥吏或請事,則曰:「安有子女白事父母,轉用奴隸勾檢者?若輩必欲謀食,盍罷為農,否則請俟我去耳。」縣庭無事,輒獨行阡陌間,與父老商搉利病,或遇俊秀子弟,執手論文,娓娓竟日,縣人安之。
夢登之罷官也,代者至門,交印訖,長揖而去。問庫廩官物,猶前官封識也。稽文案簿籍,曰:「自有主者。」察獄訟,曰:「悉勸平之。」然不自省得譴所由,以書徧抵同官,曰:「夢登為縣僅三月,未嘗得罪百姓,有事未嘗不盡心,然竟坐免,何故?」
夢登罷官,窶②甚,不能歸,百姓爭食之。負販小民,侵曉,各以所羨果蔬粟米,雜沓投門外,比門啟,取給饔飱,亦不辨所從來。然閑居周一歲,未嘗有大匱乏。最後,縣人醵③金為治歸計,並制青蓋為贈,題名至萬人,榮其行。嘗受惠於夢登者,凡數輩,徒步負擔,送夢登抵其家。
(節選自《清稗類鈔·吏治類》)
【注】①悃愊:kǔn bì,至誠。②窶:jù,貧窮。③醵:jù,湊錢,集資。
【參考譯文】
李夢登是福建人。乾隆庚寅年被任命為孝豐知縣,他不帶家眷,只和三兩個志趣相投的人茫然若失的到孝豐縣赴任。首先要去拜訪浙江巡撫,門衛索要錢財,他沒有理睬,門衛於是拿著他的名帖不讓他進去。李夢登於是拿張胡床往衙門前一坐,整天不走,說:「我是因為公事稟見巡撫大人,又不是私下裡請托拜謁。我等巡撫大人出來時,在他的轎子前面稟告公務,要你們這些門衛干什麼呢?」門衛只得勉強替他通報了。巡撫看到他這情況,告誡他說:「你至誠而又朴實,這很好,可是你先前沒有做過官,對官場的事務都不熟悉,應該盡快物色精通律令文書的幕僚到幕府中來,或許可以幫助你彌補不足。」李夢登走上前去,說:「卑職每年的薪俸,不過30兩銀子,養不起幕客。不過卑職帶來的幾個朋友,都是秀才、舉人出身,都好讀書信奉古人,早早晚晚地與他們商議、請教,應該還值得依靠。」巡撫冷冷一笑(,沒再說什麼)。沒多久,終於因為他辦公不合官場程式,被彈劾罷免了,任職才三個月。
李夢登做官,外出不設儀仗侍衛,衙門不設門衛,有打官司的人,可直入縣衙大廳找他。李夢登便立即替當事人剖析事情的利與害,勸他們息訟止爭,訴訟雙方都能愉快地和解。等到出了縣衙,始終見不到一個衙役。衙役有人請求分派事情,他就說:「哪裡有子女(比喻百姓)向父母(父母官)陳說事情,卻要衙役(像對待犯人一般)去拷問檢查他們的?你們如果一定想要尋求維持生活的門路,何不放棄做衙役而去當農民呢。如果不願這樣做的話,那就請等我離任去職以後吧。」縣衙沒有公務的時候,他就常常獨自行走於田間地頭,與父老商談施政之利弊,倘若遇到正在讀書的年輕人,則拉著手與之談文章、談學問,從早到晚,不知疲倦。
李夢登罷官的時候,接替的新任知縣來到衙門,他把大印交接完畢,就深深的作了一揖離開了。移交時,問及縣衙庫房存儲糧款公物,仍貼著前任知縣的封條。查考訴訟案卷、文書檔案,他說:「各自都有主管的人(意思是各有專人負責,有條有理)。」新官問及訴訟情況,他回答說:「(百姓的糾紛)都經過勸解平息了。」可是他自己不明白遭到罷官的原由,一一寫信給在同一官署任職的同僚,說:「我擔任知縣僅僅三個月,未曾得罪百姓,有公事沒有不盡心盡力做好的,可是竟然遭到免職,到底是什麼緣故呢?」
李夢登罷官後,非常窮苦,窮得連家都回不去了,百姓爭相接濟他。小商小販一清早就紛紛把沒賣完的蔬菜、水果、粟米等放置其門外,等到他開門,拿來做飯食,也不問哪來的。可是這樣閑居了滿一年,未曾出現過非常匱乏的情況。最後,孝豐縣人民集資為他辦理回家的事,並且製作了一把青色的傘贈給他,上面題名的人達上萬人,讓他榮耀的踏上歸途。曾經受到過李夢登恩惠的幾個人,他們挑著擔子,一直把李夢登送到了福建家中。
『捌』 明史魏驥傳文言文及翻譯
原文:
魏驥,字仲房,蕭山人。永樂中,以進士副榜授松江訓導。常夜分攜茗粥勞諸生。諸生感奮,多成就者。用師逵薦,遷太常博士。
宣德初,遷吏部考功員外郎,正統三年,召試行在吏部左侍郎,屢命巡視畿甸遺蝗,問民疾苦。八年改禮部,尋以老請致仕。吏部尚書王直言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簡。乃改南京吏部。復以老辭,不允。十四年進尚書。英宗北狩,驥率諸司條上時務,多施行。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
驥居官務大體。在太常,山川壇獲雙白兔,圻內生瑞麥,皆卻不進。在吏部,有進士未終制,求考功。同官將許之,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綱者,惡逆當辟,或憫其少,欲緩之。驥曰:「此婦人之仁,天道不時,正此故也。」獄決而雨。
正統中,王振怙寵,凌公卿,獨嚴重驥,呼「先生」。景泰初,以請老至京師。大學士陳循,驥門生也,請間曰:「公雖位冢宰,然未嘗立朝。願少待,事在循輩。」驥正色曰:「君為輔臣,當為天下進賢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語人曰:「渠以朝廷事為一己事,安得善終。」竟致仕去。
驥端厚祗慎。顧勁直,好別白君子小人。恆曰:「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憂國憂民,老而彌篤。蕭山故多水患,驥倡修螺山、畢公諸塘堰,捍江潮,興湖利。鄉人賴之。居恆布衣糲食,不殖生產。事兄教諭騏,雖耄益恭。時戴笠行田間。嘗遇錢塘主簿,隸呵之。答曰「蕭山魏驥也」。主簿倉皇謝慰而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言:「臣先任蕭山,見致仕尚書臣魏驥里居,教子孫孝弟力田,增堤浚湖,捍禦災患。所行動應禮法,倡理學,勖後進。雖在林野,有補治化,齒德有餘。乞下所司,酌前代故事施行。」帝覽奏嘉嘆。遣行人存問,賜羊酒,命有司月給米三石。使命未至而驥卒。賜祭葬如禮,謚文靖。其子完以驥遺言詣闕辭葬,乞以其金振飢民。帝憮然曰:「驥臨終遺命,猶恐勞民,可謂純臣矣。」許之。
翻譯:
魏驥,字子房,蕭山人。永樂年間,以進士副榜的身份授職松江訓導。常在深夜攜帶茶粥慰勞諸生。諸生感動而發奮,其中多有功成名就的人。因師逵的推薦,升任太常博士。
宣德初年,升任吏部考功員外郎。正統三年,召入試用行在所吏部左侍郎,多次奉命巡視京城郊區蝗蟲災情,詢問民眾的疾苦。正統八年,改任禮部左侍郎,不久因年老而請求辭官退休。吏部尚書王直說魏驥沒有衰老,若考慮到他年齡大,最好下令除去繁雜的工作而做簡要的事情。
於是改任南京吏部左侍郎。他再次推託年老而辭官,但是朝廷不同意。正統十四年升為尚書。英宗被俘北去,魏驥率領各司眾官吏逐條上陳時弊,大多被施行。景泰元年,年齡七十七,辭官退休。
魏驥做官識大體。任太常官時,山川壇抓獲一對白兔,京畿內長瑞麥,他都拒絕進呈給朝廷。在吏部時,有一進士服喪期未滿,就請求考核功績授官。同僚打算答應他,可是魏驥堅持不同意。
司法官因天旱體恤受刑者,有個叫王綱的犯人,罪大惡極,應判處死罪,有人憐憫他年少,想要給他減刑。魏驥說:「這是婦人之仁,天道不合時節,正是這個原因。」依法斷案後,天就下雨了。
正統年間,王振依仗寵幸,凌辱公卿,唯獨尊重魏驥,稱他為「先生」。景泰初年,魏驥因請求退休養老到達京城。大學士陳循,是魏驥的學生,找機會避開眾人對魏驥說:「您雖位居冢宰,然而不曾在京城中央作官。請您稍稍等待,可叫朝廷為您加官封爵,這事兒包在我陳循等人身上。」
魏驥正色道:「你身為輔佐之臣,應當為天下推舉賢才,不能因為我是你的老師就偏私我。」魏驥後來對人說:「他把朝廷的事作為自己的事,這樣怎麼會有好結果呢?」最終辭官退休歸家。
魏驥端正厚道剛勁正直,善於識別君子小人,常說:「沒有是非之心,就不是人。」在家閑居也憂國憂民,此情到老而更加純厚。蕭山原來多水災,魏驥倡議修築螺山、畢公等塘堰,攔截江潮,興修水利。
鄉里人依賴它獲利。居家一直布衣粗食,不置產業。事奉作教諭的兄長魏騏,雖年長而更加恭敬。經常戴斗笠行走於田間。曾遇到錢塘的主簿,仆隸呵斥他,問他是誰,他回答說「是蕭山的魏驥」。那主簿倉皇謝罪慰問而離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說:「臣最初任職蕭山,看到退休尚書臣魏驥的鄉下住宅,教育子孫尊崇孝悌,致力農耕,增築堤壩,挖掘湖泊,抵禦災害。所做的事符合禮法,提倡理學,勉勵後進。魏驥雖身處山野,但對治理和教化有益處,年齡大,德行高。
請求陛下下令給主管部門,參照前代舊例實施對魏驥的表彰。」皇帝閱覽奏摺而嘉嘆贊賞,派遣使者前往慰問,踢給羊和酒,命令有關部門每月供給米三石。但使者和命令還沒到達魏驥就去世了。按照禮制賜予祭品,謚號文靖。
他的兒子魏完因魏驥的遺言赴朝堂推辭葬禮,乞求用禮金救濟飢民。皇帝嘆息說:「魏驥臨終的遺言還害怕勞民傷財,可謂忠誠的大臣啊!」答應了魏完的請求。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
《明史》中的列傳特點:
基本沿舊史之體例,但亦有其創新之處。《四庫全書總目》卷四六《明史》條提要中稱:「列傳從舊例者十三,創新例者三,曰《閹黨》、曰《流賊》、曰《土司》。蓋貂璫之禍,雖漢、唐以下皆有,而士大夫趨勢附膻,則惟明人為最夥。其流毒天下,亦至酷。別為一傳,所以著亂亡之源,不但示斧鉞之誅也。
闖、獻二寇,至於亡明,剿撫之失,足為炯鑒,非他小丑之比,亦非割據群雄之比,故別立之。至於土司,古謂羈縻州也。不內不外,釁隙易萌。大抵多建置於元,而滋蔓於明。控馭之道,與牧民殊,與御敵國又殊,故自為一類焉。」應該說,創設《閹黨》、《流賊》、《土司》三類傳,確實符合於明史之實際情況,突出記述了明代的主要社會問題,為了解明代宦官、明代農民起義和明代民族關系,提供了比較集中、系統的材料。
這與諸表中創設《七卿表》有異曲同工之處。明代宦官之干政,雖不及漢、唐諸朝有廢立之舉,但外廷士大夫屈膝卑顏於閹宦,而成一時之氣焰,則為亘古未有。《閹黨傳》所列四十六人,屬劉瑾黨者七人,余皆魏忠賢之黨。讀《閹黨傳序》可知史館諸人於明亡之鑒深痛而慨然。
然而與《流賊傳》相比,其感情又有所不同,所撰《流賊傳序》自唐賽兒起義論起,直至李自成、張獻忠之亡明,文稱:「自唐賽兒以下,本末易竟,事具剿賊諸臣傳中。獨志其亡天下者,立《李自成、張獻忠傳》。」其中《李自成傳》長達萬余言,為《明史》諸傳中之最長者。從修史者角度雖主要為後人之鑒,卻因此而保留較為豐富的有關記載,而未採取分散於「剿賊」諸臣傳中。
《明史》列傳之體例採用類傳形式,除以類分傳外,於諸臣傳中亦因類分卷,而未盡以父子及孫等為傳。其方法即因事而分。如卷一二二有《郭子興傳》、《韓林兒傳》、《劉福通傳》,雖亦為明建國前群雄之列,而與群雄同明太祖朱元璋之關系不同,歸為一卷。
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明玉珍合為一卷,擴廓、陳友定、把匝剌瓦爾密合為一卷。諸臣中,如徐達、常遇春單為一卷,是功臣亦有別而分立。史臣為建文帝遺臣列傳頗詳,甚至有傳聞之人,能列立傳者盡量立傳,也是史臣寄託遺民之情的一種方式。
《明史》諸列傳中,亦多見以事附傳之體例。如卷一八九《夏良勝傳》,附同下詔獄者萬潮、陳九川、張衍瑞、姜龍、徐鏊、姚繼岩傳,均連署進言諫止武宗南巡之人。卷二○六《馬錄傳》附顏頤壽、聶賢、湯沐、劉琦、盧瓊、沈漢、王科,均嘉靖中「李福達之獄」受牽之人。
如隆慶中御史龐尚鵬疏中稱:「據李同之獄,福達罪益彰,而當時流毒縉紳至四十餘人,衣冠之禍,可謂慘烈。」此附傳後史官評論中所引述,以為同事附傳之由也。此類附傳,於《明史》中不勝枚舉。
清修《明史》的另一特色是,隱瞞明朝與清朝在遼東的戰爭史事。對於明朝文武諸臣,曾為督撫鎮巡等官者,清朝修史時皆削其在遼之事跡。如王翱、李秉、趙輔、彭誼、程信等人,《明史》中均各有傳,但其於建州有撫治或征討之績處,《明史》中均略去不述,間有一二語涉及,則不指明為何部落,以何原因啟釁,其史實真相,無從觀看。
對於一些實在避不開的人物,清朝乾脆讓他們從歷史記錄中人間蒸發了。凡是明朝人中所長而必書之事在於建州者,則《明史》中削其人而不為立傳。如顧養謙、宦官亦失哈等,因生平活動不可離遼東及建州之事,《明史》中遂無傳。又如贊理征東軍務登萊巡撫袁可立、東江總兵毛文龍和後金總兵劉愛塔所關明金遼海戰事尤重,《明史》均不為立傳。
《明史》列傳中,《外國傳》及《西域傳》,反映了當時與境外國家及部落地區等的聯系,保存了大量東南亞及中亞等地歷史資料,是研究這些國家歷史及中外關系史的較好參考資料。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編纂得體、材料翔實、敘事穩妥、行文簡潔為史家所稱道,是一部水平較高的史書。這反映出編者對史料的考訂、史料的運用、對史事的貫通、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都達到較高的水平。
(8)同官文言文擴展閱讀:
《明史》創作背景:
清朝入主中原後,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癸亥(十一日),御史趙繼鼎奏請纂修《明史》(註:趙繼鼎奏請纂修《明史》的記載,見於《清世祖實錄》卷15,何冠彪《順治朝〈明史〉編纂考》一文首揭此事。
但清廷何時決議纂修,尚無確切史料證實。清代官書中亦不見有關纂修《明史》的詔令,《清世祖實錄》中僅見幾位總裁於順治二年五月癸未的上奏,其中言,「臣等欽奉聖諭,總裁《明史》」,並提出副總裁及纂修人員名單。這種「欽奉聖諭」,很可能僅是早朝時的口頭指示而已。以往論著稱順治二年五月「詔修《明史》」,表述確實有所不當,准確言之為:順治二年五月,清廷組成《明史》的纂修人員。),得到了清廷認可。
其後,大學士馮銓、李建泰、範文程、剛林、祁充格為總裁,操辦此事。是年五月,由總裁提名副總裁和纂修官,並設收掌官七員,滿字謄錄十員,漢字謄錄三十六員, 揭開了清朝官方纂修《明史》的序幕。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開明史館,因纂修《清世祖實錄》而停止。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為監修,開始纂修明史。於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最後定稿,進呈刊刻。《明史》是我國歷史上官修史書中纂修時間最長的一部。如果從清順治二年(1645年)開設明史館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進呈,前後歷時九十四年。假如從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組織班子編寫起至呈稿止,為時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
『玖』 語文文言文翻譯
好長......
杭州檢討名世駿,錢塘人。小時候鄉試中舉。乾隆元年,靠著淵博學識在翰林院當檢討。先生性格亢奮爽快,能當面責備他人過錯,與他一起當官的都很怕他。
乾隆中葉,皇上想有個能說正直話和通曉治國之道的人,特地舉行考試來試翰林等官。先生預約了。到中午,已得數千句話,語言過於直率,最後又說滿洲人官員過多,觸動皇上怒火,兩次把他的卷子扔在地上,之後再拿來看。當時先生考完,很得意,剛與同官回住的地方准備吃飯,突然內部傳出紙片,說他犯錯了且將有不測。同官很恐俱,敦促先生馬上回家。先生笑著說,「既然犯罪了就該伏法,有都市在,肯定不污染你一片地,有什麼怕的?」不久得旨流放回家。先生家一向不富有,以教授土地養活自己。管理揚州安定書院幾十年,把實學教給學生,閑暇時就關門寫書,不幹預外面的事。又很疏懶,又是幾個月不戴帽子。他個性很愛錢,每次館內所得的錢,一定要拿繩子穿起來,積攢在床下,有時到幾尺高,才去買東西,兩手不是墨跡就是銅綠。但先生雖然像愛錢,但曾見到一個商人獲罪被發配,沒有先生就不能解決,半夜跑到先生那裡求救,並放置重金在案上,先生將它扔出去看也不看。先生最不喜歡讀邸報,在鄉里住了二十年,與他同年的有的官至大學士、尚書、總督,先生不知道。戊子年,劉文定綸適服裝,特命令以吏部尚書協辦內招大學士,到揚州拜訪先生。先生見到他的衣服帽子,很詫異的說:「你現在是什麼官?」劉文定說:「不敢騙你,參與內閣之事已經幾年了。」先生開玩笑說:「你只是個吳下少年罷了,也進內閣辦事?」兩人鬨堂大笑,才分別。
先生一年一定要回錢塘兩次,回去後沒事,有時帶幾百錢,與鄉中少年在望仙橋下附近賭博。那時錢文敏視學浙中,詞館在後。一個酷暑天,張蓋去拜訪先生,經過橋下,錢文敏已從車中看見先生穿著短葛衣、拿著蕉扇,與幾個少年賭博正酣。錢文敏馬上走出車,作揖說:「前輩在這里嗎?」當時先生用扇遮住自己,已經知道掩飾不了了,就回頭說:「你已經看見我了?」錢文敏說:「正准備到你家拜訪你呢。」先生說:「我的屋子太狹窄,不足以容納跟隨的人。」錢文敏執意想上前,先生執意阻止他,就循著路回去了。錢文敏離去後,那些一起賭博的少年從橋下走出,驚訝地問:「你是什麼人?學使見了都像這樣尊敬你?」先生說:「我是衙門的後輩罷了。」然後就就不告訴他們姓名就離去了。
可能有些錯誤......還請諒解啊
多給點分啊。謝謝哦。
『拾』 求文言文翻譯 董用和在京師時。其寓舍與於侍郎謙相對。用和生子,
董用和在京師時。其寓舍與於侍郎謙相對。用和生子,親友致賀禮回,定日會客,先已發書。至答日,宰牲陳設已畢,忽聞於公喪母,舉哀於家。用和曰:「於公有喪,而吾家燕客,非人情也。」遂輟飲具,令人遍告諸客,請易他日。人甚異焉。用和一日與同官葉某退朝,並轡徐行。暑日方中,用和行愈緩,葉不能堪,曰:「君何不策馬?」用和曰:「子以熱乎?」葉曰:「然。」用和曰:「我與子熱,馬獨不熱耶?」終不加鞭。其性度如此。
(簡譯)
董使用和在京師時。他的住所與侍郎於謙相對。用和家生孩子,親戚朋友送賀禮,定好日子會見客人,先已發的書信。到了這一天,宰牲擺酒陳設完畢,忽然聽到於侍郎母親去世,哀悼在家。用和說:「在你家有喪,而我們家宴客,不是人情道理的事情啊。於是停止擺宴,撤掉餐具,使人遍告各客,請換一天。人很驚異。 用和有一天和同官葉某某退朝,並轡(pèi駕馭牲口的嚼子和韁繩)徐行。酷暑天方中,用和行進越緩慢,葉不能忍受,說:「你為什麼不騎馬?他用和說:「你熱嗎?「葉說:「然也。他對用和說:「我與你熱,馬卻不熱嗎??結果還是不騎馬堅持步行。其性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