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傳文言文翻譯
❶ 誰知道這魏源傳全文的翻譯啊
我只做意譯,翻譯水平有限,望見諒。
有個人姓魏,名源,字文淵。祖回籍在南昌奉新答,後來又住在建昌溫湯。他天生聰敏,自小就好學,十四歲,做詩《桂花詩》,語出驚人,受召,拜官福建監察御使。
浙江以東的河泊漁民有千餘戶,造船入海捕魚,私自出境,長時間不回,讓魏源去整頓。等到地方後,找了個漁民,問道:「你等造船下海捕魚嗎?」漁民答道:「海里有魚,沒有船是打不到魚的,不然漁業稅從哪兒出?」魏源說:「下海捕魚是合法的,那為什麼私出外境,長期不回呢?」漁民答道:「海邊的百姓生活貧苦,朝不謀夕,不長期,那老婆和孩子怎麼生存呢?」巡海官軍都不知道,但小吏卻說了。魏源直接按他的話,於是驗證沒有戶籍的人,將他們繩之以法,我都把他們釋放不問罪。老百姓都很高興。
❷ 文言文魏源傳翻譯和注釋
魏源是清代的經學家、史學家、詩人和思想卓絕、銳志進取的改革家。他的著作很多,有《古微堂內外集》、《古微堂詩集》、《詩古微》、《書古微》、《元史新編》、《聖武記》和《海國圖志》等,其中尤以後二書最著名,影響也最深遠。本書詳細介紹了魏源的傳奇一生。
本書詳細介紹了魏源的傳奇一生。全書敘事清晰,脈絡一貫,以魏源家世、生平、主要事功為綱,以著述、思想、師友交往為翼,夾敘夾議,有條不紊,特別是對於魏源詩歌與寫作背景的結合,令人有不願釋卷之感。
內容簡介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陽人。他是清代的經學家、史學家、詩人和思想卓絕、銳志進取的改革家。他的著作很多,有《古微堂內外集》、《古微堂詩集》、《詩古微》、《書古微》、《元史新編》、《聖武記》和《海國圖志》等,其中尤以後二書最著名,影響也最深遠。
魏源早年在家鄉讀書,後至京師進修,刻苦攻讀,潛心著述。道光二十五年(1845),他考中進士,開始從幕僚出任州縣官,歷任江蘇東台、興化知縣、高郵州知州等職,所至政績卓著。但他終因同情太平軍,「遲誤」軍報,而為清政府免官。
綜觀魏源一生,他從理學家轉而為漢學家,從幕友轉而為親民官,從解經箋詩的通儒轉而為關心水利鹽漕的實幹家,從憂時憂民的學者轉而為放眼世界的先驅,都充分顯示他是一名真摯的愛國者。他因受鴉片戰爭失敗的刺激,時時以湔洗國恥為念,提出「後王師前王」、「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他的結論是:積弊多年的清政府,非徹底進行庶政改革不可;積弱多年的中國,非向先進國家學習、以臻富強、以自立於列國之林不可。他以「法祖」、「師夷」思想為基礎,從而建立了一整套富國強兵、抵禦外來侵略的思想和方策,成為他論明臣所說的「勞臣藎士,蒿憂瑰畫」了。
可惜的是,魏源生不逢時,腐朽保守的清政府,並不重視這位「積感之民」可以「奉贊大猷」的著述。「為問河汾太平策,芻蕘何以獻天聰。」魏源以他的「太平策」不為世用而灰心悵恨。這使得志士暮年不願再做冒險的風帆,皈依佛法是他的必然歸宿。這甚至使曾經受過他影響的日本明治維新志士也為之惋惜。日本鹽谷世弘在《翻刻海國圖志序》中說:「嗚呼!忠智之士,憂國著書,不為其君之用,而反被琛於他邦,吾不獨為默深悲焉,而並為清主悲之。」可悲的還在於像這樣有偉大貢獻的人才,百年來竟未得到應有的評價,直到解放後的六七十年代這種情況才有了明顯的改觀。
湖南嶽麓書社有鑒於此,特將鄉賢魏源的全部著作整理為《魏源全集》編輯出版,為我們進一步研究魏源提供了充分的資料。而隨著《全集》出版,首先寫成《魏源傳》的是《全集》執行主編夏劍欽同志。劍欽同志學識淵博,工作認真,多年從事鄉賢文獻的整理和研究。此次主持《全集》工作,殫精竭慮,從編纂前的搜集魏源已刊未刊散佚資料做起,到編輯、校勘、考證、編寫校點說明、全書後記以及《魏源研究百年回眸》等,對《全集》做出了突出貢獻;從而對魏源生平事跡的探索,宏偉思想的鑽研,編寫文字的斟酌,疑難問題的處理以及後世對魏源研究情況的了解等,都為他撰寫魏傳准備了極好的條件。因此,全書敘事清晰,脈絡一貫,以魏源家世、生平、主要事功為綱,以著述、思想、師友交往為翼,夾敘夾議,有條不紊,特別是對於魏源詩歌與寫作背景的結合,令人有不願釋卷之感。這本書的出版,雖不會引起「洛陽紙貴」,但也相信一石擊水,將會產生清波中無盡的美麗漣漪,其影響與效果將是可以想見的。讀者尤其是青年學子仔細閱讀先賢傳記,將會受益終身。我以先睹為快,略寫感想如是。
作者簡介
夏劍欽,又名祖堯,1945年生,湖南瀏陽人一復旦大學中文系漢語專業畢業,多年從事鄉賢文獻的整理出版和研究。近年主持編輯出版《魏源全集》以來,尤對魏源生平、著作和思想等方面深入探索鑽研,創獲良多;進而深入淺出,撰成《魏源傳》一書 這是作者繼上世紀為《祖國叢書》撰著《卓越的思想家王夫之》以採的第二部湘賢人物傳記,資料翔實,考據精審,語言流暢,具有較強的學術性與可讀性作者另有《通假字小字典》、《三湘紀勝》、《瀏陽方言研究》及《同義詞詞典》等著作多種 現為嶽麓書社編審,任《湖湘文庫》編輯出版委員會副主任。
目錄
序
第一章家世與少年時代
一山川孕秀天生異稟
二邵邑醇良金潭望族
三名師教導童試三捷
四探究理學著述伊始
五游學嶽麓拔貢京師
第二章十一載交遊與求學
一求學北上滿目瘡痍
二拜師訪友學問精進
三友朋切磋義重情深
四返湘三載喜結良緣
五二上京師初中副榜
六再落漢謠榮登南元
七兩度授館潛心著述
第三章幕府佐治謀改革
一賀幕編書經世致用
二龔魏齊名詩會結友
三代陶復書倡行海運
四薇垣名士游覽豐年
五箋詩刻書首次從軍
六守制蘇州四應禮闈
七縱論水利經營票鹽
八絕意科場置宅絮園
九為救時弊再輯良方
第四章參贊戎幕與戰後的反思
一議修族譜痛悼陶公
二浙海御敵再次從軍
三泣挽定庵夢中疏草
四積感憤發弘揚聖武
五時代巨著師夷制夷
六輾轉傳抄鴉戰信史
第五章親民官的八載浮沉
一「老女新婦」甲辰會考
二補行殿試進士題名
三初學「制錦」東台受累
四二修海志暢游江南
五興化抗洪淮揚保障
六「簡恕」為政勤奮著述
七被參革職難隱同情
第六章志士暮年的非凡之舉
一重編元史創新體制
二為贈亡友詩箋漢唐
三勤研佛經嚮往「凈土」
四《尚書》古微寂逝杭州
五著述宏富影響深遠
附錄
魏源世系表
魏源生平大事年表
徵引書目
後記
❸ 閱讀文言文,魏源傳(節選)李時勉 回答下列問題 比彼去而復為盜,將若何 什麼意思
比起你離開而再次作強盜(或者偷盜,聯繫上下文決定),應該怎麼樣(其中一種翻譯,具體視上下文而定)
❹ 《魏源傳》文言文翻譯
江西有一夥人聚在一起做強盜,已經達到一千多人。皇帝下詔讓 都督任禮擔任總兵。魏源擔任參贊軍務,他先帶領一千餘人去招安。魏源晝夜行軍,直達強盜的巢穴,宣布朝廷的優待政策,又將事先准備的榜文張貼出來用以告訴那些下屬。強盜陸續投降。魏源將抓獲的十四名首領加手銬腳鐐刑具押送去北京,其餘的人全部遣散,讓他們回家。此時任禮到達,他想把所有投降的人全部殺掉,說:「他們離去之後又做強盜,那怎麼辦呢?」魏源說:「這就是我魏某人的罪過啊。」任禮才停手。
❺ 傳記卷中的文言文《魏源傳》的翻譯及答案
江西有一夥人聚在一起做強盜,已經達到一千多人。皇帝下詔讓 都督任禮擔任總兵。魏源專擔任參贊軍務屬,他先帶領一千餘人去招安。魏源晝夜行軍,直達強盜的巢穴,宣布朝廷的優待政策,又將事先准備的榜文張貼出來用以告訴那些下屬。強盜陸續投降。魏源將抓獲的十四名首領加手銬腳鐐刑具押送去北京,其餘的人全部遣散,讓他們回家。此時任禮到達,他想把所有投降的人全部殺掉,說:「他們離去之後又做強盜,那怎麼辦呢?」魏源說:「這就是我魏某人的罪過啊。」任禮才停手。
❻ 明史 列傳第四十八 魏源傳翻譯
魏源,字文淵,建昌縣人(今江西南城縣)。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進士,因當時年齡太小,皇帝專門下旨讓他進士榮歸,讀書候用。後來歷任福建、廣西、貴州監察御史。曾經辨別出松江知府黃子威被人誣告,又曾請示減免浙江東部臨海漁民的課稅。
他出任陝西巡撫期間,正逢西安發生流行性傳染病,需要救治的人很多,他專門上奏說:「陝西各地方政府共有積存的糧食大概1900萬石(合大約114萬噸,當時陝西是邊境地區,要准備很多糧食供應軍需),足夠支持十年,現在這里發生大的流行疫病,影響農民正常耕種,請求同意農民用大明寶鈔來代替交納夏秋兩稅(明制:每年分夏、秋兩次徵收,夏稅限6月納清,秋稅限11月納清,故稱「兩稅」(亦有一說因其分為戶稅、地稅兩項。 大明寶鈔為明代為緩解缺銅而發行的紙幣,但是因為濫發,且質量極,連明朝官方都不允許用來交稅,成為變形的掠奪財富的手段)。。上級(可能是皇帝)同意了。
涼州當地少數民族准備叛亂,他馬上採取措施應對,致使叛亂平息。兩次遇到家中親人去世,都因為特殊原因被要求馬上出來做官。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出任浙江按察副使。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改任刑部右侍郎。宣德五年,河南發生旱災,當地老百姓紛紛逃亡,皇帝認為魏源為官清正廉潔又有能力,任命他為河南左布政使,限期到任。當時已讓郎許廓先前往應對旱災,朝廷大會上又討論通過,要求原來因為丁憂在家守孝的布政使李昌祺馬上復出。魏源一到任,與許廓、李昌祺商議後,對災民發放糧食,免除賦稅徭役,逃亡的百姓逐漸回歸故鄉,不久,旱災因為雨季的到來得到緩解,當年還因為措施得力,出現了大豐收。宣德八年,魏源又被招回京師,被任命為刑部左侍郎。第二年,宣德九年,永豐(今江西永豐縣)百姓夏九旭等占據大盤山為亂,皇帝以為魏源是江西人,熟悉當地的情況,命令他前去處理當地事宜,都督任禮率兵跟隨其上任,但兩人還未到任,夏九旭等就被官軍抓獲,於是皇帝又命令兩人到四川去收集木材,同時協助四川防務。
明英宗即位後,魏源被封為刑部尚書,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被命令處理大同、宣府邊鎮防務事宜,被允許便宜行事。於是魏源派都督李謙、楊洪守衛獨石,調萬全衛指揮杜衡守衛廣西。第二年,又因大同總兵官譚廣年紀老邁,向皇帝要求派黃真、楊洪為左右參將協助處理。魏源通過這些措施,把宣、大地區的形勢完全掌握在手上,手下各級將領對他都十分恭敬,不敢陽奉陰違。他又在險要地區增設關卡防備塞外少數民族,對內免除屯軍應該交納的租金,整修軍備,儲存火器以應付突發情況,原來應該在軍中服役但是利用特權逃避的權貴們害怕魏源,紛紛回來服役。魏源又以軍中紀律渙散為理由,召還巡撫僉都御史盧睿,並向朝廷推薦兵部侍郎於謙為鎮守參贊。只是因為於謙需要鎮守山西、河南而被駁回。但是,他的做法觸動了權貴們的利益,言官們紛紛上書說魏源身為邊疆首腦,插手另外一處邊疆首腦的任命,是居心不良,而且在當御史時曾利用皇帝的信任私吞查封犯罪官員的贓物。皇帝因為魏源對朝廷有很大的功勞,對這些奏章並不理會。但是,事後魏源知道了這些奏章,在他回朝中的時候,在內閣值班的地方與都御史陳智吵了起來,陳智把這件事告訴了皇帝。皇帝下詔書將兩人都責備了一番。
這一年(正統3年)發生大旱,魏源打算將自己收集整理的疑難案件出版發行,以作為官方指引推行,以減少冤假錯案的發生,報告剛剛送上去。不久,魏源就因為判案不當,與侍郎何文淵 一起下獄治罪,好在得到赦免。可又因為在調查遼王朱貴烚的情況的時候,提交的的奏章中沒有提到遼王在家中有傷風化、滅絕天理的行為而再次和有關官員下獄治罪。一直過了幾個月,才得到釋放,並恢復職務。
魏源在刑部工作時間很長,他經手判的案件,一般都非常寬厚,對於不合理的地方,經常調整。當時的陝西僉事對他說,他在計算武臣、一般犯人的時候,按現行規定,這樣的人一般只發一半的生活費,並且要到最遠的地方去謫邊。魏源聽了,覺得這樣不好,專門上奏,把這個規定廢除了。郎中林厚建議:禁止那些專門告刁狀的訟師參與訴訟、嚴禁誣告、判官迴避、定重罪講證據,嚴禁用刑4條建議,魏源覺得好,對此大力支持,因為魏源的堅持,這些合理的措施才得以實行。
正統6年以後,因為腿部生病,魏源只在每月的初一、十五兩天上朝,參與國家大事的商議。正統8年,魏源正式退休,不久,就去世了。
PS:自己隨手翻的。缺少相關資料,不妥之處,敬請諒解。望能有所幫助
❼ 三國志.魏書.崔琰傳,翻譯,高三文言文
崔琰字季珪,清河郡東武城縣人,幼年質朴木訥,喜愛劍術、武藝。二十三歲時,鄉里舉他為正,才感奮而讀《論語》、《韓詩》 。二十九歲時,結交公孫方等人,在鄭玄處讀書。不到一年,徐州黃巾賊攻破北海,鄭玄和門人到不其山避難。那時,糧食缺乏,鄭玄就把學生都辭掉。崔琰被遣送之後,因盜寇充斥,往西的道路也不通,於是專撿荒野的路,繞經青州、徐州、茺州、豫州,東下壽春,南至長江、太湖。自從離家之後,四年才回到故鄉,以彈琴讀書作為消遣。
大將軍袁紹聽說後,就召他前來。當時,軍隊蠻橫暴虐,挖掘墳墓。崔琰向袁紹進諫說:「以前荀卿曾說過:『平日不教士卒,武器不鋒利,縱使是商湯、武王也無法戰勝。』現在路有屍骨,百姓未蒙德惠,應該下令郡縣掩埋屍骨,表示心中的哀痛,追美文王的仁愛。」 袁紹任他為騎都尉,後來袁紹在黎陽整頓部隊,接著進駐延津。崔琰又進諫說:「天子在許,而百姓都希望能輔助順服天子的人。不如守在境內,盡忠職守,以安定海內。」 袁紹不聽,於是在官渡吃了敗仗。袁紹死後,兩個兒子相爭相鬥,都想爭取到崔琰。崔琰就託疾辭謝,也因此獲罪,關在牢里,全靠陰夔、陳琳營救,才免於難。
曹操擊敗袁紹氏後,兼為冀州牧,召崔琰為別駕從事,得意地對崔琰說:「昨天統計戶籍,冀州有三十萬人,這倒是個大州啊!」 崔琰回答說:「目前天下分甭,九州離析,袁譚、袁尚兄弟相互征戰,冀州百姓暴骨荒野。還沒聽說王師的仁聲先到,來慰問百姓的狀況,拯救人民的苦難,倒先看到了統計多少武器人口,這難道是冀州百姓對您的期望嗎!」曹操立刻改變得意之色,向崔琰謝罪。這時其他賓客都嚇得變色低頭。
曹操征並州時,留下崔琰在鄴,為文帝師傅。曹丕依然出去打獵,換下衣服、馬匹,一心一意要在原野奔逐。崔琰上書進諫說:「聽說《尚書》曾警誡不要沉迷打獵,魯隱公到棠看捕魚,《春秋》也譏諷他,這是周公、孔子的格言,也是《尚書》、《春秋》中很明顯的道理。商朝鑒於夏代亡國,《詩經》就這對這件事而有『殷鑒不遠』的訓詞。商紂在甲子日被滅亡,夏桀在乙卯日被殺,《禮記》就以這兩天享樂為禁忌,這又是和自己有切身關系的缺點,不能不深自省查。袁紹家族極為富強,而袁譚、袁尚卻放縱無度,游樂奢侈,沒聽說有仁義的好名聲,賢人君子見了這種事,都驚駭地離他遠去,如兄如羆一樣的壯士,在他們手下卻淪為殘虐人民的工具。所以雖然擁軍百萬,跨有黃河以北的地區,最後卻無立足之地。現在國家正困窘,德惠尚未普及,而百姓所盼的、所想的就是德惠;況且曹公親率軍隊,上下同勞,世子您應該循大路、走正途,想想自己是儲君,要自視為珍寶。如今竟然穿著卑賤的獵服,忽略了打獵馳逐所冒的危險,沉迷在追雉捕兔之中,而忘記了國家的重要,這真是有識者所憂心的啊!希望世子您燒掉車蓋,丟掉獵服,以消除大家的怨責,也免得使老臣得罪上天。」 曹丕回信說:「昨天接獲來信,承蒙訓示,要我燒掉車蓋,丟掉獵服。現在車蓋燒了,獵服也丟了。以後若還有這種事,還請不吝教誨。」 曹操為丞相時,崔琰又任東西曹掾屬征事。在授東曹給崔琰時,下令說:「君有伯夷的清高史魚的正直,貪鄙的人會仰慕你的名聲而清廉,壯士會尊敬你的聲譽而砥礪,這可以引領時風了。因此授官為東曹,速去上任。」 魏國剛建立時,崔琰官拜尚書。當時,還未立太子,臨菑侯曹植有才,很得曹操的寵愛。曹操心中也猶豫不決,就以函令秘密在外查訪意見。只有崔琰公開回答:「聽說《春秋》大義,應該立長子,五官將曹丕又仁孝聰明,應繼承正統,我誓死堅持。」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因此曹操贊嘆崔琰公正亮直,遷官中尉。
崔琰身材高大,聲音洪亮,眉目清朗,須長四尺,很有威嚴,頗受朝臣仰慕,而曹操對他也相當敬畏。崔琰曾推薦鉅鹿人楊訓,此人雖才具不足,而清廉貞正,曹操就備禮召請。後來曹操為魏王,楊訓上表贊美功勛,發揚盛德。當時有人譏笑他浮淺虛偽,想博取名聲,並說崔琰薦舉不當。崔琰就從楊訓處拿了上表的草稿來看,然後寫封信給楊訓說:「我仔細看過你的草稿,內容不錯而已。這只是一時的機會罷了,應該會有變動的時機!」 崔琰的本意,在於譏諷那些評論的人喜歡指摘別人,而不推尋情理。卻有人說他這封信傲視怨謗。曹操生氣地說:「俗話講『生女兒罷了!』『罷了』並不是好話。『應該會有變動的時機』,意思是更失禮。」 於是罰崔琰為徒隸,又派人去看視,崔琰的言談表情毫不屈服。曹操就下令說:「崔琰雖然受刑,卻和賓客相見,門庭若市,對賓客也瞪著眼直看,好像有什麼怨怒。」於是命崔琰自殺。
❽ 魏咸信傳文言文翻譯
魏咸信(946-1014)[ 1 ],字國寶,魏仁浦子,衛州汲縣人。建隆開始,任朝散大夫、太子右坊通事舍人,改供奉官。當初,太祖在潛邸,昭憲皇太後曾至仁浦第,大家都相信正在小,在母親的身旁,高儼像成年人。太後認為他,想結為姻親。開寶年間,太宗尹京,成昭憲之意,在便殿接見都相信,命令和皮帶黨進等較射,稱贊。於是選尚永慶公主,授右衛將軍、駙馬都尉。過了一年,從領吉州刺史。
太平興國開始,真為本州防禦使。四年,下詔任用供奉外賜錢十萬。五年,因派遣親吏市木西部,矯正制度免除路過稅計算,懲罰一季奉。不久升任慎州觀察使。雍熙三年冬,契丹侵擾邊境,朝廷派軍隊討伐,全部命令各主的女婿鎮守要地:王承衍知大名,石保吉知道河,大家都相信知道澶州。四年,本郡黃河水清,咸信上報,下詔褒獎他。籍田完,在被任命為彰德軍節度使。八月,派遣回研究所。
淳化四年,黃河在擅淵,攻陷北城,再命令知州事。太宗親自告訴方略,傳設置而去。當時派閻承翰修河橋,咸信請求和流水不下造船為方便,承翰入奏:「在冬天很難成功,請暫時停止其工程。」都相信因他的離去,是集工成的。奏到,皇上非常高興。河平元年,遣返服役士兵。不久下詔留築堤,大家都相信是上天寒地乾涸,沒有決口泛濫的危害,又上奏罷免的。
真宗即位,改定國軍節度使。咸平年間,大閱兵典禮,由於是舊城內都巡檢。皇帝北征,為貝希望路行營都統衙門,下詔督師。到貝州,敵人撤退,召回行在所。景德開始,從親臨澶州,石保吉和李繼隆為排陣使。契丹請求講和,皇帝設置酒宴行宮,當面賞李繼隆、保吉祥,大家都相信避席,自愧無功,皇上笑著撫慰的。二年,改武成軍節度使,知道曹州。連綿的秋雨積水積,大家都相信在廣濟河堤岸來引導的,民田無害。啟駕回朝陵,建議先墳在洛陽,想立石碑,求著盟津,為了方便行事,就改知河陽。大中祥符開始,從東封,加官檢校太尉。將祀汾陰,命令知道澶州,令入內副都知張繼能傳達他的旨意。移動兼任忠武軍節度使。
不久召回,年已昏暗不明,見上,迎合他的旨意求寵渥。七年,上表請求任用,上出向中書省向敏中說:「聯榮外戚都相信,位居節制,還有什麼希望呢??「這個冬天,以新建南京,輔佐太祖的舊臣,加官同平章事。不久判天雄軍。天禧初年,改任陝州大都督府長史、保平軍節度使。有感風疾苦,回家。宋真宗曾經對宰相說:「都相信老毛病,各電子出版系統不能順從,我後來又能保住他的家業呢?」不久去世,六十九歲,追贈中書令。錄用他的兒子侄兒,陞官者七人。
咸信知書識,善待士兵,然而生性吝嗇喜歡利,魏仁浦所經營旅店都備有他。死後,為各個侄子的訴訟,當時的人認為這是可恥的。兒子張昭易、昭侃。昭容易西京作坊使,知道隰州。昭侃改名曬,為崇儀使。
❾ 明史魏驥傳文言文及翻譯
原文:
魏驥,字仲房,蕭山人。永樂中,以進士副榜授松江訓導。常夜分攜茗粥勞諸生。諸生感奮,多成就者。用師逵薦,遷太常博士。
宣德初,遷吏部考功員外郎,正統三年,召試行在吏部左侍郎,屢命巡視畿甸遺蝗,問民疾苦。八年改禮部,尋以老請致仕。吏部尚書王直言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簡。乃改南京吏部。復以老辭,不允。十四年進尚書。英宗北狩,驥率諸司條上時務,多施行。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
驥居官務大體。在太常,山川壇獲雙白兔,圻內生瑞麥,皆卻不進。在吏部,有進士未終制,求考功。同官將許之,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綱者,惡逆當辟,或憫其少,欲緩之。驥曰:「此婦人之仁,天道不時,正此故也。」獄決而雨。
正統中,王振怙寵,凌公卿,獨嚴重驥,呼「先生」。景泰初,以請老至京師。大學士陳循,驥門生也,請間曰:「公雖位冢宰,然未嘗立朝。願少待,事在循輩。」驥正色曰:「君為輔臣,當為天下進賢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語人曰:「渠以朝廷事為一己事,安得善終。」竟致仕去。
驥端厚祗慎。顧勁直,好別白君子小人。恆曰:「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憂國憂民,老而彌篤。蕭山故多水患,驥倡修螺山、畢公諸塘堰,捍江潮,興湖利。鄉人賴之。居恆布衣糲食,不殖生產。事兄教諭騏,雖耄益恭。時戴笠行田間。嘗遇錢塘主簿,隸呵之。答曰「蕭山魏驥也」。主簿倉皇謝慰而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言:「臣先任蕭山,見致仕尚書臣魏驥里居,教子孫孝弟力田,增堤浚湖,捍禦災患。所行動應禮法,倡理學,勖後進。雖在林野,有補治化,齒德有餘。乞下所司,酌前代故事施行。」帝覽奏嘉嘆。遣行人存問,賜羊酒,命有司月給米三石。使命未至而驥卒。賜祭葬如禮,謚文靖。其子完以驥遺言詣闕辭葬,乞以其金振飢民。帝憮然曰:「驥臨終遺命,猶恐勞民,可謂純臣矣。」許之。
翻譯:
魏驥,字子房,蕭山人。永樂年間,以進士副榜的身份授職松江訓導。常在深夜攜帶茶粥慰勞諸生。諸生感動而發奮,其中多有功成名就的人。因師逵的推薦,升任太常博士。
宣德初年,升任吏部考功員外郎。正統三年,召入試用行在所吏部左侍郎,多次奉命巡視京城郊區蝗蟲災情,詢問民眾的疾苦。正統八年,改任禮部左侍郎,不久因年老而請求辭官退休。吏部尚書王直說魏驥沒有衰老,若考慮到他年齡大,最好下令除去繁雜的工作而做簡要的事情。
於是改任南京吏部左侍郎。他再次推託年老而辭官,但是朝廷不同意。正統十四年升為尚書。英宗被俘北去,魏驥率領各司眾官吏逐條上陳時弊,大多被施行。景泰元年,年齡七十七,辭官退休。
魏驥做官識大體。任太常官時,山川壇抓獲一對白兔,京畿內長瑞麥,他都拒絕進呈給朝廷。在吏部時,有一進士服喪期未滿,就請求考核功績授官。同僚打算答應他,可是魏驥堅持不同意。
司法官因天旱體恤受刑者,有個叫王綱的犯人,罪大惡極,應判處死罪,有人憐憫他年少,想要給他減刑。魏驥說:「這是婦人之仁,天道不合時節,正是這個原因。」依法斷案後,天就下雨了。
正統年間,王振依仗寵幸,凌辱公卿,唯獨尊重魏驥,稱他為「先生」。景泰初年,魏驥因請求退休養老到達京城。大學士陳循,是魏驥的學生,找機會避開眾人對魏驥說:「您雖位居冢宰,然而不曾在京城中央作官。請您稍稍等待,可叫朝廷為您加官封爵,這事兒包在我陳循等人身上。」
魏驥正色道:「你身為輔佐之臣,應當為天下推舉賢才,不能因為我是你的老師就偏私我。」魏驥後來對人說:「他把朝廷的事作為自己的事,這樣怎麼會有好結果呢?」最終辭官退休歸家。
魏驥端正厚道剛勁正直,善於識別君子小人,常說:「沒有是非之心,就不是人。」在家閑居也憂國憂民,此情到老而更加純厚。蕭山原來多水災,魏驥倡議修築螺山、畢公等塘堰,攔截江潮,興修水利。
鄉里人依賴它獲利。居家一直布衣粗食,不置產業。事奉作教諭的兄長魏騏,雖年長而更加恭敬。經常戴斗笠行走於田間。曾遇到錢塘的主簿,仆隸呵斥他,問他是誰,他回答說「是蕭山的魏驥」。那主簿倉皇謝罪慰問而離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說:「臣最初任職蕭山,看到退休尚書臣魏驥的鄉下住宅,教育子孫尊崇孝悌,致力農耕,增築堤壩,挖掘湖泊,抵禦災害。所做的事符合禮法,提倡理學,勉勵後進。魏驥雖身處山野,但對治理和教化有益處,年齡大,德行高。
請求陛下下令給主管部門,參照前代舊例實施對魏驥的表彰。」皇帝閱覽奏摺而嘉嘆贊賞,派遣使者前往慰問,踢給羊和酒,命令有關部門每月供給米三石。但使者和命令還沒到達魏驥就去世了。按照禮制賜予祭品,謚號文靖。
他的兒子魏完因魏驥的遺言赴朝堂推辭葬禮,乞求用禮金救濟飢民。皇帝嘆息說:「魏驥臨終的遺言還害怕勞民傷財,可謂忠誠的大臣啊!」答應了魏完的請求。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
《明史》中的列傳特點:
基本沿舊史之體例,但亦有其創新之處。《四庫全書總目》卷四六《明史》條提要中稱:「列傳從舊例者十三,創新例者三,曰《閹黨》、曰《流賊》、曰《土司》。蓋貂璫之禍,雖漢、唐以下皆有,而士大夫趨勢附膻,則惟明人為最夥。其流毒天下,亦至酷。別為一傳,所以著亂亡之源,不但示斧鉞之誅也。
闖、獻二寇,至於亡明,剿撫之失,足為炯鑒,非他小丑之比,亦非割據群雄之比,故別立之。至於土司,古謂羈縻州也。不內不外,釁隙易萌。大抵多建置於元,而滋蔓於明。控馭之道,與牧民殊,與御敵國又殊,故自為一類焉。」應該說,創設《閹黨》、《流賊》、《土司》三類傳,確實符合於明史之實際情況,突出記述了明代的主要社會問題,為了解明代宦官、明代農民起義和明代民族關系,提供了比較集中、系統的材料。
這與諸表中創設《七卿表》有異曲同工之處。明代宦官之干政,雖不及漢、唐諸朝有廢立之舉,但外廷士大夫屈膝卑顏於閹宦,而成一時之氣焰,則為亘古未有。《閹黨傳》所列四十六人,屬劉瑾黨者七人,余皆魏忠賢之黨。讀《閹黨傳序》可知史館諸人於明亡之鑒深痛而慨然。
然而與《流賊傳》相比,其感情又有所不同,所撰《流賊傳序》自唐賽兒起義論起,直至李自成、張獻忠之亡明,文稱:「自唐賽兒以下,本末易竟,事具剿賊諸臣傳中。獨志其亡天下者,立《李自成、張獻忠傳》。」其中《李自成傳》長達萬余言,為《明史》諸傳中之最長者。從修史者角度雖主要為後人之鑒,卻因此而保留較為豐富的有關記載,而未採取分散於「剿賊」諸臣傳中。
《明史》列傳之體例採用類傳形式,除以類分傳外,於諸臣傳中亦因類分卷,而未盡以父子及孫等為傳。其方法即因事而分。如卷一二二有《郭子興傳》、《韓林兒傳》、《劉福通傳》,雖亦為明建國前群雄之列,而與群雄同明太祖朱元璋之關系不同,歸為一卷。
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明玉珍合為一卷,擴廓、陳友定、把匝剌瓦爾密合為一卷。諸臣中,如徐達、常遇春單為一卷,是功臣亦有別而分立。史臣為建文帝遺臣列傳頗詳,甚至有傳聞之人,能列立傳者盡量立傳,也是史臣寄託遺民之情的一種方式。
《明史》諸列傳中,亦多見以事附傳之體例。如卷一八九《夏良勝傳》,附同下詔獄者萬潮、陳九川、張衍瑞、姜龍、徐鏊、姚繼岩傳,均連署進言諫止武宗南巡之人。卷二○六《馬錄傳》附顏頤壽、聶賢、湯沐、劉琦、盧瓊、沈漢、王科,均嘉靖中「李福達之獄」受牽之人。
如隆慶中御史龐尚鵬疏中稱:「據李同之獄,福達罪益彰,而當時流毒縉紳至四十餘人,衣冠之禍,可謂慘烈。」此附傳後史官評論中所引述,以為同事附傳之由也。此類附傳,於《明史》中不勝枚舉。
清修《明史》的另一特色是,隱瞞明朝與清朝在遼東的戰爭史事。對於明朝文武諸臣,曾為督撫鎮巡等官者,清朝修史時皆削其在遼之事跡。如王翱、李秉、趙輔、彭誼、程信等人,《明史》中均各有傳,但其於建州有撫治或征討之績處,《明史》中均略去不述,間有一二語涉及,則不指明為何部落,以何原因啟釁,其史實真相,無從觀看。
對於一些實在避不開的人物,清朝乾脆讓他們從歷史記錄中人間蒸發了。凡是明朝人中所長而必書之事在於建州者,則《明史》中削其人而不為立傳。如顧養謙、宦官亦失哈等,因生平活動不可離遼東及建州之事,《明史》中遂無傳。又如贊理征東軍務登萊巡撫袁可立、東江總兵毛文龍和後金總兵劉愛塔所關明金遼海戰事尤重,《明史》均不為立傳。
《明史》列傳中,《外國傳》及《西域傳》,反映了當時與境外國家及部落地區等的聯系,保存了大量東南亞及中亞等地歷史資料,是研究這些國家歷史及中外關系史的較好參考資料。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編纂得體、材料翔實、敘事穩妥、行文簡潔為史家所稱道,是一部水平較高的史書。這反映出編者對史料的考訂、史料的運用、對史事的貫通、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都達到較高的水平。
(9)魏源傳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明史》創作背景:
清朝入主中原後,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癸亥(十一日),御史趙繼鼎奏請纂修《明史》(註:趙繼鼎奏請纂修《明史》的記載,見於《清世祖實錄》卷15,何冠彪《順治朝〈明史〉編纂考》一文首揭此事。
但清廷何時決議纂修,尚無確切史料證實。清代官書中亦不見有關纂修《明史》的詔令,《清世祖實錄》中僅見幾位總裁於順治二年五月癸未的上奏,其中言,「臣等欽奉聖諭,總裁《明史》」,並提出副總裁及纂修人員名單。這種「欽奉聖諭」,很可能僅是早朝時的口頭指示而已。以往論著稱順治二年五月「詔修《明史》」,表述確實有所不當,准確言之為:順治二年五月,清廷組成《明史》的纂修人員。),得到了清廷認可。
其後,大學士馮銓、李建泰、範文程、剛林、祁充格為總裁,操辦此事。是年五月,由總裁提名副總裁和纂修官,並設收掌官七員,滿字謄錄十員,漢字謄錄三十六員, 揭開了清朝官方纂修《明史》的序幕。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開明史館,因纂修《清世祖實錄》而停止。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為監修,開始纂修明史。於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最後定稿,進呈刊刻。《明史》是我國歷史上官修史書中纂修時間最長的一部。如果從清順治二年(1645年)開設明史館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進呈,前後歷時九十四年。假如從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組織班子編寫起至呈稿止,為時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