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文言文翻譯
A. 文言文翻譯《濂具以實對》的具的意思
「具」是「全部,詳細的」的意思。
【原文】
宋濂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翌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間召問群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帝問其故,對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上書萬余言。帝怒,問廷臣。或指其書曰「此不敬,此誹謗非法。」問濂,對曰:「彼盡忠於陛下耳,陛下方開言路,惡可深罪。」既而帝覽其書,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詰責,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幾誤罪言者。"
【注釋】
1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2 朕 (zhèn):皇帝自稱。
3 嘗:曾經
4密:秘密,這里作動詞
5具:詳細的
6惟:只
7方:正
8惡:同「勿」。
9誠:果真
10宋濂:字景濂,明初文學家
11饌:飯菜
12間召問:秘密地召見(宋濂)詢問。
13臧否(zāng pǐ ):善惡
14茹太素:人名,時任主事之職。
15或:有的人
16因:於是
17既而:不久
18足:值得
19悉:全,都
20對:回答
【譯文】
宋濂曾經與客人飲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偵探察看。第二天,皇帝問宋濂昨天飲酒沒有?座中的來客是誰?飯菜是什麼東西?宋濂全部拿事實回答。皇帝笑著說:「確實如此,你沒欺騙我。」皇帝秘密地召見(宋濂)詢問起大臣們的好壞,宋濂只舉岀那些好的大臣說。皇帝問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們;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們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們。」
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萬多字。皇帝大怒,詢問朝中的臣子。有人指著茹太素的奏章說:「這里不敬,這里的批評不合法制。」(皇帝)問宋濂,回答說:「他只是對陛下盡忠罷了,陛下正廣開言路,怎麼能夠重責(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採納的內容。把朝臣都招來斥責,於是口呼宋濂的字說:「(如果)沒有宋濂,(我)幾乎錯誤地怪罪進諫的人。」
B. 「具」在文言文中怎麼翻譯
jù
①<名>酒餚;飲食。《史記·項羽本紀》:「為太牢具。」
②<動>供應、備辦內酒食。《餚之戰》:容「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
③<動>置辦;准備。《鄭伯克段於鄢》:「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活板》:「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
④<動>具有;具備。《核舟記》:「罔不因勢像形,各具情態。」
⑤<名>器具;器械。《傷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赤壁之戰》:「船、糧、戰具俱辦。」
⑥<名>才能;才幹。《晉書·王羲之傳》:「吾素無廊廟具。」
【又】有才乾的人。《賣柑者言》:「洸洸乎干城之具也。」
⑦<名>道理;方法。《東方朔》:「十九歲學孫吳兵法,戰陣之具。」
⑧<副>通「俱」,全,都,盡。《鴻門宴》:「私見張良,具告以事。」《陳情表》:「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桃花源記》:「問所從來,具答之。」
【具草】擬稿。
【具臣】備位充數,不稱職的臣子。
【具眼】識別事物的眼力,高明的見識。
【具瞻】為眾人所瞻仰。
C. 文言文翻譯(具體)
皰夫原文:昔有皰夫,甚迂。於市市雞記肉歸,置廚中。適有友人造訪,遂入室聚談。友人去,見犬貓嚙雞、肉。皰夫亟曰:"爾何不仁?吾何損爾?" 其似不聞,嚙之愈甚。皰夫又曰:"吾素忠厚,向善待汝,今欲欺吾耶?"移時,敗骨殘肉狼藉滿地,犬貓掉尾而去。或曰:"迂哉,皰夫!此乃犬貓也,何得視之以人,當責已乃是。"
譯文:從前有個廚子,很是迂腐。他在集市上買了雞和肉回來,放在廚房。恰好這時有朋友來訪,就進房中和朋友交談。朋友告辭離去,廚子看見貓狗正在偷吃雞、肉。廚子很著急,對貓狗說:「你們怎麼這樣不仁義,我有虧待過你們嗎?」貓狗好像沒有聽見的樣子,吃的更凶了。廚子又說:「我平日為人忠厚,待你們一向很好,你們今天想欺負我不成?」過了一會兒,滿地狼藉,都是吃剩的骨頭,貓狗都跑了。有人說:「這個廚子,真是迂腐啊,那是貓狗,怎麼能當作人來對待呢?應該責備自己才對啊。」 治駝原文
昔有醫人。自詡能治背駝,曰:「如弓者,如蝦者,如環者,若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一人信焉,使治駝。乃索板二,以一置於地,卧駝者其上,又以一壓焉,又踐之。駝者隨直,亦隨死。其子欲訴諸官。醫人曰:「我業治駝,但管人直,那管人死!」嗚呼,今之為官,但管錢糧收,不管百姓死,何異於此醫哉!
[編輯本段]譯文
從前有個醫生,自我吹噓能治駝背,說:"背彎得像弓一樣的人,像蝦一樣的人,像鐵環一樣的人,請我去醫治管保早上治好晚上就像箭一樣直了。"有個人相信了他的話,就讓醫生給他治駝背。醫生要來兩塊門板,把一塊放在地上,叫駝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塊壓在上面,然後跳上去踐踏它。背很快就弄直了,但人就馬上死了。那人的兒子想要到官府去申冤,這個醫生卻說:"我的職業是治駝背,我只管治人駝,不管人的死活!"現在官府當官的,只管錢糧(上繳)完成,不管百姓死活,與這個醫生有什麼不同啊!
一生之計在於勤原文: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雲:「一日之計在於時晨,一歲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言雖近而旨則遠。無知人之常情,惡勞而好逸,甘食愉衣,玩日愒歲。以之為農,則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為工,則不能計日而見功;以之為商,則不能乘時而趨利;以之為士,則不能篤志力行。徒然食息於天地之間,是一蠹耳!夫天地之化,日新則不敝,故戶樞不蠹,流水不腐,誠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與力,何獨不然?勞則思,逸則忘,物情也。大禹之聖,且惜寸陰,陶侃之賢,且惜分陰,又況對賢不若彼者乎?
謀生的道理,沒有什麼比勤勞更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說:「一天的計劃決定於早晨,一年的計劃決定於春天,一生的計劃決定於勤勞。」這些話雖然說得淺近,可是意義卻很深遠哪!
像大禹這樣的人,智慧、才能如此傑出,況且愛惜每一寸的光陰;像陶侃這樣的人,品德如此高尚,況且愛惜每一分的時間,又何況在才幹、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們的人呢? 張浦與「七錄齋」【原文】
溥幼即嗜學,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誦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
【譯文】
張溥從小就酷愛學習,凡是所讀的書一定要親手抄寫,抄寫後朗誦一遍,就把它燒掉,又要重新抄寫,像這樣反復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筆的地方,指掌上長了老繭。冬天手指凍裂,每天要在熱水裡洗好幾次,後來他把讀書的房間題名為「七錄」。
1.(1) 嗜學: 酷愛學習(2)名:命名,題名
這種刻苦學習的精神值得借鑒學習,不過對自己也不要太狠,要勞逸結合。 用力多著收功遠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背諷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釋文:司馬光少年時,記憶和提問都不如人家。大夥兒在一起聽講學習,兄弟們都能熟讀背誦了,外出遊玩休息了,只有司馬光一個人坐在屋裡,放下窗帷反復讀誦,直到都能背熟才算數。肯多用功夫的人所得到的效果也是顯著的。他能夠多遍准確無誤地背誦,記得牢固,才能終身不會忘掉。司馬光曾經說過:「讀書不可以不能背誦。有時騎馬外出途中,有時深夜不能入睡(失眠)時,就不妨回憶某些文章,研究其意義,能這樣,所得的好處是很多的。」
為者常戌梁丘據謂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嬰聞之,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嬰非有異於人也,常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已矣。」 梁丘據對晏子說:「我恐怕到死也比不上先生的學問啊!」晏子說:「我聽說,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斷地)走的人總會到達目的地。我晏嬰沒有跟別人兩樣的地方,只是經常做事情不放棄,經常行動而不休息,所以就達到了。" 望梅止渴魏武行役,矢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譯文1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
譯文2:
魏武帝(曹操)行軍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們都渴得厲害,於是他傳令道:" 前邊有一片梅子林,結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聽說後,嘴裡都流出了口水,利用這個辦法把部隊趕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D. 文言文在線翻譯(全文翻譯)
譯文:
李文定家中貧寒,與他住同一條巷的李生,時常給他錢來接濟他。李文定感謝他的好意,與他結拜為兄弟。後來李文定考取了進士,李生派人給他送了一封信,同他拉攏關系,李文定僅僅在嘴上說謝謝,沒有回信。李生很生氣,說李文定忘恩負義,然後不再通信。
十年後,李文定當上了左丞相,向皇上稟奏書生舊日周濟體恤的恩情,想給他一個官職,用來報答他的恩情。皇上下詔授予姓李的書生以左班殿直的官職。李文定命人製作袍笏,給州將寫了一封信,讓州將把李生送到上任的地方。
李文定與他共敘舊日的友誼,並且感謝他說:「你以前對我的接濟,一直不敢忘記,有幸獲得恩典,才實現報答你的願望。」這樣眾人被李文定寬廣的胸懷折服,不是心胸狹窄目光短淺的人所能達到的。
原文:
李文定公家甚貧,同巷李生,每推財以濟之。公感其意,拜為兄。尋舉進士第一,李生遣人奉書通殷勤,公口謝之而已,不答。書生慚,謂公挾貴忘舊,遂不復相聞。
後十年,公為左相,因而奏李生昔日周恤之義,願授一官,以報其德。詔授左班殿直。公制袍笏,致書州將,令送生至公所。公與敘舊好,且謝曰:「昔日周旋,極不敢忘,幸被誤恩,乃獲所願。」
眾然後服公性度弘遠,非狹中淺見之人所能度。
(4)具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本文選自文章《李文定報德》。《李文定報德》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李文定報答故人恩情的故事。啟示我們在對待一個人或一件事時,應當懂得包容,知恩圖報。
李文定公叫李春芳。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李春芳狀元及第,授翰林修撰。以善寫青詞得明世宗賞識,升翰林學士。歷官太常少卿、禮部右侍郎、禮部左侍郎、吏部侍郎、禮部尚書等職,並加太子太保。嘉靖四十四年(1556年),兼武英殿大學士,入閣與嚴訥共參機務。
李春芳性恭謹,治諭平恕,被時人比作李時。才雖不及,而清廉過之。與嚴訥、郭朴、袁煒同有「青詞宰相」之稱。著有《貽安堂集》十卷。萬曆年間的首輔王錫爵寫的 《太師李文定公傳》,記載了李春芳退休生活的幾個方面。
E. 碎金魚文言文翻譯
陳堯咨擅長於射箭,百發百中,世人把他當作神射手,陳堯咨常常自稱為「小由基」。等到駐守荊南回到家中,他的母親馮夫人問他:「你掌管郡務有什麼新政?"陳堯咨說:「荊南位處要沖,白天有宴會,每次我用射箭來取樂,在坐的人沒有不嘆服的。」他的母親說:「你的父親教你要以忠孝來報效國家,而今你不致於施行仁化之政卻專注於個人的射箭技藝,難道是你死去的父親的心意嗎?」。用棒子打他,摔碎了他的金魚配飾。
原文:陳堯咨善射,百發百中,世以為神,常自號曰「小由基」。及守荊南回,其母馮夫人問:「汝典郡有何異政?」堯咨雲:「荊南當要沖,日有宴集,堯咨每以弓矢為樂,坐客罔不嘆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輔國家,今汝不務行仁化而專一夫之伎,豈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魚。
(5)具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陳堯咨,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庚子科狀元。景德三年(1006年),陳堯咨當了考進士的考官。陳堯咨因幫三司使劉師道的弟弟劉幾道作弊而獲罪貶官。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皇上又派陳堯咨參加閱進士考試的試卷。天禧三年,有人揭發錢惟寅對官員的考核不公正,皇上命陳堯咨參與審查錢惟寅的考核情況。
陳堯咨工書法,尤善隸書。其射技超群,曾以錢幣為的,一箭穿孔而過。其兄陳堯叟,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狀元。兩人為中國科舉史上的兄弟狀元,倍受世人稱頌。
陳堯咨卒後,朝廷加贈他太尉官銜,賜謚號"康肅"。
參考資料:網路-陳堯咨
F. 文言文翻譯
翻譯如下:
趙朔的妻子是成公的姐姐,有趙朔留下的身孕,她逃到景公宮里躲藏起來。趙朔的一位門客名叫公孫杵臼,杵臼對趙朔的朋友程嬰說:「你為什麼不死?」程嬰說:「趙朔的妻子有身孕,如果有幸是男孩,我就奉養他;如果是女孩,我再慢慢去死。」過了不久,趙朔的妻子分娩,生下男孩。屠岸賈聽到後,到宮中去搜查。
夫人把嬰兒放在褲子里,禱告說:「趙氏宗族要是滅絕,你就大哭;如果不會滅絕,你就不要出聲。」搜查到這里的時候,嬰兒竟然沒有聲音。脫險以後,程嬰對公孫杵臼說:「今天一次搜查沒有找到,以後一定要再來搜查,怎麼辦呢?」公孫杵臼說:「扶立遺孤和死哪件事更難?」
程嬰說:「死很容易,扶立遺孤很難啊。」公孫杵臼說:「趙氏的先君待您不薄,您就勉為其難吧;我去做那件容易的,讓我先死吧!」於是兩人設法得到別人家的嬰兒背著,給他包上漂亮的小花被,藏到深山裡。
程嬰從山裡出來,假意對將軍們說:「我程嬰沒出息,不能扶養趙氏孤兒,誰能給我千金,我就告訴他趙氏孤兒藏在哪裡。」將軍們都很高興,答應了他,就派兵跟隨程嬰去攻打公孫杵臼。杵臼假意說:「程嬰,你這個小人哪!當初下宮之難你不能去死,跟我商量隱藏趙氏孤兒,如今你卻出賣了我。
即使你不能撫養,怎能忍心出賣他呢!」他抱著嬰兒大叫道:「天哪!天哪!趙氏孤兒有什麼罪?請你們讓他活下來,只殺我杵臼可以吧。」將軍們不答應,立刻殺了杵臼和孤兒。將軍們以為趙氏孤兒確實已經死了,都很高興。然而真的趙氏孤兒卻仍然活著,程嬰終於和他一起隱藏到深山裡。
過了十五年,程嬰、趙武攻打屠岸賈,誅滅了他的家族。景公重又把原屬趙氏的封地賜給趙武。到趙武行了冠禮,已是成人了,程嬰就拜別了各位大夫,然後對趙武說:「當初下宮的事變,人人都能死難。我並非不能去死,我是想扶立趙氏的後代。如今趙武已經承襲祖業,長大成人,恢復了原來的爵位,我要到地下去報告給趙宣和公孫杵臼。」
趙武啼哭叩頭,堅持請求說:「我寧願使自己筋骨受苦也要報答您一直到死,難道您忍心離開我去死嗎?」程嬰說:「不行。他認為我能完成大事,所以在我以前死去;如今我不去復命,就會以為我的任務沒有完成。」於是就自殺了。
(6)具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文章選取與司馬遷的《趙世家》。
《趙世家》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言文,收錄於《史記》中。本篇主要講述了「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數百年的興亡史。趙人的先祖是華夏族的一支,國君為嬴姓,趙氏。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封趙烈侯趙籍為諸侯立國。趙國先後都晉陽(今山西太原)、中牟(今河南鶴壁)和邯鄲。公元前222年,滅於秦國。
在《史記》三十世家中《趙世家》是頗具特色的一篇。全文洋洋萬言,如長江大河,波瀾起伏,精彩片斷時有所見。其敘事之生動,人物之逼真,章法之多變,剪裁之精妙,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兩件大事,其一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其二是關於趙氏孤兒的故事。
趙朔(生卒年不詳):即趙莊子。嬴姓,趙氏,名朔,謚號為「庄」。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趙衰之孫、趙盾之子。其妻為晉成公之女趙庄姬(趙庄姬的稱謂構成:夫氏+夫謚+姓。《史記·趙世家》記載其為晉成公之姊,並非事實,屬司馬遷之誤)。
屠岸賈(gǔ),屠岸姓,名賈,在戲劇和民間傳說中,屠岸賈一直是以一個大奸臣的面目出現的。元代作家紀君祥創作的《趙氏孤兒》雜劇,影響深遠,以後的許多劇種都據此編出了精品劇目,多年流傳。屠岸賈也因此而成為老百姓耳熟能詳的奸臣形象。
趙朔死於何時,不詳。晉景公十一年(前589年),欒書將下軍,韓厥為司馬,以救魯衛。此時趙朔或已死,故以當時下軍佐欒書升任。晉景公十三年(前587年)記有趙嬰齊與趙庄姬私通一事,並且次年趙同、趙括為此事制裁趙嬰齊時,未見趙朔出面,何況《左傳》又稱朔妻為「趙庄姬」,「庄」即為趙朔謚,均證趙朔此前已死。
總之,趙朔死於趙同、趙括被殺之前,屬於正常死亡。「趙氏孤兒」事件純屬子虛烏有,為司馬遷作《史記》時採取的戰國傳說。
網路-趙世家
G. 文言文中"具"什麼時候翻譯成"詳盡的"
副詞 具
完備;詳盡
項伯乃夜馳之 沛公軍,私見 張良,具告以事。欲呼 張良與俱去,曰內:「無從俱死也。」——《史記·容項羽本紀》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又如:具述(詳細敘述);具言(詳細說明);具考(詳細推問);具論(詳細討論);具告(詳細上告)
H. 文言文翻譯
漢水決堤泛濫,沖毀居民房屋,陳桷親自率領軍民修築堤岸,民眾賴以平安。
陳桷為人寬宏含蓄,以誠待人,淡泊名利。
選自《宋史·陳桷傳》
原文
陳桷,字季壬,溫州平陽人。以上舍貢辟雍。政和二年,廷對第三,授文林郎、冀州兵曹參軍,累遷尚書虞部員外郎。
宣和七年,提點福建路刑獄。福州調發防秋兵,資糧不滿望,殺帥臣,變生倉卒,吏民奔潰,闔城震駭。桷入亂兵中,諭以禍福,賊氣沮,邀桷奏帥臣自斃,桷詭從其請,間道馳奏,以前奏不實待罪,朝廷以桷知變,釋之。叛兵既調行,乃道追殺首惡二十餘人,一方以安。建炎四年五月,復除福建路提刑,尋以疾乞祠,主管江州太平觀。
紹興三年,召為金部員外郎,升郎中。時言事者率毛舉細務,略大利害。桷抗言:"今當專講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敵國,不當以細故勤聖慮如平時也。"又言:"刺史縣令滿天下,不能皆得人,乞選監司,重其權,久其任。"除太常少卿。又陳攻守二策,在於得人心,修軍政。
五年,除直龍圖閣、知泉州。明年,改兩浙西路提刑。乞置鄉縣三老以厚風俗,凡宮室、車馬、衣服、器械定為差等,重侈靡之禁。八年,遷福建路轉運副使。
十年,復召為太常少卿。適編類徽宗御書成,詔藏敷文閣,桷以為:"舊制自龍圖至徽猷皆設學士、待制,雜壓著令,龍圖在朝請大夫之上,至徽猷在承議郎之上,每閣相去稍遠,議者疑其不倫。直敷文閣者綴徽猷則與諸閣小異,除之則班列太卑,欲參酌取中,並為一列,不必相遠,庶幾名位有倫,仰稱陛下嚴奉祖宗謨訓之意。"又言:"祫祭用太牢,此祀典之常。駐蹕之初,未能備禮,止用一羊,乞檢會紹興六年詔旨,復用太牢。"
十一年,除權禮部侍郎,賜三品服。普安郡王出閣,奉詔與吏部、太常寺討論典故。桷等議以國本未立,宜厚其禮以系天下望,乃以《皇子出閣禮例》上之,或以為太重。詔以不詳具典故,專任己意,懷奸附麗,與吏部尚書吳表臣、禮部尚書蘇符、郎官方雲翼丁仲寧、太常屬王普蘇籍並罷。尋以桷提舉江州太平觀。
十五年,知襄陽府,充京西南路安撫使。襄、漢兵火之餘,民物凋瘵,桷請於朝,以今之戶數視承平時才二十之一,而賦須尚多,乞重行蠲減。明年,金、戶兵叛,桷遣將平之而後以聞。漢水決溢,漂盪廬舍,躬率兵民捍築堤岸,賴以無虞。以疾乞祠,除秘閣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二十四年,改知廣州,充廣南東路經略安撫使,未至而卒,年六十四。
桷寬洪醞籍,以誠接物,而恬於榮利。當秦檜用事,以永嘉為寓里,士之夤緣攀附者,無不躐登顯要。桷以立螭之舊,為人主所知,出入頓挫,晚由奉常少卿擢權小宗伯,復以議禮不阿忤意,遽罷,其節有足稱。自號"無相居士"。有文集十六卷。子汝楫、汝賢、汝諧。孫峴,以詞學擢第,官中書舍人、直學士院。
譯文
陳桷字季壬,溫州平陽人。以上舍貢辟雍。政和二年(1112),獲廷對第三名,被授予文林郎、冀州兵曹參軍,歷任尚書虞部員外郎。
宣和七年(1125),提點福建路刑獄。福州調發防秋兵,錢糧沒有滿足要求,士兵殺死將領,事變發生突然,吏民奔潰,全城震駭。陳桷進入亂兵之中,向他們講明禍福道理,亂兵沮喪氣餒,要求陳桷上奏將領是自斃而死,陳桷裝作聽從他們的請求,派人從小路急奏朝廷,並以前面的奏章不實請求處分,朝廷因陳桷應變有方,不予追究。叛兵征調上路後,陳桷在途中追殺首惡二十多人,一方得以安定。建炎四年(1130)五月,又任福建路提刑,不久因病請求奉祠,主管江州太平觀。
紹興三年(1133),陳桷被任命為金部員外郎,升為郎中。當時言事的人都列舉細小事務,而忽略重大利害問題。陳桷上奏說:「如今應當專講治道的根本,修明政事以抵禦敵國,不應當像平時那樣用煩雜細務干擾皇上。」又說「:刺史縣令布滿天下,不可能都任用得人,請選拔監司官員,使他權重任久。」朝廷任命他為太常少卿。又陳述攻守兩策,認為關鍵在於得到民心,修明軍政。
紹興五年(1135),陳桷任直龍圖閣、知泉州。次年,改任兩浙西路提刑。請求設立縣鄉三老以端正風俗,凡是宮室、車馬、衣服、器械都制定等級標准,重視侈靡禁令。紹興八年(1138),升任福建路轉運副使。
紹興十年(1140),又被任命為太常少卿。恰逢分類編輯徽宗御書完成,詔令收藏敷文閣,陳桷認為:「原來的制度自龍圖至徽猷閣都設學士、待制,雜壓著令,龍圖位在朝請大夫之上,至徽猷位在承議郎之上,每閣之間相差太遠,議者懷疑這樣不倫不類。直敷文閣的直到徽猷閣與諸閣大同小異,降低班次就會太卑下,應參酌取中,並為一列,不必相差太遠,這樣才能使名位有序,仰稱陛下嚴格遵守祖宗謨訓之意。」又說「:袷祭祖宗用太牢之禮,這是祀典的常例。皇上即位之初,沒能具備禮儀,只用一羊,請求參照紹興六年詔旨,恢復使用太牢。」
紹興十一年(1141),任權禮部侍郎,賜給三品官服。普安郡王出,奉詔與吏部、太常寺討論以往的事例。陳桷等認為太子沒立,應該崇高禮儀以維系天下民望,於是以《皇子出禮例》上報,有人以為太隆重。詔令以不詳具典故、專任己意、懷奸附麗等理由,將陳桷和吏部尚書吳表臣,禮部尚書蘇符,郎官方雲翼、丁仲寧,太常官員王普、蘇籍等一起罷免。不久又命陳桷提舉江州太平觀。
紹興十五年(1145),陳桷知襄陽府,充任京西南路安撫使。襄、漢地區遭受兵火之災後,民物凋敝,陳桷請示朝廷,以當今的戶數才是太平時的二十分之一,而賦稅比那時還多,請求給予減免。次年,金、房州士兵發生叛亂,陳桷派遣士兵平定後上報。漢水決堤泛濫,沖毀居民房屋,陳桷親自率領軍民修築堤岸,民眾賴以平安。因病請求奉祠,朝廷任命他為秘閣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紹興二十四年(1154),改知廣州,充任廣南東路經略安撫使,沒到任而去世,時年六十四歲。
陳桷為人寬宏含蓄,以誠待人,淡泊名利。秦檜當政時,以永嘉為寓里,士大夫攀緣依附的,無一不位登顯要。陳桷因立螭故舊,被皇上所知,出入頓挫,晚年由奉常少卿擢為權小宗伯,又以議禮不合忤逆皇上被罷免,其節操有足以稱贊的地方。自稱為「無相居士」。著有文集十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