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公文言文
❶ 文言文麋公張岱
原文:
萬曆甲辰,有老醫馴一大角鹿,以鐵鉗其趾,設鞼韅其上,用籠頭銜勒,騎而走,角上掛葫蘆葯瓮,隨所病出葯,服之輒愈。
家大人見之喜,欲售其鹿,老人欣然,肯解以贈,大人以三十金售之。五月朔日,為大父壽。大父偉碩,跨之走數百步,輒立而喘,常命小傒籠之。從游山澤。
次年,至雲間,解贈陳眉公。眉公羸瘦,行可連二三里,大喜。後攜至西湖六橋、三竺間,竹冠羽衣,往來於長堤深柳之下,見者嘖嘖,稱為「謫仙』』。後眉公復號「麇公」者,以此。
白話譯文: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有個老醫生馴養了一頭大角的鹿,用鐵把它的足趾鉗住,在身上裝置了鞍子和腹帶,套上籠頭,騎著它而行。在鹿角上掛上葫蘆葯罐,根據病人的需要拿出葯來,服葯的人都病癒了。
張岱的父親看到後,十分高興,想買那頭鹿,老人也十分高興,答應賣給他,於是,張岱父親就用三十金買了下來。五月初一,帶來為張岱祖父張汝霖祝壽。張汝霖身材高大魁梧,騎在鹿上走上幾百步,鹿就停下喘氣了。張汝霖常讓童僕拉著它,跟著他在山林遊玩。
第二年,張汝霖到了松江府,就把它贈給了陳眉公陳繼儒。陳繼儒很瘦弱,騎著鹿能走二三里,極為高興。
後來陳繼儒帶著這頭鹿到西湖六橋、三竺一帶,他戴著竹子做的帽子,穿著道士穿的衣服,往來於長堤的柳樹之下,看到的人都嘖嘖稱奇,稱他為「謫仙」。後來陳繼儒又取了個「麋公」的號,就是這么來的。
(1)麋公文言文擴展閱讀:
《麋公》是明朝張岱創作的一篇散文。收錄在《陶庵夢憶》一書。
張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文學家。出生於官宦之家。一生未曾做官,過著落拓不羈、遊山玩水的「風雅」生活。
自稱「少為紈禱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童孌,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事,好花鳥,兼以茶淫桔虐,書蠹詩魔」(《自為墓誌銘》)。
明亡後,「無所歸止,披發入山,為野人」(《陶庵夢憶序》)。清康熙初,參與編修《明史紀事本末》。著作頗豐,以小品散文著稱。有《螂媛文集》《石匱書後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數種行於世。